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风八万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紫钗恨





明风八万里 第八十二章 土桥之变
史朝立看到童屹立与朱大典这两位国家栋梁已经达成了共识,赶紧站出来秀一下存在感:“那两位大人还等什么?赶紧着手去办,是先请金华知府还是先请金华知县过来?”
朱大典倒是颇有大将之风:“金华府这边肯定没问题,童佥事,衢州府就要拜托你了!”
童屹立一向是欠缺机变,但是他纸上谈兵的本领不差,所以直接计算起手头的实力:“这次娘娘圣驾光临金华府,身边有周之升统带的两百人,我的家丁部曲有三四百人,除此之外城里还有诚意伯招募的义兵五百人,等金华这边事了,能不能把这些义军借给我?”
朱大典却是大大方方地说道:“没问题,有老夫在,金华府不用一兵一卒!”
朱大典的说法自然是有所夸张,虽然他是整个金华府排名第一的缙绅,而且这些年经营下来金华县已经被他经营成了铁桶江山,但是走到他这个地步谁能没有几个仇家,何况府县官员之中也有几个奇葩存在,所以接收整个金华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少许意外。
但从整体来说是波澜无奇,只是浦江知县等极少数官员拒绝接受现实直接被礼送出境,其余文武官员都承认张皇后圣驾光临金华府的事实并表示坚决拥戴张皇后。
且不说张皇后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朱大典出面支持张皇后就代表着这件事没有多少悬念,而且看到这么多同僚上了贼船大家都有了一种法不责众的感觉,哪怕弘光皇帝占了上风对自己这些人也是宽大处理,何况张皇后与朱大典开出的条件异常宽厚,所以金华府第一时间被接收下来。
接着是童屹立带着周之升的数百名义兵返回衢州府,虽然童屹立欠缺机变不是大将之才,但是周之升这位诚意伯府的后起之秀这次表现却是异常精彩,几乎是秋风扫落叶席卷整个衢州府。
只是与金华府不同,虽然童屹立一直是他们的顶头上司,但周之升这次遭遇了不少小规模的抵抗,但也只是几次很小规模的抵抗而已。
周之升一直过去是在张皇后身边不显山不露水,但是这次不管是什么样的抵抗他都只用了一两个时辰就平定下去,而且整个过程尽显杀伐决断让衢州官民不敢有任何异心,而且拿下整个衢州府的时候他麾下的兵马已经扩充到近千人。
而处州府则是听到张皇后驾临金华之后主动来归,而现在童屹立就以“分巡金衢严处道”的名义对严州府发号施令,而南京方面这才发现自己上了大当,张皇后根本没去普陀山,而是突然驾临金华府并把金华、衢州、处州三府都控制在手上。
在朝廷作出反应之前,支持张皇后的童屹立与朱大典已经拿下金华府八县、衢州府五县与处州府十县共计三府二十三县,甚至准备染指严州府。
但是更令弘光小朝廷头痛的是张皇后并没有正式打出与朝廷平分秋色的旗号,只是宣布张皇后准备到金华赤松山供奉传说中的神仙黄初平,金衢处三府二十三县现在仍然是大明治下,张皇后只是希望暂时成为她的汤沐邑。
大家都知道张皇后完全是在胡说八道,本朝根本没有皇后汤沐邑这种制度,何况张皇后是前朝帝后怎么能长期在宫外停留,但是很多文武官员并不反对张皇后远走金华,甚至觉得这是明智之举。
而且对于朝廷来说,张皇后移驾金华虽然是天崩地裂的大事,但是她移驾的时机也太不合适了,现在朝廷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置,弘光皇帝皱着眉头说道:“马相国,现在皇嫂这边必须想办法安抚下去,不然高杰与黄得功就要被有心人利用了!”
马士英也是觉得焦头烂额,他是真没想到张皇后会在这个节骨眼上给朝廷乱上添乱。
如果是平时张皇后敢这么无法无天,他肯定第一时间就点齐大兵把张皇后还有诚意伯府给彻底扫平了。
毕竟刘永锡麾下只有几千人,朱大典与童屹立在浙江也就是几千弱兵,但是现在朝廷现在必须先把黄得功与高杰都安抚下来才行。
之所以把靖南伯黄得功列在前面是因为他才是受害者,而且这件事很有可能引起一场危及弘光小朝廷的全面内战。
事情的起因倒是很简单,黄得功与接刘永锡位置的京口镇总兵黄蜚是老朋友,最近黄蜚路过扬州所以黄得功特意带着几百骑兵去迎接老朋友,但是没想到兴平伯高杰提前得到消息就出动大兵半路截杀黄得功。
等黄得功抵达土桥的时候,高杰大军突然杀到,一场恶战之后黄得功只率少量亲兵突出重围,其余骑兵几乎全军尽没,接着高杰又借机偷袭黄得功驻扎的仪真。
这让吃了大亏的靖南伯黄得功怒火冲天,准备随时与高杰大打出手决一死战,而刘良佐、刘泽清也被这场土桥之变牵扯进来,一场惊天动地的内战随时爆发,现在朝廷只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安抚江北四镇上,根本没心思解决张皇后的问题。
张皇后毕竟只是女流之辈,而且她现在移驾金华也只是因为朝廷有些处置不公的缘故,比起江北这场十几万人的内战根本不算什么,所以马士英只能同意弘光皇帝的看法:“江北四镇才是朝廷栋梁,土桥之变不能被有心人利用,只要张娘娘不与外人勾结,可以暂时允许浙中成为她的汤沐邑!”
他说的外人不是别人,就是湖广上游的左良玉,现在江北剑拔弩张,左良玉正虎视眈眈准备东下,他若是跟张皇后联合起来,弘光小朝廷恐怕就要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只是想到这马士英就变得愤愤不平起来,刘永锡与张皇后的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刘永锡劫了朝廷给清国的岁币,结果因为张皇后离京出海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现在朱大典与童屹立在十几天内席卷了二十余县,又因为土桥之变的缘故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觉得下一次刘永锡与张皇后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但是他并不清楚刘永锡也有同样的看法。




明风八万里 第八十三章 香君姐
虽然在外人眼中,刘永锡这半年来始终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而且运气好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不管闯出多大的祸事总有人站出来帮刘永锡吸引仇恨,所以刘永锡最后都能轻松糊弄过去,但是刘永锡自己才知道这其中到底有多凶险,而且没有几世为人的经验或许根本逃不过这些劫数。
不过张皇后既然能够平平安安移驾金华,刘永锡就觉得自己以后就不必玩得这么凶险,可以堂堂正正决一胜算,但是掐指一算又发现弘光小朝廷也就是半年国运而已,接下去想不心惊肉跳都不行。
而在瑾儿、慧儿还有李香君眼中,最近的刘永锡突然变得沉稳起来,做事特别有章法,甚至可以被称为“大将风度”。
别看之前打着“护漕”的名义虎口夺食抢下来海量金银绸缎与漕粮,但是刘永锡并没有因为这些意外的收获冲晕头脑,更没有象大家想象中那样把临淮镇一口气扩充到近万人甚至上万人的规模。
临淮镇只是进行一次小规模的扩军,到现在总兵力只有四千七百人而已,而且刘永锡这段时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部队训练与动员上,在经历护漕之役的考验之后,临淮镇论士气旺盛、部队团结绝对是江北诸军第一。
而在经历护漕之役之后,朝廷对于临淮镇格外重视想尽一切办法安抚,虽然知道张皇后之所以敢于移驾就是因为刘永锡掌握着临淮镇,真要把张皇后逼急了也会把刘永锡逼反了,所以额定三千五百人的钱粮始终是准时拔付,比那些忠于朝廷只是不堪一击的兵马还要准时。
此外刘永锡还组织商队在临淮关与扬州、南京、松江府之间进行贸易,现在临淮镇的旗号非常好用,临淮关又是两淮最繁荣的贸易集镇之一,所以商队每次都大有斩获,总体下来临淮镇能做到收支平衡。
李香君亲历了这种近于神奇的变化,虽然知道这其中也有自己的功劳,但是刘永锡才是临淮镇真正的灵魂人物。
正是有着刘永锡这位主将,临淮镇才能崛起于淮上。
别看临淮镇兵马不足五千人,北面有刘良佐的上万人马南有刘泽清的两万人马,两路人马对临淮镇形成了夹击之势,但是临淮镇向来是把这两路人马都看成了土鸡瓦狗,正面对峙的时候更是大声说道“我们诚意伯用兵如神,你们这些手下败将不必自寻死路”。
虽然刘良佐与刘泽清都把刘永锡恨到骨子里,但面对士气如此旺盛的临淮镇还是不敢正面交锋,只能在背后玩些小手段,李香君甚至有一种感觉,即使没有兴平伯高杰的支持,刘永锡仍然能在两淮出人意料地崛起。
但是刘永锡却还是投向了高杰并打出了兴平伯高杰的旗号,只是两淮官民对高杰畏如猛虎,对于刘永锡与临淮镇却是子弟兵差不多,时不时有人过来嘘寒问暖。
李香君觉得这比打出高杰的旗号还要重要,正是有了两淮官民的全力支持,刘永锡才敢同时硬扛刘泽清与刘良佐这两个大军阀。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李香君,现在不管李香君穿着宫装还是男装,临淮镇的将士们都非常亲近地称呼她:“李宣讲!”
虽然“宣讲长史”这个职位只是刘永锡个人私设的职位,在兵部没有备案,但是在临淮镇的体系之中李香君的地位几乎媲美于诸位营官,包括几位营官在内大家都非常敬重李香君,认为她是临淮镇不可缺少的一员,而且李香君也喜欢这样的变化。
在这里她不必屈意逢迎倚门卖笑,而是一个真正的大人物。
虽然不是真正的营官可手下还管着近百号人甚至包括两个戏班,而且刘永锡把各个营头的宣讲事务也交由李香君全权负责。
地方上的官民也非常欢迎李香君带队过去宣讲,她的宣讲队不管走到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很快就会变成临淮镇的基本地盘并全力支持临淮镇。
李香君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而这一切都是托了刘永锡这位小诚意伯的福。
可惜正如卞玉京所说的那样,这位小诚意伯年龄太小了些。
刘永锡却是没注意李香君心底的万缕情思,他指着手上的书信说道:“香君姐,媚儿姐与玉京姐从金华写给我们的信,信上说她们在金华过得都挺好,还有一些很好的建议,我觉得她们说得很对。”
李香君虽然娇小玲珑,却是越看越可人越看越亲近的那种绝代佳人,她赶紧从刘永锡手里抢过书信:“诚意伯,这可是写给我的私信,你怎么能偷看!”
只是说着说着,李香君脸上已经是一片潮红,虽然这封信既是写给李香君也是写给刘永锡,只是朱媚儿与卞玉京在信里写得实在太露骨了,一想到这些文字已经都被眼前这位小诚意伯看过了一遍,李香君就觉得羞涩难当。
而刘永锡却是大大方方地说道:“我觉得媚儿姐与玉京姐说得都挺对,而且我也喜欢香君姐!”
虽然刘永锡非常坦诚,但是只要想起朱媚儿与卞玉京在信里的胡言乱语,平时天崩地裂都不怕的李香君现在都不敢抬头了。
这段时间刘永锡跟她相处得很愉快,虽然她也知道这位小诚意伯几乎脚踩八条船,但是她那位侯公子也是有妇之夫不比刘永锡强到哪里去,因此李香君只能跟刘永锡讲大道理:“但是国家多事之秋,诚意伯应当以国事为重!”
刘永锡听到这却是理直气壮地说道:“香君姐,正因为要以国事为重,我才觉得媚儿姐还有玉京姐说得很对,临淮镇现在可离不开香君姐!”
刘永锡固然是临淮镇的灵魂人物,但是有着大家风范的李香君同样是临淮镇眼下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整个临淮镇只有李香君才能理解刘永锡的真实想法并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落实下去,在宣讲这一块暂时没人能够取代能写能编能演能唱的李香君。
但是李香君却是白了刘永锡一眼:“只是临淮镇离不开香君姐?”




明风八万里 第八十四章 北伐
只是李香君不由又想起朱媚儿与卞玉京在信上的提议,这两个闺蜜怎么能把这种羞人的话写到信里,而且那封信明明写给自己,为什么还在信封上署上刘永锡的名字。
当然她又觉得朱媚儿与卞玉京的提议似乎也有道理,至少没有这封信刘永锡就不会象现在这么主动。
而刘永锡异常坦诚地说道:“我也离不开香君姐,前次没让邢夫人把香君姐扣下来是我最明智的选择!”
李香君一下子得意起来:“这种情话我听过无数遍,小诚意伯你这么说也太没有诚意!”
她确实是越看越可人的类型,俏语间让刘永锡一不小心就传出了心底话:“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在那位侯公子就在高杰军中。”
这位耐不住寂寞的侯方域侯公子始终是刘永锡与李香君之间无法回避的问题,李香君之所以闭门谢客之所以就是因为这位侯公子的缘故,所以过去不管是是刘永锡还是李香君都是尽量不提这件事。
但是李香君怎么也没想到刘永锡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到这位侯公子,而且他就在高杰军中,自己当时若是被邢夫人留下来恐怕的局面现在就是里外不是人,毕竟这位侯公子不但是有妇之夫,而且还曾经与李香君盟定三生。
因此李香君一下子就变得冷若冰山:“诚意伯您到底说什么,我可听不懂!”
李香君也知道双方提到这么敏感的问题,今天的问题不是自己拒人于千里之外能够解决,刘永锡也是说得异常直白:“我就是觉得媚儿姐与玉京姐的提议很对,香君姐为什么不考虑一下?”
李香君突然明白过来,刘永锡之所以这么热情,或许是因为侯方域就在高杰营中的缘故:“我慢慢考虑,毕竟小诚意伯除了我之外,还有什么瑾儿、慧儿,甚至还有丽珍姐,更不要说媚儿与玉京都在信里说想嫁你的事情,说不定还有许多我不知道名字的姐妹!”
只是说起这事李香君突然就恨上了侯方域,毕竟这位侯公子与她初遇已经是有妇之夫而且还是青楼常客,但是侯方域直到现在都没告诉她真相。
而面对李香君的指责,刘永锡只能突然拿大道理来应付:“国家存亡之秋,香君姐就不要故意添乱了,香姐君即使不为国家也要为我考虑吧!”
看到刘永锡装可怜,李香君不由又是一笑:“有这么急吗?”
刘永锡却是抓住了李香君的手说道:“我等得及,香君姐却等不及了!”
李香君听刘永锡这么说突然有一种黯然神伤的感觉,刘永锡说得似乎没错!
刘永锡现在才十六岁自然是等不及,可是她李香君却不一样!
但是李香君虽然没拒绝刘永锡,这一刻却是下定了决心:“我想再等一个春秋,那个时候小诚意伯似乎才十七岁吧!”
一年时间,她等得起。
这一次她一定要擦亮眼睛。
而此时的兴平伯高杰也在与邢夫人谈论着刘永锡的问题:“夫人,您觉得这位打着咱们旗号的小诚意伯到底能不能信得过?”
虽然军中大将都看不起邢夫人这个女流之辈,但是高杰却觉得自己能有今日的成就都是邢夫人带来的好运气,当初他脱离李自成向官军投诚的时候,身边只有五十个家丁。
而今天他有精兵四万马队九千骑,是弘光朝廷真正意义的中流砥柱,史可法史阁部对自己的要求一向是有求必应,而且还得了一个兴平伯的爵位,而所有这些好运气都是邢夫人这个女人带来的。
没有邢夫人,他高英吾绝对没有今日的成就,而邢夫人最明白高杰的心意:“夫君想问的问题是现在适合不适合北伐?我的意见是刘永锡比邢胜平还要可信一些,但是现在还不是北伐的合适时机!”
现在朝堂仍然是一片混乱,而且江北四镇之中刘良佐、刘泽清都对高杰采取敌视态度,而黄得功更是高杰的死对头,上个月高杰刚刚折腾了一个土桥之变,在这种情况北伐根本没有多少希望。
但是高杰的看法却同邢夫人不一样:“我们这次北伐不是为了全取中原收复北方故地,而是为了给我们高家军打出一块地盘来!”
说到这高杰有些后悔没抓住机会及时渡江现在只能移镇徐淮,但是在江北四镇他实力最强自然承担起最大的责任来:“这几天我跟人推演过好几次,趁着中州无主出兵河南是最佳选择,趁着建虏大举南下多拿一些地盘,唯一的问题就是侧翼的问题!”
本来后方才是高杰军最大的问题,高杰军的眷属都安置在江都,随时可能遭到黄得功的袭击,但是现在有邢胜平的三千精兵情况就完全不一样,现在高杰最担心的还是侧翼会出现问题。
而临淮镇的崛起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刘永锡始终声称自己实兵不足五千,但是高杰与身边的幕僚都认为绝对是缩水再缩水的数字。
刘永锡有信心同时与刘良佐、刘泽清抗衡,虽然背后有着高杰的全力支持,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刘永锡麾下怎么也有七八千人马才对,因此高杰只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刘永锡是否可靠。
但邢夫人总觉得高杰过于乐观了:“虽然史阁部已经说服了黄得功,但是土桥之变是前车之鉴,咱们不得不防啊!”
高杰却是笑了起来:“有我在,别说是一个黄得功,就是十个黄得功都掀不起风浪了,何况史阁部一直在全力支持我们!”
虽然高杰与扬州军民闹得很不愉快,但是史可法对他是仁至义尽,不管能不能满足都尽量满足他,而高杰之所以兴起北伐的念头也是因为史可法的全力支持。
既然有了史可法的支持,在中原打出一块地盘总比困守徐淮更有前途,而且现在大清与大顺在河南几乎是不设防状况,打进去肯定会占到大便宜,而邢夫人却总觉得有点不对:“可北伐中原没那么容易吧?”
高杰当即笑了起来:“夫人难道忘记了那位侯公子?”




明风八万里 第八十五章 朝争
邢夫人对这个名字有点印象不由展颜一笑:“侯公子?就是侯恂的那个宝贝儿子吧?侯恂可是左良玉的恩主!”
虽然由于一掷万金滥嫖滥赌在南京的秦楼楚馆之中有着惊天动地如雷贯耳的名望,但是侯方域在官场却连个举人都没能考上,所以邢夫人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之所以记住他完全是因为他父亲侯恂的缘故。
他父亲侯恂不但曾经做过一任户部尚书,前两年又起复兵部侍郎,最重要的是他还是宁南侯左良玉的恩主,朝廷当时之所以起复侯恂就是因为他与左良玉之间的特殊关系,只可惜即使是他这位恩主改变不了左良玉一路狂奔的决心。
高杰却是笑了起来:“他跟宁南侯是有些关系,但是他既然在我军中又能掀起什么波澜?我之所以看中这位侯公子,是因为他是河南最顶尖的望族!”
说侯方域是河南望族这话确实没说错,虽然侯方域自己连举人都没考上,但是侯家确实是顶尖的河南名门望族,两代人出了三位进士,他父亲侯恂与叔叔侯恪更是同登万历四十三年进士榜,是河南士林一段难得的佳话。
有明一代,只要中了进士自然就有人主动投献享尽荣华富贵,侯氏几代人经营下去已经如日中天之势,哪怕崇祯年间侯恂下狱,侯方域照样能带着几千两银子在南京滥嫖滥赌,甚至连同样滥嫖滥赌的黄宗羲都看不下去,觉得既然侯恂还在狱中,侯方域这么天天嫖到失联也太不象话了。
但是只有真正的名门望族才有这样的底气,高杰告诉邢夫人:“我特意跟人确认过,侯家确实是归德府首屈一指的名门,只有睢阳袁家可以跟他们平分秋色,归德府地面上,不管是在商丘、宁陵、睢州没有侯家摆不平的事情!”
邢夫人原来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这次北伐人生地不熟无人接应,现在听高杰这么说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还是夫君想得周全,只是北伐事关重大,此事还需要三思而后行!”
高杰大大咧咧地说道:“夫人放心,这事关系重大,所以我一定要有十成把握才动手,但是军资粮草就托付娘子了!”
在这方面邢夫人一直是高杰的贤内助,当初两个人之所以相识也是因为李自成让邢氏分配军资粮秣,而这些年来虽然朝廷从来就没给足粮饷,都是邢夫人百般腾挪筹措,才让这支高家军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
虽然总觉得这次北伐似乎有些不妥,但是邢夫人还是用尽一切办法帮高杰筹措军资粮饷,但是她很快就发现这次北伐的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江北四镇之中只有高杰独立准备北伐,其余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不拖后腿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而朝堂之上也知道建虏来者不善,但仍然是抱有“联虏灭寇”的念头,唯恐这次北伐得罪了大清兵。
而且更重要的是最近朝堂之上已经是斗得稀烂,自从阮大铖以“兵部添注侍郎”的身份起复之后,朝堂政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围绕着阮大铖早就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这些人当中既有阉党,也有被打成阉党的东林对头,甚至还有东林、复社中人,但不管他们的立场如何,现在随着阮大铖起复,他们自然也要跟着起复。
而且阮大铖一出手就是大手笔拿下了吏部尚书这个关键位置,虽然马士英属意张国维,但是阮大铖直接通过卢九德的关系起复了张捷,也就是那位“舆人之口皆言张捷美,而诸公攻之,何也?惟刘中丞宗周、章给谏正宸则所心折者”的张捷。
张捷在天启年间是以对抗魏忠贤而著称,但是在崇祯朝却被打成了阉党,至于原因自然是他在吏部侍郎任上建议起复阉党吕纯如,因此得罪了东林党人也被打成了阉党,整个崇祯年间一直不得起复。
而现在张捷既然当上了吏部尚书,自然要一展抱负尽可能用自己人,文选清吏司就用了老朋友刘应宾,其它的位置也是能用自己就尽量用自己人,甚至到了彻底党同伐异的地步。
1...4344454647...1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