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陕军迅速崩溃,晋军占据陕北,令姜襄信心大增。

    这时他野心膨胀,同吴三桂平分关中,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他想要占据整个关中。

    因此,他对洪承畴建议,与吴三桂联合的战略,并不怎么感冒。

    姜襄本不愿意听,不过还是给洪承畴面子,沉声道:“为何不能决战?”

    洪承畴道:“如今局势,大王胜,不能进击汉中夺取川蜀,必陷于东清阿济格与吴三桂的夹击之中。若败,关中之地,为吴三桂所得,东清必然也会趁机杀入河东。如此晋国危矣。”

    姜襄皱起眉头,洪承畴说的很有道理,他现在击败了吴三桂,也没有实力入川。

    这样一来,晋国就会陷入,东清与周的夹击。

    若是战败,那就更加不用说了。

    现在占据的关中之地,全吐出来不说,阿济格和吴三桂还有可能乘虚杀入河东。

    不过,不战一场,姜襄怎么甘心,“本王十万大军,陇西孟乔芳也投降了本王,而吴三桂至多不到六万人,就算要与吴三桂谈,也要先分高下。”

    都是大明九边出身,姜襄不认为吴三桂比他强到哪里去,且如今他兵力明显占据优势,就算战败,也不会是大败,守住河东和陕北,应该没有问题。

    一众晋军将领,也是信心膨胀,姜有光道:“大王说的不错,先打一场,再说。能胜,咱们晋国独占关中,若是不胜,以咱们的兵力,也不可能大败。”

    姜襄不禁颔首,深以为然,挥手喝道,“本王决议,与吴三桂战一场,好叫周军,知道本王的厉害!”

    洪承畴见此,知道姜襄膨胀了,听不进他的话语,便也不再多说,并没有死谏。

    事实上,洪承畴决定投靠姜襄,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不过是借助姜襄,来展现他的能力,以便获取更好的位置。

    当下,姜襄便召集众将,商议排兵布阵之事,定下计策,姜襄率领主力,正面与吴三桂决战,再传令孟乔芳,出兵袭扰吴三桂的侧翼,牵制周军兵力。

    1657年八月初三。

    在经过数日对持后,吴三桂考虑到大军补给不遍,加上陇西孟乔芳威胁侧翼,于是率领大军,绕道灞水上游,自泄湖渡过灞水,六万大军向北逼近。

    姜襄遂即在骊山之北,布下军阵,迎击周军。

    十万晋军沿着山麓布阵,如林的长枪犬牙交错,旌旗插满山腰,军阵绵延数里。

    姜襄的王旗大纛立于骊山之山,放眼看去,前方是大批手拿长弓,腰悬箭袋的弓箭手,弓箭手之前,则是如林的长枪兵和刀盾手,最前是排列成排的火枪兵。

    这时姜襄身穿银甲,驻立于大纛下,手持千里镜观看。

    圆形的视界中,一名周军骑兵出现,而后漫山遍野的骑兵,卷起滚滚黄尘。

    身穿金甲的吴三桂,出现在姜襄的视野中。

    “来了!”姜襄放下千里镜,眼睛眯起,散发出一阵战意。

    周军骑兵,前身便是,大明朝军队中的翘楚——关宁铁骑。

    这只明朝仅有的精锐骑兵部队,普天之下,若论骑兵的战斗力,绝对数以数二。

    只前是给别人打工,如今关宁铁骑自己创业,战斗热情高涨。

    周军步旗滚滚而来,行至距离周军三里外,吴三桂勒住战马,大手一挥,大纛静止,行进的周军,立时纷纷从行军队形转为战斗队形,前后左右中,队形分明,旌旗招展。

    六万周军,三万骑兵,三万步军,按着营头摆好阵势,车粼粼马萧萧,西风中一片寂静,杀气弥漫。

    两军隔着数里对持,双方都寂静无声,只有战马打响鼻和风卷大旗的猎猎声。

    这时吴三桂打马上前,领着百余骑兵,来到军阵前,观察晋军大阵。

    吴三桂注视晋军片刻,冷笑一声,便拔马奔回本阵,而后直接向前一挥手,冷声喝令,“前军出击!”




第759章姜襄败北
    晋军背山列阵,十万大军,向是给骊山,披上了一件外衣。

    大纛旗下,姜襄雄心勃勃,要与吴三桂决一雌雄,不过当看见,南面奔来的骑兵时,姜襄还是吓了一跳。

    初看时,并不觉怎样,等周军骑兵跑得近些,晋军将士感受到大地的颤抖,发现敌骑漫野而来,才觉得声势有些骇人。

    没想到,满洲骑兵越打越少,关宁骑兵却不见少,吴三桂家底尽然如此雄厚。

    三万铁骑,马蹄轰鸣声,令晋军士卒感到震撼。

    不过还好,姜襄自知骑兵不敌关宁铁骑,所以才选择背山列阵。

    “传令下去!”这时姜襄正要发话,对面周军阵中,中军黑旗举起,战鼓急擂,周军前军,打起应旗,近万步军,便齐齐迈步,向晋军压来。

    这让姜襄嘴角一阵抽搐,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火枪手,迎击!”姜襄沉着脸喝令。

    吴三桂太狂了,刚成阵,就直接发起了攻击。

    一时间,山腰上,晋军的火炮轰鸣,山林间,腾起团团硝烟。

    晋军的炮弹,从白烟中冲出,呼啸着砸向,如墙而进的周军。

    炮弹砸在地上,溅起一蓬蓬的泥土,周军士卒冒着炮弹,手持火枪如墙而进。

    这时,周军的火炮,出现在步军后方,开炮吊射,骊山脚下的晋军,战场上炮声隆隆,惨叫四起。

    吴三桂常年在与明军和西军作战,是满清仰仗的主力之一,而姜襄的大同军,距离北京太近,被满清视为威胁,所以装备上,周军要远优于姜襄的晋军。

    这时周军燧发枪手,在炮击中,不断被射穿,但立时就有士卒,补齐空缺,端着火枪继续向前。

    如墙而进的火枪兵走过,地上留下一个个弹坑,还有扑死的尸体。

    周军的火炮,砸如晋军阵中,砸碎盾牌,将阵线直接射穿。

    “砰砰砰”阵前的晋军火枪手,率先开火。

    前的第一排周军士卒,立时有近百人,身上腾起血雾,栽倒于地,但军阵却继续向前。

    大纛旗下,姜襄皱起眉头,不得不承认,周军要比晋军精锐。

    “传令!中军步军准备!”姜襄沉声喝令。

    “砰砰砰~”硝烟弥漫,周军推进到阵前三十步,齐齐抬起火枪,扣动扳机。

    白色的硝烟,瞬时间从中间,向两翼扩散,形成一条白色的烟带。

    正面长达五里的战线上,晋军士卒向割草一样,成片栽倒,尸体在大地上形成一条黑线。

    “大王,不好,火枪手顶不住了。”姜有光一声惊呼。

    姜襄早以看见,他麾下火枪手,大部分都是鸟铳,只有不到一千杆燧发枪,才对射两轮,就被周军射倒三成。

    前线晋军火枪兵,瞬间向后溃退。

    “刀盾,长枪兵迎击,截住他们!”姜襄顿时怒吼一声。

    身披重甲的晋军步军,前排手持刀盾,后排挺着长枪,最后是弓箭手,漫野迎击上去。

    吴三桂见此,冷哼一声,当即下令,“传令租泽润,看他们的了!”

    这时,正追击晋军火枪手的周军燧发枪手,面对正面迎上来的周军重步,射出一轮火枪,便停下追击。

    跟随在火枪之后,近万八旗降军,顿时一声怒吼,挥舞着兵器,从火枪兵的间隙冲过,撞向晋军重步。

    汉八旗在满清时,在满蒙汉中,战力最弱,被满人蔑称为“怂旗”,而此时,从将领到士卒,却发出怒潮般的呼喊,漫山遍野的叫骂着,勇猛异常的冲向晋军。

    两军都是重兵,身穿铁甲和棉甲的晋周两军士卒,身上各带着五六十斤的装备,如墙而进!

    两军步伐稳健,铠甲铿然,在号角和战鼓的鼓动下,操着兵器,从齐齐漫步,到小跑着冲锋,最后速度越来越快,如同两到洪流,猛然撞击在一起。

    巨响连连,短兵相接,双方士卒盾牌撞盾牌,身体撞身体,脸贴着脸的挥舞着各自兵器,上下翻飞,血肉四溅,直杀得日月无光,风云色变。

    一时间,怒海般的呼啸声,惨叫声,兵器交击声,在战场上响起!

    两军一照面就精锐齐出,在骊山脚下,杀得天昏地暗,两军将士都热血沸腾。

    姜襄有十万大军,不过其中七万人,都是近三个月招揽的人马,人数虽众,却不够精锐。

    这时,双方在场,各投入了两万大军,不一会儿,晋军就有些顶部住汉八旗的攻击。

    “再上!”姜襄沉声下令。

    号角响起,山腰上两万晋军,呼啸着冲下山去,加入了战场。

    吴三桂亦挥手道:“吴之茂,压上去!”

    吴三桂直接将仅剩下的一万步军,全压上去,似乎打定主意,一鼓作气,冲破晋军的中军。

    战场上激烈搏杀,双方不停的投入兵力,而汉八旗凶猛的攻势,逼得晋军节节后退。

    为了能在新朝有一席之地,租泽润、刘之源等叛将,豁出老命拼杀,动摇了晋军阵线。

    姜襄见此,不禁有些焦急起来,怒吼道:“调左右两翼各一万,稳住中路!”

    晋**左右两翼,各一万精兵,一得到军令,立即催动步军前往迎敌。

    晋军刀盾在前,步弓手在后,紧紧跟随,从两侧杀入战场。

    此时,在正面,周军投入三万人,而晋军则前后投入了近六万大军。

    在人数的优势下,晋军重步在前猛冲,弓箭手躲在重步之后,搭箭上弦,抬高角度,而随着一阵弦响,天空腾起无数箭矢,遮蔽天空,跃过晋军,落入周军阵中。

    一时间,晋军终于稳住了阵线,并且杀得周军向后退却。

    战斗已经持续两个时辰,骊山脚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大纛旗下,吴三桂骑在战马上,一双鹰眼注视着战场,不放过任何一个变动。

    他看见正面战场,周军逐渐处于下风,并不慌张,反而面露喜色,似乎看见了胜机,忽然怒吼,“大周铁骑,出击!”

    早就按耐不住的周军骑兵,终于等到了机会,吴国柱、高得杰、王屏藩等将,用枪杆一拍马臀,便领着两万多骑兵,疾驰着冲出。

    他们绕过正面交战的重步军,直接迂回到晋军重步后方,冲向后面的弓手和火枪手。

    刚才的战斗中,晋军凭借人数优势,逐渐占据上风,推的周军节节后退,整个战场便向南移动,给了周军骑兵可乘之机。

    战马飞速前进,姜襄大惊失色,“不好,骑兵迎击。”

    三里多的距离,骑兵瞬息便至,周军骑兵行动迅速,离开大阵立刻提起全速,如两条巨蟒,直接撞入晋军阵中。

    骑兵以万钧之势突入,战马巨大的冲击力,不断地撞飞面前的晋军。

    周军铁骑长枪突刺,战刀上下翻飞,所向披靡,杀得晋军弓手和火枪手,阵型崩溃,不少士卒拔腿,便往山上逃离。



第760章归降吴三桂
    黄昏时分,激战一天的骊山战场,恢复了平静。

    在周军铁骑的两翼突袭下,晋军重步阵线后的弓手和火枪手率先崩溃。

    晋军的重步军,在失去弓箭手和火枪手的支援后,遂即落入下风,被战意高涨的周军和汉八旗,杀得节节败退,最后又引起两翼晋军的溃退。

    战争就是这样,一处失误,便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战事的失败。

    姜襄人马虽众,但是远不如周军精锐,十万大军在六万周军的进攻下,全线崩溃。

    不过,好在姜襄选择的战场,对于晋军还算有利,大军背山列阵,让周军骑兵无法掩杀、追击,没有造成横尸数十里。

    此时,骊山脚下的战场,逐渐归于平静,十万晋军被杀万人,投降三万余众,剩下兵马全部逃到骊山上坐困山头。

    这时,吴三桂手提大枪,打马缓步穿行于战场间,环首四望。

    在骊山脚下,四处扑死着两军将士的尸首,散落着丢弃的兵器和旌旗,周军士卒穿行其间,正收缴着战利品,清扫着战场。

    欢呼声,首先从追杀至骊山脚下的汉八旗中响起,经过一日的拼杀,他们终于击毁晋军。

    汉八旗为满清效力多年,投靠吴三桂后,内心其实有些惶恐。

    毕竟当年他们没少欺负和鄙视关宁军,如今从高高在上的八旗,变成关宁军手下的炮灰,都有些担心自身今后的命运。

    此战,他们顶着晋军优势兵力的冲击,为周军骑兵突袭晋军制造了机会,可谓功劳颇大。

    有这一战,他们在周国便有了一席之地,祖泽润等人挥舞着兵器,大声欢呼,声浪在战场上蔓延。

    骊山上,晋军将士则士气低落,将领们垂头丧气的站在姜襄周围,目视山下周军的欢呼,还有铺满旷野的尸体和燃烧的战旗。

    “大王,如今怎么办?”姜有光很没底气的问道。

    见识过周军铁骑的冲锋后,晋军众将不再猖狂,没人继续叫嚣了。

    运气用完,大风一停,猪也就落地了。

    姜襄面沉如水,看着山下往来奔驰的骑兵,说不出话来。

    此时,他虽然还有六万大军,但是却困守骊山,不敢动弹。

    虽说周军一时半会儿,休想攻上来,但是有周军骑兵在山下游弋监视,姜襄也不敢下山。

    关中平原,一马平川,以晋军现在的状态,只要下山,必然被周军骑兵冲垮,而后一路追杀。

    届时,姜襄自己能不能逃回河东,不好说,六万多晋军肯定灰飞烟灭。
1...259260261262263...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