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儿不为奴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傲骨铁心
分得田地的士兵因为身在军中无法耕种,这部分土地便由后营统一安排人耕种,所得则由后营和士兵平分。若士兵有亲人能够独力耕种这部分土地,那所得则全归该士兵,但为了保证太平军需求,士兵及其家人又必须要将多余的粮食以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给太平军,或者拿多余的粮食从太平军公库换取其他物品。总之一点,周士相分田了,但又要把田间出产的粮食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当地百姓的政策,周士相基本保留以前官府做法,便是抽税。但因为太平军的到来使得大批地主士绅逃亡,因此很多替地主当佃户的农民不必再向从前的地主交租,只需向太平军交纳一定税粮,这就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香山农民对太平军产生了亲切,若不是不知道太平军到底能不能在香山立足脚,恐怕参加太平军的香山人会比现在的数字更多。毕竟参加太平军的好处多多,光是在各坊都安置的那些太平军家眷所分到的田产就足以让当地人眼红不已。
农民天生就是逐利的,这个逐利不是商人般贪婪,而是对于温饱和生活条件改善的向往。太平军的政策有利于农民,能让他们过上比从前好的日子,再也不用受官府和士绅欺压,农民自然就会拥护太平军。
宋襄公在龙眼都的治理稍有成效后,周士相便正式在香山各地推行。他计划将这一政策做为太平军的固定政策长期实现下去,并且也要将香山的原来居民纳入这一政策,以此让太平军在香山得到更多百姓的拥护,进而让太平军和百姓打成一片,兵就是民,民就是兵,军民渔水情。可以预见得到百姓支持的太平军肯定会逐步壮大。(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六十九章 岭南三忠
有支持清军的地主劣绅,自然也有支持明军的士绅。n∈n∈,.
香山人文之地,自南宋绍兴年间设县治以来,五百多年来相继出过36名进士,200余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可数。经廖瑞祥统计,目前香山境内的乡和私塾有70多所,有在乡进士2人,举人16人,秀才79人。这个数字在广州各府县可是首屈一指的,历任香山教谕也都因治下政政绩出sè被朝廷嘉奖过,因此而升官的占了大半。
读书人有了功名进可做官,退可为士绅,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均能发挥莫大影响力。但这些读书人的大数却在太平时节心安理得享受朝廷给他们的特权,却在国难之时为了保住特权而向异族胡人摇头摆尾,充当他们的走狗帮凶。香山的在乡进士孟大元和刘国道便是这种人,清军来时他们没有组织抵抗,反而不遗余力的帮助清军打击明军。也正是这二人间接害死故太子太保张家玉和永历朝东阁大士陈子壮的凶手,直接带领清军捕杀了永历朝兵部职方司主事陈邦彦。
只可惜孟大元和刘国道在太平军来之前就闻风而逃,这使得周士相一直耿耿于怀,为不能手刃二贼替张家玉、陈子壮、陈邦彦这三位民族英雄报仇感到遗憾。
张家玉、陈子壮、陈邦彦无疑是香山地区最出名的读书人。夺取仁厚坊后,周士相特意要廖瑞祥取来有关三人的史料供他查阅。看完三人事迹后,周士相久久不能平复心中波澜。
和陈子壮、陈邦彦一生仕明忠心不二不同。张家玉曾有过变节之举。崇祯十六年张家玉考取进士后,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翌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张家玉身为明臣却主动投书给李自成愿为大顺新臣。结果李自成入京只几十天就被清军赶出北京城,见李自成难成大事,张家玉便又改投在南京即位的弘光帝。不过他到南京后却被史可法以曾变节投降李自成的罪名逮捕下狱。
弘光元年。因史可法在江北四镇的无能之举,清兵轻易攻破明军四镇驻防的淮河防线并一举攻入南京。张家玉这一次没有再变节,而是逃至福州被继位的隆武帝委为监军督部援救被围在江西抚州的南明军队。清军攻陷抚州后,张家玉受伤战败后率部退回福州,随即被任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信。
隆武二年正月,在保卫福州城的战斗中,张家玉中箭堕马摔断了手臂,幸得都司林雄冒死把他救回。后受命到广东cháo、惠二州筹饷招兵,被委为新军“监督总理”。他在cháo惠招降农民军十余万人,选取其中jīng壮万人组成五个营。不久,隆武帝在汀州被杀,刚建立起的新军因大势已去。又缺粮饷,张家玉无奈只好解散新军于八月回到香山家乡。
清军攻破广州后,清朝两广总督佟养甲多次派人到张家玉家劝降,均被他严词拒绝。不但如此,张家玉还和陈邦彦、陈子壮等人相约聚兵广州附近反抗清军。他先率义军攻入香山县城,活捉清知县郑鋈,任命原明朝东莞儒训导张珆为知县。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闻知张家玉在香山反清。便率大军来攻,张家玉率义军先后与之大战于万江租和道滘,不支败走西乡。其祖母陈氏,母黎氏及妹石宝俱投水自尽;妻彭氏被执,不屈而死,当真是满门忠烈,妇人亦为英雄
十月,李成栋集中大军扑向张家玉驻地增城,双方大战十天,张家玉身中九箭,身负重伤,不愿作俘虏遂投塘而死,壮烈殉国,时年仅33岁。
张家玉死后,永历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士、增城侯,谥“文烈”。
成不成,天也;敌不敌,势也。
明知起兵必死,明知必死却偏要起兵,这在周士相看来正是张家玉忠贞民族气节的表现。
张家玉当年的变节之举在周士相看来更是其坚持民族大义的表现李自成之大顺乃是汉人政权,满州之大清却是胡人政权,自古胡汉不两立,张家玉可降汉人的顺,却不降胡人的清,他是坚守了华夏大防这个华夏汉文明的最底线。
根在,家在;
国在,民族在;
张家玉千古永垂
与张家玉一同起兵的陈子壮也是个悲剧的民族英雄,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他牺牲了长子陈上庸。张家玉死后,他和次子陈上图率余下的五百义军和清军继续浴血奋战,最终五百义军全部战死。陈子壮也和次子陈上图被清军俘虏押回广州。
面对清廷的招降,陈子壮和张家玉一样选择了坚决不降,被押至刑场后他仍笑骂自如,旋被清军以大锯将其活活锯死。据清军将陈子壮的身体锯成两半后,陈一时还没有死,但却没有喊疼呻.吟,反而仍不住大骂李成栋背弃祖宗,此事让李成栋大受剌激,对他日后反正归明不无影响。
陈邦彦是香山龙山都人,甲申国难,年已四十的陈邦彦疾书中兴政要策论万言书,参加南明广东乡试,中举人,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被永历朝廷派往赣州参与军事,后归乡与张家玉、陈子壮一起组织义师抗清。清廷任命的广东总督佟养甲用卑劣手段突袭顺德,抓走了在龙山避难的陈邦彦的两个儿子与陈的小妾,欲把他们作为人质招降陈邦彦。结果陈邦彦在招降书上凛然批复:“妾辱之,子杀之,皆唯命。身为忠臣,义不顾妻子也。”
张家玉、陈子壮败亡后,陈邦彦率残部在清远继续抗清,后不幸失败,被清军捉到广州千刀万剐而死。
死前在狱中陈邦彦作狱中五日不食临命歌:
歌曰:天造兮多艰,臣之江也浒。书生漫谈兵,时哉不我与。我后兮何之我躬兮独苦。崖山多忠魂,先后照千古
张家玉、陈子壮、陈邦彦三人死后,永历朝廷对他们三人追赐厚赏,广东各地百姓,尤其是其家乡香山的百姓更是对他们的事迹大加歌颂,这让周士相灵机一动,决意用三位英雄的事迹来号召香山百姓支持太平军。
“岭南三忠”的牌匾是周士相亲自提笔书写并亲自悬挂于香山县治正东门的门楼上的。
除书写“岭南三忠”的牌匾,周士相更让廖瑞祥组织人手将三公抗清事迹写成话本,命香山的戏班子在境内各处巡演。与此同时,周士相让驻兵在三公家乡的太平军为三公集体守孝七日,以示哀悼。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七十章 读书人
仅仅做这些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既来这个时代,就要考虑17世纪中国的国情,这个国情便是士绅掌握舆论权,或者读书人掌握话语权。n∈n∈,.
香山县的教化尽管是广州府县首屈一指的,但是并不代表普通百姓有很高的识字率。中国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字和话语解释权都掌握在读书人手中,而又以读书人中的成功者为主。这个成功者便是指那些考有功名的读书人,换句话便是士绅。
周士相不得不承认,在官面拥有特权,在乡间又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士绅基本代表了百姓,他们一句话能赶上官府一百句。现在太平军成了主导香山的官府,那么想要让普通百姓接受太平军宣传的道理,就必须获得当地士绅的帮助。
可惜,一个多月来,除了良字都投降的盐巡使郭绍,香山境内还没有一个读书人主动前来投靠太平军,更别提组织乡民参加太平军了。
造成这个现状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太平军在香山的根基太浅,又处于广州清军的直面威胁之下,本地的士绅对于太平军的前景并不看好。而敢于反抗清军的读书人又早在清军进入广东时便揭杆而起了,典型的就是张家玉、陈子壮等人。
做为香山反清的中坚力量,张家玉等人的抗清固然给了清军以一定打击,但同样也将香山地区心向南明的读书人尽数葬送在清军屠刀之下。逃过清军捕杀的也不敢再回香山,多是往云贵追随永历朝廷去了。
因此,香山地区剩下的读书人要么是向满清摇尾乞欢的软骨头,要么就是因为畏惧清军屠刀却又想保存心底所谓道德底线不愿出仕清官而避居乡间的所谓山野中立派。
这种躲在乡间以明朝遗民自居的读书人对当地百姓的影响比那些投降清廷当汉jiān的读书人还要坏,因为他们对当地舆论的掌控和在乡野的主导权,使得当地百姓变得和他们一样麻木,使得明军在当地无法立足,而清军来后他们又逆来顺受。彼消此涨之下,香山地区的明军自然无法长久。
应了后世伟人那句话,路线错了。知识越多就越反动。不论是主动当汉jiān还是当睁眼瞎子掩耳盗铃,香山地区的士绅本质上都是只求保自身利益,不顾民族和国家危亡的投机分子。圣人教诲在他们嘴中只是粉饰自己可耻行为的工具而矣。
对于这样的读书人,周士相是绝对不要的。可太平军中的知识分子又太少。凤毛麟角,所以他又需要有读书人站出来帮助他。这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事情。
香山境内十大坊都,除铁毅在永乐、长宁等地对当地士绅进行了清洗外,其余地方的太平军对当地士绅采取的态度还算温和,一来是因为周士相有过指示。二来也是因为由普通百姓参加的太平军对读书人还是持尊重态度的。就好比周士相这个秀才在新会城里同样被街坊邻居尊敬而羡慕,古往今来,读书人懂大道理还是很深入人心的。
孟大元、刘国道这两个崇祯年间的进士在太平军到来前就跑了,同他们一块跑的还有一大帮子举人老爷,现在尚留在香山又躲过太平军清洗的举人老爷还有十几个,秀才也有几十个。
这些举人老爷在当地都是有家有产的,一个个基本上都是大地主,而秀才的家境要比他们差得多,大多数家境比普通人家也好不了哪里去。对于这些有家产又没有跑,同时也没有充当过清军帮凶的举人老爷。周士相的态度是暂时不动他们,但却要剥夺他们在当地的话语权。而那些秀才们,周士相则是让廖瑞祥这个知县老爷和他们接触,希望能够服他们出来替太平军做事。
周士相给廖瑞祥的指示主要有三点,第一,一定要争取这些秀才出来替太平军做事;第二,让他们做事却不能给他们主导权;第三,必须马上重建新会县,同时在各坊都建乡,为太平军培养属于自己的读书人。
廖瑞祥不解。让秀才们替太平军做事他是理解的,没有读书人的帮助,他这新会知县也颇是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什么叫让秀才做事却又不给主导权?
对此。周士相用了一个很不恰当的形容,他,牛耕地的时候是不是要让牛按照主人的指示耕种,而不是按照牛自己的意思却乱拉犁吧。
廖瑞祥理解了这句话,但感到十分的别扭,作为读书人中的一员。他对周士相将秀才比作牛有些不满。
“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事情也不定符合那帮读书人的利益,或者不入他们的法眼,但眼下咱们没有足够的人手去做事,因此必须要借助这些秀才们,但如何才能让秀才们给咱们做事时不安坏心眼,不把好事办成坏事?这关键就得咱们要把着套,捏着他们,要不然读书人的花花肠子够咱们受的。”
“千户这么一,下官还是懂的,秀才们的事情下官马上去着手办。县和乡县里原本就有,教员也都是现成的,不过堂子弟又该如何选?”
“咱们太平军的后营有很多娃娃,这些娃娃都得读书,另外百姓家的孩子也要读书,咱们搞个不要钱的教育,凡是入堂读书的娃娃都由咱们太平军来管,吃的喝的穿的都从公库里开支,乡上三年,业出sè的就入县,不出sè的就由各坊都接收做事。校里也不都教四书五经,我这边马上编些教材,天文地理、算术杂工都要。嗯,教材编好了,我得自己先开课教教那些秀才和教员们,得让他们先懂,不然也是瞎教,成不了材的。”
“进乃为取功名,千户却要教些杂,怕子弟们会不愿意。”
“我这校是不要钱的,百姓家的孩子来,我是举双手欢迎的,但他们要是不肯,那就让他们去原本的私塾嘛,我是不会断了他们的功名之道的。但是我太平军的娃娃必须要按我教的去,得好了我重赏,的差了我还要罚!你不要用这种奇怪表情看着我,咱们现在是打天下,不是坐天下,需要得是能做实务的人材,不是只知知乎者也的书呆子,懂吗!”
“懂,懂,下官明白!”
“明白就好,县和乡的事情你马上去做,不能耽搁,有什么缺的你自己从县衙tiáo补,地方上有不配合的就让驻军去和他们道理。总之一条,这事关系我们太平军的存亡,谁也不能坏事!”
将秀才做事和办县、乡结合起来一块交由廖瑞祥办理之后,周士相便要着手解决那些举人老爷在乡间的话语权。(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七十二章 招兵买马
村长的人选周士相没有尽数委任太平军的人,而是从原先罢免的甲长中挑了一些口碑还算不错的出来担任,另外则是由当地村民自行推举。『≤『≤小『≤,因为这个时代宗族势力的qiáng大,让地主士绅们钻了村长推举的空子,凡是由村民自行推举的村长多半是士绅的人,即便和本地士绅没有关系,也都是平日在村中兄弟较多,较横,村民都害怕的人。基本上十个由村民自行推举的村长里顶多一两个是平日村民较为信服的厚道人,其它的都是村民因为畏惧压力而推举的。
对于这种情况,周士相当然是不满的,但看在这些人知道眼下刀把子握在太平军手里,对太平军还算合作,乡里下发的纳粮纳税任务大多能完成,便也默认了这种情况,不打算在这个时候和地方宗族势力发生冲突。当然,对于在纳粮纳税过程中贪wū严重的,周士相的手也不会软。
安置在各乡的原后营百姓则是单独划立村域,得益于这几年广东的兵灾,香山人口也下减很多,这就使得土地空出不少,再加上各乡逃跑地主留下的土地,使得安置于各乡的百姓都能分到足够田产,也有足够的土地用以酬叙军功。这些村落的村长除了一部分原后营营管外,便是从军中退下来的伤残士兵。
安置后营老弱时,周士相特意让宋襄公按原先的地域和血脉关系来安置,这使得分散于各乡的新村凝聚力十分qiáng大,再加上有太平军撑腰,当地人也不敢欺凌这些外来户。
成立新行政区,组建保安队,组织新村民众进行春耕生产,又要细化各乡公所的具体职事,加qiáng各乡、各村与县里的联系,又要落实新的动员制度,盘点各乡物资种种事务。千头万绪,不是短时间就能落实到位的。
周士相也是当个甩手掌柜,他只把大的政策和方针对廖瑞祥和宋襄公明,具体执行他便不过问了。只每过十天过问一下而矣。这便苦了廖瑞祥和宋襄公,过完年没多久,两人白发就更多了。
廖瑞祥有了永历朝廷正式的官凭和官印,成了正七品的官员,宋襄公却仍是挂着太平军总务钱粮官的名头。并无永历朝廷的正式官身,这让周士相对其十分愧疚。宋襄公倒是豁达,对有没有正式官身并不在乎,他越是不在乎周士相越是愧疚,索性便借着广东总督连城壁给自己的记名cháo州总兵衔头重新整编扩充太平军,也将太平军正式成军。
立营头是立营头,成军是成军。现今南明军队任何一家都能新建营头,一些山里的土匪只要愿意接受明军招安也能立营头,但这营头名号繁多,叫什么的都有。人数也多少不等,并非建制化,在永历政权眼中也是可有可无的。而成军则要比立营头正式得多,首先能成军的最少也得有永历朝廷授予的总兵官衔,而不是随便一个游击、都司就能拉出来单独成军的。
永历朝廷没有给周士相正式的总兵衔,但两广总督连城壁出于权宜之计给了周士相记名cháo州总兵的官衔。明朝的总兵官并无固定品级,也非常授,统辖兵力、编制定员也不定。一般能任总兵者多为世勋公侯或卫所都指挥担任。大明军制以卫所制始,以都指挥使、卫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为军官编制,遇战事则临授总兵官。总兵以下则加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千总等。如吴三桂当年便是以都督指挥担任辽东总兵官。
崇祯年间,即便关内关外战事连年不断,各地总兵官也不过30余人,其中加将军号能称为“总镇”或“大帅”的更是寥寥无几。甲申以后。总兵官就变得泛滥了,仅广东沿海各地的总兵官就高达十多人,记名总兵更是多得飞上天。总兵这个衔头当真是不值钱了。
不过再是不值钱,有记名总兵这个衔头在,周士相和太平军便是属于永历朝廷编制内的兵马,再也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营头。若不是连城壁实在是有心无力。只怕这会早按惯例派监军到香山来了。
进驻各乡的太平军现在都在招兵买马,随着队伍的扩大,原先的百户、总旗制肯定已不合适,所以周士相便借着记名总兵这个衔头决定在军中实行新的指挥体系。换句话,周士相要为部下们升官了。
在升官之前,周士相命各营将新近征兵情况报上来,虽然香山百姓不是群起而参军,但各营报上来的数字还是让周士相颇为满意的。
兵招得最多的就是驻永乐乡、长宁乡的陷阵营。
铁毅在当地对地主士绅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可以将原本骑在二乡农民头上的士绅全部杀光,不仅如此,他还把当地的宗族势力也连根拔起,这个举动虽让太平军名声大坏,也让当地的大姓对太平军极度仇恨,但却收到了非大姓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分到原先他们想也不敢想的上等田地和地主家的浮财后,又看到新安置过来的太平军家属享有的优良待遇后,永乐、长宁两乡的农民对参加太平军极度热情。截止正月底,陷阵营共招收了1950人的新兵。
其次便是驻龙眼都的虎捷营招兵最多,因为龙眼都邻近谭江,当地百姓对于江对岸新会发生的战争并不陌生,都知道清军在新会遭到了大败,又看到江上布满了明军水师,所以对于清军的恐惧大为减少。宋襄公亲自坐镇龙眼都进行的土地整并又给了这些百姓甜头,秦智生又竭力约束军纪,做到对当地村民秋毫无犯,因此虽当地的宗族力量尚在,但宗族对于村民参加太平军并不反对,这就让秦智生顺利的招到了1200名新兵,其中有400多是常年在江边打鱼的渔民。
驻良字都的雄威营也招了600名新兵,驻仁厚坊的震虏营招了700人,驻前山寨的近卫营招了900多人。各营都在招兵买马,齐豪也没闲着,趁着整训炮兵的空当,也招了500多新兵。再加上陆续有从七娘山、梧桐山等山中走出的明军残兵加入太平军,使得太平军的兵员人数从渡江后的4000余人扩充到了12000人。
兵是招得不少,但新兵都没经训练,更未经战阵,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重要的是太平军从香山夺取的清军粮草在不断消耗,在新粮未收之前,宋襄公给出的缺粮期长达两月。同时他提醒周士相,这年头打仗其实拼的不是双方战斗力,拼得是能不能吃饱肚子。(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七十三章 粮食
宋襄公的话,周士相非常认可,前世时他就知道一句名言,那就是战争打得就是后勤,没有后勤保障的战争是没有胜利希望的。》。》而放在这个时代,这句话便可以直接归纳为明末的战争就是粮食的战争。
崇祯年间的流民造反,归根结底就是百姓饿得受不了,为了活命他们只能拿起武器造官府的反。满清在关外的叛乱同样也是如此,为了能吃饱吃好,他们便只能打比他们富裕的大明主意。满清入关以后,北方为何能短时间被他们平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的人口没了!
人少了,粮食自然就够吃。肚子里有食,老百姓才不问你是汉人朝廷还是胡人朝廷,谁能让我们填饱肚子,谁就是朝廷!
尽管前世之时很多人鼓吹满清的统治,但身临其境的周士相却简单的认为,满清能够窃取中原并能够迅速稳定局面,是因为他们在汉人地盘上无数次的屠杀所致。
屠杀不是因为汉人的反抗,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粮食!
满清无法提供粮食给汉人百姓,但又怕他们饿得受不了反抗,便索性将他们统统杀了。这样人没了,地里的出产再少也够剩下的人填饱肚子,如此就不需要满清背负明朝的沉重人口负担,也不用再怕重走明朝灭亡的老路,如此划算买卖鬼才不干呢!
1...6566676869...3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