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礼部尚书毛纪痛心疾首道:“皆因地方官员贪赃枉法,与海寇勾结合污,海禁祖制已破坏殆尽矣!”
前段时间,广东有数百海盗,屡次杀进广海卫城劫掠,当地官府、卫所根本不敢管。偶尔有人抓住海盗扭送官府,居然被广海卫指挥使赵莹、朱椿给放走。
巡按御史寘莹闻之大怒,一口气把广东按察使、按察副使、都指挥使、守巡、参政、兵备佥事弹劾个遍。其实两广总督、广东左右布政使,也该一起弹劾,但寘莹不敢玩那么大,只敢弹劾按察使以下的官员。
如此严重的事件,历史上朱厚照是怎么处理的?把按察使调任别处,其他官员罚俸而已。
户部尚书石玠趁机说道:“不但要严厉处置广东官员,更应在广东加强海禁,最好能够停止开海,把王侍郎调回京城!”
皇贵妃皱眉道:“此乃广东之事,与浙江总督何干?”
石玠说:“皆为海禁不严所致!”
皇贵妃扭头问首辅梁储:“梁相如何看?”
坚决反对王渊开海的梁储,此时居然改变立场,说道:“臣以为,广东官员确实应该严惩,但没必要在广东加强海禁。如今陛下整顿边务,钱粮消耗无数,户部哪有钱戒严广东海域?”
石玠和毛纪闻言大怒。
石玠直接不给面子,当场怼道:“梁首辅身为广东人,怕不是也跟海贼有勾结?否则的话,为何半年前反对王侍郎开海,如今又反对在广东禁海!”
梁储面不改色道:“吾乃谋国之言,石尚书执掌户部,难道不知户部还剩多少银子?在广东加强海禁,就得花钱整顿水军,你户部有那么多钱吗?”
石玠怒道:“钱不够是一回事,加强海禁又是一回事!”
梁储属于典型的既得利益者,既不支持在广东开海,也不支持在广东禁海,最好能一直维持不开不禁的现状。
反而是一直敌视王渊的石玠,属于真正的刚直大臣,真心想要维持国家法纪。
皇贵妃又问已经恢复刑部尚书职务的张子麟:“张尚书有何意见?”
张子麟起身作揖道:“应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联合派人前往广东调查,有违法乱纪者按律严惩之。”
皇贵妃点头道:“就依张尚书所言。”
这个做法不偏不倚,梁储和石玠都无话可说。
但是,三法司前往地方调查,很可能出现走过场的情况,等于还是偏向梁储那边。
石玠说道:“臣推荐右都御史王璟主持调查事务!”
梁储气得不说话,他如果再反对,估计石玠要指着他的鼻子臭骂了。石玠这种正直清流,不仅让王渊头疼,也让梁储很头疼。
王璟算是处理此事非常合格的人选,这位先生莽起来谁都不怕,同时下手又极有分寸。梁储已经能够想象处理结果,多半是广东按察使、按察副使、广东都司获罪降职,广海卫的世袭武官被下狱论罪,其他一些官员也会被降职处理。
广东官员还不敢跟王璟玩阴的,若把王璟惹怒了。这位老兄很可能立即回京,然后谋求广东督抚职务,再杀回广东练兵围剿海盗,顺便把勾结海盗的官民也杀一批!
都是王家人,王璟的暴脾气跟王渊差不多。
广东海盗劫掠卫所的事情,就这么处置完毕。虽然不痛不痒,无法改变广东局面,但皇贵妃已经处理得极好,至少比朱厚照更像当家做事儿的。
左都御史彭泽突然跪地:“浙江巡按御史唐凤仪有奏,弹劾浙江总督王渊,擅自勾结浙江海匪。不但强令定海县发给海盗良民户籍,还敢收受海匪投献的船只,更大逆不道在海船上悬挂团龙旗!”
女人就是女人,有时候根本不给你讲道理。
皇贵妃直接说:“陛下是信任王侍郎的,我也相信王侍郎一心谋国。浙江事务已交由王侍郎全权处理,弹劾奏章留中吧,一切等陛下回京再说。”
众臣互相看看,懒得再言语。
传说这位皇贵妃,就是王渊献给陛下的,目前看来果然如此。
朝廷在这儿讨论唐凤仪弹劾王渊的奏章,殊不知,唐凤仪已经跟王渊和好了,逢人便说王总督福泽浙江万民!
两人和解的原因很简单,唐凤仪终于开始整治浙江溺婴陋习。他强制限定男女婚嫁年龄,招来浙江官民的集体反对,而王渊却态度坚决的支持唐凤仪。
梦回大明春 326【残忍陋习】
总督府。
左布政使王绍叹气说:“唐巡按,这倡导嫁娶从简可以,严惩溺婴也可以,哪里能强行规定男女婚嫁年龄?”
右布政使汤沐开玩笑道:“就是,若有士子外出游学,身染疾病没按时回来成婚,难道也要因失期未婚而论罪不成?”
“要我看啦,还是老办法,别再搞恁多新花样。”按察使原轩说。
都指挥使李隆看了看王渊,打着哈哈说:“王总制把咱们叫来,肯定已有万全之策,一切听王总制的便是!”
众官都看向王渊。
王渊把玩着手里的紫砂壶,这东西是学生送的,不怎么值钱。他感慨道:“七日前,总督府军营外,半夜传来婴孩啼哭声,竟有人把女婴遗弃在那里,无非是想让本督抱走收养。我派人四处寻找其生身父母,虽然一无所获,却因此知道浙江溺婴成风。也因此知道,唐御史强制规定男女婚嫁年龄,被浙江官民一致反对。”
唐凤仪此时年轻得很,也就比王渊早三年考中进士。他愤而站起,痛心疾首道:“诸君,浙江为何溺婴成风?不是因为太穷了养不起。恰恰相反,是浙江太富庶了,婚嫁奢靡成风!这半年多以来,鄙人微服私访十余州县,浙江之奢靡风气简直难以置信。”
众人不语,各自沉默。
唐凤仪继续说:“婚丧寿诞请客也就罢了,连杀头猪都要请客,街坊邻里必须送礼赴宴,礼钱少了就会没面子。婚嫁妆奁更可怕,一个平民之家,一年花销也不过几两银子,嫁女儿的嫁妆就得十两以上!这还是小民,富庶之家就更多,嫁一个女儿出去,竟能让普通富户濒临破产!试问如此风气,谁还敢生女儿?”
左参政闵楷说:“主要还是百姓太穷,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就没多少溺婴的嘛。”
唐凤仪怒道:“那是在府城!闵参政若是不信,可以去乡村看看,三府乡下同样溺婴无数!”
李隆提醒道:“唐御史,这溺毙女婴,并非只因为嫁妆。浙江这边吧,有个非常不好的风俗,盛传第一胎生女婴,如果不溺死的话,就很难再生出男丁。因此便是富庶之家,害怕生不出儿子,往往也把第一胎女婴溺死。”
“胡说八道,妖言惑众,此愚夫愚妇之论也!”唐凤仪更加愤怒。
溺婴习俗,已经江南沿袭近百年,朝廷颁布诸多法令,却一直屡禁不止。
成化朝颁布《禁约嫁娶奢侈淹死女子例》,勒令江南各省三司官员,禁止地方嫁娶僭越违制,提倡婚嫁节俭,反对聘礼、嫁妆奢侈成风。一旦发现溺婴现象必须严惩,左邻右舍知情不报的一并论罪!
弘治朝又颁布《处置故杀子孙赖人及淹死初生男女例》,规定:非军籍的溺婴者,发配附近卫所充军;军籍溺婴者,发配边疆充军;边疆军籍溺婴者,发配到极边充军;极边军籍溺婴者,令其担任最危险的边疆哨兵。文武官员溺婴者,上报朝廷处理。左邻右舍知情不报,一并论罪!
能让反应迟钝的古代朝廷,连续两朝专门颁布相关法令,可见江南溺婴现象有多严重。
江西比浙江更严重,大家都说:“江西人最爱溺女。”
唐凤仪昂首站立在土地庙正殿中央,环顾四周说:“诸君,鄙人微服私访时,曾遇到这种事情。某县一廪生,早与邻家之女订婚,这二人青梅竹马,两户人家也颇为友善。但他们订婚近十年,女方都二十多岁了,却一直无法拜堂。何故所致?皆因该县婚嫁奢靡成风。那男方又是廪生,女方必须给足嫁妆,否则就要被四邻笑话!”
王渊问道:“所以,唐御史就强定婚嫁年龄?”
唐凤仪说:“不错。若有官府出面,强迫他们加冠及笄之前必须婚嫁。那对男女双方而言,都有一个台阶可下,面子上也过得去。何乐而不为呢?”
“那本督就擅作主张,支持唐御史所议。”王渊笑着说。
“王总制英明!”唐凤仪本来看王渊很不爽,弹劾奏章发了十多封上去。但经此一事,他却对王渊大为改观,认为这位总督是明白事理的。
同样,王渊也是如此。
以前总觉得唐凤仪是只苍蝇,整天嘤嘤嗡嗡乱叫,吵得人想将其一巴掌拍死。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连续半年微服私访,认真考察浙江溺婴现象,已经把当今许多官员都比下去了。
不管能力如何,至少唐凤仪愿意做事。
王渊自己写了一张告示,通篇大白话那种,让浙江三司立即布告全省。内容有三:第一,婚丧嫁娶,不得违制;第二,倡导朴素,鼓励节俭;第三,溺婴者充军,知情不报者同罪;第四,浙江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之前,必须完婚,否则罚役。限一月内整改,过往不究,有再犯者严惩不贷!
众官离去,出了总督府,便一个个相视苦笑,都觉得王渊和唐凤仪没事找事。
王渊踱步来到偏殿,这里已经改为客房。从城里请来的老妈子,正在哄女婴睡觉,这便是被遗弃在总督府军营外的女婴。
有些父母,实在狠不下心溺婴,往往遗弃在路边、庙观和大户人家。
估计听说王渊是个好官,所以这女婴的父母,专门从乡下赶来,悄悄将孩子留在总督府外。
王渊因此获知浙江溺婴风气,整个人都快气炸了。
或许有穷人溺婴者,但浙江能比贵州更穷?贵州怎就没有这种劣习!
只有两个原因,一是风气奢靡,二是封建迷信。
特别是富庶之家溺婴者,往往听信市井妄言,认为第一胎生女不吉利,若不溺死就再难添男丁。可怜那些被溺死的女婴,明明投胎到富家,非但做不成千金小姐,还没睁眼便成了冤死女鬼。
浙江男女比例,是非常恐怖的,好多男人三四十岁了还讨不到老婆。
后来传教士利玛窦,也专门写文章记述:“中国有一种更为严重得多的罪恶,是某些省份溺毙女婴的做法……这种屠杀无辜的事情,不是偷偷干的,而是公开让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去做。”
敲重点,不是偷偷干的,而是公开让大家都知道!
这说明什么?
溺死女婴,已经被视为稀松平常的事情,老百姓早就见怪不怪了,就连西方来的传教士都知道。
浙江三司很快把告示张贴全省,一个月过去,收效甚微。
根本就无人理会王渊,因为这是家务事。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总督还敢乱来不成?
梦回大明春 327【新婚礼物】
杭州的名门望族很多,比如钱塘倪家,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
倪谦,正统四年探花,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追太子少保,谥文僖。
倪岳,天顺八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倪阜,成化十年进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使,九年前病故于任上。
倪家今天娶亲,新娘来自虞家,虞氏也属杭州望族。
倒不是被总督逼着结婚的,而是早就看定了黄道吉日。新郎十五岁时,就已经被选为廪生,过两年多半能考中举人,说不定倪家又要出一个进士!
倪家当初下聘,就曾轰动全城,那聘礼一箱一箱的往虞家抬。
今天的婚礼同样广受关注,迎亲队伍从虞家回来,直接变长了两倍有余。其中有上百人,专门为新娘子挑抬嫁妆。这还只是明面上的嫁妆,田契、房契什么的,装在箱子里并不显眼。
敲敲打打,好不热闹,杭州百姓沿街观看。
就在新娘子即将拜堂时,倪家突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负责迎宾的,是倪家长房次子倪冲,见到王渊和袁达到来,立即点头哈腰上前迎接:“斗胆送了请柬,没想到王总制真的大驾光临。快请进,快快请进!”
王渊笑道:“袁二,送礼!”
倪冲连忙赔笑说:“王总制客气了,您能来便是天大面子,再送礼真是折煞倪家。”
王渊依旧保持微笑:“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袁达身上两把刀,一把刀悬在腰间,怀里还斜抱着一把野太刀。
野太刀的刀身就有一米四五长,再加上刀柄,长度超过一米八,抱在怀里吸睛无比!
王渊话音刚落,袁达就把礼物送过去,那是一张非常精美的纸。
司礼以为这是礼单,一边将纸拆开,一边大声喊道:“兵部右侍郎、浙江总督王公讳渊,赠礼……赠礼……”
倪冲非常不高兴,呵斥道:“吞吞吐吐做什么,一个礼单都念不利索!”
司礼硬着头皮过来,低声说:“二爷,王总督赠礼……官府告示一张。”
倪冲面色剧变,讨饶道:“王总制,今日倪家娶亲,有什么误会,能否改日再说?”
“误会吗?”
王渊笑道:“你且念念,告示第一条是什么?”
倪冲口干舌燥道:“婚丧嫁娶,不得违制。”
王渊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我在告示里,倡导朴素,鼓励节俭。你们倪、虞两家结亲,嫁妆挑夫都快排一里地了,是专门跟本督唱反调吗?当然,这只是倡导而已,并非强制命令。你们真要大操大办,本督还真管不了。但是,嫁娶违制我总能管吧?”
大冷的天,倪冲额头冒汗,慌忙说:“并无违制,并无违制。”
“有没有违制,你们自己心里清楚,”王渊板着脸说,“再给倪家最后的机会,若有违制之处,立即给我全部改正!”
“真没有违制。”倪冲哭丧着脸。
新娘子都快要拜堂了,难道送回娘家重新换一套衣服?不吉利啊!
王渊冷笑:“那就是给脸不要脸了,袁二,随我去婚堂看看。”
总督行事,倪家上下,根本不敢阻拦。
此事迅速传遍倪府内外,老百姓纷纷聚在门口看热闹,宴请的宾客也闻讯过来瞧个究竟。
杭州市舶司提督金献民,也是婚宴宾客之一,飞快跑来拦住:“王总制,给老朽一个面子,今天暂且不要闹出事来。”
王渊拱手道:“金提督,你自到任以来,一直都配合开海事务,在下是心存感激的。但今日之事,你最好还是不要管!”
金献民竟露出哀求之意:“王总制,青溪公(倪岳)于我有提携之恩。他老人家刚正不阿,清廉无双,子孙不该当此大祸。”
“青溪公之清名,我也有所耳闻,”王渊说道,“今日前来,便是替青溪公收拾不肖子孙,免得他老人家在泉下无法瞑目。”
“这……”金献民欲言又止。
左右布政使今天没来,但左右参政和杭州知府却来了。此刻都站得老远,不敢过来多嘴,生怕平白沾上一身腥。
王渊带着袁达,直奔婚堂而去。
家仆早就飞奔过去报信,连滚带爬扑进婚堂:“老爷,老爷,不好了!”
倪氏族长倪川,是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也是今天新郎的祖父。他握着拐杖呵斥:“今日大喜,不许说忌讳话!”
家仆把告示递过去:“王总督来了,这是他送的礼。”
倪川看了告示面色大变,忙问:“他人在何处?”
“已经快过来了!”家仆说。
倪川立即拄着拐杖,快步朝门外走去,其他人也跟着走,只剩一对新人在那儿傻站着。
不多时,王渊带着袁达过来。
倪川见到袁达身上的两把刀,顿时脸色更难看,上前见礼说:“王总制大驾光临,老朽有失远迎,还请赎罪!”
王渊笑道:“你不用请我赎罪,应该请倪家过世的尊长赎罪。”
倪川说道:“老朽昏聩,还请王总制明言。”
王渊早就做足了准备,当即说:“青溪公乃一代名臣,开言路,宽赋役,慎刑罚,黜奸贪,进忠直,汰冗员,停斋醮,省营造,止滥赏,于国有功,于民有惠,吾深为佩服。”
倪川挤出笑容:“先父功绩卓著,我等不肖子孙汗颜,竟再无进士继承其遗志。”
王渊笑道:“我听说,青溪公留给东冈公的遗憾,是‘平生家学君须记,只把清忠守一官’。”
倪川赔笑道:“这也是倪氏的家训。”
王渊又说:“东冈公我也很佩服,九年前他病逝于赴任途中。听说当地官员为他收殓时,竟身无长物,清廉至此,可敬可叹!”
倪川连忙说:“叔父一生为官清正,不肖子孙自当遵从。”
“锵!”
王渊突然回身,从袁达怀里拔出野太刀,大喝道:“你叔父才死九年,倪家就已这般‘清廉’了吗?一个婚礼,闹得满城轰动,迎亲队伍排了半个杭州城。给我让开!”
刀光闪烁,倪川吓得连连后退。
王渊执刀逼开众人,径直走入婚堂,用刀脊挑起新娘的盖头,吓得新娘惊慌大叫。
王渊盯着新娘说:“倪家的屋宅违制,我今日就不说了。我在告示里,劝浙江官民厉行节俭,你家娶亲大操大办我也拦不住。我还在告示里说,婚丧嫁娶不得违制,这总该听话吧?哼哼,凤冠霞帔。虞家是在嫁皇妃呢,还是倪氏家中有皇帝?”
这话说得极重,就差直接指出倪氏谋反了。
倪川噗通跪在地上,解释道:“王总制,那是雀冠,并非凤冠。”
王渊大怒:“是凤是雀我都辨不清,你当本督是瞎子吗?”
明代新娘子出嫁的行头,都可以称为“凤冠霞帔”,但那只是图吉利的说法,真正的凤冠霞帔只有皇后和皇妃能够穿戴。
但到了明代中期,好多士绅富豪之家,婚嫁都用真正的凤冠霞帔。
王渊又说:“我便依你的说法是雀冠,但霞帔总不会再认错吧?这新娘子可有诰命在身?若无诰命,谁给她的胆子,竟敢穿着霞帔拜堂!她若想做皇妃,本督立即送她去京城!”
新娘子瞬间晕倒,旁人乱成一团。
倪川把王渊恨得要死,却只能讨饶:“请王总制给条活路。”
“活路早就给你了,自己去看告示,”王渊把野太刀插回鞘中,“要么被抄家论罪,要么把虞家的嫁妆退回去九成,再让新娘子换一身衣服重新拜堂!浙江婚嫁奢靡之风,便是你等士绅豪商带起来的,不知搞得多少平民家庭难以娶亲嫁女。这股风气,该杀一杀!”
倪川总算舒了口气,整个人瘫在地上,跪地磕头道:“多谢王总制开恩。”
王渊知道,这样是刹不住奢靡之风的,他顶多也就能在杭州城里管一管,出了杭州城他也管不过来啊。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要做的是转变观念,破除那些封建迷信。
梦回大明春 328【打着红旗反红旗】
“王总制真干臣也!”唐凤仪拍手大赞。
同样的手段,用于开海是飞扬跋扈,用于打压奢靡风气便是干臣。唐御史的双标玩得很溜,而且他似乎还没意识到这点,逢人便夸王渊干得漂亮!
倪家当即退还九成嫁妆,虞氏回娘家重嫁一遍。
紧接着,虞家宣布支持总督,从此要以节俭持家,主动退还倪家九成聘礼。
不仅如此,倪、虞两家纷纷拆除宅第违制之处,两族子弟出门皆身穿葛衣。虞家在杭州创建的诗社,举办文会之时,也每以素食茶茗招待,不再有酒肉之类饮食。
一句话,这两大豪族,被王总督吓坏了!
杭州其他家族,同样吓得不轻,飞快进行房屋改造,反正不能给总督留下违制的把柄。
钱塘、仁和、海宁、富阳、余杭、临安六县,这些紧挨着杭州府的县城,知县们陆续开展婚姻清查工作。他们没法直接管理乡下,只对县城进行清理,挨家挨户询问是否有婚约。
若其子女已有婚约,又超过规定年龄未完婚,则勒令其半月之内必须拜堂!
近期吉日,也就那么一天而已,搞得六县城中扎堆举办婚礼。
就像唐凤仪说的那样,规定男女婚姻年龄,真正目的并非强制执行,而是给婚姻双方家庭一个台阶下。
特别是那些普通民家,因为好面子没法完婚。现在有官府的命令,总算不用巨额嫁妆,也不怕邻居说三道四,一个个欢天喜地迎接新娘过门。
唐凤仪正在与王渊闲聊,突然有属吏来报:“总制,营外有百姓喊冤!”
“带他进来。”王渊说。
唐凤仪也坐在旁边,等着看王总督审理案件。
喊冤者竟有好几个,全都是穿着破旧的农夫农妇,一进土地庙正殿就齐刷刷跪倒。
王渊问道:“你等有何冤情?”
其中一个农夫似乎念过几天书,说话条理分明:“总督老爷,我等皆为富阳县永安乡良民。家中虽有子女,但并无婚约,也没有超过总督老爷规定的年龄。但县中皂吏与乡间无赖合谋,硬说我等违抗了总督法令。”
王渊已经猜到了真相,问道:“他们借机敲诈?”
那农夫说:“每家需纳一两违婚钱,否则就要罚作役夫。那些皂吏和无赖说,这是总督老爷的规矩,谁敢违抗就抄家流放。但凡家有适婚子女者,方圆十余里皆如此,必须给钱才能免除徭役。草民听说总督老爷是好官,定不会做此等恶事,于是便带着乡民前来喊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