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第一,军饷。第二,军官们的利益。第三,预备役、退役。第四,整训。”

    …

    …

    明朝的军制,直白点说就是卫所军户制。

    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喻示这种制度的腐朽。而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席卷南中国,则让这种制度没落。

    张昭此时所在时间线,弘治年间是明中期。正处在卫所制和募兵制并行的阶段,且卫所兵的人数依旧是军中的大头。至嘉靖年间,募兵制才会成为主流。

    明朝的军饷制度,包括提供给卫所兵全家人的“月粮”和军事行动时发给卫所兵本人的“行粮”。

    标准是,骑兵月粮定额是二石。军马每日给豆三升,草料十五斤。普通军士月粮定额是一石,有家室的发放盐二斤,无家室的发盐一斤。行粮,视作战、操备、修边、防秋等军事行动的行程折算饷银。

    张昭将蓟州镇十万大军全部改为义务兵。将月粮、行粮合并在一起归为军饷。标准提高到每月军饷九钱银子。

    一石大米,价值是五钱银子。即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两石米。而军士们的口粮不见得就是大米。待遇好一点的可以吃到黍米、小麦,差一点的就全是高粱,或者糠壳、豆子。

    所以,张昭几天前在三屯营宣布提高军饷时,士卒们欢呼不止。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多出的军饷从哪里来不要想着从户部掏钱。明朝的中央财政穷得叮当响。兵部尚书刘大夏说如今国穷民困,某种意义上没说错。

    注意,他说的这个“民”,指的是黄册上的自耕农。富的流油的各地缙绅,不仅享受着免税,还奴仆成群。他们根本不穷。

    另外,蓟州镇的卫所屯田产出虽然不高,一年大约只有五万石左右。但聊胜于无。张昭把卫所全部废掉,屯田这一块所提供的军饷,也需要填补上。

    在固原镇、宁夏镇推行废除制度时,弥补所产生的亏空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固原镇屯田所产出的粮食、草料共三十万两千石。这是相当漂亮的一个数据。

    所以,将那些卫所士卒转为民户后,得以新增数万户。朝廷也不吝封赏。

    &




第四百零九章 张昭的调整(下)
    关于蓟州镇整训的调整是这次会议的重中之重。

    废除卫所的种种措施,除开解放人口,给明朝的社会增加活力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提高明军的战斗力。

    张昭在西北时开始推动这件事。但彼时他远离朝堂,初步冒头,对朝政其实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对军制的调整,只是隔靴搔痒。而此时他大权在握,自然要作出一个样板来。

    由此可见,提出一个让朝廷同意的国家战略来何其重要。

    张昭有条不紊的道:“整训的第一步,实兵足饷。

    之前诸位吃多少空饷,我不去追查。现在都可以以裁撤掉老弱病残的名义,在兵部的籍册上注销掉。但自这次整训开始,一个空额都不允许有。

    诸位的亲卫都要并到编制中,由国家发放饷银。

    另外,每一个月的军饷都要足额发放到士卒手中。谁敢克扣,别怪我军法无情。

    那么,为保证上述两件事的执行。就有此次整训的第二步,在每一个百户、总旗中设立军法官。保证军法的执行,记录战场功勋、宣传忠君爱国之思想、并教授士卒识字。职位分别与百户、总旗相当。但不得干预军中指挥。

    这些军法官的升迁由后军都督府决定。这一部分的军法官,第一批将会由新军营和新军营初级学堂的毕业生混合组成。第二批则在蓟州镇中产生。

    因而,这就有整训的第三步,军官的培训。

    天子已经在诏令在京中设立大明皇家军事学院。蓟州镇的军官要轮流前往军事学院中进行三到六个月的学习。学习什么

    第一,鉴于当前兵器的革新,也就是燧发枪和火炮的大规模运用,军中的战术要更新换代。这是每一个指挥员都需要学习的。目前的教材是新军营的《步兵操典》。

    第二,培训大量的军法官。确保军队对大明,对天子的忠诚。确保军中晋升的公平。

    以后,将门世家不再是独有的。而是要将真正有才华的人选拔出来。

    整训的第四步,军衔改革。

    大明的军队体系中,其官职、称号、品级之混乱,实在是世所罕见。搞的乱七八糟。

    京营一套体系,团营一套体系,卫所一套体系,边军又是一套体系,禁卫一套体系,还有募兵的营哨体系。

    (明军的官职体系非常的奇葩,极其难以确认。比如团营的把总,带兵一千,等同于千户。而在禁卫军中把总却是百户。再比如,游击将军有可能是都指挥,也可能是卫指挥使。)

    从这次整训起,整个蓟州镇的军队,全部使用统一的标准,明确军中的上下尊卑,便于战时指挥,核定军饷,补充混编。

    士兵标准是:辅兵、乙等兵、甲等兵。军官的等级是:小旗、总旗、百户(正六品)、千户(正五品)、卫指挥(正四品)、都指挥(正三品)、总兵(正二品)、都督(正一品)。

    此标准,我已经表奏朝廷,可在蓟州镇试行。等试行结束,再推行天下。”

    士兵分为三级,和现代的标准相对应。辅兵就比新兵强一点,只是合格的士兵而已。甲等兵就是精锐。

    军官的等级,低级层面张昭改动的并不大。百户对应的是连,按照火器军队的编制,下辖的是140人,三个连队。千户对应的是团,初步定额是1400人,下辖十个连队。后面可能还会有增加。毕竟,团与团是不同的。

    到中高级层面,改动就比较大了。

    明朝的卫



第四百一十章 遮掩、密令
    张昭大会蓟镇诸将,按照军中的惯例,在犒赏三军聚宴之后,一般会有射猎的活动。

    张昭的武艺稀松平常,他就跑步,跟着王武练几个拳架子打熬身体。毕竟家里有娇妻美妾俏丫鬟,他得注意锻炼。

    张昭将军中惯常的“射猎”活动,改为登山赏景,给诸将提供一个和他私下里交流的机会。这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景忠山就在三屯营后面,山高六百余米。一年四季风景秀丽。号称“京东第一名岫”。

    明初时,在山顶建三忠祠。祭祀诸葛亮、岳飞、文天祥。因而将此山改名为“景忠山”。日后的蓟镇总兵们会修缮山中祠堂,供奉道家神像。香火日渐兴盛。

    比如:戚继光就常带蓟镇官兵常登临此山,留下诗文。

    张昭带着王武、庞泰、高一典、丁赞等长随、亲卫、参谋一路登山。王承裕王老大人带着副手、心腹吏员们和张昭一起同行。随意的闲聊着。

    新军营二团的孙启栋、冯无忌则是和蓟镇的将校们混在一起。很明显,蓟镇军的整训基本是要参照新军营的模板。甚至军法官都要从新军营中抽调。

    蓟镇军的将校们要是还不知道向张昭靠拢,那纯粹就是傻的。整训结束,蓟镇军都可以算张大帅半个嫡系啊!

    九月初四,正是深秋时节。景忠山上层林尽染。登临山顶后,但见古松立于悬岩峭壁之上,峡谷险峻幽深,危岩峥嵘,云雾飘渺。景色峭拔绮丽。

    在三忠祠祭拜完,张昭在祠堂前的小亭中对王承裕笑道:“泰山大人,人心不古啊。祭祀忠臣的香火不怎么兴盛。不如在旁边修座道观,让四方百姓来祭拜。维护三忠祠的开支也就出来。”

    王承裕笑着摇头,“你啊…”这真是张昭做事的风格。

    身旁的长随们纷纷取出美酒、羊肉。

    王承裕喝着酒,道:“子尚,我昨晚细思,其实你昨日的调整还是有所遗漏。”

    张昭拿着油纸包的手抓羊肉吃着,做个手势。

    王承裕此时和张昭相处,也没什么名儒的架子,笑道:“你知道昨日你宣布完给众将在大宁都司旧地分田之后,为何没有之前校场上的欢呼声”

    张昭道:“泰山大人的意思是诸将对我们能否在松嫩平原上站稳脚跟表示怀疑”

    王承裕道:“怀疑倒不至于。新军营一个小旗打的朵颜卫近百人仓惶而逃。大宁都司旧地怎么会守不住呢只是,子尚,远期利益终究没有眼前利益动人心。

    这段时间老夫一直在永平府调研,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靠近边墙的地区其实还有大量的土地没有开发出来,这里没有老百姓愿意来开垦。按照朝廷的律法,这些土地如今都算后军都督府的地盘。

    蓟州镇中屯垦的卫所人力有限,军户们能吃饱肚子就行,谁会愿意为朝廷开垦新地呢

    现在不一样了。近五十万军户都将转为民户。除去移民到开平中屯卫(唐山)的人,还有一部分将留在原卫所处生活。

    我们一方面可以鼓励这些百姓去开垦,所得土地归其所有,征税率为5%。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土地拿出来作为军功奖励。

    这比你画的大宁都司旧地的饼可有效得多。”

    张昭就笑起来,问不知道何时到小亭中来的古北口守将卫指挥李秀,“这样会不会让蓟镇诸将没有出塞作战的玉望”

    李秀四十岁许,长相文秀。被张昭降职后依旧任命为古北口守将。他心中感激,只是他性格比较沉稳。此时道:“属下不会。”

    张昭哈哈一笑,道:“泰山大人,有个向前的作战目标比惦记着身后的资产更好一些。其实,我没打算一开始就把卫所军户们解散。屯田、开垦这都需要集中力量才行。我建议改革司搞屯垦兵团。”

    王承裕想一想,道:“行啊,按你说的办。你们谈吧。老夫去看看山中风景。”

    卫指挥李秀带着两名将军过来,他估摸着他们有事情谈。

    …

    …

    “末将参见大帅。”

    蓟镇副总兵江懿、统领南



第四百一十一章 战争的氛围
    九月初六,天阴。遵化县。

    刑部侍郎樊莹在汪知县的陪同下,站在城东韩府门外。

    这几天的时间,他已经代表朝廷审讯清楚。

    所有涉及“勾结朵颜卫攻打古北口”之事的人员都将押解往京师问斩。罪名是:叛国。

    这个罪名看起来略有些重,但是从长城点燃烽火,半夜惊扰天子的角度来说,仅仅只是处决首恶,而将从犯三族流放辽东。这是相当轻的。

    但不管怎么说,都足以警示后来者。

    汪知县看着还着庭院中还没有出来的韩良鸣一家,看看阴沉的天色,说道:“老大人,要不要下官去催一催”韩良鸣正在书房中和家人道别。

    别觉得汪知县不近人情,而是相比于已经没落的本地缙绅,他更需要在意刑部樊侍郎的态度。

    他治下出这么大的事情,虽然没有被治罪,焉知朝堂诸公对他没有看法

    老侍郎樊莹摇摇头,“不必了。”他昨晚和韩良鸣谈过。

    韩良鸣是举人。都是圣人门徒。有些事情,他愿意给韩举人留个体面。

    汪知县便不再说话。

    这时,韩家的内院中忽而传来一阵阵痛哭声。

    片刻后,韩家大郎韩梁脚步匆匆的出来,眼睛红红的,跪地汇报道:“老大人,我爹自尽了。”

    樊莹点点头,道:“那就启程吧。”带着遵化县的衙役和奉旨保护他的锦衣卫押送“人犯”进京。

    另有,衙役押送韩家族人往辽东铁岭卫而去。

    韩梁带着两名长随站在韩府门口。一个个走出韩府的成员,都会和韩梁道别。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这里上演。

    小妹韩芷韵哭着道:“大哥,你一定要来辽东找我们。”

    韩家二郎和大哥拥抱一记,哭着转身离开。

    韩梁的眼泪在秋风中渐渐的干了。随后,偌大的韩府变得空荡荡的。昔日族人们居住的两条街也变得空荡荡的。就剩下他和两名长随站在这里。

    “走了。”韩梁硬邦邦的说一句,走了两步,又禁不住回头看着他记忆中的故土,潸然泪下,带着长随出塞,帮大明“诱敌”。

    遵化县的城墙上,本来应该远在古北口后的新军营一团指挥官吴臣正注目着远去的韩梁。

    数名穿着土布军装的新军营军官簇拥着他。

    一名青年军官道:“希望他不会走错路吧。”带着仇恨出塞,很有可能会投靠朵颜卫。

    被吴臣留在身边做参谋的赵辰道:“那他就是脑子不清醒。相公这样都放他出塞,会怕他投靠异族”

    吴臣笑笑,收起手上的望远镜,道:“走吧!”

    韩家提出来愿意帮助大明诱敌,张昭在卫举人说情时予以同意。这件事由参谋们记下来,最后交给一团来执行。吴臣专程来跑了一趟。

    很明显,不管朵颜卫在遵化有没有间谍,张昭都要将消息传到朵颜卫中去:不日大明就将进攻朵颜卫,报复上次的袭扰。

    …

    …

    与此同时,遵化县城中的一座民居的角楼中。两名商人模样的中年男子同样远远的目睹着韩府的变故。

    其中一人在遵化县城东小有名气的酒馆老板孙掌柜。他世居在遵化。谁也想不到他另外一重身份。

    “灭里大人怎么说”

    “还能怎么说你把消息传回去,整个部落都被惊动。合撒儿首领大发雷霆,正召集部落里的那颜们议事。我们朵颜部才两万余人,怎么挡的住明人”

    孙掌柜揉着脸,哑着嗓子道:“合撒儿首领要么往东北走,和泰宁卫、福余卫汇合。要么往西北去大草原上,投奔哈喇慎部。哈喇慎的博尔哈首领不是在大汗面前很受重视吗”

    自总督三镇军务的张大帅将韩家连根拔起之后,并明言朝廷要报复朵颜三卫。他整日里都惶惶不可终日。
1...154155156157158...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