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明月宋时关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江左辰
而曹彬派出众多猛将,水路、陆路兵法,在采石矶的下游,搭建浮桥,输送过去三万人马,从东向西,进攻采石矶的营地,而水路两万水师,从江面上,也准备对唐军营地进攻。
就这样,采石矶的大营,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
如果比水师实力,南唐水师绝对不比宋军水师弱,甚至在战船、水卒个人能力上,都是南唐水师更强。
但是,宋军胜在陆地马步军强大,骑兵冲锋,步兵跟进冲杀,在山地中卷土而来,犹如山崩地裂一般。
唐军没想到宋军会绕到了下游,从他们方位薄弱的陆地后方杀来,仓促迎战,有些力不从心了。
郑王李从善听闻消息大吃一惊,身穿铠甲,带着一些裨将来到了营盘外的高坡上,远远望见宋军千军万马,从远处奔腾而来,直奔采矶石大营的后方山坡防线。
三里外,烽火台已经燃起了狼烟,驻军在那里的第一道防线,即将要与宋军交锋,硬碰硬了。
这第一道防线,只有几千唐军,此时面对宋军的冲锋,感到了一种畏惧和惊恐。
因为宋军骑兵太过凶猛,长刀所向,铁蹄冲锋,气势太过雄壮了。
只见刚射出几轮箭矢,还没有伤到宋军都少人,那五千骑兵,已经狂奔至眼前,迅速交锋。
“杀杀杀!”
宋军骑兵大声呼啸,挥舞大刀,不断劈砍,
“咔嚓咔嚓!”之声顿时响起,厮杀开始。
唐军的这批步兵,体格不如北方人强壮,面对身高马大的宋军骑兵,唐军已率先胆怯了。
一个照面,便已经丢盔卸甲,鲜血喷溅,溃不成军。
远远望去,只见犹如钢铁洪流一般冲击着唐军,使其不断的后撤,仿佛孩童一般,根本无从抵抗。
就如同弱小的人类,面临眼前山崩泥石流的冲击,个人的力量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不得不说,宋军的骑兵,确实勇猛过人,凶猛向前,勇不可挡。
“快撤呀,宋军打来啦,根本抵抗不住!”
“快撤回大营,守不住这道防线了。”
唐军丢盔卸甲,开始不要命的逃散,因为只要慢了,就会被宋军砍杀。
这几千唐军中,马匹不足三百,无法对抗,步兵甲士掉过头,都是在撒腿狂奔,但是他们如何能快的过宋军的铁奇,于是肉眼可见,唐军甲士不断被砍杀,断头残肢,真实血腥和残酷。
郑王李从善,站在山坡看到这一幕,感觉到了心惊肉跳,宋军将士的悍勇,出乎他的意料。
眼下,局面又是前后腹背受敌,李从善何时指挥过这等局面,有些慌了阵脚。
“魏将军、张将军,你二人速速拿着本王军令,带兵三万,严防这里,绝不能让宋军攻入采石矶大营,否则,营地便无法守住了。
魏明和张铮抱拳道:“是,郑王殿下。”
二人抱拳,临危受命,他俩都是都指挥使的职务,算是军中偏将,带了麾下几名都虞侯,快速指挥兵马,在大营的背靠山地,布置下盾牌阵、枪林阵。
李从善脸色凝重,看着前方唐军,兵败如山倒,被宋军完全压制了,简直一边倒的局面,心中有些憋屈和担忧。
这才是宋军的真正实力吗?
李从善以前在京城内,自诩也翻过两本兵书,甚至自负有一些治国能力,只不过被兄长李煜抢先登基了,自己成为了没有实权的亲王,所以才无法施展抱负。
但是,此时看到这等场面,不禁有一些怀疑,自己能挡得住吗,可以指挥八万大军,守住国运吗?
“报,启禀郑王,江面上宋军发起的水师进攻!”
“大宋连水师也出动了?”郑王十分不解,既然宋国既然已经答应了议和,为何宋军还要进攻?
他现在还不知苏宸遇害、唐宋议和已经被废的消息,所以充满了疑惑。
“樊烨,你回军营负责督战,传令下去,水师全面迎战!”
“喏!”麾下的偏将樊烨,抱拳领命,转身带人回军营督战了。
李从善放心不下这边的宋军冲击,所以留下来。
此时,宋军还在冲锋,掩杀在后,在追杀着逃亡的唐军士卒。
终于,逃兵进入了第二道防线的一箭之地,弓箭手纷纷放箭,以四十五度斜着朝上射出,然后落在一箭之地处,要切断骑兵的追击。
但是,骑兵很快就冲过去,冒着箭雨,并不放过逃亡的唐军,也是作为一种掩护,这样唐军也无法正面射箭。
第二道防线,这已经是采石矶大营背靠的山坡,若是此阵地被宋军攻破,那么宋军便可从山坡向下俯冲,直接马踏联营,那种局面出现,采石矶大营就无力回天了。
于是,两三万的唐军站在山坡上,手持长枪,微蹲在地,布成枪阵,要正面迎接宋军骑兵的冲撞。
“杀啊!”
哪怕前面有枪林、盾牌墙,阻力重重,但宋军的骑兵,仍然熟视无睹,铁了心要搏命的打法,势要冲破这个枪林阵。
只见第一波骑兵已经冲至,呼啸而上,紧接着,就看到这些战马被唐军乱枪刺破,上面的宋军骑士,利用骑马的冲击,挥刀向下劈砍,砍飞两颗人头滚落,但他自己也被马下的长枪,刺落于马背, 战马和骑士顿时被刺出无数窟窿,完全是自杀式的打法。
但这种气势和冲撞力、破坏力,都十分惊人。
几排的唐军士兵已经被冲垮,而第二波骑兵再次扑上,要不断的压缩唐军的防线,威慑唐军的胆气,彻底在气势上压垮唐军,这就是宋军的打法。
李从善看到这一幕,手心都是冷汗,感到了全所未有的危险。
。顶点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六百七十七章 来势汹汹
唐军采石矶大营所背靠的后方山坡,宋军骑兵来势汹汹,在冲锋陷阵,喊杀震天。
在骑兵的后面,则是大宋步兵甲士和弓箭手,双方的箭矢,在相互射击。
这一次,宋军动用了强驽,这种弩射程远,力道大,穿衣破甲不费劲,是宋军对抗契丹骑兵骑兵时用的一种弩机,射程足够远,可以提前对契丹骑兵进行打击和伤害。
此时,宋军把强弩投入了这场战斗中,使用时候,两个人配合,一人按住弩机,一人拉上箭矢,合作射出,射程能达到一百五十步。
而唐军的长弓,只有七八十步,射程远了许多。
所以,在这种强弩的掩护下,加上骑兵的冲击,对唐军的方阵,造成很大的影响和破坏。
片刻后,终于短兵交接。
宋军的骑兵冲至,占据了优势,冲撞唐军第二道方向,交锋线上,如同被碾压一般。
这支宋军的指挥将领是潘美,此人精通兵法,是北宋初年的一位名将。
谈起此人,也颇有传奇色彩,在北宋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李重进发动叛乱,为了平定此次叛乱,赵匡胤亲自率兵来平叛,便任命了潘美为行营都监,做他的左右手。扬州平定后,潘美留任为巡检,之后因为屡立军功授为泰州团练使。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赵匡胤下旨讨伐南汉。潘美便是出征大将之一,在战场上依旧势如破竹的,不久就率领宋朝军队攻下南汉。公元975年潘美帮助与部署曹彬的军队成功讨伐南唐,此战,潘美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荣升为宣徽北院使。
公元978年,潘美跟随宋太宗赵光义平定北汉,兵伐太原,完成中原统一大业。班师回朝后,潘美兼任三交都部署,留守在北边守卫北宋边境地区。可以说一直到这,潘美都是北宋数一数二的开国大将,在他手中没有一败战。
而在重文轻武的北宋王朝,当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时,在武将之中只有潘美的兵权没有被收回。这可以看出赵匡胤对于他的信任,所以潘美在北宋朝堂的地位很显赫。
可以说,史书上的潘美,对大宋统一天下起到了不小的征战作用,堪为明北宋名将,与曹彬齐名,但潘美,并没有在后世流传中得到足够的尊重,甚至在演义中,他被丑化了。
如杨家将的评书和传奇中,潘美被影射编造成了潘仁美,是造成杨业与几个儿子战死沙场的罪魁祸首。
那历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要讨伐契丹,宋朝军队兵分三路发动北伐战争,想要攻克下辽朝。潘美作为云、应、朔等四州的行营都部署,率领军队所向披靡。
但不久,因为曹彬所带领的东路军队在岐沟关被辽朝大败,潘美在接到皇帝的召令之后不得不撤退。可就在掩护当地百姓撤退时,潘美轻信了监军王侁的建议,犹豫不决,导致了杨业去世。
这是因为潘美轻信了监军王侁的话语,在关键时刻选择撤退,这让杨业壮烈牺牲。而杨业牺牲之后,宋太宗非常难过,流放了王侁同时,潘美也被连降三级。
而经此之后,潘美也被后人进行了丑化。
在这部《杨家将》戏剧中,百姓对于杨家将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感到热血澎湃,杨家将七子去六子无,感到深深同情,戏曲中的大奸臣潘仁美,他的原型就是潘美,处处与杨家作对,并且勾结辽人,作恶多端,嚣张跋扈,权势甚大,影响朝政,。这些都是戏曲评书作者的杜撰而已。
潘美他被丑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杨业之死。传统的戏剧等,为了纪念杨业才不断地将这件事情进行无限的夸张的结果。宋代之后的戏曲和在民间盛行,人们甚至将当做正史来看待了。
其实,战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北宋的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杨业战死的根本人物是监军王侁。监军顾名思义就是监视军队,在北宋的打国策之下,对于武将充满了不信任,担心他们会发动叛乱,于是派了文官来监军,胡乱参与指挥。
所以造成北伐失利、杨业战死的很大原因是北宋的国策,而宋太宗心里也明白,北伐失利、杨业之死有国策和皇帝的部分原因;可是他不能够自己说出来,这会让大家怀疑他君主的能力,所以只能将责任归结到潘美身上。
第三个原因,当时跟潘美犹豫不决,也有直接关系,但凡当时潘美能够坚定地做出决定,派一支兵马接应,杨业或许不会战死。为此,潘美的后半生也曾为杨业战死而一直感到有愧。
但平心而论,潘美一生的战功比杨业多很多,他在宋朝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宋朝朝廷一直都将他看做是大忠臣。正史上对于他的记载多是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只是后来百姓们被杨家将系列文学作品影响,没有真正地了解潘美,才误认为他个无能之辈,一个大奸臣。
此时此刻,潘美坐镇后方,指挥三军,骑兵、步兵、弓箭方阵的配合,天衣无缝,摧枯拉巧突破了唐军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杀啊——”
千军万马,势若雷霆,铁骑滚滚而来,无坚不摧。
唐军第二道防线也有些岌岌可危。
郑王李从善看到这一幕,有点心惊胆跳了,他忽然想到了林仁肇,如果他在此,会如何指挥作战呢?
越是危难时候,李从善才意识到,自己经验不足,肩负不了这等重任,一个军令不当,就可能造成三军覆灭,死伤无数。
“派人立即去往芜湖、当涂之地,向林仁肇将军求救支援!”
“是!”一名负责斥候、传令的都虞侯听到郑王吩咐,立即安排了几名斥候快马前往芜湖城去传达军令。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李从善觉得,再打下去,宋军随时要打入采石矶大营了,他留在此地,过于危险了。
于是,李从善把指挥权交给了魏明、张铮两名裨将后,他以不放心水师作战为由,暂时退回到了大营内。
其实这是李从善做好了随时登船弃营的准备,一旦发现宋军攻入大营,他立即登船,带着水师东进,退往下一地,不能全部覆灭在此。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六百七十八章 拿下采石矶
潘美指挥,宋军骑兵与步兵,不断猛攻。
唐军三万人马,在采石矶大营后方的山坡,布成方阵,抵挡了宋军。
随着时间推移,宋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五千骑兵彻底凿穿第二道防线,后方的宋军精锐,虎狼之师,涌入唐军方阵内,厮杀在一起。
“杀杀——”
宋军的勇猛,这个时候展现无遗,偏安一偶的江南唐军,无论从个人的勇武,身材的魁梧,兵甲的优良,战斗的狠劲,整体的士气等多方面都有所不如。
每一名宋军将士,似乎能以一当五一般,越战越勇,强大无比,把唐军压制得节节败退。
裨将魏明带兵冲杀抵抗中,被宋军虎贲将领党进所斩杀,士气更受影响。
从正午打到了黄昏时候,彻底崩溃了。
“杀入采石矶大营!”潘美指挥大军,继续猛进,要捣毁采石矶大营。
只要这个大营一破,唐军的水师就要继续东撤,等若放弃了芜湖、当涂两城,后方的沿江已经没有什么城池可守了,只有距金陵城十里处金陵大营,已经无险可守。
张峥带着残兵一万退回大营的时候,发现郑王李从善早已登上战船,离开了大营,率领一部分的水师离开了战区。
他望着江面上的厮杀,硬外的宋军冲杀,张峥自己也感到浓重的无力感。
“将军,我们还抵抗吗?”有都虞侯询问身份都指挥使的裨将张峥。
“派人统计河滩上还留有多少空船,边打边退,掩护一部分主力登船,保护力量,走不了的,死守营地,消耗宋军,力战到底!”
这个张峥还是很有性格,铁骨铮铮。
“是!”都虞侯散开传令。
“击鼓!”张峥下令击鼓,振奋三军,继续作战。
“杀啊——”
唐军列队堵在营地口,与宋军殊死搏斗,血腥残酷,犹如一片炼狱。
很快,宋军的骑兵已经冲破了大营的栅栏,杀入了军营之内,犹如一股洪水般涌入营寨,水淹三军的感觉。
大宋骑兵在营地内横冲直撞,利用了战马的速度,四处破坏,冲撞营内的唐军,占尽优势。
马踏连营,就是这种场面,数千骑兵南北向纵横,东西向切割,很快就将唐军的采石矶大营,给冲撞的体无完肤,无法正常的防御和守护,而宋军步兵,紧接其后杀入营盘,四处纵火,见人就杀,将唐军驱赶着靠近海滩。
这时候,李从善已经率领部分唐军水师,被迫撤退了,在河滩处,还有一些剩下的大船和小船,营内的士兵疯狂的上船,然后逃散。
但这些船只,无法容纳上万人,只逃了三分之一,剩下营地三分之二的唐军,大约两三万人在营盘内,或负隅顽抗,或弃甲投降,乱成一团,最后被宋军围歼了一部分,剩余全部抓成俘虏。
潘美带着人马,来到采石矶大营之外。
居高临下,俯望这个唐军规模最大的营地,水师已经撤退,算是存活下几万唐军,但采石矶营盘彻底毁掉,今日宋军至少斩杀唐军一两万人,俘虏更是接近了两三万人,直接打掉这里唐军一半的兵马。
这一次,唐军无论是水师、还是陆地的步兵,都损失很大,仓促迎战,毫无准备,作为主帅的郑王李从善,指挥不力,临阵脱逃,也严重影响了士气,最后不战而败。
先锋将党军策马过来,说道:“这唐军一败涂地,丢盔卸甲逃回金陵方向,已经彻底完蛋了,我们的下一站便是围困金陵了。”
潘美点头道:“郑王李从善这样撤退,不但丢了这里的采石矶大营,关键的战略位置,也等于放弃了芜湖和当涂两城的联系,现在林仁肇在坚守芜湖,但当涂城兵力不足,守将平庸,可先一步拿下。”
党进觉得有道理,继续道:“潘将军,这唐军真正一战,如此不堪,离灭国不远了。”
潘美理性分析,叹息说道:“五代十国之中,李唐是最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其巅峰之时,南灭闽、东灭楚,拥州三十六、人口五百万。但是,随着后周崛起,李唐便持续衰落,丢掉淮河、退守长江。大宋代周,赵官家欲统一天下,势必要将南唐这个割据政权消灭掉。
“唐国衰落原因有三,他们却不自知,一是从未形成真正的南朝,东有世代仇敌的吴越国,南唐在长江下游控制不住江浙;西有后蜀、荆南、楚等割据政权,李唐的势力范围始终没能推进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二是南唐的战略失误太明显。南唐的最大敌人就是淮北的中原政权。但是,南唐的主要武力输出全都投给了闽、楚等国,一直没能抓住机会,向淮河以北开疆拓土,错失良机。
“三是南唐的进取心始终不足。南唐无雄主,三代国主都没有一个强硬角色。而其朝堂则是文人士大夫主政,党争严重。经济虽然强劲、文治虽然斐然,但武力明显不足,面对乱世中原的骄兵悍卒,南唐的军事水准要多差有多差了。”
“潘将军所言甚是,果然点出了唐国的真正不足啊!”党进夸赞地说了一句。
潘美并没有洋洋得意,而是脸色平静,对着裨将、都指挥使、都虞侯继续说道:“把俘虏押送出来,严加看管,不要滥杀无辜了。营地内的粮草、兵甲等,派人整理出来。我宋军的伤员及时治疗,战斗结束了,善后工作不能马虎。”
“明白!”众将士领命。
长江北岸,曹彬等人也得知南岸采石矶大营的袭击成功,唐军主力残部撤走,消息令人振奋。
“太好了,采石矶大营,驻守八万大军,是我军东进,进攻金陵城的关键要塞,这次被我军攻占之后,江北的主力大军,可以全部投送到南岸,拿下芜湖、当涂,然后从南岸进军金陵城,扬长避短,不跟唐军打水战了,李唐离覆灭不远矣!”
曹彬捋须一笑,对这次拿下采石矶大营和要塞,十分满意。
唐时明月宋时关 第六百七十九章 朝廷动荡,下旨降罪
金陵城皇宫。
采石矶大营被宋军攻破的消息加急快报,已经传入宫内,引发朝廷动荡,许多大臣闻言之后全部哗然,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
因为采石矶大营驻扎将近十万大军皆是唐军的主力,也在抵挡宋军主力部队,关键所在,乃是唐国支撑下去的最后中坚力量,一旦采石矶大营被破,损失惨重,那么唐军便失去了平衡的支点,很快就会一败涂地,这是所有人心中都能想到的局面。
有大臣疑惑不解:“那采石矶大营有水师五万多,加上四万多的步兵,防守严密,而宋军的水师不过三万人,如何能攻破大营的?”
李煜说道:“根据郑王派人送来的情报显示,宋军是从采石矶的下游搭建浮桥,夜里送出兵马三万精锐,有铁骑和步兵甲士,对军营采石矶大营后方进行冲击,使得我军步兵无法抵挡。同时,江面上宋军水师也发起进攻,腹背受敌,就这样猛攻,采石矶大营才没有保住。
“原来如此!看来这次宋军是已经筹划精细,早有准备了。”
“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宋军如果从采石矶全部渡江,我军长江防线便失去了作用,当宋军从长江南面沿江陆地进攻,离我金陵城也不过两百里而已。”
“是啊,只有不足两百里,都是陆地作战,要抵挡宋军,千难万难,毕竟宋军骑兵很多,而且步兵也骁勇善战,他们常年与契丹西北,羌人作战,身高马大,我唐军以步兵对决,不具备优势,更难抵挡了。”
一些大臣议论纷纷,说出各自的担忧,充满了迷茫。
这时候,有一位御史站出来禀告:“臣听闻,这次采石矶大营受到袭击的时候,林仁肇将军按兵不动,不发援军,才导致采石矶大营最后失守。有人传言林仁肇已经与宋军达成协议,暗中准备投诚了,请官家明察。”
“竟有此事?”李煜闻言之后,脸色阴沉。
他对于这次采石矶大营的失陷感到愤怒,甚至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憋屈感,因为采石矶大营被攻破之后,兵力损失了一半。
唐国已经无力抵抗,亡国也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所以李煜心中焦急。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的主帅李从善是他的亲弟弟,否则,他肯定要降罪杀头的,以平抚心中之怒。
但此时,李煜听到御史谏言,揭发林仁肇与宋军有勾连,私通敌国,要投诚的消息之后,顿时勃然大怒。
“好个林仁肇,竟然如此如此,不识好歹,枉朕对他一片信任和提拔,委以重任,在关键时候,不但没有想着如何报效朝廷,保卫国家,竟然做出与敌国私通之事,简直可耻,按罪当诛!”李煜当场发怒了。
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有人惊讶,有人愤怒,有人怀疑,有人则站出来替林仁肇将军申辩。
如徐铉就站出来禀告道:“官家,这只是言官御史的一面之词,还需派人调查清楚才能下定论。”
高越站出来抱拳道:“不错,臣以为,暂时我们没有证据,距前线这么远,具体发生了何事,我们还不清楚,不能直接为林将军定罪啊!”
潘佑也走出班列说道:“官家,此事的确还需调查清楚,毕竟林将军乃是前线统帅,朝廷查都未查就直接定罪,也会影响军心,反而对朝廷不利。”
李煜大怒道:“不但御史得到风声,在郑王的信函中,也有相关的陈述。郑王的确派人去林仁肇所在的芜湖城求援,但是林仁肇一直按兵不动,这是事实。无论什么原因,此次采石矶大营被轻易攻破,林仁肇拒不发兵,也是事实。即便没有通敌叛国,他也要为此作出责罚。
“若是真有叛国通敌的证据,朕派人立即赐死,以免影响东湖城的防御防守。但这样做,未经调查,诸位卿家,心中不服,那么朕便下一道诏书,暂时剥夺林仁肇将军之位,由副帅顶替,先将林仁肇暂时关押在芜湖大牢。避嫌也好,调查也罢,既然朝廷得到了风声和传言,有此苗头,便不能放任不理,万一林仁肇真有问题,影响的可不光是他手中的兵权和芜湖城,甚至还会影响我唐果整个防御的信心和局面,所以林仁肇不能再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