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这么看,还真是威武之师!”陈子龙赞道。

    唐通道:“这新的衣甲,看上去确实震撼,不过防御力,明显不及鸳鸯战袄!”

    王翊点了点头,“这批军服,确实没什么防御力,不过胜在制作快,成本低。”

    阮美道:“自从燧发枪大规模装备后,军队的训练和战法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以前练一名步弓手,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训练一名刀盾手、长枪手,也需要一年多,而现在一个燧发枪手,只要三个月时间,半年内就可练出一支强军。说得残忍点,现在的打法已经变了,衣甲的制造速度,也要赶上军队成军,被拉上战场的速度。”

    阮美长期在后方,与前线将领的想法不太一样,不过他这么一说,众将心里或多或少的,都感觉到一点,觉得有些道理。

    “安静,要开始了!”就在众人议论时,礼曹判书戴之俊沉声道。

    在不久前的议事中,议政府决议扩军,将神策五军,每军兵额提升至三万,并且设立督元帅府、参军府等衙门,来管理和指挥军队。

    纵观历史,凡事发展过快,根基不稳的,还有挑头的,基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不过为他人做嫁衣。

    从陈胜吴广、更始、赤眉,黄巾、袁绍,到杨玄感、瓦岗,再到李自成、张献忠,莫不是如此。

    赵铭不想重蹈覆辙,因此在占据浙江、镇江等待地后,没有盲目的扩张。

    这次,赵铭举行登坛拜将、授予番号的仪式,目光就巩固军队的凝聚力,增加将领和将士对吴越藩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达到巩固对军队掌控力的目的。

    这时,各军将士各列成阵,拜将坛上,扎着彩棚,两边红旗招展,当中一面红底黑龙旗,旗制左边,写着“大明国属”四个大字,乃是吴越国的国旗。

    在大旗下,肃立十多名护旗手,腰间插着手铳,肩扛燧发火枪,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赵铭穿着大礼服,头戴大礼帽,金腰带上悬着指挥刀,马靴锃亮,白手套一尘不染,派头十足,仿佛穿越的民**阀。

    别说,这套礼服,虽然不及铠甲防御好,但是却十分英武,令不少将领,心中羡慕,都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搞一套。

    主持拜将仪式的是兵曹参判顾炎武,他今天也穿了一套新式军装,也是军装笔挺,佩刀铿锵,他清清嗓子站出来道:“今日是我吴越国五军成军之日,而我吴越军的职责是驱除鞑虏,保境安民……”

    顾炎武在台上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半响才话锋一转:“请藩主为给诸位将军安排职务,授予番旗!”

    台下站立的将士,立刻双腿并拢,所有人都用热切的目光盯着赵铭。

    众人跟随赵铭多年,除了为了抗清,也是图个升官发财。

    虽然此前赵铭也任命了一些职务,但那都不是正式任命,许多都没有朝廷的认可,如今吴越国建立,今天才是真格的。

    赵铭走到台前,白色手套帅气的一挥手,然后朗声道:“王翊,跟随孤多年,素有战功,孤委任你为中军都督,麾下人马,为中营军!”

    王翊大喜,喜滋滋的上台接受了委任状,这是一卷黄绸,上面写着军职,落款则是赵铭,盖有吴越王的大印,同时王翊还从赵铭手里接过一面黄龙军旗。

    下面人议论纷纷,王翊并非跟随赵铭最早的人,他被任命为中营都督,让人有些意外,不少老营将领,都是脸色一沉。

    赵铭继续道:“阮美,你跟随孤比王翊还早,孤委任你为后军都督,掌管后营军。”

    李忠明、王德顺折在江北后,老营人以阮美为代表,不过阮美后勤出身,能力有限,只能混个后营都督。

    阮美立时上前行礼,接过委任状和军旗,然后站到一旁。

    赵铭继续道:“谢迁,独立撑起辽东局面,孤王委任他为前营都督。如今谢迁尚在旅顺,前营副将陈友龙上前接旗!右营副将李本深,也上来接旗!”

    谢迁在辽东,人没回来,右营让副将接旗,便时暂时没有都督人选。

    接下来,赵铭又任命了几员副将,台下唐通不禁有些焦急,身边诸多属下,也如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赵铭目光看向唐通,“左营军都督,孤委任唐通……”

    这话一出,唐通周围一种将领,顿时一阵欢呼,他们大多是反正过来的将领,看见唐通被任命为都督,都连忙恭喜,而远处落选的将来,则纷纷恼怒侧目。

    唐通也是高兴,在一阵叫好声中,唐通一边四下拱手,一边爽朗笑着走上台子,冲赵铭行礼,“臣谢殿下栽培!”

    赵铭微笑道:“唐都督,以后左军就由你统领了!”

    (明天中午更新)




第664章西南奸雄
    吴越国立藩后,赵铭决议将藩兵扩充至三十万。

    其中,前后左右中五营军,每军三万人,设元帅一人,设左右都督两人,水营军三万人,设元帅一人,左右都督两人。

    这六军,共计十八万人,将成为吴越国的中央军,剩下十二万人,则成为驻扎地方的郡兵。

    原则上,郡兵只负责驻守地方,不跨境作战,不过特殊情况,也会进行征调作战。

    中央军则作为机动,支援各方,并发起远征。

    除了,中央军和地方郡兵外,卫所军依旧保持,不过主要设立于海外总督区,卫所军不拿饷,还需每年给藩府上缴赋税,等同与以前的屯军。

    在确立了,议政府七大议政,建立起完善的行政制度后,随着拜将授旗,吴越国的军事体系,也随之建立。

    不过,赵铭计划扩军至三十万,但此时兵马才二十万,且一半都是最近整编,军队的架子虽然搭了起来,但是人马缺额还很大,右军都督,还有各军的副都督、总兵、参将,都没有任命齐全。

    在赵铭整顿自己的势力,对江浙地区,建立有效统治之际,原本南北对立的局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湖广,荆州府。

    在吴三桂撤出四川,退守汉中之后,孙可望夺取了成都,控制了云贵和大半个四川。

    孙可望与张献忠、李自成不同,他是读过些书的,在治理地方上,要远强于李自成、张献忠,甚至还要超过明朝的许多官员,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和治国理念。

    在赶走吴三桂之后,孙可望割据自守,潜心治理四川和西南。

    蜀地沃野千里,地方富庶,有王霸之基,期间隆武朝廷欲恢复对四川的统治,何腾蛟曾派遣其子何文瑞,领着一万多人,进入东川,前往蜀地,想代表大明正朔,来接管蜀地,结果被孙可望派兵击败。

    孙可望随对西军众将言,“方今四海波荡,群雄并起,孤割据千里,版图胜于刘邦方起之时,强于蜀之刘备,若奋威德以投合天时,霸王之业成矣。是以,孤宜改名号,以镇百姓。”

    此后,孙可望向北,派出李定国,驻守保宁府,把守剑阁、巴中,防御吴三桂,又令刘文秀抢占巴县和涪陵,控制重庆府大部,斩断蜀地与湖广的联系,割据蜀地。

    当时,因为北有强敌,而西军又刚据有成都,民心不附,孙可望担心两面受敌,便在李定国等人的坚持下,接受了隆武朝廷的册封,成为了大明的西川王。

    孙可望于成都称王后,便潜心治理蜀地和西南,推行打压地主士绅的策略,逐渐获得了蜀地民心。

    蜀地沃野千里,兵精粮足,加上孙可望赶走吴三桂之后,蜀地安定,没有战事,湖广、关中等地的百姓,听说蜀地安宁,为了躲避战事,不少人都迁入了蜀中。

    西南各土司,也畏惧孙可望的实力,纷纷向孙可望遣使纳贡,承认孙可望西南之主的地位。

    这样一来,孙可望在西南,可以说是红红火火,西川国也是蒸蒸日上。

    孙可望在蜀地,唯我独尊,整个西南,就他一家独大,不像满清在北方,要面临南面的明军,还有内部不断的反叛势力,也不像明朝,内部分裂,周遭还有诸多敌对势力,孙可望在西南,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在几年的潜心经营之后,蜀地已经人心归附,孙可望的野心也日益膨胀。

    这时,孙可望与部下商议,又言,“而今中原混乱,南北相争,人庶相食!百姓屡遭兵灾,人为所屠,城邑丘墟。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粮积满仓,蜀锦之业,覆衣天下,巨木石材,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今孤北守剑阁、巴中,扼守褒、斜的险要,东拒巴郡,拥地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若时机成熟,则出兵略地,若时机不至,则坚守屯垦,积蓄粮械,待机而出。孤大军百万,北可夺汉中,以窥秦陇,东可袭夷陵,建瓴而下,震动荆、扬。届时,孤之名,天下尽知,当即大位,使民有依。”

    与赵铭遮掩不同,孙可望很早就对其属下,表示了要争夺天下的野心。

    不过,孙可望虽然有心夺取天下,但是西南之地,别人打进来南,他杀出去,同样不易。

    近几年来,随着蜀地逐渐恢复,孙可望士马精壮,有钱有粮又有人,自然就想干点事情,可是北面吴三桂据守汉中,西军难以突破,加上明清议和,西川作为明朝的藩属,也不好同吴三桂开战,北进便行不通,而东面,隆武朝廷也拒守夷陵,封堵西军东出道路,使得孙可望只能在蜀地自己玩。

    这让孙可望十分郁闷,常常感叹苦等的时机,为何还不到来。

    数月之前,隆武朝廷的使者,来到成都,向孙可望借兵,平定浙军叛乱,孙可望顿时大喜过望,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临。

    明朝内部的动乱,使得隆武朝廷病急乱投医,找到了孙可望,便是正中孙可望的下怀。

    当下,孙可望便答应使者请求,令刘文秀率领五万大军,并借机以援救南京为名,裹挟川东忠于明朝的何文瑞、秦翼明等人出川,而他则率领十万大军随后,控制夔州、重庆东部,统一四川,而后出川与刘文秀汇合。

    西军出川后,隆武朝廷湖广总督傅上瑞,派遣人员来窥视虚实,发现西川兵多达十余万,立时心中惊恐。

    看架势,西川兵不像是援救隆武朝廷,反而像是要趁火打劫,加之官绅阶层,对流寇的天然警惕性,傅上瑞便下令断了西川兵的补给,意图使得西川兵,因为兵粮不足,撤一部分人回川,留下个几万人为前驱,充当炮灰。

    可是不想,西川兵并不是那么好揉捏,傅上瑞一断粮,孙可望就找到了借口,趁机袭取了荆州,霸占了楚地重镇,为西川军出川,找到一个出口。



第665章隐瞒不报
    南京城中,首辅大学士,鄂国公何腾蛟的府邸,就像是南京城中,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一般,街上随便抓一个人,基本都知道何阁部的府邸。

    何腾蛟主持大明内阁后,在南京买下不少地皮,将原本就很大的原徐国公府邸,继续扩建,除了皇宫之外,就他的鄂国公府邸,最为显眼。

    何腾蛟并非十分贪财,相比钱财,他更爱权力。

    大明朝仅存半壁,内部混乱,不说危如累卵,但至少也是多事之秋。

    何腾蛟大兴土木,显然有些不合事宜,他自己也知道,而他之所以还要如此,其实就是做给隆武皇帝看,乃是自污之意,给皇帝留个把柄,让皇帝放心用他。

    只是何腾蛟没有想到,这个把柄这么快就用上了。

    何腾蛟内阁,主持大明军政事务,对内削藩失败,对外南北议和破裂,推行的政策,全都失败。

    现在又多一事,西川藩兵袭了荆州,霸占荆楚重镇,让隆武皇帝对于何腾蛟极为失望。

    虽说隆武知道,何腾蛟对他还算忠心,可是这人能力实在堪忧,交代他办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办成,这样的人,就算再忠心,隆武也不敢继续重用了。

    可是,隆武很快发现,何阁老并非真的没有能力,起码搞自己人,他还是很有一套的。

    虽说赵铭没有要求罢免何腾蛟,但是隆武已经下定决心,为了他的江山,为了他的子孙,何腾蛟不能用了,只是当隆武准备拿掉何腾蛟首辅大学士的位子时,才发现,好家伙,整个隆武朝廷,从内到外,几乎都成了何腾蛟一党的人。

    原来朝中的主战派,不知不觉,已经被何腾蛟排挤得干干净净,罢免的罢免,流放的流放,好几人已经莫名其妙的死在了琼州,而隆武朝的老巢湖广,也已经被何腾蛟的人控制。

    若是大明内外环境安定,隆武倒是有信心,拿下何腾蛟,但此时乃多事之秋,倒是让隆武不敢贸然出手,投鼠忌器了。

    现在不能拿下何腾蛟,可是隆武心头一口恶气,却无法下咽,最后便找了个由头,训斥何腾蛟骄奢淫逸,府邸奢华,办事不利,令其闭门思过。

    近段时间以来,何腾蛟精神绷紧,不过随着清军止步江北,赵铭返回江东,南京的外部威胁暂时消除,而隆武皇帝又没有重罚于他,便让何腾蛟松了口气。

    这时,在鄂国公府邸,书房内,点着火盆,何腾蛟躺在铺着毛毯的太师椅上,手里捧着暖炉,正闭目思考着。

    何腾蛟很善于揣摩隆武的心思,他能感觉到,隆武对他的不满,心中阵寻思着,如何才能挽回圣心。

    这时,门人忽然在外禀报,“阁老,马指挥求见!”

    何腾蛟的思绪被拉了回来,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严格来说,并非是何腾蛟的人。

    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位置,不需要对何腾蛟负责,只需要听命于皇帝,能不能坐稳那个位置,也取决于皇帝的信任。

    因此马吉祥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只需要对皇帝忠心,何腾蛟给不了他前途,不过却能给他钱途。

    明朝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位置,是遭人恨的,通常都没有好的结局,也不能长久担任这一职位,一旦退下来,必然没有什么好下场,肯定会被仇家找上门。

    因此,何腾蛟用金银拉拢,在加上马吉祥希望为以后找个靠山,便与何腾蛟结了盟。

    锦衣卫是皇帝的耳目,消息极为灵通,马吉祥来访,何腾蛟立时坐正了身子,“请马指挥进来!”

    不多时,书房内被打开,马吉祥大步进来,略施一礼:“阁老,湖广急报!”

    何腾蛟入阁前,是湖广总督,湖广之地,可以说是何腾蛟一党的大本营。

    西川兵强占了荆州,对于隆武朝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对于何腾蛟而言,同样如此。

    一听这话,何腾蛟眉头一皱,“怎么说?”

    马吉祥从袖子里,取出一张条子,呈上前,何腾蛟看他的神情,心头一紧,接过来打开细看,眉头顿时紧皱起来。

    锦衣卫安插在西川内部的探子,传回来消息,孙可望率领十余万西川兵出穿,似乎早就有所图谋。

    何腾蛟合上,眼睛眯起,缓缓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

    “阁老,这孙可望不会打一开始,就没安好心吧~”马吉祥说出了心里的担忧。
1...214215216217218...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