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末当帝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星星草
京营守副将李之芳带着五千绿营兵就追上了他们,宽阔的街道再次成了战场。
无论是八旗铁骑还是绿营兵,他们的特点都是善于骑射,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和优势。相比之下,这正好是汉人的短板。
离多远,冲在前面绿营兵的骑兵就开始对他们放箭。
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厉害的,他们仅次于火炮和火枪,但是有时候比火炮和火枪更加灵活实用,比方说眼前。
箭如雨点,遮天蔽日,锦衣卫只好用手中的单刀遮挡流矢,但是大将军尚且害怕“寸铁”,何况是这些锦衣卫的将军、力士?
流矢无孔不入,尽管这些锦衣卫的精英们,把手中的刀舞动如飞,但仍然有不断的中箭倒地。
柳春红赶紧把受伤的李全弄到汤若望的车子里面,车子继续往前飞奔。然后柳春红指挥着锦衣卫掩护,一边打一边撤。
大街上布满了尸体,此时以锦衣卫的居多。
绿营兵马快,放了一顿箭,就追上了他们。双方混战在一块,就在离南城门二三百米的地方,摆开了战场。
李之芳崔马抡刀亲自来参战,一般的锦衣卫还不是他的对手,很快和柳春红杀在一处,柳春红的武艺不低,但是她手里只有一把宝剑,分量太轻,跟人家的马上长刀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这时,张耐,慧英,双喜带着一批锦衣卫过来了冲过来了,因为他们看李全夫妇被绿营兵紧紧的咬住,他们赶紧冲过来助战。
这三将带着几百名锦衣卫,如下山的猛虎一般,绿营兵抵挡不住,混战之中,李之芳遇到了张奈和双喜,他们俩替换下了处于下风的柳春红。
张耐原本是李自成手下的娃娃兵头领,双喜则是李自成的亲卫军头领。两个小伙子现在都是血气方刚,李之芳哪里抵挡得住这二将,三下五除二便被杀得大败而逃。
主将一败,五千绿营兵丢下一地的尸体纷纷溃散下去。
柳春红张耐双喜他们并不追赶,赶紧出城要紧。
但是他们这一退,李之芳纠集绿营兵又杀过来了。而且现在千金闸门落下来了,他们根本出不去。
离城门口百八十米,双方又混战在一处。
正时这是城头人的祖海喊他们赶紧出城,众人觉得声音不对,扭头往城上看。
“啊?祖大人……”
看见祖海胸口插着一支长剑,浑身是血,声嘶力竭还是让他们走。
再看千金闸门已经开起了一半儿,机不可失,争分夺秒。他们只好保着汤若望这架马车,潮水般的冲出了城门,但是绿营兵在后面紧追不放。
“放下千斤闸!”祖海喊出最后几个字,永远的倒在了城头上,两只眼睛看着已经逃出城外的那架马车和他的战友们,视线永远的定格在了大明的京师北京方向……
千斤闸咣当一声落了下来,把城门锁死,把追击他们的绿营兵连同一部分尚未来得及撤出的锦衣卫隔租在城内。
但是这些锦衣卫很快被数倍于他们的清兵斩杀殆尽。
这时城头上的最后几名锦衣卫,被随后赶到的鞑子八旗,砍下了城头。
“开启千斤闸,出城追!”鞑子兵将在城头叫嚣。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09章 大明三路出兵(一更)
当李全他们在大清的京师盛京激战了几个时辰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明京师北京已经及时得到了消息。在当时的条件下,军中的飞柝传书和厂卫的信息系统,真是令人惊叹。
此时的朱由崧正在勤政殿听宋应星和宋应升哥俩正在讲解一款新式战舰,朱由崧手里面拿着一个战舰模型。
这是宋氏弟兄在研究荷兰战舰的基础上,发明的一款新式水师战舰,听了这哥俩给他讲功能设计,无论从战舰的吨位,炮火的配置,战舰动力等方面,朱由崧觉得这绝对是世界上一款最先进的水师战舰,也是这哥俩被重新启用之后的第一大创造。
朱由崧立即传旨进行批量生产,现在就是火器上没有特别大的突破,这哥俩还在日以继夜的努力中。
这时大明厂工卢九德进来奏道:“陛下,刚刚得到的消息,李全他们已经得手了,汤若望已经出了的大清的京师盛京,但是锦衣卫损失惨重,祖海已经殉身盛京南城头,大批的清军层层布防,前堵后截,紧追不放。”
朱由崧早就料到了,这是马蜂窝。大批的伤亡是必然的,但是听到祖海等人阵亡的消息,朱由崧还是心情沉重。
“好可怜的祖爱卿,长眠于异国他乡了,尔等真是真的好儿郎,朕不会忘记他们的,大明子民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朱由崧闭着眼睛,心情沉痛了好一会儿,又道:“立即传朕的旨意,让山海关的黄得功,喜峰口的祖克勇,承德卫的马保全线出击,进攻锦州和宁远,为李全他们减轻压力,并让他们派出精兵干将接应李全。”
“奴婢领旨。”卢九德答应一声传旨去了。
当天傍晚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黄得功,驻守喜峰口的祖克勇,驻守承德卫所的马保全都接到了朱由崧的旨意。
这三将早就做好了接应的准备,接到旨意后立即行动。
山海关离宁远最近,宁远就是现在的辽宁省兴城市一带,距离山海关只有200多里,离锦州也不过300多里。
黄得功立即出动了五万兵马,留下总兵官陈献策带1万人马驻守关城。派出手下总兵官张杰率5000骑兵走小道沿途接应李全。
然后黄得功亲统5万人马直扑宁远而来。1万名骑兵在前,由手下总兵官丘钺带领。黄得功督师4万步兵,拉着20门重炮,连夜杀奔宁远。
一路上他们又是放炮,又是呐喊,5万人马造足了声势,因为这不是偷袭,朱由崧在旨意中告诉他们,声势造的越大越好。
经过一晚上的急行军,黄得功的5万人马第二天凌晨就出现在宁远城外,先头部队丘钺带领的1万名骑兵已经,把宁远城外的几个清兵据点,连夜给扫荡了。杀死了一批鞑子,剩余的全部退入宁远城中。
驻守宁远的清兵不过2万人,他们没有想到,大明的军队突然行动。这几年都是城中的鞑子出来骚扰明军边境,现在他们主动出击了,有马队,还有大炮辎重,看这样子,他们出动了不少的兵马,来者不善。
因此,宁远的守军不敢轻易出战坚守城池,把外面的军队全部撤出城中,另一方面赶紧向多尔衮报告求援。
“攻城!”黄得功一声令下,20门红衣大炮,一火,炮声轰鸣,炮弹呼啸着向城头轰击。打的硝烟弥漫,地动山摇。
在炮火的掩护下,几万明军铺天盖地向宁远城冲来。守城的清兵赶紧还击,他们的城头也有大炮,另外弓箭,滚木,石块等等,守城之物堆积如山。
根据敌人的远近,他们进行还击,一场激战之后,黄得功立即传令撤退,暂停攻击。
黄德功这次出兵并不是为了夺取宁远城,主要是为了接应李全他们,为他们减轻压力,因此黄得功的人马攻城有佯攻的成分在里面。
但是这一下宁远的清兵在城中不敢动了,四门紧闭,坚守城池,等待援兵。
在宁远城受到攻击的同时,宁远后面一百余里的锦州,也接到了战报,说是明军从喜峰口和承德方向又开来了两支人马,约有2万左右,扑奔锦州而来。
锦州的守军,本来他们还打算出兵增援宁远,这一下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别看来的这两路明军人数不多,但是锦州的守军也不多,明军三路出兵,看样子没有10万也差不多,他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关城,因此锦州的清军做好了守城的准备,四门紧闭,并赶紧向多尔衮奏报。
也就是说只一天多的时间,宁远,锦州,明清边境的这两座重地都有大批的明军开来,城中清军不敢出来活动了,只敢死守在城内。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下黄得功派出的接应李全的人马,行动起来就比较方便了,他们当然不能走大道,大道就是官道通往关城的,这一带在清军的控制之下。
只有走山林小道,才能接应李全他们,这是他们事先已经商定好的。
视线再回到大清的京师盛京。
双喜,张耐,慧英和柳春红带着锦衣卫,保护着汤若望的马车,过了护城河,往西南方向就跑下去了。
他们知道追兵必然很快就会出城,千斤闸对清兵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障碍。但是他们早有筹划,等柳春红和张耐夫妇带着锦衣卫保护着汤若望他们的马车都走了之后,负责断后的双喜,带着一支锦衣卫往吊桥上泼鱼油,弄柴草等易燃之物,这些东西他们当然早就准备好了,然后把点燃的火把甩到了桥上。
一时间,盛京南城外的吊桥成了火桥。
城上的千斤闸很快开启了,岳乐和李之芳带着大批的绿营兵从城中追出来了。
但是眼前的火桥却令他们望而却步,熊熊的大火冒着浓烟,烈焰飞腾,离多远都让人有种灼疼感。不定向的风为这火助手势,一阵风吹来,城门处的绿营兵,被浓烟呛的乱咳嗽,睁不开眼睛。
岳乐和李之芳的眼中也有了泪花。有清兵赶紧去灭火,李之芳制止了他们。因为他看到这大火即便是被灭了,桥也被烧毁了,如何能过的去万马千军?
岳乐揉了揉眼睛,叫嚣道:“全都给我回去,从西城和东城绕过去,他们跑不了!”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10章 鞑子撤兵了(二更)
柳春红,双喜,张耐,慧英等几将保护着汤若望和受伤的李全,出城之后过了护城河,把大批的清兵阻滞在护城河以内,他们沿着官道跑出几里地之后,便离开大道,往西南方向的山林小道跑来。
柳春红几将一边跑,一边回头看,来时六将总共带了2000名锦衣卫,现在跟上来的,连负伤的在内,粗略的估计了一下,也就是四五百人的样子。
这几将一看这阵势,心里也没底儿了。只盛京这一战,他们就折损了3/4的人马,这里离大明朝的势力范围尚有七八百里,至少还有两座关城要过,盛京离锦州就是走小道捷径也超过400里,过了锦州一百多里便是宁远,过了宁远还有一百多里才能到山海关,如果他们再绕道山林避开关城,恐怕得有一千里的路要走,才能安全脱险,到达大明地盘。
这样看来就是黄德功他们派兵马来接应,恐怕也来不及啊。
“鞑子们追来了?”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这几员将仔细看,追兵不是来自身后,而是来自左右两侧,也不知道有多少鞑子,铺天盖地,万马奔腾,脚下的地皮都在颤抖。
柳春红,张耐,双喜,他们都是身经百战,一看这阵势,来的鞑子至少有上万人,才会有如此的阵势。而他们才四五百人,悬殊太大了,肯定不能恋战,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汤若望和李全所在的马车,现在几乎上要飞起来了,但是赶车的锦衣卫还嫌马慢,一个劲儿的向这匹马甩鞭子。
四五百名锦衣卫有骑马的,还有步行的,也全都没命的奔跑。现在他们这几百人已经下了关道,往前面的一片山林跑来。
这几百人在前面跑得急,两支鞑子的追兵,在官道上兵合一处,以漫天撒网之势,也都冲下关道,兜着屁股就追上来了。
来的这两支人马全是鞑子的八旗精锐,而不是绿营兵。带队的两员主将也不是一般人,一个就是洪承畴,另一个是索尼,明清时期要提起这两个人,可以说是牛逼轰轰。
这二将奉了多尔衮之命,各带5000八旗子弟,一个出西城一个出东城,向南城包抄,防止李全他们侥幸逃出城外。
这二将也真算没白来,别看盛京城内有那么多绿营兵,精兵强将遍地都是,防守如此森严,但是还是让李全他们侥幸逃出来了。
而且看这意思,他们还来晚了一步,如果他们能再来早来几分钟,就把他们堵在城门口了。
不过就剩下这点人了,二将带着1万鞑子的精英,把他们斩杀或者抓住应该是没有什么悬念了,至多是个时间问题。
因此两员主将,指挥着一万名鞑子,在后面排山倒海一般追来。
一时间这片辽阔的荒野像放羊一样,漫山遍野都是人了。
越追双方距离越近,张耐双喜一看这形势不对,要这样下去他们很快就得被包围,他们这些人生死事小,完不成陛下的圣命事大,不能把汤若望安全的救出,他们这些人死不瞑目。
因此张耐和双喜只好留下300人掩护,让柳春红和慧英两员女将,带领剩余的一百多人保着汤若望和受伤的李全继续往前面的林子里跑。
慧英也要坚持留下,她要和丈夫在一起生死与共,急的张耐要横刀自杀,慧英才不敢再争了。
现在马车已经没法跑了,因为往前面崎岖不平,沟沟壑壑,只好把马车弃了,慧英让锦衣卫把汤若望弄到马上,和他一马双跨,保护着汤若望往前跑,柳春红和受伤的李全共乘一骑。
这一百多人刚跑进前面的树林,还没来得及喘几口气,张耐和双喜就败回来了,二将不可谓不猛,武艺也不可谓不高,但是一万对300,要说精英全都是精英,这样的荒野搏杀,胜败是不言而喻的。
张耐和双喜带着300名锦衣卫拼死力战,竟然没有支持一刻钟的时间,300名锦衣卫全部命丧沙场,张耐和双喜身上也受了几处伤,浑身是血。
张耐双喜他们现在已经没有力气了,而且身上受了伤,现在他们能打的总共也只有一百多人了,如何能对付得了外面鞑子的万马千军?而且清军肯定会越聚越多,八期铁骑,还有绿营兵,看来这次是在劫难逃了。
果然张耐和双喜刚退进树林,鞑子的兵将就追到了树林的边上,外面人喊马嘶,吵吵嚷嚷。
但是张耐,双喜,李全,柳春红等人也不能坐以待毙,林中没法骑马,他们就下马,保护汤若望往纵深撤退。
这时对李全们唯一有利的就是天已经黑下来了,而李全和柳春红清楚的记得,他们把汤若望骗出教堂的时候,还是上午巳时的事,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连续折腾了七八个小时,直到现在水米没沾唇。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何况是连奔跑带打仗,体力消耗之大,可以想象,因此他们现在是饥肠辘辘,嗓子冒烟,脚下直打晃,全凭一股精神支撑着。
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支撑多久,没有受伤的兵将还好,那些受伤挂彩的,如李全,张耐,双喜等人,他们遭的罪就更不必说了。
鞑子们如果冲进这片树林,他们这些伤残疲惫之士,不用打,估计就束手就擒了。
这时就看见外把火把晃动,有鞑子扯着嗓子高喊,“快把这座林子包围起来,然后进去抓人。”
战马的嘶鸣声,鞑子的叫嚣声,大批军队的跑步声,他们在林子里面听的清清楚楚。
“怎么办?”柳春红,张耐,双喜,慧英,都看向官职最高的李全。
他们也不敢点火把,树林里黑黢黢的。
李全的伤受的最重,有箭伤,还有刀伤。好在包扎止血及时,又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休息,他现在也不感觉那么疼了,好像适应了一样。
他是锦衣卫都指挥使,是这次行动的具体负责人,但是被困在这林中他也没有办法,接应他们的人,山海关的救兵,恐怕都指望不上,他们离开盛京至多几十里的样子,远水不解近渴。看来这次行动失败了,被抓回去或者就地斩杀是迟早的事情,李全心里就做了最坏的打算。
面对几将的疑问,李全道:“本指挥使已经看过了,这片林子不小,有山有岭,地形复杂,他们包围林子,需要不少的兵将,他们之所以没有立即冲进来,肯定是人手不够,他们是在等待更多的人马。我们只管往里面撤,能撑几时算几时。”
“如果要被他们围上怎么办?”
“那只有以死相拼,绝对不能让他们抓俘虏!”
“那先生怎么办?”
李全没有回答,但是他知道,如果真到那个时候,他绝对不会让这个德国佬活着再被鞑子们弄回去的。
他们一直往林子里面走,实在走不动了,就休息一下。就这样,李全他们这一百多人,保护着被折腾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汤若望,往里走一程,休息一阵,一直到了天亮,鞑子们也没有进来搜林子。
后来他们才知道,天亮的时候,鞑子们竟然奇迹般地撤兵了。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11章 多尔衮不淡定了(三更)
为了肃清混入大清的鞑子,多尔衮三路用兵,更准确的说是四路用兵,洪承畴,索尼,岳乐这些能征惯战的大将都派出去了,他自己亲自坐镇盛京的皇城,因为短时间内,他真的无法摸清这次到底混进来多少大明的锦衣卫,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不是只是为了一个汤若望,还有没有其他预谋,京师重地,作为大清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多尔衮真的不能不深层次的考虑。
不算镇守南门的清军,光这三路大军就有好几万人马,有鞑子的八旗精锐,还有新成立不久的绿营兵。而整个京城周围的十几万兵将,也全都做好了准备。
这一下多尔衮觉得万无一失了,在皇城之内听候三路兵马的消息,有人不时的来给他回报着战况,南城门成了战场,听说打得异常激烈,至少有一两千锦衣卫,多尔衮觉得不可思议。居然来了这么多奸细?看来今后,进出京城的人等大商小贩,都必须得严加盘查了。大明的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大明朝的这个奇葩帝王也真敢想。这一次一定得让他们有来无回,这件事过之后,京师,锦州,宁远,这些军事重地必须得进行清查,肃清所有的奸细。
多尔衮这样想着,几个时辰过去了,皇城果然没有受到什么攻击,但是他们也没有抓住想要的人,杀死的也不少,但是最后还是有不少人跑出了城外,包括他们的活宝贝汤若望。
“这几个笨蛋,告诉洪承畴,索尼,岳乐,这些人如果跑了,汤若望如果丢了,本王唯他们是问,负责教堂的把总,本王再也不想见到他了。”
多尔衮的话现在基本上就等于圣旨。很快负责守卫汤若望教堂的那名鞑子把总混丢了脑袋,不是死在战场上和锦衣卫的刀剑之下,而是被鞑子自己人杀死的。
其实也不怪多尔衮发脾气,在大清的京师,天子脚下,重兵云集。出动了这么多人马和干将,连几个锦衣卫都对付不了,汤若望就这样瞪眼儿就不出来,这还何谈二次入关,打败朱由崧,饮马长江?
洪承畴和索尼很快又派人来向他报告了,说他们斩杀甚众,现在这些贼人残余已经跑进了京师西南面的树林,他们打算围住这片树林,进去搜捕,这些奸细一个也跑不了,肯定能把汤若望救出来的。
这样的周报,多尔衮听着还舒服一点。
接着京营守备岳乐那边也传来消息,他的几万绿营兵已经从南门绕出了西城,也追到了西南部40里处的树林边上。
对这个岳乐,多尔衮看着有些不顺眼,也可能因为他曾是豪格的追随者,豪格和鳌拜虽然都已作古了,但是多尔衮对他还带着几分感情色彩,得知他的几万绿营兵在城内除了挨打,几乎没什么作为,据说绿营兵的伤亡已经超过了3000,这又被双喜他们用火桥滞隔在了城内,眼睁睁看着这些大明锦衣卫和汤若望逃跑,却瞪眼儿没折,飞不过宽宽的护城河,也不敢从火桥上冲过去,只好去绕道西城,不然的话,这几个贼人奸细,早就插翅难飞了。
因此多尔衮这样想着,暗骂岳乐无能,笨得连猪都不如,等回来以后再收拾他。
这时天就黑下来了,多尔衮就等着这几将把这些大明的锦衣卫奸细一网打尽,把汤若望营救回来,但是这样的捷报却迟迟未到。
多尔衮正在着急的时候,报事的跑进来了。
“启禀摄政王爷,大事不好啦,大明的军队从山海关,喜峰口和承德方向的杀过来了,宁远已经受到了猛烈的攻击,另两路人马目标是锦州方向,人数估计在10万左右。”
清军的信息还是比较及时的,四五百里之外的事儿,刚刚发生了几个时辰,便传到了京师。
但是他们的误差比较大,明军这次三路人马总共出动了不到7万人,硬是被他们搞成了10万左右,这一左一右差了3万还多,这是准确数的一半。
不过也不能怪这些打字不识数,主要是朱由崧授意这三路明军,要虚张声势,大张旗鼓的进兵。
因此鞑子们才会有这样的信息误差。
摄政王听了这话,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还认为是洪承畴,岳乐和索尼他们的捷报,没想到竟然是大明出兵了!
10万明军进攻这两座城池,多尔衮可不淡定了,锦州和宁远,原本是大明的军事重镇,这几年被他们占据。他们入关再出关,眨眼之间三年了,大明军队没有再来收复这两座城池。
三年来,多尔衮时刻关注着大明的消息,弘光大帝这三年叱咤风云的作为,多尔衮足不出户,在盛京了解的清清楚楚,他一边恨一边怕。
恨的是老天怎么不开眼,崇祯皇帝之后怎么出了这样一个千古帝王?把他们硬生生地从北京又赶出来了,现在大明朝内忧已经解决,连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流贼都被摆平了,郑芝龙这样的海盗也归顺朝廷了,连海上霸主荷兰红毛子都被他干趴下了。东林党更不敢炸刺儿,党政不再,政通人和,经济复苏,天灾也没有了。经济快速复苏,一句话,现在大明已经远非崇祯时代可比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由崧很可能要对他们用兵了,先用大批的锦衣卫渗透京师,然后出动重兵一起攻击这两处军事重镇,这里是我大清京师的屏障,如果宁远和锦州丢了,唇亡齿寒,盛京也就危险了。
1...230231232233234...2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