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王渊直接把推荐权给取消了,无论军户、民户、匠户,甚至是戴绿帽子的乐户,都能报名参加武举县试。各地知县负责武考,如此选出的武秀才,跟地方武官没有恩主关系。
但毕竟不能一直让文官主考,于是在武举乡试时,王渊希望让各省都司负责考核。
都司也是武官,杨廷和想彻底夺权,建议乡试由巡按御史负责。
王琼是知兵之人,当然站出来反对,那些小年轻巡按御史晓得个屁!
朱厚照也知兵,笑道:“武举乡试,便让各地都司主考,此事不需要再议。”
在王渊设定之下,大明武举流程终于完善起来。
武举县试,文官知县主考,选出武秀才。以武艺为主,但必须识字写文章。
武举乡试,武官都司主考,选出武举人。不但要有武艺,还得熟读兵书,通晓战阵之法。
武举进士,中央文官主考,选出武进士。以文考为主,必须通晓韬略。
武举殿试,皇帝主考,钦点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此三者,可直授从五品、正六品武职,而且必须是实权武官。
如今还只是在大宁都司安置武举官员,若此法能推行全国,则各地武官都将被文官掌控。因为四级考试主官,有一级是皇帝,有两级是文官,只有一级是武官——其实是被中央控制。
为文官集团争夺利益,杨廷和又怎么会反对?
文官中的有识之士,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可惜武官集团虽无话语权,却在地方根深蒂固,阳奉阴违把多次改革给搅黄了。
以至于,王渊都不敢推行改革,只敢在新收复的地盘上搞试点。





梦回大明春 488【俞大猷】
??福建,泉州。
??二十三岁的俞大猷,手捧着一本易经,端坐书堂等着老师到来。
??俞大猷的父亲是世袭百户,可百户家里也穷得很,能供他多年读书已属不易。
??俞大猷的人生理想,是金榜题名考进士,做一个匡扶社稷的名臣大宦,可惜他乃军户长子没这资格。即便如此,俞大猷在卫学读完四书之后,也去拜师王宣、林福研习《易经》,又拜在民间大儒兼兵法家赵本学门下。
??以俞大猷的才学,考举人不好说,考秀才是肯定够格的。
??赵本学已经快五十岁了,昂首阔步走进书堂。
??“先生!”俞大猷连忙起身。
??“坐吧,”赵本学笑道,“县里传来消息,国家欲抡武才,增设武举县试和殿试,武状元由陛下钦点。你可动了心思?”
??俞大猷咧嘴笑道:“学生确有此意。”
??赵本学扔出三本书:“且拿回去慢慢研习,我就不做小儿态了。”
??这三本书,分别为《韬铃内列篇》、《赵注孙子》和《孙子书》,都是赵本学自己写的兵书。
??赵本学是宋代宗室后裔,祖宗是赵匡胤。他的《易经》传自蔡清一脉,兵法专研孙子,并将《易经》引入兵法当中,俞大猷的兵法思想也受此影响俞大猷编撰的《续武经总要》,就把老师赵本学那三本书也一起编进去了。
??一番交谈,俞大猷请教了几处疑惑,便收起兵书拜别恩师而去。
??俞大猷从府城泉州返回晋江,苦候数日,即赴武举。
??刚开始是文考,考场在千户所校场,知县为主考官,千户为副考官。
??验证身份时,一个戴绿头巾的乐户子弟,直接被军士轰打出来:“你这绿帽忘八,竟也敢来考武举,也不瞧瞧自己什么身份!”
??乐户子弟愤怒道:“官府告示都写了? 国家抡举武才,不分户籍种类。这是皇帝钦定的,你难道想抗旨?”
??“再敢聒噪? 便将你打死!”军士冷笑。
??乐户子弟嘀咕两句? 转身便逃? 哪敢真的冲撞校场?
??王渊不歧视贱籍,可民间歧视啊,允许乐户参加武举? 只能停留在官府告示上。
??俞大猷摇摇头? 拿出自己的贴票,很快就被放行入内。
??武考内容没啥可说的,无非射箭、石锁、骑术之类? 除了骑术和骑射? 俞大猷全拿第一。
??第二天便是文考? 地点在县衙。
??只有三道题:
??第一? 武经七书是哪几本书?
??第二? 孙膑十阵是哪些阵法?
??第三? 民事不可缓也。试以此句论兵事。
??考题是知县随便出的,前两道问答题非常简单,第三道居然考《孟子》作八股。
??九成九的考生,都被八股题给整懵了,稀里糊涂乱答一通。
??俞大猷熟读四书和易经? 八股文信手拈来。无非是民之为道? 有恒产有恒心? 无恒产无恒心。以此论及兵事? 就是不能克扣粮饷,要让士卒有奔头,如此才能作战勇猛。
??那知县主考文科县试挺顺手? 主考武举还是第一次,被莽夫们的各种文章逗得哈哈大笑。直到翻阅俞大猷的答卷,才感慨说:“如此文才,当为儒生,可惜只能考武举。唉,国家又失一才矣,且判为案首。”
??晋江县的武秀才名额,只有区区三个,且没有任何税收优待,俞大猷顺利考到第一。
??第二名和第三名,全是军户子弟。民户、匠户子弟报名的不多,而且本事也够呛,哪里能拼得过军户?
??因为大宁卫急需大量武官,俞大猷考完县试之后,立即动身前往福州,两个月之后就要参加武举乡试。
??福建的武举名额,只有十人而已,竞争比考文举还激烈。
??俞大猷乡试又是第一,虽然马术和骑射拖后腿,但个人武艺只是门槛,过关之后就能参加笔试,且以笔试成绩进行排名。
??全省十个武举人,有九个军户子弟,另有一个是出身富户的军事爱好者。
??乡试结束,又赶紧坐船去北京,因为时间太急迫了,广西、云南的武举人稍微耽搁,估计就要错过这次武举会试。
??俞大猷家里不富裕,福建都司给的路费也少,他来到北京之后,只能租住城外的民房。
??略作安顿,俞大猷便前往城南物理学院,想要领略王二郎弟子们的风采。
??作为一个军户出身的超级军迷,俞大猷当然有崇拜的偶像,那便是骁勇无双的王状元!
??而且,赵本学精研易经术数,对数学自然非常在行。王渊的新算学传到福建之后,赵本学立即研究采用,顺便再传给了弟子俞大猷。
??赵本学曾对俞大猷说:“王侍郎百战百胜,又创新算学,必然精通术数。兵法通术法,可惜不能当面讨教,此为人生一大憾事也。”
??刚走进物理学院,俞大猷就看到方献夫正在讲学。
??仔细听了片刻,俞大猷非常不爽。因为方献夫的心学理论,处处拿朱熹开刀,俞大猷又是蔡清的再传弟子,而蔡清可是朱熹的忠实推崇者。
??其实吧,蔡清属于理学修正派。
??朱熹说,先有理后有气。蔡清则说,先有气后有理。
??明代心学先驱陈白沙四处讲学时,蔡清也在到处讲学。也即,在王阳明幼年时期,大明的思想运动就开始了,诞生了以陈白沙为代表的白沙心学,也诞生了蔡清这样的理学修正派。
??俞大猷还想继续往里走,却被学生拦下:“请出示路引并登记。”
??“还要路引?”俞大猷惊讶道。
??那学生解释说:“自蒸汽机问世之后,物理学院就经常有闲杂之人窥探。他们总觉得书院内藏秘法,遣宵小前来盗窃,把许多实验室搞得一团糟。因此,除了外面的大讲堂,再想进去就得出示路引。”
??俞大猷问:“蒸汽机是何物?”
??那学生说道:“一项大发明,可用煤炭驱动机器织布,大明新钱也是用蒸汽机铸造的。师兄们还在研发船载蒸汽机,或许有朝一日,水上大船也能用煤炭驱动,无风而日行万里。”
??俞大猷惊道:“竟有如此神物!”
??那学生笑道:“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此为朱子圣言,我物理学派从之,以探寻万物大道为己任,世间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也。”
??“壮哉!”俞大猷虽然不知啥叫物理大道,但听起来似乎很牛逼的样子。
??拿出自己的路引文书,又在门口登记,俞大猷便走进内院,还被叮嘱不得随意乱闯实验室。
??里面共六间教室,学生来源有三:一是拜入物理学派的传统士子;二是杭州和天津工商学院的进修者;三是直接拜入学院读书的京城孩童。
??杭州工商学院的三人组,如今有两个都在物理学院进修。
??出身乐户的方灵犀,已经是物理学派高材生。江阴徐家的徐治,靠关系被送入物理学院。至于大内义隆,已经返回日本,跟着父亲为争夺铜矿而打仗。
??“诸位同学,在下修习物理之道已有十三载,刚刚接到家书,家父不幸病故,就此返回朝鲜奔丧,”柳湄抱拳道,“告辞!”
??诸多同学纷纷安慰,簇拥着柳湄送他离去。
??俞大猷逮着个学生,惊讶道:“你们书院还有朝鲜弟子?”
??这个学生自豪道:“那是柳湄柳师兄,他以前是朝鲜国的户曹参判,相当于大明的户部侍郎。柳师兄出使大明的时候,领略到我派物理大道,立即决定留下来拜师。如今,他精研物理之道十三年,早已是我派的大学者。”
??俞大猷暗暗咋舌,朝鲜的户部侍郎,居然为了学习物理大道在中国待了十三年。
??俞大猷跑去参观教室,他站在教室外边,听着里边讲课。有些能听懂,有些却如闻天书,根本不知道在说些什么鬼东西。
??接着又去参观实验室,里面乱七八糟的玩意儿一大堆。
??“哈哈,我看到了,那些小虫子果真在动!酵母竟是无数活物!”一个学生对着显微镜大喊。
??“真的,让我看看!”
??“太不可思议了!”
??“再试试观察其他东西。”
??“……”
??就在前几天,工匠终于用玻璃,打磨出三百倍的显微镜片。在低倍数显微镜下,只能看到小颗粒的酵母,立即在这台新显微镜下游动起来。
??大发现!




梦回大明春 489【武科大比】
明朝初年,是不设武举的,主要原因为祖制约束。
朱元璋举办了三年文举,认为那些年轻进士不堪用,于是决定废除科举制度。这一废就是十二年,但找不到更合适的选拔方式,只能再次恢复科举考试。
此时,礼部建议开武举,朱元璋不置可否。
三年之后,礼部再次请开武举。朱元璋便批复道:“另设武举,是将文武分家,长此以往,天下就没有文武全才的人了。”
有了朱元璋这句话,后代君臣不能违抗,大家都不再提武举的事儿。
英宗时期,边患频发,盗贼四起,军队疲弱。
于是,文官们请求开设武学(军官学校),英宗下令在南京和北京各办一所。结果学校还在筹办当中,突发土木堡之变,皇帝直接被俘虏了,军官学校的事情就这么搁浅。
到了朱厚照的爷爷宪宗那会儿,世袭武官制度已经弊窦丛生。
敢作敢为的宪宗朱见深,以法律形式确定武举,直接颁布了《武举法》,并且宣布举办武科考试。
但很尴尬,大明全国范围内,竟无一人报名参加。
宪宗皇帝的脸,都快被现实打肿了,从此再不提武举的事情。
究其原因,那个时候的卫学还不兴盛,军户子弟认真读书的并不多。而读过书的,又希望参加文举,考进士做文官多爽啊,他们才看不起武举前程。
真正想考武举的军户子弟,又碍于学问有限,都懒得去报名碰运气。因为当时武举内容太“高端”,考试科目有《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和《武经七书》,笔试如果不过关,连参加武艺测试的资格都没有。
明代第一次武举,是在弘治年间,但办办停停,根本不成规模。
又因为没有武举殿试,皇帝不会亲自过问,所以没有真正的武状元。比如许泰? 说他是“武状元”纯属顺口? 他只是武举会试第一而已。
大明第一个武状元,问世于崇祯四年。
当时参加会试的武举人当中? 只有王来聘、徐彦琦能舞百斤大刀? 发榜时徐彦琦竟没考中武进士。崇祯皇帝得知以后,认为肯定有人作弊? 把主考官、监试御史统统革职下狱,下令重考并亲自批阅试卷。
王来聘由此成为大明第一个武状元? 直接实授副总兵!
若非这次王渊增设武科殿试? 恐怕报名者都不会很多。但既然有殿试,那就能入皇帝法眼,全国各地自然纷纷报名应考。
正德二十一年七月,俞大猷来到北京武学校场? 同至者还有来自全国的近两百个武举人。
主考官:礼部左侍郎王渊。
副考官:吏部左侍郎汪鋐、兵部左侍郎王瓒。
监试官:右副都御史俞谏、右副都御使边宪。
这个考官阵容堪称豪华? 全都是朱厚照亲自挑选的知兵之人。
王渊就不说了,大明战胜。
汪鋐在广东主动出击,拔掉那里的葡萄牙人城堡,被朱厚照钦点入京担任左侍郎——历史上,此人深受嘉靖信赖? 成为明朝唯一身兼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的超级重臣。论实权,吏部尚书第一? 兵部尚书第二,此君竟一人兼掌两部。
俞谏担任操江总督时? 曾剿灭刘六刘七的江淮残部,又在江西剿灭匪寇数万? 是在林俊之后、王阳明之前平定江西的大臣。
边宪曾在直隶文安一带? 剿灭刘六刘七残部。又担任宁夏巡抚? 率部抵御鞑靼进攻,五日七捷,深得朱厚照器重。
除了王瓒没打过仗,其他考官和监试官,都是纵横沙场的文臣。
王渊身为礼部官员不能做主考?
朱厚照可不管那么许多!
“第一场,射艺!”
十人一组,携弓箭上场,每人步射十箭、骑射十箭。
步射最为精彩,所有武举人,在试射之后,开头三箭必然命中靶心。全是好手,没有滥竽充数者,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艺这种东西想作弊都难。
俞大猷步射十箭,九箭命中靶心,剩下一箭也离靶心不远。可惜骑射比较拉胯,因为他家中无马,没有进行过长期练习。
接着又比力气,不同型号的石锁让他们举,不同型号的大刀让他们舞。
强中自有强中手,俞大猷只能舞八十斤大刀,却有四人能舞百斤大刀。这玩意儿,可不是举起来就行,还要舞得精彩流畅,能耍开的都是大力士!
你可以想想一百斤有多重,明代的斤还更重一些,普通人连举起来都难,这四个家伙居然还能舞刀。
“真壮士也!”汪鋐大赞。
边宪捋着胡子颔首微笑:“行伍之中,能舞百斤大刀者,我巡抚南北数省,只在宁夏见过一个。不曾想,一场武科会试,就能见到四人!”
王渊其实对这玩意儿不看重,但又不得不承认,古代战场确实需要武勇之辈。眼前这四位猛士,都可做破敌陷阵的骁将,关键时刻往往能够创造奇迹。
又经过多项考核,终于来到器械科目。
一人一根木棍,捉对厮杀,限时三分钟。三分钟之后,胜者组、败者组再各自厮杀。循环往复,只比十场,以胜利次数得出排名,最大程度的保证公平性。
这些都是王渊制定的内容,甚至加入了负重跑步。
俞大猷身着棉甲,头戴铁盔,提着一根沾满石灰的齐眉棍,抱拳说道:“请指教。”
“不敢当!”对手回礼说。
旗令官挥舞令旗,鼓手敲击大鼓,器械比斗立即开始。
对手突然挺棍刺来,俞大猷举棍格挡,对方棍头一甩,宛若毒蛇吐信般刺向俞大猷胸膛。
这明显是枪法,只不过暂时化为棍法,若换成一杆大枪绝对威力倍增。
俞大猷则用棍使双手剑法,他目前还没跟着李良钦学剑,却在赵本学那里习剑数年。赵本学主职民间大儒,兼职军事理论家,再兼职民间武术家。
只见俞大猷轻移右脚,棒身斜挑,接着变招猛刺,棍首在对方胸口杵出一个白点。
对手惊呆了,都看不清俞大猷如何变招,只能感叹道:“兄台好剑法!”
俞大猷笑道:“承让,兄之枪法亦不俗。若我拿剑,兄台用枪,胜负还未可知。”
对手有了面子,顿时哈哈大笑:“那咱们约好喝酒,私下再用趁手兵器比试一场。在下河间献县李扬,敢问兄台大名?”
俞大猷抱拳说:“泉州晋江俞大猷。”
“好汉子,今晚不醉不休。”李扬说完便退场,等着下一场比赛。反正要比十场,以胜利次数判出甲、乙、丙等,失败一场并不碍事儿。
俞大猷运气很糟糕,第二场遇到大力士,就是能舞百斤大刀的其中一个。
比斗开始之后,对方一棍横扫而来。俞大猷闪避之后打算反击,但对手明明力气已经用老,却又硬生生横扫回来,这已经打破了武艺基本常识。
俞大猷终于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做一力降十会!
人家就是力气大,就是不玩花活,连续反复横扫,偶尔还带个斜劈,打得俞大猷只能不断躲闪——这货用的是狼牙棒法或者锏法,给他一件趁手兵器,他能在战场上变成绞肉机。
三分钟时间快到了,一个追,一个躲,居然还没真正接战。
那猛士急道:“你别跑啊!”
俞大猷笑道:“我又不蠢。”
时间到,此场平局。
可惜此时的俞大猷,尚未跟随李良钦学剑,还没进化为完全体,不是跟戚继光并称的“俞龙戚虎”。
历史上,武艺大成的俞大猷,路过少林寺时专门拜访。对和尚们的表演非常失望,认为少林寺的剑法真诀已失传,于是让少林和尚跟着自己习武打倭寇——史料记载只是这样,传到民间,就变成俞大猷单挑少林寺,把和尚们打得服服贴贴。
十场比完,俞大猷九胜一平,被三位考官判为器械“甲上”等。
甲上,共六人。
朱厚照喜欢打架,这六人在笔试结束后,必然被皇帝单独召见。




梦回大明春 490【流职武将】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对于认真读书的考生而言,武举笔试其实非常容易。
《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只需任选一篇。
《武经七书》,七本兵书,也只需任选一本。
俞大猷选的是《孟子》和《孙子兵法》,结合武试各科成绩,仅拿到第三名——他骑射拖了后腿。
跟文考科举放榜的热闹不同,武举放榜之时,竟无闲人来看热闹,只有武举人自己在那儿傻乐。
马不停蹄便是殿试,可惜规制寒酸,竟选在武英殿举行。
明代初年,朱棣还在武英殿召见大臣,后来全在文华殿召见。
现在,武英殿已经沦为皇帝斋戒的地方,太后、皇后也在武英殿召见命妇。除此之外,武英殿便是编书、绘画的地方,翰林院官员编书又不喜欢在这儿,结果武英殿常年聚集一批宫廷画师。
唐伯虎如今挺滋润,武英殿成了他的老窝,每年有一半时间都在此作画。
也就李自成读书少,打下北京城之后,居然在武英殿宣布登基,他以为武英殿是专门论武的地方呢。多尔衮也有些拎不清,诸多大殿都不选,偏偏要在武英殿摄政(也有李自成烧皇宫的原因,武英殿正好没被烧着)。
这是文官们的傲娇和鄙夷,虽然同意大开武举,却把武举殿试设在武英殿。
一百九十八位武举人,除了十四个文化水平实在不堪,其余一百八十四人全部录取为武进士。而没考上武进士的那十四个,由于武艺不错,也被朱厚照招到豹房听用。
来到武英殿,考生见到皇帝激动不已,皇帝见到考生同样非常高兴。
朱厚照喜欢武人,眼前都是勇士,天下英雄尽入吾榖也!
殿试为策论,扯了一堆圣人之言,皇帝让武举考生讨论为将之根本。
俞大猷的军事思想承自《孙子兵法》,写策论自也是《孙子兵法》那套,谈天时、地利、人和,谈后勤,谈国力,谈谋略。不过笔锋一转? 他认为如今军制糜烂,为将者首先该清廉,不能克扣士卒粮饷? 否则说什么都没用? 士兵们根本不愿打仗。
接着? 俞大猷又说,粮饷不缺,则有士气。但还应军纪严明? 地方卫所不知军纪为何物? 这样的军队是没法上战场的。
反正都是些非常实际的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王渊没有参与殿试阅卷? 全都是兵部官员评判。
朱厚照把排名前三十的答应? 让官员念给他听? 最后选了俞大猷为武状元。
武状元诞生? 同样没有热闹可言? 文官们根本不在乎? 倒是五军都督府给他们举办了庆祝宴席。
豹房。
朱厚照指着眼前六人说:“二郎,此皆为械斗甲上者。”
1...210211212213214...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