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随即,唐顺之被带去见王渊。
唐顺之非常激动,执弟子礼道:“学生拜见先生!”
王渊高兴道:“应德不必多礼。”
王渊还以为是自己的出现,蝴蝶翅膀扇出一个数学天才,他穿越之前根本就没听说过唐顺之的大名。
《明史》是这样记载唐顺之的:“顺之于学,无所不窥。自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箭术)、勾股(数学)、壬奇(奇门)、禽乙(遁甲),莫不究极原委……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历史上,此人会试第一,殿试第四。并将阳明心学的左派和右派理论合一,是实学先驱,张居正、海瑞等人的学术思想也受他影响。
而且,唐顺之还是抗倭名将,主张海战歼敌,不让倭寇登陆。
当时唐顺之卷入政斗,被迫辞官多年。胡宗宪奉命抗倭,召之为幕僚,朝廷海禁严厉,官方军舰都不得擅自出海。
胡宗宪听从唐顺之的建议,主动出海攻击倭寇港口,唐顺之亲率船队出征,一战击沉倭寇海船十三艘。唐顺之因此复官,以右通政的身份,驾船驰援江北,再次大破倭寇。
紧接着,友军围困倭寇老巢,唐顺之建议围而不攻,瓦解消磨倭寇士气。猪队友立功心切,直接攻打,死伤惨重。总兵卢镗想要撤军,唐顺之坚决不许,一旦撤围倭寇就跑了。他以文官之身,亲自持刀直扑敌寨,大胜而归。
可惜,天气炎热,旧病复发。
唐顺之养病数月,军情紧急,嘉靖给他升官,让他立即出征,不幸病死在海船上。
这样一个奇才,居然主动拜入王渊门下。
唐顺之说道:“学生仰慕先生之博学,希望能够聆听教诲!”
王渊笑着说:“于数学一道,我已经没什么可教你的。”
唐顺之说道:“学生欲习箭术与刀法。”
“你好武事?”王渊惊讶道。
唐顺之说:“然也。”
王渊哈哈大笑:“那好,我就教你箭术和刀法。”
历史上的唐顺之,是被迫辞官之后,目睹倭寇侵略家乡,才苦修武艺和兵法的,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弱士子而已。
也不算文弱,唐顺之会几手拳脚功夫,平时也很注重锻炼身体。
王渊左右无事,当即带唐顺之去演武场,手把手教导这个新学生挽弓射箭。
此人真的是一个奇才,什么东西一教就会,虽然手法还很生疏,但很快就掌握各种要领,缺的只是持之以恒的练习。
傍晚,王渊留他在家吃饭,随口问道:“会试还有半年,你久居京城,可缺盘缠银两?”
唐顺之拱手说:“多谢先生关怀,弟子不缺。”
肯定不缺啊,他爹是官,他爷爷也是官。他老家在南直隶,借着开海之利,家族生意做得很红火呢。
王渊又问:“会试可有把握?”
唐顺之说:“应该不会落榜。”
历史上,唐顺之会试第一。而那年的殿试第一,是王阳明的另一个学生。
唐顺之就这么在京城住下来,每天上午自己研究数学,下午跟着王渊学箭练刀,晚上复习四书五经。这货的武艺突飞猛进,还能抽空写数学论文,甚至偶尔还填几首散曲,期间表现出的各种惊人天赋,让王渊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
人跟人,真的不能比,唐顺之就是个超级学霸,还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种。
物理学院的学生们,心里那个羡慕啊。
王渊已经好几年,没有亲自收学生了,后来加入的全是再传弟子。
而唐顺之呢?
在家自学几年数学,就自创一个数学分支,直接拥有长老(院士)资格。现在还成了王渊的亲传弟子,见天往王渊家里跑,今后不管怎么混都能飞黄腾达。
惹不起,惹不起。
梦回大明春 539【谁比谁先死】
“当!”
一道白光闪过,没有开锋的刀刃,劈在张慕胸口。接着唐顺之顶肩一撞,把张慕撞得连连后退,还没站稳又是一刀劈向张慕肩膀。
张慕整条手臂都没力气了,雁翎刀哐当落地。他胸口也疼得很,虽然穿了锁子甲,但一劈一顶还是难受。
特别是最后一刀,本该落在张慕脖颈处,唐顺之故意偏了几寸。
“我输了。”张慕郁闷得很。他混混出身,跟了王渊快十年,居然输给练刀仅两月的唐顺之。
唐顺之收刀抱拳:“承让!”
王渊也是无语,且不论体格,仅从悟性而言,唐顺之的练武天赋居然超过俞大猷。
这什么妖孽啊?
历史上的唐顺之,三十七岁才学枪法,十年之后做了戚家军的枪术老师。戚继光大名鼎鼎的“鸳鸯阵”,改良自唐顺之传授的“鸳鸯伍”,戚继光关于多兵种作战的理念,也深受唐顺之《武编》的影响。同时,唐顺之还教过俞大猷兵法,“俞龙戚虎”全是唐顺之的学生。
唐顺之还是“嘉靖八才子”、“嘉靖三大家”,是统一阳明心学左右派的实学先驱。
历史上,嘉靖把罗洪先(状元)和唐顺之(会元)一起削职为民。罗洪先回到江西吉水苦修心学,在石莲洞一住十六年。唐顺之也筑三间茅屋,同样苦修心学十六年,朋友看不下去才把他睡觉的门板换成小床。
唐顺之留下的著作,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兵法武艺、经史术数……无所不包,甚至还有《三吴水利录》这种水利书籍。
这个时空的唐顺之也疯狂得很,他交给罗修那本《位置几何》,只是非常初级的拓扑学小册子。这三个月一边练刀、练箭,还一边补充完善拓扑学理论,已经又写出两篇相关数学论文。
“老爷,老爷!”
周冲快步奔到演武场,大喊着报喜:“少爷中举了!”
王渊问道:“第几名?”
周冲回答说:“第十二名。”
王渊颔首道:“还行。”
话音刚落,宋灵儿、黄峨等人,也纷纷来到这边庆贺。
半年前,王策由宋灵儿的陪嫁亲卫护送,回到贵州参加乡试,现在终于传来了中举消息。
不过在王渊看来,贵州乡试第十二名,还真没啥大惊小怪的。这成绩参加会试够呛,能不能中进士全看运气,哪有新收的徒弟唐顺之给力?
“恭喜先生!”唐顺之作揖祝贺。
王渊笑道:“但愿明年,犬子能与应德(唐顺之)同科。”
唐顺之说:“勉之(王策)贤弟家学渊源,又是简斋先生(杨慎)高足,来年一定金榜题名。”
王渊给儿女取名一向省事,这次王策回贵州乡试,临行前随便取字“勉之”,这属于一个烂大街的字。
至于杨慎,由于没有流放云南,月溪、升庵两号都没了,如今自号“简斋”。许多在逆境中写出的诗词曲调,也全都给整没了,王渊抄的那首《临江仙》算是挽救文学经典。
……
“咳咳咳咳!”
深秋时节,天气转凉,张永因为小感冒一病不起。
病床上,张永有气无力地问:“陛下准了吗?”
义子张隆说:“准了。谷督公那边,也一并准了。”
张永和谷大用同为“八虎”,也是八虎里面仅存的两个。这几个月来,两人的身体都不好,隔三差五请求辞职归乡,朱厚照害怕麻烦,一直都不批准,只派太医时常给他们瞧病。
又是几声咳嗽,张永无奈道:“唉,陛下算是准了,可我如今这样子,哪能撑到回乡养老?怕是要客死在京城。”
张永的老家离京城很近,就在保定府新城县,拢共三百多里而已,但三百里也撑不住病体啊。
张永在京郊霸占的土地,全都赠送给工部铁道司,只求王渊帮忙照顾身后事。他还捐了三千两给物理学社,又捐二千两银子给物理学院,剩下的钱财全都分批运回老家。
至于兄弟和子侄辈,张永让他们退还大部分土地,因为不退也根本保不住。但那些家伙利欲熏心,根本就不听张永劝告,今后落得什么下场都是咎由自取,张永这个将死之人也管不了那么许多。
谷大用的身体稍微好些,京郊土地已经全部捐出,不但捐给物理学院做学田,还捐了一大片给国子监。
谷大用就一个弟弟谷大山在京城,谷大山还算比较消停,但谷大山的儿子们却嚣张跋扈。一顿敲打,谷大用逼着家人散去田产店铺,带着几十万两银子回老家潇洒。他也算活明白了,京城的水太深,还不如回乡购置产业。
谷大用前来探望,真心诚意说:“张老哥,我明日便离京了,你在京城多多保重。”
张永强撑着病体坐起:“谷兄弟何其速也?等到开春再走也不迟。”
谷大用低声说:“这两年,朝堂内外都平和得很,越是这样就越吓人。陛下恩准咱们哥俩归乡,这大印一交出去,多则半月,少则数日,言官必然蜂起弹劾。我怕走得慢了,根本离不开京城!”
“只要陛下健在,倒不至于怕那些言官。”张永只能这样自我安慰。
历史上,这两人的下场都不咋地,都被杨廷和扔去看守皇陵。特别是谷大用,因为跟文官关系不好,守陵十年之后,被张璁清算抄家,躲到哪里都逃不掉。
二人现在最恐惧的,便是朝堂内外一片和睦。
不管是真和睦,还是假和睦,文官自己不斗起来,就会集体拿太监出气!
两个恩怨纠葛甚深的太监,放下所有仇怨,聚在一起回忆往昔,张永甚至还喝了两口小酒。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不求苟全性命,只求别连累家族。文官若真要报复,二三十年之后都能动手,一动手便是举家流放边疆。
翌日,谷大用离京,带走京城所有族人,捐给国子监的良田就有上千亩。
又隔一日,张永也离开京城,刚到涿州就半路病死。
科道言官果然疯了,蜂拥而起进行弹劾,奏章全被新任司礼监掌印给压住。
掌印和秉笔总算分开。
司礼监掌印叫王敞,秉笔太监叫张聪,都是张永的心腹,张聪还是张永的干儿子,他们不会允许文官咋呼。
御马监掌印叫谷忠,是谷大用的干儿子。
这三个太监都没啥逼数,特别是秉笔太监张聪,疯狂提拔任用自己的家人,一时间居然转移了言官们的注意力。或许,这正是张永的目的所在,让一个嚣张跋扈的太监做秉笔,仇恨值可以在短期内快速转移。
只要张聪疯狂搞事,文官就会念张永的好,谁好谁坏都是比较出来的。
“咳咳咳!”
杨廷和今年冬天也生病了,他听说张永、谷大用离京,居然生出一种怅惘之情。
皇帝怎么还不死?
说好的数次病危呢,说好的药石难治呢!
朱厚照再不死,杨廷和就快撑不住了,他还等着皇帝死后,来一场贤相的完美谢幕!
好山园。
“砰砰砰!”
一排后膛燧发膛线火枪齐射,朱厚照红光满面,精神头十足的拍手:“这膛线火铳果真厉害,打得又远又准,先打造它一万支出来,朕现在有的是钱!”
梦回大明春 540【中央岁入破千万】
??这年冬天,不仅张永、谷大用致仕,右都御史李充嗣也致仕了。
??李充嗣曾在山东支持王渊整治河道,又在宁王造反时督理南京军务。王渊本来想要重用这个老臣,无奈朱厚照太能活了,李充嗣的身体反而有些扛不住。
??李充嗣离京的时候,王渊上疏皇帝,请给这位老臣抬官。
??于是,李充嗣以兵部尚书职致仕,老家的房子可以改名为“尚书第”。
??王阳明也在南京请辞,他的肺病需要静养,但朱厚照懒得理会。反正担任南京吏部尚书,也没啥繁忙工作,一边上班一边养老都不耽误。
??对了,王阳明老树开花,如今膝下有一子一女。
??都是妾室所生,续弦夫人久不怀孕,王阳明捱不住族人唠叨,自己也想留下后代,于是就纳了一房小妾。
??腊月二十七。
??户部尚书彭泽,来到杨廷和家探病,用那副大嗓门恭敬问道:“先生可好受了些?”
??杨廷和拄着拐杖,叹息说:“孟冬(农历十月)染上风寒,本已痊愈。谁料前几日又受寒,喝药之后已无大碍。唉,人老了,比不得年轻时候。”
??“咚,咚,咚!”
??突然钟声响起,却是会客厅的摆钟在整点报时。有工匠改进欧洲钟表,搞出自鸣装置,颇受士绅富商喜爱,民间称之为“自鸣钟”。
??杨廷和虽然有些不喜欢王渊,但又不得不承认,王渊和物理学派,确实带来了许多好的改变。
??至少,生活方便许多。
??杨廷和这几年老眼昏花,儿子杨慎聘请工匠,用玻璃打造了一副眼镜,现在每天都挂在胸前随时取用。
??两人闲聊一阵,彭泽说道:“梧山先生(李充嗣)致仕,这右都御史该补一个……”
??杨廷和立即摆手:“又不是左都御史,争来也无用。选谁充任,且看陛下的意思,我等照常推荐一人便可。”
??彭泽欲言又止,他虽年老,身体却硬朗得很,还想跟王二郎争一争呢。
??杨廷和安慰说:“济物啊,你如今是户部尚书,再熬几年可以顺利入阁,不要再跟王若虚起什么争端。”
??“是。”彭泽只能听话,他是杨廷和的死忠。
??杨廷和又问:“盐政改革已经一年,盐税银子收得如何?”
??太仓库虽然由仓场提督(尚书或侍郎)管理,且不受户部尚书节制,但户部尚书有权查看账目。
??杨廷和回答道:“今年各地的盐课、盐税,都已经解库。折成银两之后,总共增加了一百八十二万多两。”
??这个数据,绝对有人钻空子,而且御史监督不力,但勉强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即便如此,还是把杨廷和吓到了:“盐课、盐税多了一百八十多万?”
??彭泽说道:“正是,过两日便会呈报内阁和户科。”
??杨廷和感慨道:“王若虚,经国之才,吾实不如也。”
??彭泽默然,作为户部尚书,他是盐政改革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办起事来手头特别宽裕,不像前几任那样捉襟见肘。
??主要是以前的盐课、盐税太扯淡了,每年收到中央不足百万两,突然猛增一百八十万两挺吓人的。而且,还不损及灶户、小民和大部分商贾利益,更是分润了六成给地方,平白给天下官员加俸三级。
??新盐法的推行,还没受到太大阻力。除了少数权贵和屯户,大家都赞成改革,一切就像春风化雨,只需严查贪污和走私便可。
??杨廷和现在想来,都还觉得有些不真实,搞改革居然这么容易吗?
??彭泽又说:“今年朝廷的进项,不含极东运回之金银,全部折算为银两已经过千万两。”
??“不含极东之财,也能有千万两?”杨廷和以为自己听错了。
??彭泽说道:“海关银子,越来越多。铸币之利,也日渐丰厚。还有税银解库,多项课税必须使用新钱(即银元、铜钱),此法已在两京十三省推行,也能省下许多折价与运本。若各地督抚、御史整治海关得力,恐怕还能增加一两百万关税。”
??杨廷和彻底无语,十年前,中央财政收入不到五百万两(不含大量实物税收),而今居然直接翻倍了!
??彭泽真的很幸福,皇帝财大气粗,他这户部尚书也财大气粗。
??杨廷和问道:“各项开支呢?”
??彭泽回答道:“最大的开支是赈灾,各地灾异不断,赈灾督抚疲于奔命。其次是平叛,南北皆有叛乱。特别是广西之乱,耗时三年,调动三省十万大军平息,粮饷消耗甚巨。再次是边镇,九边讨饷越来越多,边军必须严加整顿才行!”
??大明中前期的边镇军费,主要由地方解决,再不济摊到老百姓头上,中央财政拨款属于补充选项。
??变化从正德、嘉靖年间开始,边镇越来越糜烂,地方也难以供给,只能不断追加中央财政拨款。明末中央财政扛不住,地方虽然无力承担,为了打仗也得强行派饷(比如辽饷),加上天灾把老百姓逼得只能造反。
??从彭泽的言语中就能得知,中央财政最大的开支,其实是数之不尽的天灾。
??这几年气温不断抬升,南方已经不再下雪,但洪灾和旱灾却轮番上演。
??现在已经是年底,明年将会更可怕,江南数省全部大旱,同时伴随大面积蝗灾出现,一石米将涨到二三两银子。
??好消息是,由于王渊和朱厚照的军事胜利,边患比历史上的嘉靖朝减弱很多,中央军费支出也大大减少。嘉靖那是真的头疼,北边应付蒙古,南边应付倭寇,内部造反起义,军费开支反而占大头,朝廷根本无钱赈济灾民。
??由于朝廷赈济得力,这个时空的大明,估计可以少饿死数百万灾民。
??嘉靖嘉靖,家家干净,你以为是说着玩的?朝廷的银子都拿去打仗了,老百姓遭灾只能靠自己硬扛!
??彭泽离开之后,杨廷和拄着拐杖来到庭院,注视着树梢的麻雀久久不语。突然,他喃喃自语道:“王若虚啊王若虚,你要变法就去变法吧。你既为朝廷开源,那我就帮你节流。豹房边军、东厂和锦衣卫,都实在太多余了,裁撤之后,每年可省下数十万石粮食!”
??正德朝的东厂和锦衣卫,确实多得吓人,而且还不怎么干正事儿,纯碎是朱厚照胡乱恩赏造成的。就拿应州大捷来说,参战的太监、武将和勋贵,不然自己有赏赐,家人还封了一大堆锦衣卫百户。豹房那些勇士,皇帝喜欢的乐户、艺人、僧道……几乎都有亲戚当锦衣卫。
??这些裙带关系封赏的锦衣卫,屁事都不干,还每个月领工资。比如李应的儿子,三岁受封锦衣卫百户,已经领了十年的薪水。
??同样的,朱厚照还封赏了大量虚职武官,平时鬼影子都见不着,领工资时你也见不着,因为他们会派家仆来领取俸禄。
??每年全国进京的漕粮有400万石,其中二十分之一,都拿去喂养这些酒囊饭袋了。
??就看杨廷和开刀的时候,敢不敢顺手对着文官,因为文官也有大量子嗣是锦衣卫百户朱厚照喜欢这样玩儿,某个文官办事得力,张口就是锦衣卫百户封过去,你完全无法理解皇帝的思维逻辑。
??包括王渊的儿子王策,在考中秀才之前,也领了好多年的锦衣卫工资,拥有功名之后自动取消便可。
梦回大明春 541【老友进京】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元宵刚过,王策终于从贵州回到北京,同来的还有陈文学、叶梧、刘耀祖等人。
“拜见王尚书!”昔日旧友纷纷作揖行礼。
王渊赶紧过去扶起,笑道:“诸君皆为同学,何必这么见外?唤我若虚便可。”
陈文学尴尬道:“惭愧。”
陈文学和叶梧都比王渊年长,科举多年居然还是举人,今年更是要跟王渊的儿子一起参加会试。
其实,这才是古代科举常态,三十多岁中进士再正常不过。
刘耀祖同样无地自容,穿青寨出了许多人物。王渊、王猛兄弟俩且不说了,袁氏三父子同样很厉害。袁刚是宋氏第一猛将,袁志官至贵州前卫指挥使,袁达官至盖州卫指挥使兼辽南参将(辽南参将属营兵系统,若接到兵部命令,战时可调动整个辽南地区官兵)。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伙伴,一个个都飞黄腾达,只有刘耀祖还在寒窗苦读。
王渊感受到异常气氛,哈哈笑道:“诸君且勿妄自菲薄,今日咱们一醉方休!”
除了昔日同窗,还有几个贵州举人赶考,今天一并前来拜访王渊。
没有宋氏子弟,因为土司后代,不得参加会试。但宋公子大兴文教,从宋氏辖地走出的举人,今年就有三个来京城赴考。
更多的举人,来自省城贵阳,算上叶梧等人,今年一共有九人赴考。
最神奇的是普定卫,那里的官军打仗或许不行,卫学教育却办得如火如荼。近十年来,贵州一共出了三个进士,全都来自普定卫,普定潘家(世袭武官)就占了两个。可惜一人早死,潘流玉外放仅两年,就病死在知县任上。
顺便一提,以上这些举人,全是心学门徒,阳明心学已经席卷贵州。
王渊特别设宴,招待这些同乡。
酒过三巡,渐渐打消矜持,气氛终于活跃起来。
陈文学笑道:“要说贵州最大的变化,就是新钱流通,买卖交易变得更方便了。”
“就是,铸造新钱,惠及贵州万民,”叶梧也说,“只此功绩,若虚就可称贤臣。我代表家乡父老,且敬若虚一杯!”
“干了!”王渊也不客气。
贵州那破地方,实在太落后,大量农村以物易物,甚至一些州县都以物易物。以前使用的铜钱,多为地方私铸,含铜量非常可怜,在流通过程中各种被嫌弃。
而今,全国六大铸币局,云南铸币局便是其一。
云南以铸造铜钱为主,而且铸造量非常大,已流通到贵州、广西、四川三省。这种新钱用料十足且做工精美,成为西南地区的主要市场货币,偏僻州县甚至用以收藏保值,大量新钱被藏到士绅豪右的私库当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