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走完这一圈,怕不是要到明年了。”梁森提醒李笠,“外出太久,会不会...”
“就怕他们不闹事,日盼夜盼,盼着呢。”李笠看着眼前潺潺流水,一脸轻松,“只要我们自己不乱,别人,就别想有机可乘。”
“不怕贼不来,就怕贼惦记,我就怕,他们铤而走险..”梁森担心的是李笠的个人安全。
很显然,没人可以从正面挑战朝廷,挑战李笠。
但是,却可以靠三五死士实施的成功刺杀,让李笠“崩”。
李笠一旦出意外,那可就不妙了。
梁森已经有了决心,万一李笠出意外,他无论如何,都要守住李笠打下的偌大家业,确保新君坐稳位置。
但是,光靠他们这几个元从故旧的决心,届时还不能完全稳住大局。
因为其实许多文武官员目前是仅对李笠信服而已,未必信服李笠的儿子。
所以,李笠需要时间来巩固新朝的根基,行事必须谨慎些,尤其得提防刺客行刺。
。。。。。。
襄阳,某食肆里,说书人端坐大堂中央,手中拿着报纸,不说故事,而是给食客们讲“时事”。
其实就是念报纸上刊载的“新闻”,以及“连载”的志怪故事。
因为许多人不识字,看不懂报纸上的内容,却又想通过报纸,了解各地发生的事情,或者了解商讯,所以,但凡有说书人念报纸的地方,总是会聚集很多人。
有人气就有商机,所以店家会专门雇佣说书人,给客人们讲故事、念报纸,来个皆大欢喜。
大堂一隅,几个男子默默听说书人念完报纸,叫来伙计,结账。
顺便要几张手巾擦手,因为他们用餐时,点了炙羊肉,吃完后手弄得有些油腻。
年轻的伙计,看着食案边上放着的卷纸盒,按耐着心中鄙夷,对几位客人解释:“这纸巾,就是用来擦手的。”
“用纸擦手?擦得干净?”一个年轻人问道,他是这几个人当中,看上去年纪最小的一个,说话带着口音。
“是,这是专门用来擦手、擦脸的纸巾...”伙计伸手从卷纸盒里扯了一张纸,给客人们演示插手效果。
“这是餐巾纸,吸水,又不容易碎,擦完就扔,水泡一阵子就烂了,不占地方,方便得很。”
那年轻人和同伴,看着伙计演示纸巾的用法,将信将疑,自己用纸擦过之后,发现果然效果不错。
结了账,这几个人离开食肆,沿着街道向前走。
走着走着,来到街边一处空地,几个人聚在一起,低声交谈,看上去,仿佛是在等人,闲聊打发时间。
“你们方才都听到了,姓李的要来襄阳。”一个中年人低声说着,说着外地方言。
“届时,襄阳城内必然戒备森严,所以机会,恐怕只有一次。”
过往行人来去匆匆,没人注意这几个男子。
中年人看着街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的却是大事:“如果不合适,不要勉强,实在不行,一路跟着,找机会下手。”
“他回程必然要去鄱阳,来个衣锦还乡,我先带人去鄱阳布置,你们若未能得手,那么,就在鄱阳,给他一个惊喜!”





乱世栋梁 第三十四章 反切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夜,临湘城,行宫里,李笠拿着《玉篇》某卷,与国子博士顾野王,探讨一些学术问题。
譬如,给汉字注音。
《玉篇》的作者是顾野王,为字书,李笠之前学习这个时代的“语文知识”的时候,就接触过《玉篇》这部类似字典的著作。
注意到《玉篇》里,用“反切”对汉字进行注音。
反切,是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式,汉时就有了,一开始叫做“反语”。
原理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这种注音法,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原,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造出来的。
李笠对历史不感兴趣,但用反切法给汉字注音这一办法,让他想到了后世的“汉语拼音”。
所以对这个时代的汉字注音方式,以及对应的音韵学很感兴趣。
当然,“古音”和“现代汉语”的音调必然有区别,这门学问真要琢磨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时的他,因为身份、地位的原因,没有太多精力和能力,来关注这件事。
现在,情况不同了,当了皇帝后,李笠有许多事情可以放开手脚做。
所以,他想要改进汉字的注音方式,用比“反切”更好的注音方法,降低人们学习文化时的门槛。
这种专业性很强的事情,李笠自己做不来,便直接和精通音韵学的文学家顾野王探讨相关问题。
看看能否用“汉语拼音”,取代反切,作为音韵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快让“汉语拼音”和这个时代的音韵学相结合,然后推广开来。
顾野王看着手中的“拼音表”,尝试着用“拼音”法,对一些字进行“拼音”。
譬如灾荒的“荒”,按照“拼音法”,写作“huāng”,读第四声。
“喝呜昂...荒...”顾野王缓缓念着,在纸上写下拼音“huāng”,以及对应的字“荒”。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领取!
然后读第二声,在纸上写下拼音“huáng”,以及对应的一个字“黄”。
读第三声,在纸上写下拼音“huǎng”,以及对应的几个字“谎”、“晃”。
四个读音,自然少不了第四声,“huàng”,对应几个字,譬如“滉”、“晃”。
这其中,“晃”有两个读音,第三声和第四声。
顾野王之前就细琢过皇帝提出的“拼音法”,现在,提出了一个问题:
江左许多地方,读拼音中“声母”标准读音时,容易“w”、“h”不分。
譬如,若按拼音法来给“王”和“黄”注音,这些地方的人读起来,“王”和“黄”分不清。
或者,“胡”、“吴”分不清。
这个困扰,恐怕荆襄地区也会存在。
李笠听了之后,不由得一愣:专家就是专家,这么快就看出问题所在了!
“所以,这拼音法,还得博士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完善。”
这是李笠的心里话,他负责提出“创意”,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进行完善。
顾野王擅长音韵学,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
“陛下,微臣斗胆,请问,这拼音字母,莫非源自...类似梵文的某种文字?”顾野王一脸认真的问。
李笠点头:“对,这是一种外文,和讲究字形的汉字不同,这种外文,是拼音文字,所以,用来注音,还是不错的。”
“二十六个字母,组成声母二十三个,组成韵母二十四个。”
“只要能推广拼音法,那么,标准读音就有了更好的‘标准’,于是,各地口音不同的学子,经过难度相对不大的学习后,就能较好掌握每个字的正确读音。”
“并掌握多音字的正确用法。”
顾野王听着李笠的交代,看着“声母表”、“韵母表”上所写符号,觉得很有意思:皇帝到底是从哪里听来这种注音法的?
还分前鼻音、后鼻音,四声音调,分别命名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拼音法,看上去考虑得很周全。
不太像是一个或几个人就能完善的。
如果是历经数代学者的不断完善,那么,之前怎么从没听说过这种学说?
顾野王仔细琢磨过这种注音法,觉得相比反切法,有不少优点。
他能熟练使用反切法,但很多读书人,想要做到熟练掌握并不容易,原因是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
想要学好反切法,要有一定的词汇量,知道大量字的正确读音。
而拼音法却又有所不同,声母二十三个,韵母二十四个,学起来难度相对较低,用起来,也没反切法那么复杂。
当然,拼音法的问题不是没有,但顾野王认为,只要逐步完善后,拼音法推广开来,确实能降低人们学文的门槛。
李笠要交给顾野王的任务,不止完善“拼音法”这一项,他想让顾野王进一步完善《玉篇》这个字典(字书)类型的著作。
字典(字书)类的著作,在《玉篇》之前早就有了,那就是汉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字形进行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并对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进行讲解。
到了梁国大同年间,时任太学博士的顾野王,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编撰了《玉篇》。
与说明字形为主的《说文解字》不同,《玉篇》是以说明汉字的字义为主,并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
以李笠的视角来看,《玉篇》更加接近现代字典,再完善一下(譬如以汉语拼音来注音),就能成为成为读书人学习时,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士们驰骋沙场,一定要有好的装备,读书人学习文化知识,同样需要好的“工具”。
李笠有心文事,对此,顾野王觉得振奋不已:皇帝并未外界所传那样重武轻文,其实是想大兴文风、重视教育的。
之所以没按“惯例”来做,譬如经常和文士游宴,顾野王认为,皇帝是因为心中有不一样的想法,想要另辟蹊径。
君臣舞文弄墨,不过是宫廷生活锦上添花,而朝廷即将投入大量资金,在各州兴办州学,办教育,才是惠及普通读书人的德政。
顾野王认为,皇帝推行的各种政策,就是想降低学习知识的各种成本。
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书,让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日渐增长,如此一来,朝廷由此能够选拔更多的人才。
顾野王十分认同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是,他自梁国大同年间起,看了太多的考试选拔黑幕,对于这种制度的信心开始动摇。
现在,不一样了!
眼前这位,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意识到前朝的许多弊政,所以,不顾非议,要排除万难、有所作为。
一想到自己年过五旬,却有机会施展平生所学,惠及天下读书人,顾野王只觉斗志昂扬,仿佛年轻了三十多岁。
两人不知不觉谈了许久,眼见夜色深沉,李笠担心顾野王撑不住,便结束谈话。
顾野王告退,很快便登上备好的牛车,在侍卫的护卫下,离开行宫,往自己的下榻处而去。
此时城中早已实行宵禁,但因为各种原因,难免有人夜里出行,所以各个路口都有人值守,盘查夜行之人。
顾野王自己并无太多随从,是宫里的侍卫护送他回去,所以一路上并无太多阻碍,经过各哨卡时都畅通无阻。
牛车驶过一段街道后,路边民宅墙上,露出几个黑影。
黑影窥视着路过的牛车,又看看其所来方向,沉默片刻,缩了回去。
目标四周的戒备很森严,昼夜都是如此,他们一路跟来,绞尽脑汁想办法,都找不到机会下手。
到了临湘,他们也找不到破绽。
或许,只有等到了鄱阳,老虎归山之际,才有机会了。




乱世栋梁 第三十五章 根本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北风中,彭蠡湖面,大量船只扬帆南下,往鄱口而去。
御舟上,李笠挽着袖子、裤脚,身着填充芦花的寒衣,光脚穿着草鞋,站在船舷一侧。
和儿子们一道,奋力将一张渔网从水中拖起来。
大量侍卫在一旁候着,提防皇帝或皇子落水,一旦发生这种事,他们就要跳入水中捞人。
不一会,网被拖上甲板,里面有一些大小不一的鱼,李笠让儿子们将鱼取出来。
皇太子李昉,带着弟弟们,忍着寒冷整理渔网,他们和父亲的打扮一样,每个人的手和脚,都冻得通红。
渔网很粗,又硬,整理、取鱼的过程中,有人的手被勒破。
又有人因为抓鱼时不得法,手被鱼鳍扎破,扎出血来。
年纪小一些的,受不了如此寒冷和辛苦,眼眶发红,眼泪水汪汪。
但鱼拿出来后,事情没完,李笠蹲在甲板上,带着儿子们杀鱼。
水盆里的水,冰凉刺骨,皇子们双手微颤,按照父亲的要求杀鱼。
因为手指僵硬,所以动作不到位,刮鱼鳞也好,开膛破肚也罢,一个个都是抖抖索索。
他们的手指和脚趾,已经冻得麻木了。
皇后和妃嫔们在一旁看着,见儿子如此受罪,心疼得紧,却只能干着急。
眼见着杀完鱼,她们想要给儿子换上暖和的衣物、鞋袜,但因为李笠没发话,谁也不敢吭声。
包括黄姈。
梁森默默在一旁看着,不发一言:李笠要让皇子们体会一下贫苦渔民的生活,他劝过,无用。
鱼处理完,李笠没让儿子们入船舱烤火,而是就这么围坐在甲板上,盘腿而坐。
甲板很潮湿,很快,皇子们便觉得臀部凉飕飕。
“父亲小时候,和你这般大。”
李笠指了指儿子之一,“跟着你们二伯摇船,到湖里捕鱼,对了,有时候,是和你们梁叔、武叔一道。”
武祥留守淮阴,梁森听李笠提到自己,而几位皇子齐刷刷看向自己,赶紧躬身:“陛下,往事就莫要再提了。”
“不提不行。”李笠摇摇头,看着儿子们:“冬天水冷,冷得刺骨,对不对?”
见儿子们点头,他继续说:“所以鱼儿都聚集在深水区,这时候,最适合围网捕鱼。”
“所以天再冷,父亲也得摇船捕鱼,湖面上毫无遮挡,寒风如刀一般,割着脸,往袖口、领口里钻,手冻得好疼,脚也冻得好疼。”
“身上穿的寒衣,塞的是芦花,不是绵絮,所以不怎么保暖,在湖面上吹一天的风,感觉整个人都冷透了。”
皇子们今日体会到了冬天捕鱼有多辛苦,而父亲所说“吹上一天,整个人都冷了”,现在是感同身受。
真的好冷啊!
手脚都冻得麻木了,身上也冷,下巴都开始不听使唤,牙齿不停打架,“格格格”作响。
“然而再难受,也得忍着,因为不打渔,就没有收入,吃不饱。”
“而且,给官府服吏役,可是没得选,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出来捕鱼,要是敢逃役,鞭子管够。”
李笠缓缓说着,语气没有多少起伏,但旁听的后、妃们,已经能想象出李笠当年遭的罪。
才八九岁,就得跟着兄长在天寒地冻之际入湖捕鱼,每天都要吹上一整日的寒风,很容易生病。
而李笠的二兄,就是捕鱼时受了风寒,病重不治。
李笠本人,也在一次捕鱼中生病,差点就死了。
这种日子,怎么过得下去?
黄姈出身鄱阳大户,因为家境不错,又有父亲疼爱,所以没吃过什么苦。
赵孟娘的母亲,是一个商贾的外室,至少小时候,赵孟娘没吃过这种苦。
至于薛氏姊妹,虽然出身娼家,但为了将来能攀上权贵,给家里换回可观的“聘礼”,所以一双手练的是弹琵琶,并要保养好,总不至于吃这种苦。
而段玉英,出身顶级权贵之家,从小锦衣玉食,更不可能受这样的苦。
现在,她们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在寒风中冻得鼻涕水都出来了,手脚冻得发红,是真正体会到,李笠当年有多不容易。
一个字形容,就是“惨”。
这个“惨”,若仅仅是听人用语言描述,感触没那么深。
现在,看着李笠和儿子们的模样,她们都明白了。
李笠讲完话,见儿子们瑟瑟发抖的模样,想来已经体会到自己当年的辛酸,便结束“体验”,让儿子们回船舱烤火、喝姜汤,更换衣物。
黄姈从内侍手中接过一领皮裘,给李笠披上,李笠却不急着入舱,和梁森交谈起来。
“他们不能忘了自家的根本,不能忘记自己家是如何有了今天,你有空,也得跟孩子们讲清楚。”
“明白,明白..”梁森见李笠以身作则,让皇子们体会寻常渔民生活有多不易,虽然不反对,但还是担心:“陛下保重身体,可不能着凉。”
“但必须让他们明白道理啊...”李笠叹了口气,“不然,我们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他们接手后,守不住,三两年就败光了。”
梁森见黄姈在李笠身后不住对自己使眼色,劝道:“陛下,请入船舱,莫要着凉了。”
“没这么讲究...”李笠还想多待一会,见左右都在劝,便转身走进船舱。
船舱里点着火炉,皇子们已经换了一身衣物,穿上鞋袜,喝着姜汤,烤着火,各自母亲在一旁嘘寒问暖。
李昉见父亲进来,赶紧起身,把烤火的位置让出来。
李笠让儿子坐回原位,自己在旁边坐下,示意儿子们多喝姜汤驱寒。
古代医疗水平很低,没有抗生素,没有特效药,所以无论贵贱,都可能因为一次感冒而丢了性命。
作为一个父亲,他不忍心让儿子们这样受苦。
但是,必须让儿子们体会渔民的辛苦生活,才能明白一个道理:自家,并不是天生富贵。
如果不是父亲努力奋斗,他们现在根本就不是皇子,而是再寻常不过的渔家子。
甚至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李笠如果依旧是渔家子,恐怕身边就没有五位美人相伴。
但道理是一样的:家境拮据,日子可不好过。
不会有锦衣玉食,不会有人服侍,每天冒着风吹、日晒、雨淋,为生计而四处奔波,从年头忙到年尾,很难攒下太多钱,更有可能是欠了一大笔债。
现在,周围人对皇子们毕恭毕敬,不是因为他们值得毕恭毕敬,而是因为他们的父亲不得了。
如果哪一天,父亲不在了,你们,该怎么办?
这是李笠问儿子们的问题,年纪小的,听了之后懵懵懂懂,而年长的几个,包括“大郎”李昉,面色凝重起来。
是啊,若父亲不在了,我们该怎么办?
身为长子的李昉,现在已是“半丁”,懂事了。
父亲多年的教导,让他意识到,自家荣华富贵得来不易,但是要败掉,可能只需要一两年。
至于那些世家高门以及士族们,根本就不会看得起他们家。
哪怕他们已经是皇族,可在对方眼中,他们就是渔家子。
朝野内外,许多文武官员,其实各怀心思,未必会和他们家同甘共苦。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李家的江山会变得怎么样,和这些人没有关系,王朝更替,这些人一样可以做新朝的官。
所以,弄清楚谁是自己的真朋友,谁是自己的真敌人,这一点十分重要。
舱外,甲板一隅,梁森听一人低声汇报事务。
似乎是从江陵开始,御驾后面多了个“尾巴”。
这“尾巴”一直跟着御驾,若即若离。
想来,还会跟到鄱阳。
鄱阳是皇帝的家乡,皇帝回到家乡后,免不了要和父老乡亲们频繁接触,那么,侍卫们防御刺客的难度就会加大。
所以...
“你们仔细布置。”梁森低声说着,“如果真有刺客,那就让他们体会一下,鄱阳的好客之道。”




乱世栋梁 第三十六章 早有准备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午后,街道上人山人海,无数百姓聚集在道路两旁翘首以待,齐刷刷望向南门方向。
皇帝御驾即将入城,这可是从鄱阳走出去的李三郎,所以,大伙们作为乡亲,都想看看李三郎是如何的风光。
当年,李三郎回家乡做父母官,入城时可真是热闹。
但如今,李三郎当了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自然要盛大许多。
若能亲眼目睹皇帝的御驾,那可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道路两旁都是人,若不是兵卒们手拉手拉起人墙,将人们挡在道路两旁,不断向前挤的人们,怕是要把路都给堵上了。
街道一角,郑远慢慢向前挤,他身材魁梧,力气很大,正常情况下,要挤开人群并不难。
但现在却不行。
他侧着身子,左手挡在胸前,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竭尽全力向前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左臂上绑着袖箭,所以推搡时有可能被人察觉,故而采取这种左手护胸的姿势,侧身向前挤。
好不容易挤到前面,面前却是手拉着手、面向人群的兵卒。
郑远有些心虚,却佯做看热闹,一脸“期待”的望向南门方向,心中有些忐忑。
本来计划攀上路边屋顶,以强弩攒射皇帝御驾。
但是沿街各户严格排查外地人,清早就有兵卒守着各家各户,不许外人进入,也不许住户之中任何人攀上房顶。
所以,他们只能挤到路边,伺机发难。
但是,现在这些维持秩序的兵卒,全都面向内,那么,一旦他们要动手,就很有可能被当面或者附近的兵卒提前发现。
1...279280281282283...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