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倒霉,居然遭了白登之围!”姜襄不禁暗骂。

    现在他下山是不可能下山,可是六万人挤在骊山周围,粮食和水源却成了问题,显然无法长期坚守下去。

    想到此处,姜襄不禁一阵恼火,不久前他还觉得自己站在风口,天命所归,现在却成了马谡,真是一场悲剧。

    面对山下的周军铁骑,姜襄是想走,走不成,想守又粮水告急,形势相对危急。

    可是大丈夫,怎能露怯,姜襄懊恼道:“不急!本王还有六万人马,吴三桂休想打上来。”

    说完,姜襄便转身,留下忧心忡忡的将领,进入山顶大帐。

    帐篷内,姜襄懊恼的将头盔丢在桌案上,一屁股重重坐下,仰头闭目靠在椅子上。

    这时,洪承畴进来,轻声说道:“大王!”

    姜襄有些恼羞成怒,猛地睁开眼,“何事?”

    洪承畴抱拳行礼,“大王于今后可有打算?”

    一听这话,姜襄老脸一红,之前洪承畴劝他不要开战,他非不听,硬要决一雌雄,结果现了回大脸。

    现在若是旁人来问还好,洪承畴来问,立时让姜襄有些挂不住脸,大怒道:“什么怎么办?本王坚守此地,与孟乔芳里应外合,必然大败吴三桂。”

    洪承畴却淡淡道:“孟乔芳原为明臣,后降清,再投王永镇,最后才投大王。大王以为孟乔芳能靠得住?即便孟乔芳会发兵来援,大王以为以孟乔芳的实力,能够击败吴三桂?”

    洪承畴脸不红心不跳的评论孟乔芳,打消姜襄与孟乔芳理应外合的念头。

    “这个扫把星!”姜襄似乎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他闻语更加恼怒,“那本王就投靠阿济格,引东清兵马入关中,看吴三桂能把本王怎么样?”

    洪承畴摇头道:“阿济格虽与福临不和,但都是满人建立的政权。大王背叛福临,就是背叛了满人,阿济格即便眼下接受大王的投效,今后也会多加防备大王,甚至除掉大王。”

    姜襄起兵,直接造成西清政权的崩溃,若是投靠东清,阿济格肯定防备他,压制他,不可能信任姜襄。

    接连两条路,都被洪承畴说死,姜襄无法辩驳,气得脸色通红,不过他终究不是袁绍,不可能直接弄死洪承畴。

    “你~”姜襄脸色涨红,半响忽然泄气,颓废坐在椅子上,妥协道:“那老督师以为该怎么办?”

    洪承畴等的就是这句话,立时道;“自然是投靠吴三桂。大王与周王同属反清义军,大王投之,周王必投桃报李,委以大王重任。”

    在离开西安时,洪承畴最先打算投靠之人,就是吴三桂。

    不过直接前往,吴三桂对他未必多重视,因此洪承畴先投靠了姜襄,大算再带着姜襄投靠吴三桂。

    这样一来,比他孤身一人前往,分量便重了太多,吴三桂必然会高官厚爵来对待他。

    洪承畴投靠姜襄后,帮助姜襄击败王永镇,成功袭取了陕北,从侧面证明了他的能力,这次在说动姜襄投降,那周国大学士的位置,怎么也逃不掉。

    洪承畴早就有了盘算,如贾毒士说降张绣般,说想姜襄。

    姜襄不禁站起身来,在大帐中来回踱步,半响停下脚步,沉声道:“要本王投靠吴三桂不是不行,不过本王有三个条件。第一镇守河东,军队不接受整编,第二,河东官员由本王举荐,吴三桂任命,第三,保留王爵。”

    洪承畴当即笑道:“大王将此事交给臣,臣去见吴三桂,晓以利害,必定让吴三桂答应大王的条件。”




第761章咸阳立朝
    洪承畴下了骊山,来到周军大营,吴三桂闻之,不禁大喜,要不是他穿戴整齐正与属下商议,差点就跣足出迎。

    吴三桂与洪承畴乃是老熟人,曾在洪承畴手下效过力,知道洪承畴的能力。

    因此洪承畴来投,他还是很高兴。

    时下,吴三桂虽击败了姜襄,但是周军远道而来,粮食补给困难,需要翻越秦岭,走数千里的栈道,才能运来关中,后勤压力巨大。

    如今,姜襄困守山头,吴三桂一时间,无法解决,也是进退两难。

    这时,吴三桂得知洪承畴的来意后,顿时大喜过望,抚掌欢笑,携手入帐。

    经过短暂又十分愉快的商议后,吴三桂接受了姜襄的条件。

    姜襄乃是山西的地头蛇,吴三桂周国新立,需要姜襄为他镇守河东,抵御阿济格。

    因此,吴三桂同意姜襄镇守河东,军队不接受改变,河东官员由姜襄举荐,只不过还没当热乎的“晋王”不能再当,被降下一级,改为平东郡王。

    毕竟吴三桂才是周王,姜襄岂能还称晋王。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姜襄今后叛乱,须送王妃和王世子,前往西安为质子。

    洪承畴得了答复,连夜返回骊山大营,向姜襄禀报吴三桂的条件。

    如今姜襄其实没多少选择,投靠东清,不如投靠吴三桂,于是便招来部将和谋士商议。

    八月十日,大清晴天,数万周军在骊山脚下,列成军阵,旌旗招展,旗幡如云。

    这时,从骊山上,一片人潮,仿佛泥石流般漫野而下。

    姜襄在近百晋军将校的催拥下,领着六万晋军,前来投降。

    这时,身穿金甲的吴三桂,威风凛凛的驻立于大纛旗下,待姜襄打马过来,顿时领着千余精骑迎上。

    姜襄身后大军,在山脚下停止,他则领着心腹将领,奔驰向前。

    两人相距三十步时,齐齐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吴三桂大笑着张开双臂,“哈哈哈,姜兄!”

    姜襄快步迎上,满脸微笑,“哈哈哈~周王~”

    吴三桂托住姜襄要下拜的双手,满脸真诚道:“今日之后,你我兄弟联手,荡平天下,指日可待啊!”

    姜襄动情道:“敢不效死!”

    “哈哈哈~”骊山脚下,周晋两军的尸骨未寒,吴三桂却拉着姜襄的手,使劲的摇晃,两人双眸对视,激情四射,似乎根本没有打过一仗,好得如同穿一条裤子的兄弟一般。

    陕西,乾州。

    一名骑兵疾驰而来,进入孟乔芳的大营。

    “什么?”帅帐内,孟乔芳满脸震惊,“姜襄投靠吴三桂了。”

    帅帐内,张勇等将,都是面面相觑,就在方才,他们为了支持姜襄,还袭击了一支周军的运粮队。

    “大帅!周军传来指令,让大帅前往咸阳听命。”骑兵跪地禀报。

    这时孟熊臣知道了孟乔芳的路数,以为孟乔芳又要投靠吴三桂,于是忙说道:“父帅,姜襄都投靠了吴三桂,父帅还是尽快前往咸阳吧!”

    孟乔芳却沉默不语,王永镇和姜襄的失败,令孟乔芳整个人都好了。

    “王永镇拥兵十万,又是关中势力,极有可能夺取关中,可却失败了。姜襄率河东之众,兼并王永镇之军,声威之盛,却败给了吴三桂。现在吴三桂,也未必长久。两顺王已经投靠了东清,近日有消息传来本帅这里,言阿济格有意趁着关中大乱,收取河东和关中之地。本帅还是再等一等!”孟乔芳被王永镇和姜襄接连失败,搞得有点怕了。

    西安被福临一把大火烧了大半,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吴三桂暂时驻扎于咸阳,传檄关陇各地,令各州县官员,大小军阀,还有各路义军首领,前来咸阳听命。

    骊山一战,周军击败了晋军,吴三桂声威大振。

    关陇之地,各地军阀和官员,畏惧于周军的兵威,陆续前来咸阳,拜见吴三桂,送来人质,宣示效忠于周国。

    时间到九月初,整个关陇地区,只剩下三股势力,没有臣服于周国。

    第一股是兵败后,逃到宁夏的王永镇,第二股是撤退到会宁的孟乔芳,第三股则是活动于兰州、甘州、凉州的回回义军。

    咸阳行宫内,吴三桂身穿龙袍,头戴翼善冠,腰缠金带,坐在王位上,

    节堂两边,站着周国文武,洪承畴也穿着官袍,站立其中。

    在说服姜襄归降后,吴三桂投桃报李,向姜襄要来洪承畴,委任其为周国右丞相,与左丞相孙可望共同处理周国事务。

    占据关中后,吴三桂身上逐渐多了一丝威严,“王永镇、孟乔芳还没到咸阳吗?”

    孙可望沉声道:“这两人不知死活,信使去了几回,一直在言语推脱。臣建议,大王直接点齐大军征讨,灭了他们。”

    洪承畴出列道:“大王,据斥候探查,满达海、勒克德浑弑杀了福临,将福临首级,送给了阿济格。阿济格大喜之余,认为西清灭亡,关陇大乱,正是乘机收取河东和关中,恢复版图的大好时机。臣想,阿济格必然不会放弃这次机会,从斥候探查的消息来看,耿仲明和尚可喜的军队,已经进驻陕州。臣以为清军极有可能近期进攻,对于孟乔芳和王永镇,还是应该招抚为主。”

    孙可望闻语,不禁有些不快的看向洪承畴,本来他总揽周国政务,洪承畴的出现,无疑分掉了他的权力,令孙可望相当不快。

    “既知清军将要进攻,那便更要立刻发兵,解决孟乔芳和王永镇!”孙可望立时大声道。

    洪承畴却摇了摇头,“是陕州距离咸阳近,还是宁夏、会宁距离咸阳近。甘肃之地,易守难攻,大军进攻耗时持久,短时间内定难解决孟乔芳和王永镇,而大王新占关中,地方尚未稳定,一旦离开咸阳西征,东清必然乘虚而入。”

    吴三桂听左右两个宰相之言,他更倾向于洪承畴,孙可望内政还行,但对于军事,还是差了许多,不然也不会被他击败。

    吴三桂皱眉道:“之前已经数度传信,两人都不曾过来,怎么才能让孟乔芳、王永镇乖乖前来?”

    洪承畴微笑道:“臣有一策,大王可用征伐孟乔芳、王永镇之名,调集关陇各地大军,齐聚于咸阳,展示实力,派人前往甘肃,限期令两人前来听命,实则声东击西,先发制人,兵出潼关,夺取陕州。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化解清军攻击,孟乔芳和王永镇也必会前来投靠。”

    吴三桂沉思片刻,周军刚占据关中,地方不稳,满清的残余势力,各地军阀都还没来得及清洗。

    这个时候,东清发兵来攻,对于周国确实不利。

    眼下周国要做的,主要是安定内部,消化掉关陇之地,整合各方势力,不便进行大规模的征战。

    洪承畴之策,不仅能够化解河南清军对关中的威胁,还能够威慑孟乔芳,确实可行。

    吴三桂当即沉声道:“就依右相之议!”



第762章大帅稳住
    西清政权崩溃,关中大乱,东清阿济格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在收到福临人头后,阿济格立时便传令,新投靠的耿仲明、尚可喜,准备出兵收取关中,而阿济格本人,则率领大军亲征,夺取河东。

    洛阳,耿仲明与尚可喜得到阿济格的旨意,新投之人,正要立功,所以不敢怠慢。

    两人商议之阵后,决定由尚可喜,率领五万大军,并勒克德浑和满达海所率一万旗兵,共计马步人马六万人,准备趁乱夺取关中。

    陕州,即河南三门峡市的陕县,东据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潼关扼东西交通要道。

    若是陕州在周军手中,便可兵出潼关,进攻中原,陕州在东清手中,则可破潼关,杀入关中。

    如今,这个要害之地,掌握在东清手中,两顺王在战略上,便占据主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进攻关中,尚可喜调兵遣将,搬运粮草器械,先锋三万人,已经进入陕州地界,扎下营盘。

    不过,大军到此之后,便停止下来。

    西清内部动乱后,洛阳的两顺王,忙于自谋出路,与东清阿济格联系。

    等他们谈好条件,归附阿济格后,又筹备运送粮草,花费了大量时间,错过了进攻关中的绝佳时机。

    如今,吴三桂击败姜襄,关中各部义军间的战斗,基本结束,要攻入关中,并不容易。

    不过,他们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周军刚占据关中,地方不稳,人心不定,有不少人还在观望,也有人还念大清。

    只要清军杀入关中,关中军阀未必服气吴三桂,关中必定大乱,大清便能再次收取关中。

    前不久,尚可喜已经派人与孟乔芳联系,约定里应外合,突入关中。

    据关中传来的消息,吴三桂纠集人马,正准备收取陇西,一旦周军主力西进,便是尚可喜攻入关中的大好时机。

    夜晚,尚可喜已经入睡,清军大营内,一片寂静,只有少数巡逻的士卒,于营中来回巡视。

    这时,在清军营地外,忽然出现数十个黑影,将营地外放哨的清军放倒,而后向夜枭一样,猫着身子,快速接近清军营寨。

    这些人都是周军斥候,前身乃是明朝辽镇的夜不收,都是以一当十,擅长渗透和侦查的精锐。

    清军大营东面,十多个原本巡逻的清军,倒在血泊之中,大队的周军士卒,在斥候清理了清军哨探后,借着夜色掩护摸向清军营寨。

    这时,周军已经摸到距离清军营寨百步外,三千多手持弓箭的士卒,带着引火之物,趴满了营地外的旷野。

    周军大将王屏藩,目视远处漆黑的清军营寨,神情严肃的一挥手,冷声喝令,“上!”

    三千多周军弓箭手,顿时齐齐起身,快步跑向清营的栅栏边,纷纷弯弓搭箭,将点燃的火箭,射入清军营地中。

    “射!”王屏藩大声怒吼。

    一片弦响,三千支火箭,腾空而起,跃过栅栏,落入清军营地内,点燃辎重车辆,还有营帐。

    清军营地内瞬间燃起大火,整个营地一片哗然,从帐篷内冲出的士卒,立时被纷纷射倒。

    “敌袭!”营中清将,放声大呼。

    清军士卒见漫天的火箭射来,如同流星火雨一般,顿时惊恐的在营中乱窜。

    王屏藩大声怒吼,“把栅栏推倒!”

    千余士卒齐齐发力,摇晃着栅栏,没几下,一段半里长的栅栏,轰然倒塌。

1...260261262263264...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