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张昭这话说出来,不少人都有种刘阁老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但同时亦觉得张昭很“悲哀”。

    辛苦一场,上跳下窜,又是研发制造银元的技术,又是说服天子,又是在报纸上造势,结果在庙堂之上,所有的好处瞬间被刘首辅拿走。何苦来哉

    礼部尚书张升就觉得非常痛快。小伙子,你还跳不跳别着急,这还只是今天的开始。

    河东派的影响力还是很大啊。侣钟成化二年的进士,和城西白马书院山长唐宽是同年。

    太监张忠嘴角慢慢的勾勒出一抹笑容,在正殿的墙角看着站起来的张昭。

    他和刘瑾有同感。这位新秦伯独占天子、东宫的宠信,那他们这些内监怎么办

    把张昭弄下去。

    …

    ….

    英国公张懋心里叹口气。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处在张昭这个处境该怎么办

    有舍才有得啊。

    这一大笔“横财”只能是舍弃,为等会接下来掌握大宁都司的军权打好基础。朝廷总不能吃相太难看吧

    …

    …

    鉴于张昭以往机敏的表现,坐着的庙堂重臣们都知道他肯定要“挣扎”一下。但是,效果如何这就很难说。

    每位大臣神情、想法不一,都是看着右侧长桌前站起来穿着一身绯袍伯爵官服的张昭。

    张昭“敷衍”完刘首辅,转身面向弘治皇帝,躬身一礼,道:“陛下,臣奏请在银元上印刷陛下天颜,使得我大明百姓俱感念陛下治理天下的恩德。”

    “嚯…”

    养心殿中响起轻微的哗然。

    新秦伯张昭这是公认的跪舔皇帝,还要不要读书人的节操还要不要大臣体面

    好吧,他本来就是武勋,确实不用要节操、脸面。

    其实有几个大臣心里有点酸:张昭角度找得好啊。这拍马屁的水准…

    其实明代的文臣,名臣一流的自不用说。但是要说拍皇帝的马屁真不算个新鲜事。前面的成化朝就不说了。正德后




第四百八十章 交锋(三)
    刑部尚书闵珪在首辅刘健的点名下,开始给众人讲解资源法的一些主要事项、各种规定。

    张昭坐下来,轻轻的吐出一口气。

    实话说,他被偷袭了。

    御前会议议事议程上写着发行银元的事。他不是不知道。他这两天不光是“陪着”丫鬟们玩耍,还是思考过的。只是,他思考的是如何推行银元。

    结果,户部尚书侣钟直接要把铸币权都给收回去。

    虽然在某些国家,铸币权真的不在政府手中。比如:鹰酱家的美联储。但是这在大明朝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张昭推测铸币权最终肯定是要分给户部。

    但没想到户部尚书侣钟直接发难,要把大明皇家银行的铸币权都给收走,要独占。

    这对他是极大的损害。其一,他立志于把大明皇家银行做成央行。没有铸币权算什么央行

    其二,铸币权意味着小钱钱。他费心费力的搞出母版,研究机器,不得吃点利润啊

    幸而,他抓住内阁的“漏洞”,预估内阁诸公是要在今天的御前会议提出把弘治皇帝的图像印在银元上。阁臣们出面,有点拍皇帝马屁的嫌疑。

    这事肯定是要找“小弟”出马。

    他抢先一步,把这个“功劳”拿到手,再去恳求弘治皇帝才算是保住基本盘。本来,他是可以通过把铸币权限“让度”部分给户部换取好处的。

    现在却差点翻船!你妹的。

    张昭木着脸,看着手中的会议议程。

    …

    …

    大明朝的资源法,之前的很简单,天下的矿产都是朝廷的。只允许朝廷开采。也就是工部派人,或者内廷派人去开采。

    但因为采矿经常出人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朝廷的矿里出这种事出多了,毕竟,历朝历代都是要以民为本。这就很容易被人所诟病,遭遇到攻击。

    所以,官矿就逐渐的关闭。历年来逐次减少。没有大量可供消耗的廉价劳动力,想开也开不起来。

    而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就有一句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矿山就在那里,朝廷不开采,自然有私人去开采。赚来的银子再和地方官相互勾兑,就把地方占下来。

    张昭在遵化时半真半假的问那些商人:听说你们有护矿队结果当然是没人敢回答他的话。

    刑部尚书闵珪现在念得资源法:目前大明两京十三承宣布政司下属的矿产全部收归国有。但采取拍卖的方式将经营权卖出去,同时根据产量,每年收税。

    目前,金、银、铜这三种矿必须全部卖给朝廷。朝廷以银元支付。确保金银铜不外流,保证货币的稳定。

    官方的矿场目前急需经营。同样要给户部缴税。

    而在宣德皇帝定下的大明疆域之外的土地上发行的矿山,所有权归发行者所有。在户部登记之后,即可获得大明法律的保护。而卖出矿产,同样要收税。

    这是为鼓励向外开拓。当然是由张昭提出来。他在奏章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后军都督府打下兴州府,发现燕山中的矿山,需要法律予以明文支持。

    …

    …

    小半个时辰之后,资源法予以通过。

    其中的细则还要刑部组织人手去完善。简版的先要公布出去试行。等完善之后,经过批准,就可以作为正式的法律颁布强制执行。

    这将直接影响到开平府、大宁都司、辽东都司的矿产行业。当然,还有天下的矿产行业。

    弘治皇帝宣布略作休息,上茶水、点心给群臣享用。要更衣的也可以去。

    休息十分钟后,接着进入下一个议题。

    &nbs



第四百八十一章 交锋(四)-刘大夏的反击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刘大夏对张昭的“话术”很警觉,六十六岁的老臣冷眼看着张昭,冷声道:“本部的意思是,朝廷若有银子当然要给将士们更换更好的武器。”

    张昭嗤笑一声,朗声道:“世人皆道刘兵部乃当世之能臣,以本伯观之,刘兵部徒具其名耳。

    刘兵部上任之初,就曾上书言到国力疲敝,民穷兵乏,陈叙兵政十害。乍一看,刘兵部也是知兵之人。但是细究呢

    刘兵部所言,无非是要废除弊政。但废除弊政后,你对相应事务的解决办法呢拿不出来!

    譬如,你作为兵部尚书,弘治十五年给天子上书军中将帅克扣军饷严重,那为何你上任近一年,为何不派员去核查

    再譬如,为何明摆着给将士们换装是好事,刘兵部你却要拖拖拉拉,等着工部慢慢铸造兵器,而不去主动想办法解决呢

    说白了,你这个兵部尚书就是在吃历年前任大司马们的老本,只会做减法,只会等、靠、要。

    所以说,你这种夸夸其谈,尸位素餐,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臣,本伯实在不知道阁下是如何混出一个‘能臣’的名号”

    张昭其实也在扯淡。

    明朝军中克扣军饷的问题没那么简单的。不是说将校们都是黑心肠,而是军饷自兵部开始拨付起,未必就是足额的!而且,每给人经手一次,就要克扣一次。

    张昭的新军营就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直接由兵部拨付。新军营内部当然无人敢贪腐。就这样,新军营大部分军饷还是靠国泰商行拨款解决的。

    所以说这是一张利益的大网,甚至可以说深入人心的潜规则。刘大夏仅仅靠他一个人,然后依靠兵部这漏风的行政体系,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当然,张昭看刘大夏确实是真心不爽!

    这人真的是不干活。整天就知道摆一个名臣派头,谈什么革除弊端,然后呢特么傻子都知道明军中问题一大把,到处漏风,但是仗还打不打

    整天抱着个文臣的思维:镇之以静,休养生息。你不想打,人家鞑靼人可是年年要来抢东西的!

    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却不干活,光想着逃避战争、防御来得到和平。这能行

    &nb



第四百八十二章 交锋(五)-骂你咋地
    刘大夏的能力且先不论,他做官的水平要真的只是个“小白”级,他怎么混到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来的他的官场、士林名声又是怎么来的

    论带兵打仗(工作业绩),他比不过秦纮、王轼。更别说弘治初年知兵的兵部尚书余子俊。

    那为何“弘治三君子”中有他

    如今京师人称“东山先生”,连高丽使者都知道他的名字

    所以说,此人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

    同样的把戏,不同样的花样。

    刘大夏还是“乞骸骨”这招,但是这次玩出新花样来。他不和张昭去哔哔,他很清楚他的优势所在。兵事,他和张昭比那估计真的算外行。但是,政务呢

    弘治皇帝要依赖他处理朝政。他直接和弘治皇帝对话,将压力给到弘治皇帝。

    这种行为可以叫做“凌迫君上”,但是张昭一个十九岁的小年轻,一个武勋,公然的侮辱大明兵部尚书,两榜进士,翰林出身的文官,就只是不痛不痒的“罚俸”一年

    这道理说不过去吧

    这是一个很扯淡的逻辑。大明朝文贵武贱,而且张昭的年纪是硬伤。资历更是硬伤。真没人觉得他的政治地位和刘大夏相当。所以这个扯淡的逻辑偏偏又成立。

    你换一个和刘大夏地位相当的文臣,骂他两句“尸位素餐”算什么骂你咋地

    所以说,刘兵部“变戏法”的水平不弱啊。

    刘大夏对张昭的反击来了。

    …

    …

    场面略尴尬。

    礼部尚书张升起身奏道:“陛下,张昭言语骄狂,屡次羞辱大臣。臣以为是其年轻的缘故。臣请陛下夺其议事之权,令其列席御前会议即可。”

    他同样被张昭嘲讽了两次,这会儿加一把火:釜底抽薪。

    礼部在六部之中稳居第二梯队。吏部是公认的六部、外朝之首,独占鳌头。但接下里的座次,礼部、户部都想要争一争,谁也不服谁。

    而弘治朝比较奇葩,两任兵部尚书先是马文升,后是刘大夏,都是天下公认的名臣,被弘治皇帝倚为左膀右臂,治理朝政。

    所以,张升这个礼部尚书,话语权并没有往日重。而张升在御前的对人不对事,屡屡为其减分。说话的份量越来越低。比如:此时。

    人刘尚书营造出这个局面,那是本事、手段。你帮忙吆喝一下,这算什么

    礼部尚书给兵部尚书打下手,当小弟

    这谁还看得起你!

    坐着列席的几名储相如王鏊、杨廷和、梁储都看得出来:礼部尚书张升此人色厉内荏,才具平平,外强中干。

    …

    弘治皇帝沉吟着。

    他心中真没想处罚张昭。兵部的做法,他是不满意的。有好兵器不装备起来,反倒要限制国泰商行生产有这样做事情的但,看这架势不处罚是不行的。

    这时,一直眯着眼睛养神的吏部尚书马文升淡然的开口道:“刘东山,你以‘乞骸骨’凌迫君父,又该当何罪

    有事说事。不要动辄‘乞骸骨’浪费议事时间。京师诸军换装的事情,你处理不来,不代表别人处理不来。

    张昭,你打算怎么做”

    马文升这话就有点公然偏袒张昭的意思。但究其原因,还是刘大夏事情办的不地道。户部的铸币技术找张昭要,兵部的铸造技术还是找张昭要。

    你们还要不要脸有没有点大臣的体统

    另外,这里还有三个原因。

    第一,马文升和弘治皇帝君臣相得十六年,感情还是有的。他不想让弘治皇帝被臣子逼迫得当场下不了台。

    第二,以马文升对张昭的了解,既然张昭敢提出来给京师诸营换装,怎么可能没有方案呢

    刘大夏这些人连张昭的意见问都不问,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这是处理国事的态度

    他处事向来以公心为先。

    第三,马文升和刘大夏不对付。

    名臣和名臣之间,一样会有矛盾的。在原本的明史中,正德元年,马文升在李东阳和刘大夏联手之下被迫辞官。

    刘大夏面对弘治皇帝跪着。心里对七十七岁的马文升这话极其的不满。打脸是吧

    张昭知道马天官的脾气、性情,脸上的表情并未表现出心里正偷着乐,站起来,拱手一礼,利落的道:“

    下官以为有两条策略。其一,将各军淘汰下来的旧兵器折价出售给国泰商行,用以充抵新雁翎刀的银子。

    其二,裁掉各军中的老弱病残,转为民籍。这部分数万名额节省出来的钱粮用来支付新兵器的花费。”

    正殿中寂静。

    难题解决了。

    马文升就“呵呵”的笑一声,对弘治皇帝拱手一礼,坐回去。

    十几名文武大臣外加储相、司礼太监们,没有一个人出声
1...172173174175176...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