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卢赛赛掩口而笑:“他只是个挑夫,若是日日与我住在一起,岂不惹人闲话”

    “那样最好。县里有官牧的牛羊,需个人照看。虽然辛苦,终究是个正经差事,我想让他去做。最近到处垦田,缺牛厉害,我从别处买了些牛来,正要派个可靠的人去看着。”

    卢赛赛道:“如此谢过官人。他终究是我的旧相识,有份差事做总是好的。”

    杜中宵点了点头,想了想道:“这几日要整治城外到码头那里,等到店铺选好,我再领你去看。只管放心,到时我会派人帮你。只要你安心做生意,何愁衣食”

    卢赛赛满口答应,混不当一回事。自己从小就是在各种酒楼里厮混,那种生意岂不是最拿手的。

    曲五娘带了卢赛赛离去,杜中宵对身边的韩月娘道:“你一定要看着我给这妇人安排生计,喏,现在看到了。这妇人心性不定,将来会成什么样子,我可是说不准。”

    韩月娘道:“成什么样子是她自己缘法,我们何必操那个心!有个正经行当做,我们就对得起五娘和小青了。若是不五娘一直做事勤快,为人沉稳,小青又乖巧听话,哪个管这个卢赛赛!好了,以后的事情我就不管了,随你做去。只是我看那个晶晶性子单纯,不要跟着卢赛赛学坏了,以后还是跟小青在一起得好。一个弹琴,一个唱曲,我也解个闷。”

    让柴信把韩月娘几个送回后衙,杜中宵才回到前厅,命人把程县尉、董主簿和汪押司找来,对他们道:“昨日公吏们的钱已经缴完,我看了下,数目无缺。唉,收钱总不是好事,难得他们能够体谅我们的一分好意,没有误了期限。今日我们商量一下,到底该如何做。”

    正在这时,一个差役进来禀报,说是外面巡检寨主姚安乐求见。

    姚安乐大踏步走进官厅,见程县尉和董主簿都在,与两人见了




第67章 生意
    漫步出了城门,看着满天飞舞的杨花柳絮,纷纷扬扬洒落在河面上,杜中宵一时有些伤神。又到了暮春时节,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起来。想当初自己随着母亲到临颖县城的时候,也是这个季节,杨花飞舞似雪飞。不知不觉,已经数年过去,自己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少年,成了一县之长。

    离开城门不远是一处茶铺,董主簿和程县尉带了五个人早早等在那里,一起向杜中宵行礼。

    看了看几人,杜中宵道:“这五人,就是县里吏人差役选出来的”

    站在后面的祝文行忙道:“回长官,小的们正是同僚们推举出来的。”

    话说完,见其余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急忙住嘴。

    杜中宵很不喜欢别人叫自己长官,因为在他前世,这个称呼跟旧社会的一些不好事情联在一起,让人心里不舒服。可从五代传下的习惯,大家对知县h县令最常用的称呼就是长官,改也改不掉。

    杜中宵点了点头,对众人道:“前些日子向县里做公的人借了些钱,说是别设一库,为县里做公当差的人发俸钱及赏赐。这是你们当差的人公有的钱,不可乱来。是故找了你们几人,监察此库,包括赚不赚钱,钱是怎么用的,五日一查账。你们这些人,三月一换,是轮差还是推选,你们自己去商量。凡是属于此库,不拘是用钱还是办事,都是县尉签署,主簿勾稽,你们覆查,我最后签押。记住了,这里面的钱是给全县做公当差的人用的,你们做得不好,他们自会找你们。”

    程县尉和董主簿对视一眼,带着众人一起拱手:“一切但凭知县吩咐!”

    杜中宵微微一笑,不再解释。等到事情一件一件办起来,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与众人在茶铺里坐下,杜中宵道:“我想来想去,此库多与民间结社经商相似,大家凑本钱,将来赚了钱也是大家用。因为此次是为的公吏差役使用,这社的名字,便就叫‘公社’如何”

    众人怔了一下,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民间凑钱经商,多是称会,闽越一带海商最多,其他地方也有,只是不多见。但“公社”这个名字,倒是第一次听说。不过知县说什么都是好的,一起点头。

    杜中宵掏出一张纸来,展开在桌子上,只见上面写了四个大字“永城公社”。

    指着这四个大字,杜中宵道:“这是我写的四个字,作为此库的牌匾。本来想设在此处的,想来想去还是城里安全。县尉、主簿,你们二人在衙门里选处地方,制块牌匾把这四字挂上去,以后那里就是县里公人们领钱用钱的地方了。平时记账查账,也都是在那里。”

    董主簿也不知道此事到底是个什么章程,上前恭恭敬敬接了这四个字,小心收了起来。

    “这一个月,你们先试一试,一个月后把条例拟定出来,交给我。”说完,杜中宵站起身。“县里总不能只借公人的本钱,为表支持,你们最初的生意,便就定在这一带吧。”

    众人一起起身,随着杜中宵向前走去。

    看着两边的店铺,杜中宵问道:“让你们把这一带店铺都买下来,不知办好了没有啊”

    董主簿道:“回知县,这一带共有各类民房五十八间,买下更花三百六十贯足。加上赔偿一些生意人家的东西,合计共费钱四百二十贯足。帐目清楚,公平买卖,绝无强买卖之事。按知县咐吩,到后天他们全部迁走,城内城外另选地方做生意。”

    杜中宵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按他的了解,这个数目大致正常。想来也是,又不是自己的钱,程县尉和董主簿用不着动什么手脚。这一带最



第68章 看中了你的资质
    陈勤从卢赛赛身上爬起来,穿上裤子,下了床,到窗边趴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的汴河。夜已深,外面汴河上点点渔火,点缀着摇落到河里的粼粼星光。风从河上吹来,带着晚春的暖意。

    擦了一把刚才累出来的汗,陈勤闷声道:“知县官人让你在这里管着一处酒楼,有吃有住,又有钱拿,多么好的事情!有官人照料,在这里也没有人欺负我们,岂不强似到京城里去”

    卢赛赛啐了一口:“你也是个男人,看着精壮,脑子却全不济事!我以为那知县官人会送我一间酒楼,哪里想到只是到这里来照看,酒楼还是别人的。一月三贯五贯怎么算钱以前碰上大方的客人,随手一扔就是金的银的,那才是钱!我看哪,我们暂且在这里落脚,不可做久待的打算。”

    陈勤看着窗外的汴河,好长时间不说话。

    卢赛赛气得猛用脚踹一下床,道:“你也是多年跑江湖的汉子,怎么一点出息没有难不成还想在这里与老娘成亲,做一对恩爱夫妻”

    “有什么不好我们也许大年岁,是该成家了。再生一子一女,好好守着过日子——”

    卢赛赛听了不由大笑:“憨人!许大年岁,多大年岁了我年不过三旬,姿色未衰,不趁着这个时候捞些钱财,难道跟普通人家一样起早贪黑做生活我自小到大,手未沾水,女红更是全然不会,可做不来那些活计。你要是想娶个贤妻良母,趁早死了心思!从此你我各不相干,我就当白被你睡这些年。”

    陈勤闷声道:“什么白睡哪次不是你勾引我!”

    卢赛赛笑道:“看你精壮才唤你上我的床,难道世间只有你一个精壮汉子老娘只要站在门口,信不信随手一招,就有十个八个排队在外面!哼,跟他们睡了我还要收钱呢!你凭良心说,这些年你从我的床上下来,事后我可要过你一文钱不但不要你钱,是不是每月还有钱把与你”

    陈勤心烦意乱,也懒得与卢赛赛算这种账。以自己的身骨,以自己的本事,到哪里赚不来钱何至于在卢赛赛身边,让她像打发乞丐一样。姘头又不算姘头,仆人又不是仆人,自己算个什么身份可人就是这么奇怪,自己就是舍不得卢赛赛这一身细皮白肉,哪怕知道她淫荡成性也还是舍不得。

    春天已到尾声,夏天就要来了,夜里的风没了寒意,吹在身上格外舒爽。汴河上吹来的风,混合着屋里的汗味,透着一种旖旎的味道。

    陈勤使劲摇了摇头,闷声道:“知县官人知会我,明日有差事派给我,只要好好做,不难在这里立下根来。我看此处不错,知县又是个好人,还是不要东奔西走得好。夜已经深了,我下去睡觉,你一个人再好好想一想。以前的日子再是灯红酒绿,人终究还是要安顿下来,好好打算以后的日子。”

    说完,径直转身,出门到楼下去了,气得卢赛赛在床上大骂陈勤没有出息。

    第二天一早,陈勤在楼下看卢赛赛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出现在楼梯口,招呼都没打,便一声不吭地出门去了。卢赛赛看见,只是冷笑,这牲口最近还长脾气了。

    城南是一处极大的莲花池,原是太祖时命汴河沿岸挖的水柜,旱时向汴河补水,涝时排水。只是这些年汴河淤积,河床越来越高,水柜渐渐不太好用了。水柜汴河两岸各州县均有,用来调节汴河水位,只是因为黄河多泥沙,汴河淤积严重,上游很多水柜已经失去了作用。

    陈勤一路到了城南,见到不远处杜中宵带了柴信几个随从站在岸边,急忙上前行礼。

    杜中宵道:“今日找你来,是有份差事交予你做。若在这里久待,总要有些钱赚才好



第69章 什么都要基础
    永城附近的汴河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一部分,河堤俗称“隋堤”。离隋堤不远的一棵大柳树下,杜中宵指着周围对陈勤道:“西起隋堤,北到莲花池,便是本县的牧场,东边、南边各有堠界。现今这里养了一百六十余头牛,二十余匹马,还有两百余只羊。马多是母马,几匹公马做种马之用。”

    说到这里,杜中宵指着不远处的马棚道:“那里三匹种马,是我花大价钱从京城买来,专门做配种之用。原有的种马,这两日便就去了势,给县里的官吏使用。除此之外,如果‘公社’赚了钱,也还会买些牡马回来。这三匹种马,品相优良,都是从西北贩来中原,前朝唐马的后代,极是珍贵。你到这里最重要的事情,便就是用这三匹西北种马,多繁育些良马出来。”

    陈勤挠了挠头道:“官人,小的并不会牧马,何时配种,怎么知晓”

    杜中宵朝远处一个干瘦的老头招手:“吴阿大,你来。”

    那老者上前行礼,杜中宵道:“如何从种马取精,配种到选好的马里,你教给陈勤。”

    那老者猥琐地一笑,从怀里取出一段肠衣来,给陈勤看,口中道:“本地多产此物,集市就容易买得到。让马把精弄到此物里面,再浸到温水里——”

    杜中宵一摆手:“这些事情你们以后再讲,我这里还有其他事情吩咐。”

    吴阿大急忙把肠衣收到怀里,拱了拱手,退到一边,颇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植物育种人工授粉,动物育种则人工授精,杜中宵前世的记忆里,对这种事情还是有印象的。别的不说,他前世农村的墙上,好长时间都刷着优生优育的标语。怎么优生优育人他不懂,动物幸好生物课上讲过,基本的原理还是懂的,那就是精选父本母本,把优良性状遗传并稳定下来。一匹种马可以对应好多匹母马,优良品相的母马选出来,作为下一代的母本,其他的母马生出来的就优胜劣汰,可以使用。

    马是人工驯化的动物,如果不注意品种的筛选与保持,很快就会退化,适应其生存环境。宋朝从北方各地买马,马种本就杂,又没有品种的选育与保持,退化得厉害。唐朝的牧马监多在西北,不过一两百年的时间,初唐时的优良军马在西北都不多见了,更不要说在内地。质量不行可以数量补,奈何宋朝马的繁育很成问题,马的数量想保持都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小时候学这课文,杜中宵形成了一个印象,只有广阔的大草原,才是牛羊,还有马儿奔驰的乐园。种地的地方养牛已是不易,更何况是马呢直到很久之后,他看到了统计意义上的牲畜分布,才知道自己错得厉害。

    牛羊保有量最大的地方是哪里从来都不是广阔的中亚和北亚大草原,而是印度。即使是中原,牛羊的保有量也远大于现在的契丹。就是加上党项和西域,大宋的牛羊保有量也远大于他们。每年从契丹和党项进口大量羊的原因,是因为价钱便宜,还有贸易平衡的意义。

    畜牧业,从来都是农业的一种,农业发达,饲养牲畜的能力远大于自然形成的草原。哪怕在杜中宵前世,中原地区已经把所有的土地都开垦出来种上庄稼,几个农业大省的羊产量也高于有大草原的省区合起来的总量。农业地区只要利用田间地头,加上田里的秸秆,同样的面积比草原承载的牛羊多多了。

    大宋此时还远算不上人口稠密,大部分地区都是地广人稀,农业地区有大量的牧地。营田务垦田的地方,就连保正都知道要留出



第70章 知识是财富
    站在隋堤的大柳树下,杜中宵看着汴河上络绎不绝的船只,不由心神激荡。如果说以前他只是在这个时代的大潮中随波逐流的话,现在开始,他要树起一片帆,引导着船队奔向大海。

    想起刚才陈勤听了吴阿大的解释,从一脸惊讶,到后面欣然接受,杜中宵就想笑。为什么选择陈勤来做这件事因为直觉。现在杜中宵知道,自己的直觉没有错,这就是个非常合适的人。

    中下等户的正税负担不重,他们的负担集中在各种各样的抑配和杂捐上,而这些税种严格意义上来说是非法的。此事人人皆知,年年有人讲,只是无法取消罢了。杜中宵一任永城知县,如果能解决了中上等户的重役负担,再取消掉抑配杂捐,就功莫大焉,可以说是这个年代最好的知县了。

    沿着隋堤漫步回县城,看着阳光下的大地,一片勃勃生机,杜中宵也觉得自己干劲十足。

    回到县衙,料理了一会公务,杜中宵便就回到后衙,换上便服。让随从准备一盏茶,杜中宵到了花园里,准备看一会闲书。时代的隔阂,还是要靠着不断学习来消除。

    阳光xhy区里的花开得正艳,蝴蝶在花丛中起舞,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远处的假山下,小青和晶晶并排坐在一起,不知低声说着什么,笑语靥靥。

    或许这才是自己该过的生活,一切平静而美好。做个小县官弄得疲惫不堪,实在没有必要。

    正在这时,陶十七拿了一本册子,急匆匆地赶来花园,对杜中宵行礼:“官人,你命人买的这本书已经买回来了。这书买来着实不易,还是南京的客商带回来的。”

    杜中宵接到手里,见正是自己一个月前命人搜集的《耒耜经》,出了一口气。这个年代,找本书也这么难,哪怕《耒耜经》这种农学名著,搜遍永城县竟然找不到。此书成于晚唐,诗人陆龟蒙所撰,详细讲解了那个时代犁的结构。

    陆龟蒙这个人很有意思,是晚唐著名诗人,却亲自耕作,写了很多农学著作,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这本《耒耜经》。书中详细描写了曲辕犁结构,所有部件都有专门的名字。《耒耜经》问世,其后一千年间中国犁的结构再也没有大的变动,一直到牛耕被机械所代替。

    杜中宵前世见过犁,这个时代再见,发现形制与前世基本一样,便就动了标准化的念头。问起来才知道陆龟蒙写过这样一本书,实际上犁已经被他标准化了。此书成书已经两三百年,朝廷多次刊印,流布天下,做犁这种农具当然要以此为本。

    随手翻了一下,杜中宵问陶十七:“书既然买了回来,你看了没有”

    陶十七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看是看过了,里面许多字不识,还专门找先生问了。只是这书里的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却还是云里雾里,想不真切。”

    杜中宵笑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看不明白,何不到田里去,看看现在用的犁到底是个什么子。看着犁,对照着书本,才能认识清楚。”

    陶十七摇了摇头:“我到田里看过,可找了几种犁,都跟书里说的有些差别,也不知谁是谁非。”

    虽然此书已流传二百余年,朝廷也曾经推广过,但并没有一统天下。很多小地方,还是使用着古老的农具,大多数地方的犁细节几乎都与书中不同。甚至同一个地方,不同工匠做出来的犁也不尽相同。在特别偏僻的地方,如广南川峡的一些地区,还在使用千年前的“两牛抬杠”也不少。

    杜中宵轻拍着书道:“正是因为犁的各种制式太过芜杂,我们才要参照这书,定出一个统一的制式出来。有了统一的制式,不只是制作方便,农户修起来也方便,使用也方便。你
1...3334353637...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