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有了玻璃,很多仪器就可以做了,比如水银温度计,压力计,诸般种种。这些技术上的事情,杜中宵都是开个头,真正做下去,还是要靠这个时代的聪明之士和能工巧匠。当然,以后有条件了,办起学校来更好。那都是以后的事,现在杜中宵还没有这个精力。

    把手中的邸报交给身边的苏颂,杜中宵叹了口气:“范、韩二相公自西北入朝,位列执政,又有富相公意气相投,联手施行新政是好事。但朝中谏官和馆阁人员借此攻击老臣,闹得沸反盈天,实在不是什么好事。石直讲当世大儒,写《圣德颂》没人可说什么,可动辄指重臣为奸邪,唉——”

    苏颂接了邸报看见,随手放下,沉默不语。

    杜中宵又道:“景祐年间,范相公被贬,蔡君谟作《四贤一不肖诗》,已是引起无穷风波。现在石直讲更进一步,写《圣德诗》,直指重臣为‘妖魃’、‘大奸’,成何体统!蔡君谟知谏院,欧阳永叔和余安道同为谏官,与石直讲等人同气连声,以范、韩、富诸相公为大贤,朝中其他大臣怎么想”

    苏颂轻叹一口气:“待晓是与石直讲等人政见不同么”

    杜中宵道:“哪里有什么政见不同,只是他们自称君子之朋,以台谏应和宰执,犯了本朝不结朋党的大忌。此事于朝政无益,对范、韩诸相公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苏颂道:“然而,夏太尉在西北数年,逆贼未平,寸功未立,入朝为相,本就人心不服。纵然改枢密使,依然难平众议。夏太尉在两府,只怕台谏就不会善罢某休。”

    杜中宵苦笑着摇头:“觉得夏太尉不堪众任,直指其才干不足即可,何苦就指为小人奸佞爵以酬功,任官以能,此是古训。论官不论其功勋才干,做事的官员岂不会无所是从”

    苏颂笑道:“待晓这话也有道理。不过此时道学张目,你这话说的却不是时候。”

    杜中宵摇了摇头,不再跟苏颂谈论这个话题。苏颂本人对党争不热衷,杜中宵反对,他同样也不感兴趣。不过他看得清楚,现在正是道学兴起的时候,杜中宵反对也没用,不过发发牢骚。他是怕杜中宵对此事想不开,卷进党争里去,私底下说两句没什么,他也就没有兴趣了。

    夏竦是西北经略使,范仲淹和韩琦是经略副使,结果打了几年,夏竦回朝,被指为奸邪,甚至石介指着鼻子骂,而两个副使却负天下之望,成了朝政的大救星,让杜中宵想不开而已。这其中的差别更让杜中宵确定了自己对庆历新政的看法,新老交旧,朋比党争,想象中的局面一新是没有指望的。

    庆历党争始于景祐年间范仲淹被贬,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彻底撕破了脸皮。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占上风的不再是吕夷简,而是范仲淹、韩琦和富弼等人。他们在宰执中




第57章 喜事
    安好了活塞,陶十七过来道:“烧火试上一试,看看此物好用不好用。正好有火,烧两盏茶喝,官人坐得也口渴了。”

    说完,带了一个工人,到旁边压脚那里打水。这井是杜中宵根据前世印象中农村的压井制的,好在中学学过大气压的原理,这种真空取水的理论清晰,试了几次就制了出来。其实最早的蒸汽机,就是用来在矿井抽水的,加热再冷却降低汽缸的气压,把矿井里的水抽出来。虽然效率极低,但矿井里的煤是现成的,总比用人力畜力划算。不过在农田用蒸汽机抽水,就划不来了。

    看着陶十七压水,苏颂道:“这个取水的法子极好,乡里肯定极多人想用的。可以办个场务,专门制这个东西,卖到周边乡里去。”

    杜中宵笑道:“正是要建这样一个场务,便隶营田务之下,作为垦田的本钱。此处临汴河,西边又有涣河、涡河,直至汝河,顺着水路可以销到各地。可惜此处铁少煤少,有些难办。”

    苏颂道:“此地离徐州不远,从那里运来即可。”

    杜中宵的印象中,这一带应该煤矿很多,永城这里隐约记得是个大煤矿,奇怪的是此时这里并不产煤。也曾经派人出去找过,却一点也没有找到煤矿的影子。

    永城确实有大煤矿,而且是难得的无烟煤,不过埋藏很深,杜中宵随便找找哪里找得到好在与永城相邻的徐州,是个治铁中心,想办法从那里买来就是了。

    陶十七压上来水,用个陶罐装了,放到点起来的煤火上烧。

    杜中宵道:“这机器现在已经逐步完善,只是不知道到底力气多大。十七,你想办法测一测。比如制造一个跟马比力气的物事出来,看看此机器可以比得上几匹马。”

    陶十七开开心心地答应一声,跑到机器旁边,看着机器动脑筋。杜中宵也不管他,简单的测功器哪里有那么容易,自己也在考虑呢。

    正在这时,一个老者走上前来,行个礼道:“官人,小的是这里保正。今晚村里有人成亲,若是官人得闲,能够赏光,一村人感激不尽。”

    杜中宵看看苏颂,笑着道:“好呀,碰上此等喜事,怎能不去道贺一番。”

    苏颂点头答应,人家开了口,难免会被人说不近人情。哪怕只是走一遭,总是个态度。

    老人离开,杜中宵吩咐柴信赶紧到附近码头那边,买一对鸡,两尾鱼,再割几斤肉作为贺礼。这个年代有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红白喜事,迎来送往,极少有给钱的。整个县里,包括杜中宵,也没有几户人家会拿钱送礼。肉呀鱼呀都是要用的,也符合风俗。

    天近傍晚,杜中宵和苏颂带了柴信和陶十七,漫步到了村里。只见村中点起了几支火把,显得极是热闹。当中的十字街头,一大堆篝火,周边摆了几张桌子。

    杜中宵看见,对苏颂道:“这里人户虽然不多,喜事倒也办得热热闹闹。只是这样点堆火,旁边摆桌子吃酒,夜里看起来,有些——”

    苏颂连连摆手:“乡下人家,燃不起灯,可不就只得如此想来是知道我们在此,才把酒席安排在了夜里,不然只怕白天早早就结束了。”

    一边的陶十七道:“官人,不是这样子。我前几年在城里乞讨,



第58章 百年计
    乡村私酿淡而无味,杜中宵随口喝着,边听保正讲着垦田以来的变化。

    一直到现在,营田务这里还没有产出粮食,全靠着调过来的粮食和发的钱生活。由于发得及时,生活水平高于当地,被很多当地人羡慕。最近几个月,甚至有周围的客户,贪图营田务的待遇。拖家带口来投的事情。由于这些事,杜中宵在此地垦田受到当地大户的报怨。

    自己接任知县之后,杜中宵才有些理解为什么以往营田给的待遇不高。给的待遇高了,会吸引当地的客户,地多的主户田地租不出去,影响当地稳定。自己是知县,县里的治理要靠那些大户支持,也就是最近因为马蒙一案,没有人敢出来指责杜中宵就是了。

    保正不无感慨地道:“知县官人宅心仁厚,我们这些小民衣食无忧,谁不羡慕前些日子我听说新开的村里,有当地无牛畜的主户,都把家里的田卖了,来营田务入社呢。”

    杜中宵吃了一惊:“还有这种事数辈辛劳才攒下些田来,怎么就肯卖掉”

    保正道:“哪里要那么辛苦!这一带地价不高,一般的地只要五百文一亩,若是下等户,能卖几贯钱与其守着那些地,年年还要租牛耕种,不如卖地来营田务赚些现钱在手。”

    杜中宵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心中感觉有些不好。垦田是为了招揽户口的,可不是为了破坏当农业生态的。如果都来营田务垦荒,反把原来的地抛荒了,他这知县可是失职。

    此时中原一带,人与土地的矛盾不突出,并不是他想象中人多地少的状态。农业生产资料中,农具和耕牛占的比重较大,而土地占的比重较少。导致的后果,就是租牛和耕具,价格较高,而耕地的价格比较低。一般土地就是五百文一亩,好地也只值一贯。营田务这里提供耕牛和农具,民户再按工付酬,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当地的下等户。客户和下等户一走,田多的主户雇不到人,土地抛荒,地价下降,状况会逐渐恶化。不能开了新田,反倒让原来的熟田荒了。

    举起杯来,杜中宵口中道:“日子越过越好就是好事,饮酒,饮酒。”

    社会改造是个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自己还是太急了一些。这种事情,依照户籍不许本地人户投充是不好的,容易造成营田务与本地社会割裂,处理不好还会引发冲突和矛盾。

    放下杯来,杜中宵对保正道:“来的人里,不知道匠人多不多。若是有高手匠人,不拘是木匠还是铁匠,建些场务,造些农具,倒是好卖。有了农具,再从荆南贩些耕牛来,县里低价卖给众人,就省了他们抛荒来营田务做事。”

    保正笑道:“哪个不知道手艺值钱有上好手艺,哪个匠人会来营田务做工”

    杜中宵点了点头,看来此事还是要自己想办法。必须要把农具的价格压下去,再想办法从南边贩些耕牛来,甚至官方建立耕牛养殖场,稳定市价。最好再由县里提供补贴,把原来的农业格局稳定住。不然这边户口增加,那边户口减少,功与过只看上边一张嘴,事情可不好。

    心里想着这些,杜中宵的面上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笑呵呵地与大家喝酒。酒有酒禁,朝廷为了多收酒税,价格较高,这些乡村农户很少买来喝,都是家中私酿。私酿自己喝,不卖到外面,朝廷不禁。特别是京城里面,很多名酒就是一些王公贵族家里酿出来的。

    喝了一会,几个少年过不闹哄哄地拥着新郎和新娘闹洞房。那边不知谁挂起一串鞭炮,噼哩啪啦放了一下。鞭炮停了围着的小儿意犹未足,拿了一截一截竹筒,扔到



第59章 巧遇
    粉色的桃花瓣瓣飘落,贪嘴的鱼儿在水面追逐着花瓣,泛起一阵阵涟漪。

    看着众人把石碑埋入土中,杜中宵对苏颂道:“此处立碑为记,自此之后,永城县内汴河与涣河之间的土地,便就为营田务。有大河阻隔,也免闲杂人等流窜。碑文是子容所撰,千年之后,人们也知道这一带若为良田,有你一份功劳。已是暮春,你要回宿州处理政务,我也难留。等到秋后,闲来我到宿州看你,那时我们再相会。”

    苏颂拱手作别,踏上早已等待的官船,与杜中宵到道珍重。

    马蒙的案子已经彻底作结,苏颂迁一资为节度推官,职事一切未变。经了这一次迁官,苏颂到任升迁就该是京官了。离开选海,不管是做签判、通判还是知县,进士的升迁便就快了起来。

    蒸汽机的研制到了一个瓶颈,只要进一步增加压力,并解决密封问题,便就可以实用了。苏颂带了一套图纸回去,到了宿州接着自己研究。两人与韩绛相商,争取两三年内,做出实用的机器来。

    国家内忧外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解决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暴力最简单的,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要这一步迈出地足够大,一切束缚都会被砸得粉碎,整个社会前进的脚步不可阻挡。在杜中宵前世,这种进步称为技术革命,不但可以改变社会的面貌,还可以保证国家数百年的繁荣。蒸汽机的发明便就是这样的技术进步,工业革命的核心,足以开启一个新时代。

    到亳州来任官半年多了,虽然政务繁忙,杜中宵还是大致了解了这个时代的政治形势。他也曾经想过很多政治改革的内容,但想来想去,在这上面发挥的余地实在不大。按照前世学到的历史知识,很难有什么改革比王安石变法动静更大了,很多自己想到的办法,那个时候要么提了出来,要么有了苗头。无非是具体内容,由于实际的限制,还有很大改进余地罢了。不过王安石变法遇到了那么大的阻力,凭什么自己提出改良版的来,就不会遇到阻力呢自己可没有王安石那样的本事,在学术上压服天下。

    越是了解得多,杜中宵越是认识到政治改革的难道太大,最后终于放弃了这条路。还不如搞一次大的技术革命,用经济暴力砸烂这个时代的社会结构。至于最后会出来个什么怪物,还是让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一大群人去斗吧。国力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对周边国家便如老虎走进了羊群里,随便嬉笑打闹,羊群也奈何不了老虎分毫。真正适合这个时代的制度,历史上给不出答案,不如让这个时代的人自己斗出来。

    看着苏颂乘坐的船渐渐远去,杜中宵转身对来送行的几村保正道:“以后凡有来投奔营田务的,里面有技术人和匠人,必须审明官府。没有其他用得到的地方,才可以编入各村。你们回去之后,查一查自己村里的人户,不拘有任何手艺,不止铁匠木匠之类,包括医术书算在内,全部到县衙来见我!”

    众人哄然应诺,与杜中宵作别。

    看着众人离去,杜中宵轻轻出了一口气。决定不再在政治上动脑筋,而在自己擅长的技术方面全力突破,一下子心情轻松了许多。那些烦心事,还是让喜欢折腾的人去动脑筋吧。把全县所有的工匠招集起来,杜中宵看看自己还可以搞哪些技术,也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知县这差事,要忙天天都闲不下来。但若是不操那么多心,其实也很清闲。刑狱有县尉,经济事务有主簿,自己只要懂得放权,懂得怎么监察,也可以轻轻松松的。

    没中进士之前,杜中宵一心憋着要考进士,所有的时间和心力全都投入了进去。中了进士,又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在这个时代搞出自己的改革方案,颇有些



第60章 不正经的男女
    见杜中宵一直看自己身后的两个人,卢赛赛道:“这一位是陈勤,在我身边做个脚夫,帮着搬运行礼。那个女孩儿是我女儿晶晶,会唱两支小曲,补贴些家用。”

    杜中宵总觉得今天的事情有些怪怪的,具体又说不上来,想了一会道:“我是本地知县,曲五娘实在我的家里,客人来唱支曲子。你既与她熟识,便随我回家去,且听她如何说。”

    听了这话,卢赛赛喜出望外,福了一福:“奴奴见过知县官人,却不想正好遇见!”

    杜中宵也不多言,起身付了饮钱,让卢赛赛随着自己,柴信帮忙挑着行礼,一路进县城回到县衙。

    到了后衙,与韩月娘说过,唤了曲五娘和小青出来。

    一见到卢赛赛,曲娘吃了一惊,上前拉着手道:“怎么在这里见到姐姐!”

    卢赛赛大略说了一些自己的事情,在扬州和真州过了一段时间,因日子不好过,听人介绍,也是要到京城讨生活。走到泗州的时候,听人说起曲五娘在永城县落脚,便过来相见。

    那边小青见了晶晶,高兴得刚什么似的,上前拉到一外角落里,嘀嘀咕咕不知道说些什么。

    杜中宵悄悄地韩月娘道:“看来她们确实是老相识,只是事情太过凑巧,我总觉得有些奇怪。家里的事情,你多上些心。等到卢赛赛安顿下来,暗地里问问五娘,这几个人到底是什么样人。”

    韩月娘答应了,吩咐使女去给卢赛赛准备住处,让杜中宵到前衙去处理公务。

    见杜中宵离开,挑担的陈勤上前叉手:“官人,小的虽然是挑运行礼,与赛赛却是多年相识。她在这里住下,小的也不好离去,不知能不能找点事情,赚些钱财。”

    杜中宵见陈勤长得虎背熊腰,一身腱子肉,身上不知道多少力气,想了想道:“既然如此,你这些日子随着柴信,随便做些杂务吧。记住,这是衙门里面,没有吩咐,不要四处走动。”

    陈勤叉手应诺,声若洪钟。

    一边柴信看在眼里,心中暗喜。有这么一个大汉跟在身边,出去做事胆气壮了不少。他作为杜中宵的贴身随从,在永城县里面人人奉承。只是码头那里迎来送往的人物太多,有不少官员,杜中宵不可能每个都去招待,有时候就要柴信去。这种场合不是每次都很愉快,有这么个人物在身边,以后看还有哪个同行哪跟自己胡来。得闲做点小生意,有个大汉壮胆,心中也有底气。

    杜中宵到了前衙处理政务,柴信便就领着陈勤出了衙门,带两个贴身随从,寻住酒楼坐下。

    小二领到二楼一处靠窗的阁子里,行礼道:“节级,今天用些什么酒菜”

    柴信拍着桌子道:“今日我手下多了一条好汉,为他接风。我存在这里的好酒拿两瓶出来,再来两斤羊肉,时鲜的果蔬来几样。”

    小二唱一声诺,飞地跑下去了。不一刻,端了一大盘肉来,几样果蔬摆在桌子上,放了两瓶酒。

    倒上了酒,柴信道:“这是官人家里的私酿,我存在这里的,外面可喝不到。这酒极有力气,你且尝上两碗,我们再说话。”
1...3132333435...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