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光影年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油炸大金
但是,网上突然多了一堆人骂《大人物》,豆瓣评分也从7.6分降到了6.8分…
“拍了一个四不像,一会儿正经一会儿严肃,剧情就像过家家!”
“平庸到极致,感谢它让我多睡了1个小时!”
“烂片,八十年代的套路,现在还在用!”
甚至有一堆人说什么‘好莱坞有《阿凡达》,我们有《大人物》!’
‘全球影史第一《阿凡达》,内地影史第一《大人物》,果然中国特色(?乛?乛?)’
这种言论特别讨厌,明捧实黑!
明摆着,被黑了…
废话,你都占了二十天的票房冠军了,还不让位?
没看《唐伯虎点秋香2》、《长江七号爱地球》、《七小罗汉》排队等着上映?
还有,人红是非多,《大人物》的票房,已经是华语电影影史第一了,这也让《大人物》成为近日观众的谈资。
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也好,每个人都想知道,一部中等成本影片究竟是怎样造成“年度现象大片”的?它真得就完美无缺?
吕潇然一点也不在乎,《长江七号爱地球》毕竟是一部动画片,《大圣归来》之前,国产动漫没有一部特别能打的!
对了,《大圣归来》,田小朋应该已经在找投资了。
留意一下,如果找到橙子映像,就把他签下。
至于《唐伯虎点秋香2》,这就是一部炒冷饭的电影,而且还没炒好,这电影对比《三笑才子佳人》,唯一的优点大概就事黄小明比郭得纲帅一点…
但也很有限。
……
《失恋33天》就在中关村取景这电影的赞助高达3200万,全都充斥在日常场景中,办公电脑清一色的联想,黄小仙、王小贱的手机则是魅族手机。
就连大老王喝的红酒都是广告植入,吃饭的那家高级餐厅也是植入…
真的,有《时空恋旅人》在前,但凡是吕潇然和糖糖主演的爱情片,有的是厂家拿着支票求植入。
所以,拍摄时候,大家也都心情很好吃着火锅唱着歌就把电影拍完了!
《大人物》丝毫不减颓势,虽然单日票房已经下滑到了不足千万,可是网上的高清版已经出来了,越来越多人加入了讨论,媒体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吕潇然。
只不过《失恋33天》的拍摄还有《孤胆特工》的后期,他实在抽不出时间开什么发布会。
最多在微博上感谢一下观众,感谢粉丝的支持。
一直拖到7月20号,《失恋33天》还剩最后几个大夜戏,《孤胆特工》的剪辑也完成了,吕潇然才抽出时间就在《33天》拍摄的现场举办了一个媒体问答。
此时,《大人物》的累计票房已经有5.8亿,比《建国大业》多了一个多亿本来应该没这么高的,可惜新上映的电影一个赛一个的不争气,以至于很多股严重宁愿二刷、三刷…
……
来了太多媒体,长枪短炮发了疯似的往吕潇然面前怼…
“大家稍微冷静一下,我们一个一个来!”
陈祉兮被临时拉来做了现场主持人。
“你先来!”
“请问吕导,您对于《大人物》在电影市场上的票房火爆现象,有什么样的看法?”
“很意外,真的没有想到电影会这么火爆,你们应该知道,我们最开始的预测是两亿票房。”
“那您觉得电影这么火爆的原因是什么?”
吕潇然想了想道:“我觉得是市场变好了吧,还有,我们这部电影抓住了观众的观影感受,影片节奏明快,观众看这部电影时没有用一分钟的时间来走神,类型明确,故事很完整。”
“那您觉得《大人物》能跟《阿凡达》比吗?”
“…类型不一样,成本不一样,没得比,而且,《阿凡达》这种现象级的电影,好莱坞也不是年年有,要好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才会出一部…”
吕潇然的态度很谦虚,一点也没有《大人物》拿下影史记录后的得意。
不止是他,连橙子映像都低调起来。
没办法,枪打出头鸟,捡了便宜就低调起来吧…
但有的时候,即便你想低调,是非还是会主动找上门来。
清华大学教授肖膺炮轰吕潇然还有《大人物》,认为这部电影毫无营养,能拿到这么高的票房,是对当下文化产业的不良示范。
没有审美价值和艺术含量的《大人物》之所以获得如此多的票房,是因为一定程度上国民的欣赏水平偏低,而且这样的电影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毫无意义,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于是,现场有记者提问有关肖膺的批评,吕潇然当然知道这件事,他其实懒得理会这种聒噪的声音,电影大卖,肯定有大卖的原因,就是大烂片《富春山居图》对中国电影也有意义它第一次证明了二三线票房对电影的重要性!
不过,他不可能直接回答,而是装作第一次听说的样子,反问道:“肖膺是谁?”
第二十一章 开喷(4/5)
肖膺是谁?
北大毕业的清华教授,著名赵本衫批评家!
指责郭得纲三俗…
当然,他最有名的是批评韩憨《“天才韩憨”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与韩憨现象》,直接把《后会无期》贬成超级无敌大烂片…
《后会无期》其实就是一部合格的公路片,不差,也无甚特别。
称不上经典,但也不至于说成毒物,视为丑的代表。
至于韩憨是文坛最大的丑闻韩憨什么时候算是他们“文坛”的人了?文联、作协给发工资吗?享受哪个级别的待遇?有没有茅盾、鲁迅奖?
没有,说个屁!
说到文坛丑闻,韩憨算老几啊?甚至郭小四明都排不上号!
那些哭鬼的,得xx文学奖的都在前面排着队呢!
还是那句话,总有人想要教你认识世界,仿佛没有他们的点头,你就不是人了!
这种人特恶心,思想迂腐,观念傻逼,思维闭环,还自诩青年导师!
……
吕潇然这么问,当然有记者帮忙解释了一下来龙去脉。
“他真的是教授?电影方面的?”
“那倒不是…”
“那就是普通观众咯,一部电影拍出来,必然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很正常!”
“那您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吕潇然想了想,然后回答:“一个作品,喜欢和不喜欢,任何人都有权利,但说好和坏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评论的,因为好和坏有标准,喜欢不喜欢没有标准。”
顿了顿,他接着道:“电影必然存在一条金线,无论这条金线是明确还是模糊。对于一部电影的质量,行业是存在一个判断的,抛开各种主观倾向,一部电影必然能获得较为公允的分数。电影的好坏,对门外人,若隐若现;对明眼人,一清二楚。”
“当你的阅片量达到一定程度,研究过专业书籍,就会明白,电影绝不是简单的拍摄,也不是简单的说个故事,这里面有太多的学问,有时候一个精妙的打光就包含着电影人很多心血。”
“术业有专攻,某个领域的专家在另外一个领域可能啥也不懂,就是门外人。”
“我推荐这位肖膺教授读几本书,入门级读物,路易斯·贾内梯的《认识电影》,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他还是先了解一下电影再出来说话吧!”
记者接着问:“除了肖教授之外,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大人物》对国民素质的提升毫无意义,对此,您怎么看?”
“…那看完《阿凡达》就提升了国民素质?”
真踏马无语,凭什么要一部电影提升国民素质?
一部商业片,观众看完乐呵一下,为什么要上升到提升国民素质的程度?
这玩意难道不是教育应该承担的工作吗?
……
其实,《大人物》只能算还不错的犯罪警匪片。
为什么能拿这么高的票房?
一句话,时势造英雄。
国内观众就像是久久没有得到满足的哀怨老妇,但凡是碰见了不错的类型片,便将其捧到高峰,极尽疯狂。
咱们实事求是的说,即便是2020年,华语电影还在填补空白阶段,虽然也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差的还是很多。
每一部填补空白的质量过得去的作品,都能拿到高票房。
这几天,网上到处都是《大人物》破记录的新闻,而有关《大人物》的新闻更是频繁上了微博热搜,这些热搜要么是观众自发支持顶起的,要么是一些明星朋友的拍马屁微博,要么就是一些影评人骂《大人物》…
这很正常,国内影评界对商业片向来是有偏见的,而且这种偏见存在几十年了,这几年随着商业大潮的兴起,商业片越来越受重视。
不过评论界对商业片的偏见始终没有减弱,只要是商业片导演几乎都被评论界的老专家老教授们批过。
这帮人动不动就戈达尔,伯格曼…
跟不上时代了!
拿文艺片的评判标准评价商业片,这本身就是不合适的!
不过,橙子映像包括吕潇然、杨青都没有回应的意思,你们爱咋说咋说所谓现象级电影就是这个意思!
这次,吕潇然回应肖膺,立刻登上了热搜…
尤其是那句‘一个作品,喜欢和不喜欢,任何人都有权利,但说好和坏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评论的,因为好和坏有标准,喜欢不喜欢没有标准。’
‘术业有专攻,某个领域的专家在另外一个领域可能啥也不懂,就是门外人!’
肖膺很激动的回应‘每个人都有评价电影的权力,我对电影研究了半辈子,不是门外汉…相反一个演员跑去拍电影,那才叫门外汉!’
可惜没人鸟他…
吕潇然怼了一波,然后就安心拍戏去了。
倒是吕潇然的粉丝上演了一场讨伐行动:
“最烦这些挂着教授头衔的人,仿佛他们认可的才是好电影,另外,人都没找对,直接就骂了,《大人物》的导演是杨青,还不是因为潇然火,所以才把矛头对准他,想出名想疯了!”
“坚决支吕潇然!这帮老不死的,自以为懂艺术,你问他什么是艺术,他们缕缕胡子:要是黑白的,要是严肃的,要脱的,要是老百姓看不懂的而只有我教授能看得懂的,总之我说是艺术才是艺术!”
“这种所谓的专家故作姿态,以为就自己懂艺术。真叫兽!”
“吕潇然演员出身,成名后拍电影吸金,这又有什么可以攻击的?国家哪条法律规定了一个演员不能拍电影?只要不违法,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合法的创收,这本该鼓励,年轻人有勇于实现自己梦想的能力,想到就去做,该是喜闻乐见,为何要给一棒子打死?”
肖膺也是有种,任凭网友骂,他强任他强,我赚我的钱…
趁机接受了一堆媒体的采访,言必称‘吕潇然如何如何,他应该如何如何…’,大有青年导师的派头…
碰瓷成功!
很快,网上舆论变化,因为,7月22号,《唐山大地震》上映了…
第二十一章 发财(4/5)
肖教授是谁?
水木大学教授,著名流行文化批评家!
07年,批评于丹“不学而术”“愚乐经典”;
09年,开喷二人转,说二人转低俗;
后来上瘾了,大概是觉得很爽!
喷过的名人不计其数,从赵本衫、老郭,到张一谋、冯晓刚;从马東、崔永源,到前南方周末评论员、新京报副总;从韩少、郭小四到孔庆東、陈小明…
无人不批评!
还是那句话,总有人想要教你认识世界,仿佛没有他们的点头,你就不是人了!
这种人特恶心,思想迂腐,观念傻逼,思维闭环,还自诩青年导师!
后来,《收获》编辑部主任叶开发微博揭发其老底说:“清华所谓学者肖某是十足奶货,缺乏写完整一篇文章的能力。2008年我在北京参加顾彬《文学史》研讨会,别人都谈观点,这二货等到发言了,竟在投影上放一篇从头歌到尾颂顾彬的垃圾讪文,内容无耻肉麻低级,当场引起一片哄笑。大家可以查查,这垃圾教授写过任何有价值的研究专著吗?”
然后,他就老实了…
……
吕潇然这么问,当然有记者帮忙解释了一下来龙去脉。
“他真的是教授?电影方面的?”
“那倒不是…”
“那就是普通观众咯,一部电影拍出来,必然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很正常!”
“那您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吕潇然想了想,然后回答:“一个作品,喜欢和不喜欢,任何人都有权利,但说好和坏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评论的,因为好和坏有标准,喜欢不喜欢没有标准。”
顿了顿,他接着道:“电影必然存在一条金线,无论这条金线是明确还是模糊。对于一部电影的质量,行业是存在一个判断的,抛开各种主观倾向,一部电影必然能获得较为公允的分数。电影的好坏,对门外人,若隐若现;对明眼人,一清二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