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另一方面,张昭曾经当面击溃鞑靼的可汗小王子。你要说这样的人物,地位比察哈尔部的千户低,那太自抬身价。

    张昭轻蔑的笑了笑,道:“那未免太便宜他了。在你们这些人眼中,我大明的百姓是贱民,杀之如猪狗。但是在本官眼里,你们才是。合丹是吧别说我不给你机会。你和我的侍卫比斗一场。赢了,此事一笔勾销。”

    合丹刚才慷慨激昂,嘴炮很叼,此刻是给张昭逼到墙角,阴着脸答应下来,“好。”

    在草原上,决斗是很常见的事。他要是退缩了,他刚才骂博尔哈是软骨头,那他也不是什么勇士,而是一个懦夫。

    …

    …

    很快,场地空出来。王武活动着手脚,嘿嘿一笑,看着哈丹,把沾血的钢刀耍出几个刀花。

    焦芳、王华、李道立、钱宁、南城兵马司指挥使于鸿观、汤玄策、张名尹等人都大致明白张昭的想法。

    之前破门而入,杀进来是有理有据。捉拿人犯嘛!此刻,张昭要派人和威胁他的哈丹决斗,自然也是扯一个明面上能说的过去的理由。目的,还是震慑这帮鞑靼人。

    图鲁、博尔哈三人聚拢在一起,此刻南城兵马司的军士已经撤到外面的庭院中。他们将捆绑在地上的侍卫都扶起来。至于决斗的结果,根本不用看的啊。

    决斗的结果很快就出来。王武只用了两刀就在步战中把鞑靼贵族哈丹给干掉。

    尸体很快被拖走。

    张昭再次走进客厅中。此刻客厅里的氛围就要“和谐”的多。不和谐的因子,刚刚已经和谐掉。张昭目光环视,图鲁、博尔哈等人都低下头。

    张昭满意的道:“杂事都处理掉了。现在我们谈正事。对于和鞑靼开市,朝廷还是很有诚意的。但是鉴于出了这档事,你们是留下来进行谈判,还是返回草原,自行决定。本官给你们两天的时间考虑。”

    说着,带着焦芳、王华等人离开。

    …

    …

    锦衣卫千户于永带着扎尔台前往北城的顺天府府衙销案。围着驿馆这里看热闹的闲杂人等消失一小半。此刻,还有一批闲人在外面等着消息。

    等张昭等人走出驿馆,消息传出来,驿馆外是一阵阵的叫好声。张昭带着众人径直离开。

    汤玄策看看四周的“百姓”,感慨道:“民心可用啊!”

    和真理报是竞争关系的论道报总编张名尹呵呵一笑,“汤主编,别太乐观。张伯爷今天立威肯定是立了。可是这互市的谈判,八成是要泡汤哦。”

    “呵,张总编,咱们拭目以待。”汤玄策拱拱手,也不和张名尹扯淡,召集手下的记者,一起回城东的报馆。准备明日的报纸。

    在驿馆中发生的一幕,消息瞬间往京城各地传去。

    焦芳和王华两人共乘一辆马车往棋盘街而去。两人都是翰林出身,算是前辈和后辈的关系。当然,焦芳名声不好。

    刚刚一场大戏,充当当了工具人的王华微微沉吟着,请教道:“焦前辈,张子尚让鞑靼使臣自行决定去留,这互市谈判怕是要悬了。”朝廷可是要求要把互市谈成。

    焦芳六十多岁,模样衰老,惬意的倚在冰凉的马车中,笑呵呵的道:“德辉,话是这么说。但是你觉得那帮鞑靼人不签一份合约,他们走得了”

    王华多少有点目瞪口呆。还能这样搞细想一下,这手段张昭还真用的出来。说道:“但是,鞑靼使臣会不会虚与委蛇,回去就撕毁合约”

    焦芳禁不住微微一笑。京中都说王德辉“老实”,今日一观,果然如此啊。指点道:“德辉要知道两点。第一,互市,从来都是北虏所渴望的。第二,弘治十四年的西北之战,是我们打赢了。”

    听闻张昭对王华的儿子王守仁特别看重,结婚还特别邀请其去观礼。所以他在王华面前把话说透。

    王华有些明白了。

    撕毁签订的合约需要底气和好处。鞑靼人能从互市中得到好处,他们撕毁的概率就先降一大半。

    而底气,鞑靼人哪里知道户部有没有银子。他们真的想被张昭带兵在草原上撵得到处跑

    张昭这一套手法玩的很溜啊!八成是远出乎庙堂诸公的意料。




第三百五十一章 中二青年
    京城附近聚集着两三百万人。不同的人在京师夜间消磨时光的地方自然不同。

    教坊司、法华寺一带自然是热门的去处。美食镇那边近来人气亦很足。

    而对于读书人们而言,夜晚的小时雍坊李阁老府中,亦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当然,前提是你有资格进去。

    本朝李阁老以阁臣身份主持文坛,每天晚上府中灯火通明,酒宴不绝。宾客俱是海内名流、文学之士。

    在张昭带兵直接抓捕鞑靼使团杀人者的当晚,李阁老府中的“文学宴会”照例在开。而消息已经传到众读书人的耳中。

    中庭前院的一处中等规模的花厅,十几名读书人正聚拢在一起宴饮、谈天说地。一个个的青衫士子,年轻的脸庞,却都是意气飞扬。

    正在说话的是一名十五岁的少年,眉眼略显清秀,皮肤白皙,穿着读书人的直裰,端着酒杯,神采飞扬的道:“新秦伯今日之举大快人心。当以此例为日后藩属使团来大明的规矩。”

    间中一人道:“用修,令尊好法家之言,郁然负公辅之望。你如今也是如是诸位可知朝廷的反应”

    “这不是我等齐聚于此的目的吗等李兄前来,问他便知。”

    “嗨!其实等明日京中两大报纸出来,朝堂、京师中的消息自然就都知道。”

    叫“用修”的少年喝着酒,慨然的道:“不管朝堂诸公是何反应,在下明日就去新秦伯府投书,求见新秦伯。国朝出了如此英雄人物,若在京中而不能结识,实在是一大憾事。”

    这话一出,一帮人纷纷劝解。这年头,读书人和高级武将之间的接触,在士林中并非主流。而且,还会产生一些非议。

    酒宴的话题,就此转变。

    杨慎,杨廷和之子,表字用修。时年十五岁。去年随父进京。途中所做《黄叶诗》名动京师。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并称其为“小友”。

    …

    …

    李东阳府中的读书人文学聚会只是今晚京中的一处缩影。张昭一通“猛操作”,别管是否符合朝廷的想法,但确实非常得人心。

    而相比于京中各处的欢畅,南城的礼部驿馆中,图鲁等人则是士气低落,商议着对策。

    自下午张昭离开,图鲁和博尔哈努力的安抚好惊魂未定的一帮侍卫。博尔哈为人老成,又派人去买冰块、石灰,将合丹的尸体安置好,回头装备火葬。

    做完这些事情后,图鲁、博尔哈和另外一名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土默特万户的贵族忽察三人关起门来商议接下来怎么办。

    京城的六月初正值盛夏,房间里点着油灯,关着门,窗户半掩,更添几分燥热。

    图鲁身材粗壮,大口的喝着酒,烦躁的道:“博尔哈,我们还商议什么赶紧回草原。人都给他们杀了,那什么互市还谈什么”

    博尔哈低默不语,他看得出来图鲁心中有些害怕。纵然图鲁身为鞑靼的王子,年纪轻轻就随着达延汗上战场厮杀,但其真正遇到危险之时屈指可数。

    而如今在明人的京师,这可就真是朝不保夕,危若累卵。生死操控于张昭一念之间。图鲁怎么可能不害怕呢

    但这种境况,他博尔哈经历得多了。他昔日在亦不刺首领的麾下就尝过这种滋味。现在回草原,图鲁最多就是威望下跌,不会负责任。甚至还可以把责任推脱到张昭身上。而他的责任可就大了。

    他是奉可汗之命,前来和明人谈“互市”。如果就这样回去,他极有可能会被察哈尔部的贵族们针对。他没有做出“业绩”,一个无用的人,大汗会保他吗

    所以,他必须和明廷达成“互市”的协议才能回去。

    博尔哈等图鲁发泄了一会情绪,叹口气道:“济农,现在如同丧家之犬回到草原上,我们会被其他人耻笑。张昭虽然杀人,但也算是有道理在手。”

    图鲁将酒壶搁在八仙桌上,激动的道:“他还有道理你听听他说的那些话:在你们这些人眼中,我大明的百姓是贱民,杀之如猪狗。但是在本官眼里,你们才是。我才不愿意留在这里当任人宰割的牛羊。”

    博尔哈无奈,如同老父亲看年幼的儿子失态,停顿一会,直白的道:“济农,你真以为我们能走得了我刚刚派人出去卖东西。门口的军士都还在。张昭说给我们两天时间思考,其实只给我们一条路走。不签订合约,我们根本无法返回草原。”

    图鲁如同被一盆冷水浇下来,暴躁的情绪瞬间消失,深深的吸一口气,“那你来负责谈判。”

    博尔哈点点头。

    …

    …

    接下来两天和鞑靼使团的互市谈判,张昭并没有参与。基础打得这么好,要还谈不下来就说明低下人办事能力不行呀!而焦芳虽然看起来很衰老,但实际是个干吏。

    互市谈判中的两个难题:商税、边贸城市建设资金。商税自然没得谈,而城市建设的银子张昭指示焦芳可以适当的作出让步。

    打一棍子,可以稍微给点甜枣。大明毕竟和列强还是有些区别的嘛!

    张昭上午从家里出来,没有去南城,而是带着王武等亲卫径直去往新军营中。

    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大明皇家银行和真理报社联合研制的印刷机终于制造完成。

    研制的地点,自然没在报社镇那边。而是放在新军营这里,内部名称是研发三所。

    骑在马上,张昭正想着今天早上赵师爷给他说的事。昨日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经庭日讲官杨廷和之子杨慎投贴求见。赵师爷帮他接待,杨慎就是单纯来表达一下敬仰之情和对他处置鞑靼杀人者的支持。

    “明朝三大才子啊!成了我的迷弟”

    张昭脑子里转着,禁不住笑起来。话说杨慎可以算是明朝最中二的二代。他在正德年间看不惯朱厚照,直接辞官不做。他老爹当时是首辅。这算是打他爹的脸吗

    嘉靖年间,杨慎喊出那句震耳欲聋,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结果自然是很悲剧的。嘉靖皇帝是个小心眼,直接记他一辈子,数次大赦都没他的份。

    而杨慎如果不是因为被流放滇南数十年,估计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书。明朝三大才子,杨慎是公认的博览第一。住持修撰《永乐大典》的解缙被认为是博学第一。几十年后才出生的徐渭被认为是博才第一。

    王武见张昭心情不错,控马上前半步,道:“相公,钱宁那小子最近来的很勤。他想要调到美食镇维持秩序。”

    张昭笑道:“不管他。”

    王武心里便有数,相公的意思是吊着钱宁,继续道:“哦。论道报昨日的报纸又在骂你。”

    张昭笑着摆摆手,顺着水泥大道直达新军营。他在想杨慎的命运。

    其一,如今皇位未必是朱厚熜继位。至少,他是不会让朱厚熜来当明朝皇帝的。嘉靖,这个皇帝是不合格的。史书都在骂朱厚照荒唐,但翻翻明史,武宗朝的文治武功、民生,真的不如嘉靖年间

    嘉靖皇帝给鞑靼人打到京城下面,生灵涂炭。这真的是怎么都洗不白!弘治皇帝对外作战那么菜,都没搞出这种事来。鞑靼骑兵打到帝都来啊!

    人家朱厚照可是能把鞑靼打的不敢再深入抢掠的。

    第二,倭寇之祸。嘉靖年间,倭寇席卷半个中国。这特么的还能说皇帝合格天启皇帝这种公认的昏君,都没搞出这种事来。

    所以,徐阶在嘉靖皇帝的遗诏中,执笔将朱厚熜骂的狗血淋头。朱厚熜是个聪明人,但实实在在的是个垃圾皇帝。

    其二,杨慎要是不贬,估计这明朝三大才子的名头可能就没了。这和苏轼如果不被贬,哪有那么多名篇是一个道理。所以,他回头要不要关照这位中二青年呢



第三百五十二章 风潮渐起
    张昭没把论道报上骂他的文章当回事,但批评他的节奏实实在在的被带起来。

    这两天,真理报和论道报都是每日一期,纷纷报道和鞑靼使团谈互市的消息。

    本来只是互市谈判,根本没有新闻点。顺天府、北直隶的百姓谁关注这个但是,张昭让鞑靼使者杀人偿命,这就很具备话题性,激发百姓们的爱国热情。

    不过,对于张昭“猛锤”鞑靼使团的操作,京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批评的意见就在于此。

    清晨时分,京西青龙镇中的明理书院中,读书声朗朗。正在教室里监督学子们读书的余夫子余籍见到外面的刘家奴仆,交待一声,跟着而去。

    因知行白酒商行在青龙镇中设有销售总店,青龙镇这座位于官道旁的京西小镇规模相比于两年前扩张了三成。

    余籍跟着刘家的奴仆到镇中的第一名楼:客满楼中喝早茶。雅间中刘家的小娘子和刘二叔正等候着。他们的手边放着两份《论道报》。

    叫小二上了早餐,刘小娘子伸手道:“余先生,请!”

    她穿着件轻薄的丝绸质地蓝色长裙。这种名叫“碧烟罗”的丝绸,是江南来的货物,名贵非常。她的身高中等,纤秾合度。俏丽的脸蛋上鼻梁高耸,给人一种雕塑般的明丽之感。二九年华的小娘子经过这两年的磨练,越发的美丽。

    东刘村的高粱卖的不错,作为张府二锅头的原材料供应商,村中大户刘家又重新发展起来。

    余籍也不客气,坐下来喝着清茶,偶尔吃一口道:“刘小娘子,老夫在论道报的文章你应该都看了吧张昭行事肆无忌惮,是在自取灭亡。

    鞑靼使团来京师协商开市,这是使臣。而他做了什么呢扣留鞑靼使团,威逼他们谈判。这简直是把大明这些年积累的声誉败坏到极致。你看,连东瀛、琉球等国都在报纸上跟着抗议。”

    刘二叔不大懂,问道:“余夫子,不是说张昭杀掉了数名鞑靼人吗这事情不是更大”

    他也是读过几年书的人,虽然连个童生都不是。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还是知道的。

    余籍两榜进士出身,致仕后在乡间教书,若非他的侄儿被张昭“毁掉”,若非刘家每次助学的银子给得丰厚,他也不可能和刘家来往。实在太拉低他的档次。特别是这个刘二叔。不学无术,没有脑子,还总喜欢问问题。

1...134135136137138...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