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朱以海重重吸了口气,脸上终究过不去,也过不了自己心里一关,于是沉声道:“孤还能做些什么?”
陈子龙问语一喜,忙道:“如果可以,臣希望殿下能假意裁掉一批浙军,将这些人发往江东,换装江东的衣甲兵器,以东海镇的身份,增援辽东。”
第605章浙系帅臣
陈子龙提出的建议,自然是赵铭所想。
他并非不关心隆武朝廷的局势,知道朱以海的处境,明白他不可能违抗隆武朝廷的政策。
不过,朱以海为了储君之位,一味的小心谨慎,不给朱聿键对他下手的借口的做法,赵铭其实并不看好。
皇帝一旦下定决心,要做什么事情,总是能找到借口,甚至没有借口,也能把事情做了。
杀岳飞,不就是莫须有么?
朱以海沉声道:“卿家之意,孤还得考虑,毕竟这得诸位帅臣同意!”
陈子龙见朱以海不提朝廷,而是考虑诸位帅臣能否接受,便知道朱以海并不反对这个提议,毕竟按着这个方法,浙系并没有直接出兵,挑战朝廷与满清签订的合约。
这不仅能帮助东海镇自己,也能增强浙系的战力,方便浙系与隆武相抗。
“殿下,这些人马依然由各位帅臣手派人统领,东海镇负责全套装备和补给,并支付各位帅臣一笔军费,战后装备全部都可以带回!”陈子龙当即说道。
这等于是东海镇花钱请浙系诸镇去帮忙打仗,而诸镇不仅有钱粮拿,空手过去,还能得到全套装备,以及一支经历战火的军队。
这让朱以海动心了,明清议和后,朝廷以各种理由,限制非嫡系人马的开销,逼着浙系诸镇消减开支,裁撤军队。
现在正好可以,将一批人马,送到江东,等于是让东海镇,帮他们养兵。
储君的位置坐不坐的安稳,关键还是看浙系诸镇是否强大,有足够的大军支持,除非隆武想要打内战,否则朱以海储君的位置,便不可动摇。
这时,夏完淳也道:“殿下,臣以为可行,这样既帮助了东海镇,满清那边也不能说是朝廷出兵!”
朱以海站起身来,在花厅内来回走了几步,忽然停下脚步,下定决心道:“好,孤这就给几位帅臣去信!”
陈子龙顿时大喜,“臣代东海军民,谢过殿下援手!”
朱以海摆了摆手,“博安孤之臂膀,江东军民,亦是孤之子民,孤只是支持孤的子民罢了!”
当下,朱以海便修书数封,并让夏完淳与陈子龙一起,去江北和浙江,游说诸位帅臣。
陈子龙得到朱以海的书信,心中总算松了口气,有浙系兵马暗中支持,东海镇便不是单打独斗,不说击败关外清军,夺取关外,保住旅顺和朝鲜当没有太大得的问题。
开发南洋,需要大批劳力,最好还是一批,有耕种经验,或者一份技艺,能吃苦耐劳,且素质较高的劳力。
这些条件,南洋本地的土人,并不具备。
在赵铭看来,最适合在南洋开拓的人群,只有中国、朝鲜、日本,连安南人都不太行。
受过中华文华影响的这些民族,民族特性普遍能够吃苦耐劳,且善于建设。
要想迅速开发南洋,只望又懒又野蛮的土著,肯定不行,他们连种田都种不好,几千年了也没建立像样的文明。
赵铭守旅顺,主要的目标,还是保护朝鲜,以期望在占据南洋后,从朝鲜输出大量廉价又得力的劳动力,来帮助东海镇开发南洋。
毕竟,东海镇只控制江东三府,加上台湾,在册人口不到八百万,要开发南洋还是十分吃力。
因为东海镇如今很难从北方,和隆武朝廷控制区域获得人口,若是旅顺失守,朝鲜不保,东海镇即便击败了荷兰和西班牙,短时间内也无力开发南洋。
朱以海手下有五大金刚,赵铭、方国安、张名振、李成栋、吴兆胜。
吴兆胜一镇,驻军于南京,属于东宫卫队,将帅都登记造册,不便调动,所以主要是找剩下的三镇兵。
这三镇驻守于外,兵马比册子上登记的要多得多,半数兵马朝廷都没有档案,正好方便实施计划。
陈子龙得到朱以海的书信后,立刻就与夏完淳离开了南京,前往江北,首先见了镇守泰州的老帅张名振。
张名振是赵铭的老上司,赵铭给他当过伙头军,张名振见了朱以海的书信,自然要帮赵铭,当即便令手下将领阮进化名阮虎,带领一营兵,脱了盔甲器械,自南通渡江,前往江东。
在见了张名振后,陈子龙又北上淮安,面见李成栋。
李成栋的防御防区,地处淮江前线,面对徐州阿济格的压力,需要维持一支人数众多的大军,可是隆武朝廷却一再缩减他的粮饷。
如今朝廷只给他三万人的钱粮,还时常拖欠,而他却拥兵十万,日子便过得十分艰难,正愁解决不了编制和吃饭问题,得到朱以海的书信后,立刻便同样了陈子龙的提议,并借此机会敲了东海镇一次竹杠,要求东海镇多给他一份钱粮。
陈子龙自然替藩府答应下来,李成栋遂即表示将派六千人马前往江东,不过上次赵铭借了他几个军官,后来那些军官一个都没回来,这次李成栋留了个心眼,派李元胤秘密前往,令其牢牢抓住这六千人马的指挥权,以免被赵铭吞并。
上次借的军官,李成栋只是随便挑选,并非心腹,所以被赵铭骗去,不想回来,不算赵铭有本事,这次他派自己儿子李元胤去,要是李元胤也不回来,那他李就真服赵铭了。
在说服了江北的张名振和李成栋后,陈子龙遂即又到了杭州,面见越国公方国安,并带来了两道指令。
一是让方国安派兵去淮安,增加淮河一线的兵力,牵制徐州清军,二是,希望方国安能派出一部人马,加入东海镇,以东海镇的名义,增援辽东。
国公府节堂内,方国安看完朱以海的书信,面带微笑,“即是殿下有令,本帅自然从命!”
陈子龙闻语大喜,“如此,东海镇对国公感激不尽!”
方国安收了书信,对陈子龙道:“陈佥事且去休息,本帅这就安排!”
陈子龙闻语起身作揖告辞,方国安注视着陈子龙的背影走远,等他离开节堂,立时将收好的书信拿出来,递给旁边心腹,沉声说道:“将这两封书信,立刻送去南京!”
第606章废立国储
南京,文华阁内。
大学士何腾蛟,正在公房内,处理着各地送来的奏疏,与其他几位学士商议票拟后,再送入宫中。
这时,何腾蛟正忙碌着,一名官员忽然走进来,对何腾蛟一阵耳语。
“当真!”何腾蛟停住手头毛笔,一脸的惊讶。
来人躬身行礼,“阁部,千真万确!这里有方国安令人,快马送来的书信!”
何腾蛟将毛笔放在砚台上,一抖衣袖,露出一大段白藕般的手臂,“信在何处?速让本阁一观!”
来人忙从怀中取出一个布包,放在何腾蛟的桌案上。
何腾蛟急忙打开,里面是两封信件,他有些急切的取出信件,快速扫视一遍,干瘦的脸上,立时露出了难以抑制的笑容。
这两封信件,正是朱以海写给方国安,令其调兵前往淮安,给徐州清军施压,并让其抽调精锐,送入江东,以东海镇的名义参加辽东大战。
当年清军南侵,攻入浙江,方国安与王之仁两支残兵,共同在绍兴拥立朱以海为监国,建立鲁监国政权,王之仁被封为安国公,方国安被封为越国公,并担任大将军之职,节制浙系诸军。
可以说,在鲁监国政权早期,方国安总揽兵权,是朱以海之下,浙系的第二号人物。
后来清军横扫浙东,王之仁战死,浙系本该是方国安一家独大,但是赵铭、李成栋、吴兆胜的加入,使得方国安的地位反而下降了一大截,从二号人物变成了三四号人物,风头完全被赵铭、李成栋等人盖住。
这使得方国安内心之中,难免存在落差,而杭州之战,其子方士衍战死,更是让方国安记恨上了赵铭。
虽说,赵铭在关外大胜后,斩了马光辉的首级,送到杭州给方国安消气,但方国安的内心,其实并没原谅赵铭,再加上他对赵铭、李成栋、张名振逐渐超过他,使他内心产生了妒忌。
在南京光复之后,浙系没有分得什么利益,反而被朝廷打压,再加上隆武有废掉朱以海,另立储君之意,便使得方国安逐渐有了脱了浙系的心思。
何腾蛟重新主掌朝政后,为了瓦解浙系,一面利用朝廷的权威,来打压浙系诸镇,不给补给,不予升迁,进行刁难,让浙系诸镇明白,跟着朱以海没有前途和利益可言,一面又暗中花费金银,许以高官厚爵,来收买浙系将领。
何腾蛟一手棒槌,一手糖果,与方国安接触几次之后,察觉到方国安意志不坚,遂即亲自写信游说,最终使得方国安投靠了何腾蛟。
何腾蛟看完这两封书信,内心大喜,脸上却愤怒道:“岂有此理,身为储君,不为国分忧,居然暗中违抗朝廷国策,挑起事端,对抗陛下和朝廷。本阁这就入宫面圣,参他一本!”
一旁处理政事的大学生杨文聪,不禁站起身来,问道:“何事令阁老发怒?”
何腾蛟将两封书信,递给杨文聪,“朝廷好不容易与北朝签订和议,东宫却想挑起事端,毁掉和议,挑起战事,从而影响朝廷削藩大计,实在欺君罔上,罪大恶极!”
杨文聪皱起眉头,接过书信看了看,心头震惊,到不是因为,朱以海下令方国安暗中增援东海镇,对抗朝廷的决议,而是这样机密的信件,怎会落到何腾蛟手中。
杨文聪匆匆看完,不禁沉声道:“阁老准备怎么处理?”
何腾蛟冷笑连连,“东宫居然暗中对抗朝廷,还有什么资格做大明的储君,自然是群起弹劾,请陛下废除朱以海储君之位,并治其罪!”
杨文聪皱起眉头,不禁劝说道:“阁老,东宫有浙系诸将支持,且于国有大功,仅凭这两封书信,就要废立储君,恐怕难以服众?”
朱以海浙东抗清十载,首先攻入南京,收复南都,在朝野拥有极高的威望,且有强藩支持。
这是隆武皇帝虽想废掉朱以海,但是却一直不敢冒然出手的原因。
杨文聪见何腾蛟不语,立时又道:“阁老,东宫暗助东海镇,也是为了抗清,收复河山。陛下也曾谓群臣言,议和只是权宜之计,大明迟早要收复神京!东宫这也是忠君爱国之举,阁老以此一点,就要废立储君,恐怕朝野非议,甚至引发兵变啊!”
“糊涂!”何腾蛟却忽然愠声道:“东宫这是忠君爱国吗?”
杨文聪道:“朝廷虽与满清议和,但陛下也知道,大明与清迟早还有一战,东宫对付满清,不算吗?”
何腾蛟冷笑道:“是不是忠君爱国谁说了算?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陛下!陛下说你忠君爱国,那你就是忠君爱国,陛下说你欺君卖国,那你就是欺君卖国。”
说着何腾蛟盯着杨文聪道:“友龙啊!我们做臣子的,想要忠君爱国就得揣摩上意,想陛下之所想,急陛下之所急。得分得清,陛下说的哪些话是真话,哪些话是假话。眼下陛下最急之事,乃是削弱藩镇,战事一起,削藩之事便前功尽弃。清人占据北方,夺了咱大明的神京,陛下迫于朝野压力,不得不当着群臣的面,说一些假话,你若是听不懂,轻则和堵胤锡一样丢官,重则是要掉脑袋的。因此眼下抗清不是忠君爱国,削藩才是。况且东宫抗清,真是为了抗清么,不过是想借机挑起战事,破坏朝廷削藩之策,好让他继续联和外镇,要挟陛下,坐稳储君之位!”
杨文聪沉声道:“陛下常对我等言,议和不过是缓兵之计,大明迟早要北伐收复失地,这话难得是假的,我可是当真了的!”
“友龙啊友龙!”何腾蛟道:“陛下已经年过半百,保住如今半壁江山,坐稳皇位,才是陛下所想啊!”
杨文聪叹了口气,“我今日才知道,为何堵阁部斗不过阁老,原来陛下才是真正的主和派大佬!”
何腾蛟闻语皱起眉头,“友龙,你今日有些不对啊!怎么一心向着浙党!”
杨文聪闻语一惊,忙行礼作揖,“阁老,我只是想提醒阁老,东宫有浙军之持,废立之事,必须谨慎啊!”
何腾蛟闻语,捋了捋白胡须,沉声道:“你提醒的是,这次乃是绝佳的机会,一定要计划周密,然后行事,确保万无一失!”
说完,何腾蛟从桌案后站起身来,“诸位阁臣,都把手头东西停下,立刻随本阁入宫面圣!”
第607章孙可望封王
南京皇宫,御书房内,五十多岁朱聿键身穿龙袍,头戴乌沙翼善冠,神情有些疲惫的坐在御案后。
朱聿键一生起起伏伏,年幼时,因为祖父不喜其父,被幽闭于唐王府内,险些被饿死于府中。
在继承唐王爵位后,他没过几年好日子,就因为擅自起兵勤王,被崇祯削去爵位,贬为唐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内。
崇祯朝覆灭,弘光登基后,把他从监狱中放出,并恢复爵位,可是他同样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便因为清军南侵,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此后朱聿键被立为皇帝,但过的确并不安稳,内部和外部的压力,耗费了他太多的精力。
可以说,活了五十多岁的朱聿键,一生并没有想过什么福。
早年饥寒交迫的生活,加上登基后,日夜操劳,已经快要拖垮他的身体。
如今五十余岁的朱聿键,精力已经大不如前。
这时,朱聿键虽然有些疲惫,但还是强撑着,检查着皇长子朱琳源的学业。
朱琳源如今已经九岁,在朱聿键的严厉要求之下,已经有了一点小大人的样子。
这时,朱琳源正给朱聿键背送老师刚教授的典籍,司礼监大太监庞天寿,匆匆走进来,低声道:“陛下,何阁老领着一众阁臣,说有要事求见!”
朱聿键闻语,却摆了摆手,“让他们候着!”
说完继续让朱琳源背诵书籍,在朱聿键看来,为帝国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是他眼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庞天寿等了一会儿,见皇帝一时半会儿,没有结束的意思,不禁再次低声道:“陛下,何阁老说是关于储君的事情!”
朱聿键闻语,看向庞天寿,后者立刻低头垂手,朱聿键皱了皱眉头,才微笑对朱琳源道:“今日就到这儿吧!师傅们教授的功课,皇儿要好生学习,明日再到朕这里来!”
朱琳源乖巧的行礼,“儿臣明白!”
朱聿键挥手让太监将朱琳源带到后宫曾皇后处,而后才对庞天寿道:“让他们进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