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儿不为奴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傲骨铁心
得报佐领向国魁战没后,秦国成大怒,急tiáo本家兵保护两翼。在本家骑兵的保护下,铁毅部无法再成功袭击清军,无奈只能退兵和大队会合。
后方尾随的陈部发现清军并不是停下整队反击,也是松了口气,派人将东撤清军动向禀报陈奇策后,领兵诸将依旧小心翼翼的跟在清军后头,只到将清军“送出”二十多里地后,诸将才传令收兵后撤。
经此大战,新会城外已是一片狼藉,周士相是在江边见到凌海将军陈奇策的。
看着眼前一头白发的凌海将军,周士相十分意外,但让他更意外的是白发老将对他的无比热情和夸赞。(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四十八章 让城
太平军有守城之功,水师有来援之功,虽水师是在清军四面防线崩塌了三面才上岸,之前按兵不动很是让人寒心,但不管怎么,水师的上岸还是挽救了太平军的覆没,因此周士相身为主人提出战利品缴获双方平分也是应有之意。⊙。⊙
对周士相的提议,陈奇策微笑不语,坐在其右手边的记名总兵吴远却开口话了。
吴远是广东韶关人,绍武元年时以400兵投附陈奇策,后被永历朝廷任命为赣州总兵官。赣州是在江西清军控制区里,因此吴远这个赣州总兵并不是真在赣州驻防,故而称为记名总兵,只待将来明军真的收复了赣州,便叫吴远这个记名总兵做实缺,若赣州迟迟不能被收复,那吴远也就只能一直当他的记名总兵了。
其实白了,记名总兵就是永历朝廷为了招揽人心而乱肆封赏的虚衔,有职无缺聊表人心而矣。类似吴远这种记名总兵在南明军队中一抓一大把,由大西军改编的明军主力还好些,其余地方这种滥号可是多得飞上天,甚至还有记名辽东总兵官的。
陈奇策不好对周士相的提议发表什么意见,因为这种事情不是他这凌海将军好开口的,无论是身份还是年纪都不适宜他开口,由下面人来和周士相谈才合适,最后他拍个板便是。左右此战已是大胜,战利品瓜分已是细枝小节,部下要争便让他们争一争,实在争不来也没什么打紧。
想是如此想,但白发老将还是希望能够从太平军这儿多得一些物资的。水师此次再入谭江,可以是掏空了陈奇策老窝上、下川岛的全部积蓄,若不能从新会这边得到些补充,那此行入江就得不偿失了。毕竟全军上下几千张嘴每天都要吃粮,训练士卒更要器械,他凌海将军再是大度也要为手下人着想,总不能让几千号人再饿着肚子回去吧。
周士相提议平分此战缴获。陈奇策自是认同的,但个中细节却也不能不争一下,在他的示意下,吴远起身提了个他不好出口的事情。吴远问道:“我军至海上而来支援贵军,按例,贵军当为我军提供些粮食器械才是,这个却不知如何作算?是一并算在缴获之内还是另行核算?”
“唔…”
吴远提出的问题让周士相有些头疼,此人得也没错。水师来援救太平军那是天大的恩情,他这主人可不能怠慢了人家。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对待客军一事上,明清双方的做法都是相同的。问题是周士相也是穷得要命,清军那点缴获他也是眼红着呢,哪里又能全分给水师。
太平军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也是近万张嘴巴巴等着粮食下肚,日后开辟抗清根据地,各类器械物资也是要不少,周士相哪里又能大方得起来。再按例,这个例是多少。给多了自家心疼,给少了又惹人白眼,难啊。
头疼,周士相一时不知如何开口,边上宋襄公见状忙为他解围,笑着问陈奇策道:“不知老将军以为多少才是合适?”
“哎,这个你们谈,老夫这肚中可是馋了几日,还是先紧着垫垫肚子吧。”陈奇策打个哈哈,不动声sè的拿起筷子将问题又推了回去。
宋襄公沉吟片刻。道:“清军遗留的一应物资,不论是粮食还是兵器又或是战马牲畜,只要是能用得上的,我军都和贵军平分。”
话还没完。就被吴远打断了,他道:“现在城外你我两家都在清理战场,到底能有多少缴获,咱们这些人坐在这里也不知道,是平分,可究竟怎么个平分法?再者。平分之后怎么算?”
宋襄公闻言有些为难道:“吴总兵的意思是?”
“你拿你们的,我们拿我们的,然后再从你们缴获的战利品分出一些来供应我军,如此我方也算没有白来这一趟,你们看可好?”吴远拿出了自认最合适的方案,这个方案无缝能为水师争取到最大利益,城外水师抢到手中的东西他自然不会吐出来,就看太平军这边能有多少油水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军再是被太平军拖得穷困,留下的物资也断然不会少。
陈奇策听了这个方案虽心下觉得有些过了,但看诸将无一不是倾向此策,便也默认了。
战场上的所有物资两家各拿各的,完了太平军再从自家那份划出一些给水师,且还不知道这多划出来的一份是多少,这让宋襄公迟疑了起来,不敢随便替周士相做这个主。
席子众人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周士相身上,后者却是深锁眉头定晴思考什么。这模样自然让陈奇策的一众部下产生不满,陈奇策却是饶有兴趣的盯着周士相,想看看这个勇秀才有何想法。若周士相真有什么为难之处,他也不会bī迫太甚,都是抗清的兵马,谁家又没有难处。
半响,周士相锁眉展开,似是拿定主意,起身面向陈奇策等人,朗声开口道:“老将军率部远道支援我太平军,晚辈感激不尽,至于贵军所提要求也断无不合理之处,但晚辈的太平军这几个月也是损失惨重,更是急需粮草,因此恐怕晚辈不能答应贵军要求。”到这,不待吴远等人变sè,话锋一转又道:“不过老将军看这样如何,晚辈愿以新会城来谢老将军来援大恩。”
闻言,陈奇策豁然站起,露出不可置信神情,讶声道:“周兄弟此言当真?”
吴远等陈部将领也都惊讶站起,均是震憾看着周士相。太平军这边,除了已知周士相决定的宋襄公,陪席的秦智生等人也是一脸讶然。须知新会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是广州的西南门户,更紧邻谭江,于陆上进可威胁广州,退可扼守清军西进通道,又有水师于谭江倚靠,真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宝地。正因新会如此重要,所以李定国二攻广东才集中主力攻打新会,而广州的尚可喜为了保此要地也是拼了全力,如此要地,周士相放弃就放弃了?(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四十九章 帮助
清军入关以后,南明军队一直就被清军压着打,兵败的惨况已不能用失地丧师来形容,几乎就是全盘崩溃的局面,若不是孙可望主导的大西军出滇联明抗清,接连在湖南和广西取得数次大捷,恐怕安龙府的永历小朝廷早已宣告灭亡。…。…然自明清主力在湖南僵持不下,李定国又两攻广东失败后,明军明显后继乏力,再不复前两年刚出滇抗清时的风光。身处清廷汉军两藩王坐镇之下的广东境内,凌海将军陈奇策更是对当前局面有切肤之痛。
没有地盘就没有粮饷来源,没有粮饷和一个稳固的后方支撑,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法持久战斗下去。作为明军主力的原大西军有云南和贵州所产支撑,因此孙可望和李定国才能和清军反复战斗僵持下去,可没有地盘的陈奇策却只能带领数千部下盘踞在海外小岛上面苦苦支撑。
上、下川岛面积很小,岛上又没有居民,平日只渔民偶尔在此歇脚,如此贫瘠之地又哪里能养活陈奇策手下几千人,因此陈奇策做梦都想能岸上取得一块立足之地,一来收复失地,二来能养活部下。
然而几年下来,陈奇策却还是只能望陆兴叹,他不是没有试图夺取岸上的城镇作为根据之地,可几次上岸进攻都被当地驻守的清军击败,无奈也只能退回上下川岛等待局势的变化。此次他力排众异坚持要率部入谭江援救新会,除了清楚新会对于明军的战略重要性外,又何尝没有借此契机夺取清军几座城池,为水师谋取安身之地的打算。
但上岸以后部下和清军的交手却打消了陈奇策这一念头,清军虽总体溃败,但作为主力的汉军旗兵却败而不乱,甚至还能在败退路上击败追击的水师,这让陈奇策明白单凭他现有的力量是根本无法独自击败清军收复失地的。
入城的路上老将军已盘算过,只待将战利品分完,他便率部沿江进攻一些清军守军较弱的地方。从这些地方获得粮草补充后再撤回上、下川岛。新会这边只留偏将郑成魁部少量人马配合太平军行动,同时负责控制新会段谭江至出海口的江面,好在李定国大军再次东进时挥师三入谭江配合大军作战。
不曾想,周士相却提出一个让陈奇策不敢相信的建议。他竟然要将新会城让出来!
因为过于激动,陈奇策胡须都颤抖起来,吴远等人亦是瞪大双眼直直的望着周士相。
“新会可是周兄弟率部下拼死血战才夺取下来,又在清军合围之下坚守数月才守下来,如此坚城。周兄弟真舍得让给老夫?你把新会给我,太平军又何处安身?”
陈奇策大是疑惑,据齐豪所,周士相率领的太平军乃是从罗定那里一路和清军血战才夺取的新会城,除新会城外,太平军并无其它地盘。如今太平军不仅夺了新会,更守住了新会,清军新败,短期内再无回返可能,周士相不趁这个时机修整兵员。筹措粮草补充实力,反而要将地盘拱手让出,却是做得何打算?
这个问题不仅陈奇策疑惑,吴远等陈部将领更是不解,传统地盘的观念让他们根本不理解周士相的让城之举。这年头,有地盘才有实力,有实力才能生存,没了地盘,尤其还是新会这样一座坚城,太平军想做什么。周士相要做什么?
秦智生等陪同的太平军军官们也是不解周士相用意,但他们却没有开口询问,因为他们知道千户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太平军,为了他们。
面对众人的困惑不解。周士相微微一笑,他坦然对陈奇策道:“有何不舍?新会城乃是我大明的土地,不是我太平军的私地,更不是我周士相的私产,老将军乃是朝廷册封的凌海将军,将军部下更是兵多将广。远不是我太平军所能比,因此新会交给老将军远比在我周士相手中更加合适。我相信以老将军之能,新会城定当固若金汤,他日我大明军队也将源源不断从新会扑向广州,直至将尚可喜和耿继茂那两个背弃祖宗的王八蛋赶出广东!”
他又道,“至于我太平军去处,也不瞒老将军,数月之前我率部夺取新会之时就已决定继续南进至香山地区,岂料我军还没来得及行动便叫清军给围了城。守城数月,我军元气大伤,今兵员十不足四五,以此单薄力量已不足以再守新会,故而晚辈这才想将新会让与老将军。我军离开新会后便挺进香山地区,老将军放心,我太平军自立营头起便与清廷誓不两立,因此我军到达香山后将继续攻打清军,牵制广州的清军不能全力用兵新会,如此一来,老将军这边的压力也会小些。若是能等到西宁王大军东进,则粤省兴复可期。”到西宁王李定国大军时,周士相的声音明显小了许多。
听了周士相这番话,陈奇策只是动容万分,他没有去想周士相为何最后声音小了下来,感动之余劝道:“香山就在广州眼皮子底下,到那里可不轻松。”
周士相却道:“新会不同样也是在清军眼皮底下,又是广州西南大门,老将军守在这里同样也不轻松。”
二人彼此注视,哈哈一笑,再不复多言。
“晚辈还有一事望老将军能够帮助。”
“你,只要老夫能办到的定为你办到。”
周士相都将新会城让了出来,还有什么忙陈奇策不愿相帮的。
周士相道:“我军中老弱妇孺甚多,晚辈无法带领她们走陆路去香山,因此还请老将军能够用水师的船的将我军人马运到对岸。”
闻听是此事,陈奇策毫不在意一挥手道:“此是小事,你放心,老夫定将你太平军所有人都运到对岸去。”
“多谢老将军!”
周士相深一躬身,如何渡江的事算是彻底放下心来,要不然他还真不知怎么将后营这几千老弱妇孺带到香山去。新会是要地不假,可也是绝地,太平军留在此只会被清军牢牢钉死,一步也不得动弹。交给陈奇策却是招活棋,和太平军不同,陈奇策部本就是水师,只要控制谭江,有水师在手,又有坚城可依的陈奇策能发挥的作用比他大得多。
新会城周士相都肯让出来,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五十章 缴获
得到新会城的意外之喜让陈奇策麾下诸将对太平军均是大生好感,之前吴远所提的额外供给自然再也不提。●⌒,.不仅如此,陈奇策还命诸将尽最大可能将手中的缴获拨出一些给太平军到香山发展,虽然数目并不大,但周士相还是大为承情,亲自向老将军面谢。
经过一天的清点,太平军此战的大致缴获数目被宋襄公清点了出来。和事先周士相所料想的一样,清军虽然也陷入断粮之危,但瘦死骆驼比马大,从各处清军营盘中仍然搜出了200多石粮食出来,其中大半都屯在汉军旗的营盘中。若不是清军在撤走时到处放火,恐怕能抢出来的粮食还多一些。
太平军这边搜出了200多石粮食,换算开来就是将近2万多斤的粮草,水师那边虽然只负责了绿营驻地的物资清理,但想来也应有收获,如此一来,清军的剩余粮草当还有三万斤左右。这些粮食节省着吃,哪怕分一些给民夫青壮,也够他们再坚持两三天。可即便如此,清军还是任由征发来的民夫青壮被饿死,此情此景就如当日新会城一般,李定国大军解围后,满清任命的两广总督李率泰入城后赫然发现城中剩余粮草足够守军再支撑月余,可如此多的粮食却没有阻止住清军大量以城中居民为食,酿成耸人听闻的食城惨案!
乱世人命如草芥,这话一点也不假,试想如果尚可喜能够给那些快要饿死的民夫一人一碗稀粥,周士相看到的就不会是遍地尸体。联系到清军的残bào,周士相可以想象那些没有吃的败兵在返回广州的路上会对沿途村镇造什么孽。他有心阻止却无力回天,只能暗自叹气,期盼太平军早日壮大,可以将清军彻底赶出广东,彻底赶出关内。
除粮食外,清军丢弃的兵器也有万余件之多,周士相让宋襄公带人整理出可供5000人使用的完好兵器。其余的都给了水师那边。不过火铳和缴获的火炮却是一杆、一门都没有给水师,这些他留着有大用。火铳且不去,火炮就有60余门,加上新会城头的。太平军一下子就有了百余门火炮,如此多的火炮可以就是尚可喜见了也害怕,日后将炮手配备到位,集中火炮使用,绝对可以震摄广东的任何一股清军。
汉军镶蓝旗撤退时没来得及炸毁药子库。铁毅带人从中抢出了几千斤药子,当成宝贝般小心翼翼的运进城中。
骡马牲畜的缴获数量也十分可观,清军舍不得给民夫粮食,却舍得拿不多的粮食喂这些牲畜。他们溃逃时金银细软带走不少,却少有人拉着牲畜走的,结果全便宜了太平军和水师。太平军得了300多头(匹)骡子和驽马,另外还有30余匹失去主人的蒙古战马。水师那边没得到几匹战马,但驽马和骡子的数量却比太平军多。
其余的物资清理还在进行中,太平军也好,水师也好。都是秉着不浪费的原则在清理战场。
因为太平军有公库制度,所以金银首饰并不是士兵最渴望的东西,但却是周士相在香山立足的前提,他让赵四海将缴获的金银全部收入公库,准备到达香山后便立即拿这些硬通货到澳门去采购军械。
算上这次收获,太平军的藏金已有3000多两,银子也有四五万两之多,其他铜钱无法计数,只能得出大概七八百斤的数量。
和从前在清军那缴获的金银一样,周士相见到的金银细软上很多都是沾满血迹的。
……
大战之后的新会城外很是平静。只有那还在燃烧的军帐和充鼻而来的血腥味与遍地都是的尸体在告诉世人,这里刚刚发生一场大战,这里刚刚是一片屠宰场,这里刚刚有无数鲜活的生命逝去。
因为尸体太多。太平军和水师都无法大面积焚烧尸体,否则那尸焦味就足以让人难以在新会城中呆上半刻。周士相和陈奇策商量后,双方各自派人处置尸体。周士相让人将太平军战死将士的尸体集中到清军挖掘出的壕沟里就地掩埋。清兵的尸体则是胡乱堆在一起,剥去身上衣物,搜尽所有能用的东西后便拖到江边丢弃,任由尸体顺江而下。最终成为谭江中鱼虾的食物。
大约有4000多名民夫青壮得已生还,对于这些都饿得营养不良,走路摇晃的可怜人,周士相有心想要将他们纳入太平军,作为日后兵员和生产劳力的补充,但考虑陈奇策是不是也动这个心思,因此没有擅自截下这些民夫,而是询问了替陈奇策处置事务的胡德玉意见。
果然,水师那边早打这些民夫青壮的主意了,听周士相也想要这些民夫,胡德玉立即露出为难的神sè,他道水师即将接管新会,正需补充兵员以防清军再次进攻,因而这些民夫青壮是水师兵员的最好补充,毕竟这些民夫在清军营中几个月,且有一定的组织,比寻常百姓要qiáng上许多。再者水师若不收他们,这会就是放他们走,这些人多半也没法活着回到家乡。
胡德玉的理由很充分,不过周士相也不能就此罢手,经过几番商谈后,周士相和胡德玉终是约定这些民夫青壮两家各一半。
民夫的事情好处理,不过是粮食的事情,投降的清军可就不那么好处置了。太平军俘虏的清兵有一千多人,水师那边俘虏得更多,足有近三千人。如此多的俘虏,不是太平军和水师能吃下的。
胡德玉的意见很明确,这些清军有汉军旗兵,有绿营兵,但无一不是双手沾满大明百姓鲜血的刽子手,放了他们转眼还会拿起武器和明军为敌,留下他们又不放心,索性全赶到江中淹死,一了百了。
这个意见让周士相很是心惊。(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二百五十二章 移驾
永历朝廷自从肇庆搬至贵州境内安龙府后,两广总督连城壁便成了在广东的明朝最高官员,他名义上是永历朝廷的两广总督(广东、广西),但实际只能指挥广东沿海的明军和义师抗清。●⌒,先后两次配合李定国收复广州失败后,连城壁处境更加艰难,已于年初将总督行辕迁至更西的雷州。得知驻守上下川岛的陈奇策未得命令便擅自入谭江支援新会后,连城壁更多的不是恼怒而是担心,因为就在数日之前他得到了准确的消息李定国奇兵突进安龙,将天子迁到了昆明去。
天子一直在秦王孙可望控制的安龙府治下,现在却突然被李定国迁到昆明去,这内中意味什么,身为两广总督的连城壁如何能不知?
国难当头,大明的两大砥柱孙可望和李定国却内讧,这令一心忧国的连城壁急得一夜都没有睡得着觉,同时更加担心广东局势的恶化。
换在去年,新会被收复的消息可以让总督大人激动的睡不着觉,现在却只能是担心得难以入眠。他清楚,新会城对于广州的战略意义有多大,可要想发挥新会的作用,前提却必须取决于李定国大军的再次东进。如今李定国却和孙可望内讧将天子迁到昆明去,孙可望知道后能不和李定国兵戎相见?到那时,明军两大主力在后方杀得你死我活,又哪里顾得上清军。没有李定国的大西兵东进,新会得与不得又有何意义?
连城壁明白孙可望和李定国内讧的消息迟早被清军获悉,到那时清军一定会趁势而动,广东首当其冲,尚可喜和耿继茂定会采取行动,当下他这总督的使命已不是关心迁到昆明的天子安危,而是要担心他这两广总督是否还能留在广东境内,这大明朝又是不是真要的完了。
语气模糊的打发走陈奇策的报捷使者后,连城壁连夜去见郭之奇,想从后者那得到一个目前最能保证广东局面不恶化下去的办法。
………
总督大人得含糊。陈奇策派去的使者却是个jīng明人,从总督的三言两语中就嗅到不对的味道,他并没有急于回返,而是在城中花重金四处活动。终是从总督衙门师爷那得到了李定国移驾天子的详细内容。
原来早在李定国第一次进军广东时,安龙府的永历帝就派人携带密诏让李定国领兵迎驾。当时李定国的意图是同郑成功会师收复广东,如此既能扩大明军控制区,又可以借助郑成功、张名振等闽、浙沿海拥明实力派扼制孙可望的野心,可谁知郑成功目光短浅。不欲大西军出身的李定国立此大功,因而迟迟按兵不动,导致李定国在肇庆无功而返。
接到永历密诏后,李定国深知永历朝廷存亡关系整个抗清事业成败,永历朝廷若亡,各地坚持抗清的明军就失去共主,那时大明便算真的亡了。在思虑再三后,李定国决定将永历天子迁至自己控制区域内,以免遭孙可望所害。只那时他正率军攻打肇庆,其后又染病数月。根本无法落实这一计划。
等到李定国二次东进兵败新会,计划中联络“东勋”共扶明室的希望彻底落空,这才撤至广西南宁休整兵马,此时又传来孙可望准备登基称帝的消息,刻不容缓之下李定国只能决定先率本部兵马亲赴安龙从孙可望的控制下救出永历帝朱由榔。
得知李定国有进兵安龙的动向,孙可望立即派部将刘镇国、关有才领兵驻扎于田州阻截李定国军北上。李定国为了突破孙可望的拦击,抽tiáojīng锐,军中尽易皂旗,昼夜兼程,三天就进至田州。刘镇国、关有才摸不清来军的底细。猝不及防,抛下麾下兵马骑马逃跑。在安抚了刘、关遗下的两万余将士后,李定国一刻不停向安龙进发。
1...6061626364...3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