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末当帝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星星草
三名锦衣卫立即就明白了李全的意思,答应一声出去了。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02章 营救汤若望(2)(三更)
等三名锦衣卫走了之后,李全突然把身上的短刀拔出来了,对汤若望怒目而视,把坐着喝茶的汤若望吓了一跳,手中茶碗差点摔倒地上。
“你,你要干什么?”
“实话告诉你,在下不是来听你讲经说道的,而是想请你回大明的。你要是愿意去,万事皆休,现在跟我们就走,否则,在下就跟先生同归于尽。”
李全突然变的声音冰冷,杀机四现。
这下汤若望真的发傻了,好半天才道:“阁下究竟是什么人?”
“告诉你也无妨。在下乃大明皇帝陛下驾前锦衣卫都指挥使兼东厂掌刑千户李全是也,这次特奉弘光大帝旨意请先生重回大明,我主陛下在京师恭候。”
汤若望这下全明白了,原来这一男一女全是大明的高官,刚才在自己面前全是演戏,自己已经上当了。
对大明朝的锦衣卫汤若望太熟悉不过了。在北京呆了十九年,还当了几年的官,锦衣卫是个什么机构,锦衣卫都指挥使什么样的官,在朝中是什么地位,他自然是心知肚明。只是没想到大明的锦衣卫什么时候来到了盛京?
这时李全害怕他不相信自己的话,从身上拿出了一块黄金腰牌,在他眼前一亮,金灿灿的,禁军头领腰牌,足以证明他的身份和地位,也证明他刚才不是空口说白话。
这个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军工专家对大明有深厚的感情,这几年他也想回北京,弹丸之地的大清,到处是蛮荒之地,野蛮的民族。怎么能与汉文化高度发达、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明相提并论?他觉得只有到了大明才更有用武之地,只是没有门路。后来有感于孝庄皇太后和顺治帝的恩遇,才安顿下来,大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在里面。
现在看到李全,汤若望惊愕之余还真有些动摇了,大明帝王能派锦衣卫的一把手,不惜深入龙潭虎穴来相请,这无疑是莫大的礼遇。
但是他还是有些犹豫不决,迟疑道:“不知道指挥使大人带了多少人马?”
李全知道汤若望这是对自己不放心,害怕混丢了老命,心中暗笑,闹了半天,陛下费尽心机要营救就的这个军工专家竟然是个怕死鬼。
李全安慰他道:“先生尽管放心,陛下运筹帷幄,城内城外都有我们的人,沿途还有人接应,只锦衣卫这次我们就出动了好几千。另外山海关的大帅靖国公黄得功,承德卫所的总兵官马宝保,喜峰口的总兵官祖克勇,已经集合了10万大军接应我们。只要先生配合,在下确保先生离开这虎狼窝,平安无事返回北京,如果先生要另有打算,那本指挥使就只有与先生客死在异国他乡。”
“那就有劳指挥使大人了,我汤若望要是反复无常之辈,主也不会答应的。”
李全察言观色,觉得这个老头不应该是在说一套做一套,心中高兴:“请先生在这里稍后片刻,容本指挥使出去宰了那几个狗鞑子,然后我们就走。”
汤若望不放心的叮嘱道:“指挥使大人小心,这里离教堂不远,教堂里还有三四百名鞑子,一个把总是他们的长官,他们不只是保护和监督在下,你这边一动手,他们很快就会知道的。”
李全听了汤若望这话,就更加对汤若望深信不疑,不无感激道:“多谢先生提醒,本指挥使心中有数。”
但是李全多了个心眼,害怕汤若望在他走了之后,从这里跳窗而出,再逃跑了那就白折腾了,又道:“先生在这里千万不要轻举妄动,这里全都是我们的人,一会儿外面打起来,免得误伤了先生。”
李全说完这话,把短刀藏在身上,把藏在枕下面的绣春刀拿在手中,转身出去,把门关上了。
屋内就剩了汤若望一个人,他有些惴惴不安,事情太突然了,像做了一场梦一样。这可是大清的京师,这能出得去吗?这要是出不去,中途再被抓回来,鞑子们可不会再对自己这么客气,说不定就是千刀万剐。
这时就听外面喊杀声起,兵刃的撞击声和惨叫声,令他更加坐不住了,他来到窗户前往外看去,刀光剑影之间,包括鞑子的那名队官在内的九名鞑子,在李全和另三名商人打扮的锦衣卫的联合攻击之下,已经成了九具尸体。
这是店房,有目睹的客人吓得关门闭户,连店家吓得也不敢出来了。
看到这一幕,汤若望心里也是腾腾直跳,但他已经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先生快走。”李全提着血淋淋的刀,和手下三名锦衣卫保着汤若望,出了店房,往外就跑。
院里已经准备了一挂车子,这是李全和柳春红他们早就为汤若望准备好的。
让汤若望钻进车子,一个人驾车,李全和另两名锦衣卫飞身上马,店饭钱也不给人家结了,问题是没人敢来收。
三匹马护着一架车子,出了张家老店,顺着大街,往南城门方向而来。
但是他们不敢一直走大街,这毕竟是大清的京师,也算是天子脚下,到处都是八旗兵,只有钻胡同。
李全和柳春红来到盛京这几天,已经把这里面的大街小巷摸的烂熟,这又是大白天的,闭着眼睛也不会走错道儿。
“驾!驾……”李全他们心急嫌马慢,用手中的马鞭紧抽马屁股。
这架车子像要飞起来一样,李全和另两名锦衣卫,前面一个后面两个,三匹马也如腾云驾雾,踩的石板硬地,叮当声响,分不出个数来。
京城大街上繁华,小巷人也不少。见到这一情景,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纷纷避让。
他们刚穿过两条胡同,身后的马蹄声四起,人喊马嘶的,李全等人回头一看,是鞑子们的兵将追过来了,也不知道有多少,身后面长长的胡同里全是他们的人了。
“快告诉巴总大人,他们在这儿呢。……你们跑不了啊,快停下……”
这些鞑子一边骑马追,一边叫唤,一边对着李全他们射箭,箭风呼啸,追兵越来越近。
“你们保护着车子先走,记住奔南门方向,别走错了,沿途有我们的人,本指挥使留下来断后。”李全说着勒住了战马。
“明白,大人小心,大人保重!”车上和马上的三名锦衣卫答应着。两匹马护着一架车,继续沿胡同往前飞奔。
单人独骑的李全,立马挡在了胡同里,手中明晃晃的绣春刀,斜指长空,身后的黑色风衣迎风飞舞。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03章 营救汤若望(3)(四更)
多尔衮和顺治帝被朱由崧赶回盛京这几年,在宁完我和洪承畴的作用下,也有孝庄皇太后的功劳,鞑子们被汉化的非常快。
从中央机构的设置到地方官的设置,再到军队的编制,基本上跟大明朝没有多大的区别。
鞑子们最大的变化就是他们脑袋上金钱鼠尾辫变成了半剃半留的马尾长辫。
大明的军队也有把总,大体上相当于后世的营长,手底下管着三四百人。只不过这是京营兵特有的编制,其他兵实行的都是卫所制。现在大清的军队也学习这种编制,成立了把总,以代替以前相应的军事编制的牛录。
汤若望的教堂,多尔衮专门给他配了一个把总的清兵,负责保护教堂,维持秩序,保护汤若望的安全,就像他的亲兵卫队。另外是监督汤若望,怕他逃跑。
这几年这个把总因为汤若望的表现出色,很听话,该传教传教,该为他们研制大炮就研制大炮,功劳不小,皇太后和摄政王对他都比较满意,因此这三四百鞑子兵就放松了警惕。
这个把总每天派出几个队官,领着几十人在前后左右几个门,负责巡逻值守,这几年也平安无事,除了皇太后和摄政王召见,汤若望基本上也不到教堂外面,自然也没有人敢来这教堂寻衅滋事。
因此这名把总带领着三四百鞑子兵,越来越轻松,每天随便派出一些兵力,例行一下公事就行。
但是万万没料到这一天,鞑子的把总突然接到报告,说倘若离开了教堂,跟着一男一女两个汉人要出去讲经说道。而且这两个汉人都是来自大明的生意人。
鞑子的把总就提高了警惕,因为盛京虽然是大清的京师,但是鱼龙混杂,这座城里住的不光有鞑子,还有朝鲜人,汉人,蒙古人,以及各地来往的商客小贩等。万一有大明的奸细混进来,汤若望万一出一点儿闪失,他这把总做不成不说,恐怕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因此他立即穿戴整齐,带着亲兵卫队来到了教堂观看究竟。
等了半天,汤若望和那名带着十几名鞑子兵跟着他去的鞑子队官还没有回来。
得知汤若望去的地方离教堂不远。把总再次派人去打探,正在这个时候,有一名鞑子兵跑过来向他报告,离这不远处的一条街上,五名鞑子兵被一名汉人女子斩杀。
把总立即派出一名队官,带着五十名鞑子的兵将赶到出事地点,现场注意查验,那名队官很快跑回来了。死的五名鞑子全是他们的下属,还有一架马车,经过查验的是教堂的马车。
鞑子的把总立即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命令全体集合,带着队伍往张家老店而来,到这里面就把店房给包围了。
但是里面除了鞑子的九具尸体之外,人去屋空,汤若望等人已经踪迹不见。店房里的客人知道出大事了,胆小怕事的包括店里的小二也都溜之乎了。
只剩下一个店老板,和一些没有跑得了的客人,被带到了把总面前问话。
这些人战战兢兢的把看到的和听到的经过说了一遍,鞑子把总勃然大怒,一声令下,连店老板和这些住店客人全部斩杀,血溅张家老店。
然后把总一边组织追逃,一边赶紧上报京营守备。因为他觉得这些大明的商人绝对不是一般的生意人,肯定是明军的奸细,通过查验店房住宿登记本,发现李全他们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天了。
如果汤若望被人整走或者被杀,他真的就完蛋了,这明把总吓得魂不附体,把手下三四百人分成了几个组,每组百七八十人由队官率领,他亲自领百人队伍,对附近的大街小巷进行追击搜捕。
在一条胡同中,李全他们被几十名鞑子追上来了。
马车毕竟跑不过战马,一看追过来这么多鞑子的兵将,李全只有亲自留下来断后,让手下三名锦衣卫,保护着马车先走。他们必须尽快赶到南城门口,大批的清军很快就会出动,城门封锁之前,他们必须得保着汤先生杀出城外,否则,他们真的就插翅难逃了。
箭风呼啸,数支利箭破空飞来。李全挥舞着手中的绣春刀,上护其身,下护其马,杂乱的金属鸣响,飞过来的利箭纷纷落地。
眨眼之间,几十名鞑子兵挥舞着手中的战刀便冲到了近前。
李全纵马杀向鞑子,刀光闪烁处,砍向李全的利刃被荡开,前面的数名鞑子纷纷惨叫落马。
后面的鞑子兵没想到这个商人模样的汉人武艺如此高强,嚎叫着一起冲上来。
李全施展开长平生所能,他这个大明的锦衣卫头子不是白当的,武艺不是一般的高强,把手中的绣春刀舞得上下翻飞,又有数名鞑子被斩落马下。
眨眼之间,狭窄的胡同里已经躺下了鞑子的十几名死尸。
后面的鞑子一看,此人太过勇猛,有几个张弓搭箭,嗖嗖嗖,对着李全就射过来几箭。双方距离太近了,鞑子们放的又是冷箭,因此有一箭李全没躲利索,噗的一声,正中后背。
幸亏内他内罩软甲,这种甲衣不是金属的,而是一层厚厚的牛皮战甲,就这样挡了一下,令这支箭箭势大减,否则这一箭李全就被洞穿了。
但是即便如此,箭矢也钻进去三寸来深,鲜血迸溅,李全身子一歪,掌握不住平衡,从马上就摔下来了。坐下的战马没了主人的守护,也被飞来的几只利箭射中,几声嘶鸣,倒在血泊之中。
李全感到钻心的疼痛,痛彻心肺。
“追!”数十名鞑子们嚎叫着,各举手中的长刀,数匹战马冲向李全。
“汤先生尚未出城脱险,自己绝不能死!”眼看要被马踏如泥的李全,求生的欲望仍然很强。
“嗨!”李全大叫一声,不顾钻心的疼痛,整个人从地上跃起,鞑子的马蹄也踩空了,这是始料未及的,鞑子们认为他中箭已经死了。
空中的李全双脚蹬着两边的墙,啪啪啪,手中利刃挥舞,五六名鞑子惊愕之中又被斩落马下。
剩下的鞑子看到李全,背后插着长箭,还这么悍猛,不禁骇然,落地之后的李全,挥舞着手中的绣春刀,再次杀向鞑子。刀光闪烁间,又有十几名鞑子被砍落马下,还剩下十多名鞑子狼狈而逃,狭长的胡同里留下了一地的死尸。
李全没有追赶他们,把手中的刀把塞在嘴里,用手扶稳墙,另一只手探到背后抓住箭杆,用力往外一拽。
“啊——”一声惨叫,血肉迸溅处将,背后的长箭硬生生地被拔了出来,李全嘴里面咬的刀也落地了,额头上的汗珠滴滴答答滚落下来。
李全强撑着自己没有倒下,看向高高举起的右手,箭镞的一端是一团鲜血淋漓东西,李全一把把这支箭摔到了地下。
他把身后的披风解下来,做成条在后背上勒紧,算是包扎止血了。这一下果然后背上的伤口不那么疼了,然后脚步踉跄地追赶汤若望的马车去了……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04章 营救汤若望(4)(五更)
汤若望这架马车有三名锦衣卫保护着,打马如飞拼命的往前跑,七拐八拐之后就出了这条胡同,来到大街上。
汤若望在车里面被颠得差点吐了,他也不知跑出多远,喊杀声惨叫声令他心惊肉跳的,简直不敢掀车帘。直到喊杀声听不见了,他才敢把车帘儿掀开,偷偷的往外观看。
眼前的这条街比平时热闹,人显得比平时多很多,虽然街道比较宽,路两边的门面也比较多,车水马龙的,熙熙攘攘,来往行人不断。
汤若望心里说,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马车哪里跑的动啊,这么多人?一会儿追兵来了,还能跑得了吗?
汤若望正这样想着,马蹄声起,果然前后有数不清鞑子的兵将开过来了。
有人大喊起来:“马车停下,闲杂人等赶紧闪开,否则格杀勿论!”
汤若望一看,这些鞑子他个个面熟,有几个他耳熟能详,全都是他昔日的“手下”,有的是队官,整天带着人带着在门口,站岗巡逻,那太认识了。有一个他最认识,就是负责守护他们教堂的把总。
原来那名把总得到报告后,说李全和汤若望他们钻进了这条胡同。他们在这住了好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为熟悉,因此这名把总赶紧调兵遣将,派人通知其余的几个队官,他带着三个队200多人到前面这大街口来堵。剩下还有两个队转到后面的胡同拦截,封锁所有的胡同,这样他们就插翅难飞了。
但是把总带着200多人来到胡同附近,这里的闲杂人等人却很多,比平时还多,他也不知道今天这条街为什么这么热闹,也来不及清场,这时那挂马车出现了,一个商人模样的人架着慌慌张张的往前跑,后面跟着两名汉人骑着马。
这些鞑子们一眼就能看出,就是这架车子,里面坐的肯定是汤若望,这才齐声大喊,冲了过来。
吓得汤若望不敢再看,把车帘放下来,他心里就凉了半截儿。这下完了,肯定跑不了了。指挥使大人断后现在还没有回来,这么半天呢,不用说肯定凶多吉少了,那么多鞑兵子他一个人能对付得了吗?连赶车的现在还剩下三个人,就算都是锦衣卫的高手,能对付了鞑子的这么多兵将吗?你们说的都有人接应,我们在哪儿呢?还几千锦衣卫,人呢?不是说弘光大帝运筹帷幄,怎么运筹成这样了?
汤若望越想越绝望,就在这时,他听到外面乱起来了。
“让开,听见没有?你们这些刁民往哪儿挤?”
“哎军爷,我的筐……哎我的橙子……我的车子……我的苹果……你们得陪,你们得陪……”
“妈的,你没看老子在抓大明的奸细,陪什么配,赶紧滚,滚慢了老子宰了你们!”
“哎呀不行,我们是小本买卖,就指望这吃喝呢,我们才不管你们抓谁呢,你们得陪,得赔。……”
车里面的汤若望听到外面不对劲,叫喊声,骂声,人喊马嘶声,越来闹得越凶,简直要把天都戳吵破了。
他不由得把车帘再次掀开,往外面观看。
眼前的一幕令他惊住了。面对这么多如狼似虎的鞑子铁蹄,街上的闲杂人等就是不让道,跟鞑子们还推推搡搡的吵闹上了,看这样子,要不评出个谁有理,谁没理来誓不罢休。
而他的这挂马车,并没有停下来,仍然快速的往前跑着,这些闲杂人等,都有意无意的为马车闪开了道,去找鞑子理论去了,这挂马车在大街上穿梭。
汤若望真看得有点懵逼了,按照他的思维逻辑,拿刀舞枪,气势汹汹的鞑子兵出来这一叫喊,街上的这些闲杂行人,生意小贩儿,摊点门面应该全都关门闭户,纷纷避让,大街上路静人稀,然后这些鞑子们围拢过来,他们这几个人不就被包了饺子,插翅难飞了吗?
可是眼前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这街上的闲杂人等,今天都怎么像中了邪一样,跟这些杀人不眨眼的鞑子理论起来了,难道他们不怕死不成?有道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啊,何况是跟鞑子理论,这不是找倒霉吗?
不只是汤若望懵逼了,连这些鞑子的兵将也懵圈了,这些个刁民平时见到他们像避毛鼠一样,今天这是怎么了都,是要造反还是怎么滴?这还是大清的京师盛京吗?简直没有王法了……
这时那名鞑子的把总怒了:“这些个刁民,全都他妈给老子宰了,把他们杀光,绝不许放走了马车,冲!杀!”
他一声令下,这些鞑子兵手中的枪刀就大开杀戒了。车中的汤若望再次把眼睛一闭,完了,大街上这么多人,手无寸铁,鞑子的兵将真够野蛮的,竟然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动手?这次肯定是血流成河,人头滚滚,太惨了……
但是接下来的动静他又感觉不对,双方能拼啥上了叮叮当当的。他忍不住睁开眼一看,街上的这些闲杂人等,个个手里都拿着长刀,那刀他很熟悉,认出来了,竟然都是绣春刀!
200多名鞑子,这世界上的人全都围过来了,也不知道有几个200,手中的绣春刀遮天蔽日,向鞑子兵一起砍杀过去。
老头这下才恍然大悟,闹了半天,这些都是大明的锦衣卫。怪不得他们都不走呢,这就是弘光大帝运筹的,果然高明。
汤若望猜的不假,街上的小商小贩儿,来往行人,包括讨饭的,此时十个有十个都是锦衣卫,因为其他的人早就跑掉了。
光这条几百米的大街上,现在就有一千名经过化妆的锦衣卫,接应汤若望和李全他们,这是他们早就定好的计策。
柳春红杀了五名鞑子,脱身之后,已经给他们送信了,因此大批的经过化了妆的锦衣卫才拥上了这条宽宽的长城的街头,这条街才显得熙熙攘攘更加热闹了。
其他的人当然不明白怎么回事,柳春红躲在暗中指挥,直到那挂熟悉的马车出现了,柳春红的心放下来了。
至于这200多名鞑子张牙舞爪的杀过来了,双方在街上混战起来,柳春红全然不顾,因为这些鞑子很快被放躺下了一半还多,比刁民暴动可厉害多了,一千名锦衣卫的精英,对付200多名鞑子,根本没有悬念。别说八旗子弟,九骑大爷也不行了现在。
但是柳春红始终没有发现她丈夫李全的身影,她预感到情况不妙,提着宝剑,不顾一切的向那道胡同冲了过去,身后数十名便衣锦衣卫紧随她而来……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05章 营救汤若望(5)(一更)
大清的京营守备,相当于兵备道,大清沿袭明制,盛京现在能有这样的官儿,也是由于宁完我和洪承畴的影响,很多东西,这些鞑子们都是在学习明朝。
守备是在边疆或者各省要冲设置的省道要员,一般是由按察司和布政司的官员担任,主要是负责维持治安,既管一地的兵马,钱粮,又协助巡抚处理军务。
现在大清的京营守备即盛京道守备名叫岳乐,此人也是爱新觉罗的精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之子,现在的大贝勒。
此人在历史上的名望,威名赫赫,有人说他是多尔衮第二。这并不夸张,曾经率部击斩过大西王张献忠,康熙时期,他又平灭了判臣吴三桂。就这两大功劳,别人就望尘莫及,足以与摄政王多尔衮相媲美。
不过现在的他可没有这么大的名望与功勋,由于朱由崧的穿越,鞑子们入关之后,仅一年的时间又被赶出了山海关,回到关外老家,岳乐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本该加封亲王,位列三公的他,现在只当了个京营守备。因为现在这个岳乐,与大清史上叱咤风云的岳乐不是一回事儿,至少因为朱由崧的穿越,他没有那么卓著的战功,因而显得有些平庸。
一个人的平庸,大概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他真的没有能力,没有作为。第二个是他怀才不遇,没有施展抱负和才华的机会。现在的岳乐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不过要说官职也不算太小了,一般的守备是正四品,但是这是京官,又是贝勒爷,身上有着努尔哈赤的血统,因此他是从三品武官。
掌管着盛京的绿营兵,绿营兵也是他们刚成立不久的一个新兵种,是相对于八旗兵来说的。大清自从入关失败之后,他们感觉到了八旗兵力量太有限了,总共不足20万,现在他们还要统治包括大清的固有领土,大明的东北边境(指山海关以外的宁远,锦州等),以及朝鲜,漠北蒙古以及漠西蒙古的广大地区。另外,他们还梦想二次南下入关,这20万八旗兵当然远远不够。
1...228229230231232...27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