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骑砍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中更
被俘的军吏每一个人都有一串亲戚网,四五百人被杀,他们罪有应得,可也会增加汉军与其亲属之间的隔阂。
重要的事情往往会经过铺垫,田信抬手捂住口罩,对着邓芝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邓芝左右看一眼,见不是北府兵就是南阳、襄阳人,就说:“陛下闻讯,气急呕血,故召公上。”
“嗬!咳咳!”
田信微微一颤,稍稍平稳呼吸后点头,示意邓芝领路。
刘备行营,天色未亮之际大军正收拾行装,做追击的战备。
沿途吏士遇到田信纷纷驻步施礼,田信也握拳回礼,并无言语交流。
刘备大帐里,田信进来时,刘备正躺在暖榻上,另一边与关羽握着手低声说话,张飞在床尾为刘备脱靴子,已脱掉一只,正脱另一支彩漆皮靴。
作为大汉三恪,田信入帐对着刘备所在微微欠身,看一眼边缘站立的尚书台众人,还有御史、黄门侍郎、谒者等二十余人,将军只有陈式、张南二人。
关兴为田信搬来竹凳,田信坐在关羽身侧,听着刘备关羽谈话。
“益州天府之国,气候温润养人,朕本欲引孝先回益州养病。”
刘备说着轻咳,看向田信:“朕知荆湘离不开孝先,孝先在荆蛮、五溪蛮中威望深重。南中豪强将反,闻朕与孝先重病,自不会安稳。故朕先回益州,慑其胆魄,使之不敢轻举妄动。”
“黄公衡会竭尽湘州人力物力襄助,孝先务必精练一支蛮兵,以万人为妙。”
刘备语气轻缓:“拣选编训后,可拿广州吕岱开刀。此军编成,南中有变可遣入南中参战。若南中安堵,孝先与定国、孟兴合并一处,拔除江夏、武昌,断孙权一臂。”
田信听着不时眨眼间,点着头,以示明白。
刘备又补充说:“贺齐、潘璋之流可杀可不杀,贺齐能降则降。若潘濬督兵来战,好好教训此人,让他知错。”
以潘濬的谨慎,几乎不可能给田信临阵突击斩首的机会。
田信思索与潘濬这难以避免的一战时,刘备又继续对关羽说:“我欲重立南乡郡,更名邓国,改为青华封邑。郑国、南阳二郡由孝先军屯,孟起屯江夏郡,翼德屯义阳郡,定国屯襄阳郡,云长坐镇江陵,领荆州牧。”
军队打胜了,失踪的儿子、女儿和女婿也恢复了联系。
儿子自己弄了个燕王,两个女儿也要有所补偿,田信静静听着。
果然刘备又分别策封两个亲生女儿为沛国公主、谯国公主,高阳公主也跟着改封为唐国公主。
这里刘备每说一句,关羽、张飞没有反对的话,就由尚书台组织语言,书写诏令。
能书面解决、划分的事情都在此刻完成,剩下的就是无法用文字记录的分账。
比如这么多的俘虏该怎么分配,刘备的中军没有参与到核心位置的战斗,所以俘虏分配这种全靠自觉的私账不是很好算。
可迁往南阳安置的百姓太多了,这些百姓是民籍,自然归地方节制,自然受刘备间接征发、征税。
余下的前军、左军、右军、北府兵都是要扩充的,仅仅田信逼降兖州军团,还收编为新军,田信已经拿走最大的一分,还要参与后续的分成。
作为对中枢的补偿,田信要发挥影响力,给可能爆发的南中战场编训一支万人规模的山地、山林作战的步兵。
这万余蛮兵,如果南中战场用的上,那今后就隶属丞相府或中军、卫军体系;如果用不上,就留在荆湘参针对吴军的战争。
不算亏,北府兵这一战后,兴许能扩充到一百个营。
三国骑砍 第三百四十九章 出身
古鸦道,晨间山岚起落。
吴班宝剑上插着两只野雉横在炭火上炙烤,周围只有二十余人,余下多已跑散或被汉军擒捕。
越想越气,越想越后悔。
计划好好的,只要进入方城,一把火烧掉粮食,方城一带的汉军哪里还有心思管别的?只能救火,根本没心思、没力量分管俘虏。
烧掉这批军粮,汉军在田信旧伤发作这个节骨眼,只能加速后退,自然会能给魏军制造许多战机。
烧粮,解除魏军灭顶之灾,这是何等大的功勋?
给魏军制造反攻的战机,这将是自己在魏军体系站稳脚的根本所在。
典满、许仪这拨人可救不可救,除了做引荐人外,再无其他重要作用。
看看连战连败的吴军,得到潘濬后连战连捷,打胜魏军一阵,到现在吴军始终游离在危险之外,保存了实力。
虽说吴军力量没有在这轮汉魏决战中得到增长,但也没有削弱,魏弱而吴如旧,相对魏而言,吴就是进步了。
潘濬是什么样的人?
败犬而已,这样的人都能让吴军起死回生,那自己呢?
潘濬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前护军,自己是中领军,有将军号的领军将军。
扣算履历,自己比潘濬高两级,对汉军体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只是没料到马康竟不怕死,否则自己诓住守军,一把火下去,什么都就顺了。
越想越气,冷静下来心中隐隐懊悔,却不流于面表。
后悔无用,最无用的就是后悔。
自己没得选,从自己父亲参与刺董事件时就已注定要遭受董氏余孽、西州余孽复仇。
许多事情都已经想明白了,难怪田信会不容兖州士人,逼着兖州士人走投无路拥立刘协再做天子;也难怪田信始终针对吴氏家族,东征之役前后连续拒绝自家的善意。
原因很简单,田信是董卓余孽!
这个事情必须告知中原人,必须揭穿田信真面目!
另一边,刘备按昨日计划向宛口大营行进,他翻阅吴班相关的调查案宗,记录着吴班这五天内的会面、接触人物。
吴班跟蔡琰是老乡,期间多有会面。
想到蔡琰饱经风霜的面容,排除吴班被蔡琰策反这一可能性。
随着顾雍、王粲、曹操死亡,蔡家影响力日益衰减,蔡琰不具备策反吴班的影响力。
吴班是个很有胆魄的人,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他做出这种可能会影响吴氏家族前程的决定?
吴懿已经用生命证明了忠诚,吴皇后地位稳固,不会因他们的堂弟吴班谋反叛变就影响吴懿一家和吴皇后的地位。
难道是兖州乡党借蔡琰之手,对吴班施加影响,促成了吴班谋反?
有这种可能性,如果吴班成功纵火烧粮,那汉军将全面被动。
宛口大营,刘备在营中暖室见蔡琰,蔡琰特意梳妆发饰。
气氛不是很好,刘备直问:“蔡大家,吴元雄为何作乱?”
“吴元雄惧陈公复仇。”
蔡琰坐在竹凳上有些不适应,双手交叠在腿上:“陛下可知王子师、吕奉先刺董时,董仲颖主簿田景?”
刘备面无表情:“朕不知内情,这田景是何人?”
“乃扶风名士,为人清介豪爽,时任太师府主簿,董仲颖心腹肱骨。”
蔡琰面露一缕笑意:“田景字广明,妾身听闻陈公祖父名讳维,字承明?”
“有此事,潘濬字承明,孝先麾下骁将谢旌亦字承明,因此谢旌改字承光。”
刘备有些不耐烦,从一侧拿起一卷统计的死亡被俘军吏名册,握着竹简轻轻拍打左手:“即便田广明是孝先从祖父,又或是祖父,这与吴元雄何关?”
“陛下,当时吕奉先奉诏诛杀董仲颖,众人不敢动,见吕奉先欲斩董仲颖首级,董仲颖仆从扑身其上,为矛戟刺死。其后田广明复扑身其上,为矛戟刺死。”
“后王子师发诏诛董仲颖九族,田广明一族赫然在列。”
蔡琰语气低沉起来,眨着眼睛不再言语。
王允、吕布发动的政变里,改变了太多的事情,是她本人命运的巨大转折点。
那场政变里,服从董卓的吴匡等关东籍贯的军吏自然会支持王允,结果是很明显的,太多的关东籍贯军吏随着徐荣、吕布战败,被李傕、郭汜等人大肆诛杀。
在这些关东军吏被报复诛杀前,肯定已经对支持董卓的西州士族发动了清洗。
李郭之乱,才彻底葬送了朝廷的威信。
蔡琰抬起头看刘备:“陛下,陈公授业者,必博士李儒等人。”
因蔡邕与董卓的亲密关系,她不仅认识田景,还认识李儒,知道这些人追随董卓想要干什么事情。
一个敢鸩杀少帝的人,就在李郭之乱中失踪,彻底消失在天下人视线之外。
豁然开朗,田信的兵法、师承就此明明白白的摆在面前。
李儒能逃走,肯定还有其他人跟着逃走,这些人中或许保存着完整北军训练隐秘,也有可能掌握着皇室的精深工艺。
田信学到了一些,就随着曹操强迁汉中百姓,打破了教授、传承知识的平静环境。
再想到田信种种出奇举动,或许大汉最后的技术底蕴就传承在田信身上。
转了一圈,大汉的又回到了大汉手里。
再想到北伐典礼时田信的顾虑言论,可见田信生于汉中,却清楚雒阳、长安政变的血腥,对这种事情充满抵触、厌恶和恐惧。
如果不留退路,时时思索雒阳、长安血腥政变的田信绝不是束手待毙的人。
如果逼田信发动政变,恐怕只会比雒都、长安两次政变更为血腥、彻底。
现在大汉离不开田信,田信也离不开大汉。
心中与田信相关的疑惑纷纷得到开解,所有的疑惑都有了解释。
对于政变……没什么好恐惧的,从大汉建立之初就充斥着血腥政变。
大汉四百年,过去不缺,未来也不会缺。
不可能因为自己或田信的当政就能避免,这是人力无法避免的事情,谁强谁就来当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即便是武帝一朝,也无法避免。
有问题就解决,这种事情不能逃避、推脱。
光武皇帝可以解决的事情,硬是要拖,血腥的事情没能少一件,反而拖延的祸患越养越大,养到了尾大难除,噬主的地步。
刘备心绪平静,细细审视蔡琰,用一种陌生的眼睛打量,这个可怜的女人,根本不知道吴班因恐惧引发了多大的灾难。
他递出手中竹简,语气疲惫:“听闻蔡袭有一子,今后还要劳烦蔡大家抚养。”
蔡琰接住竹简,见首枚竹简标题是‘从乱受诛者名录’,她双眸中光彩渐渐暗,翻开竹简就见陈留籍贯下一片黑漆漆人名,里面有许多熟悉的名字。
董祀、蔡袭的名字就在其上,相距不远,为蔡琰一眼认出。
仿佛天塌,蔡琰想到自己的侄孙,强撑着施礼,告退。
吴班叛变出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吴班不出走,可能会因为恐惧,推动针对关羽、田信的政变,集结所有人的力量来跟三恪家族决一生死。
到时候死伤更为狼藉……这不是坏事,刘备安慰自己。
既然同意李严策立三恪的意见,那四个家族就应该真正绑在一起。
吴班是小事,总算弄清楚了田信的师承、出身,这比十个吴班还要重要。
三国骑砍 第三百五十章 授权
汝南,吴军重新占据这座荒无人烟的空城。
在冬季两淮之地行军,已经暴露吴军严重依赖舟船的缺点。
以至于河水结冰后,吴军凑不够远距离行军的辎重车辆,也缺乏畜力。
秋季进兵汝南时,投放两三万或五六万大军没有差别;而现在能投放到汝南的兵力只有堪堪万余,就已后勤吃紧。
潘濬亲自统领这支前哨军队,与午武将军孙兴、未武将军孙承商议战机。
所谓商议,往日不过是讨论继续守汝南还是退军,而不是讨论是否进军。
这次潘濬准备提议进军,不能再待在汝南,这里有些危险。
张飞、马超都是闲不住的人,一个手长,一个热心,两个人都可能不辞辛苦来汝南走一趟。
一万余的吴军,投入现在的宛口战场,连点水花都不会有。
鹰山一战魏军太过惨烈,从开战至今,魏军先是在寿春战场折损近两万人;之后宛口之战张辽折了两万人,随后曹仁病重,曹休、裴潜换防,导致裴潜的豫州军团崩溃,损失在万人以上。
北府兵横穿郾县魏军防线,迫使邵陵的苏则兖州军团举义,这又是两万人。
随后兖州民心所向,拥立原天子刘协复辟登基,导致青徐曹植军团脱离魏军,魏军不仅失去曹植三万人,还失去休养二十余年的青徐人口。
最后曹真率关中军团抵达参战,曹洪卫军所部三万余几乎消亡殆尽,除了张郃领着中军三万余步军突围而出,余下曹真节制的步兵几乎都被汉军聚歼,这部分兵力约在六七万之间。
淝水之战到鹰山之战这段时间里,魏军累积折损最少十八万,多的话应该有二十万。
且算二十万折损,其中汉军吸纳两万,俘斩应该在十万左右;四五万人卸甲为民。
除了曹植带走的三万余人,以及阵亡的魏军,余下折损的十三万至十五万的丁壮则会被汉军吸纳。
换言之,明年汉军再北伐,会多出十万生力军。
汉军连战连捷兵力越打越多……战场上不好解决的事情,只能从其他场合寻求解决方式。
曹休现在也率部出走,兵力在五六万之间。
所以堂堂大魏,四十万带甲的大魏,此刻兵力大概就在十五万左右,已无向外拓展的实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植、刘协、刘封割走兖豫青徐四州。
魏军的极大削弱,许多事情有了可操作的余地。
曹植、刘协、刘封、曹休这些人合起来,兵力约在十万至十二万左右,勉强拥有自保的力量,也无力反攻虚弱的曹丕。
除非河北发生巨变……存在这种可能性,整个大魏抛弃曹丕,拥立曹植,重新把刘协关起来。
但这样一来,对阵汉军时始终缺点士气。
因此必须高举天子刘协的战旗,将汉魏之战,打成汉家内战。
而己方也将参与进去,以大汉吴军的身份为汉天子平刘备之叛。
世事发展无常,这无常的已经接近不要脸。
或许还会发生更不要脸的事情,潘濬思维专注于战略方面,对眼前的战争并不在意。
鹰山之战已经打完,魏军最惨也不过是依托雒阳八关艰苦抵御,等待曹植、己方的援军。
这个救援过程中,应该会举行一场联盟会议。
如此重要的会议即将举行,却派自己督率万余新军来汝南驻防……潘濬有些心冷。
不过太子孙登已然阵亡,孙权次子,自己预定的女婿孙虑英睿果敢,有一代英主气概。
跟孙权的纠纷,可以慢慢梳理,慢慢计较。
汉军连战连捷,不论继续攻打雒阳八关,还是退军,分出一支偏军来近在咫尺的汝南,怎么看都不是自己手里这万余人能抵挡的。
汝南城池坚固,己方也有战意,可吴军陆地补给手段是最大的短腿。
给自己运输补给都已很困难了,如果孙权带着主力来救援自己……估计陆地行军五百里,孙权麾下十万大军就得断粮,不战自溃。
现在的吴军无法适应中原战场,也就运气好,没有跟汉军、魏军爆发主力决战。
不然就淮泗、汝颖水系的狭窄,吴军战败,跑都没地方跑。
所以现在单独汝南城就是绝地,起不到预警的作用,也起不到牵制汉军的作用。
这是想做什么?
故潘濬提议:“汉军大胜得意,必生全功之心,汉军又素来轻视我军。故我料汉军主力在外粮道虚弱,正是我进兵袭扰之时。”
孙兴、孙安两个宗室俱有惊诧,孙兴拱手:“都督,我粮道亦有不足,若是再进兵上前,恐军粮不继。”
缺乏畜力,缺乏车辆,更缺乏骑兵。
没有充足的骑兵,就无法仔细侦查沿途,就无法防备汉军侦骑。
随着补给线拉长不断靠近汉军侦查范围,那粮道就会成为汉军的狩猎对象。
没有情报优势,己方运粮队注定是悲哀的……这种情况下,谁敢往前线运粮?
孙安也反对:“我无继军,孤军上前,外无接应,早晚有失。”
潘濬反问:“我本属孤军,是不该独进。可我身负至尊知遇之恩,自当分忧效死。今实乃破釜沉舟之际,何复疑虑?”
孙兴、孙安二人不语,也不答应。
这时候前线军情传来,潘濬审阅后,传来斥候队长:“汉中军回师宛口大营?”
“是,昨日天明时自昆阳拔营向南,汉主本部申时左右入驻大营。”
斥候队长留着两撇髭须,精干模样:“今日晨间,汉军关云长部转运俘获魏军。另前夜方城有乱,或说马康谋反,或说吴班谋反,是非真假一时难辨。”
“断后者何人?”
“乃田、张二部,马孟起所部已从郾县撤离,郾县仅存迁徙百姓。”
潘濬深深看一眼孙兴、孙安,这两个人不敢进,也不敢退。
跟他们讨论没意义,他们做不得自己的主意,现在只能跟孙权对话,讲述战机。
追还是不追,就看孙权是否授权。
另一边,颍阴邸阁。
曹休决定出走,自然不会跟曹丕、曹真客气,已然纵火将颍阴邸阁烧成灰烬。
至今余烬未灭,总有些残存的粮食没有被烧掉。
曹真正领着吏士搜寻可供食用的粮食,人不能吃的,马儿总能吃。
步兵已经在司马懿、张郃、赵俨督率下大跨步朝荥阳、虎牢关行军,他们将充实洛阳八关的防务,是抵御汉军侵攻的主力。
或许洛阳弃守,全军渡河从河内郡回河北,也不失为一条退路。
以黄河为屏障,舔舐伤口休养民力,坐看汉军、曹植、刘封、孙权之间厮杀。
曹真领着万余骑为大军断后,也保证了大军后退的秩序,此刻新的军情传来,汉军竟然开始主动退军。
到底该不该追?
不论田信旧伤发作,还是汉军后撤,都有可能是针对自己的阴谋。
想来想去,曹真只好发飞骑去洛阳,请求曹丕战术指导。
是否追击,理应得到曹丕的授权。
毕竟督军司马懿不在,自己虽然持节,可……承担不起战败的责任。
三国骑砍 第三百五十一章 悔恨
刘备自昆阳退军第三日,洛阳城中,西苑。
夏侯尚穿白服来见曹丕,曹丕侧躺暖阁里,手里攥着一把打磨光洁的玛瑙石丸。
斜眼看夏侯尚跪伏在地请罪乞死,曹丕仿佛抽签一样从左手抓一枚玛瑙石丸,扣在指尖对着五步外的竹编藤篮弹出,石丸精准落在篮中。
一声脆响,曹丕就问:“伯仁真不愿再领兵?”
“非不愿,实无能为力。”
夏侯尚仰头看曹丕,目光接触,声音来自肺腑:“臣心力衰竭,锐气不复有,统兵实乃误国之举。臣亦知死罪,恳请陛下戮臣以肃刑纪。”
“子文已去,伯仁再去,朕还能有何乐趣?”
曹丕左手玛瑙石丸转入右手,向着夏侯尚滚过去,十几颗玛瑙球滚动到面前,夏侯尚不为所动。
见状,曹丕自嘲笑笑,认真去看夏侯尚:“最美还是少年时……伯仁,朕错了。”
“陛下,是臣心病顽疾不可救治,是臣有错,不知权变。”
夏侯尚说着泪水从脸颊淌下,憔悴面容满是委屈,静静望着曹丕,很想质问为什么。
曹丕悔恨泪水也跟着淌出,以袖遮面,另一手擦拭泪水。
世上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做了就是做了,想不通就是想不通。
稍稍敛容,曹丕声音微变,他一挥袖,侍者端来一盘军书摆在夏侯尚面前:“伯仁,再替朕参谋一回。”
“臣……臣竭力。”
夏侯尚翻阅这些军书,从田信旧伤发作,再到汉军主力后撤,以及吴班之乱,还有曹真、曹休二部的动向。
只是一封曹植的手书让夏侯尚愕然,曹植提议大魏三分,由曹植立齐国抵御孙权,由曹彰为秦王守关陇,秦齐二国为魏辅翼,曹丕坐镇河北。
如果曹植要做大魏齐王,那么兖州人立起来的刘协,哪来的回哪去。
曹彰做秦王,肯定能死死守住关陇之地。
这天下依旧是大魏最大,哪怕以后内战,也烂到曹家锅里,谯沛乡党富贵长存,不损根基大略。
藩王守边,不过是周制分封、都督州牧制、孙吴四大都督区的融合,不算出奇的举措,但有一定适用性。
起码大魏还是大魏,秦齐二国是亲藩之国,有矛盾也是能协商的,能一致对外。
看前后事态发展,曹丕肯定搁置了曹植的提议,选择支持曹真,让曹真发动决战。
夏侯尚分析前后,也理解曹丕的顾虑,握着这卷帛书:“陛下,子建发来帛书时,可是子文离京之后?”
“是。”
曹丕吐出一个字,内心的委屈爆发出来,手脚并用爬到夏侯尚面前,双手搭在夏侯尚单薄肩上:“伯仁知我!伯仁知我啊!”
曹丕泪水洋溢,哽咽不能自已:“是子文!我也想退让一步,是子文先破家……子文破家……”
就曹彰当时的状态,接受了秦国策封,会不会先跟自己打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