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薛月娥见小伎俩得逞,搂着李笠的脖子:“那,今晚,妾给三郎弹几首新谱的钢琴曲。”
新朝后宫制度,照搬前朝,妃嫔等级亦是如此。
皇后之下,有贵妃、贵嫔、贵姬(贵人),此为三夫人。
三夫人之下,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仪、修华、修容为九嫔。
又有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
还有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李笠做了皇帝,正室黄姈当然为皇后,立赵孟娘为贵妃,薛氏姊妹为贵嫔、贵人,段玉英为淑媛。
毕竟是跟了十几二十年的枕边人,又都给他生下儿子,“编制”上不能亏待。
后宫的“编制”还空了许多,不过李笠的心思可没放在女人身上。
对他而言,统一天下,结束乱世,才是一个皇帝该有的梦想!





乱世栋梁 第十五章 观察四方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舆图前,李笠向卫王李昕讲解长江中游形势,李昕即将作为“江沔观察使”,率军离京,驻扎江沔地区。
这个职务,前所未有,为临时设置的使职,作为皇帝派遣的使者,驻扎地方。
不干涉地方行政、司法、军政,单纯驻扎,“观察”四方,位比行台尚书。
也就是说,李笠把侄子作为鹰犬,安排到地方,监视长江中游地区,为皇权的屏藩,履行宗室的职责。
顺便在江沔地区开荒、屯田,养战马。
新朝建立,李笠在王爵中新设亲王(国王)爵,位在郡王之上,追封已故长兄为卫王,追封已故次兄为滕王。
于是,长兄之子李昕顺理成章“继位”为卫王。
李笠把自己的庶子李旸(赵孟娘所出第二子),过继给已故次兄为嗣子,给次兄延续香火,所以李旸为滕王。
当初,鄱阳湖畔白石村的李家三兄弟,构成了新朝帝室、二王的谱系。
卫王李昕即将到江沔赴任,李笠讲解长江中游形势,是要提醒侄子,汉水入长江口一带地区的重要性。
“你的一万兵马,卡在汉水入江口处,依托新建要塞,和鲁山城互为犄角,可以直接封锁汉水航道,并能将长江航道卡上一半。”
“那么,若长江上游荆、湘,以及汉水上游襄、沔地区有人起兵造反,要顺流而下,就得先拔掉汉水入江口处的要塞,才能打通航道,”
“一开始,你只需守,等下游讨伐大军抵达,就可以出击。”
“若上游地区有人起兵反叛,却没顺流而下,而是引狼入室,意图割据,你不用管,朝廷自然会派大军讨伐。”
“你只要确保麾下兵马牢牢钉在汉水入江口处即可,让对方如鲠在喉。”
“若太平无事,那么,屯田事务以及马政要上心,江沔地区还有大量土地可以开荒,变成良田,变成牧场。”
“开荒、屯田很重要,马政也很重要,孰先孰后,如何平衡,你自己把握。”
李昕即将出镇地方,担当大任,但任用却和前朝惯例不同:
李昕不担任江、沔地区任何一州的刺史,而是率领所部兵马作为一颗“钉子”,钉在郢州夏口对面(长江北岸)的汉水入江口处。
汉水,又称夏水、沔水,其入江口,称为夏口,入江口附近地区,称为夏首。
因为历史原因,夏口这一地名南移,从长江北岸移到江对面,所以如今的郢州州治夏口,在长江南岸。
而北岸,汉水入江口处地区(夏首),有鲁山城作为戍堡,扼守汉水航道。
汉水入江口,连带南岸地区,即后世的武汉三镇,扼守长江、汉水航道,位置十分重要。
萧齐末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其兵马沿着汉水顺流而下入江,先攻破鲁山城,舟师才得以入江,去攻打郢州夏口城。
现在,李笠让唯一一个成宗室李昕,率兵驻扎夏首地区,还配备火炮,就是要确保长江中游形势一旦出现变化,李昕能第一时间防止局势恶化、失控。
若局势真的失控,李昕就要守住夏首,至少为下游地区争取应对的时间。
此外,驻扎夏首的李昕,还要掌管江沔地区(汉水下游地区)的屯田、养马(马政)事宜。
并且,提刑司、转运司的“大区级”官署会设在夏首,处理江沔地区事宜,但这两个官署,不归李昕管。
如果任命李昕为郢州刺史,其实就可以履行扼守江、沔航道的职责,李笠却没这么做,这是他针对旧体制弊端做出的改革尝试:
这个时代,宗室深度参与政治,是为“宗王政治”,并形成了一系列惯例、制度。
这种制度如同一把双刃剑,用起来很麻烦,稍不留神就会出事。
南朝历代都会派宗王出镇地方,镇守要地,确保长江中、上游地区不出事(一旦有人起兵,就会顺流而下直接进攻建康。)
但镇守地方、提防地方叛乱的宗王,自己也会渐渐被权力腐蚀。
会被当地豪强出身官员怂恿,被左右僚佐怂恿,成为地方叛乱的根源。
按后世一句话,那就是“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所以,出镇宗王必须定期轮替,以防在某个地方待久了,尾大不掉。
梁国的经验表明,宗王定期轮换出镇,效果还行,但是关键时刻,依旧会出问题。
问题在于,无论地方主官(刺史)由谁来担任,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都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这个时代没有无线电,交通工具也很落后,所以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延迟”问题很严重。
若地方事事都要请示中央,听命令再行动,极易误事。
譬如,地方官面对突发事件(譬如叛乱、外敌入侵),若要请示朝廷再行动,容易反应迟缓。
可中央放权地方,对地方管得松了,地方自主权过大,就容易失控(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以宗王出镇地方,其实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中央(皇帝)不放心外人,担心外人在地方做大,难道就放心自家人,不怕自家人在地方做大?
宗王政治的问题,不仅在于中央和地方这层关系,即便在中央内部,也是个大问题:
皇帝驾崩,新君即位,辅政大臣若是外人,江山极易易主。
可即便辅政大臣为宗王,江山也极易易主,不过相比外姓篡位要好些,只是帝系转移,江山不改姓。
但即便如此,也不是哪个皇帝所能接受的:我的家业就该我子孙继承,被堂兄弟叔伯夺了去,和被外人夺了去,有何区别?
所以,重用宗室,帝系容易更替;不重用宗室,就会被外人乘虚而入,该如何平衡呢?
平衡不了。
这就是个死局。
因为这个时期的皇权相对较弱,无论是外戚、外臣、宦官、武勋、宗室,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孑然一身的皇权,面对如此之多的敌人,防不胜防。
无论重用哪一个,都会致命,便只能玩平衡,然而,玩平衡需要极高的政治能力,靠着投胎当皇帝的人,玩不转。
所以,南朝历代国祚不长。
李笠明白,若自己在位才两三年就去世,毫无疑问,儿子守不住江山。
这是必然,哪怕黄姈做摄政太后,也躲不过外戚黄家膨胀,然后鹊巢鸠占的结局。
现实就是,他的儿子们还小,宗室就只有李昕一个成年人,若还提防宗室,就是自寻死路。
所以必须重用李昕。
但重用的后果,就是李昕必然羽翼渐丰,他在位期间倒无所谓,可等儿子即位后,对资历、声望、门生故吏众多的堂兄不放心,于是必然内讧。
李笠便要换一种用法。
在不破坏现有地方行政区相互掣肘、平衡的前提下,在汉水入江口地区(夏首),设一个地方权力副中心。
这个权力副中心,掌司法权、物资转运调动权,由皇帝任命的人各自担任主官,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先做事,后请示、报备。
李昕以“观察使”的职务,率领一万中军驻扎,配有火炮,不干涉地方事务,顺便保护提刑司、转运司官吏,使其能够有效的“现场办公”。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沔北地区,各类案件复核,在夏首的“大区级”提刑司署进行。
除了死刑要上报中枢,由皇帝勾决外,其他案件,由位于夏首的提刑司署自行审核、予以实行,事后上报尚书省。
若尚书省觉得案件有问题,再走程序重审。
夏首又有“大区级”转运司署,负责中游地区的物资转运以及赈灾事务,可以就近处理突发的民政事件(调集物资救灾、抗灾、赈灾),事后上报。
若尚书省觉得处置不妥,再走流程重新处理,反正先把事情办了再说,不能凡事都上报、等决定再实行。
而卫王李昕,只承担军事职责,防止内乱、震慑各州军事主官的责任,不插手地方军、民事务。
一旦中游各州出现变乱,当地官军无力平叛,那么李昕就可以派出军队,第一时间协助当地官军平叛。
若出现大规模叛乱,李昕的职责,就是守住夏首地区,让叛军如鲠在喉,挡住叛军前往下游的脚步,给朝廷争取时间调集平叛大军。
而装备着大量火炮的平叛大军,没人可以抗衡。
火炮,就是李笠的底气,他不打算将火炮普遍装备军队,而是要握在手中。
包括火炮、火药的制作。
只要有火炮,他就不怕地方大员造反,也不怕对方勾结外敌,因为有了火炮,他的中军在战场上,不怕任何对手。
这也是李笠决心破局“宗王政治”的底气所在:宗室不需要掌握地方大权,只需拿着御赐“手枪”一把,震慑地头蛇即可。
“手枪”子弹只有两三粒,杀不死一群人,但足以杀死敢冒头的人。
宗室靠着“手枪”拖延时间,然后,手持“机枪”、弹药充足的中军赶到,就能把造反的地头蛇们全部“突突”了。
因为出镇宗王手中只有“手枪”,弹药数量有限,且无法在地方抓行政权、司法权,所以,手中有“机枪”的皇帝,不需要过于担心地方宗室在地方做大。
“你到了夏首,不需要担心流言蜚语,安心做事。”李笠交代侄子,“有什么话想说,直接写信给叔叔。”
李昕点点头,想了想,问:“那,叔叔,将来,将来若北伐,我还能有机会...”
“有,你不可能旁观。”李笠笑起来,“我们李家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军功!而不是出身,也不是姻亲!”
“我们要让天下人心服口服,就得有过硬的军功,宗室们不能荒废武事,既能舞文弄墨,也能带兵打仗!”
“不止你,你的侄儿们,将来都要上战场,用事实告诉所有人,李家儿郎的‘武风’,是天下一等一的!”




乱世栋梁 第十六章 物是人非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鄱水畔,一处酒肆二楼,萧大款看着鄱水上百舸争流,默不作声。
窗外街道,行人熙熙攘攘,摆摊的商贩不时吆喝,与前来买东西的人高价还价,到处喧嚣不已。
这里很热闹,不亚于建康秦淮河。
萧大款收回视线,看着眼前岸上的“报纸”,房内除了他,还有两人,身着青衣,默默站在一旁。
他拿起“报纸”,仔细看起来。
报纸,是一种刊载着各种消息的纸制品,据说最早出现在鄱阳。
报纸上刊载的消息,有官府发布的公告,有商讯,有各地消息、奇闻异事,以及“连载”的志人志怪故事,是打发时间绝佳的读物。
萧大款通过这种定期“发行”的读物,了解着时事,为有些压抑的软禁生活,带来些许“活力”。
虽然这份名为“鄱阳时报”的报纸,刊载的大部分是饶州以及周边地区的“时事”,但足够让萧大款“透透气”了。
他在报纸里,看到了民生百态,看到了各种商讯,以及讣告,还有婚讯。
这让从天上坠落尘世的萧大款意识到,自己还活着,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死囚犯。
萧大款看着报纸第一版,再次被其头条所吸引“公告朝廷行三省六部制!”
何为三省六部制?
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此为三省。
简单来说,中书省负责撰写皇帝诏敕(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诏敕,尚书省负责执行诏敕、处理政务。
此外,还有秘书省、内侍省,却只是管理国家典籍图书,以及侍奉皇帝起居的官署,因为不管政务,无法和三省相提并论。
六部,对应尚书省下六曹,吏部、祠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
不过,这是梁国的六曹,现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主官为尚书。
同梁国一样,新朝六部,下辖各司,梁国有二十三司,新朝六部,各部各辖四司,有二十四司。
不过,总税司和转运司、提刑司并不在六部二十四司之内。
萧大款作为曾经的“录尚书事”,最关心的就是三省六部制架构和职能。
虽然他现在已经成了前朝宗室,被软禁在鄱阳,但闲着也是闲着,觉得自己若是有空,还是要多动动脑子,免得郁郁而终。
只要李笠不杀他,他就要和对方比谁活得更久。
按照报纸上的介绍,中书省主官为中书令,副官为中书侍郎,主要职官为中书舍人。
中书省就国家大事、主要官员的任免,替皇帝起草诏敕(主要是中书舍人负责),即决策。
门下省主官为侍中,副官为黄门侍郎,主要职官为给事中,负责审核朝臣奏章,复核中书省诏敕,若认为诏敕不合适,可以将其“封驳”、退回。
尚书省主官为尚书令,副官为左右仆射。
尚书令为虚职,实际省务,由左右仆射分担,又有各部尚书以及佐官,负责诏敕、政务的执行。
三省的官职、职能设置,其实和前朝并无太大差别,但萧大款还是很关注,想看看李笠这个篡国逆贼,要如何推陈出新。
对于萧大款这些前朝宗室而言,李笠就是篡国逆贼,哪怕对方立下再多功劳,事实就是篡夺了萧家的江山。
但萧大款心中,对李笠的恨意倒不是很大,因为他渐渐明白一个事实:侯景作乱时,梁国就已经很危险了。
理由有二:其一,侯景以不满千的残兵起事,到攻入台城时,据说众有十余万,这十余万人,可都是梁国的百姓、官吏。
这些人跟随侯景作乱,总不能都说是被蒙蔽,由此可见,当时国家内部积累的民怨有多大。
其二,台城被围时,占据兵力优势的勤王诸军,表现可疑。
萧大款觉得,若不是当时李笠表现出色,协助官军解了台城之围,并击败、俘虏了侯景,侯景作乱带来的影响,恐怕会很大。
国家经过如此一劫,搞不好会国力大衰,又会被东西二魏趁火打劫,内忧外患之下,国祚能持续多久?
萧大款仔细想过,思来想去,得出的结论就是祖父辛辛苦苦维持了将近五十年的局面,其实到了太清年间,已经很危险了。
许多人对朝廷心怀不满,一些地方豪强希望中枢出事,自己好浑水摸鱼。
还有一些宗室旁观,等着侯景这条疯狗咬死皇帝、皇太子,自己才好更进一步。
所以,当侯景作乱时,有不少豪强响应,又有许多不得志的官吏也附逆,甚至有大量奴婢参加叛军,才让侯景有如此声势。
正是因为梁国内部出了问题,当初坐镇河南,坐拥十余万兵马都无法渡淮的侯景,才能召集大量兵马,攻入建康,围困台城。
而勤王诸军虽然兵力众多,却总是吃败仗,无法给台城解围。
萧大款甚至想过,一旦侯景得逞,攻入台城,那么他们兄弟和父亲、祖父,会有什么结局?
或许,他们十几年前,就已经死了,是一个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想到这里,萧大款放下报纸,再次看着窗外鄱水景色。
祖父面临的问题,李笠现在篡位当了皇帝,同样会面对,所以,萧大款想看看,这个乱臣贼子当了皇帝,要如何解决一个个顽疾。
检寺、行三省六部制,地方上行政、司法、军事分权,都是李笠采取的措施,效果如何,得由时间来证明。
而让萧大款关注的还有件事,那就是传得越来越广为人知的“考试选拔入仕”。
梁国有考试选拔制度,但仅限于国子学,而想要入国子学读书,可不容易。
新朝或许会实行的考试选拔入仕制度,考试门槛降低,据说,参加考试的人,不需要成为国子生,而是只要为良民,有户籍,就可以参加。
据说,考试会分士、庶两榜,士族子弟和庶族子弟分榜竞争,只要榜上有名,就能做官,入流(为流内官)。
这只是传言,但必然事出有因,萧大款在国子学读过书,知道这种“考试选拔入仕”制度对于士、庶子弟的吸引力有多大。
许多士族子弟,想要获取入国子学读书的资格,十分困难,遑论庶族子弟。
所以,一旦这种考试选拔制度真的实行,必然能够拉拢大量(低级)士族、庶族人心,届时,支持新朝的人,会多上许多。
想着想着,萧大款只觉心中百味杂陈,李笠确实有才能,也有付诸实施的决心和担当,他很佩服。
但越是如此,越让萧大款觉得失落:一个篡位的奸臣,篡位称帝后表现得越好,不就越证明前朝被取而代之,是理所当然的?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并不是随便哪个人,愿意当众承认自己无能的。
而萧大款现在能做的,就是做个观众,在鄱阳静观时局,看看李笠能做到什么程度。
前提是他能寿终正寝。
李笠篡夺了江山,把他们这些前朝宗室,都迁到鄱阳来,监视居住。
他们成了砧板上的肉,命运,全在李笠一念之间。
萧大款不知道里会不会放过他们,或者放过未成年的前朝宗室,但到鄱阳以来数月的生活,让他感受到李笠的自信。
他们这些前朝王侯,已经变成庶民,成了笼中鸟,却竟然有机会“出笼透透风”。
可以在人“陪同”下,在城里逛街,流连于食肆、酒肆以及各种娱乐场所,当然,不可鞥能天天都出来。
甚至可以出城,在城郊走走看看、譬如泛舟城东东湖。
李笠这个乱臣贼子,似乎根本就没打算把他们和外界彻底隔绝开来,无所谓他们和鄱阳百姓接触。
不怕有人奉前朝王侯为主,在鄱阳起事。
这就是自信,因为鄱阳是李笠的家乡,是李笠的根基所在,李笠根本就不怕前朝宗室在鄱阳的小范围活动,导致萧氏有机会翻盘。
萧大款离开酒肆,缓缓走在街道上,向鄱阳城南门走去,几个男子跟随左右。
他看着熙熙攘攘的街道,看着城南门旁边,十分热闹的鱼市,忽然想起自己所听到的一些事。
鄱阳人对“李三郎”的身世很了解,甚至对李三郎的生活轨迹很熟悉,可谓家喻户晓。
李笠家住彭蠡湖畔白石村,世为吏家,据说,年少的李三郎,时常到鄱阳来卖鱼。
卖鱼的地方,就是眼前这鱼市。
萧大款停下脚步,站在鱼市门口,看着里面熙熙攘攘的景象,闻着扑鼻而来的鱼腥味,觉得有些恍惚。
鱼市依旧在,却已物是人非,当年在这里卖鱼的李三郎,已经是坐北朝南的皇帝了。




乱世栋梁 第十七章 妖、妖术!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送888现金红包# 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天气晴朗,微风吹拂,天华寺内,一座小楼上,冯绪看着四周一片阡陌连天,只觉心旷神怡。
这么多田地,名为天华寺产,其实是他家,以及另外几个大户的。
而天华寺能屡次扩建,有了今日像模像样的规模,也是多亏了冯家牵头,几个大户慷慨相助。
所以,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天华寺香火鼎盛,而大户们的田产得以免租赋。
他喝了一杯茶,继续看手中的报纸。
报纸来自江陵,刊载着许多消息,这让常住家乡的冯绪,不需要去江陵,也能了解许多时事。
譬如,饶州乐安铜矿,开采量持续上升,预计今年全年,产铜能达到六百万斤,这可是不得了的数字。
所以,去饶州贩卖铜的商贾,不愁进不到货,江陵的铜价,明年年初或许会小降。
又有,郢州夏口,新建一座砖场,投产后,预计产量为每日一万块砖。
看到这里,冯绪觉得难以置信:每日产砖一万块?那得动用多少人手制砖、烧砖?
要用掉多少石炭?
烧这么多砖,卖得出去么?
他继续看下去,又看到一条消息:夏口对面,江北岸,夏首地区,要大兴土木,修建新的城池,和鲁山城互为犄角,扼守汉水航道。
1...271272273274275...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