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帝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星星草
孝庄皇太后脸上一紧,接着面色缓和下来,看上去依然是那么慈祥可人,看不出她内心里是高兴还是生气。
就见多尔衮进来后看到,这几个人都在,径直来到顺治皇帝面前,双手左右唰唰一抹袖子,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老臣参见皇上。”
其实多尔衮今年还不到40岁,根本算不上老,但是他的确已经是三朝老臣了。另外,在十来岁的小顺治面前,他的确可以倚老卖老。
不过他这个举动是挺惊人的,身为摄政王皇叔,又自称顺治帝之父,平时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的场合,他根本不拜顺治帝,至多有一句话而已。
但是今天的跪的规规矩矩,工工正正。
顺治帝刚要责问他欺负苏麻拉姑之事,但是却看见他的母后向他轻轻摇了摇头,小顺子只好不冷不热道:“摄政王免礼吧。”
说着把身子一转,给多尔衮来了半个屁股。
多尔衮没有起来,依然跪在那里,“老臣请罪来了,请皇上和太后责罚。”
“卿身犯何罪?”
“回皇上,臣因为喝了点酒,误入苏玛拉姑的房间,老臣一时糊涂,请皇上和太后降罪。”
都知道多尔衮说的是谎言。但是出乎意料,多尔衮主动请罪,是从来没有过的事,都是他治别人的罪了。
再说,苏麻拉姑只是个侍女,命如草芥。别说冒犯一个侍女,就是满朝公卿大臣的老婆,只要多尔衮看上他照样胡来。也不只是他,他们爱新觉罗就兴这个,他和济尔哈郎不就抢了豪格的老婆吗?他还大摇大摆地进出孝庄的内房,还有亲弟弟多铎不就强了范文程的老婆吗?还有皇太极不但杀死了多尔衮的亲生母亲,还杀死了济尔哈郎的父兄。
大权在握的多尔衮报复他们,是天经地义的。还用得着找理由吗?眼前的一切,都表明充满了玄机。
顺治帝毕竟年幼,讲玩心眼,他现在差的多。一看多尔衮既然认罪了,正好治他的罪。但这时孝庄太后把话抢过来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叔王摄政功高盖世,这点过失何足挂齿?”孝庄皇后说着过来亲自把多尔衮拉了起来,来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牌位前跪下沉声道,“哀家才是真正的罪人,皇儿年幼无知,恨哀家一女流不会统兵带队,我大清劫难再即,什么时候能像先祖一样,纵兵中原,饮马长江,让我大清立于不败之地?”
孝庄皇太后说得动情,顺治皇帝也过去跪下了。这一下令多尔衮无地自容,不得不承认,他多儿衮不及一女人也。
因此多尔衮也过来,扑通一声跪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牌位前,以头杵地痛哭流涕道:“父兄在天之灵保佑,多尔衮一定肝脑涂地辅佐幼稚主,兵进中原,饮马长江,再有私欲争斗,犹如此刃。”
多尔衮说着,拉出身上的宝剑,咔嚓一声折为数段。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799章 洪承畴献计(三更)
孝庄皇太后以德报怨,以大清大局为重,彻底降服了多尔衮,大清宫室内部权势的争斗暂时告一段落。
孝庄太后清楚的很,如果此事要治多而衮的罪,根本治不了。多尔衮肯定是有备而来,说不定此举会激化矛盾。皇宫如果发生火并,只为两败俱伤,大清根本经不起折腾了,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孝庄忍辱负重,关键的时刻,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祖宗牌位摆了出来,这一招果然管用,多尔衮被感化。打消了私欲,从此死心塌地扶保小顺治,以兴大清为己任,加紧练兵备战。
汤若望也不负众望,与洪承畴,宁完我很快为他们设计出一款新式的火炮,与原来的大炮相比射程上还有所改良,当这款大炮的图纸由多尔衮呈到孝庄太后近前时,孝庄太后眼睛笑成了一条缝。立即让顺治帝传下旨意,批量生产大炮,并重赏了汤若望和宁完我,洪承畴等人。
没有足够的银子去买大炮,可以自己生产。这样再也不怕明军的炮火优势了,至于说朱由崧神功盖世,我们这边还有苏麻拉姑身怀绝技。这次要看看大明的汉人勇武,还是我们八旗子弟牛逼。不久的将来,再来一次入关。
多尔衮也是踌躇满志,和洪承畴加紧练兵备战。
但是问题很快来了,要批量生产大炮,对铁和炸药需求量比较大,现在大清控制下的地盘是不算小,东北地区,再加上漠北蒙古,范围也不算小了。
而他控制的都是游牧民族大草原,这些地方哪来的铁和炸药?如果全靠去买,还得需要大批的银子,多尔衮和洪承畴把问题反映到了顺治这里,孝庄皇太后也有办法,一是她以身作则,从她自身做起,包括顺治帝,整个皇宫,省吃俭用,压缩开支1/3。
皇宫里都这样,大清的各个机构更是如此。
但是节省开支只能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还得加强经济交流,跟大明的商人做生意,跟朝鲜人做生意。以他们的战马,貂皮,草约等,来换取铁器和炸药等所需物品。
因此在朱由崧御驾亲征平灭流贼,和平定南疆这几年。虽然鞑子的铁骑经常南下,骚扰大明的边境。但是总体让他放松了对边境的管制,朝鲜人和汉人同他们贸易往来,受到他们的鞑子优待。同时他们还买通这些商人,偷偷的走私铁器和炸药。
这些举措很有效,仅一年多的时间,铁器和炸药的问题就解决了,大炮终于可以批量生产了。
当第一批40门大炮生产出来的时候,与旧的红衣大炮拉到一块对比,发现这炮的口径也大了,炮身也长了,比原来的大炮重量又增加了200多斤。
装填弹药的时候,发现一次吃药量也多了。
汤若望当着孝庄太后和多尔衮等人,亲自点火试验威力。
当汤若望拿着火把开始,点火的时候,由太监赶紧过来给顺治帝堵耳朵眼。
顺治帝一把把小太监的双手给扒开了,“还堵什么堵,朕今年都11岁了。”
孝庄皇太后和苏嘛拉姑都高兴。
“皇上真的是长大啦!”
“咚,叨!”震耳欲聋的一声轰鸣,整个山谷间回响,炮弹呼啸而出,在十里地外的地方炸响,一下轰倒了十个草人。
为了对比效果,把旧的红衣大炮也点燃了,通过对比,旧的红衣大炮最大射程只能打八里地,而且一炮最多只能轰倒六个草人。
这些旧的红衣大炮,就是从明军手里缴获的,这说明他们的大炮比明军的大炮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孝庄太后和多尔衮高兴坏了,小顺治耳朵被震得嗡嗡直响,但他全然不顾了,高兴的直蹦高,“这下好了,朕要御驾亲征,打到关内去!”
多尔衮施礼道:“皇上,三年前我们入关,不到一年我们又被迫出关,现在我们大清兵强马壮,又有了这一批先进的大炮,是该跟这些南蛮算总账的时候了。不过,有老臣在,何劳陛下御驾亲征?”
正这时,有人来报,明军有一支人马大有3万左右,从大明的西北边境开进入了漠西蒙古。
多尔衮勃然大怒:“这个固始汗想干什么,难道他想暗中勾结大明朝对付我们?老臣请求陛下和皇太后立即传旨出兵漠西蒙古,先灭了他们再说。”
小顺治也觉得应该出兵教训一下这个固始汗,孝庄太后比较沉稳,他决定召开御前军事会议,问问几个辅政大臣,再问问宁完我和洪承畴等人的意思。
命人把汤若望送回教堂,孝庄皇太后跟小顺治,多尔衮等人回到武英殿,很快辅政大臣索尼,巩阿岱,锡翰等几个辅政大臣都到齐了,郑亲王济尔哈郎也来了,宁完我和洪承畴两个汉臣也到了。
商议的结果,鞑子们都主张直接出兵,先平了漠西蒙古,解决后顾之忧,然后再大举兴兵南下,一举攻灭大明。
洪承畴则持不同的看法,“我大清现在虽然兵强马壮,又有先进的大炮,但是大明朝也今非昔比。出了个弘光大帝朱由崧,这几年他励精图治,凭借他的神武天成,对内整肃吏治,消除党争,对外御驾亲征。就连李自成,张献忠,郑芝龙这些巨寇悍匪,也全都接受了招安。此时的大明朝对漠西蒙古出兵绝非偶然。固始汗此人不是省油灯,据说沙俄正在蚕食他们的地盘,东部他向我们称臣,向南他又联合大明,这明显是自保,韬光养晦。我们此时出兵攻打漠西蒙古,这无疑等于把固始汗推向了大明的怀抱,那在我们的侧后又多了一个敌人。”
孝庄皇太后点头,认为他说得有理,“那么以洪相国高见呢?”
“以微臣愚见,明朝派一支军队进入漠西,我们也派出一支力量强于明军的部队,也进入漠西,理由当然是协助固始汗对付沙俄,因为固始汗年年向我们俯首称臣,我们这样做,表面上是应尽之责,固始汗肯定会感念大清恩德。而我们的真实目的是趁机歼灭这支明军,则固始汗必不敢再脚踩两只船。到那时,我们再南下兴兵,则漠西无忧矣。”
洪承畴这番话说的孝庄太后和多尔衮等人不住的点头。
摄政王多尔衮道:“就以洪相国,派一支军队出兵漠西,以老臣来看,郑亲王堪当此重任,皇上传旨吧。”
几日之后,济尔哈郎统满洲正蓝旗和镶蓝旗的四万人马,离开盛京,开往天山方向。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00章 盛京教堂的基督教徒(一更)
朱由崧得知李全夫妇成功的混入了盛京之后,很快就有不好的消息传来,汤若望现在,一心一意的在为大清做事,在盛京建立了一座教堂招徒讲经,传教之余,他为大清设计了一款新式大炮,其射程和威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这批红衣大炮已经批量生产,鞑子们正在调兵遣将,马上就会兴兵南犯。
“这个德国佬真是罪大恶极,助纣为虐。他现在效忠大清了,就算把他弄回来还会为我们办事吗,干脆让李全他们把他宰了算了。”
卢九德和小柳是等人听了,恨得有点咬牙切齿。
但是朱由崧非但没有没生气,反而笑到道:“这么有才一个人要是杀了,岂不是暴殄天物?不管他是忠于大清,还是忠于大明,先把他弄回来再说,朕宁愿养着他。让李全他们谨慎行动,让山海关的黄得功,驻守承德的马保,和喜峰口的祖克勇做好接应准备。”
“遵旨。”
卢九德得把旨意传下去了。
从大明的京师北京到山海关,从山海关再到大清的京师盛京,都在千里左右,但是通过沿途早已布下的厂番传递信息,也是很快的。
朱由崧在北京的圣谕,两个时辰就能传到山海关,虽然关外到盛京是敌占区,但是从山海关到盛京,朱由崧的密旨也是三五个时辰的事。也就是说朱由崧在北京的旨意,李全和祖海他们当天就能收到。
将近2000里地的距离,山水迢迢,不是后世的高速,也没有机车,全靠战马的四条腿,这在当时的条件来说,信息传递之快简直不可思议了。
然而,朱由崧他们能够做到,全靠厂卫无处不在的庞大信息系统。
李全和柳春红奉了朱由崧的旨意来到盛京已经有几天了。他们夫妇俩带着500名锦衣卫化妆成汉人客商混入大清京师,目的,当然是为了把汤若望接回大明。
现在他们已经摸清,汤若望正在为大清办事,一边传教,一边为大清设计生产大炮,恨得李全夫妇恨不得宰了这个德国佬。
但是圣命难违,他们把这些消息及时地传到大明的京师北京,然后接到旨意,仍按照原计划采取行动。
500人分了好十几拨,找店房住了下来。然后,李全和柳春红往盛京教堂而来。
这座大教堂可不小,汉白玉的大门旁立着耶稣的雕像,大门正上方刻着红色的十字架。大门两旁,有执勤巡逻的鞑子兵勇,他们头戴红缨瓜皮帽,绿裤子弯刀,甩掉背后的长辫子,走来走去,在这里维持秩序。
“干什么的?”李全和柳春红刚一靠近教堂,巡逻的清兵看到他们是汉人就喝住了他们。
“军爷,我们是来听教义的。”
“听教义?可有腰牌?”
“我们是长途客商,因为生意上的原因,要在这里住上一阵。闲来无事也想来听先生讲经说道,还未曾领到腰牌。”
这些鞑子一听就知道他们不是本地人,李全这样一说,他们也不再拦阻了,现在来往的商人很多,有汉人,还有朝鲜人,还有蒙古人。他们的小皇上有旨意,欢迎各地来的商人你和他们做生意,尤其是铁器和火药生意。另外,对教堂收徒,不但不能加以干涉,还得鼓励保护。
因此李全和柳春红夫妇没怎么费事,便进了这座神圣的教堂。
钟声已经敲响。大厅里坐满了男女老少。有汉人,有满人,有蒙古人,还有朝鲜人。形形色色林林总总。
满头卷发,戴着金丝边眼镜的汤若望正在讲耶稣爱世人。
李全和柳春红进来之后,找了个位置坐下。汤若望讲完之后,众教徒陆续散去,李全和柳春红夫妇来到汤若望近前。
“先生讲得真是太好了,在下受益非浅。”
“二位过奖了。看到你们面生,今天是第一次来吗?”汤若望在大明生活了几十年,从香港到北京,他的汉语已经说得十分流利了。
“是的,不瞒先生,我们是从大明来的商人。要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以后天天都会来听先生讲的。”
“主会保佑你们的。”汤若望开心的笑了,但是一品味大明儿二字,勾起了他很多回忆,汤若望仔细打量二人一番,不无兴趣道,“大明的哪个地方?”
“大明的京师北京。”李全和柳春红相互看了一眼。
“北京是个好地方……”汤若望不无感慨。他从1619年就踏上了这片神圣的土地,1623年到了北京,然后又到了难忘的1644年和1645年。
这期间他的经历更富有戏曲性,从一个传教士到大明的官员,有几次,还与崇祯帝面对面的交谈。但是好景不长,流贼闹得越来越凶,1644年崇祯帝驾崩,李自成的军队来了,然后匆匆又走了。满清鞑子来了,然后匆匆又走了,这次却带上了他。然后在北京的记忆就断了。
今天面前的两个年轻人,像是一对情侣,突然说出令他难忘的北京,勾起了他很多回忆。
“先生也听说过北京?”柳春红明知故问道。
“哈哈哈,善良的姑娘。”汤若望骄傲的笑了,“何止听说过,在下在那住了几十年呢。”
汤若望说着,深情的望向北京的方向。
李全和柳春红跟他聊着,觉得还行,这个德国佬还是个有情有义之人。如此看来陛下有先见之明,把他弄回去兴许有用。
如果实在弄不回去,请旨之后,杀了他也不能留在这里,成为祸害。
“真的?”李全故作吃惊的瞪大了眼睛。
汤若望点了点头。
“那先生缘何又来到了盛京?”
汤若望看了看,没有人注意他们,有些沮丧,“哎说来话长,战乱,一切皆有战乱而起。”
“那先生还愿意去北京吗?”
“去不了啦。”
“先生讲得太好了。我们同行的还有不少人,我们也想让他们来受教,不过这些家伙就是有些冥顽不化,先生能否到我们那里去点化他们?”
“这个。”汤若望迟疑了一下,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来说,到哪里讲教义他都愿意,只要有人听。但是现在他身在大清,身份特殊,他的行踪也不是很自由的,“你们住在哪里?有多少人?”
“离这里不远,在东街胡同口,张家老店。连赶车的算上总共一百多人呢。”
李全是在忽悠他,离这里不远的东街胡同口,张家老店只住着他们五个人。500锦衣卫全都分散开了,否则定然能引起鞑子的怀疑。
一下子要能发展一百多个教徒,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而且还都是汉人,汤若望忧豫了一下就慨然应允。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01章 营救汤若望(1)(二更)
李全和柳春红给汤若望下了个套,没想到一次便成功了,汤若望跟着他们二人就出了教堂。
在门口负责巡逻的清军队官过来了,对汤若望使了个清朝礼:“大人意欲何往?”
“我们到对面的胡同去去就来。”汤若望指了指前面那道街,领着李全和柳春红,径直走了,没再理那个队官。
这名队官的顶头上司是清军的一个把总,把总论职务在千总之下,手下管着三百来人,专门负责保护这座教堂,维持教堂秩序。
当然,他们这300多人还有个秘密的任务,那就是监视汤若望,使他不能远离这座教堂而自由活动,。
但是他这样的小官儿也不敢横加阻拦,汤若望身份太特殊了,一句话别说这个小小的队官,就是他的把总吃不了也得兜着走。但是在大门口负责的队官也不敢渎职,亲自带着十几名鞑子兵,在后面紧紧的跟着“保护”。同时有人已经向他的把总报告去了。
汤若望当然知道他们的用意,也不跟他们多说话,爱咋地咋地。倒是李全和柳春红有些不自在了,看了看后面跟过来的这十几名全副武装的鞑子,两个人交换了一下眼色。
刚到大街斜对面,柳春红突然脸色苍白,捂着肚子蹲在了地上,连喊肚子疼,如花的五官变换着丰富的表情。
“哎呀,这,这……你也真是,怎么这个时候犯病了?”李全着急的埋怨了柳春红两句,对汤若望道,“先生实在不好意思,小红是我的表妹,这是他的老病了。附近可有郎中?”
满脸胡子的汤若望推了推金边眼镜,一眼看见了后面不远处的队官等鞑子兵。
“快过来,整一挂车子来,送这位小姐看郎中。”
“是,大人。”鞑子队官不敢怠慢,答应着赶紧命人照办。很快从教堂里出来一挂车子,李全把柳春红扶上了车子,车帘放下,李全在柳春红耳边轻轻道:“想办法脱身,立即通知各组人准备行动。”
“奴家明白,当家的可要小心。”
“你也要保重。”
两个人只是几秒钟的耳鬓厮磨,但心有灵犀,李全把柳春红轻轻的放到车子上,下了车之后,队官派出五名鞑子,一名驾车四个跟着服务。
“驾!”马鞭一响,这挂车子就走了。
车子行出了几百米,柳春红偷偷掀开后面的车帘,四个鞑子兵在后面骑着马。再看前面,那名鞑子正背对着自己驾着车。
柳春红觉得该下手了,当这名鞑子甩手扬鞭的时候,鞭子没有发出响声,也没有落下来。
驱车的刚然一愣,想要看看怎么回事,脖子却里被一个蛇状物给缠住了,他就有种窒息的感觉。
感觉喊不出来,双手赶紧来救,那注定是徒劳,手刨脚蹬了一阵,打字脑袋一歪,坐在车子上不动了,头上的红瓜皮帽正好扣住了他的整张脸,车子照样往前走。
后面四个骑马的鞑子竟然浑然未觉。
“不好啦,杀人啦!”柳春红在里面大喊,拔出身上藏着短刀,做好了准备。
后面的四名鞑子,听到轿子里面的喊声,驱马赶紧围了过来。
一道丽影从轿里面射了出来,轿帘旁边的这名鞑子还没弄清怎么回事,一把短刀已经捅进他的胸膛,鲜血狂飙间,这名鞑子惨叫一声栽于马下。
从空中落下的柳春红双脚轻轻一点马背,身子射向另一名鞑子,凌空一刀劈出,这名鞑子连头顶的红缨瓜皮帽连同这颗拖着长长辫子的半瓢脑袋被劈为两半,惨死于马下。
“你是什么人?”剩下的两名鞑子拔出了腰刀,这才知道上了当,原来这个漂亮的姑娘是在装病,用刀指向柳春红怒喝道。
“要你们狗命的人!”柳春红摆短刀向两名鞑子兵扑去,利刃撞击叮叮当当几声之后,两名鞑子兵全都被斩落马下。
柳春红上了一匹马飞驰而去,眨眼间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五名鞑子兵就这样血溅当场,从柳春红动手勒死第一名赶车的鞑子兵,到第五名鞑子兵被斩落马下,前后不超过三分钟时间。
在这大清的京师盛京街头,这绝对是一场突发杀人事件,街上的行人吓得纷纷避闪,可是谁也不知道杀人案的真正内幕。
目睹者当中不乏善于联想的人,纷纷猜测议论着,很可能是这几名鞑子兵干了什么坏事,这才被这名女侠给杀了。
李全和汤若望继续往东街胡的张家老店走来,那里还有他们的三名帮手。
李全偷偷的数了一下,连鞑子队官在内,还有九名鞑子兵在后面跟着,一边往前走李全一边盘算着心中的计划。必须得尽快解决掉这九名鞑子兵,然后立即带着汤若望出城。只要能出了盛京城,事情就好办了。
张家老店映入眼帘,店小二不知道怎么回事。李全在他们几个这住了几天了,店小二当然认得。但是对这个汤若望还有身后面跟着的几名鞑子病,他们搞不清楚出了什么事。
李全告诉他们说,这位汤先生要到他们住的房间来传授教义,后面的是先生的亲兵卫队,店小二对这种解释也深信不疑,点头哈腰往里面相让。
到了李全他们住的房间,里面还有三名商人打扮的锦衣卫,看到他们的头儿回来了还带着人也不敢多问,但一看外面还有几名鞑子兵,在他跟李全在一起的这个人是这名老外,精明的三名锦衣卫就知道他们的头成功了,立即警觉起来。
汤若望进来就是一愣,不是说一百多人吗,这里怎么就三个人?不解的看向李全。
李全一笑让他坐下来,稍安勿躁,对手下三个递了个眼色道:“这位是基督教堂的汤先生,你们出去把咱们的人全都找来,让先生宣讲教义,主爱世人,可精彩啦,省着你们整天没事东游西逛的,快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