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所以,要往哪边撤呢?
或者说,楚军能在这三个方向上的哪个方向设伏?
独孤永业让兵卒们分批去附近小河边饮马,再让马于河边草地里吃草、休息,补充体力,然后和将领们商议起来。
已知,楚军有两军,既然一军在滹沱水南岸设伏,那就是之前围困信都的楚军。
而夺了博野的楚军,就是昨日从西南方向接近博野的那支军队,凌晨往北去,见他们没有追,反而南下,于是这支楚军掉头来攻博野。
所以,东、西、北三个方向,有伏兵的可能性都不高。
除非有第三支楚军赶来,在这三个方向之中一处设伏。
按最坏的可能考虑,有第三支楚军赶来,那么,对方更可能是从邺城方向过来,一路北上,过赵州,往定州来。
而他们若要北返,得绕过博野,敌军必然来追,所以,要绕一个大圈。
既然要绕一个大圈去北边的新昌,路程必然大幅增加,还不如直接去东面瀛洲武垣,夜幕降临时,就能抵达。
这是很容易想到的最佳选择,所以,楚军也一定能想到。
于是,独孤永业和将领们商议的结果,是往西绕,绕过博野,去北边的新昌。
即便绕路导致夜里露宿旷野,也比被对方猜出行军路线、半路伏击要好。
计议已定,独孤永业和将士们随便啃了些干粮填饱肚子,马匹也都吃饱喝足,便再次上路。
然而,马不对劲。
一个个蔫不拉几的,无精打采,跑也跑不起来,有的马开始拉稀,或者四条腿打颤,身子发抖,甚至四肢发软,倒在地上抽搐。
好像是吃坏了肚子。
这怎么可能?
将士们放马吃草前,就检查过河边草地,没发现草地里有什么有毒的野草,至于河水...
幽州军抵达博野后,侦查过四周地形,也探查过水源,这条小河的河水,当时斥候就让坐骑喝过,没问题。
而且根据当地人的说法,这条小河的水,长期以来,牛羊以及马匹喝了都没问题。
那是怎么回事?
唯一的可能,是河水今日被人投毒,投毒地点在上游。
对方算准他们会在这里短暂休息、饮马,所以....
不然,一整天都无异常的马匹,怎么方才喝了水,肚子就不对劲了?
独孤永业想到这里,心中大惊:若真是这样,万事皆休!!
果不其然,南、北边,渐渐有骑兵出现,且越来越多。
独孤永业看着一个个拉稀或者倒地的战马,再看看面露惊恐的将士,以及南北两个方向,越来越多、越来越近的敌军骑兵,欲哭无泪。
对方是骑兵,而他们的马都不行了,要打,只会变成单方面的大屠杀。
看着西边的落日,独孤永业气得脱下兜鍪,往地上一砸:
怎么,怎么就这样被人算计了啊!!!





乱世栋梁 第七十九章 教训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午后,邺城,皇宫,李笠拿着刚收到的战报,向儿子讲解战报中一笔带过的战斗细节。
“幽州刺史独孤永业,在博野附近兵败投降,结果是这么个结果,但想要获得如此结果,王总督可是费了一番心思。”
李笠和儿子蹲在地上,他用树枝为笔,在泥地里画起战术示意图。
“简而言之,王总督用的是疑兵之计,明显针对独孤永业这种谨慎带兵风格的对手...”
李时闻言好奇:“王总督是如何确定对手的用兵风格?莫非有知情人随军?”
“不,更多的是根据其履历来判断。”李笠细细分析起来。
独孤永业,之前镇守洛阳,长期和周军周旋,这样的履历说明,独孤永业的用兵风格偏向于“稳”,十分谨慎,不怎么冒进。
毕竟齐国当年在洛阳地区的战略就是“守”,求的是稳。
现在,独孤永业率军南下,因为河北局势对齐军十分不利,他麾下幽州骑兵作为最有战斗力的野战主力,轻易不能冒险。
一旦幽州骑兵被歼灭,意味着齐国在河北地区就没有多少像样的野战主力,无法掣肘楚军。
李笠分析,行军总督王琳就是根据对方的处境,以及平日里用兵的风格,判断独孤永业不会轻易决战,而且警惕性很高。
警惕性高,容易想太多,容易因为风吹草动而多疑。
于是,王琳便用疑兵之计耍得对方团团转。
凌晨时分,以大量骑兵从博野附近经过,以便让齐军斥候发现,误导独孤永业以为这是诱使齐军去追。
独孤永业慎重,极大概率反其道行之,南下去信都,事实上也是如此。
幽州骑兵到了滹沱水后,发现上游有临时修筑的蓄水堰坝,独孤永业必然怀疑南岸有伏兵。
不想决战,于是掉头回博野。
然而,王琳是用“空坝计”来对付独孤永业,滹沱水南岸,并无伏兵。
另一个行军总督梁淼,麾下大军就在冀州地区,其兵马虽然配合王琳作战,但并不在滹沱水南岸设伏,而是远远候着。
回师博野的幽州军,发现博野已经被楚军攻下,便打算避战、绕路。
王琳算准对方必然停在一条小河附近休息,喂马、饮马,以便接下来进行长途转移,于是在小河上游投毒。
将一种特制的药剂倾倒入河中,使得幽州军的马匹全都拉肚子。
这种药剂,来自某种草药,曾经被人用来暗算赛马,以操纵比赛结果,案子破了以后,此药配方,被有司记录下来。
大批量制作,用于特殊用途,作战时有奇效。
“奇效”导致幽州军没了马,骑兵变步兵,又被王琳、梁淼的兵马南北夹击,逃不了,只能投降。
于是,河北境内最强的一支野战军团,就这么被楚军轻易“吃下”。
接下来,河北地区的仗,就好打许多,尤其幽州,大部分兵力损失之后,面对兵临城下的楚军,能撑多久?
李时和李旸又有疑问:“王总督怎么认定,独孤永业回师的兵马,会在那条小河附近饮马?”
李笠回答:“这是概率问题,不可能有十足把握,但对方回师途中,在那附近逗留是件很大概率的事情。”
“如果算计不成,那就只能再想办法,打仗时双方相互算计,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李笠的解释,让李时和李旸对如何“动脑子打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打仗要动脑子,可对方也会动脑子,相互算计仔细下,自己如何战胜对手,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父子三人在研究战役,有侍卫过来,向皇帝禀报一件事:“陛下,遗骸找到了。”
李笠闻言站起来:“找到了?走,去看看。”
父子三人转到皇宫一隅,那里有一个水池,池边地上有个一坑,不少兵卒拿着锄头、铲子围在旁边。
人群中地面上有一块白布,上面摆着一具遗骸。
李时和李旸过去一看,却见这遗骸不大,看上去是个小孩子的遗骸。
遗骸身着绯袍金带,头上总角发髻之一散了,右脚穿着靴,左脚光着。
李时和李旸见过很多死人,所以不怕,仔细打量着遗骸。
李笠讲解起来:“大概五六年前,天有异兆,于是,当时的齐主高湛,怀疑是侄子、乐陵王高百年有问题,于是...”
“把侄子招进宫,找了个理由,将其虐杀,然后...”他看向旁边的水池,“然后,扔进这水池,据说高百年的血,把池子都染红了。”
“后来,高百年的遗体就埋在池边。”
李时和李旸看着这遗骸,觉得唏嘘。
高百年是齐主高演的太子,但高演之前是夺了侄子高殷的皇位才成为一国之君,于是临去世时,把皇位让给弟弟高湛。
以此换得弟弟放过高百年。
高湛虽然当时答应了,但最后还是没有放过高百年。
一如当初,高演违背誓言,没有放过侄子高殷那样。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李笠做了总结,“凡事一旦开了先例,就必然变成惯例,这世道,破例后下不为例的可能性,太低了。”
楚军攻下邺城,李笠没有急着入宫居住,而是要进行“大扫除”。
大扫除中的一个“项目”,就是把宫里偷偷埋着的死人挖出来,安葬别处。
这些偷偷埋着的人,有被虐杀的宗室,譬如高百年,有被偷偷弄死的宫女、宦者,死后埋在宫中某处。
但宫里的宦者、宫女,多多少少都知道某些死者埋在哪里,现在,李笠调动人手,陆续将其尸体挖出来。
大扫除过后,皇宫才会干净,血腥味才会淡一些。
李笠可不想让高家的血腥内斗怨气,“感染”自家人。
他让儿子们来看高百年的遗骸,是要让儿子们引以为戒。
高家兄弟,相互间毫无亲情可言,对女眷没有起码的尊重,兄欺弟,叔杀侄,弟占嫂,不受限制的欲望,让整个家族变得疯狂。
然后在疯狂中快速瓦解、灭亡。
高洋强占自己的嫂子,所以他的皇后李祖娥,后来也逃不过被小叔子高湛强占的命运。
高演夺侄之位、违背誓言杀侄,所以自己的太子也和皇位无缘,也被叔叔杀了。
高家的内斗之残酷,使得人丁兴旺的这个大家族,自己人杀自己人都杀了大半,血腥程度,直追当初的刘宋宗室相互残杀。
李笠看着两个儿子,语重心长的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你们现在明白,为何要多看史书了吧?”
李时和李旸点点头,李笠却不知儿子们能听进去多少。
梁武帝萧衍对宗室够好了吧?该内斗还是内斗。
乱世,乱的不仅仅是秩序,还乱了人心。
时代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越接近权力的人,就越接近漩涡中心。
数百年来,残酷的现实困扰着历朝历代的皇帝:重用宗室,宗室造反;不重用宗室,江山就会被外人所夺。
皇帝若扶持皇太子的势力,皇太子极大概率“提前接班”。
皇帝若压制皇太子,那么皇太子将来继位,就坐不稳江山。
道理,谁都懂,谁都会说,可一旦被权力所腐蚀、诱惑,掌权者的人性,又能剩下多少呢?
这就是乱世,何时是个头?




乱世栋梁 第八十章 形势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夜,李笠做了个梦,在梦里,他率军驰骋河北各地。
结果,齐军的一支精锐小队,偷袭御营,把黄姈抓走了。
然后,这支部队逃往博陵郡治安平,随后,他率军围了安平。
走投无路的齐兵,把黄姈押上安平城头,逼他撤围,否则就要黄姈的命。
黄姈却让他别管,直接进攻。
他气急败坏,让梁森拉来“鄱阳炮”,对准城头,逼齐兵放人,承诺只要放人,他就放对方一条生路。
然而齐兵不肯,坚持先撤围,否则就同归于尽。
李笠犹豫了,黄姈忽然破口大骂:“李寸鲩,你还是个男人么!开炮啊!!!”
齐兵见黄姈不配合,于是拔刀要砍,他脑袋一热...
然后就醒了。
发现赵孟娘睡在身边,旁边案上的油灯,散发着微弱的灯光。
好一会,他才回过神,想起自己是正常休息,今夜是赵孟娘“轮值”,因为皇宫还在“大扫除”,所以他以齐国奸臣和士开的私第为行宫。
黄姈在淮阴,给监国的宝贝儿子当参谋,根本就没来河北。
至于赵孟娘,从北伐时起,和薛月嫦、段玉英一道,作为随军家属出征,只是之前一直在大营,直到邺城拿下,才过来。
李笠借着昏黄的灯光,看着熟睡的赵孟娘。
赵孟娘虽然是妾,却是他的第一个女人,比正室黄姈先进李家的门。
将近三十年的共同生活,赵孟娘早已经成了他的亲人。
岁月的沧桑,在两人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是坚持锻炼的李笠,依旧精力充沛,而赵孟娘与世无争,心态很好,又注意保养,所以显得年轻.
当年的日子,历历在目,仿佛还是不久以前,两人一起在白石村东河畔作场生活。
那日子,无忧无虑,他不需要想什么江山社稷,肩膀上没有那么多重担。
李笠起来,披上衣服,再扯起被子,给赵孟娘盖好,然后转到书案前坐下,又点起蜡烛。
毕竟油灯的光亮不够,以油灯照明来看书,眼睛容易坏。
这个过程免不了有动静,外间很快响起声音:“陛下?奴婢候命。”
“啊,你醒了?”李笠想了想,说,“倒些温水。”
“是。”外间沉默片刻,一人掀开门帘,提着水壶走了进来。
却是一脸倦意的张丽华,身着长裙,披着件狐裘披肩——这待遇,其他侍女可没有。
张丽华因为年纪不到,如今只是皇帝的侍女,平日里帮端茶倒水,整理书籍,晚上和其她侍女轮流值夜。
大半年时间,张丽华长高不少,脸也渐渐长开,容貌愈发艳丽。
毕竟她的饮食和寻常侍女、宫女不一样,人们都知道,这位小娘子,将来可是皇帝的妃嫔。
但目前未成年,因为年纪小,值夜的次数不多。
李笠喝了一碗温水,让张丽华也喝,张丽华摇摇头:“奴婢不渴...”
“瞎说,哪有半夜起来的人不渴。”李笠指了指另一个杯子,“自己倒水喝,不用拘谨。”
“奴婢不渴...”张丽华低着头,声音有些小,耳廓发红。
“你是怕鬼,不敢夜里出门...”李笠笑起来,张丽华被说中心事,脸也红起来。
李笠摆摆手:“行了行了,你有难处,朕不说了,朕看看资料,一会就睡,你不用候着,去睡吧。”
这可不合规矩,张丽华哪里敢扔下夜读的皇帝,自己跑去睡觉。
“你不睡,那就是不困?”李笠忽然有了个想法,“朕闲来无事,给你讲个志怪故事?”
“啊...”张丽华吓得面色发白,不住摇头:“不不不,奴婢不敢,哪有陛下给奴婢讲故事的道理。”
其实她是怕听了志怪故事,自己一个人愈发睡不好。
“也是,你便等一等,朕看看就睡。”李笠的注意力,很快转到手中的舆图,舆图画着河北地区形势。
张丽华称是,站在一旁,时不时悄悄看一看皇帝,然后低下头。
她知道自己的身份,所以,随着时间流逝,每次见到皇帝,都心跳加速。
李笠可不知旁边这小美人心里想什么,他现在想的是安平战役...河北局势。
河北人口稠密,沃野千里,所以各地地头蛇极多,又有大量士族世代居住,其中的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为一流的世家高门。
除此之外,又有范阳卢氏等次一流士族,以及渤海封氏为代表的地方豪族。
这么多地头蛇盘踞在河北各地,相互之间利益和人脉盘根错节,朝廷想要控制基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行政成本太高,高到朝廷财政支撑不了。
譬如,为了征收一斛粮,得花二斛粮食的成本去征粮。
所以,即便乱世持续了近三百年,河北的地头蛇们,依旧靠着与历代统治者相互妥协,维持着自己“地方实力派”的地位。
现在,楚国渐渐要成为河北地区的“主人”,但若无法和真正的“主人”们搞好关系,在河北是待不下去的。
此起彼伏的民变,四处流窜却怎么也剿不干净的马贼,足以让朝廷管理河北的行政成本变成无法负担的开支。
所以,要想“接盘”河北,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按“惯例”,和地头蛇们相互妥协。
承认士族们的特权,也就是九品中正制;承认豪强们的权益,让豪强们“深度”介入基层官府。
要对士族、豪强们名下土地、隐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治上要给士族、豪强们以好处,即士族在京城、豪强在州郡官场有一席之地。
只要做到这一点,如元魏、高齐那样,河北人心就是朝廷的。
如果做不到,不好意思,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然而李笠不想走老路,不想按老规矩收买士族,因为这意味着门阀政治会“寄生”在楚国上层,慢慢侵蚀楚国的“脑部”。
他认为时代该变了,所以,腐朽的制度,没必要维持下去。
用武力摧毁士族、强宗著姓在地方上的根基,没收其田产,用屯田卫所兵,以及在河北分田地落户的将士,取代这些豪强,成为深入基层的“根”。
依靠这些“根”,将宛若散沙的百姓凝聚起来。
他不会出高价赎买河北地头蛇们那廉价的忠心,不听话的人,可以不杀,抓起来,全家流放到岭南吃荔枝。
河北的土地以及人口,必须在朝廷的控制和掌握之下,现在正打仗,正好可以“明火执仗”,清理一批地头蛇。
此举必然激起各地“民怨”,届时再镇压一轮,也就消停了。
晋阳齐军会被堵在太行山以西,不会有人来救河北地区的士族、豪强。
这些人期待中的“正道的光”,绝不会照在河北大地上。
李笠将舆图放好,准备睡觉,回头,瞥见张丽华站着,觉得莫名其妙:“你为何还没睡觉?”
“奴婢侍奉陛下...”张丽华赶紧回答,李笠这才回过神:“哦...是朕忘了...”
看看时钟,已是凌晨三点,李笠打了个哈欠,吹灭蜡烛,摆摆手:“朕困了,你也赶紧去休息吧.”
张丽华回答:“是,奴婢知道了...”
李笠看着小丫头离开的背影,没有丝毫欲望。
如果有,那真就是禽兽不如了。




乱世栋梁 第八十一章 天团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邺北城,西北角,三台所在的兴圣寺里,楚国皇帝李笠在庭院内设宴。
他和儿子、侄子还有几位主要武官一起,款待前不久自南方而来的“文人墨客”。
这些文人墨客,都是有职务在身的行政官员或者学官。
君臣在这“名胜古迹”里开怀畅饮,又有琴师在一旁弹奏钢琴,现场洋溢着满满的文艺气息。
以邺城三台为背景,李笠被文艺气息包裹着,恍惚间,觉得自己仿佛成了文艺皇帝。
邺城三台,主台即大名鼎鼎的铜雀台,于后汉建安年间,曹操所建。
铜雀台直接以邺城城墙为台基,高十丈,有屋一百一间。
之后,曹操在铜雀台南建金虎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十间;
又在铜雀台北建冰井台,也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八间,又有深井数口,储藏大量粮食和煤炭。
三台建成后,和邺城一起,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
期间朝代更替,三台不断修缮、扩建,石赵时,名称也有变更:铜雀改名铜爵,金虎改名金兽。
到了高氏齐国时,高洋在位的天保年间,新一轮改扩建后,三台高度达到十七丈,两台之间相隔二百余尺。
名字也有变动:金凤(铜雀)、圣应(金虎)、崇光(冰井),并以三台为三台宫,有乾象殿。
高湛在位期间,以三台所在宫室为兴圣寺。
宴会渐入佳境,君臣兴致勃勃,文官们轮流即兴作诗,现场十分热闹。
年近六旬的文学大家庾信,看着眼前宏伟的三台,回想曹植所做名篇《铜雀台赋》,心中激动不已。
曹植的《铜雀台赋》,他少年时看过后,当时就对铜雀台神往。
但是,南北相争数百年,他人在江南,除非出使北方,否则无法亲眼看到铜雀台的雄姿。
不过,机会终于来了:梁国大同十一年,也就是二十五年前,庾信出使魏国(东魏),来到魏都邺城。
在邺城,他终于亲眼看到了三台。
却没想到,二十五年后还能故地重游,而此时,邺城,已经是朝廷治下。
当然,现在的朝廷,国号已经不是“梁”,皇帝姓李不姓萧。
此时此刻,坐在上首的皇帝,二十五年前...
二十五年前,大概,李笠还在鄱阳的彭蠡湖里捕鱼吧...
庾信如是想,看了看正和群臣谈笑风生的李笠,百感交集。
如果那年,先帝(萧纲)没有遇刺身亡,身体健康,或许如今依然健在...
或者,皇太子(萧大器)没有伤重去世,庾信觉得,李笠就能得到重用,最后以梁军大将的身份,为朝廷收复河北。
真要是那样,萧纲或者萧大器,现在就坐在三台前,即兴作诗...
想着想着,庾信有些伤感。
比起梁武帝父子,如今的皇帝李笠,基本上对文学不感兴趣,宫廷里不再有频繁的诗会,皇帝很少和官员们吟诗作赋。
皇帝作为个人,对文学不感兴趣,但作为皇帝,却大兴教育。
新朝自实施考试选拔制度以来,各地州学、县学纷纷建立,朝廷投入教育中的资金越来越多。
1...297298299300301...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