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如果是平常读书人,想见叶清臣、王素这些人一面也难。别人是因为李兑的关系,才让杜中宵有这个机会。此时佛教兴盛,杜中宵从酒糟中蒸酒,再施粥给穷人的做法天然讨喜,很多大户想照着做。其实单单是蒸酒省出来的那几钱,还未必放在王素这些人的眼里。

    众人都酒意上涌,你一言我一语劝了杜中宵一会,嘻嘻哈哈地去了。告诉杜中宵,他替几个大户人家蒸酒,人家准备些菜肴,请些馆阁清闲的官员来,教也好,交流也好,让杜中宵长些见识。馆阁官员清闲,但收入也低微,算是这些高官给年轻官员的福利。

    看着众人离去的背影,杜中宵有些茫然若失。其实此次来京,杜中宵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准备科举




第53章 技术狂人
    枢密副使王贻永家里,杜中宵指挥着一众下人蒸酒,苏颂在一边袖手观看。

    一切准备停当,杜中宵与苏颂一起坐到树下阴凉里,看着王家的人忙碌,说些闲话。

    苏颂道:“我听人讲,与你一起从许州来的那个吴克久,这几天也帮着朝中大臣蒸酒。这个人做事甚是乖巧,不知托了什么人,过几天要去吕相公府里去,见人就说呢。”

    杜中宵淡淡地道:“由着他去吧。这难道是什么好差事了我们读书人,不好好读书,帮着大户人家做这些杂事,平白耽误正事。虽说家家都有谢仪,但我到京城来,岂是赚这个钱的”

    苏颂道:“听杜兄的意思,这事做得烦了。也是,有的人家还好,能够指点文章,拓宽门路,有的富贵人家就只是给些银钱,便就没有多大意思。”

    杜中宵从怀中取出一本册子来,递给苏颂:“如何从酒糟中蒸酒,我写了一本册子,过些日子献与朝廷,此事一了百了。以后朝廷自收各家酒糟,官家制酒,便就不需我来弄了。此次来京,本就是游学长些见识,顺便买些州县难以见到的书籍。这些日子我住在大相国寺,能买的书买得差不多了,说得话来的读书人,也不过苏兄了了数人,京城再待下去没大意思。”

    苏颂点了点头,拿了杜中宵递过来的册子看。他自小家学渊源,不只是经史子集,各种杂学无所不包。杜中宵蒸酒的器具是不断改良的,里面很多东西很有意思,苏颂对技术感兴趣,两人便走到一起。

    册子翻了一会,苏颂道:“这里面特意提到,甑的上面要空,引酒的竹管要细,裹住竹管的湿布要不住更换。我看你最初蒸酒时并不如此,不知因何改成这样”

    “在锅里,酒与水混在一起,等到加热,便就成了水汽。此水汽有酒有水,站的地方大,是以甑的上面要空,让酒水充公混合。竹管要细,则水汽从甑出来,到了竹管里变得密实,便容易凝成酒。水汽要凝成酒,一是要密实,再一个要凉爽,是故裹住竹管的湿布要时时更换,才有用处。”

    出酒实际上是蒸汽冷凝的过程,冷却是一方面,体积压缩是另一个方面。所以蒸汽从甑里出来,迅速进入变细的竹管里,加上湿布的冷却作用,使出酒的效率大大提高。这是杜中宵前世思维的惯性,不断地做这件事,便习惯性地不断改进。所以吴克久学了杜中宵蒸酒的方法,效率和品质却一直差得很远。

    不过此事没什么大意思,杜中宵做了半个多月,便就不想做了。每给一家蒸酒,都会给谢礼,很是不菲。但杜中宵到京城来不是赚钱的,为的是游学,天天做这种事怎么行。

    吴克久却见了眼馋,特别是可以借这个机会认识不少朝中官员,终究忍不住,毛遂自荐去替别人蒸酒。杜中宵没必要让吴克久拿着自己的技术做好人,干脆把技术写成册子,等到合适时机献上去。按照这个时候的习惯,献这种技术,杜家最少在许州一带的垄断地位牢不可破。有酒楼做基业,杜中宵这一世衣食不愁,可以把心力全部用在自己的前途上。

    这个年代做大商人是没出息的,先不说赚了钱能不能保得住,日常生意就很难做。此时的商业并不是以商人为中心,而是以牙人为中心。类比杜中宵前世,最像的是租房之类的市场,真正掌握行业命脉的是中介,而不是有房和租房的人。牙人身份特殊,跟官府联系紧密,杜中宵前世的商业经验基本无用。

    想在这个年代打造一个工商业帝国,最少现在不行,现实和法律都不允许。所以家业粗安,杜中宵便一门心思考进士,因为这是这个年代唯一的出路。

    &



第54章 赞助者
    此时天下豪门,除了皇帝,就是八大王赵元俨了。他家里酿的酒可比一个小州,酒糟更是山积。自从西北战起,朝中百官俱都削减俸禄,以助边费,八大王也不例外。先是赵元俨自请减一两年俸禄,皇上不许,最后每年减一半公使钱数十万。

    赵元俨是什么人家数十年来大手大脚花钱惯了,每年少了几十万,很快便觉得手头拮据。偏偏西北战事久拖不决,看不见公使钱恢复的希望,心中老大不耐烦。开始他愿以俸禄助边费,说他假仁假义做做样子不对,那时是真心助国的。但家用不足,对朝廷有些怨言也是真的,两者并不矛盾。特别对在西北主持战事的官员和朝中宰执,赵元俨就差公开骂了,一个小国的乱子迟迟不能平定,太过没用。

    杜中宵在京城为大户人家蒸酒,不到一月的时间,便满京城开始喝烈酒。这酒当然是不能卖的,但不妨碍体面人家送礼。一是稀罕,二是既然不能卖,自家又喝不完,大户人家便送来送去。特别是有一些好酒的官员,追求那种醉熏熏的感觉,更是爱上了烈酒。

    赵元俨得知了这消息,便托了个人,把蒸酒的杜中宵唤到府里。

    花厅里,赵元俨见进来一个不足二十岁的年轻人,一身青衫,问道:“你就是蒸酒的杜待诏”

    杜中宵拱手:“回大王,在下不是待诏,是个来京城游学的士子。因为家中卖酒,有从酒糟中蒸酒的手艺,闲时便帮富贵人家蒸一蒸酒。酒糟本是无用之物,放着烂掉着实可惜,蒸些酒出来总是好的。”

    赵元俨低声嘟囔:“好好的读书人,怎么替人制酒,失了体面。你是在京城缺钱财吗我送你些盘缠,好好读书,不要做这种事情。”

    杜中宵道:“大王误会了。我替人家制酒,并不是为了钱财。我阿爹是上次科举落第的举子,回乡吃了无数苦头,路上差点失了性命。得亏我从一个游方道人那里得了这个蒸酒的法子,知县官人抬举,就此在县里开个酒楼,家业粗安。我家赖此安身,曾发过一个愿,替人用酒糟蒸酒,收了多少酒糟,便买多少米,向穷人施粥。此番在京城蒸酒,一样是如此,为的是穷人有些粥吃,倒不是为了钱财。”

    赵元俨听了连连点头:“原来如此。怪不得前些日子附马王太尉家天天施粥,人人称道,就连宫中也都称他家好处,原来是这个原故。”

    枢密副使王贻永是附马,赵元俨的妹夫,那里的消息瞒不过他。杜中宵在王贻永家蒸酒多日,每天按照比例施粥,在开封府闹出好大声势。杜中宵蒸酒,是按照比例要求施粥的,报酬并无定数。自己还年轻,要赚钱以后有无数的方法,没必要靠这个。而且说的是到京城游学,结果却到处蒸酒,收钱平白让人看轻了自己。这个时候,钱远没有名好用。

    想了想,赵元俨又问道:“你家里酒楼是如何经营的酒糟里蒸出酒来,糟还在那里,难不成依旧扔掉我听人说,可以卖到城外养猪的农户那里。只是似我这种人家,酒糟山积,哪家买得了”

    “回大王,我家里自己养的有猪,不愁酒糟去路。”

    赵元俨连连点头:“这倒是条路子。今日找你来,也是为我家蒸酒。只是看你是个读书人,怕耽误了你的学业。既是曾经发下愿心,那便另一回事。明日我去菩萨面前,也发一条愿,比你原定比例多买一些米,煮粥施舍出去。此是好事,不知你意下如何”

    杜中宵拱手:“大王有此善心,自是好的。我在京城还要待些日子,为大王蒸酒也没什么。只是大王要多差些下人来做帮手



第55章 玩具
    苏颂看着一边抱着几本范文死啃的杜中宵,实在忍不住,问道:“杜兄,你天天读这些书,真地有用朝廷科举取士,取的是治国安邦之人,并不是做这种花样文章的。”

    杜中宵把书放下,叹了口气道:“苏兄说得不错。可虽有治国之能,却不能入朝为官,最终老死孤村,那岂不是更可悲朝廷以此取士,我便读这样文章,依着朝廷说的做,总不会有大错。”

    苏颂摇了摇头,杜中宵又叹了口气。

    杜家小门小户,自然不能跟出身大族,父亲为高官的苏颂相比。苏颂自小基础打得扎实,当然不必像杜中宵这样,临考试了才抱佛脚。像他们那些人学习,才是真地学习,杜中宵如何比得。

    正在这时,王府管事杜主管过来,行礼道:“小官人,你吩咐我做的锅已经制好,不知道要安在哪里这锅做得尴尬,看起不是蒸酒的样子。”

    “当然不是蒸酒,那是用来带扇子的。这样热的天气,在棚里蒸酒,简直要热死个人。”

    杜中宵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来,对苏颂道:“走,我们看一看去。前几日你不是问如果水封在锅里加热,会不会炸掉吗左右这几天无事,我们做一个来看。”

    苏颂好奇,跟着杜中宵到了蒸酒的棚子旁边。

    见是一个大铁罐子,旁边一个圆桶,苏颂问道:“杜兄,这是做什么用的”

    杜中宵指着铁罐:“这里面装上水,我们煮一煮看,到底会怎么样。把水汽通到那边桶里,里面有个塞子,很好玩的。”

    一边说着,杜中宵一边弯腰查看铁罐和筒。

    原始的蒸汽机就是这么简单,加热产生蒸汽,通到汽缸里推动活塞往复运动。活塞可以连接各种工作机构,往复式的可以用来抽手或者提举,旋转式的就成了通用动力了。真正复杂的是精度和效率,以及由此而来的功率。杜中宵现在只是做个原理展示,以后会走到哪一步,那就难说得很了。

    引出蒸汽用的是铜管,用铜板卷起来进行钎焊,比较粗糙,而且过粗。筒也是铜的,都打磨过了光滑得很。里面一个铸铁的活塞,研磨得甚是光滑。

    杜中宵把几样东西装在一起,架了起来,唤个小厮过来烧火。苏颂好奇,站在一边看。

    不一会铁罐里的水烧得开了,有水汽从缝里冒出来,杜中宵笑道:“这东西还是粗糙了些。”

    水汽从铜管引到那边的铜筒里,活塞便缓缓被推到了一边。

    杜中宵指着活塞对苏颂道:“看见没有,有水汽进来,这个是可以动的。”

    苏颂摇了摇头:“这有什么用我用手也可以推得动。”

    杜中宵一笑,用手扳了一个阀,堵住先前的铜管,打开另一边的铜管,活寒便就被推到了另一边。

    一边反复换着两个铜管,杜中宵道:“水煮得过开了,如果不放出来,一个不好就会炸掉。但如此把水汽引出来,就有了这般用处。那边铜管里的塞子,可以来来回回。”

    苏颂看了一会,摇了摇头:“此物初看有些意思,但细想却无大用处。如此麻烦,不如找个人拉着那塞子,强似这般。”

    “杜兄说得差了。此物现在做得简陋,当然没大用处。但若是做得大了,精巧起来,可就有了无穷用处。你想啊,只要有炭烧水,那塞子便就可以自己动,许多地方用得着。”



第56章 买书
    夕阳西下,凉风习习,杜中宵与苏颂走在大相国寺前汴河边的大道上,悠闲而懒散。

    八大王府里的酒糟已经蒸得差不多了,杜中宵不想再在京城里待下去,正抓紧完善自己制酒的小册子,请苏颂帮忙审稿。游学的一大目的是士人交流,跟同样的读书人谈论学问,再就是增长见识。可杜中宵的运气太好,有李兑这种高官引荐,来往的多是馆阁里的优秀之士。他们饱读诗书,大多又有一副忧国忧民的热心肠,谈天说地,偏偏杜中宵最需要的科举经验谈得少。这些离杜中宵还过于遥远,再跟这些人混下去,没有大太意思了,不如回乡安心准备科举。

    苏颂对技术有兴趣,反而跟杜中宵谈得来。两人都是要参加本届科举的,议论起学问,比馆阁官员实际得多。怎么才能够入考官法眼,比继承圣贤衣钵实用得多。

    看了看天色,杜中宵道:“乘天色还早,我们到相国寺后面卖书的地方看一看。过些日子我就要回许州去了,若有合适书籍,多带一些回去。”

    苏颂自然答允,与杜中宵一起,穿过热闹的待道,向北行去。

    走不多远,却见迎面而来一个大和尚和两个青衫读书人,远远拱手:“杜小兄弟,这是哪里去”

    杜中宵回礼:“左右无事,到后面卖书的摊子去看一看。三位哥哥这是从哪里来”

    一个读书人道:“去衙门里有些杂事,却才办好回来。兄弟若是无事,晚上一起饮酒。”

    杜中宵答应着,与三人拱手而别。

    看着三人离去,苏颂问道:“这三个是什么人听他们口音,好似来自西北。”

    “正是西北来的。那两个青衫读书人,是永兴军进士,一个名杨著,一个名卢凯。西北战起,他们自觉胸中有些才学,上书朝廷,冀望搏个一官半职,为国效力。那个大和尚法号道信,一身好本事,马上马下都是一把好手,同样是来京城搏前程的。与我一样在大相国寺这里居住,偶然相识,闲时在一起喝酒谈天。听他们话里的意思,事情都有些眉目了。”

    这个年代的官跟后世不同,很多低级事务官员职权不大,就是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用起人来比较随意。特别是西北因为战争,正是用人的时候,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可毛遂自荐。杨著和卢凯两人都是永兴军的乡贡进士,自觉科举考上正榜进士的希望不大,便来京城求官。道信是个僧人,孔武有力,是来京城试武艺的。这些事情都有专门衙门受理,只看自己运气。

    大相国寺这里鱼龙混杂,热闹非凡。杜中宵贪这里消息灵通,卖书的店铺多,住在这里,闲时便到书铺里逛逛,这些日子淘到不少好书。从唐至宋,二百多年间科举进士优秀的诗赋,都快要收集齐了。若论科举真题收集之多,杜中宵是这个年代最顶尖的人物之一。此时科举命题,经常用唐时考过的题目,不过是唐人考诗,此时改赋,诸如此类,真题有其独特价值。只是读书人看重的一些经典名著,他这里反而很少。杜中宵现在读书就是为了考进士,与此无关的,本就没多大兴趣。

    到了书铺,随便看了一圈,杜中宵对掌柜道:“主人家,最近可有什么好的科举书籍”

    程掌柜笑着拱手:“我这里的书,小官人看上眼的都已买了,新书却是不多。前些日子得了一套今人省试殿试的拟题,虽不十分好,也还过得去,小官人要不要看看”

    “既然有,那便拿来看。”对杜中宵来说,这类书籍越多越好,反正价钱又不贵。



第57章 荒唐手段
    大相国寺周边是开封城最繁华的地方,酒楼茶铺林立。特别是临着汴河的地方,各种吃摊,夹杂着无数的摊贩,热闹非凡。杜中宵住的旅店前面,便有一处吃摊,卖各种吃食,同时卖酒。

    带着书回来,便看见杨著、卢凯和道信三人坐在那里,对面还坐了几个汉子,一起饮酒。

    见到杜中宵,杨著高声道:“小官人一起来饮酒!”

    杜中宵对苏颂道:“左右无事,我们过去饮两杯。这些人来自西北,对那里最是熟悉,听他们讲一讲战事也好。此是天下第一大事,科考不定就会与此有关。”

    苏颂点头称是,随着杜中宵走上前。此时考题并不完全限制在经典中,经常会出一些时事性的题目,特别是省试和发解试。举子要知道天下事,不然考试时容易闹笑话。

    到了跟前,杜中宵介绍了苏颂,在客位上坐了下来。

    杨著指着对面坐着的几个汉子道:“这位是华州来的姚嗣宗,尚气好侠,极有名声,此番与我等一同来京城,搏个出身。那几位同是华州人,是到党项做官的张源的子弟。那位是彭提辖,与张家众人一起来京城,得了诏命,要到西北寨前接降张源。”

    张源是大宋的落第进士,与吴昊一起逃入党项,为元昊所用。不知是什么人出的主意,朝廷接了张源的家人来,让他们到西北前线去,诱降张源。姚嗣宗与张源有旧,此番到京城,学士院试过后,得了选人出身,到西北去做个知县。因是同路,与张源的子弟走到一起。
1...1314151617...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