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儿不为奴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傲骨铁心
驻防营兵投降,盐巡所大使郭绍也投了降,如今形势比人qiáng,良字都的一干士绅在太平军入城后做到了表面上的驯服,对于太平军的安排也没人敢不满。
从前地主士绅是太平军天然的敌人,现在则是需要拉拢的一方。在太平军没有彻底在香山立足前,周士相不打算拿驯服的地主士绅开刀,但这不意味着他会容许这干人在背后和太平军打对台戏。让郭绍担任良字都城寨官是明的安排,暗的安排则是邵九公。
良字都是香山境内除县治仁厚坊外的第二大城镇,这里也是香山通往广州的交通要地,因此可以想见,日后的良字都肯定是要被做为军事重镇发展的,同时也是安置太平军后营百姓的一个基地,这难免会和地方原有百姓,尤其这些地主士绅产生冲突。一旦发生冲突,邵九公的雄威营就会担负黑脸角sè。这种事情绿营出身的邵九公也是干得多了,拿手得很。
如何在香山推行符合太平军利益,同时能够凝聚地方人心的政策,周士相还在琢磨中,龙眼都就是他的一个试验田,在夺取香山县治后,他便要转手进行香山的治理。(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六十一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上)
“铛!铛!铛!”
晨钟敲响,紫禁城一重重沉重的宫门徐徐打开,**、端门、午门、正阳门一一应声而开。●⌒,(作者注:**原名承天门,顺治八年改**)。
宫门、廊廓、过道两旁每隔数米就立着一名穿黄马褂的佩刀侍卫,乾清门外的玉墀上,铺着明黄sè缎子绣着飞龙的御座已经设好,明黄sè的御辇也已撑开。御座两侧的玉阶下,则并排摆着两列雕龙绣凤的座椅,这是为议政王大臣们备下的。?
皇帝还没到,乾清门前的广场上却已经乌压压地跪满了一排排的文武官员,他们分满汉身份位于各自区域内。从玉阶上看去,广场上一顶顶红彤彤的顶戴看着十分醒目。?
“万岁驾到!
随着黄门太监的尖嗓喊叫,顺治帝身着朝冠朝服缓步走出了乾清门。
“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三呼万岁,一颗颗脑袋趴在地砖上抬也不敢抬一下。
从董鄂妃那过来的顺治帝满面红光,心里却埋怨不已,做皇帝样样好,偏是这每日早朝叫人头疼,若是能罢了这早朝,这皇帝做得才快活。
看了一眼三呼万岁的大小臣工,顺治一阵头疼,但想今日早朝是议政王大臣会议,便打起jīng神,撇了撇嘴后不动声sè的抬步走到御座边坐下。坐下后他将手一摆,扬声道:“众臣工免礼平身!”
“万岁!”
台下的满汉大臣们再一次山呼万岁,之后才垂手站立,一动不动。?
首领太监赵德全瞥了眼顺治帝后,又瞧了眼站在皇帝身后的红袍太监吴良辅,这才扯着嗓子叫了起来:“万岁有旨,请议政王、贝勒入座!”?
站在前排的十几位满洲议政王大臣闻听之后上前几步,行叩见大礼:“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议政王们坦然入座。分列在顺治的两侧。
坐在东首第一位的是安亲王岳乐,其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七子阿巴泰。算起来,议政诸王大臣中,岳乐的年龄最长。已经四十六岁了,辈分最高,问也数得上,为人处事老成持重,头脑十分冷静。一直是少年天子顺治的得力支柱,所以顺治安排他坐议政王大臣位子最上首。不过原本坐在东首第一位的并不是岳乐,而是顺治的异母兄弟承泽亲王硕塞。
清太宗洪太十一个儿子里,活下来八个,而真正参与打天下立下军功的,便只有豪格和硕塞。硕塞是顺治的五哥,其生母是洪太侧妃叶赫那拉氏。按清太祖努尔哈赤诸子封爵之例,侧妃庶妃之子不得封和硕贝勒、和硕亲王,故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对建立金国、大清国以及入主中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也只封至多罗郡王而已,其它如四子汤古代、六子塔拜、九子巴布泰、十一子巴布海等,仅分别封为辅国将军、镇国将军、辅国公等。
顺治元年,由于满清入主中原,硕塞得以晋封为多罗郡王,在册文中还特别qiángtiáo硕塞系帝之“庶兄”。顺治八年福临一亲政,便立即晋封硕塞为和硕亲王,并且增注军功,此举打破了清太祖太宗时的惯例。少年天子此举的用意很明显,他是想通过封授兄长及亲侄的方式,来增qiáng支持自己的力量,以便清洗多尔衮留下的势力。对此。朝臣看得明白,自然谁也不敢半个不字。
身为和硕亲王又是议政王大臣的硕塞另外还管兵部和宗人府,权力极大,顺治也对他寄予厚望,无奈硕塞短命,去年病死了。其亲王爵由其子博果铎承袭。博果铎年纪不大,又无资历战功,自然无法和其他诸王抗衡,无奈之下,顺治只能让岳乐坐了议政王大臣第一位。诸王贝勒无人能和岳乐比地位,但坐在西首第一位的简亲王济度却不这样认为。
济度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次子,济尔哈郎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又是清太宗洪太册封的七大********之一,更是睿亲王多尔衮死后清廷仅存的四位和硕亲王之一,其它三位,阿济格被幽禁赐死,满达海缺乏果断,而多尼还年yòu,毫无军功绩可言。这样一来,德高望重而又有拥戴之功的济尔哈郎自然而然、无可争议地高居诸王之首。如此身份,若不是病死,这议政王大臣首位哪个敢坐?
因为济尔哈郎对顺治的支持,使得顺治十分感激和尊敬于他,特下谕宣布郑亲王年老,一切朝贺、谢恩,悉免行礼,这可是当年“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才能享受到的礼遇。不久,顺治又下谕加封和硕郑亲王为“叔和硕郑亲王”,并册文表其军政大功,不仅如此,顺治还在一日之内加封其长子富尔敦为世子,二子济度为多罗简郡王,三子勒度为多罗敏郡王。时人都郑亲王一门四王爷,是何等的显赫!?
不过皇帝对郑亲王一门的恩宠,在济度眼中却被认为是应得,他认为倘若没有父王济尔哈朗当年对顺治的拥立之功,那么显然坐在今天龙椅上的人早就不是顺治了。长兄富尔敦去世之后,济度和勒度与父亲济尔哈郎一道成了议政王大臣,济尔哈郎五月病逝后,济度本以为自己会坐议政王首位,结果顺治却让岳乐坐了首位,这让他很是不满,认为皇帝还是太年轻,不懂事。
在济度看来,在世的皇族亲王、郡王中,他济度论威望、论尊贵、论军功应在首位。目前与顺治帝同辈的,只有简亲王、安亲王和信郡王三人,信郡王多尼与天子顺治年纪相仿,论资历论军功都数不到他,至于安亲王岳乐又算得了什么?按辈分,他俩是兄弟;按位分,岳乐新进亲王,也不及自己。唯一的不足是岳乐比自己年长几岁,但自己可是叔王济尔哈朗的世子呀!?
济度看不上岳乐,岳乐也看不上济度,二人之间一直不友善,明里暗里都针锋相对。诸王、贝勒相继坐下后,济度看着正对面的岳乐怎么也看不顺眼。
岳乐也察觉济度的不善目光,却没有理会。只盯着玉阶上御座旁边一把带着软垫的椅子,不消,这自然是皇帝给汤若望这个洋夷老头预备的。?
果然,御座上的顺治发话了:“给汤玛法赐坐!”
人群之中同其他官员一样朝袍朝靴朝珠。戴着红顶子的汤若望应声而出,叩头拜谢。当他低头走上玉阶时,脑后悬着的也是一条辫子。
众人眼中的汤望若看起来从容镇定,其实内心里汤玛法却十分忐忑不安,很不是滋味。因为他这一坐。居然位居诸议政王大臣之上,与当朝天子并列,这让下面的满族王公大臣能不恼怒?!
对满州人,尤其是坐在下面的满州议政王会议的王公大臣,汤若望有一种莫名的恐怖,因为他们之中已经有人扬言要毁教堂,取缔耶稣教!这可是汤若望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事业呀,为了这伟大而神圣的事业,汤若望咬着牙也得上台去坐呀,很明显。他汤若望一日不倒,耶稣教会在中国便可多收许多信徒,只要少年天子对自己的尊宠不变,那么耶稣教征服中国就大有希望,这可是东亚的一个超级大国,如果能替上帝征服他,他汤若望在上帝面前也会十分的自豪和骄傲!?
想到这里,汤若望心里平静了些,侧身小心翼翼坐下了,目光无意中与议政王大臣鳌拜相遇。汤若望的心里一沉:鳌大人的目光十分不友善!上帝,我并没有妨碍他什么呀!?
其实,汤若望还没发现,怒视他的人大有人在!站在顺治身后的红袍太监吴良辅此时正满怀敌意地注视着他。?
身为顺治帝最恩宠的内监。虽然在宫中身份不比首领太监赵德全,但赵德全却是绝对不敢在吴良辅面前拿身段的,无它,这吴良辅在天子面前一句话能顶他十句,这让他如何敢惹吴良辅。
原本,因为皇帝宠信的吴良辅日子过得很快活。外朝一些官员私下也和他结交不少,甚至满州的王公大臣也对他很礼遇,岂料,自从汤若望出现后,天子就像是被勾了魂去,一天到晚就是汤玛法,基督教。二人之间的感情也超出了君臣,宛若父子了。因为太后的缘故,顺治甚至尊称汤若望为玛法(满语爷爷),如此宠遇,吴良辅便再也不能如从前般蛊惑顺治,让顺治事事听他,任他在宫中一手遮天。
在前明宫中呆了十多年的吴良辅深知没有皇帝的宠信,太监的下场有何等的可怕,当年权cào一时的九千岁魏忠贤是何等让人羡慕,可是新帝登基后下场又是何等的凄凉!
吴良辅害怕自己最终会落得魏忠贤的下场,因此对于汤若望自然是恨之入骨,如何会有好脸sè给他。只他站在顺治身后,顺治看不到而矣,偶尔回过头去,吴良辅脸上也是笑容灿烂,对汤玛法亦是尊重无比,哪里有其它。
群臣待汤若望坐下后,目光全都聚集到了在座的议政王大臣身上去。今日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京的议政王、议政贝勒全部出席,人数多达十七名。除和硕承译亲王硕塞、多罗谦郡王瓦克达、显襄亲王富寿、多罗安郡王岳乐、多罗信郡王多尼、多罗敏郡王勒都外,又有多罗贝勒尚善、杜尔祐、杜兰等。而议政大臣则有内弘文院大士宁完我、户部尚书车克、礼部尚书觉罗郎球、兵部尚书蒙古固山额真明安达礼、两黄旗及其它旗重臣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等人。
顺治懒洋洋的看了眼下面,开口道:“诸位臣工,今日议政王大臣会议,先前朝议不决之事可奏与诸王、贝勒知。”
当下,就有早就备好折子的兵部汉侍郎张弘清出班奏道:“万岁,兵部有广东亲藩事须报于议政王大臣会商!”
“何事?”顺治也是明知胡问。
张弘清道:“前日平南王尚可喜上奏请tiáo满州兵马南下事。”
顺治点头道:“尚可喜请兵的事朕是知道的,不知议政王会议有何裁?”完,目光落在了岳乐身上。
(未完待续。)
bbb5312191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六十二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下)
顺治点岳乐的名,而不是点自己的名字,这让济度有些微恼,把脸挂在那里冷冷望着岳乐。坐在济度右手边的敏郡王勒都见了只能暗自苦笑一声摇了摇头,不论是济度还是岳乐,都不是他勒都能惹的,这二人间的不和也是北京城公开的秘密,自家在旁就当瞧个乐,可千万不能掺和其中自找麻烦。
岳乐把济度的臭脸看在眼中,从鼻腔哼了一声不理他,起身向顺治奏道:“回皇上话,臣以为可准尚藩奏请事,由兵部tiáo派南下兵马,仍以满汉八旗官兵为主,择日便启程南下。”
“安亲王认为可准尚藩事,诸王有不同意见吗?”
顺治心里也是认可向广东派兵的,岳乐所言正合他意,不过他没有就此拍板,而是例行公事般又问了问其他诸王的意思。往常岳乐表了态后,其余的诸王、贝勒和大臣们都是没有不同意见,不曾想这次顺治刚把话完,就有人跳出来反对了。
“皇上,臣以为不能允尚藩请兵事。”
站出来反对岳乐意见的并不是他的老对头济度,而是多罗贝勒尚善。
尚善是庄亲王舒尔哈齐的孙子,顺治元年受封辅国公,后进固山贝子。顺治二年跟从豫亲王多铎南征攻打李自成,平定河南,继而南下江南。顺治六年因战功进封为多罗贝勒,掌管理藩院事务,列为议政大臣。
论战功,岳乐当年跟随豪格征讨过四川的张献忠,尚善同样跟随多铎攻打过李自成;论年纪,岳乐46岁,尚善38岁,二人相差并不大;但论身份,岳乐是太祖孙,尚善则是太祖弟舒尔哈齐的孙子。和御座上的顺治是叔伯兄弟,不像岳乐是顺治的嫡叔伯兄弟,和皇帝的血脉隔了一层。就这一层,便让尚善终步于多罗贝勒数年不得进爵郡王,至于亲王更是想都别想。
同是爱新觉罗家子孙,别人是亲王,自己却是郡王,别人开会是坐首位,自己则只能下位坐陪,这不能不让尚善心有怨言。也让尚善和济度有了相同点。也因此二人平日关系走得颇近,对岳乐都是看不上眼。
“尚善你为何不同意尚藩请兵事?”
顺治很是诧异,去年李定国兵进广东,尚可喜便向朝廷请tiáo满州兵南下,当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可是全数通过的,为何尚善今年却反对派兵南下了。
岳乐也没想到尚善会跳出来反对,有些疑惑的看着他。济度则是心中暗喜,没想尚善够哥们,这么快就跳出来替他出气了。其余诸王贝勒、大臣和场上的满汉官员也都被尚善的举动所惊讶。一个个不解的望着这位多罗贝勒,想知道他为何反对派兵广东。
尚善显是对反对出兵广东的理由很有自信,他道:“去年李定国兵进广东,朝廷允尚藩请。tiáo靖南将军朱马喇率满汉官兵万里迢迢远赴广东参战,不过此战虽bī退李定国,但朱马喇部损失也大,得不偿失。”他顿了一下。吸口气又道:“据臣所知,朱马喇部损失并非于战阵之上,而是因为广东天气炎热。我满州官兵不堪酷热屡屡中暑而致。若不是朱马喇连上三折请求率部回返避暑,恐怕南下兵员损失更大。因此臣以为此次不当允尚藩所请,而是应叫尚藩会同耿藩、广东地方自行解决兵员不足问题,以免我八旗子弟再有无谓伤亡。”
兵部尚书、蒙古固山额真明安达礼听了尚善这番见解却是摇了摇头,起身向顺治行了一礼,尔后对尚善道:“贝勒若是只考虑满州官兵不耐酷暑而不允尚藩请兵事,似乎有些不妥。”
尚善反问道:“去年朝廷准尚藩所请是因为李定国大军bī进广州,今年李定国却没有在广东,而是保着朱由榔去了昆明。没有李定国大军威胁,广东有尚藩和耿藩坐镇,旗下兵马并绿营官兵也有三四万,何以还要请朝廷派兵?额真你这是个什么道理?”
“这”
明安达礼犹豫了一下,面朝顺治禀道:“禀皇上,尚藩道南明孙、李二贼内讧,他欲以藩下兵马合朝廷满州兵马一同西进,和广西的线国安合兵攻入贵州,如此可为朝廷尽取两广之地,又可控扼滇黔,如此再加上我湖南战场官军,四川战场官军,便是对南明永历政权形成三方压境之势,不出数年,南明必亡。臣看尚藩所言颇是合理,因此兵部的意见是同意请兵事。”
见明安达礼不理会自己反而直接向皇帝表明态度,尚善心中来气,不由质问他道:“我问你,我八旗兵从京城出发,要多久才能到广州?”
“最快也要两月。”答话的不是明安达礼,而是他的副手张弘清。
尚善哧笑一声,带有些许怒意冲张弘清道:“最快都要两月,最迟恐怕要三个月吧!等我八旗兵到了广东,那边的天气正好转热,酷暑之下,叫我八旗兵如何去打仗,难不成侍郎是想让我八旗子弟一个个都热死在广东不成?”
张弘清不过是汉人,又是个侍郎,哪里担得起尚善这莫名其妙压过来的大帽子,忙惶恐道:“贝勒爷息怒,下官不是这个意思。”
“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我看你就是!”
尚善一幅不饶人的态度令得在场的汉人官员都是心生厌恶。
“皇上,奴才同意多罗贝勒所,朝廷不当派兵南下。”
户部尚书车克是上三旗中两黄旗的人,因此他在顺治面前自称“奴才”。出于开拨费用考虑,他这户部尚书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尚善一边,不同意tiáo满州兵南下。(作者注:上三旗为爱新觉罗家直属包衣奴才)
车克一表态,当即又有两个贝勒和几个大臣也起身反对出兵南下。这些人都是满州人,所考虑的也都是满州人的利益。朝廷真要准了尚藩所请派旗兵南下,那去得肯定是自家族人,八旗内哪家和哪家不是沾家带故的,真要去广东那鬼地方遭罪,谁乐意?上回朱马喇回来,旗里可是没少死人,现在都有人记恨着当初主张派兵南下的那几个大臣呢。
济度倒沉得住气,只在那看热闹,没出来表态。
老臣中宁完我最近身体实在不佳,这会坐在椅子上倒是有点昏昏欲睡了,哪里顾得上两边的争吵。
显襄亲王富寿和多罗信郡王多尼都没什么经验,也分不出谁的话更在理,便也坐在那保持中立,谁的意见也不支持。
多罗贝勒杜兰和杜尔佑两兄弟倒是支持了岳乐,但来去也没出个什么来。
两黄旗的一干重臣鳌拜、苏克萨哈等人在主子没有表明态度前,始终保持沉默,没有掺和在其中。
尚善和一干反对出兵的贝勒、大臣意见让顺治也犹豫起来,旗人子弟乃是满州根本,北人又适应不了南方的天气,按理既然广东那边不是如去年一样被李定国大军压境,朝廷没必要派满州子弟前去助战。可这一次难得尚可喜主动请兵要求西进,洪承畴那边也有过提议湖南暂时不动,让广东二藩先探一探南明虚实的建议,所以顺治还是想派兵到广东让尚可喜探一探南明虚实的。若真能实现尚可喜所言的尽取两广,控扼滇黔的局面,对大清就再有利不过了。
不过现在诸王贝勒吵得厉害,顺治也不能不顾他们的反对执意派兵,正为难着,那边尚善又叫了起来:“皇上,尚藩奏疏上广东境内明军气焰复又狂妄,重镇新会也叫明军给夺了去,臣就奇怪了,这广东现在哪里还有什么能打的明军?去年李定国都拿不下的新会怎就叫明军给夺了去?这里头尚可喜得不清不楚,臣以为当派员彻查此事,等事情弄明白了再议派兵也不迟。”
尚善这提议是直接把派兵的事给压下来,准确的是拖下来了。事情一拖,下次议政王大臣会议难不成还能再议不成?
车克叫好道:“这个提议好,又不是李定国打广州,他尚可喜怕个什么?他藩下有汉军老旗兵,还有耿继茂的兵马在,两家难道还奈何不得那些南明杂军?这兵不能派!”
多罗贝勒满山道:“甭管尚可喜报上来的是真是假,广东的明军又是不是真夺了新会,反正咱八旗不能派!这不是几百里路,而是上万里,等咱八旗子弟到了广东那边天气也热了,呆不上几天还得回来,于其如此跑来跑去,徒损八旗子弟,不如不派,要派也派那些绿营兵去。”
话音刚落,耳畔就传来安亲王岳乐愤怒的声音,“八旗的威风是八旗子弟打出来的,不是窝在家中享福得来的!北方是咱大清,南方就不是了!这才入关几年,你们就这么耐不得苦,受不了罪了!早些年在关外冰天雪地,咱八旗就不过了!你们别忘了,这天下还不都是我大清的,南明朱由榔还在呢!广东尚藩跟朝廷要兵,朝廷就真的能不给了!既然你们都来回折腾麻烦,那索性就不要回来了!”
发泄完心头对这些不求上进的宗室怒火后,岳乐转身向顺治请求道:“皇上,臣请在广州设满城,于八旗抽选丁口5000入粤,替朝廷永镇广东!”(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六十四章 宠妾
根据手中的情报,吴三桂判定一旦孙李动手,决出胜负用不了多长时间,至多明年中期就能看到最后的胜利者是谁。△↗,.而眼下孙可望只怕已经出兵云南,要不然朝廷怎么会突然要在广州设满城,派八旗兵南下的。尚可喜的广东离南明最近,他那里闹出这么大事,肯定是知道了什么。
想到有可能在明年进行的征剿永历政权的大战事,吴三桂就很是期待,他不会让自己继续呆在保宁而在这场战事中无所作为的。攻打四川回来后,他手下的兵马也已休整完毕,手下将领都憋着气等着再次入川。
灭国之战的大功绝不能让尚可喜得了去,云南是我吴三桂的,当年多尔衮可是亲口对天下人的!
放下塘抄,吴三桂瞑目独自思虑,眼下他还没有得到朝廷的进兵旨意,所以他得静下心气来等,他相信朝廷肯定不会忘了自己。
果然,三天后北京就来了诏谕,命吴三桂率部入川攻打重庆的明军。重庆是清军入黔的必经之道,夺取重庆的下一步是什么,吴三桂自然清楚。眼下重庆是由明军总兵杜子庆镇守,这人是个无胆鼠类,前次入川作战时杜子庆就畏惧与吴三桂交战,率部远远逃窜,等到吴三桂率主力退回保宁,他才壮着胆子回到重庆,之后向文安之谎报大捷,引得川中明军大哗。若不是文安之担心他会向清军投降,早就罢了他的兵权了。
一直等侯的朝廷出兵诏谕终于到来,吴三桂立即召集手下将领军议。一时间,位于保宁的平西王府顿时热闹起来,派出传令和回报的急使一个接一个,跑得脸sè苍白,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在王府大厅进进出出。吴三桂的僚属们纷纷猜测,王爷肯定是要奉诏南下。谁知过了两三日,吴三桂并无动静。?
直到接到圣旨的第五天。吴三桂才给清廷上了奏疏,他在奏折中不是向清廷大表忠心,要朝廷等侯佳音什么,而是大吐苦水。
在奏疏中。吴三桂他的关宁军自顺治元年入关作战,一直为大清做先锋,将士们任劳任苦却没有怨言,然全军兵员损失实在是巨大,又一直不得补充。前番攻川更是惨胜,固然在保安休整了数月,但各部缺额还是没有补齐,因此需要补充壮丁、战马,对新兵加以整训数月才能奉诏入川。倘若做不到兵员补充和人马整训,他吴三桂是断然不敢轻易入川的。
1...6364656667...3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