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但城外的田地是他们的根本,如今楚军围城不攻,在外面耕地种田,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要把田都占了!!
长安那边,或许已经派了援军来救成都,但迟迟未到,恐怕是没了指望,那么成都迟早是要易主的。
易主之后,楚军成了官军,那这帮军人种的田,原来的主人还能要回来么?
无耻啊,城都没攻下来,就先抢田地了!
你们比北虏还狠啊!!
此刻,待在成都城里别院的地主柳定,就不断在心里咒骂城外的楚军。
二十多年前,魏军(周军的前身)围成都,守将困守月余后投降。
魏军入城,大致上做到了秋毫无犯,并未出现大规模的烧杀抢掠,没有肆意抢夺百姓妻女、土地。
所以,虽然许多人对北虏没什么好感,但是很快就接受了现实。
当时二十出头的柳定,就经历了这一变故。
他家在成都近郊有不少良田,在魏国夺蜀之后,家业并没有太多损失。
可现在,所谓的“王师”围了成都,没入城就已经在城外占地,这让柳定心急如焚:你们这么无耻,我们很难办的啊!!
但骂归骂,现实还是要面对:楚军迟早要拿下成都,接下来要怎么和“官军”打交道?
二十多年以前,蜀地为梁国国土,后来被魏国夺取。
后来,魏国变成了周国,梁国变成了楚国,但说实话,百姓的心中,“建康朝廷”这一名号的分量,终究是略大于“长安朝廷”的。
对于地头蛇们而言,则无所谓,柳定要考虑的问题,是楚军入城后,怎么保住自己的家业(大部分),譬如城外那些肥沃的良田。
适当的“孝敬”是必须的,甚至必要时,还得“割肉”,但楚军如今的吃相太难看,一上来就先占地,让柳定有些担心。
他不知道等楚军真的入城后,自己还能拿出什么重礼去“孝敬”主要官员。
所以,基于这口恶气,他期望周军能击败楚军。
但现实就是成都迟早要易主,建康朝廷又要管辖这片土地,那么他再觉得愤恨,也得厚着脸皮去讨好楚军将帅。
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献城。
只要和外面的楚军联系上,约定时间,他们作为内应,打开某个城门,助楚军破城,如此一来,功劳就有了。
然后再破财消灾,实在不行送几个美人,哄得楚军主帅高兴,事情就妥了。
可这种事情一旦败露,他就会被城内的周军砍头,风险太大了。
若是默默的等着,等楚军破城,他即便损失了大量田地,但人还在,还有积蓄,那就有机会死灰复燃。
这办法最稳,风险几乎没有,反正家里存粮充足,哪怕再熬几个月,也不至于饿死。
然而什么都不做,万一楚军入城后,要杀肥羊来“犒军”,随便找个由头把他们砍了,没收家财,连同侍妾、婢女当做奖赏,赏给兵卒,怎么办?
这帮鸟人如今就在城外占地,无耻之极,鬼知道入城后还会做出什么事来!
柳定正在盘算得失,心腹仆人庞五回来复命:几位东主,和他的想法一致。
“确定么?”柳定问,盯着庞五的双眼:“他们不会是糊弄你吧?”
庞五很肯定的回答:“不,不会,小人看得出来,这几位东主,真是不想拖下去了。”
“是么...那,我也该做些事情了。”柳定说完摆摆手,庞五识相告退。
柳定让心腹庞五跑腿、暗中传话,若对方出首,他就完了,但柳定捏着庞五的要害,所以不怕对方搞鬼。
很快,柳定下了决心:不能再拖下去了,再拖下去,他们就会跟着困守成都的周军一起完蛋。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 众号 看书还可领现金!





乱世栋梁 第二百零四章 无耻(续)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夜,刺史官邸,益州总管、益州刺史宇文招,忽然从睡梦中惊醒,侧耳聆听外面的动静。
他好像听到了号角声,是援军抵达后吹响的号角,向城里守军示意。
成都有救了!!
但是现在仔细听了听,并没有。
外面没有号角声,一切,都是他的梦。
宇文招躺下,却睡不着,辗转反侧。
其实他明白,援军抵达的可能性很低。
当然,长安那边,不会坐视蜀地沦陷,必然派出援军,他之前收到了公文,援军确实出发了。
主帅是贺若敦,一位沙场宿将。
但是,楚军来得更快,拿下楚州巴县后,直接沿着涪水北上,取遂州、潼州,目的就是拦截自东北而来的援军。
所以,援军被挡在潼州以东,而楚军后来西进,围困成都,说明援军已经败了,楚军才能腾出手来攻打成都。
才会不急着攻城,而是派兵耕地种田。
孤城不可守,有过军旅经验的宇文招明白这一点,他知道若无援兵,成都迟早是要丢的,与其这么耗下去,不如早做决断。
但是,这个决断真的很难下,他实在是过不了心中的那一关。
毕竟,作为文帝(宇文泰)之子,他不想当个败家子,把父亲在世时,朝廷拿下的成都,自己双手捧着,献出去。
宇文招心中烦躁,起身下床,披了件衣服,坐在书案边,点起蜡烛。
在外间候着的婢女入内听命,宇文招摆摆手,让其依旧在外面候着,自己独对孤灯。
如果可以,他真想如兄长宇文宪那样,战死沙场,如此一来,就不用做出屈辱的选择。
现在,也有这个机会,率兵出城,如扑火飞蛾般冲进敌军营地。
但这样做,没有意义,因为他没机会冲入敌营:楚军在各门外设了营垒,其内有大威力的兵器,喷射出火光和浓烟,能将人和马撕碎。
刻意的送死,只会显得他无用;自尽,也会让他显得胆小。
怎么办?
宇文招不知道,却知道了二十多年前,成都守将的心情。
那是,守城的是梁军,攻城的是魏军,成都外无援兵,被围日久。
城内梁军想打,打不过,走投无路之下,就只能投降。
投降何其难也,那种屈辱,那种不甘,宇文招光是想,就觉得心里不好受。
楚军围城已近两个月,城内虽然看上去平静,但宇文招明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投降,无论是成都本地人,还是军中的一些将领。
援军不会来了,硬撑下去,没有意义。
虽然没人提,但宇文招知道,许多人就盼着他发话。
但他还是觉得,可以等等看。
或许,援军真的会来呢?
万一援军就要抵达,可自己却开门投降了,贻笑大方不说,在京城的家人,怕不是要受连累...
他喜欢看书,看过史书,所以知道一个故事。
后汉末年,天下三分,刘备占了益州后,与曾经的盟友孙权矛盾激化。
因为刘备曾经允诺,说取了益州,便将荆南(如今的湘州及周边地区)归还孙权,但迟迟不见形同,于是孙权派将军吕蒙率兵攻荆南。
吕蒙以数万大军威压荆南,传檄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附,惟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
刘备闻讯率主力东进,即将抵达荆南,坐镇荆州的关羽也挥师南下。
而吕蒙攻零陵不下,收到孙权的命令,要他收兵。
恰好郝普的好友邓玄之在吕蒙军中,于是吕蒙让邓玄之入城,骗郝普说刘备在汉中与曹军鏖战,坐镇荆州(江陵)的关羽也无暇南顾,零陵不会有援兵了。
郝普信以为真,于是开门投降。
吕蒙故意把孙权发来的调兵文书给郝普看,郝普这才知道,刘备已经亲率援军进入荆南,关羽也率兵南下,吕蒙即将收兵,免得后路被断。
所以只要他再坚持一两日,零陵城就安全了。
结果一念之差,前功尽弃。
郝普为此羞愧得无地自容。
宇文招对这个历史故事印象很深,所以现在就担心自己要是没骨气,开城投降,却发现援军即将抵达,那...
身为文帝之子,当朝皇叔、国之宗室,居然仅仅坚持了一个多月,就在城防完好、兵力充裕、存粮充足的情况下,开门投降?
这算什么?
比当年的梁将还不如么?
宇文招很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不想被人认为是无胆鼠辈、无耻小人,所以对于投降一事,始终是十分抗拒。
现在他越想,越觉得情况可疑。
楚军在城外耕田种地,或许,就是故意演戏给他看,让他以为对方有信心长期围困,而不是急着攻城。
于是联想到再无援军,无奈投降。
对的,这就是对方的计谋,所谓“兵不厌诈”嘛!
宇文招认为,楚军千里迢迢入蜀,后勤补给肯定很困难,如今又是开春,就算在当地种粮食,远水也救不了近火。
对方明明有威力巨大的兵器可以攻城,就是不攻,而是摆出屯田的姿态。
或许,有什么难言之隐?
宇文招越想,越觉得自己应该坚持。
或许再坚持几日,援军就到了?
别人投降,在楚国还可以继续做官,而他投降了,即便保住性命,也会沦为笼中鸟,软禁在某处。
宇文招之前就担任过益州总管、益州刺史,所以对成都乃至益州的情况比较熟悉。
他觉得既然城中不缺粮,而楚军又没有攻城,城里的百姓,大概是看热闹的心情为主,不会铤而走险。
而一番布置之后,他对城内的控制,还是可以的,即便有人起心思,也无法成功付诸实施。
成都,还能守下去!
念头通达的宇文招,吹灭蜡烛,再次躺下。
迷迷糊糊之中,他又听到了号角声。
大概,又是梦吧?
宇文招如是想,转了个身,继续睡,而号角声越来越清晰。
还有呼喊声。
他猛地从床上爬起,侧耳倾听。
没错,是呼喊声,还有号角声。
这不是梦,真的有许多人在呼喊,并吹响号角。
这是?援军来了?
他披上披风,出了房间,来到院子里。
却见城北方向有火光闪烁,动静也是那边传来的。
宇文招听了一会,觉得情况不对,立刻叫来侍卫,给自己着甲。
刚戴好兜鍪,有将领匆匆而来,向他禀报一个坏消息:“大王!有人开了北城门,楚军入城了!!”
“什么?”宇文招大惊,瞪大眼睛,看向城北方向,只觉后背发凉。
无耻!枉费朝廷诚心对待尔等,真是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啊!!




乱世栋梁 第二百零五章 以点带面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下午,益州州廨,结束见客的梁森,躺在榻上闭目养神。
自从拿下成都后,他几乎是连轴转,处理各类事务,召见大量佐官,布置诸多事宜。
又连日见客,亦或是在城中巡视,以安抚人心。
数日下来,感觉比行军打仗累多了。
但不这样不行,建房子,地基牢固与否很重要,所以即便夯地基很累,也得干好。
打仗,只是他的职责之一,战争结束,并不代表大功告成。
接下来,如何稳定蜀地局势,如何恢复民生,是梁森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要保证粮食生产,若今年蜀地发生饥荒,朝廷是没能力赈灾的。
那晚,城内有人做内应开门献城,于是官军轻而易举拿下了成都,没有损失多少兵力。
加上之前他派出兵卒在城外耕田、种地,今年的春耕基本上算是正常开展。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一旦耽搁了春耕,就会影响粮食收成,若真是那样,成都地区的粮食在明年秋天以前,会很紧张。
其次,稳定人心,所谓“人”,包括平民百姓,以及地方大族。
官军入城后,很快控制了城内局势,俘虏了包括周国益州总管宇文招在内的大量文武官员,并将周军各营缴械,分散看管起来。
但梁森没有懈怠,派出军司四处巡视,监督各部兵马严格执行纪律,不得烧杀抢掠,不得扰民。
尽可能做到对成都百姓秋毫无犯。
这是笼络人心的必要做法,毕竟二十多年前,魏军入成都后,都能做到不扰民。
此外,他接见了几个献城有功之士,包括居中牵线搭桥的本地大户柳定。
对于这几位,梁森当然要好好夸奖、安抚一番,要上书,向朝廷为这几位表功。
并召集成都地区有头有脸的人物,宣布了三项决定:
一,城外田地虽然已被官军将士耕种,但官军并无占地的意思,纯粹是为了赶农时,保秋收。
但是,将士们不能白忙活,耕地、播种的相应开支和工钱,地主们要按往年时价结算一下。
二、秋天,官府会在成都开科举,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入仕,这是皇帝特许的科举,今明两年的秋天都会举办,以便蜀地英才有报效朝廷的机会。
每一次考试,分三级,难度递增,均在一个月内完成。
三、从今年开始,朝廷免蜀地各州十年赋税,以便百姓休养生息。
四,官府会陆续推行一些政策,但大体上都是参照“武陵王故事”,在其基础上细化或者变动。
这四项决定,针对性很强,让成都以及其他地方的大族心定,也让百姓能够喘一口气。
人心定了,事情就好办了。
那么,什么是“武陵王故事”?
梁森睁开眼,坐起来,从旁边书案上拿起一些资料,再次翻阅。
武陵王,即萧梁时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
萧纪为梁武帝萧衍第八子,入蜀为官多年,把蜀地治理得欣欣向荣,仅就这一方面而言,萧纪很得蜀地民心。
可惜的是,后来梁国内乱,魏国趁火打劫,挥师入蜀,萧纪兵败身亡。
但萧纪治蜀的经验,值得朝廷借鉴,所以现在宣布依“武陵王故事”来治蜀,蜀地百姓至少会对新官府有些信心。
而萧纪当年,是怎么治蜀的呢?
梁森仔细琢磨过,觉得这位宗王针对蜀地的情况,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数百年来,蜀地饱经战乱,大量的编户民流失,使得许多地方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出现了不少空城。
关注公 众号
而大量生活在四周山区的僚人,离开山区,来到荒废的地区,定居下来,然后繁衍生息。
形成一个个新的聚落,但这些聚落,并不接受官府的管辖。
于是,朝廷在蜀地州郡的统治其实是“点”状,而不是一个“面”,“有王法”的地方,仅限于一些要地和大城。
四周大多是僚人的聚落,亦或是结寨自保的地方豪强,官府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管理。
益州各地官府要么对僚人聚落进行强制征税,亦或是每年征伐,靠俘虏僚人作家奴或掠夺僚人财产以补公、私之需。
这种做法,激化了地方矛盾,叛乱此起彼伏,驻军连年打仗,开支骤增不说,还影响地方治安,影响农活。
萧纪到任时,蜀地一片凋零,他首先改变了对僚人的态度,不轻易挥师讨伐,而是以抚慰为主,减免赋税,缓和了关系。
又组织屯田,将荒废多年的城池重新利用起来,慢慢恢复秩序。
这种温和的做法,很快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各地百姓安居乐业,战事不再频繁。
而益州可以通过西北方向的吐谷浑,与西域诸国开展贸易,萧纪便大力发展商贸,许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商贾前来经商。
活跃的商贸,带动了地区发展,蜀地的特产,譬如蜀锦,大量外销。
商贸兴盛,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谋生,自然就不会造反。
因为商路通畅,西域各国的使节均经过益州中转,乘船东下,抵达国都建康。
而西域的马匹,也顺着商路进入益州,所以,益州成了当时梁国重要的马匹“产地”。
萧纪在益州任职的十几年时间里,百姓能够较为安稳的过日子,蜀地没发什么大规模民变,施政成效斐然。
日子太平,人口的繁衍生息速度自然加快。
有了这个现成的例子,梁森当然要学,尽快让蜀地安稳下来,把地基夯实,才能进一步有所作为。
他放下资料,看起舆图。
蜀地,从地形上来看,像是个盆,即“盆地”。
这个“盆地”许多地方土地肥沃,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称呼。
但是,仔细琢磨之后,可以看出这个“盆地”,其实内部支离破碎,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大平地,而是碎裂为好多个小平原,即“小盆地”
以成都为例,其周边适合开垦平地,其实并不辽阔,所以能够供养的驻军有限。
除此之外,类似成都地区的一些“小盆地”,还有零零星星十来个,如同一个个“点”。
那么,要真正控制蜀地,就得把这些零星“小盆地”都控制住。
控制住了“点”,才能“以点带面”,牢牢控制住蜀地这片地区。
而要控制住一个个“点”,靠收买这些“点”内的地头蛇,是行不通的。
武陵王萧纪在益州为官十几年,颇得民心,可那又如何?
当梁国内乱、魏军入蜀之际,正率军东进荆州的萧纪,腹背受敌,于是,蜀地各处地头蛇们毫不犹豫投向魏军,益州沦陷。
事实证明,这些世代居于地方的地头蛇,只忠于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值得信赖。
就像酒肉朋友,一起大吃大喝可以,到了紧急关头,转身就把你卖了。
前车之鉴,不能忘记,梁森奉命“复蜀”,并且镇守蜀地,就是要把皇帝的一个意志贯彻下去:
用卫所团田,带动“荆湖填蜀”的政策,将一个个“点”,用驻屯卫所以及来自荆襄的移民填满,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
这需要十年时间,十年后,免赋税的期限也到了,便开始检地检籍。
并把僚人聚落转变为编户民村落。
谁敢反抗,就“清除”。
楚国治下,得优待数百年的世家高门都要为名下土地缴税,别人,就更不可能有特别待遇了!




乱世栋梁 第二百零六章 一叶知秋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下午,长江南岸,郢州夏口,港口外江面,自蜀地而来的船队正等着入港。
当中一艘船上,一身便服的宇文招,坐在舷窗边,看着窗外江面密密麻麻的船只,觉得有些难以置信:怎么这么多船?
好像羊群一样,举目望去,无边无际。
旁边,陪同的一名官员见他盯着窗外不发一言,明白这位是被夏口港的繁华航运场景所震撼。
船要靠岸,还得等一阵子,他便讲解:
“此地为汉水入江处,商贾云集,商船多,再正常不过。”
宇文招不吭声,但很明显在认真听,那官员便介绍起来。
然而要说的内容有很多,一时半会说不清,于是捡比较特别的说,以便对方可以“一叶知秋”:
“如今海贸大兴,而造大海船需要很多木料,洞庭湖区周边群山,多有高大树木,常年运往建康,入船场,造大海船。”
“不仅造船,各地对木料的需求也很大。”
“许多商贾靠着贩卖木材发家致富,洞庭湖面为此繁忙不少,夏口作为江沔要地,成为木材中转地,港区日益繁忙。”
这介绍引起了宇文招的兴趣,他现在是阶下囚,没什么指望了,那么听听一些奇闻异事打发时间,倒也不错。
便问:“这么多木料,要如何运往下游建康?”
“若放在江里漂,大概会很慢吧,而且江面上船只如梭,大量漂浮的巨木,难道不会有隐患么?”
“宇文公所言甚是,所以,这一行当有各种讲究...”
话题延伸,官员开始讲解如何长途运输木料。
木轻于水,所以在洞庭湖区周边群山砍伐的木材,从各河流漂入湖区,制成一个个木排。
竖起简易桅杆,然后张帆,如船一般航行入江。
既然是当船一般用,其上自然有“船工”操纵。
当然,木排的条件比不上正经的船,所以船工的工钱要比寻常船工高。
而沿途要提防水寇,还得有船跟着,是为押运。
长江水寇,古来有之,不过这些年来,官府花了大力气剿灭沿江水寇,在各江段驻扎水师巡逻,又组织民间船队参加“联防”,现在江上交通颇为安全。
江路平靖,行商的人越来越多,加上木料供应充足,所以载货量数千斛的大型江船越来越多。
无论上水还是下水,商船大多经过夏口,所以才有眼前这壮观景象。
宇文招听了,问题更加多:“船多,意味着货物多,那么,主要是些什么货物,被商贾们不停贩运?”
官员回答:“譬如茶叶。”
1...350351352353354...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