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听了这话,罗景道:“都是小的不好,惹了这场祸事出来。官人,小的被绑上一绑,也没有什么大碍。想知州相公是何等人物如何能够得罪。不如把那三个人放了,免得恶了相公,误了官人前程。”
杜中宵笑道:“我把他们放了,才是误了自己的前程。任由知州奴仆扰乱地方,我为百里之侯不能治其罪,若被人上禀朝廷,我这个知县如何做得下去此事与你无关,不要多想。”
罗景心中还是忐忑,生怕因为自己让杜中宵跟知州起冲突。他千里而来,得杜中宵重用,对杜中宵极是感激。若是因为自己的一件小事,耽误了知县官人的官路,那就万死莫赎了。
其实事情到了现在,已经与罗景无关了,杜中宵不可能不惩治常威三人。纵容上司奴仆行凶,这一旦被捅到朝堂去,会给现在掌权的那些人留下极为不好的印象。更不要说现在夏竦人人喊打,被朝中士大夫瞧不起,自己被他们划到夏竦一党里去,以后的路可就难走了。前些日子,夏竦上章自辨,批答的学士孙抃写了一句“图功效,莫若罄忠勤;弭谤言,莫若修实行”,可谓是一点颜面都不留。这就是朝中士大夫现在对夏竦的态度,就差指着鼻子骂了,自己怎么可能惹祸上身。
看着鸡鸭鱼肉摆到桌子上,十三郎的眼睛都直了。他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豪华的筵席。与现在桌上摆的相比,安三郎成亲时的筵席简直是乞丐吃的,而是那是十三郎吃过最豪华的一餐饭了。
第94章 针锋相对
亳州后衙,夏竦把手里的书信放下,低声道:“这个常威如此不靠谱,到下面做点小事,惹出许多麻烦。我最近诸事不顺,就连下人也不知体谅。”
旁边一个老仆小声道:“恩相,我听人说,常威在永城县吃知县打了”
夏竦叹了口气:“他一个奴仆,绑了衙门人吏,被知县抓个正着,可不就要吃打。若不是那知县看我的脸面,早就一顿乱棒把常威打死了。”
老者听了急道:“恩相,常威可是我们自家的人!民间有言,宰相门前七品官,那个知县怎么就敢随便抓人,还敢用刑!这要传出去,岂不让人小瞧了恩相!”
夏竦叹了口气:“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朝里多少官员与我作对,还谈什么宰相。朝廷自有法度,常威不过一个奴仆,怎么就敢置朝廷律法于不顾,在下面作威作福——”
“恩相,此事若就这么算了,以后我们还有哪个敢替恩相做事!打狗尤看主人面,那个知县明知道是恩相家里的人,还敢用刑,还敢把人丢到牢里,这还了得!”
看着老仆义愤填膺的样子,夏竦道:“此事也怪我,忘了给常威一副字纸。单凭他说,哪个知道他真是我家里的人,是我派出去做事那个知县做事谨慎,抓了常威,这便就来信询问。”
见老奴还是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夏竦摆手道:“此事就这么算了,我给永城去一封信,让他们把常威放出来,好好做事。知院,你也管一管手下的人,不要处处给我生事。”
见夏竦如此说,老仆纵然心中不愿,也只好叉手唱诺。
让人取了笔墨,夏竦写一封书信,说清常威是自己派去的人,到营田务是察看今年秋粮收成。若是营田务搞得好,要在其他几个荒地多的县里,再立几处营田务起来。县中嘱咐杜中宵,要配合常威,搞清营田务如何运作。透露出的意思,夏竦想抬举常威,去主持一县的营田事务。
写好信,夏竦交给老仆,吩咐他派人送到永城县去。
拿信在手,老仆还是心有不甘:“恩相,此事若不追究,常威还怎么做事那个知县听说是个少年进士,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不敲打一番,只怕要坏恩相的事!”
听了这话,夏竦不由笑道:“一个知县,怎么敢坏我的事!因为没给常威凭证,他在永城县里惹了祸端,知县不惩处,朝中难免就有闲言碎语。那知县把常威下狱并无不妥,立即送信给我,也知道事情轻重。把我的信送去,他自然知道该如何做事。”
老仆道:“少年人总是年轻气盛,若是那知县见恩相好说话,从此不把常威放在眼又该如何”
夏竦冷笑一声:“如此行事,此人只怕前途可虑!不知有多少进士,一生也不做不到知州!”
老仆这才露出笑容,叉手唱诺,拿着夏竦的信出去了。离了夏竦住处,老仆找了纸笔,自己写了一封信,安慰常威,并把夏竦最后一句话附上。他们这些人跟着夏竦时间长了,同气连枝,兔死狐悲,生怕常威被杜中宵打得没了士气,以后大家被地方官府欺压。
营田务衙门,杜中宵接了夏竦的信看了,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自己猜得果然没错,这三个人就是夏竦派来的家奴,只是跋扈惯了,被自己抓住了把柄。夏竦在信里写明,常威此次以察看秋粮为名,其实是来学习营田务运作的。到了冬闲,夏竦要依着营田务的运作模式,在其他几县再建几处营田务起来。而常威等人,就是夏竦中意的新建营田务的管理人员。
这位夏相公与众不同,使用家奴做
第95章 秋收
码头附近的一家客栈,桌子上放了一只鸡,一盘羊肉,一条鱼,两瓶酒,常威和仇士隆三人围在一起喝酒。被杜中宵放出来,三人在借口养伤在,客栈里窝了三天。今天杜中宵来催,附近村里的谷子即将收割,如果常威再不去,就不等他们了。见拖不下去,三人聚在一起商量。
喝了一大口酒,常威道:“可恨这位杜知县,全不顾相公脸面,从牢里出来,一次都不来看我们一面。他一个知县,芝麻一样的小官,就敢如此蔑视相公,真是闻所未闻!此次让我们去看收谷,如果我们就此去了,以后在他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纵然把相公交待的事情做好,也会被家里人耻笑。”
仇士隆道:“主管,我看此事就此算了。本来就是我们打人在先,得罪了乡民,才会被知县抓起来打了板子。你看相公回信对此事只字不提,可见着实是我们错了。”
听了这话,常威看着仇士隆,语带不满地道:“你与那个十三郎争斗,被他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如此说,是吓破了胆么!现在有相公亲笔书信,这县里有哪个敢得罪我们!恶了我们,哪怕是知县,相公面前几句话,便就断了他的前程!那个汉子如此长大,你败给他也没有什么。”
仇士隆道:“我自幼从军,是个直来直去的汉子。此次着实是我们有错在先,怎好一错在错。”
常威冷笑道:“你既如此说,以后不必出手,只管跟在我们身边,听候吩咐便了!”
听了这话,仇士隆低头饮酒,再不说话。他是正规军人出身,因为犯了死罪,被夏竦保了下来,从此跟在夏竦身边,跟常威这些人不是一路。
见仇士隆与自己不一条心,常威心中悦,也闷头喝酒。至于另一人,只是个小跟班,一切唯常威马首是瞻。此次来永城,本就是以常威为主的。
喝了一气酒,店小二闲到房里来,叉手道:“几位客官,柴节级等在门外,让小的来催一催,要与几位客官一起前去割谷。”
常威一拍桌子:“杜知县身边的这个鸟人着实可恶,喝两碗酒,他一催再催!”
仇士隆道:“不如把酒肉收了,我们带着路上吃。杜知县催了几次,若是不去,他再写一封书给相公,我们回去就无法交待了。”
常威站起身来,恨恨地道:“且如此。小二,把酒肉给我们包起来!”
三人提了包起来的酒肉,出了客栈,只见柴信带了一个排军,正站在屋檐下。
见三人出来,柴信叉手道:“知县命我前来,与三位一起前去收谷。这几日天气晴好,田里的谷子已经完熟,若不及时收割,只怕落雨。”
常威道:“就是全都烂在地里,干我等何事!我是来看营田务如何做事的,哪个要看一群贱民在地里做活!这个知县也是进士出身,如此不晓事!”
柴信一听常威的话,脸色立刻阴沉下来,闭上嘴,再不说一句话。翻身上马,当先走了。
常威招呼三人,上马跟在柴信的后面。
大柳树村北,近百人聚在地头,看着码头的方向翘首以盼。今天是村里定下开镰的日子,知县杜中宵早早就到地头,要亲自下田收获营田务的第一把秋粮。可知州夏竦派来察看秋粮的人却迟迟不到,所有人等在这里,不由心焦。
谷子要适时收割,早了不饱满影响产量和储存,且伤镰,晚了则落粒多。这个季节,对于农民来说时间分外宝贵,一刻都耽误不得。常威
第96章 新米
杜中宵回到地头,割好的谷子让随从抱了,保正才指挥村里的众人,拿着镰刀进了地里。
保正点燃了一盘香,上来对杜中宵拱手:“谢官人亲临割谷,必有个好收成。收谷便如打仗,官人号令已下,还请回到村子里。到了夜里,再酒肉与官人庆贺。”
杜中宵回礼,让柴信和随从抱了自己割的三捆新谷,先回村里。
保正点的那盘香用来计时,从开始动镰,过多少时辰休息,再开始动工,丝毫错不得。下地割谷的人,有保正记录,每人割了多少行,要记数的。等到新米出来,交过赋税,营田务留下储存数目,剩下的便由参加劳动的人分掉,分多分少的依据便是各人出工的数目。村民分掉的,大约占总产量的四成。
说营田务有井田古意,便是这个意思。现在大家收割的是村里公田,属于集体资产,使用集体所有的牛和农具种出来的。除了公田外,每家还有自己的私田,各依自己意愿种植作物,包括菜地。现在营田务一般按每户公田五十亩,私田五亩的比例分配土地,超出此数的为荒地,不得私自开垦。这就是井田制下公田九私田一的变种,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常说的平土均田的井田制的模本。只不过营田务里,把井田制下的公田和私田的比例反了过来,公田计工给以报酬,而不再是无偿劳动。
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从建国起土地兼并便就厉害,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村的大量矛盾都因土地兼并而起,害处不只是后人知道,古人一样知道。呼吁平均土地者,几十年来不乏其人。李觏等人提议的方法,便是学习先秦的井田制。
杜中宵前世,历史课本上是把井田制与奴隶制绑定的,提倡井田制复古的人,都被视为开历史的倒车,要批判的。其实这个年代提井田制,与奴隶制无关,宋朝的普遍趋势是废除奴隶制度,经济关系全部由雇佣制代替。这个年代提的井田制,其实就是杜中宵在营田务推行的制度,有公田,有私田,立村社进行管理。这个制度与杜中宵前世的农村制度很像,这本就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制度。宋朝比较特殊,是结成村社的关系,由唐朝均田制下土地国有,向着以宗族方向转化。
此时考进士,《春秋》是五经之一,属于文化核心的内容。《春秋》不是简单的史书,因为是由孔子笔削而成,更重要的作用是显示价值观。杜中宵最初对这一现象很不理解,慢慢融进这个社会,与前世的教育对比来看,才明白其中的含义。前世的历史课,包括大量的历史著作,其实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对中国的历史,依据从西方传来的理论,参照西方的社会发展,进行大规模的笔削。前世所说的新文化运动,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及其历史,用西方人的观点开始笔削的运动。其所遵循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切的制度和文化,都是造成后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如果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中国远远领先于全世界,那么这种领先会造成对变革的阻碍;二是历史必须是单线前进的,后一个朝代必须比前一个朝代先进,最后一个朝代必须是古代史的巅峰。并由此,把中国历史,连成一条套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直线,并在这条直线上加一个箭头。
认识到了这一点,杜中宵便就明白,不能用前世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存一个暂时领先中国的西方,真实的历史没有被笔削,按照课本做只会死路一条。
不管是均田制下的农村国有和集体经济形式的瓦解,还是宗族公社制度的长期存在,都不能因为原始社会也有公社制度,而把这种存在认为是造成中国后来落后西方的万恶之源。什么时候落后的,就要从那个时候找原
第97章 公事私事
太阳落山,割谷的人陆续回到村里。因为是秋收的第一天,杜中宵特意让营田务拨了钱下来,准备了酒菜,犒劳参与劳动的村民。
庆贺场地就是准好的谷场,中间点了一堆火,周边插了几只火把,照得通明。
常威和仇士隆三人不屑于跟村民坐在一起,杜中宵又瞧不上他们,单独坐了一桌。
冷眼看着庆祝的人们,常威对身边的仇士隆道:“这个知县就是痴,也不知道怎么就考中进士。今年新立营田务,相公和朝廷都看着能交多少粮,凭此计功。他在这里给村民大酒大肉,收买人心,有什么用处!人人说好,也是一个知县,升官难道朝廷还会问百姓吗!这些酒肉,难道不是钱!”
仇士隆道:“收粮辛苦,不吃得好一些,只怕干不动。”
常威冷笑:“这些泥腿子一年到头能吃几顿饱饭,还不是一个一个活蹦乱跳的。这几天能让他们吃饱已是天大的恩情,有酒有肉,不是发疯么!”
仇士隆摇了摇头,也不与常威分辨。他也不知道杜中宵做得对,还是常威说得对。营田务的农民也是人,田是他们开的,地是他们种的,粮是他们收的,吃喝自是应该。做官不能刻剥百姓,为人刻薄在官场上不是什么好名声。杜中宵这样做,仇隆能理解。常威说的也没错,朝廷是按营田务的收入计功,杜中宵应该精打细算,尽量向州里多交一些。两者矛盾,看各人选择。
却不知杜中宵根本没想过靠营田务邀功,一开始的目的是围剿马蒙,顺着就做下来了。到了现在做得红火,谁都盯住这里,跟杜中宵何干。好多州营田,往往是热闹几年,等到免税期过去,迅速就破败下来,便就是因为常威那样想的人多。想着向朝廷邀功,搞得在营田务种田,还不如给地主当庄客,营田务开田的人当然要逃亡了。官员三年一任,反正自己在的时候多收粮,功劳到手,至于把人逼走,那是下一任头疼的事情。无非是人逃了,地荒了,重开一遍营田务而已。
常威看着坐在主桌上,与保正等人推杯换盏地杜中宵,颇有些瞧不起他。说做事的本事,杜中宵是有的,不过一年时间,把营田搞得如此红火。但说起做官,常威不由摇摇头。如果自己有杜中宵的进士出身,坐在他的位子上,有营田务这种功劳,定然能够一飞冲天。还等到知州派人察看,早早就把事情宣扬出去,满朝皆知。有功则扬,有过则掩,这才是官场上生存的不二法门。
喝几碗酒,杜中宵便就停住。这几天事务繁忙,不能够放纵。偶一回头,看见远处坐着的常威,不时向这里张望。知道因为自己打了他,他的心里恨极了自己,杜中宵却不在意。这种长年在别人家里为奴的人鼠目寸光,眼界限制死了,无非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已。以现在夏竦的处境,也不会对杜中宵怎么样,更多的还是想利用。
夏竦是不怎么大度,但也没无聊到跟一个下属斗气,他还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忙得很,哪里有空来管这些闲事。在夏竦看来,给常威一个学习建设营田务的机会,就是对他多年追随自己的酬功。
夏竦出身于一个小军官之家,父亲与契丹作战阵亡,他被赏三班差使。在京城时,献诗于宰相李沆而得赏识,改文官为县主簿。后来应贤良方正制科,得进士出身。
从一个小主簿,到现在位比宰执,夏竦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升上来的,又不是靠巴结人。实际上他做中层官员时,时常跟丁谓作对,还受到了打压呢。夏竦文采极佳,政务干练,识才爱才,除了在西北军事上没有建树,是这个时代第一等能干的官员。
打了常威,夏竦来信说明,无一字责备自己,杜中
第98章 无事生非
安三郎把背上的几捆谷子卸下,推开院门,喊道:“姐姐,已经歇了吗我割谷回来了。”
话单刚落,突然从旁边黑影里窜出几个人来,一把抓住安三郎。有人委屈道:“这就是安三郎,他第一个说要晚上去割自家谷的。能道干活也错了——”
常威厉声道:“说什么疯话!你们吃着营田务的饭,还日日给你们发米,却做自家活计!这不就是偷盗么!朝廷花了多少钱粮,建这处营田务,指望收些粮米,却被你们这群贼坑蒙拐骗!不须说了,把人抓到保正家里。今日严惩首犯,看以后哪个还敢做这些事!”
周四姐看着丈夫被按在地上,抹着眼泪对刘阿大道:“刘大哥,三郎只是不想我吃苦,没日没夜地做活计,多收些粮食罢了。纵然犯了错,也看往日情面,不要难为他好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