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儿不为奴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傲骨铁心
清军能打仗,是因为他们能吃饱,太平军想要打败清军,同样也要让士兵填饱肚子。只有吃饱了的士兵才有力气上战场,只有吃饱了的士兵才会念叨让他们填饱肚子的人好。
有nǎi便是娘这五个字无论是周士相的前世还是今生,都是一句贬义词,往往是形容人忘恩负义,不过放在军队上面,这五个字可就决定一切了。
为何太平军能够新招6000新兵,难道这些新兵都是心怀家国,身负血海深仇要和满清不共戴天的吗?显然不是。他们来当兵,是为了吃上太平军的军粮,是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同时也为家人从太平军这里获取好处。如果太平军不能让他们吃饱。他们就会不满,进而对太平军在香山施行的政策怀疑,最终,他们会抛弃太平军,甚至反过头来咬太平军。
人心就是如此。
周士相从没奢望这些新兵里有多少真正反清复明的义士。所以他必须解决军粮的问题。休2个月的缺粮期了,就是一天也不行。不但要保证有米,还要保证不定时能吃上肉,至少得让士兵们有足够的力气参加训练,有足够的底气奔赴战场。
张安从肇庆带来了北京将在广州设满城的情报,同时也花重金从唐三水那里搞到了广东各地驻防清兵的底细。
最迟到三月,北京来的满州八旗就会抵达广州,到那时,一直在广州憋着的尚可喜肯定会老虎出洞,现在周士相很难判断尚可喜到时是先打新会还是先扫荡香山的太平军。不过无论尚可喜先选择哪个方向。对太平军都不是好事。
张安能够将唐三水的利用价值压榨到最大,让周士相十分吃惊,这个当初他在罗定心血来cháo而设的军情司大使真是叫人刮目相看。
周士相让宋英陪张安在香山各乡转了转,其后从公库取出600两黄金交给张安,他让张安回到肇庆后尽情将情报网发展到广州城,并且马上建立和香山的两条秘密联络通道。
第一条通道是经广州到香山,第二条则是经新会至香山。周士相叮嘱张安,这两条秘密联络通道一定要派最信得过的人掌握,且两条线上的情报员不能知道对方的存在,同样一条情报也必须经两条线同时向香山传递。这样哪怕其中一条出了问题,另外一边也能把情报送到。
周士相前世只是普通的士兵,对于情报和构建情报网、情报人员培训等等也知之不多,但他那些从电影电视中看来的地下斗争戏码却绝对是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情报知识了。所以他抽出两天时间将自己所知的有关情报战线的知识尽数教给了张安和宋英。又tiáo了8个从罗定起就追随太平军的老兵让张安带回肇庆,以便加qiáng他手中的力量。
得知张安和唐三水搞了个米行后,周士相便问张安是不是能将粮食偷偷运送一部分到香山来,对此,张安有些为难,毕竟肇庆和香山之间离得太远。中间又隔着广州城,明目张胆的运粮到香山肯定不行。但张安还是答应回去找唐三水通通路子,看看是不是能经新会这边往香山运粮。
新会现在由陈奇策的水师和镇国将军朱统等人把守,他们也缺粮得很,要是张安真的通了唐三水路子秘密从肇庆运粮过来,周士相敢肯定陈奇策和朱统他们绝对会想从中分上一杯羹。这不是陈奇策他们贪婪,而是现实所bī。
周士相让张安回去想想办法,要真不行也就算了。若是唐三水答应帮忙,粮食真能运到新会,那到时他再和陈奇策他们商量此事。不管怎么也得分他们一些,毕竟他们也困难,而且还得指着人家用水师把粮食运过江呢。
张安走后,周士相接连两天都是在和廖瑞祥、宋襄公商量粮食的事情。
各乡公所成立后,乡长们接到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到各村征收永历十年的税粮,是收永历十年也就是今年的税粮,可今年年关才过,这春耕还没开始,所以实质上太平军征收的是永历九年的钱粮。
永历九年也就是顺治十三年,当年清朝委任的香山知县孙文正已经征收过两季钱粮了,且因为新会包围战所需,又加征了一次,饶是香山水土肥沃,一年两熟(前山寨等地可达三熟),也经不住清军如此征收。原以为太平军是要征今年的夏粮,不想征的却是去年的秋粮,这让很多刚刚从太平军手中尝到甜头的农民大为不满,各乡公所对于县里的征粮命令也是牢sāo满腹,认为征粮是应该,可不能今年征去年的粮啊,这让百姓们如何想,也让乡长们如何当差。
不过很快,县里又来了公文,要各乡马上清查辖区内的人口,并重新登记做成黄册送县里。与此同时,凡登记在黄册中的丁口一律不再向官府出徭役,不但如此,往后官府需要征发百姓修路修桥、挖沟筑渠、出差运输都跟从前不一样了,不但不需要他们自带工具、口粮,反而提供吃住,完工后还能以一日6文的价钱结算役钱。
与胡萝卜一同砸下来的还有大bàng,凡是不配合官府登记造册的,不但不免徭役,更要地税加重,官府但有事摊派,这些人家也是最先征发的。(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七十四章 生产
本书发布于,请求读者能够正版订阅。
永历十年征永历九年的钱粮,这放哪朝都是件稀罕的事,但听有提前征若干年后的,没听有征从前的。
周士相偏偏这样做了,但他的目的并不是真的在香山来一次刮地皮,而是要借这个理由把那些隐藏人口全部挖出来。
廖瑞祥接手新会县衙时,衙中六房的吏员大多没有跑,反而聚在一起将县里的大小公文、核档文案尽数保管好等侯新县官接手。吏员们此举也是常态,无论明官来还是清官来,都需要这些吏员协助,否则县里的公事官员们都是两眼抹黑,什么都不知道。有这些地头蛇帮忙,新接任的官员可以很快将衙门运转起来,而这些吏员也能够继续留任保住饭碗。正所谓宾主尽欢,何乐而不为。
有前番在新会的短暂知县生涯,更有曾为某知县师爷的经历,廖瑞祥对于衙门吏员的道道也是熟知,奏禀周士相后将他们都留任了下来。
接手县衙后的第一件事,廖瑞祥便是叫吏员们将香山黄册从库房中取出,然后按各坊都一一清查在册丁口,最后报给周士相的数字是香山共有7600户,总人丁49000人,其中丁口25800人。
这份黄册是永历七年,也就是顺治十一年的时候香山县造册的,而顺治三年绍武政权在广州成立时,当年香山造册的总人丁是126000余,丁口53000人。
前后相隔八年,香山人口锐减一半。这还是得益于香山本就是人烟稠密之地,土地又极其肥沃,更有水乡便利条件,与之相对的罗定、高州、廉州、肇庆等地却是有很多县只余千把人口。很多乡里都是渺无人烟。
两万多丁口按大明律都是要缴皇粮的,香山地册统计的田亩数将近40余万顷,也就是单纯以帐面数字盘算,香山的成年丁口每人应该能种近20亩地。但事实是香山这400多万亩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手中,只有一半的田地掌握在普通百姓手中。而各乡公所报上来的情况又显示,当地百姓有近三分之一都是没有自己土地,专以租种地主家土地为生的佃户。
土地是这个时代百姓的命根子,也是维持任何一个政权的根本所在。周士相jīng力有限,不可能后世伟人般自己做个详细的土地tiáo查报告,所以他只能从这些帐面上的数字来计算自己每年能够从香山得到的钱粮总数。结果算下来的结果是。按一年征收两次,一次夏粮,一次秋粮计,太平军只能从香山农民手中得到10000多石的粮食,换算成斤数,则是100多万斤。
猛一听,100多万斤粮食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堆起来能上天。可摊到太平军每个士兵头上,一人只有100多斤粮食。100多斤粮食如何能养一个士兵一年。还不包括战时额外的补给。士兵都不够吃,更休提安置在各乡的原后营老弱妇孺在夏粮收割前都要无偿供应他们粮食以及粮种。
这么多的土地,却只能得这么点粮食,粮食哪去了?单以土地来算。每年至少也要200多万斤粮食才对。
答案是粮食在那些地主士绅手中,他们掌握了香山大半的土地,在剥削佃户的同时,他们一粒粮食都不用交给官府。因为他们是有特权的士绅!
问题绕来绕去又绕到了地主士绅头上,永乐、长宁等乡已经不存在地主,所以当地的田地全部被当地乡公所拿来分了。龙眼都也好些,乡里的地主跑了一大半,只剩几家在观望形势。其他乡,情况很不好,在乡举人好几十个,原先家中有做过官的更是多达上百家,这些家族一律称之为士绅家族,祖上有很多还是做过大官的。
廖瑞祥不同意拿这些地主士绅开刀,宋襄公也反对,周士相本就无意把名声弄坏,所以他没有杀人夺地的心思,然而他又必须要解决缺粮的问题,所以三人合计后,决定以温和的形式从地主士绅手中把粮食抠出来。
征粮是动作的借口,清查隐藏人口则是bī士绅们就范的第一个手段,而免徭役等配套的政策则是吸引隐藏人口主动登记的诱饵。
所谓隐藏人口实际就是历朝历代的通弊,凡是有举人身份的读书人中了功名后都会得到一系列的政策优待,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免赋税。这个优待政策就使得很多农民因为贪图小利而将自己的田地投充到士绅名下避税,久而久之,这些农民就成了士绅的佃户或直接成为黑户,原本应作为丁口登记入官府纳粮名单的他们就此消失了,随同一起消失的就是无数的土地。
与此同时,有了功名地名的读书人做了官后,同样也会在家乡大肆购并土地,在任时可能吃相还好些,致仕后就变本加厉了。士绅土地不断增加的同时,官府的税入却变得越来越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香山有40多万顷的田地,可太平军只能按册征收不到400万斤的粮食。
不能小看士绅的贪婪,宋襄公当年嘉靖朝的首辅徐阶在其老家就吞并了二十多万亩土地,香山的士绅虽没出过徐阶这等大人物,但做过尚书的有,侍郎的也有,知府、知县就不计其数了。这些人没一个不给自家置田产的,二百年下来,香山境内还能有一半土地属于普通平民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胡萝卜加大bàng把士绅名下的黑户挖出来,就是断了这些士绅的根,没有人替他们种地,他们的田产再多又能如何。为了让这一政策落实到实位,周士相又命各乡驻军以清查清军jiān细的名义入村细察,凡登记的都发给新的凭证,没凭证的则一律抓到乡公所看押起来。
突然开到村里的太平军吓坏了那些还在观望风sè的黑户们,也吓坏了地主士绅们。七天内,香山县的丁口就增加了9000多人。
把黑户挖出来不让他们再替士绅种地显然不现实,太平军不可能养着他们,所以接下来就是谈判的事。
宋襄公代表周士相和地方上的士绅谈判,最后达成的结果是地主藏下的黑户都要登记造册,并且都要按丁口缴纳钱粮,但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官府允许他们继续租住从前的土地,并从这些田产中收取应缴钱粮。这个土地自然就是属于那些地主和士绅家族的,也就是变相的由地主和士绅们承担了他们所隐下人口的税粮。
这是个变相的士绅一体纳粮制度,也是太平军以高压落实的一条政策。这个政策目前也只能在香山实行,因为太平军对香山有绝对的控制权,换在其他地方是想也不用想的。
另外,香山各乡有田产达到200亩以上的地主和士绅自愿向太平军“输捐”军粮,数量按田亩数逐级递加,最终共“输捐”大米6550石。
迫于太平军的qiáng势,香山境内的地主士绅只能咽下这个苦果,但事情以后的变化却让他们更加愤怒。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青壮劳力从事生产任务,周士相又让新会县衙出台了一个吸引流民的政策,就是但凡迁至香山的流民都可以从香山获得一块田地,面积从三亩到十亩不等。只要流民在这些土地上耕种满五年,这块土地就永远属于他。而在此期间,他只需向官府缴纳田间产出的三分之一即可。
香山哪来的流民?
所有士绅都瞪大眼睛看着乡公所和村公所新张贴的告示,他们都清楚无误的明白官府口中所谓的流民就是指那些被他们藏下的黑户!
黑户们也的确动心了。
征粮告一段落后,香山县衙、各乡、村公所便将jīng力主要投放在恢复生产和春耕上面。为了有效利用境内现有生产物资,各乡公所统一组织百姓生产,耕牛、犁耙等重要生产工具更是重点保护。一些乡公所也试验将分散的独户种植转为整合统一耕种。
商业也在逐渐恢复,香山县衙鼓励县中小手工作坊加大生产,各乡设集摆市。从前的苟捐杂税也大多免除,只收取商品市值一定额度的税金。打造生产工具的铁匠坊得到了香山官府的重点扶助,无偿提供资金让他们扩大生产,争取能提供更多的铁器生产工具用于春耕之中。
太平军缴获的牲畜很多,统一饲养负担太多,宋襄公建议不如将牲畜分给各乡交由村民饲养,将来再从他们手中以等价金银购回。一来可以减轻太平军的负担,另外也可以让村民心定下来,融入到太平军中。这个提议得到了周士相认可,指示各乡以后多养猪,村民养的猪越多,太平军除了市价购买,还会有额外赏赐。
因香山境内水系发达,各乡公所也相继按照县衙吩咐组织人手养鸭、养鹅,成立专门的打鱼队,落实县里要求尽可能提高鱼、肉生产的政策指示。
在各项民政事务稍稍走上轨道后,周士相于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在香山县治仁厚坊召集太平军试百户以上军官共商成军之事。(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七十六章 成军(中)
“成军不是封官这么简单的事,现在咱们太平军虽然扩充到了一万两千人,但是咱的老弟兄却剩没多少了,招进来的都是些新兵和降兵,还有我们从新会带回来的民夫青壮。这些人看着是多,但真正能上战场和清妖打仗的能有多少?
所以我们现在还不能高兴,或者我们不能高兴得过早了!我们得寻思如何把能打仗、见过血的老弟兄和新招进来的打磨好,把他们拧成一股绳跟清妖干,而不是光想着做官的事。兵qiáng了,我们的腰杆子才能硬,我们的地盘才能真正属于我们!只要我们太平军能打仗,能打胜仗,能打得清妖不敢跟咱们打,区区一个香山县又算得了什么?将来我带着弟兄们进广州城!
不过若是我们太平军不能打仗,打不了胜仗,那有再多的兵又顶个吊用?清妖一来,当兵的能跑,咱们这些当官的往哪跑?清妖能饶过下面的人,能饶过咱们?所以大伙眼光得放长远些,升官发财是好事,这事我周士相也乐意干,也愿意带着大伙一块干,可在此之前,我们得先保住自己的小命,把那些阻拦咱们升官发财的全都干掉,这样子我们的官才做得稳当,官做稳了,还怕不能财源滚滚来嘛!你们是不是这个理?”
周士相完,笑咪咪看着一干部下。
“千户得在理,在理,咱兄弟都听你们的,将来你领着咱们杀进广州城,兄弟我也去尚可喜的王府瞅瞧瞧,看看这个辽东来的老乌龟有多少婆娘!”
葛义的话引来厅中诸将一阵哄笑,周士相也笑了,他道:“尚可喜一把年纪了,他那些婆娘肯定用得不多,这事我做主了。将来咱们打广州,尚乌龟的王府就交给你葛六了。你把王府大门一关,我允你在里面胡闹三天,谁劝也不成!”
“要得,狗.日的要得!千户放心,兄弟我肯定把老乌龟的婆娘挨个cào一遍!”
想到真要是有那好事,葛义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他葛六这辈子cào过的女人也不少,可唯独没cào过王爷的女人!
想到一堆王爷的女人排队让他挑,葛六脑瓜门子当真是血气上涌。下面那玩意不争气的竟然蠢蠢欲动了。
对面坐着的赵四海也是眼尖,一张嘴顿时成了“o”形,指着葛六下面抱着肚子哈哈大笑。
别的人瞧见了也都是笑得不行,周士相想笑又觉有失身份,便干脆假装没瞧见把头扭到一边,紧绷着脸硬憋着笑。
宋襄公则是依旧坐在那捧着茶碗轻轻吹气,仿佛葛六在他面前不存在一样。
葛六倒是毫不在乎,大咧咧的坐在那,还带有挑衅的将pì股往前挪了挪。那眼神别提多嚣张了,仿佛他有多大似的。
见状,邵九公打趣道:“葛六,你他.娘的别三天功夫尽花在老乌龟那啥福晋身上吧。”
“去你的!”
葛义没好气的白了邵九公一眼。“老乌龟都一把年纪了,他那福晋还不老掉牙,裤裆里一片老褶子?这种老货看了就倒胃,爷可不好这口。你要好这口,我白送你!”
众人听了葛义这粗话,又是一阵哄笑。就连牛根生也是憋不住笑了出来。别人没见过尚可喜的福晋,他这前汉军镶蓝旗的佐领能没见过?还别,真是他.娘的老褶子,看了就倒胃。
秃子蒋和伤还没好,但这次成军是大事,周士相特意让人将他扶了过来。他边笑边叫道:“我千户,你把尚老乌龟的王府许给葛家兄弟了,那咱们兄弟呢?都是一块提着脑袋给千户卖命,谁个见了清妖也没怂,千户你可不能厚此薄彼,叫咱弟兄寒了心不是?”
“哈哈,本千户何时寒过兄弟们的心?葛六得了平南王的王府,那广州城不是还有座靖南王府吗?”
牛根生待周士相完,chā了句嘴道:“千户,广州城内可不是单有两座王府,还有总督衙门呢。清妖的两广总督李率泰可是大汉jiān李永芳的儿子,他的婆娘是老奴的侄女,府上可不少旗人的女子呢。”
李永芳?
周士相一愣,这可真是个大汉jiān,当年要不是他把铁岭、抚顺、清河等明军重镇卖给奴尔哈赤,老奴早他娘的咯pì了,哪里还有如今的满清。
大汉jiān的儿子再加上一个爱新觉罗家女婿的身份,李率泰这个本来在周士相心目中处于打酱油角sè的总督大人顿时被他挂在了心上。
蒋和想得没那么多,只笑道:“靖南王府加总督府,还有旗人的娘们,乖乖,可够咱兄弟快活了!”
周士相却止住笑容,正sè道:“想要进广州城快活,咱们就得有能打进广州城的能力!你们也许都听了,北京的清妖朝廷要在广州设满城,他们南下的满州八旗兵过些日子就能到广州。军情司给我送来的情报显示,南下广州的满八旗有2000多战兵,另外还有一万多八旗兵的家眷一同南来。
这些满州兵再加上尚可喜和耿继茂的汉军旗兵,另外还有李率泰的绿营兵,广州城中的清军可比咱们兵马多得多,也qiáng得多!咱们太平军要是没有打败清军的能力,休进广州城快活了,就是在香山也呆不住,所以咱们这次成军必须以qiáng军为目标,这个目标不但能让咱们进广州城快活,更能保住我们的命!”
稍顿,又道:“或许在你们眼中,广州城就是这个世上最好的地方,可在我周士相眼中,这世上还有比广州城更好的地方那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现在,你们都给我听清楚了,这一次成军各营都必须无条件服从,新军的各项任命也必须无条件遵从,谁也不能跟我摆什么老资格,我只要一个结果,那就是太平军必须是一支能打仗,能打胜仗的军队!
现在,我以记名cháo州总兵的身份宣布太平军正式成军,各营编制、将官人选由宋先生宣布!”(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七十七章 成军(下)
根据周士相和宋襄公事先商定并集合现有武器装备,太平军自即日起整编为步军左营、步军右营,亲兵营、炮营、辎重六营,另编水营一部、骑营一部,同时成立军帅府并增设预备兵营。
步军左、右营由原陷阵营、雄威营、震虏三营合并而成,不足兵员由近卫、虎捷抽tiáo。
整编后的步军左、右营各3000人,其中步军左营武器标配为刀1000把、矛2000杆,弓160张、弩30具,另有铁甲150具,棉甲1200幅、盾900面。
步军右营为半火器兵,武器标配为铳1200杆、刀500把、矛1200杆,斧120把,另铁甲60具、棉甲600幅、盾300面。
亲兵营由原近卫营改编,全营兵力1000人,武器标配为刀200把、矛800杆;
炮营全营兵力1000人,设有大小铜炮116门,铳炮130杆、虎尊小炮40门,另有炮车150辆、双lún推车100辆,拉炮用驽马、驴、骡合计400头。
辎重营由近卫、虎捷二营剩余兵力并抽tiáo原后营保安团丁组成,兵员配制为1500人,武器以刀、矛为主。太平军原先拥有可拉车的牲畜除tiáo拨炮营外全部集中于辎重营,供运输使用。
水营以新招香山渔民及原降兵中的cháo州兵组成,暂定800人,因水营为新组建,故还没有战船配署。
为解决水营有名无实的尴尬,周士相让廖瑞祥尽量从渔民手中收购渔船,将其改建为可在内河驶行的小型战船,供水营先行训练起来。另外还要重金聘期工匠到香山为水营打造能在珠江、谭江上面航行的战船,最好还能在海上航行。
这个要求显然有些不切实际,公库的资金也不足以承担打造水师的要求。因此周士相便只能耐下性子缓步发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派人到新会向陈奇策购船,还让人到沿海地区要渔民带话给洋上海盗,若他们愿归顺太平军,周士相将予以重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