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最近王姨娘又将报纸第二版的编辑工作交给他,他得对得起张伯爷、王姨娘的这份信任。今晚亲自在这里坐镇着。

    汤玄策眼睛扫的很快。他的工作不是挑出错别字之类的,而是看报纸文章是否正确、排版。

    看完后,汤玄策拿红色的铅笔一圈,签字,准予印刷。

    主编签字,车间的印刷工作,迅速的开动起来。

    一个个的人影,在明亮的油灯下奋力的工作中。两台手摇式的印刷机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活字印刷技术上没什么难度。真理报原来的印刷方式,用木活字排出版面,然后一份份的印刷。时间耗费在用木活字排版上。

    譬如,真理报要印刷4千份,不可能一个版面只做一个印刷板,要制作二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印刷板。而且,木活字印刷过程中损坏,还得立即更换。这影响到印刷效率。

    印刷机本来是印刷银票用的。现在被改良一下用途。用铜活字排好版面后,不用它去印刷,而是在印刷机的底板上灌注铅,用铜字冲压,制造出铅字印刷版。

    本来,印刷机的设计,到这一步就直接手摇印刷就可以,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但因为目前只有两台印刷机,所以直接把铅字印刷版取下来印刷。

    随着大量的铅字印刷版被制造出来,这印刷速度飙的飞快。

    汤玄策看着车间里流水线上,一张张沾染着墨香的报纸被印刷出来,然后在流水线尾端被招收的女工四张一份的叠起来,再由小拖车运走。满意的笑起来。

    汤玄策看看手里的报纸,头版头条是张昭的文章,“明天就以伯爷这篇雄文为号角,让论道报上的那些货色看看咱们的力量。”

    …

    …

    六月初五的清晨七点许,徐光祚、朱凤几人纷纷汇聚到位于报社镇的论道报社中。

    两家报社的直线距离不超过两千米。一个在官道南,一个在官道北。

    窗明几亮的四合院报社办公室中,徐光祚请朱凤、余籍喝着茶。今天的真理报已经放在桌几上。

    吕御史要去早朝这会儿还没过来。报社主编张名尹还在统计今天的各项数据。报童们大约早上七点半左右会陆续的返回到报社中,带来最新的销售数据。

    朱凤拿着真理报,扫过张昭的文章,呵呵笑起来,他最近心情比较好,“张昭这是气急败坏啊!写这种小白文来骂街。余先生,你怎么看”

    张昭的文章是白话文写的。主要观点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讲利益,不能为了区区天朝上国的面子,就放弃国家利益。

    余籍模样悠闲的喝着茶,道:“圣人教诲,当行王道。哪有以霸道行事可以据有天下的楚霸王神勇盖世,最后如何张昭一派胡言。”

    徐光祚就笑起来,“我们正愁没靶子,张昭就送上们来。还请余先生出手,批驳张昭的观点。”

    余籍矜持的点点头。

    房间中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就在这时,张名尹一脸晦气的进来,焦躁的道:“世孙,出大事了。”




第三百五十五章 竞争不过
    四合院正房隔开的“办公室”中,几人的目光纷纷落在一屁股坐到椅子中的张名尹身上。

    徐光祚惊讶的扶着木椅扶手,道:“张主编,出什么大事真理报上的文章我们都看了。张昭的白话文也就那个水平。”

    朱凤、余籍两个神情不变。这话说的在道理。张昭署名的文章又怎么样本来就是在骂张昭。他的身份对目前的舆论风潮起不了作用。知道论道报上发文的有多少御史的小号吗

    张名尹接过文员递来的温茶,一口喝掉大半,喘着气道:“世孙,不是张昭的文章。那只能算引子。真理报今天一反常态,据统计发行不下8千份报纸。”

    真理报日常的销量在4千份上下浮动。论道报的日销量在1800份左右浮动。因为改成了日报,这是近期骂战导致报纸销路变好。由每三日一期改为一日一期,本来是达不到这个数据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京师中能看报的只有这么几千人。

    想想看,京师内外的衙门,光是大朝时官员都有两千多人啊。再加上各衙门里的吏员呢至少要翻五六倍。以宛平县衙为例,官员就四个,吏员朝廷给的标准是四十。

    这还不算官员自己请的幕僚。

    官吏之外,再加上京师里的读书人、落魄文人呢国子监里的监生都有近两千人!再算算顺天府这下辖的县学、府学学生,加起来怕有一千多人。

    同样的,这还没算京师附近各书院里的学生,以及落第的童生。别看童生写八股水平不行,看真理报、论道报这种半白半文的文章基本没有问题。仅仅是顺天府的童生,弘治十四年的府试,参考者就有近千人。

    而且,近段时间因报纸发展,陆续涌到京师谋生的文人也能个这个总数添个两三百人。

    还有京中的权贵、宫中的内宦、妃嫔呢别以为武勋就不认识字。成国公朱辅现在和儒生都差不多。

    还有来京师经商的商人呢商人未必识字,其随从、账房必定是有人识字的。

    真算起来,搞不好京师中识字的人口都有两三万人。这全部是报纸潜在的读者。

    张名尹自己估计,报纸销量上不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印刷成本。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第二,因在报纸不是一次性用品,可以重复使用。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第一时间看报。两文钱也是钱。可以买两个大包子或者吃一碗面。这不好么

    所以,只要真理报敢印,八千份报纸消化起来不难。

    徐光祚最近几个月就在管报纸的事,对里面的门道很了解,沉吟几秒,道:“那真理报都卖出去了”

    张名尹无奈的点头,“根据报童们反馈回来的信息,真理报那边卖的七七八八。以京中的识字人口数量,八千份报纸肯定能卖得出去。”

    徐光祚的脸色顿时就变得不好看。这就意味着真理报在舆论上的声音突然大了一倍!他们的谋划怕不是要完蛋。

    朱凤脸上的笑容消失,把茶杯搁着,表情沉重,“张主编,真理报这是不计成本提高发行量。咱们的报纸一日一期,最多能印刷多少份”

    张名尹叹口气,介绍道:“朱二爷,现在报纸是一日一期,这就决定印刷时间最长就是晚上十个小时。论道报全力以赴,印刷量估计能提高到五千份。”

    朱凤右手砸在左手掌心,道:“那就印。”他不怕亏本花钱。

    张名尹摇摇头,“比不过的。我来之前派人去真理报社打听过消息,真理报用的印刷机。只要张昭愿意,他明天就能印两万份出来。而且,我们印刷五千份报纸出来,未必竞争得过他们。真理报本来就比我们卖得好。”

    朱凤的心气一下子给搞没。

    余籍余老夫子这会矜持的表情消失,皱着眉头。理解着他听到的消息。

    第一,真理报不计成本,提高印刷数量,且都发行出去,说话声音大。

    第二,论道报竞争不过真理报。

    那现在怎么办

    余籍的心情顿时变得非常糟糕。他来京师才爽了两天吧

    …

    …

    徐光祚等人并不甘心失败,第二天紧跟着真理报加大印刷量,但是并没有销售出去。

    同时,张昭搞出一个新的奖励活动,在各衙门、街市聚集处、坊中招募读报人。只要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读报给不识字的人听,每天的真理报都是免费,外加五十文钱一天的工钱。

    真理报上的论调很快就压过论道报。

    在论道报上用笔名“苦竹”发表文章的作者,被骂得狗血淋头。这不仅仅是报纸上骂,街头巷尾的百姓都在议论、痛骂。

    这是很正常的。你讲天朝上国的气度,把东西大把的赏赐给小国,这百姓能理解得了才怪。国库的银子不都是我们交的崽卖爷田不心疼啊!

    而张昭逮着鞑靼人猛揍,逼迫他们签订有利于大明的互市条件,这能有错

    张昭的白话文水平并不见得多高。白话文也是讲写作技巧的嘛!这从大家的高考语文作文评分就可以判断的出来。但是他写的白话文,很有利于传播啊。

    那些读报人读一读,大把的民众能听懂。之乎者也的扯一通,鬼听。

    六月十日,经过数日的磋商、谈判,鞑靼使臣决定和大明签署互市的协议。其中包括承诺缴纳商税。

    宣府作为互市的试点,一改常态,准备在长城外建立一座贸易城市。这种城市的建设费用,将由明朝出。

    “伯爷,请留步。”

    负责谈判的博尔哈在礼部门口,恭敬的行礼,带着使团告辞离开。他们明天将在大朝会上得到加盖宝玺的契约,并带回草原。

    这段时间,和礼部谈判的是博尔哈。王子图鲁都缩在南城礼部的驿馆中。

    张昭点点头,目送走博尔哈,转身邀请道:“诸位,我们去棋盘街中喝一杯,算做庆祝。”

    焦芳笑呵呵的道:“伯爷,久闻美食镇中知行酒楼有四大名菜,要预约才能尝得到。择日不如撞日。不如伯爷请我们去尝尝。顺便为伯爷贺喜论战大胜。”

    奏章刚刚已经派人送往内阁,不会耽搁。至于说中午喝酒,下午翘班,这对他们这些人来说,这是个事吗

    谈判结束,王华、柳渊几人都是心情愉快,纷纷笑着附和。京中舆论风潮如今已转变,基本都在骂那种“让利”的论调。

    张昭笑道:“那就去美食镇。”一起坐马车,横穿棋盘街,准备前往城东的美食街。

    棋盘街这里是商贸繁华之地,透明的单向玻璃还能看到一名读报人正在茶铺处摇头晃脑的讲解。一帮闲得无聊的百姓聚拢在他四周。隐约听到声音传来。

    “论道报吃里扒外,为鞑子说话。”

    “苦竹傻逼。”

    王华禁不住摇头,“这些市井之言,略显粗鄙。”

    张昭微微一笑。据悉,“苦竹”就是余夫子。



第三百五十六章 庆贺
    张昭日常使用的马车由四匹骏马拉动。装着单向玻璃,马车内的环境宽敞、舒适。再放着冰块降暑,夏季出行并不算难受。

    张昭邀请焦芳、王华、柳渊三人坐马车同行。其余的亲卫、吏员、各人的长随或是骑马,或是坐马车前往城东十里的美食镇。

    马车先出正阳门,再折向东面,避开崇文门南的商业市场,顺着城东八车道宽的水泥官道直抵美食镇。

    美食镇入口是一座牌坊。类似于现代高速路下来后“x县欢迎你”。这个牌坊的北面就是美食镇的管理委员会。负责镇中各种事务的处理。包括不限于缴税、治安、裁决等。

    张昭的马车从美食镇入口过去,在管理委员会三层楼东侧的办公室中,一个身姿挺拔的侍女手里拿着报纸,正好看到。张昭马车后面跟着十几名亲卫。十几匹马跑起来,声势很大的。

    “小姐,张伯爷的马车刚刚过去。估计是去知行酒楼吃酒。你去不去见他”

    陈夕凤穿着轻薄的丝绸长裙,白底水粉色绣花。勾勒着她曼妙丰盈的身姿。她正坐在房间中的檀木椅中,喝着加冰的绿豆汤,十根手指的指甲涂成红色。

    一头青丝盘起来,头戴金凤金簪。俏丽白皙的鹅蛋脸,丹凤眼水汪汪的。二九年华的小娘子,妩媚无端。

    陈夕凤没好气的白自己的俏丫鬟浮萍一眼,道“我见他干嘛呀。快念报纸。”

    屋里另一名俏丫鬟穿着掐牙背心,对襟褂子,低头吃吃笑着。小姐这是“恼羞成怒”。明明心里想的很,却不好意思。那美白的方子可是天天用。

    浮萍可不大怕自家小姐,嘀咕道“小姐你发展美食镇有功劳嘛。在他面前表功有什么”在陈夕凤明艳的丹凤眼瞪她之前,赶紧念起真理报上张昭的文章。

    陈夕凤的容貌、风情、才华都是一流的水准,但她不识字。美玉微瑕。

    浮萍站在窗户边,念道“那些高声叫着天朝脸面的人,是什么人是读了圣贤书的人。换言之,他们是不缴赋税的。国家养士一百余年。这些人就学会慷他人之慨。

    这不仅仅是不要脸,他们连屁股都不要了。朝廷的赋税都是大明百姓所缴纳。圣人说,民为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人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咯咯…,骂的好。”陈夕凤倚在木椅中咯咯娇笑,花枝乱颤,慵懒又妩媚,风情美丽。

    浮萍没好气的白自家小姐一眼。

    …

    …

    美食镇分区,占地约两千亩。而镇中的美食街呈一个“井”字形。知行酒楼就在西北的那个十字路口。

    张昭几人在知行酒楼二楼要了间临街的雅间,边吃边闲聊着。

    快到中午,美食镇中人气颇高。不时的能见到一些穿着短褂的青壮过来吃饭。这些青壮都是附近府县来京中打工,为美食镇的娱乐区搞建设的工人。

    建设公司的建筑队伍早就分成三波张昭的新府邸建设、美食镇外的球场建设、美食镇东南方向一里处。

    因谈判落定,京中的舆论也转过来。此时张昭心情轻松,要酒菜后,慢慢的品着。最近真理报直接印刷两万份,把论道报打的找不着北。

    但这应该差不多到极限。等“骂战”完,销量肯定会回落。京师两三百万人口,识字人口也就这么多。报业想要大兴,还得等基础教育的成果。

    京师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在招生。这不同张昭在南口村办的私塾。也不同于新军营初级学堂。这里培养的是产业工人。确切的说是印刷工人和纺织工人。

    其主要作用就是扫盲,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读写。学制为一年。学费目前是免费,但毕业后要在指定的工厂中干满三年作为对学院的补偿。当然,工作期间工资照付。

    第一学期招聘的学生数量为5人。年龄最小为十五岁,分男女班。张昭可不想招十六岁以下的童工。这有一点矫情。按照明朝的情况,他把招生年龄设定为十二三岁最合适。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劳资。如果有这么一个免费养儿子的地方,大明的百姓肯定会踊跃的送孩子过来。而女孩,以明朝的世情,十五岁嫁人的大把。
1...136137138139140...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