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微臣会辞去所有官职、爵位,以布衣之身起兵!”
“受先帝之恩的李维桢已死,鄱阳布衣李笠,会点起兵马,招募四方豪杰,堂堂正正开战。”
“新朝建立,平安就是新朝公主,会有般配的驸马,一起度过余生,她为大行皇帝所生女儿,也会平平安安长大,不会受人欺负。”
这种说法,让太后愤怒至极,却不知从何骂起。
但她知道李笠有这个能力。
李笠不想对这个可怜的女人进行人身威胁,直接把事情挑开了说:
“太后,请召集宰辅,宣布噩耗,让江夏王继位,以换来机会,为大行皇帝留下可能会诞生的香火。”
“若微臣,不,若草民将来举事成功,看在平安的份上,也会手下留情的。”
李笠说完,起身告退,被太后喊住:“你意图不轨,我定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你意图谋反!!”
“太后保重,微臣告退。”
李笠起身要走,太后急了眼,想阻止,却不知该如何阻止。
她还以为李笠会花言巧语、软硬兼施逼她下令“以彭城公都督中外诸军事”,然后等皇后、张贵人临盆。
结果倒好,明着说“我不挑这担子了,我要另起炉灶!”
李笠有能力另起炉灶,太后见识过对方手中一种可怕的兵器,所以知道最后的胜利者必然是李笠。
当李笠挑明要造反,而不是骗权,太后已经没有任何办法护住儿子可能的遗腹子。
思来想去,只有作践自己。
她猛地抓住衣领,做出要撕扯的动作,声嘶力竭的喊:“你敢走,我就敢衣衫不整,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欲行非礼之事!”
殿内,候在远处的一名内侍,为太后心腹,见太后这么做,目瞪口呆。
李笠见这位出身名门的太后,居然行事如同泼妇,真是被惊住了,把头转到一边:“太后这么做,对得起良心?”
“良心?皇帝刚驾崩,你就临阵退缩!”太后已经顾不得脸面,如此作践自己,就是抓住微弱的希望。
她觉得李笠既然要脸,唯一的办法,就是这么拿捏对方:“你必须守着皇宫,等皇帝、张贵人生下皇子,再辅佐皇子!”
女人疯起来真是不讲道理,李笠回答:“事已至此,微臣就算当了辅臣,也会夺位的,何必呢?”
太后喊起来:“你有脸抢自己外孙的位,那就抢!”
“平安不会生下皇子的,就算生下来是个男孩,也必须是女孩。”李笠回答,太后明显是自己骗自己,认为祖孙之情能大过权力的诱惑。
这可能么?为了最高权力,父子都能相残,何况是外祖父和外孙?
然而太后已经顾不得这么多,哪怕只有一丝丝希望,她都不肯放弃:让李笠辅政,或者都督中外诸军事,拖延时间,等皇后、张贵人临盆。
萧询或许能有香火,那么,即便希望渺茫,太后都要争取这个希望,赌李平安生下男婴。
若不赌,任由李笠‘临阵脱逃’,那就是萧大款登基称帝,而没了退路的李笠,必然起兵造反。
太后想得明白,届时萧大款为防李笠以萧询的遗腹子为号召起兵,必然斩草除根,于是,萧询绝后。
赌的话,哪怕李笠不要脸,最后夺了外孙的皇位,看在李平安的份上,也不会斩草除根,养大没有威胁的外孙,装点门面。
“平安临盆,我会亲自守着,若生下男孩,那就是男孩,容不得你捏造!你要是还念着先帝恩情,就守着皇宫,别想临阵脱逃!”
太后想明白了,李笠越是坦白,说自己要造反,要图谋不轨,这越说明对方要脸,所以宁愿先把丑话说在前头。
那么,她就得揪着这点不放。
“我会召集宰辅,包括江夏王,宣布噩耗的同时,让你...让你都督中外诸军事!你要清君侧,你要造反,好啊,马上就可以动手!”
“动手,杀!杀光先帝所有子嗣,你什么都不欠了,高高兴兴当新朝的皇帝吧!”
太后说到这里,已经豁出去了,反正李笠明说要造反,也有这能力造反,迟早会起兵,她就往对方身上套道德的枷锁。
对方越不想亏欠萧家的恩情,她就越要让对方觉得亏欠,良心不安之际,将来,放过萧询遗腹子的可能性就越大。
哪怕这遗腹子是张贵人所生。
萧家保不保得住江山,太后已经不关心,她就想保住萧询可能的遗腹子,让儿子的香火延续下去。
李笠听到太后自己主动要求让他“都督中外诸军事”,觉得良心有些疼。
套路一位丧子的寡妇,真是...
乱世栋梁 第一百五十二章 策略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皇后寝宫,李平安倒在黄姈的怀中大哭,她已经得知噩耗,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依旧悲痛欲绝。
萧询走了,留下年幼的女儿,以及还未诞生的孩子,走了!
一开始,李平安得知萧询偶感风寒,并未觉得有什么,毕竟人难免生病。
过几日,得知萧询病情有些反复,需要休养,心中不安,但也没往那方面想。
又过几日,得知萧询病重,李平安忧心忡忡,要去探病,被劝说为了稳妥起见,还是莫要接近病榻。
最后,噩耗传来,皇帝病逝,这是黄姈亲自说的,李平安听过只觉得天旋地转。
因为有数日铺垫,李平安的心情不是骤然坠入深渊,所以还扛得住,哭着要去见萧询最后一面,被娘阻止,说这样对身子不好。
到了今日,黄姈才把真相告诉女儿:其实李平安那日和太后聊天,太后忽然离开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驾崩。
死因,是刺客行刺,而刺客,是伪做荥阳郑氏女的“郑贵人”。
皇帝驾崩,为了避免怀有身孕的李平安得知后受不了、出意外,人们才不得不说谎,但瞒是瞒不住的,只能编善意的谎言,也好让李平安心理受到的冲击小一些。
不然,突然间得知良人死了,这换做谁,心里都不好受。
李平安哭着埋怨,埋怨父母为何不早些告诉她真相,以至于连萧询的最后一面都没见着,黄姈只能不住安慰,心中担心不已。
但担心的却不是女儿。
女儿其实很坚强,加上有娘家人在,不会因此郁郁而终,黄姈担心的是时局。
皇帝暴毙,事情不可能瞒得太久,所以,太后很快召集宰辅,包括录尚书事的江夏王萧大款等宗室,宣布了噩耗。
以及死因:皇帝酒后失言,使得郑贵人误会,以为自己父亲郑蕴被官军击杀,悲痛欲绝,行凶勒死了皇帝,随后自尽。
皇帝遗体,江夏王等宰辅看过,并无异议。
毕竟此事有先例:晋时,孝武帝司马曜因为酒后失言,被宠姬张贵人捂死。
然而皇帝驾崩,一个问题就出现了:皇位怎么办?皇帝并无子嗣。
但皇后和张贵人有身孕,太后认为,须等皇后、张贵人临盆,若诞下皇子,则“父死子继”。
若生下的都是女孩,皇位归属,届时再说。
与此同时,太后宣布了一件事:以大司马、彭城公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
虽然江夏王表示反对,宰辅们也多有反对意见,但太后力排众议,执意让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所以,这事情还是定了下来。
于是,李笠成了众矢之的。
原因,在“都督中外诸军事”上。
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统领中军、外军,直接掌握最高军权,为权臣篡位前,必然拥有的头衔之一。
有了这个头衔,虽然未必能掌控外军,尤其是各都督区的军府兵,但对中军的控制是绝无问题的。
如此一来,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臣,控制皇帝、中枢易如反掌,想要改朝换代,容易许多。
现在,开始有人造谣,说李笠意图不轨,布局害死了皇帝女婿,然后趁机夺权。
传言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后,就要剪除异己,诛杀宗室王侯,然后篡位。
可想而知,宗室们不会对此视若无睹,尤其大行皇帝的诸位皇叔,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黄姈知道,用不了多久,必然会有外镇藩王起兵,而且不止一个人会这样。
一旦有人带头,除了宗室之外,各地牧守必然少不了响应者,所以,战争就要爆发了,规模不会小。
长江中上游的荆州、湘州、雍州、江州、郢州,江南的扬州、东扬州、三吴地区,以及两淮由宗室任主官的州郡,恐怕都会陆续起兵。
甚至,连饶州也不例外。
饶州刺史、鄱阳王萧嗣,虽然平日和李笠关系不错,但黄姈知道,事关生死存亡,萧嗣不可能置萧氏利益不顾,站到李笠这边。
“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头衔,最初并没有什么别样意味,但现在,就等同于“谋朝篡位”。
她知道,李笠总有一天会面临最后选择,要么死全家,要么踏出那一步。
为此,她一直埋怨李笠为何总是犹犹豫豫,死要面子活受罪。
可当这天即将来临时,黄姈却觉得坐立不安:大战爆发,后果无法预料。
她不纠结大战的结果,因为李笠必胜无疑,但如此大范围的战争,后果不是李笠可以掌握的。
黄姈有些担心:这场大战,会不会波及大量百姓?
会不会导致一些宗室、地方牧守举州投敌,招来周、齐两国趁虚而入,使得胜利后的朝廷,面对的是残破江山?
黄姈不知道,所以心中担忧。
但是,她知道李笠不是孤家寡人,因为会有许多人,站在李笠这一边。
。。。。。。
“江夏王府,一切如常,未见异动,不过,江夏王定然会有动作,只是因为身处行在,不好行事。”
“他应该不会慌,因为君侯在击败诸王之前,不会动他。”
行宫内,大司马官署里,祖珽向李笠发表自己的看法,张铤要常驻宫中盯着,不能轻易离开,所以祖珽便承担起出谋划策的职责。
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后,说自己是忠臣,已经不会有人信了,所以,该打就打,打完了,就清净了。
现在,就等消息传出去后,外镇藩王们起兵。
对方迟早是要起兵的,问题是在何时。
祖珽可不是只会坑蒙拐骗的酒囊饭袋,他作为屡次作死但高欢父子都舍不得杀的人才,本事当然不小,做出以下判断。
其一,诸王不会立刻起兵,因为事发突然,需要相互通气,以免自己起兵后应者寥寥,导致“木秀于林”。
其二,诸王一旦决定起兵,必然要拉拢许多地方牧守,拉拢一些对李笠不满的群体,封官许愿,这需要时间。
其三,即便这些宗室王侯下定决心,却未必敢贸然发兵,因为李笠“无敌”的赫赫战绩,有目共睹,故而无人有信心在战场上正面击败李笠的军队。
所以,祖珽判断,宗王们极大概率采取的策略如下:
借兵掣肘李笠,然后自己集中兵力直取建康,之后以长江为天堑,和淮阴(李笠)对峙。
具体执行,是把皇帝驾崩、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诸王即将起兵的消息,传到齐国邺城,那么,齐国君臣会意识到报仇的机会来了。
一旦齐军大举南下,河南地区烽烟再起,那么,李笠这边会有大量军队被牵制在河南、淮北,优势锐减。
这个时候,起兵的宗室们集中兵力,直扑建康。
之所以不是直扑淮阴行在,是因为先拿下建康,便能在大义上占据主动,并拥有长江天堑,抵御李笠的军队。
然后,以“太后密诏”为由,推举远在淮阴的江夏王萧大款为新君。
此为借刀杀人,如此一来,皇位的“第一成年继承人”萧大款完蛋,某个宗王为相国或丞相,摄政。
至此,梁国分为淮阴、建康两个朝廷,隔江对峙。
淮阴朝廷,只有两淮、河南、青兖之地,内有一些州郡响应建康朝廷,不受淮阴朝廷之命。
外有齐国大军压境,形势岌岌可危。
而建康朝廷,安安稳稳隔着长江与淮阴朝廷对峙,不需要和李笠决战,就能稳稳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
粮食产地众多,还有饶州大铜矿支撑财政,日子过得惬意至极。
只要齐军席卷河南、青兖、淮北,淮阴朝廷穷途末路,建康朝廷就能渔翁得利。
抓准时机,渡江北上直取淮阴,并抢占寿阳、钟离等淮南重镇,便能与齐国和谈,两国以淮水为界。
如此一来,齐国重获河南、淮北地区,建康朝廷“正本清源”,士族们顺便收拾了寒族武人、北伐武勋(站在李笠这边的那些武勋),皆大欢喜。
“若如此,君侯的头颅,必然会上漆,存于武库,和侯景头颅做伴。”
“身躯的其他部分,譬如双手,会送到邺城,在太庙前走一遭,然后...”祖珽想了想,说:“或许会被做成凭几,与侯景双手所制如意,相得益彰。”
李笠觉得这种下场一定很惨,问:“所以,应对的关键在饶州?”
“对,饶州,确切地说,是君侯的家乡鄱阳。”祖珽点点头,分析破解“敌人”策略的一个关键。
鄱阳,是李笠的家乡,也是李笠的根基之一,只要李笠动用“乡亲”控制了鄱阳,就有能力控制南昌,进而集中兵力去取寻阳、湓城。
如此一来,就能扼守长江中游航道,组织大量彭蠡湖乃至长江渔民、船只,构成一支规模不小的水军,阻塞航道。
使得上游宗王诸军无法顺流而下去建康。
那么,即便三吴之地起兵的宗王拿下建康,也会因为无法和上游援军汇合,难以挡住李笠麾下兵马渡江、争夺建康。
或者,即便上游诸王兵马抵达建康,却会因为彭蠡水军的出现,导致长江航道的控制权易主,无法依靠长江天堑,和李笠对峙。
所以,宗王们现在若开始做准备,那么饶州刺史、鄱阳王的态度很关键。
虽然李笠和萧嗣关系不错,但当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之后,萧嗣再傻,也该知道萧氏的江山到了很危险的地步。
所以,对方未必会站在李笠这边,而那些宗王为了拉拢萧嗣,甚至会做出让步,让萧嗣成为盟主。
如此一来,萧嗣就有可能凭借消灭李笠、“力挽狂澜”的功劳,登上帝位。
这一诱惑,可不比跟李笠的交情强许多?
对于大行皇帝的诸位皇叔来说,与其让外姓人夺了江山,还不如让自家旁支坐上御座。
至少,子孙后代依旧是国朝宗室,依旧能够衣食无忧。
而一旦改朝换代,他们这些前朝宗室,必然是被清算的对象,绝无活路。
不仅如此,祖珽认为宗室们必然还会拉拢两淮文武官员,以及在河南驻足的北伐武勋,要让李笠内忧外患之下,进退失据,早早败亡。
祖珽所指,主要是王僧辩、王琳等人。
王僧辩、王琳,本属于湘东王一系,王僧辩虽然和兄弟们都是南下北人,但在梁国为官多年,门生故吏、亲戚众多,和许多宗室关系不错。
王琳兄弟是湘东王几个儿子的舅舅,兄弟俩同样有不少亲朋好友仕宦多年,并与许多宗室相熟。
即便王琳和李笠关系不错,但在面临重要选择之际,未必会认同李笠。
这两位,极大可能倒向宗室一方,那么,两人身边的文武官员,自然也会跟着走。
“跟着走?那他们就跟着先帝走吧。”李笠不以为意,“论迹不论心,我还没造反,他们若硬说我要造反,那好,打就打。”
“没有人可以打败我的军队,让他们来好了。”
“我的盟友,是被士族压制了数百年的寒族,是两淮、江州地区那些渴望着出人头地的寒人,是那些追随我多年的鄱阳、两淮子弟。”
“我,不需要你所说这些人的支持,他们爱来就来,不来,就跟着先帝走吧。”
祖珽不认为李笠狂妄自大,因为他知道对方有这底气,只是一直要面子,所以表现得比较温顺。
然而,再温顺的猛虎,也不是几条猎狗能挑战的。
不是祖珽看不起人,在他看来,南朝没几个人有实力能与李笠在战场上相抗衡。
梁国若没有李笠,搞不好侯景当年就能把梁国折腾得奄奄一息。
“君侯,该表的态还是得表明,至少,君侯要试着拉拢他们,也让他们多个选择不是?”
“若君侯连拉拢的态度都没有,其实,就是断了他们的退路,毕竟,这两位王氏连同身边许多人,本身作为武人,其实也是被歧视、压制的。”
祖珽希望李笠能尽可能争取更多的盟友,一旦宗室们起兵,能够尽快结束战争,避免周、齐两国渔翁得利,避免内乱对国力造成太大损耗。
“他们若能支持君侯,战乱波及的地区就会少很多,对百姓的影响,也会小不少。”
“至于饶州那边,鄱阳是君侯的根基之一,为了鄱阳着想,还请君侯早下决断。”
“我现在只不过是都督中外准军事,在鄱阳早下决断做什么?”李笠明知故问,“鄱阳王人在鄱阳,在鄱阳,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心里清楚得很。”
李笠的意思很清楚,鄱阳尽在掌握之中,关键时刻,地方官想做些什么不符合李笠根本利益的事,无论对方是谁,都无法做到。
祖珽闻言放了心,但不忘提醒:“君侯须得提防女刺客,因为行刺,是宗室们翻盘最有效、成本最低的办法。”
李笠闻言眉毛一挑:“女~~刺客,你为何强调‘女’字?”
“咳咳,是下官失言了。”祖珽赶紧告罪,李笠见“老司机”居然这么提醒自己,不由得有些期待。
刺客当然要防,至于女刺客...
乱世栋梁 第一百五十三章 怎么办?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钟离,私第,王僧辩与次子王颁交谈,说到时局,只有叹息。
皇帝驾崩,王僧辩听到噩耗后愕然,随后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司马、彭城公李笠,必然造反。
哪怕李笠没有“都督中外诸军事”,也必然起兵造反,因为无论接下来谁当皇帝,都不可能对李笠放心。
“淮阴目前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谣言四起,”王颁缓缓说着,将自己在淮阴行在的所见所闻说出来。
“有谣言说,彭城公意图以女色迷惑皇帝,以便掌握大权,结果皇帝纵欲过度,出了事。”
“各种谣言,大多将皇帝驾崩一事,归咎于彭城公,甚至说彭城公已软禁太后,图谋不轨。”
王僧辩不关心皇帝驾崩的真相是什么,反正皇帝驾崩之后,李笠欲做忠臣而不可得,无路可退,迟早要走出那一步。
所以,宗室们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打不过彭城公的,打不过。”王颁说着说着,摇摇头:“不要说徐州军,彭城公整顿过的中军,恐怕就能讨平变乱。”
“何以见得?”王僧辩问,王颁回答:“孩儿在淮阴,入行宫时,碰到急雨,露天值守的禁卫将士在雨中巍然不动。”
“直到命令传来,说可以避雨,他们才解散队伍,就近避雨。”
王僧辩闻言一愣,随后叹了口气:“中军诸营,素来军纪散漫,如今森严如此,宗室们没有赢的可能。”
“他们或许会派刺客行刺。”王颁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不认为宗室们会坐以待毙,然而想在战场上正面击败李笠很难,所以出阴招是必然。
王僧辩不认为这种行为会成功:“刺客行刺,须得出其不意,方有可能成功,旁人能想到的,彭城公必然能想到。”
“据说在徐州寒山时,彭城公就经常被齐国派来的刺客袭击,结果呢?什么事都没有。”
“宗室们不会坐以待毙,所以必然想尽一切办法,拉拢可以拉拢的人,包括,外人。”
“外人?”王颁瞪大眼睛,“莫非,莫非....北虏?”
“是啊,北虏,”王僧辩苦笑起来,“齐主一旦得悉南方形势,必然会趁火打劫,派出兵马进攻河南。”
“届时,彭城公既要应对齐军,又要对付宗室诸军,孤虎对群狼,优势大减。”
王颁却不这么认为:“父亲,彭城公手下,不缺担当重任的大将,也不缺追随者,他可不是孤虎。”
“此次北伐河南,徐州诸将表现,就证明他们能担大任。”
王僧辩明知故问:“你觉得,彭城公必胜?”
王颁点点头:“必胜,因为倒向彭城公的人会很多,其中有两淮出身文武官员,还有那些寒族子弟,更别说,饶州鄱阳那边...”
“饶州,是鄱阳王在镇守。”王僧辩其实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却依旧这么问,是想看看儿子的眼光如何。
“那又如何呢?饶州百姓,以及当地强宗、大姓,恐怕心早就在彭城公这边。”
“孩儿就不信,彭城公在鄱阳家乡没有布局,只要一声令下,恐怕,鄱阳王的号令都出不了饶州公廨。”
“王府卫队,即便想要有所动作,恐怕是举步维艰。”
儿子能想到这么多,也算不错了,王僧辩没有再问。
这几日,陆续有不同身份的人来到钟离,给他带来不同身份之人写的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