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防范措施,是在公廨外围? 设置数层“防御圈”,兵卒们在各路口站岗、设置关卡,提前对可能接近公廨的人进行身份核查。
分为路人、附近居民、到公廨公干人员、运送物资入公廨的仆役等。
然后根据身份不同? 进行“分流”? 越靠近公廨? 对于人员进出的管理就越严格。
虽然有些麻烦,但是有效避免身份不明人物接近公廨。
“不过,刺客可不一定候在公廨附近? 彭城公在府邸? 在出行路上,时常会有身份可疑人物接近。”
“但这些身份可疑之人都没能接近,大老远就被侍卫们发现? 提前处置。”
太后听了愈发惊奇:“怎么没听人说彭城公经常遇到刺客?”
萧妙淽摇摇头:“都是些烦人的蝇虫罢了? 不值一提? 彭城公定下一系列制度? 并严格执行? 寒山城里来再多江湖游侠和细作? 也别想搞出大事。”
想了想,又说:“想来有彭城公坐镇宫城,那些魑魅魍魉就做不了乱。”
这话说到太后心底,自从李笠坐镇皇宫,她能睡好觉了。
然而皇宫禁卫和之前没什么区别? 反正一想到李笠这头猛虎在守着皇宫? 太后就觉得心安。
按照李笠的说法? 宫禁制度其实没问题? 之所以会出事,是因为“千日防贼”造成的人员疲惫、松懈,才为人所趁。
解决之法? 李笠提了很多建议,经她许可,立刻实施。
其中之一,就是“张弛有度”,譬如缩短轮值禁军将士、侍卫们的执勤时间,避免因为长时间值守导致精神恍惚、行事懈怠。
现在,太后听萧妙淽说起徐州公廨的布防事宜,觉得李笠对于防刺客、防突发事件很有经验,有他镇守宫城,真是万无一失。
齐国细作、刺客时刻都在策划刺杀,但彭城公安然无恙,如今把这套制度,依葫芦画瓢用在皇宫,那肯定是没问题的。
萧妙淽见嫂子聊得兴致勃勃,问起另一件事:“陛下大婚,可还好?”
“好,好。”太后点点头,对新妇很满意。
去年她提了一句后,彭城夫人便时常带着女儿李平安入宫,太后得以仔细观察,对李平安很满意。
儿子偷偷看过,也很喜欢。
所以大婚之后,儿子索求无度,日日晚起。
即便如此,新妇依旧坚持每日来她这里请安,陪着说话,态度恭敬,不失礼数。
“我在寒山时,就见过新妇许多次,确实很出众,嫂子真是好眼光。”萧妙淽夸起来,太后笑而不语。
她给儿子立彭城公女为后,主要目的是给儿子找个遮风挡雨的大树,即便李家女样貌平平,也得娶。
不过李平安确实长得漂亮,身材高挑,知书达理,又弹得一手钢琴,确实是佳偶。
儿子真是喜欢李平安,虽然她提醒,说李家门第不高,但儿子也没什么不满。
说到儿子,太后提议:“正好你回京,往后多入宫,陪我说说话,若方便把儿子也带来。”
萧妙淽一口应承:“好,等他大些,便带入宫,让嫂子看看。”
提起年幼的儿子,萧妙淽一脸幸福。
舅公(公公)王冲自徐州长史任上离职回京,她和王?带着儿子回到熟悉的建康,却觉得有些不适应。
无他,萧妙淽习惯了在寒山的生活,回到建康,反倒有些“水土不服”。
正说话间,湘东王太妃徐昭佩,携孙子萧庄在殿外候见。
湘东王薨,徐昭佩立刻请求太后,以湘东王嫡孙萧庄继王位。
一番折腾之后,太后做出决定,湘东王王位,由嫡孙萧庄继承,而世子萧方诸,改封琅琊王。
梁国之前并未有琅琊王封爵,改封琅琊王的萧方诸,不算是“顶缺”或者过继。
朝廷给出的正式说法,是因为湘东王护驾有功,故而封其一子(萧方诸)为王。
萧方诸封王,其母王氏,成为琅琊王太妃,身份由侧室,升为正室,算是“转正”,对其娘家人,也算是个交代。
如愿以偿的徐昭佩,今日带孙儿入宫谢恩,面带笑容,步履轻快。
萧方等留在世间的唯一血脉,继承了湘东王位,她可以告慰儿子在天之灵。
萧妙淽告退,去见见皇帝和皇后,走在宫殿之间,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
那背影高大魁梧,沐浴着阳光,远远看去,如同一根顶梁柱,让人有安全感。
正和几名吏员交谈的李笠,没注意身经过的人是谁,萧妙淽没有打扰,静静在一旁站着。
那几吏员见状,赶紧对李笠使眼色,李笠转头一看,随后停止交谈,上前打招呼。
“彭城公,这几位,我听口音,是徐州那边的吏员?”
萧妙淽问,李笠点点头:“对,他们入京,处理徐州厢兵到京开展工作事宜。”
“徐州的厢兵要来建康?”萧妙淽来了兴致,“莫不是要大兴土木?”
“公主猜对了,做工程,是其中之一,下官作为老上级,可得给老部下们找碗饭吃不是?”
“那,莫非...”萧妙淽想了想,想到一个可能:“不夜坊,也要在建康开分店了?”
李笠回答:“公主说得是,不夜坊已经开始动工了,就在秦淮河口附近,工程进展顺利。”
“那得烧许多煤,煤怎么办?从寒山运来么?千里迢迢的,运费怕不少吧?”
“公主有所不知,如今淮阴、广陵税关改革,寒山到建康,水路沿途运费会降,加上沿岸各城对煤炭的需求与日俱增,徐州煤炭入建康,价格不会高太多。”
萧妙淽很快想到一旦煤炭大量供应建康,到了冬天,就可以有充足且相对便宜的燃料来烧火炕,夜晚入睡,舒适许多。
“公主所言甚是,不过,在建康大规模烧煤,怕是有麻烦,浓烟滚滚之下,弄得台城上空乌烟瘴气,四周如同失火,言官必然弹劾,说有损朝廷脸面。”
萧妙淽不解:“那不夜坊呢?烧煤一样会浓烟滚滚。”
李笠哈哈一笑:“不夜坊在建康西侧,无论南风、北风,都不会把浓烟吹向台城,言官也就抱怨几句罢了。”
这考虑很周到,萧妙淽又聊了一会,结束交谈,向前走去。
彭城公回京述职,不忘给徐州的工商业主牵线搭桥,在建康开辟“新市场”,萧妙淽觉得如此一来,徐州寒山风格的繁华情景,或许要在建康“安家落户”。
她听王?说过,说徐州的厢兵,连同家眷,目前已经超过十万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所以厢兵制度已经稳定下来。
因为厢兵制度的名声远扬,于是两淮各地有更多无地农民携家带口,向寒山涌来,想要加入厢兵,养活自己和家人。
但是,徐州本地的“业务量”有限,所以,徐州厢兵队伍的“业务范围”要向外扩张。
接更多的“业务”,来养活越来越多的厢兵,及其家人。
这其中,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的厢兵队伍,已经在两淮地区的各大城池开展“业务”,参与各类官、民新式砖砌建筑的修建。
据说靠着“工程”一项的盈余,就能解决厢兵制度的大部分开支,徐州公廨只需要补贴一小部分钱财,就能让厢兵制度正常维持下去。
现在,彭城公让徐州厢兵的“业务”拓展到建康,厢兵队伍接下来,或许就能自负盈亏了。
萧妙淽觉得,彭城公是要来个依葫芦画瓢,让建康,渐渐变得像寒山一样。
若真是那样,颇让人期待。
乱世栋梁 第九十八章 以收税为名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烈日当空,天气炎热,建康城南,外廓边上,长长的建筑工地里喧嚣不已。
边上一座土丘,凉伞下,录尚书事的江夏王萧大款,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工地,只觉心中烦躁。
工地上彩旗飘扬,大量青壮有条不紊的劳作着,搭起长长的架子,拼接一块块木板,版筑夯土城墙。
筑夯土墙必须避开雨天,而现在是夏季,雨水多,所以城墙的施工若要保证进度以及建筑质量,可不容易。
但萧大款心烦的不只是工期和下雨问题,他看着眼前大量身着黑白格子花纹裲裆的男子,心中嘀咕:这帮厢兵,应该不是徐州兵假扮的吧?
建康外廓的城墙施工,由徐州厢兵承接,不过对方还雇佣了大量建康百姓打下手。
萧大款怀疑这是李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让大量骁勇善战的徐州军战兵,扮做承接工程的厢兵入建康。
然后,内外夹击,谋朝篡位。
要知道,李笠作为外戚,都督宫城诸军事,管着禁军,若是有了万余“厢兵”在外接应,要控制皇宫乃至台城不是不可能。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来建康的这些厢兵,应该是只会做工程的劳力。
今日萧大款不请自来,到工地巡视,尤其注意观察这些厢兵的表现,看来看去,看不出这些人像是兵。
一个个都是又干又瘦又黑,不太可能是什么锐士。
他又到厢兵的驻地看了看,只见厢兵确实是携家带口暂居,家中有老有小,哪有精锐军队的模样。
亲眼所见,让萧大款放了心? 但看着热火朝天、一片忙碌的筑墙工地,他还是烦躁。
之前,大将军、彭城公李笠? 以总税司需要防止逃税为名? 上表请求将建康外廓由篱笆墙改建为包砖夯土墙。
如此一来? 不法商贩就不能翻越篱笆墙逃税。
萧大款倒是愿意把外廓的换成夯土墙,如此一来,建康城防就会增强许多? 城中百姓也不会因为外面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吓得惶惶不安。
但是? 要把篱笆墙换成夯土墙,工程量浩大,且不说要征调多少民力? 就说开支? 朝廷承担不起。
建康城(外廓)? 东、南、北三个方向都各有至少四十里? 合起来就不下一百二十里? 修筑这么长的夯土包砖城墙? 耗资巨大。
朝廷不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粮,而是别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得办,需要朝廷调拨钱粮。
所以,即便萧大款也想修外廓城墙,但国库承担不起这么一大笔开支? 只能否决。
但李笠不死心? 表示总税司可以想办法筹集钱粮? 雇佣厢兵以及建康百姓来筑墙? 不会滥征民力,也不会增加朝廷财政负担。
这就让萧大款觉得不可思议了:你怎么筹集这么多钱粮?
方案很快就呈上来,萧大款看过? 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李笠当年在鄱阳内史任上、徐州刺史和徐州牧任上,为了解决官府要大兴土木但没钱粮实行的问题,用专营许可,与商贾们做交换。
商贾出钱(低息借钱)给当地公廨,公廨将治下的各种经营许可(专营许可)发放给慷慨出资的商贾。
这一做法不错,确实解决了问题,萧大款之前就有所耳闻。
但如今,总税司以发放“专营许可”的方式向商贾筹集资金,这让萧大款心里觉得不是滋味。
只管收商税的总税司,有什么资格发放“专营许可”?
这里是建康,一国之都,不是寻常州郡治所,就连建康令都无权发放这种“专营许可”,你们这些收税的税吏,凭什么?
就凭总税司控制着东西二津税关附近的交易市场,以及新开张的“不夜坊”、“常乐坊”,还有大量作场聚集的“工坊”。
总税司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更好地征收住税(营业税),所以,这些场所如今都是总税司以收税为名管着。
对方发放的“专营许可”,就是这些区域内的经营权。
萧大款掏出手绢擦擦额头上的汗,看向西面。
西边远处,有几根高耸的烟囱,突兀的出现在江边。
那里是秦淮河入江口南岸,位于其中的不夜坊、常乐坊以及西工坊都修建完毕,并开始营业。
据说开业后不久,不夜坊、常乐坊就客满为患,因为有大量煤气灯照明,所以夜里的光照可以映亮半个夜空,欢声笑语随风飘散,让附近其他地方的人听了,心痒难耐。
而西工坊里,玻璃作场、造纸作场也开工了,因为有煤气灯照明,所以工人们昼夜轮班,作场忙碌不止。
大量建康百姓在这三坊内找到工作,又携带家人,在为三坊配套的“廉租坊”内“廉租楼房”定居。
萧大款得总税司上报数字,指导三坊开业一个多月来,就已经吸纳了至少三万百姓工作、暂住,若加上住在廉租坊里的家人,人数至少过六万。
流连其中的商旅,按照总税司的统计数字,每日客流量都保持在万人以上。
除此之外,许多家境拮据的读书人,夜里都会带着书到不夜坊、常乐坊的长明灯棚看书,因为这是免费的,所以夜里到二坊看书的人越来越多。
然后,大量小商贩们也到长明灯棚附近摆夜市,进一步聚集人气。
旺盛的人气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三坊再加上廉租坊,已经有近八万人的暂住人口,能在这里获得“专营许可”,就意味着有了一棵摇钱树。
所以,总税司就是能以“专营许可”,筹集大量钱粮、建材,雇佣徐州来的厢兵和建康百姓修筑建康外廓城墙。
对于录尚书事的萧大款来说,不需要朝廷特别调拨钱粮,就能把建康外廓由篱笆墙变成包砖夯土城墙,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
但这种被人侵占权力、越俎代庖的感觉,还是让他觉得心情烦躁。
总税司以收税为名,开始侵占许多本不该他们所有的权力。
然而明面上都说得过去,萧大款也不好阻拦。
譬如,东冶因为大量使用煤炭炼铁,导致东南风起时,滚滚浓烟飘向台城,于是,冶炼场东迁,迁到方山津税关附近的“东工坊”。
这东工坊里,又有大型砖瓦场、竹木作场,以及少府寺所属官办作场。
隔壁又有不醉坊、安乐坊,其内入驻大量商家,都有煤气灯照明。
加上配套的“东廉租坊”,同样有数万百姓携家带口暂居,每日流连其中的商旅,也有上万人。
一东一西这八坊,加上附近的税关交易市场,成了总税司手中的肥肉,用秦淮河系在一起。
两块大肥肉,把豪商巨贾们的魂都勾走了。
这些豪商巨贾,东有来自三吴的商人,背后是三吴各地豪族。
中有建康城里的大户,后背是大量权贵、宗室以及大寺庙。
西有来自长江、淮水流域的行商,同样背景雄厚。
都被总税司“变出来”的摇钱树,勾得神魂颠倒。
萧大款不知道总税司还能以收税为名,玩出什么花样来,却意识到,李笠这么弄,肯定不满足于收商税。
对方到底想做什么,他暂时看不出来,只能静观其变。
萧大款再次看向眼前的筑墙工地,虽然心中还是烦躁,但总归舒坦了些。
朝廷不用额外花钱,就能把外廓篱笆墙换成夯土墙,总归是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
乱世栋梁 第九十九 居心叵测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清晨,太极殿东堂外,群臣聚集,大臣们虽然也在交头接耳,但和往日不同,一个个情绪激动,言语间,措辞颇为激烈。
“彭城公居心叵测,此事绝不能行!”
“天子如何能离京,这是要出大事的!”
脚步声起,面无表情的江夏王萧大款缓缓走来,群臣见状停止交谈,默默站好。
萧大款进入东堂,列曹尚书随后走进去,堂外,大臣们又议论起来。
八座尚书,不会同意大将军李笠那荒唐提议的,所以,此人阴谋不可能得逞!
驸马都尉王?,在一旁冷眼旁观,没有参与议论。
但心中却不平静。
要出事了,要出大事了!
八座尚书联手,想来能说服太后以大局为重,不采纳大将军的提议,可万一不行呢?
后果可大可小,具体会如何,王?不知道。
只看八座尚书能否劝住皇帝(太后)。
所谓八座尚书,指的是尚书令(尚书省主官)、尚书仆射(尚书副令)、六曹尚书(吏部、祠部、度支、都官、左民、五兵)。
若尚书令阙,就会将尚书仆射分为尚书左、右仆射。
尚书左仆射为实际的尚书省主官,而尚书右仆射若设,就不会设祠部尚书。
加上“录尚书事”,总人数还是八个,八座尚书议事做出的决定,等同于中枢共识,即便是乾纲独断的皇帝,对此也要慎重考虑。
那么,是什么事弄得群情激奋,以至于朝臣们寄希望八座尚书议事来说服太后?
事情还得从前几日说起。
那日,天子忽然梦到先帝,梦到先帝说“兰陵、兰陵”。
醒来后,天子向太后提起此事,太后思来想去,想不出此为何意。
随后? 太后在乐游苑时,有晴天霹雳炸响,让太后心惊胆战。
太后赶紧就皇帝得先帝托梦一事? 询问宰辅们的意见? 宰辅们认为? 或许这是先帝提醒皇帝和太后,该去曲阿洒扫帝陵了。
大将军、彭城公李笠却认为,先帝托梦所说兰陵? 不是曲阿所在的南兰陵? 而是兰陵萧氏的郡望,兰陵郡。
兰陵萧氏的郡望——兰陵郡,实际位于淮北、徐州以东? 即汉时兰陵郡故地。
所以? 李笠提议? 皇帝前往淮北? 祭扫祖地。
消息传出来? 朝野哗然。
很多人都认为? 李笠此举居心叵测,欲行大逆不道之事。
因兰陵故地在徐州东边,徐州为李笠经营多年之地,其徐州军为天下雄兵,骁勇善战? 一旦天子经过徐州? 恐怕...
所以? 李笠其心可诛? 如此提议用心不良,等到皇帝抵达兰陵,对方就会图穷匕见!
群情激奋之际? 却不好直接这么说。
毕竟李笠的说辞冠冕堂皇:除了回祖地祭拜之外,淮北新附数年,若皇帝巡视,对于收拢淮北人心是很有好处的。
徐州军强盛,数次抵御齐国大军来犯,若皇帝到徐州东边的兰陵郡巡视,不会有被齐军偷袭的危险。
所以,即便许多人认为李笠的提议居心叵测,反对之余却不好直接说对方要造反,只能旁敲侧击。
对于王?而言,虽然他也觉得彭城公此举可能别有用心,但未必是想谋反,而是漫天叫价、坐地还钱。
王?随父亲在徐州多年,对李笠的行事风格十分熟悉,对方擅长经营,擅长货殖之道,所以必然擅长讨价还价。
彭城公作为大将军,都督宫城诸军事的同时,依旧监税,这段时间,一直动作不断。
王?觉得彭城公一定是想做什么事,知道反对的人肯定很多,于是先发制人。
先漫天叫价,然后坐地还钱。
撺掇皇帝去淮北兰陵,以此吓得群臣以为他要挟持皇帝、意图谋反,极力劝阻又不好明说的情况下,不得不妥协,答应彭城公接下来要做的事。
所以,王?才不急,就当看戏好了。
。。。。。。
“什么?太后还在犹豫!这是怎么回事?”
“莫非皇帝和太后,被彭城公挟持了?彭城公要谋反?”
王?情急之下脱口而出,头发花白的王冲却没回答,父子俩此时在建康私第书房交谈。
“父亲,这、这怎么行,这不可能的!皇帝怎么能去淮北巡视。”
王冲叹了口气:“所以,江夏王态度坚决,绝不同意,其他宰辅亦是如此。”
“既不支持陛下冒险去淮北,更不会同意陛下御驾亲征。”
王?问:“那,太后到底怎么了?”
消息一向灵通的王冲,没有立刻回答。
过了一会,反问:“你认为,太后会看不出风险?”
这个问题,明摆着太后可能有所考虑,然而王?想不通,太后不可能看不出皇帝去淮北的风险,还能有什么好犹豫的?
皇帝过了长江,随时都有能被徐州军挟持,王?想了想,再问:“父亲可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王冲却说:“彭城公并未隔绝内外,总总迹象表明,皇帝和太后,在宫里也没被挟持。”
“如果彭城公要谋反,挟持陛下、太后离开建康,你觉得,还需要这么麻烦?”
王?摇摇头,王冲又说:“彭城公掌握宫禁,若有心,突然挟持天子、太后出城,由石头津过江,与此同时,徐州军南下接应,谁能防得住?”
“他会不会谋反,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若要谋反,不会多此一举。”
“那父亲的意思...”
“你或许认为,彭城公是漫天叫价、坐地还钱,别有所图。”
“是,孩儿以为当是如此,只是不知彭城公能图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若是以去兰陵为名,趁机北伐,让皇帝来个御驾亲征呢?”
王?觉得父亲的猜测太过于夸张:“这怎么可能,宰辅们不会同意的。”
“若小打小闹,徐州军随便找个理由就能开战,攻下齐国几座城,赚些军功,彭城公何苦为此在朝堂上如市侩般讨价还价?”
“若大打,全取河南,光徐州军可不行,需要再次调动沔北、淮西官军,可距离上次兵败才几年?宰辅们怎么会同意,也不可能讨价还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