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这样的名门闺秀,其出身(门第)和血统,在极其看重门第的这个时代,可谓第一流的“世家贵女”,加上容貌出众,更是锦上添花。
若皇帝纳郑氏为妃嫔,就能直接和北国的荥阳郑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拉上“亲戚关系”。
这种逼格,恐怕比纳王、谢女为妃嫔还要略高一筹。
若是在小说里,这样的女子,怕是女主角的第一人选。
李笠算是明白内侍找他的原因:郑蕴的女儿郑氏,是一定要献给皇帝的,但怎么个献法比较合适,只能他来拿主意。
因为太后远在淮阴,而陪伴皇帝出征的皇后李平安,如今又怀孕了,张贵人同样有喜,作为皇帝丈人的李笠怎么看这件事,很重要。
且这位郑氏的家世,为其身边人所说,别无旁证,是真是假,须得查实。
所以,事情没搞清楚之前,郑氏要妥善安置,却不好让皇帝先“笑纳”。
李笠想了想,觉得此事必须慎重处置,先让内侍把郑氏安顿好,并增派人手服侍、守卫。
随后,让人把陪同皇帝巡城的司马消难请来。
司马消难南逃入梁之前,是齐国北豫州刺史,所以此次北伐,司马消难伴驾出征,并为官军攻取虎牢,出力不小。
当然,这也是因为之前司马消难帮了一个忙,李笠才投桃报李,让对方有表现的机会。
待得司马消难过来,李笠简要把情况说了一遍,问:“司马公,那荥阳郑蕴,果然有一女待字闺中?”
司马消难想了想,回答:“郑蕴是有一女,只是不知年纪,也未见过面。”
“大司马不妨找一些北国官吏、官眷,或者荥阳郑氏族人来认一认。”
乱世栋梁 第一百四十七章 身份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午后,徐州寒山南城,一如既往熙熙攘攘
从开封返回淮阴行在的皇帝萧询,路过徐州寒山,驻跸于此,要犒劳出征河北归来的将士,所以寒山城分外拥挤、热闹。
犒赏,实际由徐州官府来发放,其大半是“兑换券”的形式,所以,各军营外人满为患。
这让在军营里巡视的皇帝萧询十分惊讶:“这些人是何身份?竟敢围堵军营诸门,而兵卒们都视若无睹?”
陪同巡视的大司马李笠回答:“这是高价收购兑换券的商贩,每次军营发兑换券,他们就闻风而动,从将士们手中购买兑换券。”
萧询愈发惊讶:“这兑换券莫非能当钱用的?”
李笠回答:“不,这只是个游戏。”
“游戏?”萧询疑惑的看着李笠。
“就是游戏。”李笠说完,把‘击鼓传花’的情况大概介绍了一下,萧询听明白了。
兑换券不是钱,只是个信用凭证,人们相信这个凭证可以兑换一些紧俏的货物,所以这个凭证才有价值。
所以,官府发放的兑换券,必须对应有足额的物资,且限定兑换期限。
一旦让人知道官府过度“超发”,兑换券的信用便会瞬间消失,变成废纸。
根本就没法当钱用。
之所以不是直接发放物资,要多此一举,无非是击鼓传花这个游戏正玩得热闹,将士们拿到兑换券这一“游戏道具”,能比直接拿物资获取多好处。
萧询的注意力再次转回营内,去年秋末出击河北的官军,既有徐州军,也有部分府兵,以及招募的两淮豪杰。
他们在黄河北岸孤军奋战,硬是把齐军主力拖在河北数月,为官军收复河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所以,应该重重犒赏。
立功之人,必须晋升,其中的佼佼者,还要选入禁军,充实中军。
不仅如此,北伐期间表现出色的府兵将士,都要犒赏,队伍轮流入淮阴行在宿卫,成为中枢直属的战兵,成为中军的一部分。
想着想着,萧询喜形于色,河南已经收复,经营数年后,就能靠着河南、两淮的大量人口、粮食产出,支撑下一次北伐。
下一次北伐,目标就是河北。
河北,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为天下之冠,只要拿下河北,天下一统,指日可待。
萧询想着大好江山,很快又想到美人。
那位被官军救下的郑氏,身份经仔细调查,暂时无法直接查明身份:因为齐国降官、荥阳郑氏族人之中,虽然有人知道郑蕴有一女,但未见过,所以暂时无法核实。
但也无法证明对方的身份是假的,内侍仔细问过,郑氏对自家情况说得颇为清楚,观其言谈举止,譬如用餐、起居,也确实有世家女风范。
所以...
所以萧询认为,对方的身份没问题,他不好亲眼看对方容貌,但听内侍描述,郑氏确实容貌出众。
但最关键的是出身,对方出身荥阳郑氏,无论是本家还是外家,都是一流门第出身,不亚于王、谢高门。
他作为天子,理所当然要有如此高贵身份的女子陪伴身边。
不过,为了不失礼数,大司马建议得等人到了淮阴,让太后看过,由太后拿主意。
如此也好,不过是多等几日罢了。
萧询想着再过不久,出身高贵的郑氏就要成为自己枕边人,心中激动,下意识抬头望天。
天气阴沉,但在萧询看来,却如同万里无云、阳光灿烂。
李笠见皇帝抬头望天,知道这位注意力已经不在兑换券上,便不再多说。
兑换券的击鼓传花游戏,已经越玩越大,参与的商家越来越多,所以,兑换券的发行量,已经比他离职时,增加了十几倍。
其背景,是徐州日益兴旺的工商业发展,而徐州的工商业发展势头,之前随着朝廷收复青州地区这一大势,上了一个台阶。
现在,河南南属,要大规模实行卫所屯田以控制地方,需要大量物资的支持,这让徐州工商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工商业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兑换券的信用很硬,自然吸引了更多人的追捧。
得益于工商业的快熟发展,聚集在徐州寒山的人口,已经突破三十万户,超过建康。
在常住人口这方面,寒山成为梁国第一大城,同时,成为两淮地区的工商业中心,由此形成的利益群体,已经把两淮地区覆盖。
而李笠协助朝廷收复青州、河南地区的同时,也为徐州工商业(两淮利益群体)开拓了两个巨大的“市场”。
钱袋子有了,仕途通道,也有了。
行府兵制、积极北伐,让两淮寒族子弟有了从军、打仗立功并凭军功入仕、升迁的官场新途径。
让这些被九品中正制拒之门外的寒人,真正有了当官、向上爬的通道,哪怕这通道还比较窄、不好走。
但一切的前提,是军事胜利,否则什么都是空的。
李笠看看皇帝,再看向营中来来往往的兵卒。
毫无疑问,能够确保北伐军事胜利的人,不是挂名主帅,而是....
。。。。。。
寒山城一隅,充做行宫的一处官署内,祖珽缓缓走在廊下,来到李笠面前。
李笠一直在这里等着,就是要等祖珽的答复。
“如何,认得出么?”
“君侯,下官认不出。”
“你不是说,当年有见过面么?”李笠觉得有些失望,他真想弄清楚那郑氏的身份,以防万一。
所以安排了一下,让祖珽偷偷去辨认一二。
祖珽面露难色:“君侯,当年,下官也只是碰巧撞见郑蕴带着家人出行,才见其女儿一面。”
“那是数年前的事,其女尚小,如今数年过去,长大了,不好辨认。”
“下官也不知郑家家事,无法问个子丑演卯。”
既如此,李笠只好作罢,祖珽提醒:“君侯,还请提醒太后,此女身份,暂时无法核实。”
“此是自然,就由太后来拿主意,我不会多管。”李笠点点头,转身离开,祖珽跟在后面。
李笠仔细调查过郑氏的“来历”,问过许多“当事人”,其中包括郑氏获救时和仆人一起跟着逃难的难民,以及发现郑氏一行的官军兵卒。
整个过程,乃至种种细节,他都大概了解了,看不出有什么问题,至于对方的身份,暂时无法核实。
此女容貌如何,李笠根本没兴趣知道。
详情,他会向太后禀明,至于太后会如何决定,就不关他的事了。
皇帝高高兴兴纳郑氏为妃嫔,若此女身份为真,当然好;若身份为假,皇帝的怨气,也发不到他头上。
李笠一边走一边想,祖珽跟在后面,看着李笠的背影,忽然嘴角微微一弯。
他能确定,方才那位,根本就不是郑蕴的女儿。
祖珽阅女无数,认人的本事一流,很注意看对方容貌上的特征,譬如哪里有痣等等。
哪怕当年确实只是看了郑蕴女儿一眼,他现在依旧能认出数年后的女子,并非当年的女童。
那么问题来了:若是有人想要把女儿送到皇帝身边,得宠,进而家人鸡犬升天,没道理担这种风险,冒充世家女。
所以,这女人或者身边人,很危险。
考虑到对方冒认一流世家荥阳郑氏这一事实,祖珽判断,这种危险,不是针对李笠,而是...
所以,我干嘛要戳破?
等到你想当忠臣都当不了的时候,自然就...
乱世栋梁 第一百四十八章 利器
清晨,阳光明媚,李笠躺在床上回神,皇帝“班师回朝”,他当然跟着回到淮阴行在,和家人团聚。
因为睡得晚,所以还有些困,他手里拿着一张花花绿绿的兑换券,看看正坐在窗边对镜梳妆的黄姈,想想昨夜一番折腾,觉得有些恍惚。
“黄姨,我、我不想努力了...”
“小李呀,昨晚辛苦了,这钱你拿着,补补身子...”
李笠干咳一声,把扩散的思绪收回来,看着手中的兑换券。
左看右看,这都是一张仅限在徐州寒山使用的兑换券,现在处于有效期内。
却被带离寒山,在淮阴税关交易市场里当做流通货币使用。
这不是偶发事件,相反,在淮阴税关交易市场里,徐州的兑换券,真的被许多商贾接受,当做流通货币使用。
一叶知秋,由此可见,兑换券的信用,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但兑换券(纸币)是不可能成为货币的,因为条件不成熟,商贾们用兑换券替代货币做交易,纯粹是为了方便。
即便如此,李笠还是很振奋,随着泰安五铢、泰安通宝的流通,江州以东地区,市面上各类粗制滥造的铁钱渐渐被新钱取代。
币制改革正在渐渐走上正轨。
做买卖时,动辄以车拉铁钱的情形,已经开始改观,各大商埠、大城内市集里的大额货物贸易,渐渐变得方便起来。
虽然民间依旧对“直百钱”泰安通宝抵触,但至少开了个好头。
李笠看着兑换券入了神,梳洗完毕的黄姈过来,坐在床边。
黄姈见他端详兑换券的模样,猜出心中所想,便说:“如今,行商奔波各地做买卖,方便许多,靠着税署支持的异地存取业务,可以怀揣一张纸,从容往返各地,存取大额钱币。”
“不仅商贾得了便利,许多官宦人家也沾了光,譬如产业在建康、乃至三吴,却在外地任职的官员,其日常生活费用,靠着异地存取来流转,方便许多。”
“各地税署不光管着交易市场、支持异地存取,开办的邮传业务,也让许多人能较为方便的与家人通信。”
说到这里,黄姈感慨:“总税司不是因为收商税而设立的么?怎么现在玩起这么多花样来?还干起邮传了。”
“这就叫专业,不仅是专业收税,还有专业服务。”李笠把兑换券放好,坐起身,黄姈赶紧帮他换衣服。
“总税司的设立,是为了收商税,商税分为过税、住税,税关收的是过税。”
“为了更好地收住税,于是办起交易市场,收住税,并让行商、坐贾有一个相对公平的交易环境,避免中间商垄断渠道。”
“为了服务商贾,组织寻常商家经营住宿、仓储,并予以监督,确保行商吃、住放心,人、货安全都有保障。”
“再定期公布商讯,让行商和坐贾明白行情,更容易找到商机,这叫信息发布和共享。”
“行商往来各地,携带大额金钱十分不易,于是总税司挑头,组织有信用、财力雄厚的商家,开展异地存储业务,极大方便跨地区商业活动的开展。”
“以此为基础,监督合作商家开展放贷业务,提供低息贷款,让有需求的商贾,关键时刻能借到宝贵的流动资金。”
“而行商行走各地,要和亲朋好友联系十分不易,家人想要联系他们,也不容易,这年头,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借助驿传来传递私人书信。”
“那么,税署牵线搭桥,组建一个民用邮传体系,提供收费服务,也是理所当然。”
“受益的不仅仅是商贾,还有许多民间人士,甚至连在外做官的小官员,也可以受益。”
“这么一番服务下来,自然吸引大量商贾聚集在各地税署的交易市场,要么分享消息,要么寻求商机,可以更好地做买卖。”
“而税署便可以更好地收税,可谓皆大欢喜。”
李笠换完衣服,拿起那张兑换券:“税关,不只是征税的地方,还为商业活动提供各种便利,而这便利的兑换券,自然就活跃起来。”
黄姈摇摇头:“不,方便的不只有商贾,还有三郎,三郎可以借助这张大网,把各地的消息都网起来。”
“物价也好,各地风情也罢,亦或是风吹草动,都能探听到。”
“本来就消息灵通的商贾,在税署交易市场聚集,于是,他们所掌握的消息,也聚集在税署,最后汇总到你这里来。”
“这是服务费,又不贵。”李笠笑起来,“别人以为总税司只是个收税的机构,可在我手里,就是一件利器,如同千里眼,顺风耳。”
“皇帝和朝堂诸公,要了解各地的情况,得通过地方官以及各色官僚,这套体系陈旧、低效,如同人眼花耳背,不好使,我就不一样了。”
“三郎的消息真这么灵通?”黄姈问,李笠听出语气不对,眉毛一挑:“当然。”
黄姈问:“那,那位郑氏,身份到底是真是假?”
李笠笑着摇摇头:“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皇帝认为是,那就一定是。”
“江山美人,缺一不可,以出身高贵的世家女为妃嫔,哪个皇帝挡得住这种诱惑?”
“会不会有问题?”黄姈还是纠结,她不是担心女儿失宠,是觉得这事情好像不对劲。
李笠收起笑容:“疑罪从无,谁怀疑这女子身份,就必须拿出切实的证据,若是空口无凭,只会让皇帝愈发反感,愈发认定对方身份为真。”
“加上皇后和贵人都有身孕,长夜漫漫,皇帝如何能让枕边空空?这几日,皇帝缠着太后做决定,你说,这心急火燎的,谁拉得住。”
黄姈还是不死心:“就找不到人来认一认?”
李笠回答:“你想得太多了,养在深闺的女郎,岂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见的?官吏算什么?左邻右舍都未必认得。”
“不说别人,就说平安,平安的样貌,岂是随便在我幕府找个官吏来认,就能认出来的?”
“或者,在左邻右舍找个人来认,就一定能认得出?”
道理没错,黄姈无话可说。
她希望李平安这次生的还是女儿,也好让某人不要犹豫。
朝廷收复河南,大量立功将士在河南落户,并要推行均田制,主要以立功将领为州郡县主官,一切的一切,都和“惯例”不同。
一个军功群体初具雏形,李笠的布局实现,黄姈认为,那一天迟早要来,所以...
所以不要生下男孩,免得到时为难。
“想什么呢?”李笠问,满怀心事的黄姈赶紧掩饰:“妾在想,如今北伐战事告一段落,三郎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呢?”
李笠耸耸肩:“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如今皇帝两次御驾亲征都获得成功,声望大涨,哪里会安于现状,必然有许多人来投皇帝之好。”
“皇帝脑子会越来越热,我就在一旁看戏。”
黄姈想了想,问:“你是说,亲政?可皇帝年纪小了些。”
李笠答道:“不妨碍有人投机,造声势,只要让皇帝记住这份情,留下好印象,过几年,皇帝真的亲政,就是这些人扶摇直上的时候了。”
“那三郎怎么办?”黄姈又问,李笠挠挠头:“当然是靠边站呗,做个悠哉悠哉的虚职大司马,立功的机会,当然要留给新人。”
这话有些阴阳怪调,黄姈听后反倒放了心。
气血方刚的少年皇帝,两次北伐大获成功,心态必然大变。
当皇帝觉得翅膀硬了,不想再听别人摆布,要乾纲独断时,不要说录尚书事的皇叔,就连丈人,也会越来越显得碍眼。
到时候,李笠就再也不能回避。
黄姈就是觉得郁闷,某人明明身怀利器,却死要面子,迟迟不下决心,这不是浪费时间么?
乱世栋梁 第一百四十九章 干柴烈火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午后,来行在述职的徐州刺史梁森,到彭城公府作客,并向李笠道贺,贺的是李笠嫁女。
李笠的庶长女李安宁出嫁了,新郎,是李笠“世叔”刘德才的一个孙子。
刘德才已经去世,但李笠可没有忘记世叔对自己的关照之情,这十几年来,一直提携刘家,让刘德才的儿子也做了官。
虽然他贵为大司马、彭城郡公,李家和刘家家境天差地别,但李笠不是个“贵易交、富易妻”的人。
两家依旧往来密切,所以,李笠仔细观察。
刘德才的这个孙子,年纪将近二十,人品不错、身体健康,长得也不丑,还用功读书,文质彬彬,不是个粗鄙莽夫。
李笠觉得李安宁嫁过去,一定能和良人相敬如宾,过上幸福生活。
这样就够了,女婿的前途,他自然会安排,李安宁能嫁个好夫婿,平平安安走完一生,这才是他最看重的。
所以和赵孟娘商量过后,便把亲事定下,如今李安宁顺利出嫁,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你的娃儿可得好好教育,将来要好好对我女儿。”李笠笑道,一边喝酒,一边和梁森聊天,聊起娃娃亲。
“孩子年纪还小,亲事现在说,太早了。”梁森摇摇头,“而且,你..你不和那些豪族、官宦联姻么?”
李笠不以为然:“光出身好又如何?我只想女儿嫁过去,夫妻和睦,只想儿子娶回家的是贤内助,而不是颐指气使的贵女。”
“将来等我们老了,还指着儿子养老,若是儿子找了个枕头鬼,被枕头鬼把魂勾了去,忘了耶娘,嫌耶娘是累赘,这日子怎么过?”
梁森闻言一愣,问:“世子呢?世子可得找个好人家的女郎,将来大有助益。”
“好人家?你是说世家高门?哪个世家高门看得上我的出身?呵呵!”李笠也不只是喝多了还是怎么的,语气有些不善。
“世家高门又怎么了,他们懂什么!!懂实务?懂兵事?除了空谈,还会什么?”
“他们天生就是贵人?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莫非dna多几对碱基?”
梁森听得莫名其妙,心里嘀咕:“滴恩埃”是什么?“捡鸡”又是什么?
“他们垄断知识,就想世世代代衣食无忧?呸!妄想!!我迟早要开公办学校,普及义务教育!”
梁森见李笠好像喝得有些上头,却继续倒酒,赶紧劝,哪里劝得住。
李笠酒后很容易话多,现在絮絮叨叨的,东拉西扯,又扯到儿女亲事。
梁森的儿子还小,女儿更小,武祥也不例外,所以现在说亲事太早,但不妨碍李笠提前给未来亲家吹风。
他有不少儿女,将来还会跟多,但李笠不想厚着脸皮找世家高门联姻,他只想儿女找到好伴侣。
至于前途,当爹的来办就行了!
梁森见李笠好像一肚子牢骚,便问:“最近不少官员上表,请求皇帝亲政,你怎么看?”
“怎么看?看热闹,录尚书事的又不是我...”李笠哼哼着,“若要表态,我认为好歹等年满十八岁,毕竟按国朝户籍制度,男子十八岁才算成丁。”
梁森有些疑虑:“若这么表态的话,皇帝会不会不满?似乎,皇帝很想大展拳脚。”
李笠不以为意:“太后会给他套笼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而且,皇帝如今抱得美人归,干柴烈火的烧,亲不亲政,也不那么紧要了...”
。。。。。。
清晨,寝宫,睡眼惺忪的萧询,看着身边秀色可餐的郑静语,安耐不住躁动,再次“翻身上马”。
干柴烈火就要烧起来,却见美人一脸羞涩,萧询这才发现旁边候着、准备侍奉他起床的宫女,颇为碍眼。
宫女见皇帝摆摆手,识相的转到外间回避,听着里面动静,低头不语。
皇帝御驾亲征,带回一位美人,这位美人出身荥阳郑氏,其门第不亚于王、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