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殿试不给蜡烛的,你若生有神眼,那也可以摸黑继续。但咱这不是仙侠文,黑灯瞎火的,考生们陆陆续续交卷,然后哀鸿一片结伴出宫。

    金罍哭丧着脸,对王渊说:“策试题太难了,怕是只能排进三榜。”

    “我也瞎写的。”王渊笑道。

    废话,苦读四书五经的士子,遇到这种策题谁不瞎写




108【科举舞弊案】
    殿试阅卷工作还没开始,暗恋金罍的那个靳岚,其父亲靳贵便摊上事儿了。

    这次会试,有舞弊案发生!

    起因是一个叫王谦的宜兴人,在礼部贡院工作,他跟同乡应考举人吴仕有仇,举报吴仕作弊。会试填榜之际,外帘官(考试监察官)全都进来,彻查舞弊案件,因此这届会试填榜很晚,比往届晚了一个时辰出榜。

    结果查来查去,吴仕没有问题,反而是江阴举人陈哲,被查出向靳贵(副主考)的家童靳可勤行贿买题。

    陈哲直接被剥夺中试资格,靳可勤则携款逃跑。

    王谦坚持说同乡吴仕也买题了,于是外帘官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应该取消吴仕的进士资格(已经中试),一派认为应先把靳可勤抓回来,当面与吴仕进行对峙。

    闹来闹去,吴仕都已经去参加殿试了,还是被莫名其妙剥夺功名。

    而靳可勤早已潜逃,副主考靳贵和中试举人吴仕,都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殿试结束之后,这个消息传遍京城,二人有理都说不清楚。

    最倒霉的是工科左给事中马卿,他身为吴仕的房官,推荐了吴仕的卷子,也因此事被连累,外调去大名府担任知府——纯属躺枪。

    所以,正德六年的会试录取三百五十人,但进士只有三百四十九个,吴仕被罢免了。

    “若虚,你听说了吗这次会试有人作弊!”金罍快步跑进王渊房中。

    王渊问道:“怎么回事”

    金罍焦躁道:“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副主考靳贵,就是上巳节踏青,那个靳小姐的父亲。他的家童受贿卖题,早就携款潜逃了,已经参加殿试的吴仕被夺去功名!”

    “还有这等事”王渊惊讶道。

    “谁说不是呢,”金罍摇头感慨,“现在京城都在疯传,说副主考靳贵卖题无数,暗得贿银数万两。还有,你也被人造谣了!”

    王渊无语道:“关我屁事啊。”

    金罍说:“谁让你是贵州士子贵州已有十多年不出进士,你不但中试了,而且还是会试第三。那些造谣者到处宣扬,说你贿赂靳贵白银三千两,提前拿到了会试题目,所以才能考得第三名!”

    “草!”王渊忍不住爆粗口,而且还是上辈子的粗口。

    金罍懊恼道:“上巳节就不该出门,我们跟靳家小姐结伴春游的事情,已经被人捅出来了。就连我都被质疑买题,我一个云南士子,会试考中第二十八名,在他们看来肯定买题了。”

    王渊刚开始还不在意,此刻却表情严肃起来。

    风言风语很可怕,唐伯虎就是这样被剥夺功名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

    他娘的,肯定是那些南京国子监生在造谣。

    因为只有一起在河边喝酒的南京监生,才知道王渊、金罍与靳家小姐一起春游的事情。喝酒时一个个热情无比,转身就胡乱造谣,无耻混蛋!

    ……

    李东阳府上。

    宋灵儿焦急万分,想要出城去探望王渊,却被李东阳和王阳明一起制止。

    “你不能出去,会害了王二郎的!”李东阳说。

    “为什么啊”宋灵儿不解道。

    王阳明解释说:“你住在内阁首辅家里,还跟副主考是邻居,若再与王渊接触,有心人怕是又要嚼舌根。”

    “那怎么办啊!”宋灵儿焦躁不安,在房里走来走去。

    王阳明笑道:“你说自己想当女将军,统兵之人可不能急躁。”

    李东阳起身说:“些许谣言,不必理会。那个被夺功名的吴仕,其实都是被冤枉的,怎可再因谣言而夺王渊、金罍两人功名。如此以往,难道我大明要以谣言治国”

    “言官们恐怕不会善罢甘休。”王阳明提醒道。

    李东阳挺直腰杆,冷笑道:“痼疾日渐加重,我恐怕已经时日无多了,临死前连两个士子都保不住”

    李东阳已经决定把事扛下来,反正他这辈子背锅无数,也不差王渊、金罍那两口小锅。

    ……

    东阁,殿试阅卷之地。

    李东阳被人搀扶着来到此处,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廷和、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刘忠、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梁储、吏部尚书杨一清、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靳贵、兵部尚书王敞、刑部尚书何鉴、工部尚书李燧等人,纷纷上前见礼问候。

    按制,吏部尚书只有一人,但眼前有一串吏部尚书。就连李东阳这个大明首辅,同样兼职吏部尚书。

    真正掌管吏部事务的只有杨一清,其他吏部尚书都属于挂名。

    为啥如此

    因为在正德朝的时候,朝会排列官员班次,六部尚书排在阁臣之前。若阁老们不挂个尚书职,那每次上朝见皇帝,都只能站在六部尚书的屁股后面。

    互相行礼之后,李东阳直接对靳贵说:“些许议论,不必介怀。”

    靳贵苦笑道:“家童贿题,吾之过错,实在汗颜。”

    李东阳走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开始阅卷吧,言官那边我来扛住。”

    杨廷和从头到尾都不方便说话,因为他儿子也参加了会试、殿试。他本来请求回避的,但皇帝不允许,只能跑来参加阅卷工作。

    说实话,杨廷和不想参加殿试阅卷,以杨慎的一身才学,再怎么瞎考也能进二榜。即便不进前三,大不了再考庶吉士,同样可选入翰林院,同样可以平步青云,何必惹得一身骚呢

    杨廷和完全能够想象得到,自己参加了阅卷工作,若儿子考个状元出来,必定招来朝野上下非议。

    李东阳刚刚坐下,便看到三份卷子单独摆放,只能望之摇头苦笑。

    那三份卷子,自然是邹守益、杨慎和王渊的卷子。按理说,考生信息被密封了,不可能提前被人找出,但事实上年年皆有如此潜规则。

    在嘉靖朝以前,殿试的操作空间非常大。

    弥封官可以看到考生名字,经常把会试前三名的卷子,单独列出送去东阁备选,免得殿试阅卷官把会试前三弄成了三榜进士。

    若会试前三名,殿试考出来居然只进三榜,那简直在打会试主考官的脸。因此才有这种偷偷送卷的违规操作,如此一来,会试前三至少也能进殿试二榜。

    还有更骚的操作,就是弥封官把某人试卷,列在某某位置。阅卷官一看便知,于是将此人拔高,说白了就是串通作弊。

    而阅卷官在阅卷之后,晚上还能回家休息,导致皇帝都没看过答卷,结果好文章已在京城传开了。

    鉴于种种弊病,历史上,嘉靖五年就进行改革:第一,弥封官不得参与送卷,避免与阅卷官勾结;第二,阅卷官不得回家,只能住在礼部,防止殿试文章提前泄露。

    李东阳首先阅邹守益的卷子,略微有些失望。虽然文章引经据典,但属于道德文章,并没有什么实际性内容。

    这很正常,邹守益又没当过官,也还没深入钻研史书,主要在研究经义学问。这样的十九岁士子,能写出什么真正有用的治国方略

    不是考生的问题,而是题目出得太难,让六部官员来回答都难。

    接着是杨慎的卷子,看着看着,李东阳就皱起眉头。

    这份答卷写得太全面了,文字写得太精彩了,不像是用一天时间临时所作。更像是提前得到考题内容,在家翻阅史料典籍,认认真真反复修改而成。

    难道杨廷和故意漏题给儿子

    李东阳已经起了疑心,但不敢轻易下结论,因为杨慎不仅是杨廷和的儿子,也是他李东阳的亲传弟子!他深知弟子博古通今,或许真有如此才学也说不定。

    再看王渊的卷子,李东阳的表情更加古怪。

    杨慎虽然把殿试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而且面面俱到、用典详尽,但其实满篇空话和废话,跟邹守益一样难以谈及实质性问题。

    而王渊呢

    文章写得干干巴巴,却通篇干货,直指时弊,犹如出自积年干员之手。

    难道王阳明悄悄偷题,让宋灵儿带出去给王渊看过

    今年的殿试都是什么妖魔鬼怪!

    李东阳都无语了。



109【圈圈点点】(为盟主“覆盆子酸奶”加更)
    殿试文章有五个等级,分别用五种标记来代替,即:、、丶、丨、x。

    名列前茅的试卷,必须有一半以上阅卷官,将其判为一等或二等。

    若一半以上的阅卷官,给这个试卷判四等、五等,那该考生就只能做三榜同进士了。

    李东阳给三张卷子全部画圈,又随意打乱顺序,交给旁边的杨廷和。

    此举谓之“转桌”,就是让别桌的阅卷官继续评分。

    李东阳画的三个圈圈上面,全部贴有浮签以遮挡,其他阅卷官无法看到,只有等全部阅卷结束才能拆开。

    杨廷和随便一扫,便认出自己儿子的答卷。跟文风、内容无关,纯粹看笔迹便知,因为殿试不抄朱卷,全都以考生墨卷来评分。

    书法也属潜在评分项目,字儿写得太差扣分,写得太好加分,写得普通就无所谓。

    不管是从私情,还是看文章,杨廷和都给儿子画了个圈。他可不会故意避嫌,明明儿子写得好,却非要打差评的事情,杨廷和绝对做不出来。

    等把邹守益的卷子看完,杨廷和也打了个圈圈。只要会试前三名写得尚可,他都必须打圈,免得厚此薄彼落人口实。

    直至看到王渊的卷子,杨廷和突然皱起眉头。

    这玩意儿根本没法评价,也没人如此写殿试文章。杨廷和左思右想,实在是拿不准,又因为儿子的缘故,他不敢把分判得太低,干脆给了王渊一个三角形,即第二等。

    卷子传到真正的吏部尚书杨一清那里,评分再次出现变化。

    杨慎的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必须给圆圈。邹守益的文章太过空泛,不讨杨一清喜欢,但又确实很有水平,于是给了个三角形。

    而王渊关于马政、关于茶马贸易的论述,简直戳中了杨一清的心窝子。改革马政,乃是杨一清这辈子最得意的政绩,被王渊拿出来举例怎能不喜

    并且王渊不单单举例,还讨论马政改革之后,茶马贸易商品化可能带来的漏洞,探讨如何能把漏洞补上,防止官商勾结钻空子。

    人才啊!

    杨一清当年也想过填补漏洞,但相关利益集团太强势,他的许多政策无法真正落实。

    读完王渊的卷子,杨一清感觉后继有人,直接给了个大圈圈。

    试卷接着传到阁臣梁储那里,这位先生给杨慎和邹守益全部打圈。同样在王渊的卷子那里卡壳,反复阅读几遍,他随笔点了一下,即判第三等。

    阁臣刘忠的评分又不一样,给杨慎画圈,给邹守益画三角,给王渊画了一个点。

    殿试有两天阅卷时间。

    最后一天傍晚,东阁内点燃蜡烛,大家把浮签撕开统计成绩。

    当看到李东阳给会试前三全部画圈,杨廷和不禁暗骂一声老狐狸。

    千万不要指望一个政坛老乌龟,是什么铁骨铮铮的正人君子,李东阳奸猾阴险得很呢。

    放在前些年,李东阳的风评差到极点,扳倒刘瑾之后才猛然好转。再加上他大权在握,以前干的那些腌脏事,都变成为了除去阉宦而隐忍演戏。

    至于这半年来提携后辈,在杨廷和看来不是为国拔才,而是为他李东阳的子孙后辈攒人脉。

    比如这次科举舞弊案,李东阳处理得是真老辣。

    工科左给事中马卿成为倒霉蛋,成了所有会试考官的替罪羊,直接相关责任人靳贵却屁事没有。

    如果再把王渊、金罍的事情扛下,那李东阳就是铁肩担道义。担任考官的那些官员,都必须承李东阳这个情,其中包括王阳明在内。

    李东阳有何损失

    黑锅都被倒霉蛋马卿给背了,还把工科左给事中的位子腾出来,正好可以换上李东阳的心腹。

    损失都是别人的,好处都是自己的,可以在致仕之前,留下更好的名声、更宽的人脉!

    杨廷和的猜测很阴暗,却距离事实不远。

    但在李东阳看来,这是公私两便的事情,给自己捞好处的同时,还能为国拔才,何乐而不为呢

    ……

    大概花了两个时辰,阅卷统计结果出炉。

    第一名,杨慎,满分,十四个“”。

    第二名,余本(会试第一百九十二名),十二个“”,两个“”。

    第三名,邹守益,十一个“”,三个“”。

    王渊排在第九十八名,三个“”,两个“”,四个“丶”,四个“丨”、一个“x”。

    杨廷和拿着王渊那份答卷,感慨道:“此人的卷子,一言难尽。”

    杨一清笑道:“我倒是觉得言之有物。”

    “哈哈,大胆敢言,此子可为御史。”大理寺卿张伦笑道,他给王渊打的也是圈。这位先生乃言官出身,担任监察御史巡视各地,复又以断理冤案名满天下,他知道王渊写的许多内容都是实情。
1...6667686970...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