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杜中宵到永城接近一年了,可谓是政通人和,治理效果卓越,周围的州县多有耳闻。陈州虽然是属于京西路,但与亳州相邻,韩绛也听说过。他此次来除了看蒸汽机,另一个目的,也是想看看杜中宵是怎么治理地方的。杜中宵专门于衙门立一名为“公社”的库,作为公务费用的来源,韩绛极感兴趣。

    随着西北战事的进行,朝廷对地方财政搜刮加剧,导致地方财政困难,引发了很多问题。公吏差役阶层,因为地方财政不好,大量破产,引起了很多官员的关注。这是此时的政治热点,杜中宵用这个办法解决问题,实际上是改差为募的变种,不能不引起其他官员的注意。不要说隔壁州里的韩绛,实际上京城里也有官员注意,很多人在看效果。

    不过此时执掌朝政的庆历党人,处理这个问题的思路是轻薄赋,尽量减少人力,与杜中宵的做法相性不符。虽然有成绩,并没有得到奖励而已。

    离城门最近的是一处茶铺。与以前只是卖茶水的简陋铺子不同,这里的地方更大,除了茶水,还卖一些小吃之类。这里不但是喝茶的地方,也是信息汇聚之处。特别是码头那里,各种各样的商业信息都在此处。有人运了什么货物发卖,哪艘船要招船工,诸如此类,都到这里。

    茶铺外面,是几块巨大的白壁,立在茶铺门口的北边。第一块是朝廷政令,不管朝廷诏敕,还是州县谕令,全都在这里公布。旁边几块,则是各种各样的商业信息。发布信息都有价格,茶铺里有专人负责张贴,有展示的时间,一切明码标价。

    见白壁前站了一二十人,韩绛好奇,也凑上去观看。

    第一条便是招人,今日码头那里来了几条船,从永城这里收买货物,招人搬运。上面有人数,有价钱,等到招满了人,茶铺里的人便就来把信息划掉。后面则是各种收或卖各种货物的广告,琳琅满目。

    韩绛看得连连点头,对杜中宵道:“难怪这处茶铺生意兴隆,这几处白壁于百姓极是有用。”

    因为聚集的人多,不时有识字的人念白壁上的文字,不识字的也能够知道上面写了什么。

    杜中宵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县临码头,当然要做这些事,让百姓从码头得些好处。”

    随步进了茶馆,见一桌桌人坐着谈天说地,小厮端着蚕豆瓜果不时叫卖,热闹非凡。韩绛看得连连点头,茶馆里这些零嘴才卖钱,真正茶水能卖几枚铜钱

    杜中宵却有些不满意,现在茶馆里还是冷清了些。依着他的构想,最好再加上些娱乐项目,比如打麻将打扑克的,说书的唱戏的,那才是真正热闹。不过永城是小地方,他也没那么多精力发明这些,便就算了。等到以后有了机会,自己尽量让这个时代的娱乐丰富起来。

    看着韩绛左看右看,杜中宵有些想笑。用自己前世的说法,韩绛现在是来学习永城的先进经验了。

    第二家铺子是酒楼,卖的都是好酒好菜,对面则是一家高档客栈。这两处都是为汴河上的富商权贵准备的,与其他州县的酒楼客栈相差不多,韩绛也没兴趣观看。

    走过客栈,韩绛随口问道:“这些酒楼之类,是什么人在管”

    杜中宵道:“都是雇的主管。他们在这里做事有工钱,还依着每月纯利抽头。”

    韩绛点了点头,甚是同意。路两边开的都是赚钱生意,最怕的是用人不当,成了当地豪门大户势力人家揽财的所在。全部都有雇来的主管,用杜中宵前世的话说,就是职业经理人,弊端就小多了。

    紧领着客栈的,是一处澡堂。此时已是深秋,生意极是红火,进进出出人不断。

    韩绛抬头见门匾上写着“华清池”三个大字,随口问道:“这是什么所在”

    杜中宵道:“这里是沐浴更衣的地方,俗语叫作澡池子。码头上来往客商众多,多有人住在船上而不住店,沐浴更衣不便,才建了这处所在。子华,一会我们看罢了,也到里面泡一泡,去去疲乏。”

    韩绛笑道:“此等地方人员芜杂,还是不必了。”

    杜中宵忙道:“子华切不可这么说。这里面沐浴,远不是家里能比的,诸多好处——”

    正在澡堂门口晒太阳的手力莫伦,见到杜中宵到来,急忙起身飞跑过来行礼:“小的见过官人。”

    杜中宵点头,问他




第108章 商业旺地
    看着旁边的豆腐铺子,韩绛笑道:“这种东西放一放就变馊了,开偌大一间铺子,会不会赔钱”

    杜中宵微微一笑:“子华,你说的那种豆腐,是卖不了多少钱的。随我来看。”

    说完,带着韩绛到了铺子里。只见柜台上两大方豆腐,上面蒙了白布,不时有客人进秋选购。在两边有架子,上面摆着的却是各种豆腐干制品。包括豆腐干、豆腐皮、豆筋、腐竹等等,应有尽有。这些豆腐制品,只要知道了豆浆加热后,可以一层一层把上面的膜揭下来,便可以制出无数花样。

    把韩绛带到架子前,杜中宵指着腐竹和豆腐皮道:“子华,这也是用豆制出来的,都是干货,可不会变馊。放置得法,数年都可以完好无损,能行销至千里之外。”

    韩绛看着甚是惊奇,上前摸了摸腐竹,口中道:“却作怪,摸起来弹弹的。这样物是如何入口”

    杜中宵道:“炒了煮了都是好菜,便如肉一般。一会我们到酒楼,做几味让你尝一尝。”

    韩绛看了一会,连连点头:“没想到竟有这种妙法!能够制成此物,菽豆便就有了许多用处,不再似从前,多做马料。菽豆宜田,可增地力,能够有这制豆腐的法子,当多多种植。”

    杜中宵道:“不错,本县有夏种菽豆,冬种小麦者,此物最多。除了此处制豆腐,后面还有榨油作坊,可制豆油。豆油虽然点灯烟大,用来炒菜却是极好。”

    大豆虽然在中国很早就作为食物,但食用不便,到这个年代吃的也不多。民间种豆,大豆并不是最主要的品种,绿豆之类反而面积不小。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食用不便。此时的食用油,以芝麻最多,又称胡麻油,不过多用来点灯。各地如河东多用大麻油,陕西用杏仁油等,极少使用豆油。杜中宵建这处豆腐作坊,不只是卖豆腐和豆制品,还兼营榨油,充分利用大豆的价值。

    其实不要说豆油,就连豆腐这个年代也不普遍。虽然杜中宵前世所知道的,豆腐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偶然制出,但一直到宋代,才开始普及。淮南王制豆腐的说法,也来自于宋人所述。

    大豆这种植物,只有榨油和制豆腐,才从诸多杂粮中脱颖而出,不然用处不多。直接煮了吃,实在不是汉人所能接受的,极其少见。用大豆榨油,是杜中宵在永城首创,大规模制作豆腐,永城也同样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这里的大量豆制品,实际上是卖到了外地,绝不是韩绛见到的个豆腐作坊那么简单。

    听了杜中宵的介绍,韩绛来到旁边的油缸边。一掀缸盖,便有浓烈的香气散发出来,不由道:“好香,此油味道,不下于胡麻油了!”

    杜中宵笑道:“若说煎炸食物,这豆油还胜过胡麻油。不过胡麻油点灯无烟,却又远不是豆油能够比的。这油长于来煎炸食物,这才是好物。”

    乡下人说日子艰难,经常说食物中没有油水,其实在这个年代,连没有油水这个说法都没有。炒菜刚刚出现苗头,炸的食物很少,就连比较成熟的油煎,也只有有钱的大地方才多。百姓平常吃饭,主要就是吃煮熟的米,加上一些酱菜。至于油水,那是不存在的。

    这个年代,做重体力活的人,一顿吃上几大碗饭稀松平常,饭量让杜中宵咋舌。究其原因,还是脂肪类摄入太少。吃的食物中油多了,才有资格少吃饭。

    这是不同时代饮食习惯的不同,韩绛理解不了这些。在他眼里,油最重要的是用来点灯,豆油点灯效果不好,便就觉得可惜。至于食用价值,韩绛根本就没有那个概念。

    看韩绛神色,杜中宵便就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这个年代人们还没有适应油脂的好处,对于口腹之欲的认识,是味甘口滑,煮好的大块肉才是大家追求的。

    一转身,见到一个伙计带着客人,正在向外面车上搬一捆一捆的腐竹,



第109章 新式菜肴
    码头这一带最好的酒楼,便是属于永城公社的“望江楼”,不只是菜色精美,门口彩楼下还有许多唱曲的女妓。确切地说,这个年代的酒楼属于娱乐场所,有些像杜中宵前世的卡拉ok。

    二楼的小阁子里,杜中宵与韩绛相对而坐,看着窗外汴河上的景色。

    一个打扮利索的小厮飞快地跑来,行礼道:“二位官人饮什么酒用些什么菜”

    杜中宵道:“最好的酒来一瓶,再来几样时鲜果蔬,要用大火炒的。还有,来一盘羊肉,再蒸一尾鱼。对了,若有新鲜青菜嫩藕之类,制几个凉菜过来。”

    小厮答应一声,飞快地去了。

    杜中宵对韩绛道:“子华,尝一尝我们这里的风味。我们不是刚在豆腐坊里见过榨豆油么,且看看用豆油炒出来的菜,与以前有何不同。”

    韩绛笑道:“我不贪口腹之欲,待晓不必在这些事情上用心思。”

    杜中宵不语。这可不是口腹之欲的问题,而是一场饮食革命。这个年代,正是后来的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中最核心的,当然是炒菜。炒菜不只是味道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油脂的使用,脂肪摄入大量代替主粮,让人的饭量变小。

    此时北方的种植结构,依然是粟即谷子为中心,淮河以北种麦并不多。谷子自然有许多好处,比如耐储存,方便加工,入口的口味较好,但与小麦比起来,却就远远不如了。如果能够推广面粉,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不只是百姓吃得好了,更可以改变种植结构。种冬小麦,一年两季就可以再种一季黄豆。虽然连茬会出现问题,但只要配合谷子和高粱换茬,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随着小麦面积推广,大豆的种植面积可以增加。多出来的大豆用来榨油,就可以极大填补主粮的不足。说到底,同样的土地面积,可以供养更多的人。

    杜中宵推广榨油,用油炒菜,目的不是更好的口味,而是种植结构的改良。

    用不了多久,小厮端了几个凉菜上来。一盘拌好的藕,一盘黑木耳,一盘菠菜,还有一盘鱼脍。韩绛看着新奇,问杜中宵:“这店家古怪,不上果子,却来几盘时蔬。”

    杜中宵道:“这就是本酒楼不一样的地方,口味清爽,正好下酒。子华,我们日常软饭肥肉,其实于身体不好,多吃些菜,对身子有好处。你尝一尝,这些小菜味道甚是可口。”

    韩绛吃了片藕,脆脆甜甜,果然不错。只是他不习惯这样吃,尝过两片,便就把筷子放下了。

    现在吃饭的习俗是大鱼大肉,配汤饼之类。杜中宵前世的话说,就是煮好大块的肉,而且专找那些那些肥肉多的地方煮,再配上各种各样的面饼面条。哪怕喝酒,也多是如此。用那个年代的眼光看,这样吃当然不太健康,蔬菜太少。

    这家酒楼是杜中宵按着自己的口味改的菜单,已经颇有后世的风采。自己堂堂知县,杜中宵当然要按自己的口味安排食物,不然这官当得也太过没有意思。知县喜欢这样吃,永城县从官吏到百姓也都学着这样吃,迅速成为一种风气。这里的菜色,竟然很快成了本地风味,汴河上的客商,许多到了这里都要专门来吃一次。这是高档酒楼,要的就是一个贵字,这些菜味道也确实比原来的好。

    韩绛不好口腹之欲,可惜对这些并不习惯,也不感兴趣。若是杜中宵前世,两位这样身份的官员吃饭,大肉大鱼上来未免煞风景。可这个年代,皇上请饭也是大肉大鱼,要的就是这个俗气劲。

    正在杜中宵为韩绛对自己的新式菜



第110章 变出来的钱
    韩绛带了一些工匠和新式蒸汽机的图纸回了陈州,匆匆已是数月。杜中宵听说已制了车船出来,只是蒸汽机安在上面并不顺利,还在不断完善。这种新生事物不是轻易能一蹴而就的,只能用耐心,用人力一点一点磨。功夫到了,自然有成功的一天。

    过了新年,不知不觉就到了夏天,杜中宵离开家乡已经近两年了。老家父母传信来,等到秋天父母要一起过来,看看儿子。家里酿酒的生意,先交给韩练夫妇管着。

    永城县后衙,小青抚琴,晶晶唱曲,天地间月华如水,仿如人间仙境一般。

    一曲终了,小青和晶晶到一边玩耍,杜中宵和韩月娘在月光下闲坐。

    看着两个小女孩在那里玩得其乐融融,杜中宵小声对韩月娘道:“过些日子爹爹妈妈要来,你知道他们现在最急的是什么吗”

    韩月娘道:“一别两年,老人当然是想念儿子。你家又是独子,他们必然想得紧了。”

    杜中宵微微摇了摇头:“我已经娶妻,成家立业,二老现在想的可不是我这个儿子。”

    韩月娘微微带着笑意道:“不想你,那想谁总不会是想我。”

    杜中宵叹了口气:“你装不知道么他们想的是孙子啊。我们成亲两年,没生个一儿半女,老人家怎么可能不急。你肚皮再没有动静,老人家来了,还不知道说些什么呢。”

    韩月娘面不改色地道:“这种事,我做得了主么”

    见韩月娘不放在心上,杜中宵叹了口气,没有再说话。他有前世的知识,当然知道这种事情不能全怪女方,也说不上哪里出了问题。可惜这个年代没有婚前检查,没有办法知道究竟。

    看了看杜中宵的神情,韩月娘啐了一口道:“看你的样子,心里定然是在埋怨我。你以为我不着急吗可肚皮不争气,有什么办法!——好在——”

    听韩月娘的语气一转,杜中宵急忙问道:“好在什么”

    韩月娘微微一笑:“最近这些日子,总喜欢吃些酸的,也常犯恶心。我听人说——算了,也不知道到底怎么一会事,或许是害病了呢。你就当不知道好了,莫要到时空欢喜一场。”

    杜中宵大笑:“什么空欢喜,这种好事,自然就该高高兴兴地!”

    说完,吩咐那边的小青和晶晶备酒,庆祝一番。

    自那夜得了韩月娘有喜的消息,杜中宵突然精神百倍,做什么都有劲起来。此时正是夏税的征收季节,按法本来在七月十五日前解送到州即可,杜中宵突然干劲十足,在五月末就征收完毕,送到州里。

    夏秋两税,大致来讲,夏税收钱帛,秋税收粮米。这是大的原则,实际按地方不同,两税收的名色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北方夏税收麦、绢,南方收绢和钱。两税的正税数额不高,百姓负担沉重的,是各种附加税。杜中宵到永城已近两年,有公社和营田务两大财源在手,规定全县只收三样:麦、绢和杂钱。

    杂钱是宋朝沿袭自晚唐五代的各种杂税,名目繁多,统一合成一个数目。加上麦和绢,还在百姓的承担范围之内,至于以前的支移、折变、加耗之类,又在杂钱之外。

    杜中宵如此征夏税,相当于给全县减税一半以上,不但百姓积极迅速完税,全县还一片颂扬之声。

    夏竦接到永城第一个完税的消息,不敢相信。再三确认,才知不是虚言。官员按时完税,上缴的时间越早,考课越优。夏竦怀疑杜中宵为了政绩,刻剥百姓,又秘密派了家奴到



第111章 首告
    县衙里,董主簿捧着册子,交予杜中宵,口中道:“知县,这是本季的公人差役名录,若知县觉得合适,便就如此。”

    杜中宵笑着摇头:“这些人我一个不识,看了何用主簿治下公人,不必问我。”

    董主簿道:“下官岂敢!现在不比往常,为公人不会破财,还有俸禄足额发放,县里不知多少人户想当差呢。不得知县同意,我定下员额,只怕有人要来县衙吵闹。”

    听了这话,杜中宵皱起眉头,想了一会道:“就只是贪图俸禄,没有以私害公之人”
1...4243444546...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