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所以,李笠陪着皇帝出征时,把两个年纪最大的儿子带在身边,既抽空督导功课,也陪着儿子们玩耍,让儿子享受快乐时光。
雪橇车缓缓前进,李笠看着兴高采烈的儿子,想到许多事。
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见过各种“二代”,也和许多“二代”打过交道,所见所闻,让他明确认识到“创业难,守业更难”是什么意思。
许多二代,并未经历父辈的创业艰苦,自从懂事时起,就是衣食无忧,如同长在温室里的花朵,认为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父辈光鲜的一面,却看不到父辈在创业过程中的艰辛、风险,以及累累伤痕。
意识不到社会的阴暗、人心的险恶,以为自己就是天之骄子,做事情应当顺风顺水。
生活圈、朋友圈的成员,大多门当户对、非富即贵,自诩为“社会精英”,看不起所谓的“社会底层”,看不起父辈那“陈旧、过时”的思维。
以及价值观。
也不觉得父辈创下的产业,有什么好的发展前途,一众元老,都是陈旧的过时货。
所以等到“二代”执掌产业,总是雄心勃勃,要“推陈出新”,要“再创业”,要“跨行业发展”。
喜欢提拔高学历的年轻精英,做自己的左臂右膀。
喜欢聘请履历漂亮的高管,为自己开拓事业。
结果,许多二代可以在短短数年内,把产业败得精光,要么是投资失败,要么是经营不善,或者产业被精英高管带入歧途,回天乏术。
甚至因为不良嗜好,沾上赌、毒,挪用大量流动资金,导致产业资金链断裂,最后要么产业破产,要么被别人吞并。
李笠就知道一个例子,某富二代接管企业,被所谓的“长辈”引诱,到澳门随便“玩玩”,结果被人做局,直接欠下数亿。
被迫转让股份,导致刚接手没多久的企业易主,被“长辈”拿了去。
甚至不用什么大企业总裁,一个有房有车的普通家庭,就因为子女沾上赌,或者沾上高利贷,不断欠下巨额债务,导致家不成家。
他见过太多太多子女败家、将父辈几十年心血败光的例子,所以对于儿子们的教育很上心,然而,光靠让儿子读书,并不能避免出现问题。
现代社会,哪个败家子没读过书?甚至许多人的学历都很高,可为什么会成为败家子?
李笠觉得除了个人能力外,最大问题是三观不正。
子女们三观不正,最大原因在于父母,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若父母对子女们的“德育”不上心,酿成的苦果,就得自己品尝。
兄弟姊妹不和,甚至对父母怀恨在心,如此结果,基本上是父母偏心造成的。
子女们三观不正,是因为成长期父母没能及时做出正确引导,甚至自己就成了不良示范。
对子女的教育出了问题,后果可大可小。
小的后果,是子女形同陌路,大一些的,是为了争家产,兄弟姊妹反目成仇,和父母断绝来往,拒绝赡养父母。
这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事情,在古代也屡见不鲜。
若是富贵家族,子女内讧,后果更加严重,古往今来,各种反面例子屡见不鲜。
而最让李笠颇有感触的,是齐国高氏那一家子。
最初,“老高”只是边镇的一个潦倒大头兵“小高”,却得白富美看中,随后趁势而起,人生有了剧烈变化。
但是,小高在成长为“大高”、“老高”的过程中,忙着拼事业,戎马倥偬,对于儿子的教育,根本就不到位。
而作为内当家的白富美,对嫡子、庶子的教育也出了问题。
不要说对嫡、庶公平对待,就连自己所生的老二高洋,也因为儿子样貌不怎么样,加上反应迟钝,做娘的带头歧视。
导致高洋从小就被亲人任意欺侮,甚至被庶出的兄弟欺负。
种下的因,许多年后得了报应,高家兄弟之间,根本就没有亲情,只有不断的相互伤害和相互仇视。
所以对妯娌们,也视同玩物。
高澄在时,当众歧视弟弟高洋,调戏弟媳李祖娥,所以,有了后来高洋对寡嫂的报复。
高洋对弟弟们也不好,所以,人刚死,嫡亲弟弟高演、高湛就反扑,在亲娘的默许下夺位。
甚至也玩嫂子,还滥杀宗室,杀侄子。
一个大家庭,走到这个地步,即便有偌大家业,必然要败光。
齐国虽大,国祚长不了。
这是李笠的判断,并以此为戒。
他已经有了好几个儿子,将来还会有更多,所以,要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认真教育儿子,让儿子们的三观不要过于奇葩。
李笠希望儿子们做到兄友弟恭,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能够让儿子们好好地继承下去。
不然,自己辛辛苦苦创业,死后儿子们争家产内讧,只会便宜别人。
想到创业,李笠不可避免的想到一个问题。
他或许还能活个几十年,而面前的官位,只有丞相、太宰、太尉、太傅、大司马五个。
此次河南战役若大功告成,他必然进位大司马,虽然这职位是虚职,却是武官第一。
进位大司马,意味着他已经接近体制内的顶点。
除非就此大隐隐于朝,平日闭门不出,在家寻欢作乐。
否则......
乱世栋梁 第一百四十五章 仇深似海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天气回暖,冰雪消融,却有“倒春寒”。
而烽烟渐渐消散的河南大地,依旧暗流涌动,一如天气那样。
若不注意提防,很容易“着凉、生病。”
小黄,城中一隅,新设的河南道行台临时官署内,听事,行台尚书李笠,和行台尚书仆射彭均交谈着。
商量如何在河南布防、治理民政,避免被“暗流”所伤,避免“生病”。
河南战事告一段落,官军获得第一阶段胜利,李笠协助皇帝指挥作战有功,进位大司马。
军号升为三十四班(最高班秩)中的车骑将军,领河南道行台尚书(实职)。
但他不可能在河南任职,需常伴皇帝身边,所以行台事务由副官——行台尚书仆射代理,于是,彭均成了河南地区的实际主官。
李笠有不少事情要交代,首先说“纲领”:
“简而言之,河南道行台的职责有三个,第一,挡住齐军接下来可能发动的反扑,不过黄河已经解冻,好对付一些。”
“第二,在河南各地度田、检户,给立功将士分田地,然后实行均田制,给大量无地百姓分田地。”
“第三,借助屯田制度,让部分军队以屯田聚落形式扎根乡里,构成完整的基层组织,将百姓组织起来,让行台各级官府的控制力,越过县一级,直达乡。”
“要把河南,变成大粮仓,变成兵员的来源地,加上徐州,甚至两淮,就能构成一块牢固的地基,届时,我们就可以建起崭新的高楼,而不用住危楼。”
“但这一切的前提,需要军事胜利的保障,所以军队的建设、备战,是排在第一位的,不能舍本求末。”
李笠最想提醒彭均的就是这一点,因为若没有军事胜利,什么都是空的。
彭均当然知道关键在哪里,所以,准备好今年再打一年的仗。
而且他也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敌人,不仅来自外面(河北),也来自内部(河南)
因为“收复”河南的梁军,并未如许多人猜想的那样,对各地豪强软硬兼施、加以笼络。
而是直接来硬的:不听话的豪族就得死,土地,由梁军占了,人口,编入官府管辖。
什么是不听话?不听话就是不如实上报名下田亩数,隐瞒名下有多少隐户。
土地是最宝贵的财富,隐户是让土地有产出的宝贵劳动力,而人,是血脉相连的族亲,梁军杀人、占地甚至意图清点隐户,激起各地豪族的激烈反抗。
但是,从去年秋末开始,持续数月的战争中,梁军就已经有目的地攻打许多豪族聚居的坞堡、庄园,搜刮大量存粮补充军用的同时,清查田产,将隐户查出来。
甚至释放奴婢,当众焚烧卖身契。
所以,当战事结束,新一轮的“杀人、占地、释放奴婢”开始后,河南各地敢明着反抗的豪族,已经不成气候。
更多的地头蛇,面上恭顺,心中怨恨,开始搞各种小动作。
譬如派出部曲、私兵,扮做兵贼、流寇、马匪、剪径贼人,四处袭扰梁军队伍、据点,以及到地方接管官署的官吏。
他们的目标,还包括为“吴贼”效命的人,以及即将在各地生根落脚的屯田军民。
许多人暗中期待,期待“王师”重回河南,将杀人占地断别人生路的“吴贼”,杀个干干净净。
而李笠也在期待,期待对河南的“改造”,能够按计划进行并完成。
均田制是北朝实行的田制,比起南方,要进步许多,符合时代潮流,所以他认为河南必须实行均田制。
于是,河南道行台要处理的事务很多,包括:剿匪、屯田、防御齐军反扑、从行政上控制河南各地、组织农业生产,安置大量被释放奴婢和无地农民等等。
又要主持此次北伐军功奖赏的具体落实(给立功将士在河南各划分“功田”)。
李笠本身又要负责军法司的判案:整个河南战役期间,诸行军各部有明显违反军法嫌疑之将领,要由军法司进行判决。
这么多事情要处理,李笠不可能忙得过来,所以要当甩手掌柜,把事情都扔给副手乃至幕僚团队来处理。
多亏这十余年来,他不断进行“人才建设”,有现成的团队来处理大量事务,所以如今从容得很。。
李笠知道自己对士族精英没有任何吸引力,所以选拔、提拔大量有才干但出身卑微的文武吏,以及寒族子弟,进入自己的“人才库”。
让这些人在不同的职位上接受各种磨炼,磨练出本事。
现在,扛大梁,操持河南这个“摊子”,完全没问题,但前提是确保军事胜利,不让齐军有重夺河南的可能。
一旦出现这种可能,河南驻军必然处于内忧外患的绝境,因为各地地头蛇这种时候必然跳出来,在背后捅刀子。
“我们占了他们的地,杀了他们的人,抢了他们的粮食和家产,此仇深似海,是不可能化解的,所以...事情既然做了,就要做彻底。”
李笠一脸平静的说出这些话,语气平和,却带着杀气。
“斩草要除根,那些被官军攻破堡寨的豪强大户,多有余众侥幸逃生,肯定会伺机报复,只要他们还在黄河以南地区,就一定要清除。”
“被释放的奴婢,依附民,还有分了些许田地的当地农民,目前极大概率不会感激我们,甚至会惴惴不安,生怕过阵子,主家卷土重来,秋后算账。”
“所以,他们暂时靠不住,能干活,却不能挑大梁,得以落户的屯田军民为骨干,把这些人组织起来。”
“现在,河南新附,许多地方的人都在观望,看看官军能否在河南站稳脚跟,所以各地人心不稳。”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数百年来,南北纷争,河南、淮北这片区域,为南北拉锯最激烈的的地方,不是墙头草,活不下去。”
“这里的地头蛇,早练就了两头下注的本事,不然,家族也延续不到今日。”
“他们现在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官军能打胜仗,让他们明白,河南南属,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你在河南施政,不要管什么士族,不要管什么郡姓,敢不听话,该杀就杀,哪怕是荥阳郑氏,也不例外!!”
“事情闹大了,有我扛着,你不用担心,哪怕建康那帮清贵世家高门群起而攻之,我一个人,就能挡下来!”
话都说到这份上,彭均再无顾虑,李笠的想法,彭均理解,所以,决定以铁腕,对河南进行整顿。
愿意与官府合作的就有好处,有前途;不听话的,有死而已。
彭均认为没道理将士们浴血奋战、收复河南后,还得供起一只只硕鼠,那么辽阔的肥沃土地,其上产出和人口,朝廷居然掌握不了。
若真是如此,收复河南,意义何在?
谈了一个多时辰,彭均离开,车驾行驶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吸引了几个男子的注意。
他们看看经过的队伍,又看看街道上时不时经过的兵卒,以及身着皂衣的吏员,低下头,继续向前走。
三拐两拐,拐入一处街巷。
确定身后无人跟踪,他们又绕来绕去,绕到一处小巷,得人带路,进入巷子里一处民宅。
那里,有一名年轻人等候多时。
“事情进展得如何?”年轻人问,他身材瘦弱,一脸憔悴,两眼满是血丝。
匆匆而来的男子之中,一人回答:“郎君,鱼,已经咬钩。”
“确定么?”年轻人问,眼睛瞪得大大的。
那男子再次回答:“确定,已经咬钩。”
“好,好....”年轻人喃喃着,在房间里来回走动,片刻,回过神来,对几名男子说:“你们辛苦了,休息去吧。”
“是...”几名男子应承,却没离开房间,看着面色苍白的年轻人,轻声说:“郎君请节哀,保重身体。”
年轻人闻言一愣,点点头:“我...知道,你们去休息吧。”
待得房中只剩下他一人,他脸上的平静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怒色。
他呆呆看着手中玉佩,口中喃喃:“你们破我家堡寨,杀我亲人,夺我家粮食、田产...”
“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
乱世栋梁 第一百四十六章 名字
梁州州治大梁城,大梁皇帝驻跸于此,以接见各地贤达、前线将领,并犒劳将士,慰问百姓。
不久前,行军总督王僧辩,赶在周军之前,拿下齐国北豫州州治虎牢,以及附近的荥阳,守住了河南地区的西北门户。
而虎牢,是洛阳的东面门户
如此一来,使得周军即便拿下洛阳(如今还在围城),也无法轻易进入河南地区,若要硬闯,必须先攻下虎牢。
这为梁国之后争夺洛阳,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皇帝萧询特地到大梁城犒劳将士,接见一些投降、归顺官员,顺便给梁州以及大梁城更名。
因为梁州的“梁”,以及大梁城的“大梁”,和梁国国号撞上了,必然要更名。
不过,名字不需要费心想,因为大梁城历史悠久,有几个“曾用名”。
据说春秋时,郑庄公在此地区修筑储粮仓城,以“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战国时,魏惠王将国都迁到这里,定名“大梁”,当然,此大梁未必是春秋时的启封城。
秦国灭魏后,在大梁地区设俊仪县。
汉初,改回曾用名“启封”。
到了刘启当皇帝(汉景帝),为了避讳,将启封改为开封。
至那以后,数百年,这座城的名字时有变动,作为齐国梁州州治时,用的是“曾用名”:大梁。
萧询听了伴驾文官们的介绍以及建议,很快便定下新名字:因为城外有汴水(汳水)经过,所以梁州改名汴州。
至于城名,萧询决定改名开封,而根据大司马、河南道行台尚书李笠的建议,河南道行台治所,设在开封(大梁)。
这里,距离梁、齐两国“界河”——黄河,大概百余里,骑兵突击,一日便到。
所以开封可谓边境之城,不过,在黄河未冰封的季节,北岸齐军要突袭开封(大梁),必须从开封附近两个要津渡河:
要津之一,开封西边,黄河南岸重镇虎牢。
要津之二,开封东北,黄河南岸重镇滑台,滑台津对岸(北岸),是黄河要津黎阳,而黎阳距邺城,不过百里。
如今,这两处地方,都在梁军手中,仿佛左臂右膀,护着开封这个“胸膛”,所以,一年春、夏、秋三季,开封是相对安全的。
但到了冬天,黄河冰封,齐军骑兵大规模渡河不再局限于某个河津,这个时候,无险可守的开封,就要直面齐军突袭。
李笠认为这不是问题,反正既然要守黄河,那么直接把兵力集结在开封地区,就能很方便支援黄河南岸各处据点、要津。
若对方主力在冬天直扑开封而来,倒也省事,决战即可。
而对方,必然会这么做,因为开封(大梁)的位置很重要:从开封出发,可进入多条淮水支流,西西北向东南横穿河南、淮北许多地区,最后入淮。
譬如,可经城外汴水(汳水)向东南走,抵达徐州彭城、寒山。
可由北面的济水,向东入巨野泽,去兖州,或者去黄河边上的济州(下辖黄河重镇碻磝)。
亦可前往南偏东方向去亳州小黄。
从开封出发,走水路入淮时,可根据不同的水道,抵达寿阳,或者钟离。
所以,以开封为航运枢纽,可以很方便的调动大量军需物资,支撑大军在河南乃至淮河一带作战,北军南犯,必取开封。
反之,南军北伐,若控制了开封,同样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水道,将淮水地区大量军需物资北运,支撑大军在黄河一线作战。
虽然这么做是逆水行舟,但是水运总比陆运好。
且从开封往西,走水路经荥阳可入黄河,北伐军走这一路渡河北上,后勤有保障。
所以,河南道行台把治所放在开封,有一种“与河南共存亡”的意思,只要开封顶住敌军进攻,就能为后方争取时间,动员更多的军队参战。
若齐军敢绕过开封,对河南南部以及淮北地区发动快攻,就得面临随时被人从后偷袭、打闷棍的危险。
李笠说了一通,萧询听得明白,不过李笠还有一些事没说,因为说出来,只会被人当疯子。
历史上,正是因为开封(大梁)水运便利,到了后来隋朝开通大运河后,经过唐朝数百年的发展,开封成了极其繁华的大都会。
到了宋代(北宋),成了大名鼎鼎的“汴梁”、“东京”。
李笠陪着皇帝在城头巡视,萧询兴致勃勃,想到此次北伐,终于收复河南地区,哪怕还未站稳脚跟,依旧心中高兴。
如此一来,还差益梁地区,便可恢复刘宋全盛时期的版图。
他觉得,自己如今才十几岁,还有大把时间励精图治,实现数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想要做,却做不到的事:结束乱世,统一天下。
看着城外苍茫大地,萧询只觉信心满满,如今的关键,在于朝廷必须牢牢控制河南。
河南地区易攻难守,随时面临齐国的巨大威胁,官军要在河南站稳脚跟,就必须“特事特办”,用尽一切办法,控制住这辽阔的平原地区。
让大量土地的产出,以及人口,成为朝廷可以充分调动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的新一轮北伐,提供有力地支持。
正举目远眺之际,忽有内侍近前,不过找的是大司马。
李笠见对方示意,便走到一边,低声问:“何事?”
那内侍有些犹豫,不过还是把事情说了出来。
官军收复河南,齐国河南州郡官员以及一些百姓北逃,多有家眷走失、为官军俘虏者。
前不久,就有官军收拢了一群逃难百姓,在这些人当中,发现有官眷。
李笠闻言心中一动:官眷?你一个内侍来找我说这消息,莫非...
莫非这官眷是美貌小娘子?下边想送给皇帝,但又不好直接送,所以找我来背锅?
内侍见李笠示意“继续”,便说:“这官眷,待字闺中,出身可不得了呀...”
“是名门闺秀?”李笠问,内侍点点头:“是荥阳郑氏女,容貌出众...”
荥阳郑氏,门第一流,在北朝的地位(门第),据说不逊王、谢之于南朝。
而一个待字闺中、容貌出众的名门闺秀,成了梁军的“战利品”,恐怕皇帝,才可以享用这个“战利品”。
“此人情况如何??”李笠问,这必须搞清楚,至于名字...
他一个“配角”,问女郎名字想干什么?
内侍将从那郑氏身边侍女听来的家世,一一道来。
郑氏的父亲,是阳夏郡守郑蕴,阳夏郡为齐国梁州下辖郡,正是因为此次大战,郑蕴北撤时,因为兵荒马乱,和女儿走散。
郑氏祖父郑伯猷,在魏齐换代之际去世,去世前为太常卿。
祖母元氏为魏国公主,其父为逃亡梁国并在建康去世的安丰王元延明。
表兄冯子琮(郑伯猷的外孙),为北燕主冯跋之后,如今任尚书驾部郎中,其妻,为当今齐国皇后胡氏之妹。
郑氏母亲,出自陇西李氏,外祖母,出身太原王氏。
李笠听到“陇西李氏”、“太原王氏”,眉毛一挑:陇西李氏、太原王氏,也是一流世家啊!
郑氏的舅舅李元俭,娶博陵崔季舒之女,崔季舒如今为齐国度支尚书。
郑氏有三位姨母(李元俭的姊妹),分别嫁给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子弟,均在朝为官(齐国的官)。
当中那位出身范阳卢氏的姨父,是人称“八米卢郎”的大才子、范阳卢思道,如今为黄门侍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