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几个官员候在左右,等候太子垂询,后边传来啜泣声,官员们却当做没听见。
哭的人是谁,他们清楚,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不想招惹麻烦,此事牵扯到一件丑闻,他们可不敢碰,否则要倒霉。
如今太子殿下莅临,正好由太子处置这棘手的事情。
询问案情的萧纲,此刻背着手,看着床边散发着些许白烟的香炉,问:“临贺王,果然是意外身亡?”
一名官员回答:“回殿下,下官仔细看过,确实是意外身亡,身上并无明显外伤,也无明显中毒迹象。”
“那么,是猝死?”
“应该是。”
“应该是?”萧纲说完,转头看着那官员:“你,想让陛下听到如此回复?”
“确实是猝死。”官员的语气立刻坚定起来,其他人赶紧附和:“殿下,昨晚临贺王的侍卫戒备森严,未发现有人潜入别院的痕迹。”
“殿下,临贺王毕竟...毕竟是知天命的年纪了,下官仔细问过,昨晚,临贺王喝了不少酒...”
“可能因此半夜突然发病....”
那官员瞥了一眼萧纲,小心翼翼、斟酌用词:“下官办案多年,也曾见过..见过马上风...”
听到“马上风”,萧纲眉毛一扬,官员赶紧解释:“房中之事,虽然也能延年益寿,但处置不当,亦可以杀人....”
“你们能确定么?”萧纲又看起那香炉,几位官员忙不迭点头:“确系如此,下官确认无误。”
“那,外面到处在传的,大侠燕叁鹰,是怎么回事?”
“回殿下,这是别有用心之人造谣、传谣,意图诋毁临贺王声誉!下官已经布置下去,安排人手,严查谣言,绝不姑息。”
“好,寡人,自会向陛下禀告,你们...”
萧纲再次看向这几个官员:“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心里要有数。”
后五个字,语气特别加重,几位知道言外之意,不住应诺。
萧纲看着榻上那死不瞑目的堂兄,良久,欲言又止。
死不瞑目是事实,萧纲可以看出,堂兄萧正德死前颇为痛苦,与其说是“马上风”,不如说是中毒。
马上风是猝死,按说不该是这种死相,但又没有明显的中毒迹象,所以,也就只能以猝死为结论。
萧纲仔细看着堂兄的遗容,是为自己看的,也是为父亲看的,噩耗传入宫中,也不知父亲会伤心成什么样子。
不过,这样也好。
你死了,我省心,父亲也省心了。
萧正德当年曾经是萧纲父亲萧衍在潜邸时的嗣子,后来萧衍在改朝换代前,有了亲生儿子,于是萧正德返回本宗。
未能成为太子,于是对此耿耿于怀。
也许,萧正德认为正是自己成为嗣子一事,为养父(伯伯)带来帝王气,才让养父临朝称帝,结果养父过河拆桥,于是怨恨不已。
以至于叛逃北虏,以‘梁国废太子’之名寻求庇护,结果不受北虏待见,又灰溜溜回来。
天子既往不咎,但萧正德不知悔改,为非作歹,天子屡次宽容,其人却愈发得寸进尺。
无论公德私德,都乱得一塌糊涂,萧纲当然知道萧正德的所作所为,但父亲一直宽纵,他也无可奈何。
萧纲知道父亲是汲取了前朝教训,因为宋、齐二朝屠戮宗室导致神器易主,但父亲宽容太过,萧正德有恃无恐。
对于萧纲来说,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等着他解决:将来父亲不在了,他即位后,要如何处置临贺王?
流放岭表?软禁在京城?还是外放州郡?
无论是哪种,都不好,但放任不管,那就是养虎为患。
萧纲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父亲不仅对萧正德,对许多为非作歹的宗室,以及他凶顽的弟弟,都很宽纵。
甚至都不做实质性的惩罚。
父亲这么做,将来他即位后会更难做,因为到时候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现在,萧正德死了,问题迎刃而解,萧纲真的松了口气。
所以,这件事不能有别的结果,萧正德就只能是“猝死”。
如果说是遇刺身亡,朝廷的脸面往哪搁?由此出现的谣言,更像是事发后有人故意编的。
如果说是投毒,那好,最有嫌疑的“柳夫人”,该如何处置?
萧纲早就知道,萧正德的柳夫人就是长乐公主,即萧正德的妹妹、他的堂妹,但是,父亲一直不知道。
或者装作不知道。
这个秘密,其实已经不是秘密,但不能戳破、放到明面上来说,萧纲不仅要避免父亲伤心、保住自家的脸面,也要保住陈郡谢氏的脸面。
毕竟,长乐公主的夫婿谢禧,如今身居高位,事情传出去,怎么办?
这是家族丑闻,绝不能公开,而且,‘柳夫人’也没理由对临贺王投毒,两人所出二子,是不可能继承临贺王王位的。
长乐公主早已不在人间,所以柳夫人唯一的依靠就是临贺王,杀了临贺王,对她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萧纲知道堂兄身亡的原因只能是猝死,没有第二种可能。
这就是死因,最合适禀报父亲的死因,至于临贺王丧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可以暗地里查,但明面上绝对不能说。
房内没有闲杂人等,那几个官员跟在旁边,萧纲让人用白布把堂兄的脸蒙上,问:“临贺王的死因,必须认真查办,但不得声张。”
“是,殿下。”
“传谣的源头,查到了么?”
“回殿下,正在查,临贺王刚出事,流言就冒出来了,下官以为,造谣的人,也许和临贺王之死有关。”
“你们知道就好,此事要抓紧,说不定临贺王确实是被人毒杀。”
“是,下官明白。”
“此事,旁人不得过问,但有进展,直接向寡人禀报...”
“是...”
外面突然传来动静,有人在高声咆哮,声嘶力竭,侍卫来报,说临贺王世子来了,因为情绪激动,所以冲撞维持秩序的东宫侍卫。
“让他进来。”萧纲吩咐,“寡人在此,不会有事的。”
后院,房间里,柳夫人愣愣坐着,眼睛哭得红肿,因为从昨晚哭到早上,喉咙都要哭哑了,所以此时只是啜泣。
昨晚发生的事情对于她来说,就是噩梦,难以忘记。
当时,她正和萧正德缠绵,对方忽然就口吐白沫,浑身抽搐,意识模糊。
她吓傻了,回过神喊人时,萧正德已经没了动静,瞪着眼看着她,面容扭曲。
此情此景,吓得柳夫人惊声尖叫,随后天旋地转,不省人事,再醒过来时,除了哭,就是哭。
萧正德死了,似乎死于马上风,但她没亲眼见过马上风的死状,所以不知道是不是,但萧正德临死前的痛苦,她看得真真切切。
所以,是中毒么?
饭菜里下的毒?茶水里下的毒?那我怎么没事?
他吃过的、喝过的,我也吃过、喝过。
若有人投毒,那么此人是如何做到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真的是马上风么?
柳夫人不停问自己,渐渐回想起事发前,两人相处的一些细节,不知过了多久,她面色一变,看向梳妆台上放着的一盒香脂。
难道,难道!
她想到了一个可能,随后面色变得惨白:能对香脂动手脚、又有投毒杀人意图的人,就只能是他。
而且他知道自己不会亲手涂抹香脂,所以不会中毒。





乱世栋梁 第六十二章 难道(续)
傍晚,建康城一隅,某私第房间里,李笠躺在榻上,翘着二郎腿,吃着糖枣,哼着歌。
从早上到现在,消息已经传得满城皆知:临贺王萧正德死了。
传得最多的说法,是临贺王萧正德被大侠燕叁鹰刺杀,因为临贺王名声很差,所以,建康百姓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
然而这是谣言,造谣的第一人就是李笠。
又有说法是临贺王猝死,死于“马上风”,因为临贺王是在别院与自家外室过夜时出的意外。
当然,这不是事实,因为萧正德必然是中毒身亡,毒药,是李笠找来的一种草木毒,中毒症状不明显。
总而言之,萧正德这白眼狼完蛋了,被他干掉,死得不能再死。
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真就被李笠完成,值得好好庆贺一番:接下来的历史进程,肯能会随之改变可
将来,侯景叛乱、突袭建康时,没有萧正德这个统领京城防御的超级内奸做内应、开门揖盗,叛军可能就无法快速入城、围困台城。
叛军以小博大,讲的就是一个“快”字,如果“快”不起来,城内诸军、建康周围各地诸军也有了反应时间,那么侯景成事的几率就会降低。
想到这里,李笠跳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走动,握拳用力挥舞了几下,喜形于色。
实实在在的为改变历史进程(可能)做贡献,他为此感到自豪,虽然不能因此避免侯景之乱发生,但毫无疑问,变数大幅增加。
奈何这种事不能到处宣扬,就只能自己偷着乐。
回想起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笠有一种冲动,想要把事情的整个过程记下来,留作纪念,但不行,秘密只能埋在心中。
他要刺杀白眼狼萧正德,但临贺王府戒备森严,临贺王出行时同样如此,想要下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没有破绽。
但是,李笠仔细琢磨了许久,还是发现了一个小破绽:柳夫人。
柳夫人其实是萧正德的妹妹长乐公主,两人突破伦理道德,形成事实,但不能太招摇,所以柳夫人并不是住在王府,而是独居别院。
虽然柳夫人生有二子,幼子早逝,大的那个独自居住,且出门在外,不在建康。
据说柳夫人样貌出众,但昔日的美人,如今迟暮,虽然风韵犹存,然而临贺王必然已经腻了,光顾别院的时间只会少不会多。
于是柳夫人变成“寂寞美女大姐姐”,美男计正好对症下药。
李笠要从这个小破绽入手,尽可能找到更多的破绽,但他不是美男,所以得雇佣“专业人士”。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如狼似虎的柳夫人,遇到了英俊潇洒、精力旺盛、花样多多的小年轻,必然干柴烈火烧起来。
每隔几日的私会,小情郎的苦苦哀求,必然引发柳夫人的急不可耐,那么,让男生女相的小情郎扮做侍女,入府夜夜陪伴身边,是迟早的事。
柳夫人虽然年过四旬,但依旧处于生育年纪,所以尽情放纵之后,为防万一,必然要请临贺王小住几日,为可能的怀孕,以正大光明的理由。
临贺王来柳夫人别院小住,这就是破绽,而陪伴柳夫人左右的小情郎,做起手脚很方便。
这就是李笠的计划,针对的是人心和欲望。
“大侠燕叁鹰”的谣言,当然是他扩散出去、混淆视听的。
至于真正的投毒手段....
美男计的主角小情郎,从柳夫人口中,间接套出萧正德在特定情况下的嗜好,用后世的词汇来总结,那就是“腿控”。
柳夫人为了迎合这种嗜好,当然要提前做好准备,所以,可行性很高的投毒方式就有了,只需有人做个小手脚。
毫无疑问,刺杀成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李笠完成了。
此事已了,李笠激动万分之余,决定赶紧返回鄱阳,不然就来不及回家过年。
兴奋之余,他冷静下来,将来侯景没了萧正德这个超级内奸帮忙,能祸害梁国到什么程度还未可知。
也许,叛军一样能快速突破建康外城、围困台城,那么萧正德的生死,其实左右不了历史进程。
而且,梁国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形同火药桶,即便侯景没能成功引爆,但这个火药桶迟早是要爆的。
考虑到如今梁国宗室之间矛盾极大,或许,侯景之乱乱不起来,但萧梁版的“八王之乱”会爆发。
梁国一旦爆发内战,北边两个虎视眈眈的邻居,绝不会袖手旁观。
所以,李笠认为乱世依旧会降临,无非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其造成的后果比起历史上的侯景之乱,是大是小犹未可知。
现在还不是高枕无忧的时候。
盘子里剩下的糖枣,很快被他吃光,就在这时,敲门声起,随从在外禀报,说有人求见。
来人是张铤,张铤经过一个月的休养,身上伤口渐渐愈合,恢复了些许精神,进了房间,对着李笠跪地叩拜。
“恩公在上,请受张铤一拜!”
“张兄这是怎的?怎么行如此大礼?”李笠赶紧将其搀住。
张铤红着眼眶,感激涕零的模样,看着李笠:“恩公诛杀萧正德那狗贼,张铤感激不尽,为姊姊、姊夫,谢恩公大恩大德!”
“不不不,不是的,你莫要乱讲话!”
李笠极力否认,用力把张铤扶住,不让对方跪地:“你莫要东想西想,临贺王意外身亡,这与我有何干系?”
“恩公,张铤心里明白,这都是恩公仔细策划的结果,否则那萧正德如何会...”
“否则什么?”李笠瞪着眼,此事他是绝不会承认的,所以来了个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
“这是大侠燕叁鹰为民除害,你要谢,谢他!”
张铤见李笠如此态度坚决地否认,愣住了。
他是个聪明人,判断出李笠忽然返回建康,绝不是为了“置办年货”,这一个月来,李笠神出鬼没,必然是在谋划着什么事情。
结果,就在今天早上,躲在小院里养伤的张铤,得知外面传来的消息:临贺王昨晚被大侠燕叁鹰手刃,已经呜呼哀哉。
临贺王死了,对于张铤而言是个惊喜,虽然他姊夫是被临贺王儿子打成重伤而死,但姊姊张氏确实是入了临贺王府后才暴毙,对于张铤而言,临贺王萧正德就是元凶。
他激动地泪流满面之际,很快想到了李笠。
毫无疑问,李笠极大可能策划了“临贺王之死”,现在不承认而已。
心思缜密,果然非同常人!
张铤如是想,诚恳的对李笠说:“李郎!张铤从今往后,无论刀山火海,要为李郎效犬马之劳!”
“哎哟,这怎么突然就要生要死的?”李笠明知故问,扶着张铤起来。
这位“替考学霸”肯定很有学问,人品应该不错,在尚书省做令史自然有见识,摆过摊、打过工,还行刺过恶贼,堪称多面手。
虽然参与过买官卖官,但也是为了筹钱请江湖豪侠帮忙报仇,可以理解。
他正好缺这样的人。
“张兄既然有意帮忙,正好,我要学《春秋》,甚至其他四经,不知张兄可否有意指点一二?顺便给我侄儿开蒙。”
“酬劳好说,每月底薪二千文,又有奖金和补贴,月结,绝不拖欠,包吃住,一日三餐,每顿有肉,每月都有假期,无需试用,入职即转正....”
张铤一脸坚毅:“李郎,张铤不要报酬,今生今世,愿效犬马之劳!”
“有话好好说,你这样情绪激动,我很难办...”李笠笑眯眯的说着,“先跟我去鄱阳,过个好年再说。”
“然后,你好好跟我说说,京城里的事情,各种事情,譬如奇闻轶事什么的。”
张铤用力点头:“是!”




乱世栋梁 第六十三章 言外之意
帆船航行在江面,因为是逆流而上,所以移动缓慢,船舱里,李笠一边喝茶,一边听张铤说一些轶事。
张铤是建康人,在尚书省做事,接触了许多公文,也多有同僚议论时事,所以是个“包打听”。
类似于后世首都出租车司机,什么都懂。
张铤知道很多奇闻轶事,也知道很多权贵、官宦人家的传闻,如今一一道来,不仅是消遣,也是让李笠长长见识。
譬如刚卸任的豫章内史张绾,别称“百六公”,缘起当年湘东王萧绎问策百事,张绾对阙其六,故而得名。
又有“夏侯妓衣”,说的是天子元从勋臣夏侯亶,其人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夏侯亶招待客人时,这些妓妾便隔帘奏乐。
于是人们便把隔绝视线的帘子称为“夏侯妓衣”。
这种知识看上去无关紧要,但若日后要混迹官场,不可不知,否则会被人耻笑没见识,甚至故意刁难。
譬如,说到国朝外戚张绾,故意说“百六公”,你不知道,傻乎乎的问“百六公是谁?”,旁人就知道你这个人没见识,没有像样的官场人脉,连‘常识’都不懂。
李笠就想知道这种“常识”,于是张铤无所不谈,现在说的,是宗室的轶事。
其一,关于鄱阳王萧范。
萧范曾任卫尉卿,宿卫皇宫,每晚都坚持巡夜、查岗,只要发现禁卫们稍有过失,就一定会严加处罚,动静不小。
此举,是为了让天子听见,让天子知道他尽职尽责。
其二,关于鄱阳王的弟弟、武林侯萧谘。
萧谘数年前任交州刺史,其人在任上横征暴敛,弄得当地民怨沸腾。
大同七年末,也就是三年前,交州豪强李贲起事,攻打交州州治龙编,据说萧谘花钱“买路”,才得以逃出交州。
李贲占领交州,僭越称帝,朝廷调岭表驻军平叛,战事不顺,不过如今官军已经收复龙编,追剿李贲党羽。
听到这里,李笠想到了一件事,问:“不知平叛官军主帅是何人?”
张铤想了想,回答:“新任交州刺史杨蒨为主帅,新任交州司马陈霸先领军。”
果然,建立陈朝的陈霸先现在在交州平叛!
李笠如是想,他记得陈霸先这位从岭南起事、建立陈王朝的大人物,故而有此一问,不过不多说什么,张铤喝了一口茶,继续说下去。
其三,关于湘东王萧绎。
萧绎姑父王琳,所生九子王通、王质等皆为名士,后来,湘东王将其妾王氏之弟改名为王琳。
李笠听到这里,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腹诽湘东王:小心眼啊这是,心胸有多狭窄?
用这种方式羞辱自己的姑父、表兄弟,你也太阴毒了!
怪不得王珩改名王琳,原来是你这个独眼龙大王心理阴暗,嫉恨表兄弟比你表现好、名气大,搞这种暗搓搓的把戏羞辱对方。
一叶知秋,湘东王萧绎的品性,他算是了解了。
两年前,他有幸得这位召见,当时对方给他的印象,一是独眼龙,二是儒雅君子,没想到...
没想到心理这么阴暗,感觉就是武侠小说里的岳不群...
“湘东王小时患眼疾,天子亲自为其治疗,结果渺一目。”张铤道出一段过去,李笠听了,恍然大悟:
萧绎因为自幼身体残缺,于是,心理渐渐也残缺了。
这可以理解,毕竟古代官场极其讲究官员的仪容,当官要样貌堂堂,而湘东王身为藩王,瞎了一只眼,对比样貌堂堂的兄弟和表兄弟,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自卑,然后极度敏感。
李笠觉得日后若再和湘东王打交道,可得注意。
轶事之四,还是湘东王。
湘东王和五兄庐陵王萧续如同仇人,又和六兄邵陵王萧纶关系极差,原因是邵陵王做诗讽刺过湘东王的独眼。
听到这里,李笠注意到张铤漏了一件事,没有提湘东王和庐陵王决裂的“西归内人”一事。
看来,张铤对当初詹良命案捅破天的原因,已经有了判断:鄱阳王府逃奴贾成跑去荆州找庐陵王伸冤,搞不好就是命案嫌疑人李笠弄出来的事。
这件事李笠是不会承认的,那么,对方提到湘东王的轶事,故意不说最著名的“西归内人”一事,恐怕是委婉的提醒他:
也许湘东王已经想到有可能是他李笠搞的鬼。
只不过是见他地位卑贱,所以懒得计较罢了。
但心里的刺,可能存在,当然,这只是张铤的看法,没有真凭实据,就只是提醒。
张铤见李笠若有所思的模样,知道自己婉转的提醒有了效果。
其实李笠的名字,他几年前就听说过。
那个鱼腹诗不提,两件发生在鄱阳的案子,让李笠的名字,被尚书省令史张铤记住,他仔细琢磨了鄱阳王府詹良命案,觉得李笠不一般。
现在,见这位一点就通,便继续说下去。
轶事之五,庐陵王萧续。
萧续为当今皇太子同母弟,膂力过人,善骑射,被天子比作任城王。
任城王,指的是魏武帝曹操之子、任城王曹彰,曹彰在曹操诸子之中,以勇武见长。
萧续时任荆州刺史,治下武宁郡守张延康任满回京,途经江陵时,被萧续以其在郡守任上贪赃枉法为由关入州狱。
消息传到建康,天子下令让州廨押送张延康入京自辩,结果张延康逃狱,在逃狱过程中重伤不治。
李笠听到这里,眉毛一挑:萧续这是有问题。
张郡守任上贪赃枉法?怎么任上不处置,人家离任了就嚷嚷起来?
若有真凭实据,怎么会怕当事人入京自辩?
所谓的越狱,怕不是故意放人走,然后击杀灭口,说是畏罪潜逃....这不是我差点就获得的结局么?
事情很明显,天子让张延康入京自辩,明摆着就是不相信儿子对张延康的指控,而萧续生怕张延康到了建康,自己诬告一事败露,索性....
1...6768697071...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