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儿不为奴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傲骨铁心
粮食短缺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缴获的清军粮草而所改编,为了最大程度的恢复那些快饿死民夫的体力,周士相也是不惜血本将不多的粮食拿出,如此才让民夫们稍稍恢复一些,但离身qiáng体壮还是差得远。他急于离开新会去香山,也是因为对粮食的迫切需求。新会附近已经被清军糟蹋得不成样子,陈奇策为了筹粮连日来都是派水师沿江到各处去搜刮,周士相没有水师可以远派筹粮,只能选择马上离开这里到香山去。相比新会的残破,香山可是处宝地,物产丰富,更邻近澳门,无论是粮草还是军械,只要经营得好都可以获得。
原本周士相是想让新会城的残存百姓留在城中不必随太平军行动的,但不曾想这些百姓却都主动要求随太平军去香山。有些不解的他问宋襄公百姓为何如此,宋襄公告诉他一来新会百姓有很多人家女子和太平军将士有军婚关系,虽这些女子所嫁的男人很多都战死了,但某种程度上这些新会百姓,尤其是那些女人已是太平军的一员,因而他们没法离开太平军独自生活。二来太平军军纪甚好,对老弱都有照顾,而新接管新会的水师是不是能如太平军一样,百姓们心里没底,这才宁可随太平军去香山也不愿留在新会冒险。一千道一万,新会的这些百姓还是怕水师军纪不好,也怕他们守不住新会,结果再被清军祸害。
陈奇策对于太平军进军香山提供了最大能力的帮助,如他先前所承诺一般,两天内,他用船将太平军的所有人员和物资全部运到了对岸,另外又赠送了一些从清军缴获而来的甲衣,反正他的水师也用不到这些,不如让太平军带去还能发挥些作用。
待全军渡过谭江,周士相发下军令:此去香山不杀人、不****、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五十七章 进军
不杀人、不jiān。↑,yín掳掠、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
这五条军纪是齐豪向周士相所进言的,同时也是当年李定国出滇抗清时所颁的大西军军纪,这五条军纪有力的保证了李定国部的军纪和战斗力,间接保证了其后桂林大捷和衡宝大捷。
罗定立营以来,太平军的军纪总体还是严明的,但也有令人不满之处,别的不谈,仅一个到处裹挟就令人诟病。
太平军此去香山,是为了以香山为根据地反清,而不是继续之前的流动作战,因而周士相采纳了齐豪进言五军纪,下令各营日后不准再裹挟百姓,宋襄公、廖夫子这里也要开始准备着手治理地方。
当然,不杀人不代表太平军到香山就一个人不杀,反抗的清朝官员肯定是要杀的,不肯与太平军合作的地方士绅也是要杀的,他们的女眷和财货则是肯定要抢的。这都和太平军为敌了,不抢他们的还真是有违天理。
耕牛是这个时代百姓最宝贵的财富,广东气侯宜人,各地种植都是水稻,有一年两熟的,也有一年三熟的。水稻的耕种周期极短,只要经营有力,田间出产完全可以支撑太平军长期作战。而稻田的耕种中,耕牛是必不可少的生产物资,一头耕牛可以顶上几个壮劳力,对于节省人力也有不可忽视的大作用。
太平军既已放弃裹挟政策,转而经营地方以为长久之道,对于百姓的房屋自然也不会再放火焚毁,甚至还有可能加以修缮。
五条军纪颁布后,得到100多原香山绿营出身的士兵热烈拥护。这些香山籍的士兵在当清军时到别的地方都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可在他们的家乡驻防时却老实得多,这就是人之常情,任谁铁石心肠也不会对家乡做孽。
太平军颁布的这五条军纪显然是维护香山百姓,这些个香山兵又哪里不拥护。他们之前还担心太平军到香山后会对家乡造成破坏。心里都犹豫为难着,现在却是彻底去了担心,一心一意要为太平军谋取香山了……
从那些香山士兵口中,周士相也大致了解了香山地区这几年持续不断的反清战事。
自故太子太保张家玉于增城壮烈殉国后。其部大将李万荣就率残部退至香山境内山区继续反清。去年李定国大军进攻新会时,李万荣也率部呼应,率部向广州挺进,间接牵制了广州清军。年初李定国退兵后,李万荣孤军难以支撑。被清军bī至香山境内的梧桐山、七娘山等山区。四月时,清军tiáo集几路人马合围李万荣部,李万荣率部奋勇死战,终因实力不及以身殉国。李万荣死后,其夫人常氏抱着襁褓之中的李万荣独子李靖跳崖投桃花潭殉国。
常氏死前留下绝命诗:
恨绝当时步不前,
追随夫婿越江边。
双双共入桃花水,
化作鸳鸯亦是仙!
闻知李万荣战死,其妻抱子投潭后,香山百姓都道:“自古忠良无后。”
自古忠良无后,自古忠良无后.
常氏所为让周士相为之动容。反复细想香山百姓所言自古忠良无后,想到深处,长长一嘘,感慨万分:好一句自古忠良无后!
李万荣部被剿灭后,香山境内只余极少数的明军残部在山区活动,多的不过数十人,少得只有几人。对这些明军残部,清军因为大军进剿得不偿失,故而也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反正山区缺衣少食。这些明军余部也不可能重新壮大起来。
太平军攻占新会后,尚可喜下令各府县tiáo兵攻打新会,驻香山的绿营兵大半被tiáo来新会,结果全都覆没于此。眼下香山境内的清军力量可谓薄弱。太平军于这个时候进军香山,可以正是打香山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香山县自宋朝时便设有十个乡,明洪武元年改乡为坊都,现县治就设在仁厚坊,大致就相当于后世中山市石歧城区中心所在。香山县城并不大,有四门。但比之新会要小得许多,城墙也破损严重。除县城仁厚坊外,香山还有九个坊都,大致范围就是周士相所认知的东莞、深圳、珠海和广东增城一带。十个坊都占地极广,远超广州府城。
渡江以后,太平军一刻也不停留便向香山县治所在仁厚坊进军,当天便占领无兵把守的龙眼都。因为和陈奇策有过商量,周士相便以龙眼都作为与新会联系的重镇,命秦智生率虎捷营在此驻防,另安置2000后营百姓于此地。
因为这几年的明清战事,香山和广东其他府县一样受战争荼毒甚深,虽较罗定、新会等地要好上许多,但同样也都是地广人稀。龙眼都从前有民六七千,现今不过两千余人。人口的下降导致无主之地增多,虽镇上也有借百姓死难而趁机夺取土地的地主劣绅,但在太平军大军压境前,这些人都已闻风而逃,有往香山跑的,也有往广州跑的,他们一跑便留下大量土地供太平军安置后营百姓。
如何安置后营,又如何组织百姓生产,这些都是宋襄公的事情,周士相并不过问,只负责军事。故而宋襄公也只能留在龙眼都负责一切事务,其余随太平军继续向香山挺进的后营妇孺则让廖瑞祥负责,待他理顺龙眼都的事务后便行交接。
香山是周士相给太平军找的根据之地,龙眼都又是太平军占领的第一个香山坊都,因此周士相是很在意龙眼都的治理的。宋襄公在龙眼都如何做也是对太平军的一个考验,可以周士相是将龙眼都当作一个试验点,这个试验点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太平军能不能在香山立足。
周士相在走之前再次对秦智生叮嘱五条军纪,之所以让秦智生驻防龙眼都而不是葛义他们,正是因为考虑秦智生的稳重。好一般叮嘱后,周士相第二天便率其余兵马bī近距香山县城只三十里余远的良字都。(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五十八章 捷报
良字都是有清军驻守的,且和其它香山坊都不同,良字都是有城寨保护的一个大镇…… 这座城寨便是始建于唐至德二年的老东莞县治,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重新设县香山,良字都的老县治才逐渐废弃,但因良字都所处乃香山和广州的交通要地,故历代广东官府都在此设官吏驻守,老城寨也一直保留,历代也都加以修整,不致残破。
据军中香山籍士兵交待,良字都的驻防清军是隶属增城的一部绿营兵,人数并不多,只有100余人,但除这些绿营兵外,良字都另外还驻有广东巡盐所,该所有300余人的盐丁队。
清袭明治,于各地设有盐茶大使,产盐重地两淮、两浙、长芦、河东都有专门的巡盐御史,广东虽无专职巡盐御史,但却设有数处盐巡所。这些盐巡所都是顺治七年以后尚可喜奏请清廷所设,目的便是垄断盐利以为军用,同时切断广东沿海向滇、黔、川、湘等地明军输送食盐的通道。
这几年除沿海地区和西面的高州,广东其余地方基本上都没有明军活动,而香山又是在广州府治下,自原先活动于此处的李万荣部覆灭后,香山便不虞再有明军袭扰,因此设于良字都的盐巡所便加大了缉盐力度,将盐丁队从100余人扩大到300余人,对过境食盐的查缉更是严格不少,这除了盐巡所想要完成上面分摊的银子外。不无中饱私囊之嫌。
100多绿营兵加300多只会设卡查缉的盐丁,自然不被周士相放在眼中。他命齐豪率炮营向前推进,邵九公率雄威营配合攻城,葛义和铁毅则领震虏和陷阵营迂回至良字都后方设伏,若香山清军来援便就地消灭,若香山清军不敢来则切断两地通讯,同时阻止良字都清军退往香山。
为防北面增城的清军在得悉太平军进攻良字都派兵来援。周士相命近卫营骑兵队总旗邵成国带领刚刚扩建的骑兵队向北面的银瓶嘴山附近活动。
早在高要授军旗时。周士相就在近卫营组建了骑兵队,不过当时军中只有十几匹马,因此骑兵队在此后一直没有发挥过作用。新会一战缴获了清军三十多匹战马后,周士相便将骑兵队扩大了,原先带队的邵成国是小旗,现在则是升为总旗。新拨入骑兵队的也都是最早加入太平军的绿营降兵,经历了新会守城和出城大战的他们,忠诚度绝不下太平军老卒。
周士相给邵成国的命令是实际就是战场警戒,将有可能出现的新敌情以最短的时间通报主力。但邵成国却另有打算。困守新会几月以来,邵成国就觉得自己这个骑兵队完全是个摆设,根本没有上战场的机会,有的也只是和步兵一样在城头上和清军拼命。而不是骑着战马冲向清军砍杀。
东线清军尚氏本家兵骑兵在战事最后的表现一直让邵成国耿耿于怀,他相信只要自己也能带领这么一支骑兵,那在战场上自家就不会被清军压着打,自家的兄弟也不会死伤那么多人。不过现实却让xiōng怀大骑兵梦想的邵成国很沮丧,没有战马,也没有足够的骑手,他到哪里去组建一支可以媲美尚氏本家兵的骑军
在接受了周士相命令向北警戒后。邵成国没有只想单纯执行任务,而是想着自己是不是能借这次机会表现一下,毕竟增城的清军都是绿营,若他们真敢增援良字都,自己的骑兵虽少,也不是不可以和他们会一会的。
周士相在进行部署的时候,从没考虑过广州清军会向香山增援。新会之战结束后,他便和陈奇策同时派人打探清军败退的动向,传来的消息是大部分清军往广州退却,少部分清军则直接溃逃了肇庆。
尚可喜在得知新会大败后,没有斥责自己的儿子,而是立即tiáo了3000兵进驻三江口,一方面收拢溃兵,一方面则提防新会明军趁势夺取三江口。如果新会是广州的南大门,那三江口则是跨过广州的门槛,也是广州的最后一条防线。三江若失,广州再无险要。
同时,尚可喜又命肇庆总兵许尔显派兵堵死了肇庆至新会的交通要道,又下令tiáocháo州总兵吴六奇所属的本部舟师至广州,欲组建新的广东水师以应对陈奇策部水师。
清军失败的消息并没有掩盖多久,很快广州城内就知道了清军在新会的战败,同时知道夺取新会的是明朝的凌海将军陈奇策和他的水师,反而真正夺取新会的太平军和其首领周士相的名声不显。对此,周士相倒不在意,本来他的太平军实力就较弱,他本人在永历朝廷又没有合法身法,被人忽视也是正常。他倒是很乐意广东境内人人都知道凌海将军的名号,也更愿意陈奇策的水师被广东清军当成劲敌,而不是他的太平军。
当日周士相决定让出新会城未尝没有让陈奇策钉在新会替太平军吸引清军注意的算盘,从战略上看,新会比香山更加重要,尚可喜能容忍太平军在香山活动,却绝不能容忍新会被明军占领,尤其是被一支拥有水师的明军占领,这意味着其他沿海地区的明军都可以通过谭江向新会聚集。
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尚可喜再是轻视明军,也不可能真的对聚集新会的明军掉以轻心,更何况出现在新会的明军还牵制了他的西进计划。他已令班志富重新部署,将本决定派往肇庆西进的兵马撤回,只待各地运到的粮草到齐,便再次攻打新会。
平南王对于新会的失败已经无法容忍,为了tiáo集所需兵马和粮草,他除了力压耿继茂抽tiáo藩下兵马供他指挥外,还不惜自承失败向北京上奏,请求朝廷派遣真满州大兵南下。当然,他在奏疏上qiángtiáo得是此次南明孙、李二贼内讧,正是天赐予大清的最好良机,他尚可喜一心报效大清,愿以藩下全部力量西进,为大清夺取新的土地和人口,但限于他平南藩下兵马本就不足,又在新会城下因为轻敌遭到失败损失了一些人马,故而还请朝廷能派真满州南下广东支援于他。
奏疏以快马急递方式送往北京,清廷是不是会派满州兵南下,尚可喜不敢打包票,但想至少能派些蒙古兵前来助阵。在北京援军到来的这段时间内,尚可喜要做的就是等,除了等援军,他还要等粮草,还有总督李率泰月前向北京请求的红夷炮若干门。
班志富力陈清军不应该只关注新会,当选jīng兵西进和广西的线国安取得联系,如此两广同时发力,就算新会这边被明军所占,但两广地盘却能打通,全盘皆活,不虑李定国再借广西东进,两广清军也能见机向贵州攻入。到时南明大势已去,一个新会城又能起什么作用。
班志富的提议很好却被尚可喜否决。新会之战若清军不是大败而回,尚可喜或许还是会认可班志富西进提议,因为他旗下兵马实力还在,不虑新会明军会对广州造成威胁。但新会之战是以清军失败告终,前后兵马损失将近万余人,尚可喜本藩旗下兵马也损失了2000多,这让他不得不慎重对待,决意还是要先解决这颗眼皮下的钉子再西进,不然新会的明军总是个威胁。
尚之信回到广州后许是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对于战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他没有在父亲面前告班志富、秦国成的状,而是将怒火发泄到了耿仲德和胡启立身上,奈何耿仲德是耿继茂的族叔,胡启立又是李率泰一手提拔出来用来抗衡二藩的亲信大将,所以任凭尚可喜如何大怒,耿继茂和李率泰都不理会,一心力保耿仲德和胡启立,气得尚可喜上书清廷直陈耿、胡二人临阵脱逃,怎料清廷却没接这个茬,根本没有回应。
气头过后,尚可喜也明白清廷是不会拿耿仲德和胡启立怎么样的,毕竟靖南王耿继茂和总督李率泰本就是清廷用来制衡他平南王的,又如何会将板子打到他们身上。
广州城内尚可喜和耿继茂、李率泰的扯皮官司传不到周士相耳中,但周士相却知道尚可喜短期内不可能再次挥兵攻打新会,也不可能抽出兵马到香山来,因此局面对于太平军是有利的。但这个有利的局面也不会持续太久,周士相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夺取香山,肃清境内清军力量,取得和澳门西方人的联系,通过购买西夷的火器加qiáng太平军的野战力量,同时取得地方基础扩大太平军的实力,然后在尚可喜发动第二次新会之役时给予他重创。
时间不等人,周士相不能浪费一天时间,他现在就是和时间赛跑,抢在明军各处战线崩盘之前拿下广东,让广东成为南明政权复兴的新希望。
做完部署后不到一个时辰,捷报就传来了齐豪命人对着良字都的城墙打了两炮后,城内的清军就举旗投降了。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六十章 优待
郭绍大恨马玉龙,是打骨子里的那种恨,他恨马玉龙想投降时没告诉他一起,反而把他和手下盐丁做了明军的见面礼。
你马王八怕明军的大炮,我郭绍就不怕了?
都每多仗义屠狗辈,可怎到我这就反过来了呢!马玉龙那丘八没义气啊,没义气!
“愿为将军效死,愿为大明效死!”
郭绍梗着脖子慷慨激昂陈词一番,比之马玉龙先前表现还要令人感动。
“此时朝廷正是用人之际,郭大人能毅然醒悟重归大明,本将军喜不自禁,当替朝廷赦免你从前从虏之罪,万望郭大人能一心报国,为朝廷、为百姓谋福。”
周士相捏着鼻子认可了郭绍的投降,并且很大度的将盐巡所的差事继续交给郭绍,举手投足间也表露出对读书人十分的尊重,令得郭绍也是感激不尽。至于他心里面是否真的如他口中所言那般,就不为外人道了。
周士相做出礼贤郭绍的举动,于其他是在向那些为清廷卖命的汉人官员伸出橄榄枝,或是千金买马骨,倒不如他手下实在没人可用。
马玉龙一介丘八倒好处置,打散其部安于军中就是,可是郭绍这个管盐缉盐的技术官僚却是周士相囊中所没有的紧缺人手,也是太平军自罗定立营头以来第一个投降的清廷官员(从八品也是官),因此无论如何周士相都得物尽其用,将郭绍用起来。再了,郭绍还是个举人老爷,这身份放在明清任何地方都是要受礼待的。周士相决意改变从前的流寇发展模式,就必须代入这个时代角sè,尊重这个时代特sè尊重读书人。
清军能办到的,太平军就必须办到。想要立足香山,以香山为太平军根据之地。那么对香山的处置就不能如从前一般,势必需要一些文人官员帮助周士相治理。在没有培训出能够充任一面的自家人时,对于降官的任用就不可避免,郭绍是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留用郭绍在盐巡所除了招揽人心外,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熟悉盐巡所事务的郭绍能够很快为太平军服务,将从前缴到广州的税盐就地转给太平军。
和马玉龙哪边风大往哪边倒不同,郭绍还是很有政治抱负的,也很有理政之能。这表现在他自担任良字都盐巡所大使后,当年良字都的盐税就超出了去年四成,总缴税银26000余两。而郭绍私底下是截留了一些,但他却把这些银子用来修缮卡口,贴补盐丁生活了。这不是郭绍不贪银子,这世上哪有人不好银子的,守着盐巡所的肥差不捞别人也不信。
但事实上郭绍确是没有贪wū,因为他太有心上进了。现为广州知府的朱国荣便是郭绍一心习的榜样,同样都是举人出身。朱国荣能当知府,他郭绍未必就不能。想要上进就得让上官赏识,做好手头的差事便是最好的表现。
太平军来了,郭绍原意还是想和马玉龙死守一下良字都。等待朝廷援军到来的,只要能守住良字都,他郭绍肯定是功臣,凭这桩功劳往上进上一两步也不是不可能。怎料战前猛拍xiōng脯要死守良字都的马玉龙却在太平军开炮后。就吓得变脸开城投了降。落在明军手中的郭绍知道这当口不是自己逞英雄的时候,也只能老老实实投降,并且要竭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此才能既保住性命又能保住官位。
郭绍选择乖乖投降,而不是做死硬分子被太平军斩首,也是有另外的小心思。清军入关以来,对汉族知识分子还是颇为优待的,对南明投降的汉人官员也都是能予以任用,所以不管清军如何屠杀地方,对地方上的汉族读书人和官员都是能给以安全保障,并且不计前嫌信用他们的。这种对汉人读书分子的人心招揽对清军占领汉室江山起到了很大作用,故而郭绍不担心自己变节降明后再降清会被清军清算。
太平军来得突然,他郭绍又不是守土有责的主官,降了便降了,谁也不能他个不是,日后也是有退路可走的。
周士相特意询问了盐巡所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他问得细,郭绍回答得也很细。一番对答下来,周士相很是满意。在此过程中,郭绍特意吩咐盐丁从所里提了6000多两银子出来,是这几个月所征的盐税以及查缉私盐所得,原定是下月运到广州去,现在正好交给太平军。
有银子入帐,周士相当然高兴,那边马玉龙见郭绍拿银子出来,也是心思通透,赶紧吩咐手下到自己位于良字都的宅子里取来3000两的银票“自献”于大军。对马玉龙的“自献”行为,周士相自然也是大加表扬。
良字都城寨并不大,在郭绍和马玉龙的指引下,周士相只用半个时辰就巡察了整个城寨,稍后就命邵九公的雄威营就驻防于良字都,马玉龙及其手下营兵则转入近卫营编制。对此,马玉龙不敢怒也不敢言,乖乖就范。
见到马玉龙就此被收了兵权,郭绍心中忐忑,害怕周士相也会翻脸拿下他。不想,周士相不仅没有翻脸,反而召集良字都的士绅、保长和甲长,告诉他们从即日起,良字都的大小事务便由太平军新任的良字都城寨官郭绍负责。原盐巡所的盐丁一半仍留盐巡所,另一半则转为城寨官郭绍的直属差役,负责安民巡境,战时则需配合太平军动员民众,运输粮草物资。
清廷和明朝一样官不下乡,地方上由士绅做主,但是士绅本人不可能亲自出面处理乡里所有的大大小小事务,因此这些事务都是由士绅们认可的保长和里长来代行权力。良字都的规模比龙眼都大,又设有盐巡所,还有营兵驻防,安全上比龙眼都要大得许多,因此都内民众不少,按保长奉上的乡里黄册来看,足有5000多人。另外,城寨内的士绅地主也有十多人,这些人都是没来及跑掉被围在城寨中一网打尽的。
1...6263646566...3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