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第四百八十三章 交锋(六)
    首辅刘健头发花白,身穿绯袍,目光沉静。御前会议开成这样,他依旧保持着平静。

    老首辅稳稳的道:“接下来是讨论奴儿干都司的事务。是否要重设奴儿干都司”

    “理当重设。”

    “今日我大明兵威大盛,以利就可驱胡酋。设立奴儿干都司利大于弊。”

    “大明之锋锐,鞑虏都要暂避。奴儿干都司自是要重设。”

    群臣们众口一词。

    关于奴儿干都司重设的问题,张昭去年十月底奏章就来了。

    他把重设奴儿干都司,更换各部首领的职位、印绶、官服,取消各部官职世袭的事情统一汇报过来。

    另外,将用刀剑等旧兵器驱使海西女真四部灭福余卫之事上报。

    大明朝廷对于张昭怎么灭福余卫不敢兴趣,这属于张昭作为前线统帅份内的权力。

    诸位大佬对张昭如此“镇压”奴儿干都司下属胡酋、各部其实都略微有点担心。这是一种惯性思维。毕竟是过了几十年的“穷苦”日子啊!

    大明自仁宣之后,就一年不如一年。甚至可以说仁宣之时,对外的底气远比不上太祖、太宗皇帝时。

    不过,张昭把各部胡酋们都愿意重新更换官职,且接受不再世袭的条件传来时,庙堂诸公便再无犹豫。

    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最理想的情况是奴儿干都司各部有人拒绝,给大明出兵的口实。

    朵颜三卫这一战让大明朝廷中的诸公看到“战争”的好处:赋税、人口、土地!

    而历朝历代,不管是皇帝还是文臣,谁能拒绝开疆拓土的诱惑没有人。

    当然,朝堂中不是没有人反对重设奴儿干都司。

    张昭威压奴儿干都司下属诸部,其实和儒家之道根本不相符合。有些人是看不惯的。而且,废弃奴儿干都司是宣德皇帝的决定。所以上次暂时搁置下来。

    但重设奴儿干都司的事情被报纸曝光之后,那些阻拦的官员,基本都是被骂得狗血淋头。大明朝对外,不管打不打得赢,总体氛围就是“强硬”!

    《文学报》上那些为拒绝重设奴儿干都司辩解的文章基本都是被骂得体无完肤。

    不要和百姓讲长远啊!重新控制奴儿干都司,就意味着大明疆域的扩大。身为一个大明人,谁不自豪

    至于说日后的治理难度,谁管大明百姓就是这么质朴无华,讲的就是眼前好处。

    更别说真理报在带节奏。当然,这和朝廷里某些大佬故意放纵舆论有关系。

    所以,此时刘首辅一提出来,立即就是全票通过。

    …

    刘健点点头,道:“重设奴儿干都司,其章程制度暂依太祖皇帝之旧制。那里民心未附,暂以新秦伯张昭领奴儿干都司事务。”

    这是题中应有之意。张昭本来就是兼辖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就在他的管辖范围内。

    而且,奴儿干都司那帮名义上的大明小旗、总旗、百户,不用武力威慑,恐怕是不会听话的。更别说此刻正在动刀子。必须要强力人物压场子。

    见群臣同意,刘健禀报给弘治皇帝定下来,再接着接下来的议程,“如此大宁都司、奴儿干都司重设,蓟镇、辽东两镇的防线需要重新调整。【! #…免费阅读】

    此事后军都督府已经上了奏章。张昭,你简单的介绍一下情况。”

    张昭拱手一礼,然后道:“重设大宁都司,在防务而言,蓟镇军重点只需要受三个隘口:古北口、喜峰口、居庸关。整条对北虏的防线将集中在兴州城、赤峰城一线。

    当然,燕山山脉中一些关卡,防止小股敌军骑兵渗透。

    因而,蓟镇军要整体提前,并入大宁都司之下。

    对于辽东都司而言,辽西这一段的长城隘口,可以逐步的废弃,守好大宁城、锦州、山海关即可。其余其余不动。

    因此,辽东都司大约有五万人的防区要变动,北上并入大宁都司中。

    大宁都司重设,我将在其故地修筑城市,划分土地给百姓,建立预备役制度,建立野战军和守备军两级体系。

    朝廷先不用单独划拨钱粮给大宁都司。但划拨给蓟镇军和辽东军的钱粮不能少。

    大宁都司下属军队的编制、花费,暂时由后军都督府下属的幽州商行通过战争债券募集的资金支付。因为具体要



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锋(七)-大宁总兵人选
    大明弘治十六年,正月二十日的上午,养心殿正殿中,温度适中。

    弘治皇帝坐北朝南,高居于御座之上,看着他的爱将张昭正被“伏击”。

    提议设立大宁总兵,他事先根本不知情。这很明显是阁臣们的想法。

    大宁都司重设,要组建三级军队体系:野战军、守备军、预备役。这些是主要的军事任务。

    而政务主要是组织从北直隶各府中废除卫所后转化为民籍的百姓去屯田,开发大宁都司旧地。

    胡马放牧简直是浪费土地。

    然后,划分府县,做好移交前的准备工作。届时后军都督府的那些杂官小吏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基本都会就地安置。朝廷直接委派主官即可。

    上述发展纲要,其前提有两点。第一,要鞑靼人安分两三年。第二,奴儿干都司整体在控制之下。

    关于第一点,如果大宁都司建立起来,与鞑靼小王子的驻地,锡林郭勒大草原只隔着一座山脉:大兴安岭。

    这座山不管鞑靼人怎么叫,新军营进献给他的地图上就是这么标注的。

    在和草原上的鞑靼人进行互市贸易时,整体相安无事。小王子直属的部落在两次战争中给张昭打的落花流水,损失惨重,他轻易不敢召集大军。

    否则,汗位有可能不保。

    其内部的右翼万户对小王子并不忠心。

    这是去年整整一年除剿灭朵颜三卫之战外,边境没有大战的原因。

    但是,大宁都司重立,对鞑靼人威胁非常大。难保他们不会突然毁约发起袭击。

    关于第二点,这基本上没什么疑问。张昭私下里和他说过,要在今年完成对奴儿干都司的“改土归流”。

    让辽东镇下属的军队,一边整训一边打。锻炼出一只强军。将辽阔的东北平原约2亿亩的土地纳入大明境内。

    同时,为东出高丽、东瀛做好准备。

    按照张昭的规划,辽东军将来是向北、向东扩张,以增强大明的实力。

    大宁都司下属各部扼守在东线,压缩鞑靼各部的战略回旋空间,为将来围歼鞑靼各部作出贡献。同时保护京师远离前线,可以大力发展经济、文化。

    …

    弘治皇帝听着下面群臣在讨论,脑海里的思绪翻腾。

    很显然,内阁整体判断是大宁都司在未来两三年内不会发生战争,所以敢于在大宁都司这里打入一个钉子。

    张昭回头要在京中整训、换装,估计没时间去管大宁都司的事。

    弘治皇帝“遐思”时,英国公张懋率先开口,道:“不若让武安侯兼掌大宁都司。”

    接替保国公朱晖成为右军都督府都督的武安侯郑英先是一愣,继而笑起来。

    他没想到英国公张懋会直接举荐他。

    郑英五十多岁的年纪,当即拿起茶杯喝一口,他要举荐的人选自然是腹死胎中。难不成还举荐别人和自己竞争吗

    五军都督府,除开张昭这个怪胎,能把后军都督府搞的风生水起,其他人基本就是打酱油,当一个泥塑的菩萨。

    他在京中呆着,哪有去大宁都司舒服大宁都司百业待兴,里头的油水多了去。

    成国公朱辅扭头看一眼身侧上首的英国公,心道:“老狐狸啊!”

    虽说武安侯郑英表现出对张昭强烈的不满,刚刚还在嘲讽张昭,但以郑英这纨绔子弟的能力,能给张昭造成多大的麻烦搞不好直接被张昭架空。

    所以,英国公还是偏袒张昭啊!这是一个看似“适中”的提议。

    朱辅正要开口,忽而听到张昭举荐道:“谢阁老,下官总督三镇军务,理当有推荐权吧下官举荐蓟镇副总兵江懿担任大宁总兵。以当前的态势而言,蓟镇相当于是大半并入大宁都司中,蓟镇总兵之位可以空悬。”

    按照张昭的军衔改革规则,“总兵”这一级的军官实际上要指挥十万级别的军队才算名符其实。

    &nb



第四百八十五章 交锋(完)-落幕。
    在外界的传言中,御前会议现在属于决定性的议事场合。

    三阁老,九卿,外加五军都督府的五个左都督组成这个会议代表着大明最高的权力,完全取代之前的廷议。

    这种场合应该是相当庄严、严肃的。一切流程井然有序。但参与其中就知道并非那么回事。

    争锋相对、扣帽子、骂人、下阴招是常有的事。刚刚张昭还在“骂”兵部尚书刘大夏尸位素餐。

    又比如此时。谢迁打台,几人帮腔。张昭关于大宁总兵的提名两三句话就被否掉,首辅刘健直接报到弘治皇帝面前。

    此时,弘治皇帝还能如何颔首道:“准卿所奏。”

    …

    …

    随着弘治皇帝的话音落下,正殿里“剑拔弩张”的气氛渐渐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胜利的氛围。

    谢迁看看沉着脸的张昭,心里缓缓的松口气。今天精心准备对张昭的“围剿”总算是取得不错的“战果”:两胜一负。

    其实如果今天失败,不仅仅是京师中会有一批人下注追随张昭,恐怕接下来朝堂和天下的“争斗”就会变得激烈起来。

    幸好,这种情况避免。

    …

    …

    刘大夏瞥张昭一眼,冷哼一声,“哼。”在他眼中,张昭此刻就像是失魂落魄一般。

    小子,就算有天子护着你。那也不代表你在大明朝堂上可以横着走。

    礼部尚书张升毫不顾忌的笑起来,嘲讽的看看张昭,拿起茶杯喝一口。

    成国公怡然自得的喝口茶。脑海中响起他比较中意的戏文。锣鼓声音在耳边响起。

    咚咚咚,呀呀呀。

    英国公张懋心里叹口气。按照满朝诸公的想法,如今这个态势就是把张昭丢在京师整训、整编,得罪人。大宁都司那边交给定西候蒋骥。辽东那边是郭令。

    移民屯田的工作继续让张昭手下的人干。反正这是约定好的。二十万户在籍百姓肯定是不能少的。

    其余众人神情各不一致,普遍认为张昭在这一“回合”中遭遇到重大的失败。

    这不仅仅是限制张昭兵权的意思,有一点猜忌的意思在里面。这一点点意思,拿到皇城外面去,指不定就会放大成风暴。

    …

    …

    接下来的议事就变得非常“和谐”。一项项的议题迅速的通过。

    比如:经过城东的试行之后,警察局制度不仅仅推向京师,而是整个顺天府都照此执行。

    比如:京师的城市规划得到一致的通过。满朝诸公认为大明京师不能只满足于两三百万人口,应当考虑建设成为一座能容纳千万人口的大都市。

    他们这些重臣自然都是知道详细数据,在新军营火炮的轰击之下,目前什么城墙都是虚的。

    按照开平那样如同摊大饼的方式发展城市才是正道。

    当然,地下管网、防涝的建设就要由基建商行去完成。

    当前大明京师的城市规划,优先发展城东区域。即从朝阳门到通州这四十里地的区域中。

    这不仅仅是在当前这个区域中集中着报社镇、京师职业技术学院,美食镇,大明证券交易所,京师纺织厂等等建筑。还因为地理条件决定的。

    京师通往出海口天津卫的道路就是这边啊!这是深层次的理由,浅层次的就是运河在这里。物资流通、交通方便。当然要优先发展城东的区域。

    比如:即日起废除工匠匠籍的圣旨将会下达。但正在服役的工匠需要在给大明服役三年才能脱籍。

    其实就是为培养徒弟做准备,留出一个缓冲时间。

    比如:张昭所建议的新的都司卫所制度批准在北直隶、辽东、大宁、宣府执行。

    即以后军都督府领战区。天下正好划分为五大战区。以各都司为军区,设总兵。在各府、县设卫所,只留一个框架,



第四百八十六章 任务、离京
    夜渐渐的深。京师的流言愈发的传起来。

    小安镇,新秦伯府中,张昭在书房里缓缓踱步,沉思着。

    他的构想基本实现,至少在朝堂上他暂时不用担心什么大的风波袭来。

    毕竟,庙堂诸公将他“捆绑”住。

    他接下来的要做的事情,根本不是整编京师的军队。京师、十二团营里面利益纠葛。动这里的利益,和动文官们的土地是一样的,水非常深。

    他把弘治皇帝直属的御马监下面的腾骧四卫清理完,就可以离开京师。

    整编、更换武器也得有先后嘛。他凭什么非得待在京师先处理完这事

    他当前的基本盘在开平。新军营全军都不在京师。

    接下来,将由定西候蒋骥来组建大宁都司的军队。他的注意力将放会在辽东军整编,以及掌控奴儿干都司上。
1...173174175176177...254
猜你喜欢