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现在,鲁王因为储君之位被废,内心受到了打击,有了心结,精力全放在怎么夺取本该属于他的东西。
朱以海抗清意愿不高,正好让阿济格放松警惕,不影响赵铭的布局,至于,朱以海要起兵反叛,赵铭则必须压制,进行拖延。
赵铭现在要挑起满清内讧,如果明朝这边先内讧,那便影响了赵铭的计划。
因此,朱以海起兵可以,但不是现在,必须等到赵铭打垮满清,腾出手来,到时候朱以海起兵,与隆武朝大战,赵铭便能以调停的姿态,将朱以海和隆武朝,都给办了。
对此,赵铭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暂时不还江北兵,辽东的万余江北兵,是江北军的精锐,这支大军不回到江北,朱以海便没有足够的力量,攻击南京。
赵铭微笑摆手,“严先生多虑了!鲁王殿下被皇帝废了储位,心中多少有些怨气,但殿下为人,孤可以保证,殿下必定会以大局为重!”
严起恒有意提醒赵铭,可听赵铭之语,赵铭似乎很信任朱以海,不相信他的话语。
严起恒毕竟没有鲁王朱以海要谋反的证据,不可能凭借猜测,就咬定朱以海要谋反。
一时间,他有些无言,心中不禁感叹,赵铭有请有义,朱以海意图已经很明显,赵铭却还相信朱以海。
怪不得,殿下会有当年的江北之败,不行,殿下太仁慈,太讲情义,但其他人却不讲,做臣子的应该,替殿下多盯着点,不能让那些道貌岸然之辈,再次坑害殿下。
“臣多虑了!”严起恒躬身行礼。
赵铭摆了摆手,微笑道:“江北之事,先生不必担心。议政府可按着孤方才之意行事。”
第691章抵达辽东
关外,清军在盖州大败后,五万察哈尔骑兵,四万余科尔沁骑兵,退回海州一线。
此外,关外原本还有三万大军,清军兵力,仍有十二万。
不过盖州一战,满洲本部损失惨重,给清军造成极大打击,军心动摇,士气低迷,十余万清军面对吴越军,却不敢再次向前。
九月,吴越军收复盖州后,前锋进至塔山,偏师夺取三岔河口,并建立前进要塞。
另外,三万朝鲜军,进抵连山关,威胁清军侧翼。
面对吴越军大军压境,岳乐振奋精神,重新派兵布阵,派遣汉军镶黄旗固山刘之源,率领三千汉军旗,七千绿营兵,西进驻守锦州、宁远,防止吴越军截断辽西走廊,截断关内补给。
然后,又令贝勒济度,率领两万科尔沁骑兵,五千绿营兵,增援连山关,又一万五千满汉步军,驻守盛京、辽阳、赫图阿拉等城,他则率领,六万蒙古骑兵,三千满洲骑兵,驻守海州一线。
由于,清军兵马众多,岳乐退回海州后,逐渐稳定了阵脚,并开始利用骑兵优势,派遣小股骑兵,向南渗透,袭击盖州一带的吴越军。
这时,在海州清军大营内,岳乐站在帅帐之中,正注视着地图,身后站着一众满蒙将领。
岳乐转过身来,给众人打气道:“盖州之败,虽然惨痛,但我们毕竟还有十余万大军,蛮子也不敢贸然挺进到辽河平原!这里一马平川,不像盖州和辽东,蛮子真敢杀来,本王利益骑兵,完全可以与之一战。”
辽河平原,清军骑兵来去无踪,吴越军自盖州,前往盛京,四百余里,步军想要在骑兵的监视下,杀到城下,并不容易。
众将领闻语,微微颔首,逐渐镇定。
这时,岳乐正要继续布置,帐帘却忽然挑开,一阵冷风灌入,众将纷纷侧目。
“勒度!”岳乐不禁皱眉,来人来是济尔哈朗之子多罗敏简郡王勒度,他人应该在北京,不想突然出现在海州。
勒度进入大帐,身后还跟随一众蓝甲兵,以及一名三品的满官。
这让岳乐色变,知道应该是京师,有旨意到来,一旁的鳌拜,则低下头,后退了一步。
岳乐脸沉下来,不过随即恢复镇定,盖州之败,他有责任,但主要还是鳌拜轻敌冒进,他最多被革去理政亲王的爵位,辽东的烂摊子还需要人收拾,他还有戴罪立功的机会。
这时勒度扫视了帐中众人一眼,身后蓝甲兵则握紧刀柄,堵住帐门,目光仅仅盯着众人。
勒度沉声道:“传皇上旨意!”
旁边的满洲大员,立时展开黄卷,朗声大喝:“招理政安亲王岳乐,速回京师听命,令护军都统鳌拜,暂代盛京将军,主持关外军务。”
岳乐问语,满脸不可置信,他反应过来,猛地回头看向鳌拜。
鳌拜事先已经收到,济尔哈朗传来的消息,所以早就知道,朝廷将责任都安在了岳乐身上。
“鳌拜,你害本王!”岳乐愤怒无比。
鳌拜不甘示弱,“奴才,不知道王爷什么意思。”
勒度沉声道:“安亲王,交出印信,随本王入京吧!”
~~~~~~
辽东,盖州前线。
三岔河口,也就是辽河口,如今还是一大片荒地。
九月间,吴越军在盖州大捷后,占据此地,并修建了码头、水寨,构筑了堡垒,作为吴越军沿着三岔河,向辽中腹地挺进的前进据点。
这时,一队骑兵,来到三岔河口,赵铭勒住马缰,注视滚滚河水,注入渤海。
后世这里名叫营口,此时只是一片没有人烟的冲积平原,还有河滩。
“殿下,缴获的战马,暂时便圈养于此。”谢迁扬起马鞭,指着远处道。
赵铭顺着他手指的大片河滩望去,只见三岔河两岸,到处都是战马,便笑道:“马好像不少啊!”
“回禀殿下,约有万匹。本来可以缴获更多,可不少战马受伤,还有被清水河冲走,便只得到这些战马。”谢迁嘴上谦虚,脸上却满是得色。
赵铭微微颔首,问道:“盖州之战后,关外局势如何?”
谢迁闻语,脸色沉了来,正色道:“殿下,卑职在盖州大败清军,无奈清军主力尚存,加上继续前进,便是辽河平原,地形一马平川,臣缺少骑兵,不敢贸然进兵,所以前锋止步于塔山一线。”
吴越军步军厉害,不过在北方平原作战,没有骑兵辅助,再厉害的步军,也会有遭受突袭,粮道被断的危险。
赵铭闻语,沉声道:“可曾挑选士卒,进行骑兵训练。”
谢迁道:“挑选骑兵,乃是兵曹之事,臣无权自行编练!”
赵铭点了点头,赞许的看了谢迁一眼,微笑道:“事急从权,孤王许你尽快挑选一万士卒,进行训练。”
“诺!”谢迁当即抱拳。
赵铭遂即一扬马鞭,“走!去营地看看!”
~~~~~~
盛京之东,兴凯湖之南,有一处海湾,便是海参崴。
这里在建州女真老巢之东,属于海东女真的地盘,不过随着满清的崛起,关外各部女真和野人,都已经臣服于满清。
在年初,赵铭起兵,攻下镇江后,清军得知了赵铭拥有了开花弹,随后洪承畴回到北京,便秘密前往关外,来到海参威。
如今,这里已经有了一座营寨,驻扎两千多清军,还有一个造船场。
这时,一艘海船,在海参威靠岸,船板搭上码头,一群清兵立时登船,将一桶桶的货物搬下来。
吴越国水师强大,封锁了满清出海的航道,满清水师被困在渤海,不敢出来,各国贸易的船只,也难以抵达满清。
这便使得,满清无法通过海上贸易,获取物资。
满清雄踞北方,地大物博,一般而言,并不需要海外的东西,但是有几样东西,不仅满清稀少,明朝这边也稀少,便是铜和制造火药所需要的硫磺和火硝。
现在,满清和明朝都大量装备火器,需要铜来铸造火炮,还有燧发枪的关键部件,同时也需要大批硫磺和火硝来制造火药。
这些东西,被明朝和赵铭严厉封锁,洪承畴便来到海参崴,秘密打通了一条,前往日本北部的航线,与陆奥国进行铜和硫磺贸易。
第692章突袭辽西
一箱箱的货物,运送到码头上,被马队装上马背。
这时一名满清大员,在一群士卒的簇拥下,来到码头边上,询问道:“这次送来多少?”
“回禀洪大人,铜五千斤,硫磺三千斤!”一名西夷传教士躬身道。
洪承畴闻语,皱起眉头,“怎么这么少?”
吴越国通过海上贸易,每年从日本获得,数十万斤铜,数十万斤硫磺,相比之下,满清获得的资源,实在少得可怜。
“洪大人,陆奥国只是日本北部的一个小藩国,土地贫瘠,他们背着德川幕府,悄悄与我们交易,所以能提供的物资十分有限。”传教士汤若望道。
满清是个毕较封闭的政权,对外界的事物,并不了解。
不过,外部势力的威胁,使得满清不得不,接触火器和西夷,来实现军事变革。
在崇祯朝时期,北京城中便有许多传教士,清军入关后,这些人很快就被清廷收编。
原本,这些人对清廷而言,并没有什么用处,但随着火器的使用,他们逐渐被清廷委以重任。
打仗打的就是消耗,以前以冷兵器为主,现在满清装备大量火器后,如何保证火药的供给,便是一个关系到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洪承畴沉声道:“吴越军封锁海上,朝廷虽在海参崴建立海港,并秘密开辟了一条航线,但是吴越国在倭国势力很大,他们迟早会发现大清从倭国北部获得铜和硫磺。”
说着,洪承畴顿了顿,忧郁道:“再者,朝廷在盖州大败,吴越军逼近辽中,若是辽中有个闪失,现在开辟的这条线,也会被吴越军斩断。”
汤若望明白洪承畴之意,为难道:“可是,陆奥国的物资,确实有限啊!”
陆奥国位于北海道之南,本州岛北部,是德川幕府的外样大名,属于幕府边缘势力,是被压制的对象,国内资源贫乏,确实难以提供多少物资。
洪承畴沉吟一阵,果断道:“给陆奥守尹达忠宗,提高三成价格,收割货物,趁着海参崴冰冻之前,尽量多够买些军资过来。”
只要价格提高,商人有利可图,洪承畴相信,倭国境内的物资,就会流向倭国北部。
语毕,洪承畴一声叹息,“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
盖州,吴越军大营,聚将三通鼓敲过,中军帅帐前,吴越军将领齐聚于前。
“诸位将军,进帐吧!”一名侍卫,挑起帐帘出来,对众人道。
士卒掀起帐帘,将帘子两侧挑开,露出大帐内部的情景,赵铭身穿军服,站在地图前。
在他身后,则是一个大沙盘,几名身穿军服,戴着大檐帽的参军,正围着沙盘布置。
这时众多将领鱼贯进入大帐,排成两列,对着赵铭背影行礼道:“臣等参见殿下!”
赵铭转过身来,扫视众人一眼,然后挥手道:“都免礼吧!”
“谢殿下!”众人齐齐站直身子,挺起胸膛。
赵铭遂即道:“今日召你等过来,是为了商议关外战局。”赵铭看向几名参军,问道:“准备是否妥当?”
“回禀殿下,已经准备好了!”虞胤行礼道。
赵铭颔首道:“那就说一说吧!”
虞胤给赵铭一礼,然后拿起木杆说道:“殿下,谢都督,诸位将军!现在,我吴越国在关外的人马,共计九万人,其中三万朝鲜军在连山关,六万精兵,则在盖州、辽东一带。而清军,在关外则有十二万。”
赵铭看着虞胤拿着木杆,在沙盘上笔画,点出清军和吴越军的驻兵地点。
赵铭问道:“以本藩现在的兵力,是否有把握,拿下沈阳和辽河平原!”
虞胤摇了摇头,“殿下,恕臣直言,臣以后进占辽中,恐怕很难!”
赵铭道:“说出你的理由!”
虞胤道:“殿下,辽中平原一马平川,利于骑兵驰骋,即便清军与我们决战,我们击败清军,也无法给予清军重创。若清军不与我们决战,那就更加难以消灭清军!再者,我们虽有九万大军,其中三万朝鲜军,却只能牵制少量清军,不堪大用,甚至还需调遣兵马支援。”
清军骑兵众多,要在平原上歼灭清军,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骑兵来去如风,只要清军不犯错误,以如今局势,确实很难夺取辽河平原。
赵铭微微皱眉,沉吟片刻,“看来要想击败清军,夺取辽中,本藩必须训练一支强大的骑兵!”
谢迁忍不住道:“殿下,骑兵训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训练一支骑兵,至少三五载,方可大用。现在大战在即,等骑兵练出,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赵铭微微颔首,目光转向虞胤、张家玉等参谋人员,问道:“参军司有什么计议?”
张家玉出列抱拳道:“启禀殿下,臣有一议。”
赵铭抬手示意,“先生可言之。”
张家玉道:“殿下,关外清兵有十二万,然关外荒芜,补给大半靠关内输送。臣建议突袭辽西,建立据点,袭扰清军粮道。若粮食补给不济,蒙古骑兵必然撤回草原就食。届时蒙古骑兵撤走,殿下便有机会,夺取辽中。”
赵铭微微颔首,“此策可行!”
张家玉作为参军,提出设想,众多将领领兵做战,立时思考策略的可行性。
谢迁再次道:“殿下,此策确实可行,不过施行起来,进展恐怕十分缓慢!清军在辽西已经驻军,而且即便阻断清军自辽西运粮,清军还可绕道蒙古。”
赵铭其实并没要求立刻夺取辽中,目的主要是牵制住顺治一系的力量,给阿济格制造机会。
赵铭沉吟片刻,便决定道:“就按此策执行!参军司联络水军,谢迁你调集一部精兵,与之配合,准备攻击辽西。在清军骑兵粮食不济,撤退之前,各部不可轻举妄动,特别是骑兵要加紧训练,等待时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