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宁王说江西土匪太多,自己不安全,想要恢复卫队。又说皇帝没儿子,希望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皇帝,请朝中大臣在关键时候美言几句。
反正,许多朝臣都觉得宁王不会造反,只是想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而已。
但跟历史上不一样,自从朱厚照诞下皇子之后,越来越多朝臣跟宁王划清界限。银子照收,事情不办,装聋作哑只当什么都不知道。
朱厚照不敢立即调查,三司帮着宁王隐瞒,那张永、江彬、钱宁会不会也跟宁王有关系?
“盼盼,此事不要再提,改天我跟二郎商量,”朱厚照告诫一声,又把随侍太监喊来,“传旨内阁,让他们商量该怎么封赏王侍郎!”
梦回大明春 371【王渊入阁?】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杨廷和、梁储、杨一清、靳贵,内阁大臣便这四位,跟历史上有巨大差别,表明杨廷和已无法控制朝堂——甚至不能再控制内阁!
如今,杨廷和的首要目标,不是治理天下,也不是攻击奸佞,而是把蒋冕拉进内阁做帮手。
“陛下让我等商议封赏王侍郎,诸位同僚有何意见?”杨廷和问道。
梁储苦笑道:“此功必须重重封赏,可论王侍郎的年纪,早已赏无可赏。总不能让他当左侍郎,又或者执掌翰林院、制敕房吧?”
靳贵突然说:“切莫忘了,王侍郎总督浙江的时候,令浙江北关税银翻了十倍,又递解户部近十万两海税。据悉,他在浙江整饬民风,溺婴现象大大减少,此亦功德无量。这些政绩,可都还没有赏过!”
杨一清也站在王渊那边:“既有才干,又有功绩,管他什么年龄?我说就该升他做左侍郎!”
靳贵帮腔道:“根据军报,王侍郎此番功绩,可不止阵斩蒙古小王子那么简单。陛下追敌太深,身边只带五百骑兵,差点被鞑靼数万人夹击。是王侍郎统领五千轻骑,将陛下带出鞑靼的包围圈。陛下被困在山谷之中,又是王侍郎指挥得当,并在关键时刻击毙蒙古小王子,让鞑靼大军直接崩溃败逃。王侍郎,有救驾护国之功!一个左侍郎,恐怕难以服众。”
梁储阴恻恻来一句:“此皆战功,该当封侯。”
靳贵这两年跟梁储积怨已深,冷笑道:“便是王侍郎答应,陛下也不会答应。梁阁老如此自信,或可去陛下跟前论及此事。”
梁储质问道:“难道我说错了吗?王侍郎立下的,都是赫赫战功,战功便当封爵。一个区区伯爵,自然不能昭示王侍郎武功,所以我才说应该直接封侯爵。”
“呵呵。”靳贵懒得再胡扯。
杨一清说道:“一个左侍郎,且必须在吏部或兵部。再升翰林院职务,并把文勋加到极致,赐下无数赏田和金银。此外,再封赏他的父母、兄弟、妻儿,他兄弟的儿子也该荫封。听说王侍郎还有一妾室,他的妾室亦给诰命,如此足显朝廷之恩遇。”
杨廷和虽然有点不待见杨一清,但不得不承认,杨一清确实比梁储更靠谱。当即点头说:“便依邃庵所言,呈去给陛下过目吧。”
第二天,朱厚照便收到内阁回复,封赏如下:
升王渊为兵部左侍郎,兼升翰林学士(名誉虚职),授资善大夫(正二品散阶),授资政尹(正三品文勋),詹事府少詹事职务不变。
封王渊之母王姜氏,为正三品淑人;封王渊之妻黄峨,为正三品淑人;封王渊之妾香香,为正四品恭人。
授王渊之父王全,为锦衣卫千户(虚职,不可世袭);授王渊之兄王猛,为武德将军(正五品武勋);荫王渊之侄王腾,为锦衣卫百户(虚职,不可世袭)。
赏王渊良田千亩,金百两,银千两。
朱厚照随口笑笑,对随侍太监说:“朕不满意,打回内阁!”
四位阁臣都疯了,方方面面已顾及到,还能如何封赏?
很快,修改过的封赏方案,再次送到豹房让皇帝过目。
这次又多了如下内容:追封王渊之祖父王恩,为吏部侍郎;追封王渊之祖母(内阁不知姓名),正三品淑人;追封王渊之曾祖王洪,为礼部侍郎;追封王渊之曾祖母(内阁不知姓名),为正三品淑人。
王渊祖上三代,包括已死之人,全都被封了个遍。
朱厚照还是不满意,再次打回内阁修改。
阁臣们表示无法再封,直接联合起来罢工。
眼见内阁没有回复,朱厚照只能自己添加一句,再让太监给阁臣们送去。
看到皇帝朱笔添加的内容,杨廷和、梁储、靳贵和杨一清直接傻眼,竟是“授文华殿大学士”!
“绝对不可!”梁储顿时激动无比。
杨廷和也终于表现出愤怒之态,拍桌子说:“当然不可!”
靳贵叹息道:“唉,陛下还是太急了。”
梁储顿足道:“何止是急?让王渊入阁也就罢了,授的竟还是文华殿大学士!”
大学士的品级不分高低,都是正五品。
但也有晋升规律和潜在排序,由高到低分别是: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另外,翰林学士也可做阁臣,但属于特编人员,官方文书必须添加“入阁”、“直阁”以区别。)
杨廷和、梁储为何愤怒?
王渊太过年轻,皇帝居然让其进阁为辅臣。
做阁臣也就罢了,还是文华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极为特殊,因为此殿跟太子有关。皇帝刚刚立太子不久,便授王渊为文华殿大学士,是何用意不言而喻,这摆明是在给太子培养未来首辅!
就算大家都知道王渊前程远大,只要不出现什么意外,今后做首辅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朱厚照整得如此明显也够膈应人的。
杨廷和、梁储被恶心坏了,杨一清也觉得不妥,靳贵认为皇帝太过急躁。
“我最担忧的事情发生了,”梁储忧心忡忡道,“陛下性格跳脱不羁,王若虚又年轻气盛。他此番立下大功,或许是有资格入阁,但今后的朝政必然一团糟。社稷危矣,社稷危矣!”
杨一清忍不住冷笑,在他看来,王渊比梁储靠谱多了。不过还是得反对,王渊资历太浅、年纪太轻,此番入阁纯属揠苗助长,也会开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
本来互有矛盾的四人,被皇帝逼得齐心协力,一起写奏疏进行劝谏。
朱厚照不听,独断专行。
这种时候,内阁直接被打回原形,阁臣们不过是皇帝的顾问而已。
顾问,顾问,皇帝不顾不问,内阁立刻抓瞎。
宰相?
朱元璋那会儿就没宰相了!
既然内阁不同意,朱厚照干脆绕过内阁。通知文武百官召开朝会,他要在上朝的时候直接宣布,死活要把王渊拉进内阁,而且还是非常敏感的文华殿大学士。
梦回大明春 372【好戏连连】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这几天,王渊家的访客络绎不绝,甚至投拜帖都得排队。
那些想要攀附王侍郎的低级官员,虽然自知无法获得接待,但总存着那么一丝侥幸心理。在门口排队小半天,投了拜帖便回家等着,就跟买彩票期待中大大奖一样。
渐渐的,京中开始流传美誉,说王侍郎治家严格,门子都清廉不贪财。
而在官场上,同样流传着一个消息,皇帝想要钦点王渊入阁!
十二月二十八日,看日子本该临近新年,但今年有两个十二月。
文武百官接到命令,今天必须参加早朝,缺席者轻则罚俸、重则贬官。于是乎,紫禁城里来了乌泱泱一大堆,官职太小只能站在殿前广场。
一路上,都有官员主动问候王渊,不过许多人看他的眼神颇为古怪。
礼乐大作,皇帝升殿。
朱厚照今天没有打哈欠,看样子精神得很,昨晚他很早就睡下了。
礼部尚书李逊学,出列奏事道:“陛下,据钦天监之测算,正月初十为黄道吉日。请准,明年正月初日,大祀天地于南郊。”
“准奏!”朱厚照说道。
李逊学是新任礼部尚书,以前担任南京礼部尚书。皇帝离京打仗之前,下旨廷推选出来的,其实就是朱厚照钦点的心腹。至于之前的礼部尚书毛纪,乃杨廷和、梁储一系,调去掌管制敕房。
历史上,朱厚照决定前往边镇,又害怕朝堂不稳,曾下令讨论立太子事宜。
奉命主持立储的官员,便是这个李逊学!
但当时情况太复杂,立储之事被梁储搅黄了。因为钱宁收了银子,提议让宁王世子做太子;江彬跟宁王没啥瓜葛,便提出其他人选;首辅梁储对此都不满意,三方闹起来只能作罢。
现在朱厚照有亲儿子,自然不会闹这出,但李逊学依旧被朱厚照安插在礼部。
确定好开春祭祀的日期,朱厚照突然说:“国事繁重,朕欲扩充内阁,拟进毛纪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逊学,授翰林学士,兼掌制敕房。”
这是一笔政治交易,让杨廷和派系的毛纪做阁臣,让皇帝的心腹李逊学执掌制敕房。
杨廷和既不拒绝,也不同意:“内阁重臣,当廷推而选之。”
朱厚照又说:“既然廷推,朕也提名一人。兵部右侍郎王渊,立即无数,政绩卓著,当为文华殿大学士,尔等一并廷推之。”
果然来了,众臣顿时纷议,朝堂嘤嘤嗡嗡如同菜市场。
放在以前,内阁可由皇帝直接任命。
但朱厚照他爹孝宗皇帝,耳根子实在太软,也压不住那帮文臣。于是在弘治八年,阁臣的任命必须廷推,皇帝只有建议和提名权,渐渐失去对内阁人选的控制。
不过嘛,若廷推出来的阁臣,没有让皇帝感到满意,皇帝可以下令重新推选。一推、二推、三推、四推……跟大臣们打疲劳战,推到皇帝高兴为止。
如此疲劳战选出的阁臣,或者皇帝直接任命的阁臣,叫做“奉旨入阁”。比如嘉靖朝的张璁、桂萼、方献夫、夏言、徐阶、袁炜、严讷、李春芳,全都是“奉旨入阁”,足见嘉靖跟大臣们的关系有多僵。
廷推?
呵呵,皇帝是裁判员,并拥有最终解释权。
就像打一场足球比赛,裁判说刚才犯规太多,咱们必须重新比赛。然后一直重新比赛,把球员搞得精疲力竭,只能由裁判指定谁输谁赢。
眼见朱厚照满脸笑意,杨廷和顿时眼皮子一跳,哪里还敢冒险?
朱厚照虽然没在内阁人选上乱来过,但六部尚书的任命,却多次进行疲劳战。比如王琼担任兵部尚书,就接连廷推了两回,大臣们不想再推第三回,只能依着皇帝选出王琼。
这次廷推阁臣,若无法推出王渊,怕是能推十几回,大家别想再干其他事儿了!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杨廷和立即反对。
朱厚照质问道:“杨阁老,你觉得王侍郎才干不够,还是觉得王侍郎功绩不足?”
杨廷和说道:“回禀陛下。臣非常相信王侍郎的才干,也极为欣赏王侍郎的功绩,但万事不可擅开先例。陛下英明神武,王侍郎才干超卓,自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可大明今后之君臣,若无陛下的识人之明,也无王侍郎的天资俊才,却仿效陛下超阶提拔阁臣。这该如何是好?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请陛下收回成命!”
“请陛下收回成命!”
大概三分之二的文官,都跪在地上支持杨廷和。
并非杨廷和的党羽有如此之多,而是朱厚照做得太过分,逼得文官们联合起来反对。
兵部尚书王琼没跪,手持笏板面无表情。
吏部尚书陆完犹豫再三,终究也是站着不动。他虽然表面跟杨廷和恢复关系,其实早已在政治上分道扬镳,又怎能再因此得罪皇帝和王渊?
王渊静立不言,无悲无喜。
今天的这场好戏,由王渊和朱厚照共同策划,才刚刚演了一个开头呢。
朱厚照突然拿出两份文件,让随侍太监交给杨廷和,冷笑道:“杨阁老且仔细看看!”
杨廷和有些疑惑,接过来当场查看。
第一封文件,是宁王府典宝副官阎顺的密封中诉,也即官员写给皇帝的小报告。没有别的内容,无非是告发宁王谋反,历代宁王积攒上百年的宝物,都被拿去制造兵器、招兵买马和贿赂官员了。而且宁王还在私造印玺,典宝副官阎顺亲眼所见——王府典宝官员,专为藩王掌管印玺、符牌等物,属于绝对的亲信之人。
第二封文件,赫然是杨廷和草拟的诏书,勾结太监卢明获得司礼监通过,然后拿去制敕房重新抄写颁发,用以恢复宁王的王府卫队。杨廷和草拟的那份诏书,必然要留下底本,因为有司礼监配合,程序完全合法,并不能称之为矫诏。宁王不谋反,屁事儿没有;宁王一旦谋反,杨廷和脱不了干系!
杨廷和看得背心冒汗,瞬间手脚冰凉,口干舌燥不知该说什么。
朱厚照问:“老师,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杨廷和除去自己的冠帽,端正磕头道:“臣有负皇恩,无颜再于阁中任事,请求致仕归乡养老。”
此言一出,百官皆惊,不知道发生了啥事儿。
梁储也是傻傻看着杨廷和,他没有参与其中,跟这件事情无关,甚至都不知道杨廷和草拟了关于宁王的圣旨。
杨廷和胆大包天,趁着正德九年会试,其他阁臣都在东阁阅卷时,他一个人代表内阁把圣旨给拟了。然后太监卢明拿去司礼监,火速将圣旨批准通过,又让制敕房立即抄写,太监当场落宝盖印,事后随便支应宗人府一声便可。
时至今日,其他阁臣,都还被蒙在鼓里!
“不允。”朱厚照笑嘻嘻说,丝毫看不出愤怒模样。
不能放杨廷和归乡,因为梁储更烂。杨一清又性格耿介,不适合做首辅;靳贵有科举舞弊案缠身,做首辅也难以服众。
纵观满朝重臣,竟只有杨廷和是最佳首辅人选,而且还是个被皇帝揪住辫子的首辅。
杨廷和欲言又止,汗如雨下。
朱厚照问道:“杨阁老,你还要反对王侍郎入阁吗?”
杨廷和闭眼说:“臣,并无异议。”
“介夫兄,你……”梁储已经彻底懵逼。
其他官员也差不多,对杨廷和的反应难以置信。虽然不知内情,但自此之后,杨廷和必然威望大失,甚至被一些清流视为叛徒。
朱厚照笑道:“既如此,那诸卿都准备一下,明日开始廷推阁臣。”
“陛下!”终于轮到王渊上场了。
朱厚照问道:“二郎有什么想说的?”
王渊说道:“臣愿放弃此番赏赐,只求陛下赐婚宋氏女。”
王渊又不是傻子,别说现在入阁,就算做了左侍郎,也等于被架在火上烤。在羽翼丰满之前,在资历深厚之前,王渊绝对不可能答应进内阁。
而请求赐婚平妻,就是最扯淡也最合适的借口!
梦回大明春 373【步步紧逼】
朱厚照按着剧本说台词:“哪位宋氏女?”
王渊端正跪地,捧着笏板说:
“启禀陛下,便是已故贵州右宣慰使宋然之女。臣幼时家贫,幸蒙宋氏女青睐,资助臣进学读书。此番救驾所乘宝马,亦为宋氏女馈赠之水西马。”
“昔日,恩师守仁公被贬龙场驿,吾与宋氏女同在山上求学,非但青梅竹马,还兼有同窗之谊。”
“宋氏女忠贞不二,她为了逃婚,曾千里追随守仁公去江西,又辗转来到京城。宋氏女曾发誓非臣不嫁,如今年龄二十许,仍旧孤身独处。”
“宋氏女一番深情,臣此生难报,愿放弃封赏,请陛下赐宋氏女平妻名分。”
朱厚照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猛拍大腿说:“便是那宋灵儿,朕也见过,还让她做了锦衣卫。我听说,贵州苗民叛乱,宋氏女亦立有大功,曾一战招抚乱民数千。二郎与宋氏女情投意合,此乃人间佳话,朕怎能枉做恶人?便准了!”
君臣二人,一唱一和,把百官听得直愣神。
同时,清流们也松了一口气,庆幸王二郎自动放弃封赏。
至于跟土司之女有私情?
跟救驾护国之功相比,跟王渊直接入阁相比,都是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只需赐婚之时,收回宋灵儿的锦衣卫职务,切断她与水东宋氏的直接来往便可。
杨廷和偷偷瞧了王渊一眼,眼神当中竟带着些许感激。
若王渊真的入阁,以杨廷和今日之反复,必为百官所鄙夷耻笑。文官们不能恨皇帝,也没法恨王渊这个当事人,只能把怨恨转移到内阁首辅头上。
杨廷和是真的别无选择,因为他犯的是抄家灭族之大罪!
“王渊听封!”
朱厚照又在破坏规矩,不跟内阁、六科、六部打招呼,直接在朝堂上宣布大臣封赏:“升兵部右侍郎王渊,为礼部左侍郎,兼升詹事府詹事……”
跟内阁商议出的方案有些不同,没有授予翰林学士的虚衔——这非常重要,因为翰林学士也能入阁,等于没给王渊任何入阁资格。
另外,文官散阶没有升到二品,王渊的祖宗也未获得追封。只封了王渊的父母、妻妾和大哥,连王渊的侄子都没顾上。
但是,朱厚照让王渊以礼部左侍郎的身份,直接执掌詹事府。此为教育太子的专属机构,虽然早就只剩个空架子,但依旧表明了朱厚照的强烈态度。
今后王渊的官职和勋阶如下——
礼部左侍郎(正三品),詹事府詹事(正三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从五品),嘉议大夫(正三品散阶),资治尹(正三品文勋)。
王渊说自愿放弃封赏,可朝廷怎会一点都不给?
而且朱厚照制定的封赏方案,让许多大臣吃了苍蝇一般难受。
内阁认为王渊功劳太大,因此直接给吏部或兵部左侍郎。朱厚照让王渊担任礼部左侍郎,等于实质上降了一等,文官们非但无法反驳,而且还觉得似乎封得太少。如此,就平息了王渊年纪轻轻当左侍郎的非议。
可是,礼部左侍郎兼掌詹事府,于情于理都顺理成章,又让王渊坐实了太子第一老师的位置。
实际封赏不厚,象征意义巨大!
朱厚照心满意足的下令:“吏部、礼部草拟封赏文书,交由吏科、礼科复核,朕要在三日之内见到内阁拟票。能办到吗?”
吏科和礼科的一把手,下意识朝杨廷和望去,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吏部尚书陆完、礼部尚书李逊学,双双出列道:“臣领旨。”
朱厚照突然又说:“转刑部尚书张子麟,为南京刑部尚书;转左都御史彭泽,为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转大理寺卿陈珂,为南京大理寺卿。”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其轰动效果不输给王渊要入阁。
皇帝竟然在一天之内,把三法司主官全都扔去南京养老。
“陛下三思!”
这次,九成以上的文官,都跪下请求皇帝收回命令。
朱厚照问杨廷和:“杨阁老,你觉得如何?”
杨廷和硬着头皮说:“臣,并无异议。”
杨廷和已经猜到什么情况,之前那份密封中诉,已然递到皇帝那里,中央三法司却还不清楚宁王要谋反。举报宁王谋反的消息,定然是被三法司官员联手压下,皇帝因此愤怒到极点。
杨廷和只能同意这些调兵,而且还不敢把话说穿。
一旦说出来,严肃追究的话,杨家可以满门抄斩了!
张子麟、彭泽、陈珂三位当事人,此刻集体处于懵逼状态。说好的封赏王渊呢?关我们毛事啊,莫名其妙就被扔去南京养老。
梁储痛心疾首道:“陛下,济物(彭泽)、元瑞(张子麟)、希白(陈珂)皆为重臣,素怀众望。三人并无错漏之处,缘何要一起改迁南京?即便陛下乾纲独断,至少也该给个合理的理由啊!”
张子麟和彭泽,都是杨廷和的心腹,而陈珂则是梁储提拔的。
朱厚照又问杨廷和:“杨阁老,你认为朕的安排合理吗?”
杨廷和硬着头皮说:“此事合理。”
“介夫兄,你今日是怎么了?”梁储气得不行。
杨廷和一脸痛苦:“叔厚,莫要再问。”
这件事情太过严重,而且牵扯到的官员太多。法不责众是一回事儿,谋反大逆又是另一回事儿。朱厚照有足够理由追查到底,甚至兴大狱弄死几万人,满朝文武扔一半进锦衣卫大牢,都肯定还有漏网之鱼。
朱厚照又说:“令右都御史李充嗣,总督南直隶;令右都御史魏英,总督湖广。杨阁老,你认为如此安排合理吗?”
这是皇帝在防备宁王谋反,堵住宁王的进攻路线。
杨廷和犹如提线木偶一般回答:“陛下圣明。”
王渊突然说:“陛下,臣请元宵之后,告假归乡与宋氏女完婚。”
“准!”朱厚照笑道。
这也是君臣二人商量好的,皇帝不但要处理三法司主官,还要处理司礼监和制敕房。这两个部门,但凡有一个不配合,宁王卫队都没法恢复。
与此同时,还要处理锦衣卫钱宁,因为钱宁必然跟宁王勾结。都不用调查,宁王满京城贿赂官员,锦衣卫指挥使居然不闻不问!
以前这些动作,多半会引起宁王怀疑,从而导致宁王提前造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