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第71章 花超了
此时永城地价,一般田地一亩只有二三百w县城周围的好地也不过五六百文。一只羊就可以买一两亩地,这种事情杜中宵前世根本就不敢想。当然,中原地区地广人稀,旱涝无常,地价与其他地区比起来要低一些。但即使涨上十倍,一亩地两三贯钱,其实也不高。
与此相对应,此时米价一斗五十文,雇人佣工,官价一般是一人一天一百文,民间价格稍低,一日五十文还要管饭。勤快一点的,努力攒上几年,就可以买上几十亩地,做个中农。
地价、米价和劳动力价格的比例,反映了很多问题。此时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中,土地多少并不占绝对重要的地位,其他的生产资料占的比重更大一些。再刨去牛价较低,答案也就很明显了。各种各样的农具才是农业生资料中的大头,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把地价向高了按一亩一贯算,三十亩地不过三十贯,而置办各种农具,却同样要三十贯。亩收一石,则年产粮食三十石,已是典型的中等户了。
以此时的劳动力价格,努力劳作,看起来十年之内就可以脱贫,成为这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到现在大宋立国近百年,主客户的比例其实没多少变化,就连五等户比例也变化不大。
出现这种局面有很多原因,如天灾无常,一次大灾就容易让多年积蓄损失一空。比如差役沉重,农民并不能安心劳作。但最重要的,还是做个自给自足的小农之家对这个时代的人,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这一点让杜中宵很不理解,后来看清楚了这个时代的阶层变动之剧烈,也就释然。想自己家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之家,父亲进京赶了一次考就破产,要不是杜中宵有后世的知识,还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够翻身。吴克久原是一县之豪,视自己家为奴仆,仅仅几年时间,连酒楼都支撑不下去。
简单地说,这个年代持有资产是有成本的,国家税赋是资产税。如果手里的资产不能带来收益,会迅速被各种税赋抽光。中农恰巧处在这样一种位置,朝廷压下来的负担大多都是压到他们这一条线,只要收成差一些,税赋和差役抽血就会特别严重。一遇意外,便就跌落成为贫下农,甚至成为雇农。如果把差役算上,中农的生活并不比贫下农和雇农优越多少。
土地不只是收租,还是朝廷分担税赋的重要标准,土地的持有成本很高。做地主,不但要有地,还必须找到替自己耕种的人,地荒在那里,是要用自己的家产填税赋的。便如吴克久一家,因为得罪了杜中宵,杜中宵刚好考上了进士,他家的酒楼不但不赚钱,还一直向里面赔钱。地主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找不到承佃的人家,地租不出去,朝廷收起税来一点都不客气。
地里的收成不好,雇农不过渡荒,地主却还要继续承担朝廷的税赋。把雇农逼得紧了,大不了一走了之,换一家继续种罢了。按此时流行赊欠的规矩,说不定生活还能够得到改善呢。宋朝废除了地主和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都是各种契约,且有期限,地主缺少把农民与自己的土地绑定的手段。
这种手段,除了农奴制,还有一项就是高利贷。也就是用金融手段,把土地与农民绑在一起,买卖土地的同时,也得到了耕种这块土地的农民,土地才会特别值钱。这个时代由于对高利贷的打击,地主恰恰缺少这种手段,他们要负担土地资本风险的成本。
这个道理说穿了,就是雇农的稳定性不足。杜中宵前世的工厂,如果工资一日一结,工人的流动性会非常大,不是特别缺人不会这样做。当人力更加富裕,资本家会连工资月结都不满足,倾向于用年结的奖金绑定工人。这样还不满足,会让工人负债,寅吃卯粮,让你不敢走。地主控
第72章 比刀
杜中宵沉吟一会,又重回去坐下,道:“手中无钱,可是不好见人。我们第一次跟人家买东西,付不出钱来,坏了信眷,哪个还敢到这里来做生意”
一千贯不是小数目,杜中宵到哪里去变出来现在全是投资,没有见到利润,想挪借都没有地方挪去。杜中宵家里现在倒是能拿出来,但哪有为公事花自己钱的道理做官,不向自己家拿就不错了。
想了好一会,杜中宵对董主簿道:“主簿,偌大一个县,就挪不来一千贯东西买来,马上就要见钱了,几月时间而已。我记得抄没马蒙家财,还有两千余贯呢。”
“案子是州里办的,刘通判在这里看着把那些财物解到州里去,哪里给我们剩下”
见董主簿一脸苦相,杜中宵只好安慰他:“有办法,总会有办法的。”
虽是如此说,杜中宵心中也发愁。刚才想了半天国家大事,天下形势,甚至还要引导世界潮流,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连一千贯钱也拿不出。你的心飞得再远,脚却还老老实实在这里。
坐了半天,也想不出办法来,杜中宵有些心烦,对董主簿道:“不管,我们先去看看货物如何。无非让商户在县里多等两天,就说我们公务繁忙,一时抽不出身来。衙门买东西,验货收货,要经过多少人的手,想拿到钱哪里有那么容易。”
董主簿心道,怎么不容易现在库里有钱,知县一句话这生意就做成了。
两人换了便服,带着随从出了衙门,一路向码头这里来。一出城门,就见到两边的店铺正在热火朝天的改造,端的是一副热闹景象。只是这些店铺要能赚钱,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桃花水起,正是水运最繁忙的时候,码头那里聚集了数十艘大小船只。汴河里面,正有运送纲粮的官船缓缓行过,首尾相连,一眼望不到头。
让柴信带着随从散开,杜中宵与董主簿两人靠近码头,看用船运来的铁。应天府正在上游,沿汴河运三万斤铁来非常方便,一眼就看到了运铁来的船。杜中宵并没有规定要买什么样的铁,打造农具本就没那么讲究,就见船上各种铁锭、铁条和废旧铁器堆在一起,非常杂乱。
离得近了,就见前面围了一圈人,不知道在看什么热闹。
杜中宵叫过柴信,让他到前面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事。身为一县之长,这里认识杜中宵的人还是不少。到了人群里,被人认出,让贩铁商人看见总是不好。
不一会,柴信飞跑回来,有些兴奋,叉手道:“官人,前面是两个客人在比刀。各自下了注,是以才围了许多人看。两把宝马,真是难得一见!”
杜中宵点了点头,自己前世作为一个工科生,对什么宝刀利刃可不感冒。自己工作的时候,随便拿块工具钢,打磨一番就是好刀,更加不要说那些特种合金钢了。
见柴信十分热衷,杜中宵正要让他去看,突然转念一想,又叫住:“走,我们一起过去看看。”
悄悄挤进人群里,就见到一个大汉虎立中间,抱着又臂,眼睛微闭。大汉旁边站了两个人,一人捧了一口刀,正在那里各种花式吹嘘自己的刀。
不知喷了多少口水,一个道:“口说无凭,眼见为实!我们比一比,各自的刀能斩断几个铜钱!拿一百文出来作注,赢的把钱拿走!”
另一边那人只是冷笑:“我这口刀,三百贯钱买来,与你做一百文的赌斗,好教人耻笑
第73章 生财之道
正在这时,一个随从悄悄挤到杜中宵身边,小声禀报:“官人,那个与人比刀的外乡人,就是要卖给我们铁的商户。听说他酷爱宝刀,拿着自己的刀在船上炫耀,才惹了这事出来。”
杜中宵一听,忙把这个随从拉到一边,让他把打听到的事情详细讲给自己听。
从应天府贩铁来的客商名彭新树,做着铁的生意,酷爱收集宝刀。每到一地,必要打听有没有什么好刀,若是有价值,便就买回去。当然他既买也卖,相当于一门生意。只是这个年代好刀多是军器,民间没有什么好刀,价格高昂。与彭新树比的那把刀,杜中宵看着就有些像禁军的兵器,官方造价也要五贯以上。流落到民间经过了改头换面,卖几十贯并不算太离谱。
听了随从的禀报,杜中宵一时起意,如果自己制造一批好刀卖给彭新树,不知能不能换来现在急需的钱。好刀的关键是钢材,铁匠县里有现成的。杜中宵前世在工厂里做过,别的钢材他不熟悉,高碳工具钢还是大致了解的。工具钢是制造刀剑的极好材料,加上合格的淬火和开刃,能胜过这个时代绝大部分的刀剑。批量制造的东西,不需要去跟顶尖宝刀比,强过禁军的军器就足够卖出好价钱了。
杜中宵恰好知道,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怎么制作高碳工具钢。
前世上过金属材料课,可惜钢铁冶金中的那些高炉、平炉、转炉等都太过复杂,杜中宵早已忘记具体工艺了,只记得个名字。但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坩埚炼钢,杜中宵还记得。这方法工艺简单,只要记得个大概就能复原,而且规模小,适合县这一级的小地方。其实这种方法,就是杜中宵前世的土法炼钢。
钢难炼,是因为铁中含碳量高会降低其熔点,炼铁只能炼出生铁。生铁脱碳之后,含碳量又过低成了熟铁,而钢的含碳量位于生铁和熟铁之间。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含碳量低了之后,铁的熔点升高,一般的炼铁炉达不到让其彻底熔化的温度。这是基本的钢铁原理,杜中宵还是记得的。
此时的所谓宝刀,一般是指百炼钢刀,就是用熟铁经过多次渗碳锻打而成,费时久,成本高。当然军中制式钢刀不能用这种办法,大多使用炒钢。炒钢因为是生铁熔化,渗进半熔的铁里,材质不均匀,质量比不上百炼钢刀。而如果用坩埚炼钢,材质均匀,就可以与百炼钢刀相比了。
坩埚要用石墨制成。一是耐高温,可以让里面的钢熔化,二是石墨的成分是碳,在炼钢的过程中不会失碳成为熟铁。知道基本原理,炼钢的过程中其实可以大致推导出来。
杜中宵坐在树下正思考的时候,柴信满脸兴奋地过来。
行过了礼,柴信道:“端的两把好刀,削铁如泥!三个铜钱摞起来,也是一刀而断。只是两人爱惜宝刀,不比下去了,那外乡人花五十贯买了另一人的刀去。”
杜中宵笑道:“砍铜钱算什么削铁如泥。你回去练一练,借姚寨主的刀来,也能砍几个铜钱。”
见柴信一脸不相信的样子,杜中宵也不与他解释,解释也解释不清楚。这个时代的人对金属硬度和强度还没有理性认识,才会拿着铜钱去试刀。
等到董主簿回来,杜中宵道:“主簿,我们那边茶铺里说话。”
两人到了码头旁边的茶铺里,看不远处预计卖杂货的店铺外堆着山一样的苇席,杜中宵笑道:“这些做生意的人倒是上心,收了许多苇席来,开张了不怕没货卖。”
董主簿道:“依知县章程,这些都是给县里公人们赚钱的产业,他们岂会不上心。”
杜中宵摇了摇头,知道董主簿说的是实情。公人们为自己办事,比为衙门办事上心多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对于大部分公人为衙门做事连工作都不是,只是当差,哪里会尽心尽力。
&n
第74章 炼钢
陶十七小心地把混合粘土的石墨坩埚打磨光滑,好奇地问一边的杜中宵:“官人,制这个锅子用来做什么石墨本是制墨用,用来做笔倒是正途,如此难烧,用来做锅子要来何用”
杜中宵道:“正是因为难烧,才用它来做锅。以前难以炼出好钢,大半是因为烧化不了。只有用这锅子,把锅烧成铁水,搅得均匀,才出好钢。”
陶十七听得云里雾里,搞不明白便干脆不问,只是安心打磨那个小锅。
那边几个匠人按着杜中宵的吩咐,就着斜坡垒了个灶,正好可以把这坩埚放在上面。灶在地下利于保温,大半露出地面利于操作,也利于炼制过程中人从上面炉口观察。
看看天近傍晚,杜中宵道:“且先吃饭,一会挑灯夜战。此事紧急,必须日夜不停,把所需的钢炼出来。若是刀制得好,以后可用此法炼钢,制些贵重铁器。”
董主簿和柴信以为这样炼钢打制出来的刀便宜,其实并不便宜。杜中宵可以这样做,因为自己是知县,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征调人力。如果真是完全商业化制作,成本又高,市场又缺,这样炼出来的工具钢价钱怎么可能低得了只是现在急着用钱,只好先用这法子救急。
吃过了饭,点起几枝大火把,把工地周围照得如同白昼。炉子已经搭好,陶十七把坩埚放上,带着工匠在那里热炉。因为没有焦炭,杜中宵一直担心热值不够,达不到需要的温度,在炉子上多开了几个通风口,合用了三架风箱,向里面送风。前世土法炼钢,很多地方因为炉子达不到规定的温度,最后炼出来一堆废铁。坩埚炼钢关键要让里面的钢材融化成液体,才能充分搅拌,形成匀质钢。
柴信在一边看着稀奇,对杜中宵道:“官人,小的活了几十年,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炼铁。以前听说炒钢,也是把铁化在锅里,进行炒制,便是此法吗”
杜中宵想了一会,才道:“炒钢终究是炒,便如炒菜一般,只是加些调料。现在这制法,与炒钢比应该算是煲汤,火候足够,出来的当然不是一样东西。”
炒钢是利用生铁中的高含碳量,提高炒制的钢铁的含碳量。由于同时伴随着脱碳,出来的钢的含碳量较低,还是要经过渗碳,才能淬火达到需要的硬度。这种复杂的变化,杜中宵也不能说得一清楚,又怎么给柴信解释碳含量在铁中的变化,直接影响钢铁的性能,这个年代既缺乏检测的手段,更缺乏控制的手段,怎么能够说得清楚。只能够做个大概,其他只能慢慢积累经验,进行研究了。
那边陶十七热得满身大汗,实在忍不住过来对杜中宵道:“官人,这炉子要烤到什么时候”
“等你见到那个石墨的小锅通红,便就可以用了。此事急不得,要有耐心。”
陶十七答应一声,又跑过去看烈焰腾腾的炉子。
用这办法炼钢,不好控制里面钢的含碳量,这一点杜中宵也没有办法。只能等到做得久了,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够熟能生巧,找出办法来。不过只要是高碳钢,淬火之后的硬度就足够了。
待到坩埚烧得通红,陶十七兴冲冲地跑过来道:“官人,成了!”
杜中宵起身,到了炉前看了看,那个石墨和粘土制成的坩埚已经烧得通红,便就吩咐一旁的匠人把准备好的生铁放进去,盖上炉盖。先放生铁,可以利用炉膛里面的空气,进行脱碳。
吩咐陶十七,每过一段时间找开盖上的小孔,等里面的生铁融化禀报。
夜里凉风习习,万籁俱寂,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那边陶叫:“官人,里面成铁水了
第75章 制刀
太阳从东方探出头来,映红了半边天空。露水打湿了杜中宵的头发,就连脸上也湿漉漉的。
睁开眼睛,看着不远处依然通红的炉子,周围没有一个人,杜中宵问旁边站着的柴信:“那边需要的钢都炼好了么若是炼得好了,便就传工匠来。”
柴信躬身道:“已经炼好了,待天大亮,便就有铁匠来打造钢刀。官人乏了,还是先回去歇息。”
杜中宵站起身来,揉了揉眼睛,愣了一会神才道:“不必,你去盛碗粥来,我吃了就好。”
柴作应诺,转身离去。杜中宵伸了个懒腰,去看炼出来的钢。
昨晚到了下半夜,杜中宵实在熬不住,在一边睡着了,也不知道这些人炼到什么时候。
到了炉子旁边,见一边陶十七也卧在地上,借着炉火的温暖睡得正香。离他不远,一溜开是炼出来的钢条。坩埚里倒出来的是熔化的钢水,可以直接浇铸。为了方便后续打造,杜中宵让他们留出余量,浇成一根根的钢条。现在钢条大多已经不发红,只是余温仍然烫水。
上前查看了钢条的形状,杜中宵点头满意。钢材炼出来依然需要锻造,达不到直接磨一磨开刃的程度,这是没办法的事。好处是不要十炼百炼,直接锻成需要的形头即可。
柴信取了一大碗小米粥来,杜中宵就在旁边喝了,静待太阳高升。这次自己准备了三十余把钢刀的钢材,但愿能换来需要的货款。以后再做生意,一定要本钱充足,再也不做这种事情了。衙门做生意,竟然会出现货物到了,给不出钱的囧事,说出去实在丢人。
陶十七第一个醒来,跑到杜中宵面前行个礼:“官人,昨夜我们把需要的钢都炼出来了,都在那里放着呢!若是不需百炼千炼,打造起来倒是容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