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末当帝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星星草
使朱由崧可以放心的对付眼前的虎牢关。
离关城十里左右,找好地势明军扎下营寨,朱由崧带着马金花和贺宣娇,慧梅,李全等十几骑查看地势。
立马关外几里地,放眼望向眼前的关城,城高三丈有余,砖石混砌的关墙,几经修缮,显得坚实雄壮。
城头上大顺军的旗帜高高飘扬,垛口处,一排整齐的大顺军将盔明甲亮,拿着刀枪站在那里,如刀砍斧剁,一动不动的,又像是泥塑木雕的假人一般。
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城头上的黑洞洞的炮口,可以预料到此时关城上肯定是弓箭滚木雷石等守成之物,堆积如山,整个关城戒备森严,固若金汤。
朱有松转了一圈,觉得这座关城无懈可击,要取虎牢关要么就是强攻,要么就是智取。
如果强攻,关城内据报有三万人马坚守,要拿下虎牢关,没有三至五万人马的伤亡恐怕拿不下来。
那么智取,如何智取呢?自古知兵非好战,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朱由崧在脑子里思忖着这个问题,一时也没有结果,只好带着人先回了连营。
忠贞营指挥使独目大将马万年,炮营指挥使李柱石,工程营的总兵方东旭纷纷进来,请缨出战。
他们都主张强攻,趁着士气正盛,区区一个虎牢关如何能挡得住陛下的十万铁骑?(8万人马对外号称10万)一举拿下虎牢关不成问题。
李柱石信誓旦旦,主张用大炮开路。
用大炮轰城不是不可以,但是关城上也有火炮,双方只能是远距离的火力对轰,这样火炮的威力就小多了,想炸塌固若金汤的城墙,希望不是很大。
方东旭也是胸有成竹,他们的工程兵营愿意配合炮营,仍然采用打眼儿,在关城下埋火药,借助炮营的威力一举将关城送上天。
朱由崧心中好笑,打眼儿炸城,老子可给你们开了个头,但是水无常势,兵无常形,用老打法能行吗?眼前的虎牢关没有护城河,而且城头上滚木雷石,还有炮火支援,这种情况下跑到城下打眼,得有多少工程兵的伤亡才能得成?
你这个方东旭呀,还是年轻短炼呢!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武进士,到一名合格的疆场上将,需要走一段路。
不过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朱由崧只是摇了摇头,没有责怪他们。
朱由崧突然想起件事来,“朕问你们,张环怎么没来请战?”
小将张环堪称神箭,这是朱由崧的急先锋,跟马万年陆校是磕头的把兄弟,哪一次请战冲锋,他都是争前恐后,屡建奇功,现为御营统领,没看到张环,朱由崧禁不住道。
马万年,方东旭,李柱石三个人面面相觑,没一个人敢回答的,最后目光都落到了马万年身上。
大概是认为这是皇上的小舅子,皇亲国戚,又是张环的磕头大哥,战功显赫,是皇上眼前红得发紫的人物,要说话也是他敢说话。
但是马万年同样口吃,对皇上的敬畏,他马万年一点也不比那二位差。
朱由松冷冷一笑,“你们不说朕也知道,他是不是又使性子发脾气去了?”
“陛下圣明。”马万年赶紧跪下了,“陛下息怒,想起父仇,他难以释怀,请陛下看在他年幼无知又屡立战功的份上,赦免他的罪过。”
“请陛下开恩。”李柱石和方东旭也跪下了,为张环求情。
方东旭与张环同年中武进士,李柱石是佩服张环的箭法,私下里他们关系处的都很好。今天皇上突然问起这事,又猜测的非常准确,他们也不敢说谎,生怕这位弘光大帝翻脸无情,那张环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
朱由崧淡然一笑,“父母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子报父仇,天经地义,张环是血性男儿,功不功的且不说,就冲这一点,朕就不会降罪于他,你们三个都起来吧。”
“谢万岁开恩。”马万年,方东东旭,李柱石,从地上爬起来,谢恩之后,站得恭恭敬敬,知道这件事应该还没完,听候朱由崧的圣训。
果然,朱由崧继续道:“马万年,你去把张环找来,朕要问话。”
“遵旨。”马万年答应一声,转身就走,见到张环之后,在外面叮嘱了半天,二人才又进来了,双双跪倒。
“参见皇上。”
“平身吧。”朱由崧瞟了张环一眼。
“微臣谢恩。”张环小脸儿绷着站起来,一句话也不多说。
“朕知道,这次派兵兵发九江,又没有卿的份儿,小爱卿是为此而生朕的气吧。”
“微臣……不敢。”张环被说中了,但哪敢承认?眼泪在眼圈转了一下,张环又把它瞪了回去。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502章 智取虎牢关(1)(二更)
刘肇基打了败仗,武昌失守,张献忠的人马进入江西地界,逼近九江。
朱由崧一点也没有生气,反而更加爱惜李定国的勇武,自从把张环收入麾下以来,他就在盘算日后如何收降这个李定国了。
他太需要李定国这样的人才了。历史上的李定国是爱国将领,响当当的民族英雄,张献忠死了以后,与他昔日并肩战斗亲如兄弟的将领,很多都投降了鞑子,独有他保持了较高的民族气节,与满清鞑子划清界限,拥立永历帝转战南北,永历帝驾崩之后,他继续坚持抗清。
大明朝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而且这是个文武兼备的帅才,更是个武艺冠绝今古的将才。
虽然朱由松手下的几十万兵将之中,不乏文武兼备之人,老成持重的有卢九德,袁继咸,堵胤锡,贺兆雄,年富力强的刘肇基,黄德功,年轻的后起之秀有马万年,马宝,等等。
但是他们跟李定国相比,绝对不是一个档次,这一次武昌失守,朱由崧更加认定了这个结论。
他现在恨不得拉着队伍南下九江,去会一会这个李定国是如何的了得?如果能降服了他为帝国所用,朱由崧就不必动辄御驾亲征了。
身为帝王,动不动冲锋陷阵不太适合他的角色,那是军将的事,他有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治国理政,要成就一个超级大帝国,只靠个别人的勇武,和一时的计谋高深,这个帝国是撑不了多久的。
必须得有发达的军工业作为后盾,而稳定的农业和繁荣的商业则是军工业的支撑,这些治国理念,作为后世穿越过来的他当然懂得,只是现在这些流贼不除,国家难安,更谈不上稳定农业发展工商业。
然而这边战事远没有结束,不能半途而废,牵制着朱由崧不能南下江西,如朱由崧走了,谁能对付得了李自成?好不容易取得了几次胜仗,把李自成赶过了黄河,不能给他以喘息之机。
但是朱由崧也不想把张环派往九江战场,张环性高气傲,脾气火爆,表面上沉默寡言,但有时非常执拗,除了自己之外谁能掌控得了他?
为报父仇,他肯定会铤而走险,到时候两个人免不了一场血战,伤了哪一个朱由崧都是不愿意的。
但是朱由崧的心思别人不可能懂。
特别是张环百思不得其解了,上一次刘肇基出征武昌的时候,张环都非要跟着,朱由崧没准,一直憋屈到现在。
眼前这个为父亲报仇的机会,又没他的份儿,陛下究竟这是何意?
论勇武,论官职,论战功,自己不敢比刘肇基,贺兆雄,马宝,祖克勇等人相比,但是这次陆校都跟着出征江西了,却没有自己的份儿,陛下分明就是成心的!
如果不能替父报仇,自己这一身武艺岂不是白练了?这些年忍辱负重的苦岂不是白吃了?再多的功劳,再高的爵位,对自己来说又有什么用?
因此张环情绪非常大,到了自己的大帐中,抽了一通酒,然后摔盆砸碗,发酒疯,桌子也抽翻了,要把帐篷都掀了,属下的兵将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不知道他们的将军为何发这么大的火,也不敢多问,都战战兢兢的,小心伺候。
老仆人张烨自然知道张环的心事,此人是张府的老管家了,伺候了他们父子两代,忠心耿耿。而且老头武艺高强,张环的武艺有一部分就是跟他学的,张环尊称他为张叔。
两年前,主仆二人进京赶考,遇到了马万年和陆校,双方说翻了当场动武,老头技压群雄,就是那个张烨。
不过老头现在上了几岁年纪,身体又不太好。因此冲锋陷阵,张环一般不让他上战场,只是留他在营帐之中。
今天他一看少爷又发脾气了,害怕自己劝不了,惹出祸端。赶紧把他磕头的大哥,马万年找来了。马万年跟方东旭李国柱关系都很好,闻言赶紧来到营帐中相劝。
张环扑到马万年怀里痛哭,诉说委屈,抱怨朱由崧不公,说自己如果报不了仇,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吓得马万年等人赶紧让他闭口。
张环满不在乎,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你们要怕你们都走,我张环不怕,让厂卫把我抓去治罪好了,不让我去战李定国为父报仇,我就是不服!
“贤弟不要太任性了,陛下做事一定有自己的道理,他亲征李自成身边更需要你这样的大将,贤弟是神箭呀!”马万年只好这样安慰他。
“还提什么神箭,小弟这点武艺在陛下面前什么都不是,你们就别骗我啦……”张环趴在床上,只是哭。
他这么闹腾,马万年等人也不敢走,一直到张环睡着了,小哥仨才敢离开。
马万年等人刚回到自己的大帐,陛下就下诏传他们觐见,提到张环的事,三个人如何能不害怕?还好,朱由崧没有怪罪,但要亲自见张环。
马万年等人仍不无担心,知道这张环比较拗,马万年亲自到营帐之中,还好,张环刚还睡了一觉,酒醒了,情绪也稳定多了,马万年怕他在朱由崧面前犯浑,又百班叮嘱,这才敢进来见朱由崧。
朱由崧对张环太了解了,根本不用细问,一看就知道张环在和自己闹情绪,但是朱由崧非常喜欢他,也同情他。
因此朱由崧一点儿也没生气,笑呵呵道:“好吧,朕答应你,一定会给你报仇机会的。”
“陛下可是金口玉言,微臣谢主隆恩。”张环磕头谢恩,也是在用这种方法,让朱由崧记住自己说的话,不能不算数。
朱由松笑道:“你还想将朕的军,朕身为帝王,一向是言出法随,一言九鼎,你记住这个碴儿吧,朕不会让你等太久就会给你兑现的。”
“微臣感激不尽……父亲泉下有知,也会感念陛下皇恩的。”这一次,张环是真心实意的谢恩。
马万年等人也高兴了,张环请令出战,要包打虎牢关。
朱由崧摇头笑道:“小爱卿这倒不忙,人家现在是闭关不战,朕有一计,可破关城。”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503章 智取虎牢关(2)(三更)
朱由崧没有立马说出自己的妙计,当场问这几员将,这些天大顺军的降兵降将表现如何?
自从原武之战以来,先后有近三万大顺军投降归顺朱由崧,除了有一部分不愿意继续吃粮当兵,被就地遣散之外,共有一万六千多名万大顺军经过改编,补充到朱由崧的军队中,这一万多人马有水师,有炮兵,有骑兵也有步卒,被打乱顺序之后,改编到各个兵种当中,除了这次强度黄河收编的几千俘虏之外,剩余的一万人马已经参加了对大顺军的战斗,而且有的还参加了几次大战。
朱由崧这么一问,马万年,张环,方东旭,李柱石等回忆了一下异口同声同声道:“陛下,这些人作战非常之勇敢,前者大破却月阵,追歼闯贼,以及这次强渡黄河,个个表现忠勇,悍不畏死,没有发现一个对陛下有二心的。”
朱由崧笑着点了点头,其实这些已经在他的意料之中了。在这乱世兵匪不分家,因此才有人说,兵就是匪匪就是兵,也就是成王败寇。
李自成的人马,都是来自于农民,因此被后世成为农民军。当时的朝廷也就是崇祯皇帝称他们为流贼,其实大都是一些过不下去的农民,走投无路,迫不得已才跟着李自成造反,他们要推翻一个朝廷,再建立一个朝廷,这些人认定了李自成,因此才会死心塌地的跟朝廷作对。
现在这些人兵败被俘,可以说被砍头是最便宜他们的事了,处以极刑抄家灭门,都是他们想到的事,那可是造反罪!
然而朱由崧一律赦免他们无罪,不管以前犯多大的罪过,一律既往不咎,对他们一不打二不骂三不杀,还让他们恢复原来的身份,在大顺军中是什么职衔而现在仍是什么职衔,在大顺军中领多少粮饷现在仍然领多少粮饷,不想当兵的,可以记下身份以后,遣返回乡务农,无有家可归的,回到地方当地政府重新帮助他们安家立业,对待俘虏也只能这样优惠啦,哪个帝王能如此大度呢?
不可否认,也许有的帝王将相想用某一个人,给出的优惠价码可能比这会高出一些,但是对几万俘虏全是这样优惠的,古往今来,绝无仅有。
这样大尺度的优惠政策,俘虏们连想都不敢想,他们要是再不满意,那就是脑袋被驴踢啦!
留下来的这些当兵的都是心甘情愿跟着自己打仗的,他们没有理由不替自己卖命啊!谁还敢有二心呢?哪个愿意有二心啊?大分凡知道好歹的,这不比跟李自成混胜强万倍吗?
今天朱由崧之所以再次过问此事,是为了确认一下,答案果然是他想要的。
“很好,从你们的营中挑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大顺军的旧部,不需要多,凑齐三千足矣,让他们集合,朕自有安排。”
朱由崧又对李全道,“去把慧英,慧梅和张耐给朕找来。”
皆不知道他们的陛下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又不敢多问,只好按旨意而行。
很快慧英,慧梅和张耐进来了,给朱由崧施礼,朱由崧让他们免礼,然后面授机宜。
三个人听明白之后,这才知道朱由崧的用心所在,心中皆挑大指称赞,这一招儿如果奏效,当然要比强攻虎牢关强的多。
慧英,慧梅和张耐领旨而去,朱由崧又有对马金花,马万年,张环,李全等人交代了一番,众皆会意。
明营之中的一片空地上,三千军将这在此集结,排的整整齐齐,个个精神抖擞,金属甲,牛皮甲,个个盔明甲亮,这三千兵将都是近两个月大顺军的俘虏,经过宣传教育施以恩惠后,他们皆愿意投降并留下来继续吃粮当兵,而且在这几次大战中都立有战功,并且都升职加饷了。
这三千兵将当中,是真正的有兵有将,职位最高的已经升为千总,最低的当然是普通一兵,不过已经是御营禁军,这是皇上亲自指挥的王牌师,进到这里当然是无上的荣耀和前程,而且待遇跟其他兵种肯定不同。
作为降兵降将短短的两个月,能混到如此地步,已经是飞黄腾达一步登天了。
连他们自己有时都不敢相信,短短的两个月,他们的人生规迹竟然有如此的差别,什么昏君长昏君短的,哪个又是酒色皇帝?这才是真是旷世明主,赏罚分,明恩泽天下,弘光大帝远非他们的大顺陛下所能比!
从内心里,他们无不感激朱由崧皇恩浩荡,要知道这样早就该投降归顺朝廷,不过现在也不算晚,前途一片光明,好男儿竟然遇到了明主,就应该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越想他们这一步棋走的越明智,多少次他们在梦中笑醒。
今天让他们在这里集合不知道所为何故,一个个规规矩矩,表情肃然。
慧英,慧梅和张耐领了朱由崧的旨意之后,来到他们近前。也不用介绍他们都是老熟人了,以前都是做贼跟着李自成混的,现在全都弃暗投明,归顺了朝廷,也算是修成了正果。
当然,相比之下说他们三个混的好。
一个成了朱由崧的妃子,另两个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是皇上的御前高级侍卫。
慧英慧梅没有说话,张耐清了清嗓子对他们训示了一通,训示的内容当然是朱由崧指示的,三千军将牢牢记下。
第二天早早地用过战饭之后,慧英慧梅和张耐全身披挂,亲自带着三千人马出了明军大营往虎牢关而来。
这三千人马出动之后,马金花贺宣娇点齐了五万大军,弓箭,云梯,攻城车,一切应用之物全部准备好了,在营中待命。
李柱石的炮营拉着六十门红衣大炮天不亮全部进入指定位置。
马万年和张环带着两大王牌之师也做好准备。
离大营几里地,朱由崧找好了观战的位置,李全和柳春红带着一批锦衣卫护驾并负责搜集传递消息,随行护驾的还有赵甫的五百火枪营,共有一千余人马跟在朱由崧左右。
营中还剩下两万人马,临时交给御马监掌印太监李国辅负责,守好大营。
全身披挂,一身重甲的朱由崧立马在一处高坡上,此时慧英慧梅和张耐带着三千人马已经到了关前。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504章 智取虎牢关(3)(一更)
虎牢关城,大帅府。
刘芳亮,高一功,宋献策三个人正在商议军情,朱由崧的人马在关外扎营,据探马来报,至少有八万大军,而他们只有三万人,敌强我弱,而且明军士气正盛,而他们一败再败,他们正在商议如何守住关城,如何对付朱由崧的人马?商量的结果是认为,只有凭险死守关城,绝不能轻易出战。
正这时有人来报,一支明军大约有三千来人,向关城开来,为首的是判将慧英慧梅和张耐,不过他们全都没带器械,已经进入城头大炮的射击范围,守城兵将请令是否开炮。
“这几个乱臣贼子,开炮炸死他们!”高一功以拳剑击案冲冲怒道。
“将军且慢。”宋献策拦住了他,“此三贼只带三千人马,又不带器械,肯定不是来攻城的,看他朱由崧又在耍什么花活,且莫上当,虽然我们有炮,朱由崧也有而且火力比我们强大,我们弹药有限,以宋某之见还是先上城一观,然后再做打算。”
刘芳亮也赞同,三个人披挂整齐,带着亲兵卫队离开帅府登上关城。
这时慧英慧梅和张鼐耐带着三千人马已经在城下列队了,离关城二百十步左右,正好是城头上的弓箭射程之外。
双方的六员主将再熟悉不过了,曾经同事一主,现在却各为其主反目成仇,当然都相互认识。
慧英慧梅和张耐正要见守城主将,看到刘芳亮,宋献策和高一功出现在城头,三人把马往前提了几步冲城头一抱拳,招呼道:“二位将军,宋先生,别来无恙啊?”
宋献策站在两个人的中间,矮了一头,黑乎乎的脸膛没有表情,两只机警的眼睛紧紧盯着城下的三位以及身后的三千兵将。
这些人果然是手无寸铁,只着一身甲衣,刀枪弓箭等等器械一概没有,再往这些人马的身后看,四周空聊无人,一览无余,没有任何的异常。
宋献策表情沉静,刘芳亮和高一功是武将,脾气火爆,而且他们恨透了城下的这三位。听他们对自己施礼问候,不仅咬牙骂道:“尔等乱臣贼子,背主求荣,有何颜面跟我们搭话?”
“二位将军,不要口出不逊。今天我们不是来打仗的,我们背叛了闯王爷,也觉得良心上过意不去,今天就是来了却此事的,你们仔细看看我们身后这几千兵将,跟我们一样,原来都是誓死追随闯王爷的,现在都成了你们口中的乱臣贼子,背主求荣之辈。”
张耐这么一说,城头上的三将仔细一看,果然不差,都是熟悉的面孔,不少人都能叫出名字来,一两个月前皆是他们的手下,还认为他们战死了,或者被俘虏后遭到杀害了,没想到他们全都屈膝变节,叛国投敌,归顺了大明朝廷。
张耐继续道:“三位和城头上的弟兄们,论年纪你们皆是张耐的叔兄之辈,有的是你们看着我张耐长大的,有的当年还抱过张耐,有的在战斗中救过张耐,我张耐在这里,先谢谢各位的大恩大德啦。”
张耐说到这里,不无感激的向城头上作揖施礼,慧英和惠梅也向城头上抱拳打拱。
张耐曾经是李自成手下孩儿兵的头领,跟慧英慧梅一样从小是孤儿,被李自成夫妇收养,就是他们的干儿子干女儿,后来教他们武艺,在征战中成长,这期间他们三位一直跟着夫人高桂英身边左右征战,立了不少战功。两年前李自成定都西京之后,这三位都成为干公主和御儿干殿下级别的人物,李自成夫妇还为张耐和慧英订了亲,这是众所周知的,也就是说他们三位是李自成和高桂英最信得过的人物,如今却全都背叛了大顺,归顺了大明。
若非亲眼得见,和他们亲口说出,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谁能投降他们三个也不可能投降,可是匪夷所思的事就偏偏发生了,为这件事,上自李自成夫妇下至大顺军的死忠,对他们三个恨得咬牙切齿。
今天这三位看这意思是集体来忏悔来了,谈及往事,都不无感触,特别是刘芳亮,高一功和宋献策,都曾经把慧英慧梅和张耐都作为子侄来看待。
这种亲情虽然不是骨肉浓于水,但也是长时间的一起生活和并肩战斗凝结而成。
然而现在他们反目成仇,各为其主,刀枪相向,你死我活,真是造化弄人。
但是刘芳亮和高一功皆是血性武将,不会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三个人如此,不禁又骂起来。
“三个贱辈,不要在这假惺惺的,你们若真有良心也不会背叛我主陛下,你们若真有良心,就应该自杀谢罪,或者一起诛杀昏君朱由崧!”
“刘叔,高叔,宋叔,”慧英慧梅也帮腔了,“我们是对不起父皇和母后,但我们不后悔,因为弘光大帝是有道的明君,恩泽天下,他多次擒住我等皆不杀,还委以重任,父皇和母后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而弘光大帝对我们有救命之恩和知遇之恩。不只是对我们这些人,对所有的俘虏他都一视同仁,身后的这些都是愿意当兵,而且这两个月立了战功的,有的已经身为千总,有的已经进入禁军。那些不愿意当兵的,已经发粮发饷回乡安居乐业去了,不信你可以问问他们,就知道我们所言非虚,如此仁德的明君,就是尧舜重生也不能及。”
1...142143144145146...2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