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堵胤锡道:“虎侯的威名和忠义,皇帝自然知晓!殿下为鲁王守为南昌半年,虽给朝廷带来许多蛮烦,但是行为却令皇帝感动和敬佩,常言大明需要殿下这样的臣子。因此皇帝不忍心,看着殿下丧命城中,才让吾前来招抚!皇帝说鲁军之中,他最看重两人而已,殿下便是其中之一,让殿下定要留下有用之身,报效大明!”
李成栋不禁问道:“另一人是谁?”
堵胤锡笑道:“自是汉王赵铭,殿下与汉王多次并肩作战,当知其确实厉害,也值得敬佩!”
李成栋听见堵胤锡将自己与赵铭并列,心头不禁暗爽,点了点头。
堵胤锡看李成栋神情,更加确定,李成栋可以招抚,于是说道:“殿下与汉王,都是皇帝看重之人。因此皇帝派吾前来,与殿下约定,只要殿下出城,归顺朝廷,便前过不究,保留爵位,且所部人马,俱得保全。”
隆武的意思,只要投降,就不计较他对抗隆武朝廷之罪,且依旧为郡王,并且保留麾下兵马。
这样的条件,李成栋动心了。
不过国士无双,忠义之人,岂能轻易投降,这样影响风评不说,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建武帝于我有大恩啊!”李成栋为难道。
堵胤锡沉声道:“殿下死守南昌半载,已然报恩。如今城池粮绝援无,殿下继续坚守,破城也就近日之间,不过徒增伤亡,让将士白白送命罢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留下有用之身,为大明效力,将来收复北方,还都北京,还要靠殿下出力。”
李成栋继续纠结,堵胤锡见此,遂即道:“陛下之意,吾已经转达,不过殿下素来忠义,硬是要坚持做自己,那朝廷也只能尊重殿下的选择!”
现在继续坚守,就是个死字,而李成栋自然不想死。
不管后面如何,眼下先活下来再说,他闻堵胤锡之语,立时就慌了。
堵胤锡认为他,真的对朱以海死心塌地,要与城共存亡,那就完蛋了。
“堵阁部,我想了下,觉得你说的话,很有道理!”李成栋忽然改变态度,不再伪装,沉声道:“不过,我还有个要求,还请皇帝允许我,依旧镇守淮安!”
汉军攻下福建,又杀入广东,而最近广州陷落的消息,已经传到了隆武军中。
因此,南昌之事不能再拖,隆武朝廷必须要趁着汉军没回过神来,解决朱以海,鼎定大局。
也正是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何腾蛟才有所退让,逐步恢复了堵胤锡的地位。
堵胤锡沉思片刻,“淮安与徐州相对,担负着防御清军的重大责任,确实需要一员大将镇守。吾想继续由殿下镇守,正是上上之策,由吾向陛下建言,陛下应该会同意殿下要求。”
李成栋大喜,“那我没意见了!”
一旁范承恩目瞪口呆,不是说只是听一听吗?怎么一盏茶的功夫,大王就叛变了。您多少矜持一下啊!
当下,李成栋与堵胤锡又交谈一阵,遂即亲自将堵胤锡送到城门处。
这时看着堵胤锡的背影,范承恩道:“大王,突围的事?”
李成栋愉快的挥手,“取消了!”
范承恩不禁道:“大王真降了!”
李成栋感慨道:“降了!那可是堵胤锡堵阁部,足见朝廷对我的看重!”
说完,李成栋看着脚下的南昌城,心中却又升起一丝失落之感,但很快就被他甩头驱散。
第782章建武末路
南京,建武帝皇宫。
大殿内,昔日英武不凡,意气风发的朱以海,近半年来,仿佛一下苍老了十多岁,如同一个老头儿一般。
战事不顺,败局突显,令朱以海心力憔悴,消耗了他的精气神。
如今,战线已经被隆武从江西,推回到南直隶境内,这便意味着,朱以海推翻隆武的战争,已经失败。
隆武朝廷的大军,从几路,慢慢逼近南京,而更要命的事,东清阿济格也称火打劫,攻入了两淮。
早前,阿济格看着南明内乱,便有意南下,劫掠一番,充实一下枯竭的府库,不想西清突变,让他改变主意,决定先统一北方。
毕竟,一旦吴三桂等人,站稳脚跟,今后再想统一北方,就困难了。
所以,阿济格率军攻入了河东,不过统一之战,最终并没有打下去。
两顺王失败,加上姜襄回援,让阿济格只得撤回河北。
虽说,阿济格在山西,缴获颇丰,但是架不住东清国库入不敷出,所以阿济格没等多久,便率兵南下,攻入了两淮,大肆劫掠钱粮,掳走人口。
这对本就将战争潜力耗尽的建武朝廷,可谓是致命一击,让朱以海感到一阵无力,刚成立不到两年的建武朝廷,便面临着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
如今建武朝西面,是节节逼近的隆武大军,北面是攻入两淮的东清军队,东面和南面则是暗兵不动,不怎么可靠的臣子。
不出意外,事态继续发展下去,建武朝廷可能熬不到明年春天。
这时,大殿内,朱以海脸色阴沉,端坐不语,殿下众多建武臣子,站立两侧,商议御敌之策。
“眼下局势,要扭转战局,臣以为只能在西面安庆附近,伺机搬回一城,才有可能稳定局面!”老帅张名振发言道。
吴兆胜不禁道:“那北面怎么办?清军已经杀进来了!”
江北是浙系的老巢,不少人家眷还都留在江北,而且各人都在江北置业,有不少田产和家财。
“只能靠江北驻军了!”张名振沉声道。
“靠江北驻军?”有人质疑道。
为了打赢这场皇位争夺战,建武朝廷将江北精锐抽调一空,还征发了几次壮丁,江北守军只剩下老弱病残。
靠江北驻军,就等于是任由江北自生自灭了。
殿上一阵哗然,不少人都站出来,反对张名振的建议。
朱以海见殿上吵吵嚷嚷,让他心中更加烦躁,于是怒道:“安静!”
殿上众人见朱以海发怒,连忙安静,各自归位。
这时,朱以海才沉声问道,“张卿,清军攻入江北,仅靠江北驻军,怕难以驱逐清军吧!”
难以驱逐都是说轻了,恐怕不少城池,都将被清军攻破,遭到洗劫。
张名振也十分痛苦,但是现在隆武大军逼近,回师江北的话,建武朝廷肯定完了。
“陛下,要胜的话,只能如此!”张名振沉声道:“必须集合精兵于西线,方有一线胜算!”
朱以海也是久经战阵之人,如何不明白张名振的意思。
其实,朱以海的意思,也是不增援江北,集中力量,在安庆附近,打一个反击。
这次清军入寇,与以往还是有区别的,以前清军南下,是为了灭亡明朝,占据江南,而这次清军南下,朱以海能看出,与以往有很大区别。
阿济格这次入寇,回归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目的只是为了劫掠。
眼下以东清的实力,维持现有版图,都比较困难,已经吞不下江北和江南,盲目的扩张,反而会因为吃地太多,而被拖垮。
因此朱以海判断,阿济格并不会占据江北,那就忍受一下,等清军自己撤离。
阿济格的目的是劫掠,对朱以海不构成致命威胁,而步步紧逼的隆武大军,才是真正威胁。
所以朱以海也不赞成回师江北,因为回师江北,隆武大军长驱直入,他必定灭亡,而不回师,若是能在安庆附近,打个胜仗,还有可能多撑一段时间。
不过如此一来,就等于任由阿济格在江北劫掠,而建武朝廷的臣子,还有江北军,许多人的利益都在江北,这必然遭人憎恨。
所以,不回师江北,这话不能朱以海来说,得有别人来坚持。
朱以海见张名振这么说,遂即问道:“诸位卿家,可有异议!”
张名振乃军中元老,资历最高,在浙系四大金刚,汉王赵铭自立门户,忠武王李成栋被围南昌后,张名振已经是建武朝廷武将之首。
他这么说,众人虽不满,但都是沙场宿将,其实都明白,张名振说得正确。
朱以海见此,遂即道:“既然如此,那便~”
这时,朱以海正要下决心,一名太监却匆匆从侧门钻进来,附耳一阵低语。
朱以海脸色刷的一下惨白,遂即又故作镇定,他心中苦涩,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殿上大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禁齐刷刷的目光盯着朱以海。
半响,朱以海忽然从皇位上起身,沉着脸道:“今日商议到此!散朝!”
语毕,朱以海便离开了大殿,太监忙高唱一声“散朝”,便疾步追随朱以海而去。
大殿上,众臣面面相觑,议论纷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看皇帝脸色,想必不是什么好事。
众臣议论一阵,没有头绪,只能陆续出殿,张名振等人也准备离开皇宫。
不过,几人到了宫门口,却又被太监叫住,说朱以海在御书房等候。
御书房内,只有朱以海和张名振、吴兆胜等几名心腹。
面对几名臣子询问的目光,朱以海说出了一个炸雷般的噩耗,“忠武王叛变投敌了!”
“什么?”张名振等人大吃一惊。
吴兆胜脸色狰狞,“忠武王深受皇恩,怎可叛变投敌!”
李成栋投降隆武朝廷的消息,对于建武朝廷来说,可以说是一场地震。
消息一旦公布,朝廷必然人心惶惶,而且李成栋投敌,便预示着,被牵制在江西的金声桓、郑成功能够进入南直隶。
如此一来,安庆一带,隆武大军将占据绝对优势,张名振要集结精锐,打一场反击的计划,便也落空了。
御书房内,君臣无言,都意识到,建武朝廷的末路快到了。
这时,夏完淳道:“陛下为何不向汉王求援,汉国可是陛下藩属!”
朱以海恼怒道:“赵博安不肯出兵,朕能如何?”
夏完淳道:“今非昔比,汉王肯定会出兵救援!”
朱以海没有说话,目光深邃,他早就考虑过,只是他心中颇有顾虑,担心一旦招来赵铭,赵铭会成为朱温,夺他朱家江山,但现在,他似乎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了。
第783章紧急求援
广州城外,黄埔码头,江面上帆船云集,遮蔽江面,十分壮观。
汉国疆域在江浙,主要贸易港口,乃是宁波、杭州和上海三处,而这三个港口,距离日本、朝鲜较近,距离南洋却太远。
因此,汉国在对东亚地区的贸易之中,占据优势,但在南洋,却无法一家独大,一直面临郑家、葡萄牙、荷兰的竞争。
所以在南洋的贸易之中,汉国具备的优势并不明显,一直没能打开更大的局面。
现在,汉军前脚占据闽广,后脚汉国的商社,便蜂拥而至。
广州乃是南方最重要的口岸之一,大批浙商涌入,使得广州城内和黄埔港周围的地价和店铺都涨了三成。
这时,已经是十二月初,广州温暖如春。
冬季间呼啸的北风,正适合船队,从广州出发,前往南洋各地。
如今广东平定,广西境内的小打小闹,影响不了汉国,赵铭便来到黄埔视察船队出海的情况。
赵铭对于中原争霸,有兴趣,立志平定天下,做结束乱世的大英雄,同时,赵铭对于海外贸易,还有拓殖区,也很感兴趣。
再过十年,持续近四十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结束了。
而今,荷兰衰落,留下大片真空,英国和法国正加速扩张,手已经伸到了印度。
为了避免,西方殖民者对世界人民的压迫和奴役,赵某人要奋起了。
码头边上,赵铭站在一座山丘上注视着波澜平静的江面,还有远处帆影。
大批满载着货物的船只,正浩浩荡荡前往海外。
赵铭问道:“怎么这多船来广州,是否会对江浙形成影响。”
“殿下放心,不仅不会影响,还好减轻上海宁波的压力!”陈明遇道:“唐鲁之争,造成大量难民,江浙各港口,忙于输送人员,疲于应对。广州一地距离吕宋等地近,正好方便输送物资过去。”
说起这个,赵铭不禁关切道:“百姓运往海外安置,官府物资必须要准备齐全啊!”
由于文化的不同,注定汉国的海外扩张模式,与西方的残暴殖民,有很大的不同。
西夷是**裸的掠夺资源和财富,屠杀土著居民,而汉国则是进行拓殖,目的是建设当地,然后适当的获取一定报酬。
这是由于文明程度决定的,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文明程度就已经相当高,而西方现在才刚走出黑暗的中世纪。
汉国的拓殖,乃是使夷归夏,教化四方,乃是大功德。
赵铭对于能不能掠夺无所谓,主要求个功德圆满,普度众生。
“臣这次来广州,就是从两广和安南采购一批粮食和物资,运去吕宋和新明州,所以殿下可以放心,不会出大问题。不过,毕竟这次安置百姓太多,怕是将近五十万,另外还有几十万,滞留浙江等待安置,议政府应对起来,确实吃力!”陈明遇委婉的劝说道。
赵铭很看重人口,也很看重海外拓殖地。
在汉国颁发《拓殖令》后,赵铭准许国内士绅大族,还有商贾自发拓殖,并根据缴税数额,承认他们对拓殖地的主权,准许他们建立封国,或者对有功之人赐予采邑。
这等于是变相施行,西周的封国采邑之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