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支持太子孙和的人,多为江东大族,其中包括顾、陆、朱、张四姓。”
“若要彻底清除,牵连极大,吴国必然陷入内乱,为他国所趁。”
“所以,孙权忌惮孙和得人心,将其废了之后,为了安抚江东大族,必然要借孙霸人头一用。”
说到这里,李旿苦笑起来:“历来,被皇帝扶持、掣肘太子的皇子,不过是工具罢了,能有多少个如愿以偿,夺嫡争位成功?”
“即便成功了,不过是步前任太子后尘,父亲肯定又要扶持另一个皇子,来掣肘新太子。”
“就算没有被人取而代之,太子平安等到了皇帝变成‘先帝’,顺利即位,那他即位后,想起自己潜邸时被人欺侮、战战兢兢的日子...”
“会对这个险些挤掉自己的弟弟,有好感么?”
“接下来,率军入关中的主帅,人选大概率是皇子,而这位皇子有了如此大功,就有能力成为掣肘皇太子的人。”
“这种事,庶子不能参合,因为储君之位轮不到庶子来坐,所以,主帅人选一事,孩儿只能装傻了。”
儿子能看得这么远,赵孟娘很欣慰,示意儿子喝茶,自己开口说:“你能看出这一点,不错。”
“你父亲在时,你们兄弟都会平平安安,可将来,新君即位,是福是祸,全看之前你们会不会做人。”
“皇位,不要去想,轮不到你们的,嫡出皇子共四个,哪怕是兄终弟及,也轮不到你们。”
“也不要成为父亲掣肘太子的工具,做这种事必然积怨,等新君即位了,会放过你么?”
“是,皇后明事理,将来若成了太后,也许会给你说句公道话,但能说几次?你要让你的嫡兄弟们觉得,你构不成威胁,日子才能过下去。”
“你父亲,是真的想无论嫡庶,一视同仁,但事实就是嫡庶有别,皇位只有一个,人选必然只在嫡出皇子里选,庶子是不可能有机会的。”
“所以,不要以为父亲对自己好,自己就有机会当太子,那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看上去就在眼前,却永远都摸不着。”
“你们的父亲,始终是要先走一步的,接下来,新君才是决定你们生死的人,这个人,可以是现在的太子,也可能是其同母弟中的某一位。”
“无论是谁,你都不要得罪,实在是受了委屈,也必须忍,不要以为有父亲做主,就可以得理不饶人,父亲可不能护着你们一辈子。”
“寻常人家,嫡庶兄弟若反目成仇,不过是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罢了,可天家不同,新君是会杀人泄愤的。”
“我,虽然受你父亲的信任仅次于皇后,但是...”赵孟娘看看左右,确定无人,轻声说:“但是,即便皇后去世,后宫由我执掌,我也不可能成为皇后。”
“若皇后真的先走了,你父亲不会再续弦,所以,你们不要心存侥幸。”
李旿点点头:“娘,孩儿明白的。”
真的明白么?赵孟娘不确定,但事关重大,她总是会适时的提起,以免儿子心存侥幸。
如果皇后“先走了”,李笠是不可能续弦、另立皇后的,这一点赵孟娘很清楚。
不说个人感情,就说现实:另立皇后,新皇后所出皇子,是不是嫡子?
那么先皇后的儿子,还是不是嫡子?
太子该如何自处?旧外戚黄家,姻亲彭家,太子妃的娘家武家,该如何自处?
李笠不可能为了一个续弦,把自己发妻的儿子们、亲家们都干掉,因为这会动摇根基。
所以,皇位只可能是黄姈所出四子有份,这一点毋庸置疑。
如果李笠要扶持一个嫡出皇子来掣肘皇太子,黄姈未必乐意,可若是选庶子来担任这一角色,除了庶长子李旿,其他庶子根本就没资格。
若是这样,赵孟娘就不乐意了:皇位和我儿子又没关系,有你这样把儿子往火坑里推的么?
“娘放心,孩儿知道分寸,之前父亲问时,孩儿只说不知道。”李旿安慰着母亲,这几日是休息日,所以他不用住校,回家小住。
赵孟娘问:“那你有想法么?或者解决的方法?”
“有,只是埋在心里。”
“现在说来给娘听听?”
“好。”
赵孟娘知道儿子有想法,需要找个人倾诉,所以她来担任这个“角色”,免得儿子找别人说,走漏风声,反倒不妙。
李旿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向母亲分析:
父亲需要势,兄长(皇太子)也需要势,灭周,就是造“势”的最佳机会。
若能达成“虎父无犬子”的结果,那就是最完美的。
但皇太子挂帅,其“势”就会对父亲的“势”造成威胁。
若其他皇子挂帅,又会对皇太子的“势”造成威胁。
这一矛盾,也有解决办法,那就是任命一位既和太子友善,又对皇位无野心(譬如身份为庶出,无缘皇位)的皇子来挂帅。
将来,新君即位,这位皇子就是新君忠诚的左臂右膀,随时可以拿来敲打外臣或者宗室。
赵孟娘觉得这个办法不错,李旿却话锋一转:“刘宋时,文帝刘义隆,任用其弟彭城王刘义康。”
“因为刘义隆的兄长、少帝刘义符被废一事,刘义隆对外臣极其提防,加上自己身体不好,所以对刘义康十分重用。”
“先是出镇荆州要地,后来入朝,录尚书事,独掌朝事,所受信任,无人可及。”
“然而时间一久,刘义隆坐不住了,因为弟弟势大,对皇权构成威胁,而刘义康身边的人,也对皇位有了想法。”
“刘义隆本就心中猜忌,听到风声之后,便杀刘义康亲信,贬刘义康出建康,软禁在江州安成郡。”
“朝臣眼见刘义康为落水狗,体察上意,便纷纷喊打喊杀,指认刘义康谋逆,刘义隆派人一查,不出意外,证据确凿,于是打算其流放岭表广州。”
“此时宋军北伐失利,魏军大举南下,直达长江北岸,刘义隆担心有人拥立刘义康,便派人至安成郡赐死。”
“刘义康不愿服毒自尽,被人用被子捂死。”
李旿说完刘义康的故事,分析:“权力面前,父子尚且相残,遑论兄弟,再得皇帝兄长信任的宗王,只要掌权时间一长,迟早会引起皇兄的猜忌。”
“用宗王,宗王造反;不用宗王,皇权为外臣所夺,自魏晋以来,这样的事情一次次上演,无解。”
赵孟娘见儿子说得这么细,忧虑起来:“那如何是好?这接下来发兵攻周国,要以皇子为帅,但无论是谁为帅,其实都会出问题?”
李旿点点头:“是呀,所以很棘手。”
他有空时经常看史书,看各类私史(私人编撰的史书),所以“见识了”这数百年来围绕皇权而发生的种种事情。
自己又经常动脑筋琢磨,所以想通了一件事:皇权的势弱,才是关键。
天下纷争数百年,无论南北,朝代更替司空见惯,开国皇帝尚且能镇住局面,而二代皇帝则很容易翻船。
去掉各类表象,李旿认为是皇权的弱化,导致一系列难题的出现。
皇权的本质,解释起来有很多内容可讲,李旿觉得用一段话来解释,最直截了当:
皇权的基础是军权,皇权不稳的实质,就是军权不稳。
要想实现皇权(军权)的顺利交接,不能指望新君个个都是天才,只能靠制度来保障。
然而构成制度的是人,人若出了问题,什么制度都是白搭。
所以,利益关联才是最重要的:想让文武官员拥护李家人做皇帝,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
或者说,换一个家族来当皇族,他们的利益会严重受损么?
如果,换皇族对主要利益群体的利益并无太大损害,哪怕一个白痴当皇帝,对于这些群体而言其实都无所谓的。
赵孟娘越听越觉得迷糊:儿子到底想说什么?
“父亲有许多儿子,我有许多弟弟。”李旿轻声说着,“但是,我的弟弟们,许多并不是人。”
“啊?你可不能乱说话!!”赵孟娘急起来,“这话要是传到你父亲耳中...”
“娘,我的一些弟弟,是各项制度啊。”李旿笑起来,“制度不会威胁皇太子的地位,却能保障皇太子继位后坐稳位置。”
赵孟娘还是听不懂,李旿继续说:
“皇权的根本在于军权,所以,皇太子一般不挂帅出征,是因为军权容不得皇太子提前去拿。”
“新君即位,坐不稳江山,无非是军权旁落,新君要么指挥不动带兵勋贵,要么军权被权臣夺了。”
“国朝以群相取代独相,以八座尚书替代尚书令,这分摊相权、避免录尚书事之人架空皇帝的办法,其实也可以用在军权上。”
赵孟娘愈发听不懂:“莫非打仗也得几个主帅开会投票定策略?”
“是,也不是。”李旿越说越兴奋,他有一肚子想法憋着,却不敢找人倾诉,如今母亲侧耳倾听,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
“前线军队主将须得临机决断,才能打胜仗,决策的人多了反倒误事,也不能事事请示后方。”“但是,运筹帷幄,可以来个集体决策!”
“以当前的行军制来说,行军编制因事而设,事毕取消,无论是行军都督,还是行军总督,都要有行军府,设佐官,处理各类军务。”
“那么,在此基础上,加大参谋的权责,以参谋部这一机构,取代行军都督府、总督府的职能....”
这机构和原本的行军府有何区别?
赵孟娘不明白,但听明白儿子的意思。
以发兵平周为例,李旿觉得,可以让皇太子挂帅,但是,实际军务,由行军参谋部负责。
无论是后勤输送、与民政官署的协调、兵马调度、作战计划拟定和修改,以及对战略的调整、占领区的秩序恢复及重建等等,都由参谋部负责。
参谋们负责给出方案,由皇太子选定。
若打了大胜仗,挂名的皇太子,可以获得威望,但这样的威望其实是建立在参谋们厉害的基础上,皇太子的功劳,是“领导有功”。
参谋人选,是皇帝指定,但待选的人,由相应制度来定。
“战事结束,任参谋之人各回本职,或者凭借功劳晋升,一时半会,不容易成为太子党羽。”
所以,一次战役,不会让皇太子有提前染指军权的可能,不会对皇帝形成威胁。
但打了胜仗,皇太子的战绩和威望却有了,毕竟“率军平周”嘛。
如果打了败仗,责任主要由参谋部来担,皇太子声望受损,但也不会损失太大。
赵孟娘听着听着,还是不懂:“这么做,和如今的行军府有何区别?不也是有功主帅拿,有责任佐官来扛?”
李旿摇摇头:“不一样,参谋的任职资格,限定具备军校相应专业的学习经历,以及顺利毕业,如此一来,就不一样了。”
“接受军校教育的各级军官,根据制度内的规则,获得进入各行军参谋部的资格,由此积累军功,晋级。”
“而行军都督、总督,不能把自己的僚佐,引为行军参谋,所以,那些基层军官,不需要特别阿附权贵,就能在体制内有上升途径。”
“一如科举,庶族子弟不需要靠阿附权贵,靠考试,就能入仕当官,他们对于这一制度和皇帝的忠诚,自然要比士族官员强。”
李旿越说越激动,他越来越佩服父亲的“制度建设”,所以自己的主意,也源自于“制度建设”。
“皇太子挂帅,但用参谋部负责实际军务,威望皇太子拿,却无法借此拉拢党羽,父亲的势,兄长的势,都有了。”
“建立在军校专业教育体制上的参谋制,就是父亲的心血,也是父亲的儿子,用这个无法夺位的儿子来掣肘皇太子,不好么?”
“各个小制度,汇成大制度,形成‘势’,获得大量庶族子弟的拥护,那么,李家的‘势’就成了,而这样的势,也能实现父子传承,因为既得利益群体会求稳。”
“若是换个家族,对于久无出头之地的庶族阶层而言,就是极大地变数。”
“谁知道这家族会不会和士族妥协,又来个九品中正制?又重文抑武,设一百多个军号,把庶族文、武之道统统给断了?”
赵孟娘听到这里,颇为惊异:“这主意不错呀,为何不和你父亲说?”
李旿耸耸肩:“若父亲对孩儿大为赞赏,予以重用,大出风头,那不是得罪人么?兄长那边,会不会产生误会?”
乱世栋梁 第二百零九章 人才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雨,下不停,李笠看着窗外屋檐下的水帘,想起看过的奏章,觉得有些心烦。
各地转运司署上报的数据表明,河淮地区这段时间降雨量过大,秋天粮食歉收已成必然。
而且骤然增加的雨水,导致各地河流水位暴涨,防汛形势严峻,各地官府开始组织人力物力加固紧要河段河堤。
粮食歉收,抗洪抢险又会消耗大量存粮和物资。
所以,接下来的“剧情”是防洪抗汛,而不是挥师西进。
当然,仗总是要打的,今年不行就明年。
可到了挥师西进的时候,该派哪个皇子挂帅呢?
好像都不妥,一旦功成,这位皇子,就会分皇太子的势。
而皇太子一般不适合挂帅出征。
李旿那日好像有话要说,但看样子是不敢说,那么....
耳边传来的隆隆声,把李笠的思绪拉回来,他转头看去,看着眼前一台庞大的机器,心情很快好起来。
这台机器是纺车,由水力驱动,有纱锭上百个,一昼夜能纺纱线(麻线)三百余斤。
正常情况下,相同占地面积的人力纺车,一天也就能纺纱(麻线)三到四斤而已。
有了纱线,要织成布,需要织机,配套的水力织机,也有了,织布能力是人力织布机的百倍。
所以,纺织能力增加了将近一百倍。
这就是用机器代替人进行生产(纺织)的重大突破,却不是李笠有意推动下出现的。
而是民间作场主为了追求利润,参照自动制针机“雷迪奇”的“全自动运转原理”,以及现有纺机、织机结构而“改造”出来的水力纺机、织机。
民间的人才,总是层出不穷。
再由少府寺牵头,不断地改进、完善水力纺织机,使得纺织能力极大增强,开始作为“标准机器”,在各地推广使用。
对于这个发展成果,李笠百感交集。
若按后世课本上的描述,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出现的征兆就是大规模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生产,从而造成生产方式的变革。
而机器普遍用于生产这一情况,又首先出现于纺织业。
工业革命,多么响亮的一个名词,让李笠联想到喷着滚滚浓烟的蒸汽机,以及各类蒸汽机械。
但是,他不懂蒸汽机结构,所以,也就是梦里想想罢了。
看着眼前的水力织机、纺机,听着少府寺官员的介绍,李笠很快又想到一些历史。
水力纺织机,在古代就有,出现的时期大概是唐宋时期,到了元代,大型水力纺织机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
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出现呢?
因为人多。
人多,为了有一口饭吃,对于工资的要求就会变得很低,所以人力成本就低。
他听纺织行业的业内人士说起历史:明代,因为人口增加,地少人多,于是人力大规模贬值。
纺织场主用人力纺纱、织布,比用水力机械便宜,所以,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水力纺织机被淘汰了。
作场主追求利润是不假,但未必会因此采用新技术,而是看成本。
若人力成本足够便宜,作场主必然选择低成本的人力,他们可不管技术先不先进,多赚钱才是首先考虑的。
同理,当地少人多的矛盾愈发明显时,大量无地可种的人,为了能填饱肚子,对工钱没什么要求,甚至可以做牛做马,只求地主雇佣自己。
当地少人多的矛盾激化时,农民揭竿而起,王朝更替,“系统重启”,周期循环。
不断“重启”的历史进程,哪来的萌芽可言?
所以,唐宋时期就有的大型水力纺织机,没能导致中原发生工业革命。
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地少人多的情况出现后,很难有这种生产力工具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皇权的巅峰期,加上人口的爆发性增长,以及闭关自守的保守执政思维,更是不会出现什么“工业革命”。
李笠详细了解了新式水力纺织机的情况,转身离开。
但思考依旧继续:要改变这个历史轨迹,其实是有办法的。
当市场饱和、厂家产品销售额难以提升时,为了提升利润,就必然只能在降成本上动脑筋,这个时候,只要能降成本,哪怕是落后生产力都可以。
不过,若新市场出现,对于产品的数量需求极大,导致厂家产品的销售额呈爆发性增长时,对于厂家而言,优先保证生产数量,比降低生产成本优先。
即只要开辟海外市场,大兴海贸,纺织作场就不必拘泥于国内市场这个“泥潭”,而是拼了命扩充产能,赚海外市场的钱。
这个时候,纺织作场主们对于先进生产力(新式大型水力纺织机)的需求,才是巨大而不可逆转的。
当开办作场所得利润,不亚于兼并土地获得的利润时,社会阶层的质变,就会开始。
持续几代人之后,自然就会有“萌芽”。
李笠转到隔壁院子,走进大堂,堂内聚集了不少人,一个个都身着官服,但服色和一般官员略有不同。
他们已经得了通传,知道皇帝即将抵达,一个个屏气息声,大气都不敢出。
现在皇帝来了,入座,一个个躬身行礼,若不是礼官说了不许跪下磕头,他们真就是要跪地磕头。
既然没有磕头,说的自然是“下官拜见陛下”,李笠随后让众人平身。
他看着这一个个皮肤黝黑、身上多有残缺的大船主们,忽然有一种错觉。
仿佛自己成了海王“李三郎”,召集各位大船主议事,准备纠集船队去抢劫某某沿海国家。
这些大船主当中,有积年海寇出身,有沿海豪族地头蛇,还有亦商亦寇的海商家族,以及累世低人一等的“白水郎”。
或者说,这些人在中原朝廷的眼中,和卑贱的“白水郎”没有区别。
所谓“白水郎”,即东南沿海船民,为后世所称“疍民”的前身,东晋时孙恩卢循作乱,就有大量白水郎参与。
所以,白水郎被中原朝廷视为不稳定因素,以船为家,寓居海旁,形同夷户,承受着地方官府的剥削,却没有上岸定居的权利。
海上求生不易,生活艰苦,所以沿海船民时常兼职打劫,成为海寇。
对于中原朝廷而言,这些白水郎,或者靠海吃饭的人,全都是潜在的祸害,避之不及,如何能重用?
但李笠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只要使用得当,这些人都是人才。
海寇怎么了?海寇也可以报效朝廷的!
“朕看了少府卿上呈的奏章,对海贸的现状很满意,但是,还不够。”李笠气势十足的说着。
他打了几十年的仗,杀了不知道多少人,即便不靠身份,靠杀气就能震慑这些刀头舔血的大船主。
“茶叶,瓷器,布帛,纸张,铜钱,以及各类制品,在海外的销路,还要翻倍,再翻倍!”
“你们现在,凭着做海贸的贡献,成了少府寺的员外郎,有官阶,地方上的小官小吏,不敢骚扰你们,但这样就够了么?”
“不够!做官,至少要做到刺史,那才是扬眉吐气!光耀门楣!”
“朕要在五年内,让海贸带给国库的收入,超过全国水陆关津征收的商税,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诸位,可否为朕分忧?”
好不容易有机会“上岸做人”的大船主们,一个个激动万分,难得碰到如此“奇特”的皇帝,这个扭转家族命运的机会,他们怎么能错过。
纷纷再次躬身行礼:“下官愿为陛下分忧!!”
乱世栋梁 第二百一十章 主意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上午,入宫议事的黄?,抽空转到皇后妹妹那里,聊聊家常。
眼见着妹妹黄姈驻颜有术,顿觉自己带的礼物有些拿不出手。
黄姈看了看兄长带来的礼物,却是一些护肤保养品,笑道:“原来兄长也知道这些?”
“效果还是不错的,既然来看望几位外甥女,虽然不是稀罕之物,但终究是要有礼物。”黄?笑起来,他带来的礼物,其实是送给几位公主。
虽然宫里不缺这种护肤保养品,但作为舅舅,来一趟,不带些礼物怎么行?
黄姈拿着一瓶药膏,说出名字、配方和‘广告词’:“豆蔻膏,黄栢皮三寸,土苽根三寸,大枣七同,研细为膏。”
“常早起化汤洗面用,旬日容如少女,以治浴后用效果最好。”
此为面膏,她又拿起一瓶:“青丝油,用威灵仙十茎,侧栢叶二枝,牙皂三茎,黑牵牛二十粒,黄栢皮一片。”
“各细切,以绢囊之,纳于瓮中,入真麻油浸收,可除垢腻、洁鬓、护长发,若鬓发毡结不堪梳理,用之立可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