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秦钜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暗夜拾荒

    “不说笑。”始皇帝享受这样的称呼,翻过手,反捏住蒙毅的胳膊,“毅,胡亥如此凉薄之人,我杀扶苏而立他,是不是错了?”

    “公子还如往昔般英明,您为胡亥谋的策,若他可照实而行,李恪便逃不出公子的鼓掌。”

    “他会照实而行么?”

    蒙毅苦笑:“我不知,也看不到。”

    “也是啊……”始皇帝叹了口气,“算了,行便行,不行便不行,人力有穷尽,兴衰早已定!”

    “公子终于看透了。”

    二人相视,又笑起来。这次的笑与方才不同,不是浅笑轻笑,是朗笑大笑。

    笑着笑着,始皇帝抓着蒙毅的手越来越紧。

    笑声不知不觉停了,始皇帝粗重地喘息,只有进,没有出!

    蒙毅尽了全力为始皇帝顺气,可始皇帝挣扎起来,一把就把蒙毅远远推倒!

    他趴伏在榻边嘶吼:“仙丹!朕!朕的仙丹!”

    “陛下……”

    “快与朕把仙丹取来!朕是天下的皇帝,朕将以仙丹永生,朕要做永远的皇帝!快!快!若是拖延……若是拖延!蒙毅,朕夷你三族!!!!”

    蒙毅流着泪叩首下拜,他跪在地上,任始皇帝如何谩骂威胁,只是叩首。

    始皇帝骂累了……

    半晌之后,他无力地垂下身子,半个身体悬在榻外,干枯的手臂伸展着,指向墙边列阁的那个木箱。

    他放弃了。

    “始皇今日死!”他用最后的力气大喊出声,“憾!憾!憾!”

    声音戛然而止。

    蒙毅对着伏倒的始皇帝又叩了三个响头,站起身,擦干泪,小心地把始皇帝的身体扶回榻上,掖好薄衾,整理好他散乱的发髻,这才站起身。

    大秦的郎中令开始整理自己的仪容。

    冠,服,带,佩,剑,印,履,一应不碍。

    蒙毅抬起头,缓缓行向紧闭的大门,拉开。

    门外的卫士向着他扑通跪倒。

    “原来现在是白天……”他注视着整整七日未见的艳阳,轻声呢喃,“劳烦通传太子殿下,我大秦的始皇帝,崩了。”

    始皇帝三十八年,又二世元年,十月初四,岁首。

    大秦始皇帝政崩于邯郸郡信阳县沙丘宫中,时年五十一岁。

    哀鸿遍野,举世欢欣。




第六五九章 两封御令
    始皇帝三十八年岁首,十月初一。

    百余匹快马奔行在北方无垠的草原,当首一骑裘皮厚重,捂着脸,背着旗,三角旗上书有一个【令】字,旗杆的顶端又系着鲜艳的麾。

    麾乃兽尾,纯白如雪。秦律乃定,大秦各地见大麾令旗,皆需要洞开城门,辟开道路,有求而必应,凡不应而致令旗迁延,主官斩首,不议。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急令。

    韩谈是此次的天子令使,自九月二十七出沙丘宫,区区四日,他跑死了两匹骏马,在百余卫尉骑士的护卫下奔行了三千余里。

    狼居胥大营就在眼前了!

    视野极尽之地,有座巍峨的高山横亘在广阔草原的中心,山南之下牛羊成群,一座连绵几十里的巨大军营依山而建,营墙之上彩旗招展,每一面旗上都写着【戎狄上将军】五个大字。

    韩谈猛地勒住了马。

    “去,通传皇长子扶苏殿下与定海侯上将军恪,陛下令至,正装而迎!”

    “嗨!”

    三位骑士离队而出,不一会儿后,大营之中有战鼓擂响,厚重的辕门吱呀开启。

    上千个背披着白裘,身穿着银甲的镰鼬甲骑在臼弗和卓青二人的带领下策马奔出。他们排成严整的两行,每十步散开两骑,左右而立,拄剑挺胸,如此整整排出十里之地,在草原上划定出一条以骑为肩的广阔大道。

    一黑一白,李恪与扶苏二人乘马出来,身后跟着定北郡一应文武官员。

    蒙冲牵着扶苏的马缰,沧海牵着李恪的马缰。

    二人在大道的尽头与韩谈当面,齐齐滚鞍,扬手恭请。

    “臣,戎狄上将军恪……”“儿臣,西军监军扶苏……”

    “恭迎天使!”

    韩谈矜持地坐在马上完整受了这一礼。

    这一刻他不是韩谈,不是内宦,他是始皇帝的世间行走,负责将始皇帝的唯一彰显天下。

    他深吸了一口气,从怀里掏出黑锦包裹的御令,扬手抖开。

    “大秦始皇帝御令!”

    李恪与扶苏又是深揖:“臣/儿臣接令!”

    “朕初生于邯郸,八载归秦,十三为王。至三十九,朕得天命,荡平六国,登皇帝位,至今一十一载。朕老矣,东狩于邯郸,始生之地,忽闻得列祖列宗音容,自知天命至终!令,皇长子扶苏即日归国,于阴山关前迎候朕躬,归咸阳以葬。戎狄上将军定海侯恪随皇子行!此令,始皇帝三十七年九月廿七,季秋!”

    “臣接令!”李恪一声高宣,起身接令。

    只是扶苏没有应令。

    他呆呆躬在那儿,无声无息,不言不动。

    李恪皱着眉看着他,停下脚步静静等着。

    半晌之后,扶苏晃了一下,身旁的蒙冲赶急一步上前搀扶,却被扶苏发力挣开。

    他摇摇晃晃站在原处,看一会儿御令,看一会儿李恪。

    “恪……父皇他……”

    “陛下在等你。”李恪轻声说,“你悲悸越久,他辛苦越久。”

    扶苏猛甩了甩脑袋,大步踏前,几乎是用夺的方式从韩谈手中抢下御令,看也不看就塞进怀里。

    “冲!令狴犴营监军近卫即刻集结,三炷香毕未至,斩立决!”

    “嗨!”蒙冲正肃应诺,翻身跨上扶苏的战马疾奔而去。

    扶苏捂着胸口,面色苍白:“恪……”

    “我的马予你,速去。”

    扶苏感激地对着李恪拱手,翻身跳上他的战马。

    眼看着扶苏疾驰而去,领着定北群臣的冯劫和苏角对视一眼:“上将军,我们……”

    “快去看着公子。”李恪挥了挥手,“天将崩,定北不可乱,越是这时候,你们越要形容稳健,以安民心。”

    “唯!”

    十余官员将佐乌泱泱拨调马头,待他们走远,李恪叹着气上前搀下韩谈。

    “如此大的消息,韩公事先也不知会一声……平添这些纷乱。”

    韩谈感激地对李恪做一个揖:“上将军何以不乱?”

    “十余日前,我便有预感了。”

    “噫?”

    “您不知道,这几日我已经办了两场葬礼,陛下的老人一个个先去了,夏师与我说,是陛下在召他侍奉。”

    “夏师?神医无且?”

    李恪默默点头,手一扬请韩谈前行。

    二人共行,缓步而走,李恪问说:“陛下……还有几日?”

    “我离开沙丘宫时,陛下圣体尚算康健,但已经起不得身,就连御令也是请郎中令代笔。”

    “九月二十七?”

    “如此大事,岂敢拖延?”

    李恪仰头一声长叹:“沙丘宫不祥之地,陛下因何会去那处?”

    “似乎是陛下自己不愿去那邯郸行宫。私以为,陛下幼年曾在赵国为质,或是不愿生于斯,逝于斯。”

    “或是吧……”李恪摇摇头,轻声召唤:“臼弗。”

    “下臣在!”

    “速去传令,此行由镰鼬、狴犴二营护卫,五营掌营与主爵中尉随同,莫府不动,定北诸臣亦不动。告诉他们安分守己,定北不乱,便是对陛下最好的忠诚。”

    “嗨!”

    臼弗急急而去。

    韩谈赞赏地看了李恪一眼:“上将军果真是有过思量。”

    “又不是甚好思量……”

    一个时辰之后,千五镰鼬,千名狴犴护持着李恪和扶苏急行出大营,随行的除了韩谈和百余卫尉骑士,还有柴武、沧海和以主爵中尉身份客居在大营的李信。

    车粼粼,马萧萧,车马大队自狼居胥向东北,日夜不停。他们绕过高阙关,只费时九日便已经抵近了雁门郡的阴山大营。

    扶苏已经渡过了最初的悲悸,一路上都坐在车里,和李恪一道研究始皇帝的御令。

    这封御令多有疑点。

    始皇帝自觉要死了,为他操办丧事的人应该是二世皇帝。

    他御令要扶苏操办,似乎是在暗示二世之位由扶苏继任。可事已至此,他为何不肯明言?

    他还要扶苏去阴山大营迎圣躬。

    阴山大营在雁门郡和云中郡新地交汇,既不是扶苏往咸阳的最快路径,也不是从沙丘宫归咸阳的必经之路。

    也就是说,始皇帝大费周章安排了一个双方都需要绕路的集合地点,为什么?

    基于脑海里所知的历史,李恪对始皇帝的奇怪安排很是戒备。然而韩谈说这封御令是蒙毅代笔的,扶苏也确认了令上文字的确是蒙毅手书……

    若是真有人要对扶苏不利,无论如何,他都该回避蒙毅才是,就算那个人是始皇帝,也不可能节外生枝。

    蒙毅可是扶苏的铁杆拥护者,在这个紧要关头,他必然不会背弃扶苏!

    扑朔迷离啊……

    李恪头疼地揉了揉眉心,放松身体朝着车厢一靠,打开舷窗。

    “曜。”

    应曜骑着马凑上来:“钜子,我在。”

    “韩谈还在一**地朝阴山派斥候么?”

    “从昨夜起就没停过,每次两骑,每半个时辰一次,青领着人偷偷跟了两回,他们确是去了阴山大营。”

    “什么消息需要联络地这么勤快……行踪?”李恪咂巴着嘴,“我们的斥候散出多远?”

    “前出百里,两翼五十里。”

    “后军呢?”

    “亦五十里。”

    “有没有发现什么异样?”

    “至今无有。”

    李恪狠狠搓了搓脸:“监军现在如何?”

    “情绪稳定,就在车中安歇。”

    “何人护卫?”

    “蒙冲和狴犴营监军近卫。”

    “那些卫尉骑士没有试着接管护卫?”

    “全无动静。”

    “李信……主爵中尉呢?”

    “安坐车中,不时招武过去传授军法,似乎对武很是喜欢。”

    “传授军法?”李恪难以置信的失笑出声,“这个时候传授军法?”

    “传了一路了,什么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也无甚新鲜的玩意。”

    “虚实之道……”李恪琢磨了片刻,“此地距离……”

    “报!”

    车驾停了。

    李恪挥退应曜,掀帘走出车厢。他看着飞奔而来的前军斥候,沉声问话:“何事!”

    “禀将军,有御令至!天子令使正在南七十里外,宣将军与监军前往接令!”

    “第二封御令?虚……实……”



第六六零章 谷道听宣
    南七十里,阴山谷道,长城关隘。

    这里是阴山山脉中的一处狭道,左右不过三十余步,两侧皆是峭壁陡崖。

    关隘就建立在谷道正中,过关之后继续南行几十里,便是李恪此行的目的地阴山大营。

    想当年,巴特就是在方螣的协助下从此处摸过大秦的防卫线,先对阴山大营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又派军返身回来,对此处的关隘进行了彻底的破坏。

    这里曾被拆成一片白地。

    后来蒙恬坐镇雁门,曾对此关进行过一定程度的修缮,但北军重心在北伐后转向高阙关,这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新修的关隘也远及不上旧时高大坚固。

    如今就更不必说了,关南是雁门,关北是云中,这座关隘早就没了战略价值,只是因为商贸频繁,这才继续保留着用作通行税卡。

    李恪不喜欢这里。

    狭窄的谷道,一线天的地形,这里到处都可以埋伏,反观自己,却根本没有进退的余地和展开的空间。

    车马在道北停下。
1...297298299300301...3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