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看陶十七穿了一身新袄,红光满面的样子,杜中宵道:“寨主待你着实不薄,你当小心谨慎,在寨里好好做事才是。好的坏的,事情过去,不要多想了。”

    陶十七行礼:“小的大仇大得报,节推官人出力甚多。这份恩情,小的记在心里。”

    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我只是做自己份内的事情,要你记什恩天气寒冷,饮杯酒去去寒气。”

    陶十七接过柴信递过来的酒,仰头一饮而尽,脸立即红了起来,拱手道:“谢节推官人酒!”

    杜中宵见陶十七乖巧,心情也变得好起来,对他道:“年后何寨主高升他州,你在寨里没个事情做总不是办法。今年垦田多亏了附近那个做烟花炮竹的工场,那里年后要加些人手,用些厢军。等何寨主走后,你到那里去做工吧。做工的地方,强似在寨里无事可做。”

    陶十七拱手连连道谢,高高兴兴地站到一边。他到底年纪小,在牢里关了几个月,全靠着一口气硬撑下来。前几天放出来,高兴得跟什么似的,露出许多孩子气。

    垦田是要花钱的,特别是杜中宵在那里做大工程,招引了许多汴河上的船工纤夫来,花钱更像是流水一样。能支撑下来,全靠着那个做烟花爆竹的工场。

    这个工场是杜中宵一手建起来,以前州里没有人管,现在开始大把赚钱了,就不




第52章 除夕
    小青手里拿了一枝香,小心翼翼地在烟花上轻轻触了一下,便就捂着耳朵飞速地跑开。只见捻线飞快地燃烧,不大一会,便就“咻”的一声,一只五彩的蝴蝶腾空而起,升到空中,慢慢消散。

    “飞上天了!飞上天了!”小青看着蝴蝶消散在空中,开心地跺着脚。

    杜中宵和韩月娘端坐在桌子后面,看着小青与两个随从站在院子里,不时点一个烟花,一会又点一个炮仗,开心地又笑又叫。

    曲五娘把向样果子菜蔬摆到桌子上,行礼道:“官人夫人,夜深了,用些酒菜歇息吧。”

    杜中宵看了看韩月娘,口中道:“今夜除夕,本该是守岁的。我记得家里过年的时候,先要把好酒好菜拿去祭祖,才由得我们享用。现在爹爹妈妈不在,这些规矩我们都不晓得,你说该怎么办好”

    韩月娘嘟着嘴,有些埋怨地道:“我让爹爹妈妈来,与我们一起过年,他们却说家里生意一日都少不得人,竟然推托掉了。又没有大人教我们这些,哪个晓得!”

    说完,拿眼睛看着曲五娘,指望着她指点一二。

    曲五娘叹了口气:“夫人,你们是官宦人家,规矩与我们不一样的。我们这些人家,全靠侍奉客人赚些钱财过活,过年的规矩哪敢在这里说。”

    韩月娘瞪了杜中宵一眼,面色有些不好看。两人都是小户出身,过年吃顿好的,做身新衣已是极难得的事,哪里知道其他还要做什么杜中宵前世记得的那些过年规矩,大多形成于后世,这个时候摆出来只会惹人耻笑,只好正襟危坐,只当没看见韩月娘的眼神。

    放了几个爆竹,小青从外面进到屋里,跺了跺脚把沾的雪花震掉,搓着红扑扑的小脸道:“今年好热闹!刚才只顾着玩,有些饿了——”

    曲五娘偷偷瞪了小青一眼,示意她不要乱说话。两人现在算是杜中宵的家妓身份,平时对他们好也就罢了,这种过年过节的场合,一个不好就犯了什么忌讳。

    杜中宵要是知道过年有哪些忌讳就不会这么烦恼了。他和韩月娘都不满二十年纪,以前过节都是父母张罗,两人都不知道到底有哪些规矩。本来依现在杜中宵的身份,该带着父母在身边,而不是现在这样小夫妻在外面游宦。食俸禄以养亲,做官赚钱干什么,本来就是给父母花的。可杜循和韩练夫妇,都贪图这几年的三州卖酒权,忙着做生意赚钱呢,谁肯来跟着小两口抛家舍业。

    看着小青兴奋的样子,杜中宵咳嗽一声,道:“除夕之夜,当食角子以守岁。角子,谐音交子,寓意新旧更替,今夜吃了讨个口彩。左右无事,你们便就包些角子准备一会下下了吃。”

    韩月娘小声嘟囔:“没听说过,哪家过年要吃那些东西!”说完,对小青道:“左右无事,你和五娘便包些角子,烤一会火,看你脸都冻得通红!其他的人,管你们搏彩掷钱,热闹着吧,老实守岁!”

    柴信和几个随从叫一声好,便就聚到屋子门口的旁边,围成一圏,几样赌具掏了出来。历来朝廷规矩,过年放赌三天,不要说民间,皇宫里皇后妃嫔和宫女都赌个痛快。平时杜中宵管得严,这些人早就已经心痒难耐,今夜赌具早就带好了。此时拿出来,不一刻就大呼小叫赌得忘我。

    小青和曲五娘看了,心中有想上去凑个热闹,只是杜中宵和韩月娘在一边看着,终究不敢,老实去和面拌馅包饺子。这是杜中宵从他前世带来的惟一的过年习俗,因为这年代没有,还被韩月娘疑他嘴馋一直怀疑。包的方法是早就教过的了,与这年代略有差别,曲五娘和小青早就学会。

    看着柴



第53章 升迁
    冬季的严寒渐渐过去,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杜中宵因为处置马蒙一案,兼且营田卓有成效,连升三阶,自选人晋升京官,为秘书省校书郞。得韩亿举荐,不必进京守缺,为了继续垦田,由亳州观察推官改知永城县,兼本县兵马监押,兼提举营田事。这两项兼职,是以前顾知县不曾带的。带兵马监押便有统兵权,可以管辖境内兵马,兼提举营田事是让其继续垦田。顾知县升官之后回京待阙,另有任用。

    本届进士只有前五名授京官,因为除状元杨寘和王安石外,其余三人原来都已经出仕,王安石的官阶最低,正是现在杜中宵升上来的校书郎,京官中最低的一阶。最高的自然是韩绛,中进士之前他就已经为官多年,登第后授太子中允。

    任命一到,顾知县因为急着去京城待选,急着催杜中宵前去交接。

    虽然已经在永城半年多,交接却不能马虎,这一日风和日丽,杜中宵带了金书召过了汴河。

    县尉和主簿都没有更换,杜中宵主要让金书召查各处府库,历年税赋,有没有亏空。这是新官上任必做的事情,不然前任在财政上留下个大窟窿,自己接了将来走都走不掉。这种事情真实发生过,甚至有官员因为账目不清,继任的官员拒不接任的都有。

    金书召是来替杜中宵对顾知县进行离任审计的,一入县城,便带了几人去各府库查看。

    顾知县和程县尉、董主簿接了杜中宵,进了县衙,见过押司、都头等重要吏人,便就到了后衙。院里早已在小池旁摆下了酒筵,专等着杜中宵来。大家早已熟识,今日就相当于为顾知县辞行。

    阳光温暖,头顶上玉兰开得一树洁白,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众人落座,顾知县对杜中宵拱手:“自节推到此地为官,诛马蒙一伙盗贼,开垦农田,着实做出了许多政绩。不才跟着沾光,考评优等,超迁一资。谢过节推了。”

    程县尉和董主簿一起道谢。程县尉虽然差遣没变,官阶却改成了某县县令,由第七阶的判司簿尉超迁一阶为第五阶的令录。这就是选人官阶让人糊涂的地方,由于官职和差遣分离,某县县令不一定真在那个县里,有时朝廷自己都分不清楚。当然,程县尉这一任做满,下一任倒真可能做县令。如杜中宵的新差遣是知永城县事,说不定不知道在遥远的哪个就地方,还有个永城县令呢。董主簿同样,他的官阶成了某州的录事参军,可怜他连那个州在哪里都不知道,还是在永城县里做主簿。

    杜中宵客气几句,道:“诸位劳累半年,各自的功劳,升迁是应得的,何必客气。知县经过了这一任,回京之后或为守倅,自此不可同日而语。”

    顾知县喜滋滋地拱手:“借节推吉言。”他本来就是京官,官阶高过杜中宵,又为官多年,这一次回京,再任职当知州通判并不稀奇。

    杜中宵原来的阶官其实不高,只是因为是正榜进士,升迁起来比别人快得多,人人敬重。比如这次他直接升京官,而对于一般的选人官员来说,这是一辈子都跨不过去的坎。

    几人饮了几杯酒,说了几句闲话,杜中宵看着空中飞舞的花瓣道:“我初来永城,正是秋天,遍地金黄。倏忽之间就到了春天,繁花遍地。这半年忙碌碌,现在起来,却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

    程县尉道:“节推如何这样说抓了马蒙一伙,破了陶十七一家疑案,在朝廷是不了起的事情!兼且还在河对面营田,那里有人烟,从此就不再是盗贼聚集之地了。”

    杜中宵前世的印象里,破案不应该是地方官的职责,地方官应该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才是。可在这个时代却不同



第54章 同病相怜
    金书召坐在酒馆里,随手翻看着账簿,心情愉悦。杜中宵做了知县,作为他最亲近的随从,自己的地位水涨船高,熬出头了。以前在巡检寨的时候,杜中宵只是作为州官派在这里,直接管的事情不多,金书召天天忙着审理案件。做了知县,手下有县尉和主簿两个帮手,事务便就清闲多了。

    江监当从外面进来,向金书召拱手:“孔目安好。”

    金书召回了个礼,让江监当在身边坐了,随口问道:“监当回来,可是账目清点好了”

    “我那里账目一向清楚,只要让手下吏人整理一番便就是了。”一边说着,江监当把一个小布包放在金书召面前,轻轻一拂,露出里面一锭银来。“我们几个凑的一点心意,孔目笑纳。”

    金书召眼睛一亮,继而神色暗淡,有些无奈地道:“监当收起来吧。非是我不心动,这世间事事离了钱财不行。只是节推御下一向法度森严,我今日伸了手,日后被节推知道了,必受重罚!”

    江监当小声道:“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节推又哪里会知道孔目尽管取去,闲时买些酒肉也是好的。一样当差,我们知道孔目的难处。这些外财是旧例,孔目不必推辞。”

    金书召叹了口气:“节推主事,就是要改这些旧例。来之前节推说过,要想办法在各处场务里补些钱财给我们,但万不可在公事中收受贿赂。监当,节推不是个刻薄的人,只要专心做事,从来不会让手下人吃了亏。钱你收回去,好好整理账簿吧。”

    江监当看着金书召,见他不像虚言推辞,过了一会才试着道:“孔目真地不收”

    “是不能收。我还想着在节推手下多干些日子,搏个前程呢。若得节推赏识,几年之后,高的不敢说,我如你们一般,监当官应该不难。今日伸了手,只怕将来一切皆休。”

    听金书召说得如此明白,江监当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银锭收了回去。他们这些小官,在知县官人眼里自然上不了台面,但终究是官,管的事情又有油水可捞,职位还是很吸引力的。这些监当小官,很多就是从吏人提拔起来的,金书召真让杜中宵满意,几年之后一样也可以做。

    官吏之间有一道天堑,指的是吏人要转文阶艰难,要想做高级官员基本不可能,基层的小官就容易得多了。为吏多年不犯事,凭着年资也可以混个武阶小官退休,很多监当官就是这么来的。

    把银锭收了起来,江监当叹气道:“我们这些监当官,不怕上面官员贪心,就怕他们油盐不进。虽然位卑,可监当管着的都是日进斗金的营生,谁敢保证纤尘不染孔目在衙门多年,这个道理想来是明白的。节推自律如此之严,又是何苦让我们也难做!”

    金书召笑道:“你要知道,节推家里面三州卖酒,家里金山银山,会在乎这些小钱若不是出外为官,节推在家里做些生意,也是富甲一方的员外。在节推手下做事,你这些心思就收起来吧。好在节推虽然不许手下收受贿赂,总会在其他事上补偿一二,吃不了亏就是。”

    江监当这些人的正式俸禄极其微薄,利用职务捞好处是公开的秘密,甚至有许多途径根本就是合法的,不然他们难以生存。以前顾知县在的时候,他们几个做得也不过分,不然早因为马蒙的事情被牵连进去了。现在永城的小官小吏,剩下来的都是经过考验的,马蒙一案就大浪淘沙的筛子。

    见金书召人好说话,江监当也不急着走,坐着闲聊起来。他是家里原来跟内侍黄德和有七拐八绕的关系



第55章 自寻烦恼
    书房里面,苏颂教陶十七书算和画图,教的用心,学的卖力,气氛甚是融洽。陶十七是个死性子爱钻牛角尖的人,学起这些来却是颇有天分。两个多月来,经过杜中宵和苏颂教导,已经能够自己设计制造小零件了。陶十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日子也过得快乐。

    另一边,杜中宵伏在桌子上,仔细地研究着各种账簿。他做官跟别人不一样,跟这个时代的人尖子们比怎么去审案,怎么去安民,要脱颖而出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只有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发展经济招揽人口上动脑筋,才能够跑赢其他人。可做这些事情处处要钱,钱从哪里来杜中宵要想出办法。

    前世招商引资之类的法子是不能用的,三司早就把这些财权收了上去。钱怎么赚,怎么花,是让杜中宵头痛的一个问题。现有的制作烟花的工场,年前杜中宵就交给了顾知县管辖,现在又回到了自己的手里。还有营田务,正值春耕,各种投资以及种子,都有明确的说法。

    看了半天,只觉得头晕脑胀,杜中宵把账簿一合,抬头无聊地看着窗外。自己现在是知县,依着前世的说法,大可以说一句我的地盘我做主,想怎样都行。这样也未必不行,只要没有人跟自己作对,没有人来查这个时候的账本,一切都好说。但如果有人看自己不顺眼,则处处都是漏洞。

    经济犯是重犯,杜中宵心中暗暗叹气。前世的时候,总觉得古代的官儿在钱的问题上很随意,只要有钱交给上面,偶尔行行贿,便就可以随心所欲。实际上哪有那么回事这个年代最容易犯的就是经济错误。前不久闹大的就有张亢和滕宗谅,小案更是数不胜数。

    一县财政,除税赋外,最重要的是酒盐商税。这几种税要么是有定额,要么是按比例,县里提取一部分自用。永城临汴河,商业发达,朝廷看得严收得重,留给地方的就不多了。

    现在杜中宵最头痛的,是以什么样的名义发展产业,即需要一个载体。在他前世,这叫作产权关系明确,这个时候,则是缺乏县里完全支配的府库。各级官府管理财政,是通过各种库进行的。库既包括各种实物仓库,也是各种经济事项做账的所在。

    站起身来,杜中宵到苏颂和陶十七两人的身后,看他们在纸上画着几个汽缸。这是一个模型,用来研究汽缸活塞运动、功率和蒸汽压力和温度的并系。对于蒸汽机来说,这是理论是关键的一步,压力和体积及温差的关系明确,以后便就有了改进的方向。简单的物理公式杜中宵自然记得,现在就是要让苏颂等人理解,并把各种仪器做出来,进行充足的试验。

    陶十七用的笔是铅笔,石墨碾碎了混着黄泥制成,知道原理制起来很简单。纸有些麻烦,因为此时的纸是向着适应墨水演化的,对铅笔作画并不友好,只好用压蜡纸代替。

    看着陶十七画完,杜中宵指着几个汽缸道:“这里面需光滑无比,你要怎样做”

    陶十七道:“外面原有一个机器,用刀头定在那里,摇着这缸套转起来,细细来做,总会光滑。”

    杜中宵笑道:“刀销的,哪里有研滑的细你应该用定好的皮子或者绸缎,代替刀头来磨。这种事情要一试再试,才能做好。且歇一歇,饮两盏茶吧。”

    陶十答应,放下笔,托着腮趴在桌子上,看着图纸想着杜中宵的话。

    苏颂知道杜中宵有事要问,站起身来,与杜中宵到了房外。

    看着院子里红红绿绿的花树,杜中宵叹了口气道:“我现在治理一县,最难的事情,便就是要附近垦田,招揽户口



第56章 莫名其妙的党争
    杜中宵和苏颂坐在柳荫下,看着前面陶十七带了几个工人,在那里安新制的活塞。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把蒸汽的压力提上去,外面接冷凝器,增大温差。这都是杜中宵前世初中时学过的内容,现在通过实验一点一点验证而已。由于材料不齐,仪器一切从简。比如温度计,比如压力计,都用一些土办法,只能看出个大概。反正只要知道蒸汽压力与温差与功率的正比关系就可以了。

    杜中宵也想制玻璃,只是没有成功。现在是有制玻璃工艺的,不过发展路线不同,朝着制作类似玉石、翡翠的方向去,只有观赏性能。要制透明的玻璃,需要精选原料,做许多试验。永城小地方,拿不出多少钱让杜中宵用在这些事情上,只能小打小闹,杜中宵也不可能自己掏钱来做这些事。
1...3031323334...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