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皇帝的粮道被断了? 敌军还是从他眼皮底下过去的,一旦出事可以把他抄家灭族!
当下,王勋也顾不得扫清营州部落,立即挥师往会州方向赶去。
……
“都督,又有士卒趁夜逃跑。”忽尔赤面色难看道。
阿札木里却一脸平静:“在所难免? 肯定有人会跑的。多分些粮食给他们,再杀几个不听话的立威? 挨过这个月就能回去了。大明皇帝的粮道被断,肯定是要回师的。等他们夺回会州粮道? 那个时候已经是冬天,皇帝还能在冬天继续进兵?”
阿札木里非常有军事天赋? 可惜他排行老三。大哥已死? 二哥为质? 他瞅准时机上位,满以为可以重振兀良哈雄风,没想到大明皇帝居然御驾北征。
这还打个屁啊?
朵颜卫底子太薄了,阿札木里又威望不足,强行征召上万骑兵,已经搞得各部天怒人怨。若非他想到阻断粮道的法子,让各部首领看到希望,此时恐怕上万骑兵已经自行散去。
即便如此,在北撤途中,也不断有骑兵悄悄逃跑。
在大宁城出现的一万一千多骑兵,有三千骑被派去绕后断粮,剩下八千多骑都护着族人北迁。
迁徙不过两三日,途中竟跑了一千八百余骑。都是些小部落青壮,眼见没有油水可捞,也没有什么必胜把握,便想着赶紧回自己的部落过冬,阿札木里的死活关他们屁事。
又往北走了一天,阿札木里突然停止行军,原地扎营等着朱厚照撤兵的消息。
一旦明军主力,因粮道被断而撤军,阿札木里就会带着族人回大宁。顺便看看,是否能找到机会,将朱厚照的大军咬上几口,甚至是能把敌军全歼还抓到皇帝呢!
即便明军留下部队驻守大宁,阿札木里也可以带兵过去,将大宁给团团围住,逼得那里的守军因缺粮而投降。
“大宁如何?”阿札木里问。
哨探禀报道:“都督,明军骑兵追来了,足有好几千人!”
阿札木里纳闷儿道:“他们不要粮道了?”
“不知啊!”哨探连连摇头。
朱厚照已经发了狠,虽然自己粮道被断,却依旧让袁达带着全部骑兵,不顾一切的追击朵颜卫主力。又让马永带着三万人,南下去打通会州粮道,自己领着剩下的部队在大宁驻防。
阿札木里虽然有军事天赋,但他还是优柔寡断了,没有带着全部骑兵去绕后。
而朱厚照的应对之策,逼着阿札木里孤注一掷。他咬牙说:“留下五百骑,护送族人去草原,其余勇士全都跟我南下!”
五百杂骑,保护族人往北走,他们认为草原是安全的。
而阿札木里,则带着不到六千骑,突然回击朝袁达杀去。刚刚接战,阿札木里就折向东南遁逃,吸引袁达的骑兵部队去追,那个方向全是各种山沟。既可绕去会州断粮道,逼迫朱厚照主力撤兵,也可以见势不妙继续往东逃窜。
因为信息不明,袁达果然上当,一路尾随追赶阿札木里,而没选择北击朵颜卫族人。
同样的,阿札木里不知道王渊绕后,以为自己的草原大后方很安全,把上万族人全都送进了王渊的虎口。
王渊在草原扫荡大小近百部队,兵力竟然越打越多。他招募了九百多蒙古骑兵,有五六十岁的老者,也有十二三岁的少年,承诺给这些蒙古人的部族赏赐草场。其中还有二百多人,是临阵脱逃的蒙古青壮,半路遇到王渊直接选择投靠。
蒙古人就是这般,畏威而不怀德。
蒙古小王子当初把朵颜卫的老窝都端了,双方可谓血海深仇,朵颜卫靠大明救济才活下来。可是,他们却选择投靠蒙古小王子,转过来不断袭扰大明边境。
此时王渊也把朵颜卫霍霍得不轻,那些逃回草原的蒙古青壮,在半路遇到王渊之后,大部分选择绕道逃跑。但竟有二百多人,不问自己部族的安危,也不管王渊抢了他们部落的妇女,竟然毫无心理负担的投靠过来。
哨探奔回,惊喜道:“总制,前方发现朵颜卫部众,他们的骑兵只有几百,其余全是蒙古百姓,还带着好多好多牲畜!”
“杀过去!”
王渊带着将近两千骑兵杀出,那护送部众的五百敌骑略作抵抗,便扔下部分尸体跑路了。
三万多部众、十多万头牲畜,还有无数粮食和物资,这些是朵颜卫的全部家底儿,竟莫名其妙全都落入王渊手中。
什么鬼?
王渊自己都在发愣,勉为其难收下大礼,但朵颜卫主力去哪儿了?
梦回大明春 486【龙城歼敌】
阿札木里带着六千骑兵,一路钻山沟奔逃,有时甚至分兵逃窜。
袁达直接被绕晕了,而且地形不熟,最后竟在群山之间迷路!
也不算真的迷路,敌人分兵逃窜,袁达却不敢分兵追击。追着追着虽然失去方向,但好歹前面还有敌骑,只不过被带得偏离战场而已。
而阿札木里,在甩开袁达之后,领五千骑兵斜插会州,誓要把明军主力全部吸引过去。
这次北伐的明军骑兵,一部分在王渊麾下,一部分在袁达麾下。朱厚照的主力,只留下一些哨骑,以及五百豹房骑兵而已。若让阿札木里率五千骑,跟负责断粮的三千骑汇合,明军主力将完全丧失主动权,虽然打得过却跑不赢啊。
幸好,辽东总兵王勋的万余大军,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出发,在老哈河卫西南山谷跟阿札木里遇上。
“这里怎会有敌人,明军究竟来了多少?”阿札木里快疯了。
王勋也吓了一跳:“咱们背后怎还有敌军主力?”
“结阵!”王勋大喊。
“撤!”阿札木里气急败坏。
根本没法打仗,此处山谷太窄,蒙古骑兵根本无法展开,阿札木里脑子生锈了才会强攻。
王勋也不敢追,他的部队以步兵为主,还夹杂了许多辎重运输队。他可不敢带着仅有的千余骑,跑去追赶敌军骑兵主力,稍不注意就会被分割全歼。
王勋派出哨骑观察身后敌人,随即下令加速行军,先赶去会州打通粮道要紧。
阿札木里欲哭无泪,他的全骑兵队伍,确实拥有主动权,可以自由选择作战或撤离。可这里不是草原,而是该死的大山,此去会州的道路,被王勋的救援部队给挡住了。
阿札木里若想绕道,至少得耽误七八天,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阿札木里一发狠? 老子既然不能去断粮? 那就直接去大明边境劫掠。你可以北伐,我也可以南征啊? 反正蓟镇和辽东大军都被调空了。
阿札木里选择折道南下? 会州方面的三千断粮朵**兵,也在遭遇三面围堵之后? 被迫选择向南遁逃。
王渊去草原抄了他们的大后方,这些家伙也去大明边境肆虐? 无非是换家而已。
如此搞下去? 朱厚照不撤兵也得撤,总不能任由敌军入境折腾。而大明主力一撤,朵颜卫就算盘活全局,因为冬天已经快到了。
阿札木里的战略很高明? 可惜算漏了王渊? 他怎想到居然有明军从北边绕来!
首先是蓟镇边民遭殃,被朵**兵一阵烧杀抢掠。当地边军能打的,早就跟着皇帝北伐,剩下的弱旅只能守城,含恨目送敌人纵兵离开。
好在阿札木里不愿多留? 只抢粮食和放火,害怕明军回师包夹? 不敢抢掠人口和牲畜。
这家伙从蓟镇一直抢到辽东西路,钻空子越过长城前往营州。那里本该是王勋负责的战场? 可被皇帝调去救援粮道,阿札木里大摇大摆通过。
……
王渊的收获? 让朱厚照欣喜若狂? 以为此战已经大获全胜。
“二郎是朕的福星? 居然不费吹灰之力,便俘虏了朵颜卫数万部众!”朱厚照大笑道。
王渊提醒说:“陛下,敌军主力去向不明,赵将军(袁达)也不知所踪。还得多加提防才是!”
朱厚照信心满满道:“朵颜卫的部众都被俘虏了,他们只剩骑兵有什么用?那些骑兵若得知消息,必然军心涣散,说不定直接跑来投降。”
王渊说道:“陛下,臣休整之后,打算带兵进山,搜寻敌军主力。”
长途奔袭数千里,连续打仗两个月,王渊麾下的骑兵已经疲惫不堪。这一休整便是半个多月,王渊再次出征时,只能带八百骑兵离开——那减员的两百人,要么战死,要么生病。
王渊离去数日之后,袁达派人回来给皇帝报信。他只干掉敌军数百骑,其余全部追丢了,如今正在继续寻找。
又过数日,后方发来紧急消息。
“什么,朵颜贼子去了蓟镇?”朱厚照气得一脚将谷大用踹翻。
可怜谷大用一把老骨头,这次出征不知被踹多少脚,皇帝的满腔怒火全发在他身上了。
谷大用哭丧着脸:“敌寇入境的有两股,一股从喜峰口杀进,应该是之前断粮的那些。还有一股从冷口杀进,估计是赵将军(袁达)追丢的主力。这些贼寇都剽掠如风,不能任由他们肆虐了,陛下还是赶快撤军吧。”
朱厚照沉默不语。
他终于知道,为啥朵颜卫实力不强,前面几任皇帝都不兴师讨伐了。除了需要他们做屏障,阻隔更北边的蒙古人,还有就是怕遇到现在的情况。
若非王渊绕道草原,横扫朵颜卫大后方,又运气好俘获朵颜卫部众,那这次出兵简直失败透顶!
你出兵再多有啥用?
人家把部众往草原一撤,趁着你边境空虚,钻漏子跟你换家。到时候,你还得乖乖撤退,对方却可以扬长而去。
一时间,朱厚照颓丧不已,慨然长叹:“每城留两千士卒驻守,其余大军,都撤了吧。”
再不撤军,蓟镇和辽东西路边境,就要被朵颜卫搅翻天了。
……
营州,旧称龙城。
跟“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龙城无关,这里曾是鲜卑慕容的旧都,慕容氏迁都至此便改名龙城。
明朝初年,设有营州四卫,但很快就荒废掉了。
营州之地,刚开始被泰宁卫霸占,接着又被朵颜卫吞并。
辽东总兵王勋,之前就一直在营州扫荡,此地的朵颜部落或死或逃或被俘。阿札木里去大明边境肆虐一番,便从辽东越过城墙来到营州休整。
朱厚照郁闷,阿札木里更郁闷!
如果没有王渊立下的大功,大明和朵颜卫将是双输局面。一个靡费无数,却毫无战果;一个被迫迁徙,骑兵转战各地,同样耗费老底,今冬必将冻死无数。
阿札木里还不知道自己的部众被俘,坚信朱厚照必定撤兵。但他却高兴不起来,朵颜卫损失太大了,被压服的泰宁、福余两卫,必然趁机造反,甚至跑来抢夺他的牧场。
阿札木里身边的骑兵,只剩下三千多人,回归途中又跑了许多!
休整数日,阿札木里带兵回大宁,他感觉大宁城的明军应该已经撤走,这次回去就可以收复失地。
刚走出二十余里,便撞见大明骑兵。
并非凑巧,王渊在山中与袁达汇合,顺便从袁达那里分了点骑兵。他们不知阿札木里已经南下,便在靠会州的方向寻找,从王勋那里得知已经过时的情报。
于是,二人又带兵往回赶,生怕敌军主力去打皇帝。
结果大宁城没有发现敌踪,只能休整补给数日,又跑去山里寻找敌人。过了老哈河卫地界,地势豁然开朗,但依旧属于山间平地。
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往东北去营州右卫故地,一条往西南去营州中卫故地。
王渊和袁达立即分兵,各带三千骑追寻敌踪。
王渊的运气是真好,袁达再次扑空,王渊却跟阿札木里迎头撞上。
王渊手里的三千骑,有两千火枪京骑,一千边军骑兵。而阿札木里,此时只剩三千八百骑,但许多都是他的嫡系部众。
“哈哈,找到了!”王渊大笑。
阿札木里惊呼:“明军怎还没撤兵?”
其实主力已经撤了,朱厚照正在路上无端发火呢。
王渊对蒙古籍士兵说:“过去喊话。”
那蒙古籍骑兵立即冲到阵前,扯开嗓门大喊:“阵斩达延汗的大明左侍郎王渊在此,全宁草原大小近百部落,已经被王侍郎扫荡一空。朵颜卫嫡系部众数万,也被王侍郎悉数俘获。识相的,就快快投降!”
包括阿札木里在内,这些朵**兵全部呆立当场。
王渊在阵斩蒙古小王子之后,凶名早就传遍所有蒙古部落。换成别人带兵,这番话或许不可信,但如果真是王渊领军突袭,那真有可能跑去全宁草原扫荡,接着再回兵俘虏朵颜卫部众。
这消息,十有八九是真的!
“都督,降了吧。”亲卫劝谏说。
他们背叛大明无数次,又投降大明无数次,早就已经习惯了。
别人能降,阿札木里却不能降,他还有个哥哥在大明做质子呢。这家伙嘶声大喊:“你们跟着我,刚刚抢掠了大明边地,投降之后不怕被杀掉吗?兀良哈勇士们,都跟着我冲!”
三千八百朵**兵,超过三千原地不动,只剩几百人跟着阿札木里冲锋。
只要不是心存死志,那还冲个屁啊?族人都被抓了,就算他们能打赢,回去怎么繁衍后代,当一个操马的汉子吗?
即便王渊没有撞上这些人,他们回去发现情况,大部分也会选择主动投降。
面对冲过来的数百骑,两千火铳骑兵默默举起燧发枪,一千边镇骑兵也集体举起弓箭。
这些家伙,就是来送死的,王渊可以成全他们。
那几百朵**兵刚刚启动,身后的三千朵**兵,突然有人举起弓箭,朝着自己曾经的战友放箭。而且放箭的朵**兵越来越多,他们需要将功赎罪,帮助大明射杀乱臣贼子。
前面是火枪和弓箭,后面还有弓箭,几百赴死的朵**兵瞬间死伤无数。
有人莫名其妙又不想死了,纷纷朝侧方奔逃,然后下马跪地请降。
等冲到王渊二十步远时,这些朵**兵已只剩百余人。
就算如此,王渊都不愿硬拼,分散部队朝两翼躲避,并且边跑边放箭,不打算付出任何伤亡。
咻!
王渊一箭射出,阿札木里坠马而亡,跌落地上死不瞑目。
至于那只断粮的朵**兵,如今还在大明边境肆虐。王渊可就管不着了,也不知道回逃向何方,估计会选择投奔泰宁卫。
从始至终,在王渊眼里,这次北伐都不以军事为主。
移民实边,才是重中之重。
而且,王渊打算把刚收复的失地,当做一块试验田,用来进行大明军制改革。
梦回大明春 487【武举改革】
无论仗打得多憋屈,天子终究是凯旋了,收复大明故土,武功直追太宗。
文官大佬们,一边进表赞颂,一边心里骂娘。
内阁和六部都开动起来,组织流民和罪犯实边,银子和粮食如水一般流走,攒了好几年的国库瞬间空虚。
“唉,只求陛下别再打仗了。”杨廷和叹息道。
毛纪嘀咕道:“就算不打仗,今后的日子也难过得很。”
刚刚打下的大宁地区,山多地少,很难自足,接下来好几年,都必须中央输血养活。就算今后可以自足了,一旦遇到边患,还得朝廷运送粮草过去。
这就是大明的皇帝和官员,为啥不想收复大宁的真正原因!
时间越往后,就越不想收复,因为蓟镇已经拥有边墙体系,朵颜卫只能从几个缺口进入。现在朱厚照把大宁收回来,蓟镇的长城直接没用了,还得继续耗费银两慢慢修建长城和堡垒。
杨廷和唯一感到庆幸的,是朱厚照还有点脑子,没把王渊打下的全宁草原也收回——那里一马平川,很难进行防守,若长期遭遇蒙古入侵,仅此一地的军费就能把大明拖垮。
真想把全宁草原纳入治下,就必须占据整个松辽平原,以大兴安岭作为大明的国防线,否则就等着无休无止的边患吧!
皇帝回京已是十一月,今年冬天相对暖和。
根据物理学派弟子,每天观测气温变化,得出如下结论:自正德十六年以来,四年时间,北京全年平均气温已提升0.08度。
别看只有0.08度的变化,那可是全年平均气温。
明朝小冰河最冷的时候,也不过比20世纪低1度而已,这1度的平均气温差异就能让海南岛下雪。
城外十里,百官相迎,朱厚照班师回朝。
接着又告拜宗庙,祭祀社稷,宣扬皇帝武功。无论文官心里如何不爽,朱厚照终究是打了胜仗,还收复了数百里(以边长而论)故土。
阁臣王琼疯狂拍马屁,别的文官进表赞颂,都属于例行公事。王琼的文章却引经据典,还仔细讨论此仗的战略意义,能把辽东西路都解放出来,将整个辽东连成一片,同时还缓解了京畿的军事压力。
“德华果然大才,哈哈,文章写得好,”朱厚照被奉承得心花怒放,赏赐道,“加俸十二石!”
内阁大臣王琼,又涨工资了。
杨廷和、杨一清、毛纪、蒋冕、王琼,五位阁臣被召集起来,只有卧病在床的靳贵没到。
“朕打算重设大宁行都司,隶属于蓟镇,”朱厚照问,“众卿可有异议?”
杨廷和说道:“既然收复大宁,自当重设都司。臣以为,大宁已复,蓟镇、辽东西路各卫所,当移三成至大宁诸卫。”
朱厚照笑道:“此持重之谋也,可行之。”
在收复全宁之后,蓟镇、辽东西路已非前线。移出三分之一卫所,前往新收复的失地,不但可以缩减移民难度,还能减少两地的军费开支,杨廷和确实属于能做事的首辅。
其实,杨廷和还有更多的想法。
即把山海卫、义州卫、广宁前屯卫、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广宁右屯卫,这六个卫所全部取消军管,改由设置民政官管理。都已经不是边境前线了,还继续军管干什么?
可实施难度太大,必然招来兵部和武官反对,既得利益的勋贵和太监也会反对,杨廷和只随便一想就作罢。
杨廷和,确有能力,但无魄力。
“二郎还在大宁城未归,”朱厚照扔出一封奏疏,“这是他整顿大宁都司的方略,众卿且观之。”
杨廷和最先阅读,还没看完就震惊莫名,然后一言不发的递给杨一清。
杨一清读罢这封奏疏,表情颇为复杂,便递给旁边的毛纪。
全体阁臣都看完,竟无人说话,整个内阁都沉默起来。
“怎么了?”朱厚照笑道。
杨一清开口道:“陛下,恕臣直言,大明军制确实该改了。但在新复之地改革,此处又直面蒙古,未免有些弄险。万一改坏了,大宁都司糜烂,今后怎么抵挡蒙古扰边?”
王琼已经理清思路,笑道:“陛下,臣倒是觉得,不妨在大宁都司试试。大宁新复之地,犹如一张白纸,可以随意涂画,军制改起来比其他地方更容易。”
众人鄙视不已,皆认为王琼太过无耻。
王琼虽然公认的能力超卓,但却只知道拍皇帝马屁。他为了上位,甚至巴结江彬,现在又巴结王渊。朱厚照当初亲征宁王,其余尚书都表示反对,只有当兵部尚书的王琼、当吏部尚书的陆完不说话。
朱厚照问杨廷和:“杨阁老是什么看法?”
杨廷和此刻非常纠结,作为当朝首辅,他自然知道兵制必须改,也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但偏偏此番谋划,是政敌王渊提出来的,一旦改革成功又是泼天功劳。
沉默良久,杨廷和终于说道:“臣,并无异议。”
可喜可贺,正德朝并无真正的党争,还没形成你赞同我就反对的糟糕局面。杨廷和虽然喜欢排除异己,但都还在规则范围内操作。而且这家伙非常能忍,在没有必胜的把握之下,不会贸然直接攻击王渊,顶多打压王渊的党羽而已。
杨廷和又不傻,皇帝如此宠信王二郎,他的普通攻击非但无用,反而还会给自己招惹麻烦。
当初江彬跳那么欢,杨廷和都能保持表面和平,更何况王渊这个守规矩的文臣。
朱厚照非常高兴:“那边照此方略,内阁弄一个章程,吏部、户部和兵部协同办理。”
杨廷和突然说:“地方武举,乡试可归巡按御史负责。”
“不可,”王琼立即反对,“巡按御史皆为年轻文官,哪能负责武举乡试?他们选出的武举人,怕是做文章比打仗厉害,今后提着笔端着砚台去杀敌吗?”
“哈哈哈,此言有趣。”朱厚照被逗乐了。
王渊在即将设立的大宁都司改革军制,其中一条就是取消武官世袭制度(只在大宁范围内取消)。同时扩大武举规模,改推荐为武举县试,继而乡试、会试。武举人可直授七品以下武官,武进士可直授七品以上武官,但这些武官都不能世袭。
这种军制改革思路,其实早就已经有了,朝廷一直想让武举人、武进士,慢慢改变世袭武将掌控军队的局面。
但是,军方暗中抵制,朝廷只能被迫让步,规定武官任用的时候,只分三成职位给武举人、武进士。可各地世袭武官们,连三成都不想让出来,而且还拿到武举考试的推荐权,搞得现在武举完全成了摆设。
现在的武举是啥样的?
地方武将推举下属和亲信子弟,送他们去参加武学乡试,录取者再到京城参加武举会试。如此考出来的武进士,全都是各地武将的自己人,并且任用时还只给中下层武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