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风八万里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紫钗恨
当时刘永锡真是心急如焚又想不出任何办法,结果屋漏偏逢连夜雨,直接撞上了清军十八骑突袭,接着清军主力杀到,箭如蝗雨,全军秩序大乱,死伤惊人。
刘永锡与几名家丁好不容易才拉开弓箭与清军展开对射,但在波涛之中全无准头,刘永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又一个至亲好友倒在箭雨与血泊之中,操江水师就在自己眼前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诚意伯府四世提督操江的历史也最终告一段落。
一想到这段带着血泪的悲剧历史,刘永锡就觉得绝对不能让故事重演,因此他不由狠下心来:“父亲,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不管你怎么想,我就是架也要把你架到浙中去!”
金刀大马的刘孔昭没想到自己儿子比自己还要蛮横:“凭什么?我现在可是提督操江诚国公,我们诚意伯府四世提督操江的历史不能断在我手里,而且那位张娘娘也未必靠谱,她终究只是女流之辈……”
眼见刘孔昭就要与刘孔锡当场大吵起来,马晃采却拉住了他的手说道:“夫君,我觉得永锡说得很对,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永锡在,福王与马士英怎么可能完全信任你,而且诚意伯府崛起于括苍山,现在也是虎归深山之时!”
别看刘孔昭一向喜欢蛮干,但是在比他年长好几岁的马晃采面前却是完全没有多少办法,他只能好言好语地说道:“我不是在担心永锡吗?”
马晃采是秦淮河上是出名的“侠女”,自然有一种侠气:“那就先让太夫人与向锡、鞶锡他们跟着小诚意伯一起赴浙!”
太夫人就是刘孔昭的亲生母亲,向锡、鞶锡则是刘永锡的两个弟弟,只要老娘与三个爱子都一起入浙投奔张皇后,刘孔昭想不入浙投奔张皇后都不行,但是刘孔昭在马晃采面前却是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那晃采姐你怎么办?”
马晃采的回答很有侠气:“我跟你一起走,你去哪里我也去哪里,但最好是能够跟小诚意伯一起入浙!”
刘孔昭最喜欢的就是马晃采的这份侠气,也正是因为这份侠气才让刘孔昭爱上了比自己大几岁的马晃采,现在看到如此英姿飒爽的马晃采刘孔昭激动得直接下了决心:“既然晃采姐都这么说,这个诚国公不要也罢!”
而一旁的邢夫人看到刘孔昭已经下了决心就不由松了一口气:“爹爹请放心便是,张娘娘知人善任,爹爹在福王这边是诚国公,到了浙中依然还是诚国公!”
刘孔昭对邢夫人的这个回答非常满意:“没错,我率水师入浙张娘娘不会亏待我,就是不知道张娘娘对永锡有什么安排?”
刘永锡的脸上不由浮现了一丝神秘的笑意:“娘娘早有安排,父亲到时候就知道了!”
刘孔昭虽然看起来是粗人,但有些时候却很精明,一想就看破刘永锡话里的真意:“看来我儿是长大了,诚意伯府这一亩三分之地反而限制了你的发展,不过这样也好,对你两个弟弟都能有个交代!”
而刘永锡虽然是仓皇渡江,但这一刻却是格外意气奋发:“这次我们诚意伯府入浙一定能拼出个万世富贵!”
而对于江北的多铎来说,刘永锡从仪真渡江逃跑这件事的严重程度远远胜过扬州攻城遭受的严重损失。
由于余志杰介入的原因,清军这次攻击扬州城的损失比另一个时空要严重得多,连八旗兵都死伤了好几百人,至于绿营军、新附军的损失就更大了。
虽然大部分损失是绿营兵与新附军承担,现在多铎摩下的大军依然达到十二万以上,比他在归德出发时还多了五成,但是一想到攻克扬州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多铎就觉得异常心疼。
但是一想到刘永锡与临淮镇在自己眼皮底下悄无声影地跑了,多铎才觉得这才是致命的问题。
明国诸军皆是土鸡瓦狗,即使有少数李本深、郭虎、杨承祖这样能征善战的有力将领,也是只求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第一时间就投效了大清并主动参加了这次扬州之役,但刘永锡与临淮镇的上万精兵才是大清朝的真正强敌。
多铎已经准备付出损失三五千人的代价把临淮镇尽数歼灭,只要能解决刘永锡,多铎甚至可以把李本深、杨承祖、刘良佐这些新附军都作为兑子牺牲掉。
但是谁也没想到刘永锡如此大张旗鼓地驰援扬州只是虚张声势,在多铎作出反应之前他已经带着上万官兵眷属在刘孔昭操江水师的帮助下从仪真从容渡江,让多铎扑了一场空。
博洛倒是看出了多铎的愤愤不平赶紧安慰这位南征主将:“刘永锡跟那些明将也是一路货色而已,见了大清兵就想跑,之前只是想多收容些高杰余部多占点便宜而已!”
博洛这么一安慰多铎终于好受了些:“还是得提防刘永锡这贼子,我想了想,扬州就暂时先不屠城了!”





明风八万里 第一百二十章 兵临城下
多铎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全场震惊,毕竟扬州打得这么苦损失这么大,大家都觉得拿下扬州就是连屠数日才能让城下的十万大军心满意足,谁也没想到豫亲王说不屠城就不屠城,让所有人都失望而归。
作为攻城主帅的博洛还没说话,许定国之子许尔安已经迫不及待地说道:“还请豫王收回成命,将士在扬州城下损伤甚大,正等着好好痛快几天,豫王这么干恐怕是伤了将士士气!”
高杰余部中第一个投降清军的杨承祖也站出来支持许尔安:“豫王,许将军所言甚是,扬州顽抗到这种地步还不好好收拾,恐怕进入江南之后会有不少人跟着效仿,我请豫王收回成命!”
虽然八旗军喜好屠城,但是这些新投附的绿营、汉军将领却比八旗将领还要积极一些,毕竟他们在弘光一朝已经近于无法无天,到了大清朝这边自然想着更加无法无天的日子,而且他们投降大清朝不就为这么痛快吗?
倒是博洛比较慎重:“豫王还是担心刘永锡会有什么新花招?”
别看多铎前两个月才第一次知道刘永锡这个名字,但是论对刘永锡的了解他远远胜过这些汉军将领:“刘永锡不足患,但他父亲刘孔昭是操江诚意伯,手下有几千水军,而伪朝张皇后又在幕后支持刘永锡,我们要迅速平定江南并运粮北上就必须格外慎重!”
多尔衮这次派多铎领兵南征固然是因为弘光小朝廷不堪一击,但也是因为宋元以后北方一直依赖于南方的钱粮输送,北方不但需要南方需要的白银,更需要江南的粮食布匹与一些特产,过去京师有江南的几百万石白粮与金花银进贡才能维持庞大而复杂的官僚机构与数十万边军。
而在江南的漕粮、漕银停运之后,清军一入关就处于粮食极度紧缺的地步,甚至不得不把大军分屯各地以减轻粮食压力,甚至还主动向四方派出了采购粮食的贸易船。
但所有这些手段都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所以多尔衮特意派了与自己同出一母的多铎率军南征,就是希望多铎尽快征服江南并向北京输送漕粮与漕银。
如果不能在短时期内重建明朝的漕运体系,满清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很有可能失去燃料与补给而陷入极度危险的地步,因此多铎原本是准备对坚决抵抗的扬州挥动屠刀。
但是由于刘永锡、刘孔昭父子的存在,现在多铎改变了主意,但他的目的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更快的速度彻底征服江南,并重建前朝的漕运体系。
博洛作为南征军的主帅,自然很清楚多铎这次南征的意图,他也知道扬州屠城的消息如果传出去,或许在征服江南的过程会发生许多意外:“还是豫王考虑周全,我们既然拿下扬州就应当作为表率,这样吧……让扬州城尽量多拿点金银玉帛与美人出来,让将士们都能痛快几天!”
在场的满汉将领都觉得博洛的安排不错,而许尔安更是十分关心地问道:“以后攻略诸城,是不是按这个章程来办?”
多铎非常明确地说道:“这不是你能质疑的问题,念你是许定国之子饶你一死,下次绝不轻伐!南下诸城怎么处置本王都由说了算,本王给他们活路,他们就能活下来,本王不收刀,城内城外岂有活口!”
他只是因为突然跳出来的刘永锡暂时把屠刀收起来,但是下一次挥动屠刀的时候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杀戮。
许尔安与许多新附军将领的脸色变得苍白起来,他们第一次认识到他们的新主子与崇祯皇帝、弘光皇帝完全不一样。
而多铎已经把眼光放在了南京城下,他之所以放弃屠戮扬州就是因为担心会激起南京军民的抵抗之心。
临行之前,他的亲哥哥多尔衮已经反复交代过,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拿下南京城,或者说这次南征的终点将是南京,接下去虽然还有扫尾战斗,但是最远也就是占领浙江与福建而已。
但是刘伯温主持营建的这座南京城却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坚城,虽然多铎一路南征势如破竹,现在兵力比归德出发时还多上五成,但是南明还拥有不少可战或勉强一战的部队。
姑且不论刘永锡所部一万余名精锐,弘光倚以长城的江北四镇中还有刘泽清、黄得功尚未投降,除此之外南明还有数万野战部队,南京的京营据说也有数万之万。
虽然在多铎眼中这些都是乌合之众,但是当这些流兵散勇如果退守南京这座坚城又有大量火炮协助的情况下,肯定能把南京城守成了一座铁城,再加上南京外围的海量明军主力,多铎即使拥有十万大军仍然担心会遇到内外夹击的情况。
他可是问过好几个南朝的降臣,都说南京城只有皇帝亲自坐镇加上大将镇守至少可以守上两三个月,可是真要顿兵城下两三个月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他宁可暂时放下屠刀也要在最短时间内拿下南京城。
但是事实证明多铎就是想太多了。
扬州城失守的消息让弘光小朝廷第一次认识到谁才是真正的敌人,就在十几天之前马士英还叫嚣着“尔辈东林,犹藉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犹可议款,若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臣已调良佐兵过江南矣。宁死北,无死逆!”。
但是现在左良玉被黄得功与刘孔昭击败之后又被阿洛格追袭,而多铎的南征清军已经攻克扬州直逼镇江,同样被两路夹击的弘光小朝廷已经乱成了一团粥,弘光皇帝长叹短叹之后又在追问:“马相国,阮相国?国事到了今日这个地步应当如何?”
马士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如果只有一路大军来攻,马士英觉得自己还有办法,但现在阿济格与多铎两路大军同时进犯,再加上山东清军也已经大举南下,二三十万天下无敌的八旗劲旅同时来犯,马士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而一旁的阮大铖倒是定下神来:“国事虽危,但是只要陛下无事,国家气运就绝不会断绝!”




明风八万里 第一百二十一章 皇后谕旨
阮大铖是以“知兵”而得以起复兵部添注侍郎,以后更因为“知兵”之名出任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但是他所谓“知兵”纯粹只是纸上谈兵,临机应变全无章法,马士英至少还能嚷出“宁死北,无死逆”的口号,阮大铖却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临时糊弄,可论在弘光皇帝心底的地位阮大铖却已经胜过了马士英,关键就在于他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弘光皇帝满意。
弘光皇帝现在就觉得非常满意,他觉得阮大铖这位阁臣是真正为自己考虑帮自己把心底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而马士英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却还是有几分豪侠气:“虽然陛下安危关系国运,但现在这个时候不好轻举妄动!”
论纸上谈兵的本领阮大铖自然远远胜过了马士英,他马上就指出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没有康王泥马渡江,哪有南宋两百年江山!这个时候决不能意气用事!”
一说到康王泥马渡江,弘光皇帝就越发心动起来了,他告诉阮大铖与马士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件事情就交由两位阁臣处置,最好是别往浙江走!”
弘光皇帝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心底话说出来,他现在倾向于去太平府投奔黄得功,毕竟江北四镇之中就属黄得功最为忠勇而且实力、战斗力都仅次于高杰,到了黄得功营中就能万无一失了。
浙江虽然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是只要一想到当初与张皇后的约法三章,福王就觉得自己去了浙江以后肯定会受制于人,张皇后甚至能效仿霍光故事废了自己,毕竟当时他在张皇后面前可是说错了话。
而阮大铖最能领会弘光皇帝的心意,他第一时间就跪了下来:“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他与弘光皇帝一样,都已经是惊弓之鸟,恨不得现在就逃出南京城。
虽然弘光皇帝现在还呆在南京城,但是浙江这边已经是一片火热,不仅是金华的张皇后阵营忙于招兵买马又招募了一营皇后亲军,就连杭州的潞王阵营都十分活跃,而且他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张皇后身上。
毕竟天启之后的两位大明皇帝的继位大典都是由张皇后一手操办,信王入继大统是张皇后按照天启皇帝的遗旨操办,而弘光皇帝南京监国同样是张皇后在江上与福王约法三章,大家都觉得现在完全可以再复制一回当初的操作。
特别是扬州失守的消息传来之后,杭州这边的热心人越来越多,一拨又一拨使者派往金华想请张皇后入杭,但是张皇后在这件事上跟刘永锡早有约定,因此直接就明确回绝了潞王阵营的邀请:“既然已经一错再错,就不能再错下去了!”
张皇后的态度虽然坚决,但是很多人还存在着幻想,觉得张皇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南京的弘光皇帝还在位置上,但是清军随时可能过江南京随时失陷,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只要哭秦廷肯定劝得张皇后回心转意。
而这正是许多声气君子最擅长的本领,刘宗周这位圣人就亲自赶到金华又哭又骂,就差以死相劝,让许多东林君子都觉得立潞王是眼下的最佳选择,跟刘宗周一起发声。
可刘宗周虽然名望重天下,张嫣张皇后却对他敬而远之,直到现在刘宗周都没见到张皇后,倒是朱大典这位被东林围攻过无数次的大贪官有点过意不去,在张皇后面前特别提了这件事:“娘娘,刘宗周这次南下惹得满城风雨,您还是应当给个回应吧!”
张皇后却是异常庄严地说道:“刘宗周来了又有何用?潞王在哪里?张大司马,您说我是应当入杭还是留在金华?”
张皇后直接提到了最敏感最关键的问题,虽然刘宗周与潞王阵营都很有诚意,但是潞王还呆在杭州不动,在张皇后眼中就是毫无诚意。
而被张皇后称为“大司马”的前任兵部尚书张国维比张皇后还要不客气:“潞王如果想要监国,那就到金华来监国,躲在杭州是什么意思?刘念台这是想让娘娘往火坑里跳!”
张国维与刘宗周是浙江老乡,在外人眼中一个是东林大佬一个是东林后进,在关键时刻张国维都站在东林这边,刘宗周这次金华之行也能获得张国维的帮助。
但问题在于刘宗周从来就不给张国维面子,张国维这个兵部尚书就是刘宗周搞下台,而前不久刘宗周还要提出杀张国维以谢国人,这种事一而再再而三,张国维肚子里自然是一肚子火气,何况张皇后入杭与潞王来金华完全是两个问题。
朱大典也不得不承认,如果张皇后去杭州拥戴潞王监国,那包括他与张国维的浙中阵营就被潞王阵营收编过去,而潞王来金华则是恰恰相反,他与张国维获益最大,而张国维在这件事特别敏感:“不管杭人想拥戴谁监国,他们自己折腾,反正我们浙中不会介入,想要监国也得到金华让娘娘点头才行!”
而张皇后很有风度地点了点头:“两位相国所言甚是,这件事关系重大,刘宗周虽然名动天下但不能让他搅浑了本宫的苦心布置!”
不管是她还是朱大典、张国维都觉得刘宗周虽然名声在外,但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弘光朝政局好不容易得到了缓和,但正就因为刘宗周入朝说高杰、刘泽清、路振飞皆可杀导致朝局彻底失控,因此张国维毫不犹豫地说道:“娘娘圣明,还请早降谕旨!”
虽然张皇后很少以自己的名义颁布谕旨,但是在张皇后阵营她的每一道谕旨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朱大典与张国维当即起身告辞让张皇后准备颁旨。
只是当张皇后的谕旨真正出来之后还是掀起了惊天波澜,把刘宗周请回杭州这件事在大家的预计之中,但是除了这道谕旨之外张皇后还多发了一道谕旨。
这个谕旨的内容非常简单,那就是册封京口镇总兵刘永锡为越国公。




明风八万里 第一百二十二章 越国公
这道谕旨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刘永锡早就已经不是京口镇总兵,朝廷去年就委任他为临淮镇总兵,但是率领部队离开临淮关驻地也有好几个月时间,由于朝廷并没有给刘永锡新的职衔,大家只是按照习惯称他为临淮镇总兵。
但是在这道谕旨之中张皇后依旧称刘永锡为京口镇总兵,虽然这个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但大家已经看出了张皇后与弘光小朝廷分廷抗礼的决心,所以才会不承认弘光小朝廷给刘永锡的临淮镇总兵之职而是照旧称刘永锡为京口镇总兵。
但是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个越国公的头衔,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张皇后都没有册封刘永锡为越国公的权力,但大家都觉得张皇后这么干完全合情合理,毕竟她已经册封过两位皇帝,现在只是随手册封个越国公又有什么关系。
只是本朝已经有过一位越国公,那就是国初死于金华八咏楼的胡大海,但胡大海这个越国公只是开国之后追赠而且由于胡大海长子为朱元璋所杀的缘故没有传袭下去,所以大家都在琢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并不认为国初有一位越国公,张皇后就不能册封刘永锡为越国公。
本朝的成国公可是传袭了九世整整十二位,最后一位成国公朱纯臣更是在京师死于流贼之手,但是弘光朝廷照样册封刘孔昭为诚国公,虽然“成国公”与“诚国公”音同字不同,但是这与越国公的情形非常相近。
大家关心的反而是越国公这个爵位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在内,毕竟浙江缩写的就是“越”,这等于是把浙江全省都封给刘永锡,张皇后圣驾又正好在浙江,这个公爵的分量可比普通公爵要重得多。
而且胡大海在太祖时攻取了婺州、诸暨、处州、严州等地,跟今天张皇后阵营所据的金衢处三府几乎一致,而且更重要胡大海是在金华八咏楼为叛将所杀,而现在张皇后正好移驾金华,大家突然明白过来。
再考虑到刘永锡一路数千里护送张皇后平安南渡,以及张皇后移驾燕子矶与金华都是刘永锡当居首功,所以大家越想越明白,张皇后这是把越国公倚为长城。
正所谓“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平时张皇后跟朱大典、张国维、童屹立说话经常自谦:“我只是妇道人家,这些事情你们跟小诚意伯商量定下来就好了!”
虽然刘永锡并不在金华,但是张皇后每次都会提起刘永锡这个名字,许多人都以为张皇后是挟刘永锡麾下的大军之势自重,但是现在看来完全是两回事,她是真重视这位刚刚出炉的越国公。
而越国公刘永锡也确实是张皇后阵营的万里长城,而且年初他与邢夫人合流之后实力几乎倍增,麾下将兵据说有两万之众。
这次满清十数万大军南下淮扬,一路长驱直入,也只有越国公刘永锡打了几场胜仗,但由于李本深、杨承祖、刘良佐之辈相继投虏,刘永锡与邢夫人才被迫渡江,但是麾下大军实力并没受到多少损失,据说已经准备大举入浙。
考虑到刘永锡出身诚意伯府是世代忠良,而且他不但是张皇后南渡的第一功臣,几次护驾也是首功,再加上现在就是诚国公世子,没有张皇后这道谕旨也能成为世袭诚国公,现在张皇后册封刘永锡为越国公只是提前了若干年而已。
而现在张皇后阵营拥有浙中三府二十三县而且还能有机会控制更多的地盘,唯一的缺陷就是手上的兵力太少,总兵力才几千人,而真正可用的野战军更是少得可怜,所以不得不重新组建一营皇后亲军。
而刘永锡所领大军入浙之后形势就完全为之一变,根本不用看杭州人的脸色行事,因此张皇后阵营这边很快就想明白并发出一片赞好之声,甚至连史朝定这位内相都特地出来吹风:“娘娘的意思是越国公有大功于国理应重赏,但是年纪实在太轻,所以要先压一压!”
史朝定这么一说大家都已经明白过来了,张皇后的意思实在太明显了。
刘永锡现在已经是越国公了,几乎是封无可封,怎么能谈得上“年纪太轻先压一压”,毕竟本朝公爵已经是上限了,虽然也有几位异姓王,但那都是死后追封,张皇后对于越国公的厚爱可见一斑。
但也只有这么操作,才能让越国公刘永锡的上万大军真正为朝廷所用,因此朱大典、张国维、童屹立这些大臣纷纷上奏表示赞成,觉得拥戴潞王在杭州监国是下下之策,有越国公刘永锡在张皇后想在金华拥立谁就拥立谁,完全不用看外人眼色。
毕竟在东林与刘宗周眼中,潞王是奇货可居,但是有了刘永锡的全力支持,金华这边却觉得潞王浪得虚名几乎一无是处。
但是杭州这边却不这么看,他们一再表明潞王素有贤名是最佳人选,还是想把浙中这边收编过去,只是杭州这边正感觉良好的时候却是传来了最新的消息。
清军五月九日以降将张天禄、杨承祖为前驱在瓜洲渡江,在对岸的金山轻松击败江防水师郑鸿逵所部,郑鸿逵虽然凭借以火炮炮击溃军天天露布大捷,但遇上真正的清军却是一触即溃全军崩溃,清军当即占领镇江。
一听说清军已经攻占镇江,五月十日凌晨弘光帝就毫不犹豫地带着马士英、阮大铖匆忙出逃,不但没有作出任何部署,甚至没有通知朝廷其他公卿大臣。
1...5354555657...1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