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但是,张昭终究是一个现代人。别人招不招童工,他目前管不着。他自己的工厂还是要讲究一点。
京师职业技术学院在真理报上打广告后,目前已经招满。男生约45名。还有一大批人排队等着进来。盖因真理报、论道报两家报社的印刷工人月薪不低,比种地强。
这座学院,将来比张昭之前创办的私塾、新军营初级学堂对明朝社会的冲击要大得多。
张昭想到这里,内心里推敲着。这时,焦芳吃着糟肉,看着楼下的市井景象,感叹道“美食镇越来越繁华啊!以后礼部对外的谈判,要都是伯爷这样谈,那可轻松得多。”
鸿胪寺卿柳渊借过话头,奉承道“焦老大人说的是。下官先在这里恭喜伯爷。”
大明朝虽然文武殊途。而且存在着一条鄙视链。但是,鸿胪寺卿也不是什么清流职位。柳大人拍拍张昭这个当朝红人的马屁,也没什么心理障碍。
张昭笑着举杯,和三人共饮一杯,道“现在还早。咱们几人要论功行赏,得等鞑靼使团回到草原后,税务司开始收税后。大概要到八月份去。”
几人商业互吹,说着朝廷论功行赏会派官位,还是其他。而后,张昭问王华道“王学士,东宫近日在做什么”他最近有点忙,差不多小半个月没见朱厚照。
王华一脸无奈的表情,也不好明说,道“东宫前些日子在宫里胡闹,被陛下责罚。正被杨学士督促学习。”
张昭笑着点头。这几天事务繁忙,没顾得上小朱同学。等明天大朝会后要去见见朱厚照。看看他最近的情况。
…
…
六月十一日清晨,弘治朝的百官在奉天门进行大朝会。
鞑靼使臣要在朝会中接受朝廷颁发的旨意,将两国的互市协议带回草原。
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会
晨曦的光辉洒落在紫禁城的红墙朱瓦上。金水桥前静悄悄的。
奉天门下文武百官伫立。监察御史整顿着早朝的纪律。城楼下锦衣卫大汉将军林列,锦旗招展。
张昭并非第一次参加大朝会。之前鞑靼使臣来的时候他就参加过一次。
穿着绯袍官服,头戴乌纱帽,安静的站在武班之中。
稍后,净鞭三响起来。弘治皇帝的仪仗出现。
张昭跟着阁臣们向弘治皇帝叩拜行礼。
“平身!”
张昭的位置距离弘治皇帝还是比较近的。话说他年纪虽只有十八岁,但以他在弘治皇帝面前的地位,外加手握雄兵,武班中除开几个都督,谁敢站在他前面
明朝的朝会班次,皇帝身边有司礼监、近臣,下来就是大学士。明朝惯例是三人,位居于百官之首。文左武右,分列两班。
注意,大学士下来的文臣,不是六部方阵。而是翰林院。神奇不神奇这就是大明的词臣们!储相那不是白叫的。
武臣这边,站在张昭前面的是英国公张懋、成国公朱辅,镇远侯顾溥、武安侯郑英。保国公朱晖照例请假。他没脸来。接下来就是新秦伯张昭。
换言之,张昭位列大明武勋集团中的第五位。按照昨天礼部侍郎焦芳、柳渊他们商业互吹的说法,张昭接替保国公朱晖,领右军都督府都督是迟早的事。
早朝依次进行着。
明代的早朝到弘治年间,早就是摆设。属于认认真真走形式。奏事的内容,弘治皇帝是照例处置。
充当朝会背景工具人的张昭心里双眼无神,心里想着城楼上的声音有点小。没有扩音设备啊!
听闻洪武年间,这种朝会在刮风下雨时还要办,准许朝臣们带斗笠。现在是盛夏,清晨参加早朝还好。要是冬天,这可真就够要命的。他在得到爵位面圣时,向弘治皇帝把早朝辞掉正确无比。
话说,电视剧里面总是拍大朝会在宫殿里面,这有点假啊!其实,挪到宫殿里面开会不好吗
弘治皇帝天天在城楼上吹风,早逝跟这个有没有关系这属于越勤政死的越快。
张昭思维发散之时,朝会的流程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同时,别人也在观察着他。
首辅刘健奏事结束,回到班列中。视线斜着看过去,正好看到张昭神游天外的表情。心里禁不住叹口气。
他十八岁时再做什么呢
本来谢于乔“甩锅”给张昭,这件事难度是非常高的。至少如果按照赔礼道歉的路数,鞑靼人这份协议不会签的这么痛快。张昭直接把鞑靼使团猛揍一顿,事情就谈下来。
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别管报纸上怎么骂张昭的操作,他这个首辅心里还是有数的。这是对国家有利的做法。
谢迁一直在闭目养神。他在等早朝的流程走到他这里。当日“甩锅”给张昭是他的提议。那张昭把事情做的好,自然还得他来做做总结。心里不痛快啊!
他对张昭的意见,起先是张昭进东宫,把东宫太子给带歪,他有针对的意思。现在则是因为张昭蹿起来太快,大明不再需要另外一个英国公张辅。
这是文官和武勋之间的争斗。
礼部尚书张升看着斜前方的张昭,心中愤懑、不满。
按照他“不平则鸣”的个性,张昭搞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早就想弹劾,奈何因为张昭的权势,不得不稍做退让。然而,张昭在御前骂他“软骨头”,让他极其的不满。
最近论道报上骂张昭的文章,有几篇是他捉刀的。但舆论竟然就这样翻过去。真理报阻塞言路!要查。
兵部尚书刘大夏沉稳的站在班列中,须发皆白。
他历任两广总督调兵部,心性自非常人可比。他对张昭鞭挞鞑靼使团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对张昭即将收获赞誉不赞同。焉知,这日后不会成为两国再次交战的导火索。他并不想再起刀兵。
自上任兵部以来,他面临的情况,触目惊心啊!大明到底还有多少能战之兵搞不好就只有京中这三四万精锐,再加上九边的边军,总计在十万左右。
偌大的国家,这点战兵如何能行
李东阳奏事完毕,谢迁闪出来,启奏道:“陛下,鞑靼使臣来京多日。就互市商谈,今已经协商完毕。请陛下赐予文书,遣鞑靼使臣北归,早日开市。”
弘治皇帝道:“准奏。”
锦衣卫大汉将军齐声高呼,传递弘治皇帝的口谕。奉天门城楼下群臣寂静。气氛庄严。
鞑靼使臣图鲁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上前来,叩拜道:“外臣拜见大明皇帝陛下。”
这要是张昭揍鞑靼使团之前,这跪拜是不要想了。鞑靼可是压着弘治朝打了十几年,就中间被王越弄了一次。
礼部官员把互市的条约拿来,用托盘装着,铺着黄色的绸缎,卷成卷轴。由首辅刘健签名,加盖宝玺。
图鲁跪在地上,接过条约,叩首行礼,“谢大明皇帝陛下恩典。外臣告退。”
开市,确实是明朝对北虏的恩典。历史上写的明明白白,往往鞑靼人寇边取胜后,会要求明朝开市。而明王朝通常会对接受封号的鞑靼部落开市。
这时,司礼太监陈宽拿着拂尘上前两步,尖着嗓子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新秦伯张昭忠勤为国,赐飞鱼服,提督新军营,兼掌后军都督府。钦此。”
张昭本来在魂游天外,当着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工具人。不想,突然被陈太监点名。
他走出来,叩谢道:“臣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心里还是有点懵。
今天早朝本来是没他的事,但弘治皇帝却“突然”封赏他,直接把昨天在酒楼里和焦芳他们商业互吹的话给实现。他现在成了后军都督府都督。成为明朝武勋中最顶尖的五人,名与实符。
说是突然,其实按照早朝的流程,这绝对是早就准备好的。只是内阁那边李东阳并没有给他通气。
正常情况下,这个封赏应该是要到八月份,也就是确定和鞑靼的互市贸易开始后,这功劳才算落实。对此,他除了说一句“皇恩浩荡”,还能说什么呢
奉天门下,文武百官两千余人看着城楼下,百官正中接旨的张昭。
今天的大朝会是宣示给鞑靼使臣看的,也是对互市谈判做一个收尾。而弘治皇帝的赏赐张昭:飞鱼服、后军都督,将近日在张昭身上的争论做了一个结论。
同时,也展示出弘治皇帝某种重要的政倾向:张昭鞭挞鞑靼使臣,做的没错。
张昭行礼后,站起来从小太监手中接过圣旨。盛夏的朝阳正刺破云层,照落在他身上。
“十五年,鞑靼使来京,纵马杀人。大学士刘健等以昭总领与鞑靼贸易事,议遣昭审案。昭直入驿馆,斥虏使,搜杀人者至顺天府归案,虏使惭,但叩首请罪。时人议之,诽之。然京中百姓俱言昭之功。其时,民心如是乎帝以昭有功。赐飞鱼服,兼掌后军都督府事。其势乃成。”
明史,张昭传。
第三百五十八章 落幕
赏赐张昭是本次大朝会上的最后一件事。陈宽看到张昭退入武臣班列中,尖着嗓子道:“退朝。”
心中略有些羡慕。
他这个年纪,该有的赏赐天子早就赏赐给他。但张昭在十八岁的年纪,甚至在功劳还没有兑现时,天子就迫不及待的赏赐飞鱼服,提升其官职。这是何等的圣恩
飞鱼服,和我大清的黄马褂类似,穿在身上属于一种荣誉。这和后世佩戴勋章差不多。当然,大明的飞鱼服,比我大清那傻不拉几的黄马褂漂亮得多。
飞鱼,据《山海经》载: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内廷织造局有专门的织造面料,即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有款式有:青织金妆花飞鱼过肩罗、青织金妆花飞鱼绢、大红织金飞鱼补罗等。
这是中华文化的传承,织造工艺的体现,天子赐予的荣耀。
…
…
张昭退回到武臣班列,就听到散朝。以中华礼仪之邦,百官当然不能是做鸟兽状一哄而散。而是有秩序的离开。
阁臣们先走。
文武百官以顺序分左右跨过金水桥离开。英国公张懋扶着肚子上的金腰带,感慨的笑了笑,道:“子尚,五军都督每月的初一、十五在我那里议事。过两天别忘了。”
这是善意的态度。
张昭拱手道:“下官领命。”
张懋微微颔首,心中感慨的离去。他想起他当年的峥嵘岁月,骑马入西苑,箭出名第一。成化天子令他掌京营。
成国公朱辅没什么表情,对张昭点点头,跟着离开。他这是属于不得不和“同僚”点个头。之前还和他儿子朱凤一个层次的张昭,要和他平起平坐。
这是何等的卧槽!
如果只看到这一点,并不足以令饱读诗书的朱辅“动容”。实际上,张昭已经对他形成了威胁。
以他的年纪,还有成国公府的地位,英国公张懋死后,国朝的军权理当由他来代替天子接掌。他没有对手的。镇远侯顾溥身体不行。武安侯郑英资历不够。
但是,看当今天子对张昭的宠信,功劳还落实啊,就给予封赏。若张昭再立大功,搞不好英国公张懋百年之后,是张昭接掌军中大权。
镇远侯顾溥年纪四十一岁,但是模样非常的衰老。笑着拍拍张昭的肩膀,“子尚,一起走吧。”
他有如今的地位,是靠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他为人清慎守法,没有捞什么。镇远侯府的实力,和那些顶级勋贵不能比。他早早的就把儿子顾新派到张昭那边去做事。
“伯父,请。”张昭客气的道,和镇远侯顾溥聊着顾新在建设公司的表现离开奉天门前的广场。
武安侯郑英摇摇头,和定国公等勋贵们一起往外走。
人群中,安远侯柳景看着张昭的背影,却是眼红的很。他早就听说新军营的事。
张昭捞钱,练兵有一套,打仗他懂个屁啊。如果把新军营给他,他也能打出韦州的大胜来。
…
…
六月十一日的大朝会就此落幕。但带来的影响却并才刚刚开始。
第一,张昭在满朝文武面前露面。他虽然感受不到各人的想法,但却算是位列朝堂重臣之列,有博弈的资格。
第二,张昭执掌新军营,实力之强,冠绝明朝诸军。想要投靠他的武将不少。
明朝的武将们,不封爵的话,最高就是正一品的都督。这个都督是指的都督某团营。大部分将领都是总兵、副总兵、都指挥使这个级别。
而现在,张昭可以摆在明面说是明军中的大佬、山头。
五军都督府现在虽然被兵部侵夺职权,凌驾其上,总览全**事。但虎死架不倒,终究还是有些权力的。诸如:领军作战、军队训练、管理屯田、掌管军籍、推选将领等。
后军都督府分领留守后卫、大宁中卫、大宁前卫等卫所,并领直隶卫所、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山西都司。
别管那些拗口的卫所名称。看主要地点。大宁卫在哪里永乐年间的靖难,四哥借宁王的兵。宁王的封地就在大宁卫。
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永乐元年,废大宁卫,迁往保定。原地给朱四哥送给朵颜三卫当牧场了。朵颜三卫现在时常寇边。
万全都司就是宣府。
换言之,张昭的这个后军都督,辖区是北直隶、山西、宣府的军事力量。
这个职务细究之下是非常有意思的。
张昭不久前和王承裕翁婿俩,把顺天府和天津卫的卫所当试点给改革了。下一步是哪里北直隶的卫所,现在就在张昭手底下管着。
而和鞑靼人的互市贸易,开市的试点就在宣府。按照张昭的建议,进行贸易的边贸城要建在关外。即原大宁都司、大宁卫所在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